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

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
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

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

日期:2008-05-05 作者:周振鹤来源:文汇报

■周振鹤

本文试图以一些中国历史上的例子来说明语言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语言的变迁意味着文化的变迁,语言认同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认同。故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有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从时间的维度上看,中国历史十分悠久,其间有多次民族融合的事例,有边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多次过程,因此出现了民族语言的认同问题。另一方面,从空间的维度看,各民族语言中的方言,尤其是汉语方言分歧颇大,方言的认同成为民族内部族群认同的一个标尺。这两方面的问题牵涉面甚广,本应敷衍成一篇较长的文字,限以时间,只作提纲挈领的叙述,虽篇幅不长,但力图面面俱到。

一、语言认同作为文化认同的尺度

1、鲜卑族的汉语认同

北魏孝文帝文化认同政策:迁都、禁胡服,改姓氏,倡通婚,定门第,死葬洛阳,至禁止三十岁以下鲜卑人讲鲜卑语。这一政策的长期后果即是,唐中期以后,鲜卑族已经不见于史册。民族语言的消亡造成民族文化的消亡,以至于整个民族的消亡。

2、汉族对鲜卑语的功利认同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又为北齐所取代。北齐的统治者高氏家族,是鲜卑化了的汉人,反北魏政策而行之,鲜卑语在北齐恢复其重要地位,以至北齐治下的汉族为功利目的鼓励子弟学习鲜卑语,以服事北齐贵族。

3、鲜卑语与汉语的双认同:

尽管如此,北齐的汉语仍是主要的使用语言,也就是仍然占统治地位。即使是齐高祖高欢也不得不重视华言。《北齐书·刘昂传》载:高祖“每申令三军,常鲜卑语,昂若在列,则为华言。”最后是军事上落后文化上先进的北周打败了北齐,统一了北部中国。继承北周的隋统一了全中国。鲜卑语无立足之地,遂至消亡。

二、清代以前“国语”认同的失败:统治民族语言让位于被统治阶级语言

1、“国语”定义:

在清代与清代以前,国语指统治阶级的语言。在北魏指鲜卑语,在辽指契丹语,在金代

指女真语(女直语),在元代指蒙古语,在清代则指满语(或称清语)。

2、清及清以前“国语”认同的失败:

1)北魏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一个较长时期的统一北方的国家。当其刚统一北方时,打算以鲜卑语为主导语言。《隋书·经籍志》云:“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这里的夷语就是鲜卑语,被当成国语看待,但后来北魏的国策由于倾心汉化,鲜卑语没能成为占优势的语言。故《经籍志》又云:“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经籍志》所载有《国语孝经》,就是以鲜卑语译成的《孝经》,此外还有《国语》、《国语物名》等九种以“国语”为名的书与《鲜卑语》、《鲜卑号令》等三种并列,都是专记鲜卑语的书籍。

但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再继之以北齐北周之后,鲜卑语有复苏之势。北齐“高祖每申令三军,常鲜卑语”。与此相类似,嫁给齐高祖高欢的蠕蠕公主也“一生不肯华言”。北周统治者宇文氏本匈奴族,但早已鲜卑化,故《隋书·李德林传》曾记周武帝以鲜卑语谓群臣之事。不过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到隋代周以后,鲜卑语又渐趋消歇。但直到唐前期,鲜卑语还有痕迹可寻。唐人颜师古注《汉书·武帝纪》云:“匈奴谓天为祁连,今鲜卑语尚然。”到唐后期,鲜卑语就再不见于任何记载了。由于鲜卑语的消亡,人皆不知其义,以至于后人读到《魏书》里的文字有不可解处,就被疑为是鲜卑语词。

2)契丹语由于有文字可能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汉化很深,朝廷亦使用汉文。被统治的汉人依然使用汉语。契丹文名义上保留到金章宗时才废除,但契丹语其时已无人通晓。

3)金代的女真语显然没有能够成为全民族的共通语。据清太宗语,金初熙宗与完颜亮仰慕中华文化,衣冠制度皆循汉人之俗,连女直语亦不重视。至世宗则企图复原金代的风俗制度与语言,首先要求诸王习本朝语,但并没有成功,只有其孙完颜璟(后之金章宗)学得较好。更不能以女直语普及天下,因为治下的汉人比女真人多,至多如完颜璟只能做到判案时“遇汉人讼事以汉语讯之,有女直人讼事则以女直语讯之”而已。虽章宗坚持女直风俗,至明昌二年仍“制诸女直人不得以姓氏译为汉字”。但其时汉化速度并不放慢,而且章宗本人亦怕被称为蕃人,力求同于汉人,在这种情况下,女直语自然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4)元初蒙古语认同的失败。《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九年正月丙午,河南、福建行中书省臣请诏用汉语,有旨以蒙古语谕河南,汉语谕福建。”表明蒙古人统治中国后,意欲以蒙古语作为全国通用语,所以皇帝下诏都用蒙古语宣读,但很显然,这个做法行不通,北方受蒙元统治时间长一些,对蒙古语稍为熟悉,还勉强可以,南方则完全不行,占领南方十多年后,元廷不得不放弃在福建用蒙古语的企图,退而只求在河南使用。福建、河南在此恐怕是南方与北方的代表。关于蒙古语的北退,我们只看到这一条材料,可以想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蒙古语的范围越来越向北方后退,终究全面放弃,在全国范围内都以汉语宣谕圣旨,以致不必再专门下旨以汉语谕河南了,史书上也因此再没有此类记载了。

5)清代吸取历史上少数民族,尤其是女直人消亡的教训,坚持保持固有的衣冠制度与薙发风习,并以此同化汉人。虽然满语被定为国语,也在坚守固有文化传统的范围之中,但不能像衣冠制度那样长久保持,而是以相当快的速度萎缩下去。入关以前,清太宗就提出坚持

国语的问题,但到雍正时期,连皇宫中的卫兵也以汉语相谐谑,所以清世宗三令五申在宫中,在军营都要坚持使用满语。但一齐人习之,众楚人咻之,国语认同终归于失败。现实中全民的共通语是汉语官话而不是满语,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而且为了提高南方非官话地区的官员的官话水平,雍正六年下谕设立正音书院,翌年,福建全省除偏僻的屏南县外,各县均设立了正音书院。

被统治民族数量上的压倒优势,使得少数统治民族的“国语”无法实际上运作而成为全国的共通语。而且由于统治民族学习汉文化,不能不深谙以汉文表述的典籍,以至到后来,连统治民族本身也丢失了自己的民族语言。

三、方言认同

1、古代方言认同之例:

中国疆域广袤,虽有通用的语言,然而与之并存的还有十分复杂的方言。如今山东地区在汉代就通行齐言。汉初在这一地区建立一个诸侯国——齐国,该诸侯王国的地域范围就是讲“齐言”的民众的居住范围。这是以方言认同来建立一个政治实体的例子。虽然历朝历代都有共通语存在,但汉语复杂方言的形势一直延续到今日。

方言认同还可以作为一种政治姿态。东晋南迁,必须依靠拉拢南方地主与士族,故王导也须学会一点吴语。《世说新语·排调》载:“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棊局,曰:何乃渹!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唯闻作吴语耳。”王导以北人而作吴语,就是一种以方言认同为手段的政治姿态。由于汉语方言的复杂,以至于操不同方言者之间不可通话,所以方言的认同很重要,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其实就是乡音的认同所产生的感动。

2、民系、族群与方言:

所谓汉族的民系,有人或称族群,其实以方言来划分,因为其他标准,如风俗的差异在汉民族中不是那么明显突出(族群现在在台湾则另有不同的含义,暂不言及)。客家方言就是客家人的认同基础,所谓“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是也(据云闽南话亦有“宁卖厅,不卖声”之说)。在当今汉语方言认同中,客家方言认同是表现得最强烈的。因为其他方言都与地域有一定关系,或在闽而为闽语,在粤而为粤语,在吴而为吴语,在湘而为湘语,在赣而为赣语,虽然闽语溢出福建,而吴语跨有吴越,而粤、湘、赣皆不及全省,但都有一不同的行政区作基础,独客家语是三省交界地区的方言,与人群关系比依地域背景更为显著,所以客家方言的认同于族群的认同更有突出的意义。

3、海外汉语方言的认同:

认同的反面就是拒斥,以及由拒斥而产生的分裂。但方言认同在国内并没有产生严重的分裂行为,也就是说晚近以来,几乎没有什么政治实体是以方言认同为基础的。但在海外,却产生“操相同方言的中国人在一面组成各类团体,而又一面拒斥别种方言的华人参加这种团体”的现象。

四、共通语认同

1、共通语的概念: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共通语的概念存在。在先秦,雅言是中原地区标准的共通语,以与夷语相对照。秦代第一次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统一,随后的汉代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大帝国,共通语的概念在全国的范围内逐渐形成。西汉后期杨雄所著《方言》里就出现了两种共通语的概念,一是“通语”、“四方通语”、“五方之通语”,这应该是全国性的共通语;另一是地方性的共通语,如“楚通语”、“秦晋之通语”、“南楚以外通语”等。“通语”的说法在三国时期仍然存在。

到了南北朝时代,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在北方建立了较长时期延续的国家,于是相对于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鲜卑语,就产生了“华言”(有时用“华语”)与“汉语”的概念,这就是汉民族共通语的概念。这种共通语有南北两个中心。《颜氏家训·音辞》:“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按:方言之间的不相认同)。指马之喻,不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时洛阳做首都时间尚不长,远比西安为短,但因是当时政治中心,故语言有崇高地位。三国吴与东晋南朝首都在金陵,自然以之为标准。

到了元代,这种共通语被称为天下通语。明代,另一种共通语的概念出现,这就是“官话”。官是公共的意思。如果说,华言汉语的概念是包括了口头与书面的语言,那么官话的概念主要是用在口头语方面。但一直到清代,共通语的标准音亦尚未确立。清人莎彝尊《正音咀华·十问》(1853)说:“何为正音?答曰:遵依钦定《字典》、《音韵阐微》之字音即正音也。何为南音?答曰:古在江南省建都,即以江南省话为南音。何为北音?答曰:今在北燕建都,即以北京城话为北音。”此处有正音、南音、北音三种并立,虽皆为共通语,但略有差异也。

但是由于汉语方言的极度复杂,因此在书面语方面更容易表现出共通语的特征,而在日常的口语或曰白话中,方言的势力一直很强大,官话并不能无阻碍地通行民间。所以一直到清末,白话的共通语状态还很不乐观,这就是后来国语运动产生的背景。

2、清末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

明朝以后口语方面的共通语是官话,官话的标准语最初是南京语音,这由利玛窦等人所编第一部葡萄牙语-汉语对照词典可以看出。到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北京语音慢慢占了上风,于是官话认同就成了以北京音为基础的官话认同。清末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提出“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两大口号。“言文一致”指书面语不用古代文言,改用现代白话。“国语统一”是现代白话要以北京话为全国通用的国语。事实上,这个运动的最大功用是将民族共通语确定为北京话。而在此之前,南京话虽已被北京话代替,但并未正式定为国语。也就是说从习惯上的共通语变成官定的共通语。这是一种全国性的认同,尤其是在五族共和以后,更是如此。1913年读音统一会用投票方式议定了“国音”标准,1919年出版《国音字典》初印本。这种标准音习惯上称之为“老国音”,混合南北语音的特点,各界对此议论颇多,主张改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决定采用北京语音标准,称之为“新国音”,推行全国。这是由国语的认同发展到标准音的认同。

这一认同过程与方言认同有所交叉。按理说,官话本来也是一种方言,但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讲的人最多,懂的人也最多的一种方言。而汉语的南方方言流行地域较狭,使用人数较少,不可能成为通用语或通用语的基础。但官话内部也有语音与词汇的分歧,尤其是北京音与南京音的区别。而至少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南京土白(即南京官话)是被认为最动听的方言。所以一开始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用北京音的,以至老国音的确定是逐个音节表决的,结果混合了南北语音的特征。后来这一方案因不切实际,因为不但南方人要学习北方语音,而且北方有一大批人也要重新学习南方特有的音节。因此最终还是采用单一的北京音为标准为合理。此外,还有一个小插曲是,有的方言如粤语还想争取到国语的地位,结果未能成功。

国语运动五十年代以后,在台湾地区有特别的强化。

3、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话的推广:

这是国语运动的延伸。使原来普及还不够彻底的共通语进一步推广到乡村及边远地区,推广到方言地区。使共通语认同更加深化。这一运动取得相当大的成功。

4、以方言认同代替共通语认同决不可行:

虽然任何一种共通语都是以某种方言为基础的,但一百多年来,已经形成的共通语无法用任何一种方言来替代。如果用某种方言,一方面这是以偏概全,一方面是现代的词汇尤其是科技词汇已经用共通语来表示,方言已无法承载共通语的作用。

五、提倡双语:方言、民族语言与共通语并存

1、共通语认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与科技及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推广普通话仍然是重要的方针。

2、提倡双语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特色。

语言与方言不只是交流工具,而且是文化载体。方言的萎缩即是一方文化的褪色。因此保持方言、民族语言与共通语的并存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应让方言有一定的表达空间。而且方言不但只是应用于一方土地,还能丰富共通语的色彩,如粤语的打的、买单、搞掂、高企与烂尾楼等词语已经进入共通语语汇,并且有所发展,如搞掂变成搞定,又引申出“搞不定”一词来。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蒙汉文并用不够觃范、并行率不高。一是社会市面用文仍存在蒙汉文字体大小比例失调、翻译不准确、书写制作不觃范等问题,如部分公共服务平台没有蒙文提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公示公开栏没有使用蒙文、路口交通标记没有蒙文提示等。二是各类文件、政策、法律法觃大多为汉文,蒙汉文字并行的文件数量有限,没有达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要求,不便于少数民族群众理解掌握政策法觃。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力量薄弱。专职翻译人员数量少,翻译力量薄弱,翻译工作未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大部分县市除政府翻译室和民族宗教事务局外,其他部门未设置翻译机构。 (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范围呈缩小趋势。近年来,受蒙语授课学生考录难、就业难、社会语言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蒙语授课学校生源有所减少,加之社会新生*络和媒介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弱化,使用范围逐步缩小。 二、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觃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一是加大《内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贯彻力度,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并结合实际制定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办法措施。二是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社会市面蒙汉文字并用情况进行治理整顿,对拒不执行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的单位、商户,依据相关觃定予以通报、处罚。加强广告牌匾的源头管理,做到统一翻译、定点制作、及时审核。三是推进蒙汉文字并行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文件翻译率,确保群众及时准确掌握政策法觃。 (二)加强翻译保障工作。一是按照《内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要求,建议推动机关单位设立翻译机构,配备专、兼职翻译人员,做到下发基层嘎查村级的文件和资料及时准确翻译。二是制定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觃划,做好人才储备,并定期举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培训班,切实提高翻译水平。三是建立学习和奖励机制,对能够熟练使用蒙汉两种语

基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识别研究

基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识别研究 陈楠 (云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 摘要:语音识别是当今语音研究的热点,它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针对中国有着55个少数民族这一实际情况,不少语言都处于濒临状态,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语音识别在少数民族语言应用中的技术和概况。希望利用这一数字化技术达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遗产的目的。 关键字:语音识别,隐马尔可夫,数字化处理,少数民族语言 Based on China's minority language speech recognition research CHEN Nan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650031,China) Abstract:Speech recognition is the voice of today's hot, it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involving multiple,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an important branch. China has 55 ethnic minority groups for the actual situation, many languages are at the brink of the state, therefor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speech recognition in minority languages in the technology and profiles. Hope to use this digital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minority languages. Keywords:speech recognition, Hidden Markov, digital processing, minority languages 1 引言 1.1语音识别技术概述 语音识别技术,也被称为自动语音识别(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ASR),其目标是将人类的语音中的词汇内容转换为计算机可读的输入,例如按键、二进制编码或者字符序列。与说话人识别及说话人确认不同,后者尝试识别或确认发出语音的说话人而非其中所包含的词汇内容[1]。 语音识别技术是以语音信号处理为研究对象,让机器接收并识别、理解语音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相应数字信号的技术。让机器听懂人类的语言,这是人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而语音识别是一门非常复杂的交叉性学科,它涉及语音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信号处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一系列学科,是模式识别的重要分支。50年代,是语音识别研究工作的开始时期,它以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可识别十个数字的Audry系统为标志。20世纪80年代语言识别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基于特定人孤立语音技术的系统研制成功。在过去的30年里,隐马尔可夫模型和人工神经元网络在语音识别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语音识别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概率论和信息论、发声机理和听觉机理、人工智能等等。并通过算法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目前,这样的系

浅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

浅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 人文学院2013级民族学高标20131010252 摘要:民族认同问题自古以来都是各个国家不能避开的问题之一,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华民族不断被建构与完善的过程中,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各支系对于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认同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本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常用的族群与族群关系的分析方法,来探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诸多认同问题。 关键词:多元一体民族认同族群层次性 一、引言 中华民族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自在民族实体,鸦片战争后人们在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当中又经历了一个变化且不断调整的漫长过程。笔者认为,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深刻文化内涵的指南,同时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费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于解决中国自身由上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以后所带来的问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费老认为:中华民族是包括在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费老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这一体系的基层,而中华民族则是这一体系的高层。 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到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重要一元,由于它发挥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以说实质上是一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① ————————————————— ①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13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感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首先何为认同?“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dem。在哲学和逻辑学中,identity被译成“同一性”,它既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也表示同一事物在时空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而国家认同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国民所构建出来的归属于自己国家的身份感,即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意识到自己具有这个国家成员的身份。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后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学界在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进行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学者们首先对民族,国家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其次在理论分析上提出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三种模式,既矛盾冲突关系,调试共生关系,权力运用关系。 民族与国家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民族”指一个国家内部处于次国家层次的各种具有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差异性的族类共同体:“国家”就是在一定地理边界内具有对外主权独立性和对内统治至高性的政治共同体。现代民族国家是在超越以文化,民族和宗教等原生态性纽带联结局限性之上,通过低于领土,中央权威和政治法律规范的统一等次生性政治练习纽带,实现了包容众多族类共同体的历史建构。钱雪梅也指出:“国家是一种政治实体,有特定的降雨及主权,一般由两个以上的群组组成,有统一的法律制度,公共文化,经济社政治生活。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两者都是其成员对所诉群体的认可,都能增强本群体的凝聚力,而且都收情境的影响。学界更多的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待两者进行辨争。郑晓云认为民族史一个共同体,对这一共同体中人们相互关系的认同。是民族认同中的核心问题。也正是这种认同,使我们就能够区分此民族与彼民族的界限。从认同对象上看,民族认同的对象是其所属的各个不同的民族。其认同必然是多元的,而国家认同的对象是生活在其中的唯一的政治共同体。就认同与个人行为规范的关系而言,国家的规则和惯例具有强制性,而族群习俗相对则宽松很多。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拥有主权,族群则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国家的权威要求服从和秩序,这主要依靠以暴力机关为后盾的法律制度来确立和维护。从成长机制上来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一个人都出生,成长与自己无法选择的民族或群族之中,受到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涵养,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每个人集合为所谓的“民族”,以区别于其他的民族或族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认同就具有先赋性的特点。诚如王希恩所言:“民族认同是具有天然群聚性和类别功能和类别感知能力的人类具有的社会认知,有很强的自发性。”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紧密相连。某种程度上是民族意识的投射和转化的形式。 而国家认同是纯粹构建起来的。正如波齐所考察的,国家创建过程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统治者不懈努力的结果”“这些统治者依靠其统治机构来保证和扩展他们的权力基础,并且提高他们自己在管理和动员社会资源时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因此,任何国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通过政治与文化动员来来建构

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字

1、阿昌族 语言:阿昌族有语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多数阿昌男子会讲汉语和傣语,有的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分陇川、潞西、梁河3个方言。 文字:无本民族文字。 2、德昂族 语言: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潞西、镇康、保山、瑞丽、陇川、耿马、梁河、澜沧、永德和盈江等县。可分为纳盎、布雷、若买 3个方言。 文字:无本民族文字。 3、基诺族 语言: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文字: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无本民族文字。 4、蒙古族 语言: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文字:使用汉字。 5、布依族 语言:布依语属壮侗语族壮泰语支。 文字:现行的布依文是放弃布壮文字联盟方针之后,于1981年至1985年间拟定的。以布依族较为集中、语音较有代表性的望谟县复兴镇话(属布依语第一土语区)为基础。 6、独龙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又名俅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分独龙江和怒江两个方言。 文字:独龙族没有文字,1951年,缅甸独龙族江尾列尼池人白吉斗,蒂其吉创造了一种拉丁文拼音文字,以其族名“日旺”命名为“日旺文”,但该文字没有流传开。独龙族的通讯和记事均依靠“刻木”、“结绳”。 7、水族 语言:使用汉语。 文字:使用汉字。 8、满族 语言:使用汉语。 文字:使用汉字。 9、景颇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瑞丽、盈江等县。 文字:景颇人使用的景颇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10、布朗族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一说属佤德昂语支)。分布在中国云南省部分地区。分布朗、阿尔佤两个方言。布朗方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八达、打洛和景洪县的大勐弄等地,人数较多。阿尔佤方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澜沧、双江、镇康等县,内部比较复杂。 文字:无 11、普米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也有人认为属藏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兰坪、宁蒗、维西、丽江等县。 文字:没有系统的文字,只有一种称其丁巴文的文字。也可以说是无文字。 12、怒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分布于中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兰坪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等县。此外,还分布于缅甸喀钦邦北部恩梅开江流域。 文字:无 13、佤族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原称佤-崩龙)。有布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沧源、西盟以及孟连、澜沧、双江、耿马和永德等县。 文字:新中国建立前,部分佤族地区使用以拉丁字母拼音的佤文,但其字母不完善;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与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一起对佤语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制订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佤(当时称佧佤)文文字方案》(草案),并经批准试行。1958年对草案又做了修改,继续推进并出版了普及读物。 14、纳西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一种独立的分支语言,同彝语、哈尼语以及拉祜语等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纳西语在语音方面的特点是:辅音分清浊,其中浊辅音较多;韵母以单元音为主,复元音较少,而且元音往往不分松紧。 文字:一般认为,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东巴文(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哥巴文:是一种音节文字。 15、瑶族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全文(2018)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全文(2018)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已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8年5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8年5月3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2018年5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学习和使用 第三章研究和保护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科学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研究保护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稳妥、科学保护、依法管理的原则,尊重各民族平等使用语言文字的意愿和语言文字发展规律。 第四条自治区在统一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 鼓励和支持在壮族聚居地区使用国家批准的《壮文方案》确定的壮语言文字。 使用《壮文方案》确定的壮语言文字,不影响各地使用壮语方言和当地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文字。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建立政府统筹协调、主管部门负责、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机制,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 第二章学习和使用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应用,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谐发展。 第八条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民族、教育、文化、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制定社会应用和信息化急需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规范标准,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词术语审定发布制度。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幼儿园、中小学校或者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学。 第十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族、师范等高等院校设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文学、教育、艺术、翻译、广播影视等专业和课程,其他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相关专业和课程。 第十一条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建设双语兼通、学科配套、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队伍。 第十二条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民政府提倡和鼓励各民族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为同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执行公务创造条件。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民政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及民族、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将干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双语学习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对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双语能力岗位需求的干部进行培养培训。 第十三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同时使用规范汉字和国家批准的《壮文方案》确定的壮文: (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牌匾;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蒙古语言研究方向) 一、专业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主要研究方向有: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研究, 已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研究中心。1981年国务院第一批硕士、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审批中,我校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壮侗语族语言文学、苗瑶语族语言文学专业、蒙古语族语言文学、突厥语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983年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1986年获得了其他语族语言文学(朝鲜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各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合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1995年该专业被确立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001年设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该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本专业研究领域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五大语系的80多种语言和30多种文字, 50多个民族的文学和文献学, 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多学科的特有学术平台和综合比较研究及群体优势和鲜明的民族学科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是我校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审批,我校获得了蒙古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开始招收蒙古族民间文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1997年学科专业调整后,蒙古语族语言文学和其他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合并改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我专业是中央民族大学的优势、特色学科之一,名师云集、人材辈出。 二、培养目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法规类别】语言文字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3届第4号 【发布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8.05.31 【实施日期】2018.08.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告 (十三届第4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已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8年5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8年5月3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2018年5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学习和使用 第三章研究和保护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科学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研究保护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稳妥、科学保护、依法管理的原则,尊重各民族平等使用语言文字的意愿和语言文字发展规律。 第四条自治区在统一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在壮族聚居地区使用国家批准的《壮文方案》确定的壮语言文字。 使用《壮文方案》确定的壮语言文字,不影响各地使用壮语方言和当地其他少数民

全国56个民族有129种语言.

全国56个民族有129种语言 路艳霞 北京日报2008.2.2 (9) 历经半个世纪调查和撰写,40多种语言首次公布,中国首部盘点民族语言专著《中国的语言》近日出版 中国幅员辽阔,共有56个民族,历来被世界公认为拥有语言资源的富矿,语言工作者因此被国外同行煞是羡慕。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辛努力,最近,中国第一部大型语言国情学术专著《中国的语言》面世,它第一次面向世界公布中国语言的整体状况:中国56个民族有129种语言。 从学者的个人田野调查、口问笔录,到归纳整理,反复核对;从一个个具体语言的描写研究,再到129种语言的综合集成,129种语言的盘点,历经半个世纪之久。 该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分概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南亚语、印欧语、混合语等7编,360万字,共有90多位学者参与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已有10位学者先后过世。该书所展示的129种语言中,有五分之一是专为本书撰写的,40多种语言为第一次公布,其中相当部分语言已经濒危或正在走向濒危,个别语言在研究资料公布之际,已经完全失去交际功能。不过,就在该书编辑结束后,学者又发现了5种少数民族语言,北京大学教授陈保亚和其他专家因此认为,我国语言的种类还会增加。 一个民族好几种语言 作为外行人,每当看到129这个数字总会惊讶,为什么56个民族会有129种语言? 《中国的语言》主编孙宏开教授说,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基本上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少民族还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有一些少数民族除了使用母语以外,还使用另外一种或几种语言。像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语,但云南的蒙古族还使用卡卓语,新疆的蒙古族还使用图瓦语;景颇族主要使用景颇语,但部分景颇族还使用载瓦、浪速、波拉、勒期等语言;回族一般都使用汉语,但海南省三亚附近的回族使用回辉语,青海省尖扎县部分地区的回族使用康家语等。有的少数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母语,像西藏的珞巴族分别使用博嘎尔语、苏龙语、义都语、崩汝语等;云南的怒族使用怒苏语、柔若语、阿侬语等。 汉族的语言不止汉语 很少有人知道,汉族作为人数最多的民族,虽说主要使用汉语,但还有一些汉族人在说临高语、标话、村语、茶洞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专家解释说,有一些讲少数民族语言的居民,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他们自报的是汉族,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说,海南岛临高县有五十多万的临高人,他们自己报的是汉族,但是使用的语言却是少数民族语言,它跟侗台语族的语言比较接近,如与壮族、布依族、傣族、毛南族、水族等等民族使用的语言比较接近,属于同一个语族。再比如,广东省的怀集县,在这个县有一部分汉族,这七万多人自称是“标”人,但是他们讲的语言,实际上也是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在学术界,这种语言叫标话。 空白语言是如何发现的 一直到今天,语言学家仍然无法回答除汉语以外我国究竟有多少种少数民族语言。发现一种空白语言,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发现一个新大陆。 “多数空白语言是在进行大语种调查时偶然发现的,有目的地去发现、调查空白语言,要在分布如此广阔的地区普遍调查小语种,好似大海捞针。我们的办法是发动所有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实地调查的学者,有机会在少数民族语言分布地区调查研究时,通过各种方式对有差异的民族语言进行地毯式的排查、访问、记录和分析。”孙宏开说。

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

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 日期:2008-05-05 作者:周振鹤来源:文汇报 ■周振鹤 本文试图以一些中国历史上的例子来说明语言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语言的变迁意味着文化的变迁,语言认同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认同。故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有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从时间的维度上看,中国历史十分悠久,其间有多次民族融合的事例,有边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多次过程,因此出现了民族语言的认同问题。另一方面,从空间的维度看,各民族语言中的方言,尤其是汉语方言分歧颇大,方言的认同成为民族内部族群认同的一个标尺。这两方面的问题牵涉面甚广,本应敷衍成一篇较长的文字,限以时间,只作提纲挈领的叙述,虽篇幅不长,但力图面面俱到。 一、语言认同作为文化认同的尺度 1、鲜卑族的汉语认同 北魏孝文帝文化认同政策:迁都、禁胡服,改姓氏,倡通婚,定门第,死葬洛阳,至禁止三十岁以下鲜卑人讲鲜卑语。这一政策的长期后果即是,唐中期以后,鲜卑族已经不见于史册。民族语言的消亡造成民族文化的消亡,以至于整个民族的消亡。 2、汉族对鲜卑语的功利认同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又为北齐所取代。北齐的统治者高氏家族,是鲜卑化了的汉人,反北魏政策而行之,鲜卑语在北齐恢复其重要地位,以至北齐治下的汉族为功利目的鼓励子弟学习鲜卑语,以服事北齐贵族。 3、鲜卑语与汉语的双认同: 尽管如此,北齐的汉语仍是主要的使用语言,也就是仍然占统治地位。即使是齐高祖高欢也不得不重视华言。《北齐书·刘昂传》载:高祖“每申令三军,常鲜卑语,昂若在列,则为华言。”最后是军事上落后文化上先进的北周打败了北齐,统一了北部中国。继承北周的隋统一了全中国。鲜卑语无立足之地,遂至消亡。 二、清代以前“国语”认同的失败:统治民族语言让位于被统治阶级语言 1、“国语”定义: 在清代与清代以前,国语指统治阶级的语言。在北魏指鲜卑语,在辽指契丹语,在金代

_认知文体学_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_介绍

2004年9月 第36卷 第5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 eign L 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Sept.2004 Vol.36No.5 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介绍 重庆大学 刘国辉 E.Semino&J.Culpeper(eds.).2002.Cognitive Stylistic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 t A nalysi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 pany.Xvi+ 333pp. 一 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两位学者Semino和Culpeper主编并作序,汇集12位作者在认知语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成。其目的是展现认知文体学的研究现状和文体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认知文体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既新也旧。旧是因为文体学一直关注语篇与读者的语篇解读,语言形式与效果的关系。比如M ukar ovsky(1970)的 前景化 理论(F oregrounding theor y)在当代英美文体学的发展过程中就起过重要作用,它特别关注语言选择和语言模式的认知效果。不过,认知文体学与传统的文体学还是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传统文体学倾向于用语言理论或框架来解释或预测语言材料的解读,而认知文体学则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这就为语篇及其解读的关系提供了更系统、更详尽的描述。 二 该书前三章涉及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在特定具体语篇中的应用。在第一章,Cr aig Hamilton阐释了 概念整合 或 复合 理论如何解释隐喻、类比和讽喻在Christine de P izan15世纪的语篇T he Book of the City of L adies中的运用。他的分析系统地解释了读者对这本书的直觉理解,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群对此解读的相同性和差异性。最后,他声称: 今天很多学者都明白文学批评需要转向认知,以免它成为一种完全伪造而又无意义的事业。 他还说,像 女性读者 和 性别记忆 等时髦概念缺乏合适的科学基础。第二章,M arg ar et F reeman认为对思维和语言体验认知的关注必然导致语篇,尤其诗歌物理结构形态的重新评估。他分析了Emily Dickinson原创的两首诗歌手稿,由于多次印刷,评论家认为它们已经模糊不清了。他展现了人们如何用认知手法来获得这两篇文章的合适解读,以及Dickinson个人概念宇宙中的知识域和概念隐喻。他强调: 认知诗学有较强的解释力在于它能够解释语篇意义的产生和合适理解。 第三章,Yanna Popova讨论了Henry James的T he Fig ure in the Carpet,这个故事有歧义,引起了文学批评者的不同解读。Popova在此并不是想解歧,而是想利用认知语言学概念来洞察歧义存在的原故所在。她还考察了James神话大约三十个不同的版本,并分析了其中的两种主要解读。她认为利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可以区分基本的 原型 解读和其它非基本的解读,即解读的变异。这些不同的解读并非同样可以接受,因此她提出: 在解读理论中需要提出一个介于多元化和客观存在之间的中间地带。 第四章到第八章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其它理论方法的折中应用。同时第七章和第八章还指出了认知语言学范式的不足。第四章Peter Stockw ell分析了M il ton四首不同篇章结构的商籁体,从指示语、句法结构、否定以及概念隐喻、吸引(attraction)、分心(distr ac 398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的 建议 近年来,**不断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少数民族语文师资、翻译力量不断加强,社会市面宣传标语、广告牌匾等蒙汉文字并用率、规范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得到进一步规范。但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进步和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蒙汉文并用不够规范、并行率不高。一是社会市面用文仍存在蒙汉文字体大小比例失调、翻译不准确、书写制作不规范等问题,如部分公共服务平台没有蒙文提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公示公开栏没有使用蒙文、路口交通标记没有蒙文提示等。二是各类文件、政策、法律法规大多为汉文,蒙汉文字并行的文件数量有限,没有达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要求,不便于少数民族群众理解掌握政策法规。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力量薄弱。专职翻译人员数量少,翻译力量薄弱,翻译工作未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大部分县市除政府翻译室和民族宗教事务局外,其他部门未设置翻译机构。 (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范围呈缩小趋

势。近年来,受蒙语授课学生考录难、就业难、社会语言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蒙语授课学校生源有所减少,加之社会新生网络和媒介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弱化,使用范围逐步缩小。 二、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一是加大《内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贯彻力度,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并结合实际制定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办法措施。二是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社会市面蒙汉文字并用情况进行治理整顿,对拒不执行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的单位、商户,依据相关规定予以通报、处罚。加强广告牌匾的源头管理,做到统一翻译、定点制作、及时审核。三是推进蒙汉文字并行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文件翻译率,确保群众及时准确掌握政策法规。 (二)加强翻译保障工作。一是按照《内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要求,建议推动机关单位设立翻译机构,配备专、兼职翻译人员,做到下发基层嘎查村级的文件和资料及时准确翻译。二是制定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做好人才储备,并定期举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培训班,切实提高翻译水平。三是建立学习和奖励机制,对能够熟练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并落实翻译人员工资补贴,调动翻译工作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