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比例解行程问题题库doc

(完整版)比例解行程问题题库doc
(完整版)比例解行程问题题库doc

比例解行程问题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

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

;;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比就

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

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

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模块一:比例初步——利用简单倍比关系进行解题

【例 1】 (难度等级 ※※※)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

知识精讲

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

明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点几分?

【解析】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

图上可以看出,从爸爸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小明走了8-4=4(千米).而爸爸骑的距离是4+8=12(千米).这就知道,爸爸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小明骑自行车速度的12÷4=3(倍).按照这个倍数计算,小明骑8千米,爸爸可以骑行8×3=24(千米).但事实上,爸爸少用了8分钟,骑行了4+12=16(千米).少骑行24-16=8(千米).摩托车的速度是8÷8=1(千米/分),爸爸骑行16千米需要16分钟.8+8+16=32.所以这时是8点32分。

注意:小明第2个4千米,也就是从A到B的过程中,爸爸一共走12千米,这一点是本题的关键.对时间相同或距离相同,但运动速度、方式不同的两种状态,是一大类行程问题的关键.本题的解答就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点.

【巩固】(难度等级※※※)欢欢和贝贝是同班同学,并且住在同一栋楼里.早晨7 : 40 ,欢欢从家出发骑车去学校,7 : 46 追上了一直匀速步行的贝贝;看到身穿校服的贝贝才想起学校的通知,

欢欢立即调头,并将速度提高到原来的2倍,回家换好校服,再赶往学校;欢欢8 : 00赶到学

校时,贝贝也恰好到学校.如果欢欢在家换校服用去6分钟且调头时间不计,那么贝贝从家里

出发时是几点几分.

【解析】欢欢从出发到追上贝贝用了6分钟,她调头后速度提高到原来的2倍,根据路程一定,时间比等于速度的反比,她回到家所用的时间为3 分钟,换衣服用时6 分钟,所以她再从家里出发到到达学校用了20- 6-3- 6 =5分钟,故她以原速度到达学校需要10 分钟,最开始她追上贝贝用了6分钟,还剩下4 分钟的路程,而这4 分钟的路程贝贝走了14 分钟,所以欢欢的6 分

钟路程贝贝要走14 ×(6÷4)= 21分钟,也就是说欢欢追上贝贝时贝贝已走了21 分钟,所以贝贝是7 点25 分出发的.

【例 2】难度等级※※※)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A地9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刻返回,第二次在离B地25千米处相遇.求A、B两

地间的距离?

【解析】画线段示意图(实线表示甲车行进的路线,虚线表示乙车行进的路线):

可以发现第一次相遇意味着两车行了一个A、B两地间距离,第二次相遇意味着两车共行了三个

A、B两地间的距离.当甲、乙两车共行了一个A、B两地间的距离时,甲车行了95千米,当它

们共行三个A、B两地间的距离时,甲车就行了3个95千米,即95×3=285(千米),而这285千米比一个A、B两地间的距离多25千米,可得:95×3-25=285-25=260(千米).

【巩固】(难度等级※※※)地铁有A,B 两站,甲、乙二人都要在两站间往返行走.两人分别从A,B 两站同时出发,他们第一次相遇时距A 站800 米,第二次相遇时距B 站500 米.问:两站相距多远?

【解析】从起点到第一次迎面相遇地点,两人共同完成1 个全长,从起点到第二次迎面相遇地点,两人共同完成3 个全长,一个全程中甲走1 段800 米,3 个全程甲走的路程为3 段800 米. 画图可知,由3 倍关系得到:A,B 两站的距离为800×3-500=1900 米

【巩固】 (难度等级 ※※※)如右图,A ,B 是圆的直径的两端,甲在 A 点,乙在 B 点同时出发反向

而行,两人在 C 点第一次相遇,在 D 点第二次相遇.已知 C 离 A 有 80 米,D 离 B 有 60 米,求这个圆的周长.

【解析】 根据总结可知,第二次相遇时,乙一共走了 80×3=240 米,两人的总路程和为一周半,又甲所

走路程比一周少 60 米,说明乙的路程比半周多 60 米,那么圆形场地的半周长为 240-60=180 米,周长为 180×2=360 米.

【例 3】 (难度等级 ※※※※)甲、乙两人从相距 490 米的 A 、 B 两地同时步行出发,相向而行,丙

与甲同时从 A 出发,在甲、乙二人之间来回跑步(遇到乙立即返回,遇到甲也立即返回).已知

丙每分钟跑 240 米,甲每分钟走 40 米,当丙第一次折返回来并与甲相遇时,甲、乙二人相

距 210 米,那么乙每分钟走________米;甲下一次遇到丙时,甲、乙相距________米.

【解析】 如图所示:

乙E D C B A

假设乙、丙在C 处相遇,然后丙返回,并在D 处与甲相遇,此时乙则从走C 处到E 处.根据题意可知210DE =米.由于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6倍,那么相同时间内丙跑的路程是甲走的路程的6倍,也就是从A 到C 再到D 的长度是AD 的6倍,那么(6)2 2.5CD AD AD AD =-÷=,3.5AC AD =,可见57CD AC =.那么丙从C 到D 所用的时间是从A 到C 所用时间的57

,那

么这段时间内乙、丙所走的路程之和(CD加CE)是前一段时间内乙、丙所走的路程之和(AC加

BC,即全程)的5

7

,所以5

490350

7

CD CE

+=?=,而210

CD CE DE

-==,可得280

CD=,

70

CE=.

相同时间内丙跑的路程是乙走的路程的280704

÷=倍,所以丙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4倍,那么乙的速度为240460

÷=(米/分),即乙每分钟走60米.

当这一次丙与甲相遇后,三人的位置关系和运动方向都与最开始时相同,只是甲、乙之间的距离

改变了,变为原来的2103

4907

=,但三人的速度不变,可知运动过程中的比例关系都不改变,那么

当下一次甲、丙相遇时,甲、乙之间的距离也是此时距离的3

7,为3

21090

7

?=米.

【巩固】(难度等级※※※)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不停地往返行驶于A、B 两地之间.已知甲车的速度比乙车快,并且两车出发后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遇都在途中C 地.甲车的速度是乙车速

度的多少倍?

【解析】第一次相遇时两车合走了两个全程,而乙车走了AC 这一段路;第二次相遇两车又合走了两个全程,而乙车走了从C 地到B 地再到C 地,也就是2 个BC 段.由于两次的总行程相等,所以每次乙车走的路程也相等,所以AC 的长等于2 倍BC 的长.而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之间,甲车走了2 个AC 段,根据时间一定,速度比等于路程的比,甲车、乙车的速度比为

2 AC : 2 BC =2 :1 ,所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速度的2 倍.

【例 4】(难度等级※※※※)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在A、 B 两地之间匀速往返行走,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每次到达A地、B 地或遇到乙都会调头往回走,除此以外,两人在A、

B 之间行走方向不会改变,已知两人第一次相遇点距离B 地1800 米,第三次相遇点距离B

地800米,那么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离B 地多少米?

【解析】 设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为1v 、2v ,全程为 s ,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离 B 地 x 米.

由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第一次遇到乙是甲到达 B 地并调头往回走时遇到乙的,这时甲、乙合走了两个全程,第一次相遇的地点与 B 地的距离为1211212

2v v s v s s v v v v -?-=++,那么第一次相遇的地点到 B 地的距离与全程的比为1212

v v v v -+;两人第一次相遇后,甲调头向 B 地走,乙则继续向 B 地走,这样一个过程与第一次相遇前相似,只是这次的“全程”为第一次相遇的地点到 B 地的距离,即1800 米.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第二次相遇的地点到 B 地的距离与第一次相遇的地点到 B 地的距离的比为1212

v v v v -+;类似分析可知,第三次相遇的地点到 B 地的距离与第二次相遇的地点到 B 地的距离的比为

1212v v v v -+;那么8001800x x =,得到 1200x =,故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离 B 地1200 米.

【例 5】 (难度等级 ※※※)每天早晨,小刚定时离家步行上学,张大爷也定时出家门散步,他们相向

而行,并且准时在途中相遇.有一天,小刚提早出门,因此比平时早 7 分钟与张大爷相遇.已

知小刚步行速度是每分钟70 米,张大爷步行速度是每分钟 40 米,那么这一天小刚比平时早

出门多少分钟?

【解析】 比平时早 7 分钟相遇,那么小刚因提早出门而比平时多走的路程为小刚和张大爷 7 分钟合走的

路程,所以当张大爷出门时小刚已经比平时多走了 (70 +40 )×7 =770 米,因此小刚比平时早出门770 ÷70 =11分钟.

模块二: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

【例 6】 (难度等级 ※※※)A 、 B 两地相距 7200 米,甲、乙分别从 A , B 两地同时出发,结果

在距 B 地 2400 米处相遇.如果乙的速度提高到原来的 3倍,那么两人可提前10分钟相遇,则甲的速度是每分钟行多少米?

【解析】 第一种情况中相遇时乙走了 2400 米,根据时间一定,速度比等于路程之比,最初甲、乙的速度

比为 (7200 -2400) : 2400 =2 :1,所以第一情况中相遇时甲走了全程的2/3.乙的速度提高 3倍后,两人速度比为 2 : 3,根据时间一定,路程比等于速度之比,所以第二种情况中相遇时甲走了全程的

33325

=+.两种情况相比,甲的速度没有变化,只是第二种情况比第一种情况少走 10 分钟,所以甲的速度为336000()915058?-÷= (米/分).

【例 7】 (难度等级 ※※※)甲、乙二人分别从 A 、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的速度之比

是 4 : 3,二人相遇后继续行进,甲到达 B 地和乙到达 A 地后都立即沿原路返回,已知二人第

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的地点 30千米,则 A 、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 两个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时间相等,路程比等于速度之比,即两个人相遇时所走过的路

程比为 4 : 3.第一次相遇时甲走了全程的4/7;第二次相遇时甲、乙两个人共走了 3个全程,三个全程中甲走了

453177?=个全程,与第一次相遇地点的距离为542(1)777

--=个全程.所以 A 、 B 两地相距2301057÷= (千米).

【巩固】 (难度等级 ※※※)甲、乙两车分别从 A 、B 两地出发,在 A 、B 之间不断往返行驶,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速度的37

,并且甲、乙两车第 2007 次相遇(这里特指面对面的相遇)的地点与第 2008 次相遇的地点恰好相距 120 千米,那么,A 、B 两地之间的距离等于多少 千米?

【解析】 甲、乙速度之比是 3:7,所以我们可以设整个路程为 3+7=10 份,这样一个全程中甲走 3 份,

第 2007 次相遇时甲总共走了 3×(2007×2-1)=12039 份,第 2008 次相遇时甲总共走了 3×(2008×2-1)=12045 份,所以总长为 120÷[12045-12040-(12040-12039)]×10=300

米.

【例 8】(难度等级※※※※※)B地在A,C两地之间.甲从B地到A地去送信,甲出发10分后,乙从B地出发到C地去送另一封信,乙出发后10分,丙发现甲、乙刚好把两封信拿颠倒了,于

是他从B地出发骑车去追赶甲和乙,以便把信调过来.已知甲、乙的速度相等,丙的速度是甲、乙速度的3倍,丙从出发到把信调过来后返回B地至少要用多少时间。

【解析】根据题意当丙发现甲、乙刚好把两封信拿颠倒了此时甲、乙位置如下:

10分钟

因为丙的速度是甲、乙的3倍,分步讨论如下:

(1)若丙先去追及乙,因时间相同丙的速度是乙的3倍,比乙多走两倍乙走需要10分钟,所以丙用时间为:10÷(3-1)=5(分钟)此时拿上乙拿错的信

5分钟5分钟

10分钟

当丙再回到B点用5分钟,此时甲已经距B地有10+10+5+5=30(分钟),同理丙追

及时间为30÷(3-1)=15(分钟),此时给甲应该送的信,换回乙应该送的信

在给乙送信,此时乙已经距B地:10+5+5+15+15=50(分钟),

此时追及乙需要:50÷(3-1)=25(分钟),返回B地需要25分钟

所以共需要时间为5+5+15+15+25+25=90(分钟)

(2)同理先追及甲需要时间为120分钟

【例 9】(难度等级※※※※)甲、乙两人同时从A、B 两点出发,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60

米,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在距中点的 C 处相遇;如果甲出发后在途中某地停留了 7分钟,

两人将在距中点的 D 处相遇,且中点距 C 、 D 距离相等,问 A 、 B 两点相距多少米?

【解析】 甲、乙两人速度比为80:604:3=,相遇的时候时间相等,路程比等于速度之比,相遇时甲走了全程的

47,乙走了全程的37

.第二次甲停留,乙没有停留,且前后两次相遇地点距离中点相等,所以第二次乙行了全程的47,甲行了全程的37

.由于甲、乙速度比为 4 : 3,根据时间一定,路程比等于速度之比,所以甲行走期间乙走了3374

?,所以甲停留期间乙行了43317744-?=,所以 A 、B 两点的距离为160716804?÷= (米).

【例 10】 (难度等级 ※※※※)甲、乙两车分别从 A 、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甲、乙的

速度之比是 5 : 4,相遇后甲的速度减少 20%,乙的速度增加 20%.这样当甲到达 B 地时,乙离 A 地还有 10 千米.那么 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 两车相遇时甲走了全程的59,乙走了全程的49

,之后甲的速度减少 20%,乙的速度增加 20%,此时甲、乙的速度比为5(120%):4(120%)5:6?-?+= ,所以甲到达 B 地时,乙又走了4689515?=,距离 A 地58191545-=,所以 A 、 B 两地的距离为11045045

÷= (千米).

【例 11】 (难度等级 ※※※※※)早晨,小张骑车从甲地出发去乙地.下午 1 点,小王开车也从甲地出

发,前往乙地.下午 2 点时两人之间的距离是 15 千米.下午 3 点时,两人之间的距离还是 l5 千米.下午 4 点时小王到达乙地,晚上 7 点小张到达乙地.小张是早晨几点出发?

【解析】 从题中可以看出小王的速度比小张块.下午 2 点时两人之间的距离是 l5 千米.下午 3 点时,

两人之间的距离还是 l5 千米,所以下午 2 点时小王距小张 15 千米,下午 3 点时小王超过小张 15千米,可知两人的速度差是每小时 30 千米.由下午 3 点开始计算,小王再有 1 小时就可走完全程,在这 1 小时当中,小王比小张多走 30 千米,那小张 3 小时走了15 30 45= + 千

米,故小张的速度是 45 ÷3 =15千米/时,小王的速度是15 +30 =45千米/时.全程是 45 ×3 =135千米,小张走完全程用了135 +15= 9小时,所以他是上午 10 点出发的。

【例 12】 (难度等级 ※※※※※)从甲地到乙地,需先走一段下坡路,再走一段平路,最后再走一段上坡

路。其中下坡路与上坡路的距离相等。陈明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共用了 3 小时,其中第一小时比第二小时多走 15 千米,第二小时比第三小时多走 25 千米。如果汽车走上坡路比走平路每小时慢 30 千米,走下坡路比走平路每小时快 15 千米。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 ⑴由于3个小时中每个小时各走的什么路不明确,所以需要先予以确定.

从甲地到乙地共用3小时,如果最后一小时先走了一段平路再走上坡路,也就是说走上坡路的路程不需要1小时,那么由于下坡路与上坡路距离相等,而下坡速度更快,所以下坡更用不了1小时,这说明第一小时既走完了下坡路,又走了一段平路,而第二小时则是全在走平路.这样的话,由于下坡速度大于平路速度,所以第一小时走的路程小于以下坡的速度走1小时的路程,而这个路程恰好比以平路的速度走1小时的路程(即第二小时走的路程)多走15千米,所以这样的话第一小时走的路程比第二小时走的路程多走的少于15千米,不合题意,所以假设不成立,即第三小时全部在走上坡路.

如果第一小时全部在走下坡路,那么第二小时走了一段下坡路后又走了一段平路,这样第二小时走的路程将大于以平路的速度走1小时的路程,而第一小时走的路程比第二小时走的路程多走的少于15千米,也不合题意,所以假设也不成立,故第一小时已走完下坡路,还走了一段平路. 所以整个行程为:第一小时已走完下坡路,还走了一段平路;第二小时走完平路,还走了一段上坡路;第三小时全部在走上坡路.

⑵由于第二小时比第三小时多走25千米,而走平路比走上坡路的速度快每小时30千米.所以第二小时内用在走平路上的时间为525306÷=小时,其余的16

小时在走上坡路; 因为第一小时比第二小时多走了15千米,而6

1小时的下坡路比上坡路要多走()130157.56+?=千

米,那么第一小时余下的下坡路所用的时间为()1157.5152-÷=小时,所以在第一小时中,有112263+=小时是在下坡路上走的,剩余的3

1小时是在平路上走的. 因此,陈明走下坡路用了3

2小时,走平路用了157366+=小时,走上坡路用了17166+=小时. ⑶因为下坡路与上坡路的距离相等,所以上坡路与下坡路的速度比是27:4:736

=.那么下坡路的速度为()7301510574

+?=-千米/时,平路的速度是每小时1051590-=千米,上坡路的速度是每小时903060-=千米.

那么甲、乙两地相距2771059060245366

?+?+?=(千米).

模块三:路程相同速度比等于时间的反比

【例 13】 (难度等级 ※※※)在一圆形跑道上,甲从 A 点、乙从 B 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6 分后两人

相遇,再过4 分甲到达 B 点,又过 8 分两人再次相遇.甲、乙环行一周各需要多少分?

【解析】 由题意知,甲行 4 分相当于乙行 6 分.(抓住走同一段路程时间或速度的比例关系)

从第一次相遇到再次相遇,两人共走一周,各行 12 分,而乙行 12 分相当于甲行 8 分,所以甲环行一周需 12+8=20(分),乙需 20÷4×6=30(分).

【例 14】 (难度等级 ※※※)上午 8 点整,甲从 A 地出发匀速去 B 地,8 点 20 分甲与从 B 地出

发匀速去 A 地的乙相遇;相遇后甲将速度提高到原来的 3 倍,乙速度不变;8 点 30 分,甲、乙两人同时到达各自的目的地.那么,乙从 B 地出发时是 8 点几分.

【解析】 甲、乙相遇时甲走了 20 分钟,之后甲的速度提高到原来的 3 倍,又走了 10 分钟到达目的

地,根据路程一定,时间比等于速度的反比,如果甲没提速,那么后面的路甲需要走10× 3= 30分钟,所以前后两段路程的比为 20 : 30 =2 : 3,由于甲走 20 分钟的路程乙要走 10 分钟,所以甲走 30 分钟的路程乙要走 15 分钟,也就是说与甲相遇时乙已出发了 15 分钟,所以乙从 B 地出发时是 8 点5 分.

【例 15】 (难度等级 ※※※)小芳从家到学校有两条一样长的路,一条是平路,另一条是一半上坡路,

一半下坡路.小芳上学走这两条路所用的时间一样多.已知下坡的速度是平路的1.6 倍,那么上坡的速度是平路速度的多少倍?

【解析】 设小芳上学路上所用时间为 2,那么走一半平路所需时间是1.由于下坡路与一半平路的长度相同,根据路程一定,时间比等于速度的反比,走下坡路所需时间是51 1.68

÷=

,因此,走上坡路需要的时间是511288

-=,那么,上坡速度与平路速度的比等于所用时间的反比,为111:8:118=,所以,上坡速度是平路速度的811倍.

【例 16】 (难度等级 ※※※※)一列火车出发 1 小时后因故停车 0.5 小时,然后以原速的34

前进,最终到达目的地晚1.5 小时.若出发 1 小时后又前进 90 公里再因故停车 0.5 小时,然后同样以原速的

34

前进,则到达目的地仅晚1 小时,那么整个路程为多少公里? 【解析】 出发 1 小时后因故停车 0.5 小时,然后以原速的34

前进,最终到达目的地晚1.5 小时, 所以后面以原速的34

前进的时间比原定时间多用1.50.51-=小时, 而速度为原来的34,所用时间为原来的43

, 所以后面的一段路程原定时间为41(1)33

÷-=小时,原定全程为 4 小时; 出发 1 小时后又前进 90 公里再因故停车 0.5 小时,然后同样以原速的34

前进,则到达目的地仅晚1 小时,所以后面以原速的34前进的时间比原定时间多用10.50.5-=小时

所以后面的一段路程原定时间为4

÷-=小时,

0.5(1) 1.5

3

-=小时

类似分析可知又前进90 公里后的那段路程需要:3 1.5 1.5

÷?=公里.

而原定全程为4 小时,所以整个路程为90 1.54240

【例 17】(难度等级※※※※)王叔叔开车从北京到上海,从开始出发,车速即比原计划的速度提高了1/9,结果提前一个半小时到达;返回时,按原计划的速度行驶280 千米后,将车速提高1/6,于是提前1 小时40 分到达北京.北京、上海两市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解析】从开始出发,车速即比原计划的速度提高了1/9,即车速为原计划的10/9,则所用时间为原计划的1÷10/9=9/10,即比原计划少用1/10的时间,所以一个半小时等于原计划时间的1/10,原计划时间为:1.5÷1/10=15(小时);按原计划的速度行驶280 千米后,将车速提高1/6,即此后车速为原来的7/6,则此后所用时间为原计划的1÷7/6=6/7,即此后比原计划少用1/7的时间,所以1 小时40 分等于按原计划的速度行驶280 千米后余下时间的1/7,则按原计划的速度行驶280 千米后余下的时间为:

5/3÷1/7=35/3(小时),所以,原计划的速度为:84(千米/时),北京、上海两市间的路程为:84 ×15= 1260(千米).

【巩固】(难度等级※※※※)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车速提高20%可以提前1小时到达.如果按原速行驶一段距离后,再将速度提高30% ,也可以提前1小时到达,那么按原速行驶了

全部路程的几分之几?

【解析】车速提高20%,即为原速度的6/5,那么所用时间为原来的5/6,所以原定时间为5

÷-=

1(1)6

6小时;如果按原速行驶一段距离后再提速30% ,此时速度为原速度的13/10,所用时间为原来的10/13,所以按原速度后面这段路程需要的时间为101

÷-=小时.所以前面按原速度

1(1)4

133

行使的时间为15

64

-=小时,根据速度一定,路程比等于时间之比,按原速行驶了全部路程的

33

55

÷=

6

318

模块四、比例综合题

【例 18】(难度等级※※※)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到B 地,经过 3 小时,甲先到B 地,乙还需要1 小时到达B 地,此时甲、乙共行了35 千米.求A,B 两地间的距离.

【解析】甲、乙两个人同时从A地到B地,所经过的路程是固定

所需要的时间为:甲3个小时,乙4个小时(3+1)

两个人速度比为:甲:乙=4:3

当两个人在相同时间内共行35千米时,相当与甲走4份,已走3份,

所以甲走:35÷(4+3)×4=20(千米),所以,A、B两地间距离为20千米

【例 19】(难度等级※※※※)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达山顶后就立即下山,他们两人的下山速度都是各自上山速度的1.5 倍,而且甲比乙速度快。两人出发后1 小时,甲与乙在离

山顶600 米处相遇,当乙到达山顶时,甲恰好到半山腰。那么甲回到出发点共用多少小时?【解析】甲如果用下山速度上山,乙到达山顶时,甲恰好到半山腰,

说明甲走过的路程应该是一个单程的1×1.5+1/2=2 倍,

就是说甲下山的速度是乙上山速度的2 倍。

两人相遇时走了1 小时,这时甲还要走一段下山路,这段下山路乙上山用了1 小时,所以甲下山要用1/2 小时。甲一共走了1+1/2=1.5(小时)

行程问题答案及详解

关于行程问题 一、为什么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学不好? 1 、行程问题的题型多,综合变化多。行程问题涉及的变化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多个物体的运动。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又有“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行程问题每一类型题的考察重点都不一样,往往将多种题型综合起来考察。比如遇到相遇问题关键要抓住速度和,追击问题则要抓住速度差,流水行船中的相遇追及问题要注意跟水速无关等等。 2 、行程问题要求学生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奥数中静态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学会。打个比方,比如数线段问题,学生掌握了方法,依葫芦画瓢就行。一般情况,静态的奥数知识,学生只要理解了,就能容易做出来。行程问题难就难在过程分析是动态的,甲乙两个人从开始就在运动,整个过程来回跑。学生对文字题描述的过程很难还原成对应的数学模型,不画图,习惯性的在脑海里分析运动过程。还有的学生会用手指,用橡皮模拟,转来转去往往把自己都兜晕了还是没有搞明白这个过程,更别说找出解题所需要的数量关系了。 二、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 很多学生对行程问题的题型不太清楚,对行程问题的常用解法也不了解,那么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1 、九大题型: ⑴简单相遇追及问题;⑵多人相遇追及问题;⑶多次相遇追及问题;⑷变速变道问题;⑸火车过桥问题;⑹流水行船问题;⑺发车问题;⑻接送问题;⑼时钟问题。 2、五大方法: ⑴公式法:包括行程基本公式、相遇公式、追及公式、流水行程公式、火车过桥公式,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而且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折线图,还包括列表。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 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ps :画图的习惯一定要培养起来,图形是最有利于我们分析运动过程的,可以说图画对了,意味着题也差不过做对了30%! 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ps :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经常考,而且要考都不简单。 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 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ps :方程法尤其适用于在重要的考试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⑹假设法:在速度发生变化、或提前(晚)出发等数值发生变化的的行程问题中,假设速度没变或时间统一,往往非常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极其有利于解决行程问题。 三、怎样才能学好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很多学生已开始就会有畏难心理。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贪多,力争学一个知识点就要能吃透它。学习奥数有四种境界:第一种:课堂理解。就是说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题目。第二种:能够解题。就是说学生听懂了还能做出作业。第三种:能够讲题。就是不仅自己会做,还要能够讲给家长听。 第四种:能够编题。就是自己领悟这个知识了,自己能够根据例题出题目,并且解出来。

用比例解答行程问题

用比例解答行程问题 例一: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城之间的中点向相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3小时后,客车到达甲城,货车离乙城还有30千米.已知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解】客车速度:货车速度=4:3,那么同样时间里路程比=4:3,也就是说客车比货车多行了1份,多30千米;所以客车走了30×4=120千米,所以两城相距120×2=240千米。 例2、小明跑步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他每天从家到学校都是步行。有一天由于晚出发10分钟,他不得不跑步行了一半路程,另一半路程步行,这样与平时到达学校的时间一样。那么小明每天步行上学需要时间多少分钟 【解】后一半路程和原来的时间相等,这样前面一半的路程中某日和平时的速度比=3:1,所以时间比=1:3,也就是节省了2份时间就是10分钟,所以后一半路程走路的时间就是10÷2×3=15分钟,全部路程原来需要30分钟。 例3、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它们相遇时距A,B两地中心处8千米,已知甲车速度是乙车的倍,求A,B两地的距离。 【解】甲车速度是乙车的倍,相遇时甲车和乙车行驶距离的比是6:5,甲车行驶6份,乙车行驶5份,甲车比乙车多行驶1份,一份是2*8=16千米,A,B两地的距离就是11*16=176千米。 例4、上午8时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刻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他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问这时是12时几分 【解】:从爸爸第一次追上小明到第二次追上小明时,小明走了4千米,爸爸走了12千米.这说明,爸爸的速度是小明的3倍,爸爸走4千米所用的时间是是小明的三分之一,比小明少8分,所以小明走4千米需要12分,走8千米要24分,所以第2次追上时是8时32分。这道题关键是发现爸爸和小明的速度比。 巩固练习1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去时每小时行48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56千米,返回比去时少用1小时,求甲、乙两地的路程。 2、某人从A城步行到B城办事,每小时走5千米,回来时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往返共用6小时,求A、B两城之间的路程。 3、一辆汽车从甲地去乙地,每小时行45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多行20%,往返共用去1 1小时。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 4.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8小时,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需要10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相遇时,慢车行了240km,求两地距离。

六年级奥数应用题及答案:行程问题(推荐文档)

六年级应用题及答案:行程问题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3分)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千米,相遇时两车离中点3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_________千米. 2.(3分)小明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小时走6公里,回来时每小时走9公里,来回共用5小时.小明来回共走了_________公里. 3.(3分)一个人步行每小时走5公里,如果骑自行车每1公里比步行少用8分钟,那么他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_________倍. 4.(3分)一位少年短跑选手,顺风跑90米用了10秒钟.在同样的风速下,逆风跑70米,也用了10秒钟.在无风的时候,他跑100米要用_________秒. 5.(3分)A、B两城相距56千米.有甲、乙、丙三人.甲、乙从A城,丙从B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丙分别以每小时6千米、5千米、4千米的速度行进.求出发后经_________小时,乙在甲丙之间的中点? 6.(3分)主人追他的狗,狗跑三步的时间主人跑两步,但主人的一步是狗的两步,狗跑出10步后,主人开始追,主人追上狗时,狗跑出了_________步. 7.(3分)兄妹二人在周长30米的圆形水池边玩,从同一地点同时背向绕水池而行,兄每秒走1.3米,妹每秒走1.2米,他们第十次相遇时,妹妹还需走_________米才能回到出发点. 8.(3分)骑车人以每分钟300米的速度,从102路电车始发站出发,沿102路电车线前进,骑车人离开出发地2100米时,一辆102路电车开出了始发站,这辆电车每分钟行500米,行5分钟到达一站并停车1分钟.那么需要_________分钟,电车追上骑车人. 9.(3分)一个自行车选手在相距950公里的甲、乙两地之间训练,从甲地出发,去时每90公里休息一次,到达乙地并休息一天后再沿原路返回,每100公里休息一次.他发现恰好有一个休息的地点与去时的一个休息地点相同,那么这个休息地点距甲地有_________公里. 10.(3分)如图,是一个边长为90米的正方形,甲从A出发,乙同时从B出发,甲每分钟行进65米,乙每分钟行进72米,当乙第一次追上甲时,乙在_________边上.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 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则有: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 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追及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

小学奥数比例法行程问题

小升初之行程问题的解法---比例法 根据近千套各类奥数竞赛和"小升初"数学考试试题的分析,平均每套试卷按12道题,满分100分计算,就有1.8道试题为行程问题(即每120道试题中有1 8道是行程问题),分值为21分。行程问题占一套试卷分值的1/5左右,所以行程问题不论在奥数竞赛中还是在"小升初"的升学考试中,都拥有非常显赫的地位,都是命题者偏爱的题型之一。 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是弱项,有几下几个原因: 一、行程分类较细,变化较多。 行程跟工程不一样,工程抓住工作效率和比例关系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是行程则没有关键点可以抓住,因为每一个类型关键点都不一样。 二、要求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 行程问题的题目语言叙述本身就很长,加上所描绘的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很难从复杂的语言叙述中提炼出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 三、行程是一个壳,可以将各类知识往里面加。 很多题目看似行程问题,但是本质不是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掌握各类行程问题的解题关键点。 下面举例讲解用比例法求解一类行程问题。 方法指导:复杂行程问题经常运用到比例知识: 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 时间一定,速度和路程成正比;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分析时可以抓住题中含有比的句子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突破口,一步一步求得结果。也可以从题意的叙述中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得出所需的数量之比,再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求解。 能用比例法解决的行程问题的特点: 能直接或间接地求出速度比或同一时间内的路程比

例1: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4:7,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7:5,相遇时距中点12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6.5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 行52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2 3。求两城之间的距离。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已知甲车行1小时距B地340千米,乙车行1小时距A地36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20) 2、客车由甲城到乙城需行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需行15小时,两车同时相向开出,相遇时客车距离乙城还有192千米,求两城间的距离。

巧用比例解行程问题

巧用比例解行程问题 方法指导:复杂行程问题经常运用到比例知识: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时 间一定,速度和路程成正比;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等。 分析时可以抓住题中含有比的句子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突破口,一步一步求得结果。 也可以从题意的叙述中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得出所需的数量之比,再根据比与分数的关 系求解。 例1: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4:7,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 6.5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52 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2 3 。求两城之间的距离。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7:5,相遇时距中点12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两只轮船同时从甲、乙两港相对开出,客船每小时行42千米,货船的速度是客船 的5 6 。两只轮船在离甲、乙两港中点7千米处相遇,甲、乙两港间的距离是多少?

3、客车由甲城到乙城需行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需行15小时,两车同时相向开出,相遇时客车距离乙城还有192千米,求两城间的距离。 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已知甲车行1小时距B地340千米,乙车行1小时距A地36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3: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5小时相遇,已知甲、乙两车速度的比是2:3,甲车行完全程需多少小时? 例4: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全 程的1 15 ,相遇时客车和货车所行路程的比是5:4。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4小时相遇,已知甲、乙两车速度的比是3: 5,乙车行完全程需多少小时?

四年级数学行程问题应用题

应用题专题复习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①弄清题意,分清已知条件和问题;②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列出算式或方程,进行计算或解方程;④检验,并写出答案。 例题:某工厂,原计划12天装订21600本练习本,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装订360本。实际完成生产任务用多少天? 1、弄清题意,分清已知条件和问题: 已知条件:①装订21600本;②原计划12天完成;③ 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装订360本; 问题:实际完成生产任务用多少天? 2、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①实际用的天数=要装订的练习本总数÷实际每天装订数 ②实际每天装订数=原计划每天装订练习本数+360 ③原计划每天装订练习本数=要装订的练习本总数÷原计划用的天数

3、解答: 分步列式:①21600÷12=1800(本)②1800+360=2160(本)③21600÷2160=10(天)综合算式:21600÷(21600÷12+360)=10(天) 4、检验,并写出答案: 检验时,可以把计算结果作为已知条件,按照题里的数量关系,经过计算与其他已知条件一致。(对于复合应用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进行计算,从而达到检验的目的。) ①21600÷10=2160(本)②21600÷12=1800(本)③2160-1800=360(本)得数与已知条件相符,所以解答是正确的。 答:实际完成任务用10天。(说明:检验一般口头进行,或在演草纸上进行,只要养成检验的习惯,就能判断你解答的对错。一是检验你计算是否正确,二是看思路、列式以及数值是否正确,从而有针对性的改正错误。) 名师点评:有许多应用题可以通过学具操作,帮助我们弄清题时数量间的关系,可以列表格(如简单推理

小学奥数 比例解行程问题.学生版

1. 理解行程问题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2. 掌握寻找比例关系的方法来解行程问题.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 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 ;;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 =??甲甲甲 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 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 =??甲甲甲 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 速度比的反比。 知识精讲 教学目标 比例解行程问题

小学数学《简单的行程问题》练习题(含答案)

小学数学《简单的行程问题》练习题(含答案) 1.小白从家骑车去学校,每小时15千米,用时2小时,回来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行驶,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从家到学校的路程=15×2=30(千米),回来的时间 =30÷10=3(小时). 2.小黑上学时骑车,回家时步行,路上共用5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则全程需要70分钟.求往返都骑车所需的时间. 分析:一个单程步行比骑车多用70-50=20(分钟),骑车单程(50-20)÷2=15(分钟),往返骑车的时间15×2=30(分钟). 【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城相对开出,甲车的速度是54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53千米/时,经5小时相遇,A、B两城间距离多少千米? 分析:(法1)如图,A、B两城间距离=甲车所走的路程+乙车所走的路程=甲车的速度×甲车所用的时间+乙车的速度×乙车所用的时间=54×5+53×5=535(千米). (法2)我们来看上面的式子,可以把公因子5提出来即54×5+53×5=(54+53)×5=535(千米),这样我们就得出A、B两城间距离=甲乙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例2】胖胖和瘦瘦两家相距255千米,两人同时汽车从家出发相对而行,胖胖每小时行45千米,瘦瘦每小时行40千米.两人相遇时,胖胖和瘦瘦各行了多少千米? 分析:255÷(45+40)=3(小时).胖胖:45×3=135(千米),瘦瘦:40×3=120(千米). 【例3】孙悟空在花果山,猪八戒在高老庄,花果山和高老庄中间有条流沙河,一天,他们约好在流沙河见面,孙悟空的速度是200千米/小时.猪八戒的速度是150千米/小时,他们同时出发2小时后还相距500千米,则花果山和高老庄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分析:建议教师画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出2小时孙悟空和猪八戒走的路程:(200+150)×2=700(千米),又因为还差500千米,所以花果山和高老庄之间的距离:700+500=1200(千米). 【例4】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O千米,5小时后还相距15千米.求A、B两地间的距离.

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

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 很多学生对行程问题的题型不太清楚,对行程问题的常用解法也不了解,那么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1、九大题型: ⑴简单相遇追及问题;⑵多人相遇追及问题;⑶多次相遇追及问题;⑷变速变道问题;⑸火车过桥问题;⑹流水行船问题;⑺发车问题; ⑻接送问题;⑼时钟问题。 2 、五大方法: ⑴公式法:包括行程基本公式、相遇公式、追及公式、流水行程公式、火车过桥公式,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而且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折线图,还包括列表。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ps:画图的习惯一定要培养起来,图形是最有利于我们分析运动过程的,可以说图画对了,意味着题也差不过做对了30%! 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 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ps: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经常考,而且要考都不简单。

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ps:方程法尤其适用于在重要的考试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四、怎样才能学好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很多学生已开始就会有畏难心理。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贪多,力争学一个知识点就要能吃透它。学习奥数有四种境界: 第一种:课堂理解。就是说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题目。 第二种:能够解题。就是说学生听懂了还能做出作业。 第三种:能够讲题。就是不仅自己会做,还要能够讲给家长听。 第四种:能够编题。就是自己领悟这个知识了,自己能够根据例题出题目,并且解出来。 其实大部分学生学习奥数都只停留在第一种境界(有的甚至还达不到),能够达到第三种境界的学生考取重点中学实验班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而要想在行程上一点问题没有,则要求学生达到第四种境界。即系统学习,还要能深刻理解,刻苦钻研。而这四种境界则是学习行程的四个阶段,或者说是好的方法。

完整word版小学奥数比例法行程问题汇总

1 比例法小升初之行程问题的解法---平均每套试卷按数学考试试题的分析,小升初根据近千套各类奥数竞赛和1(即每120道试题中有1.8道题,满分100分计算,就有道试题为行程问题12左右,所以1/5道是行程问题),分值为218分。行程问题占一套试卷分值的都拥有非常显赫的地的升学考试中,小升初行程问题不论在奥数竞赛中还是在位,都是命题者偏爱的题型之一。普遍是弱项,有几下几个原因:行程问题小学生一、行程分类较细,变化较多。 行程跟工程不一样,工程抓住工作效率和比例关系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 题,但是行程则没有关键点可以抓住,因为每一个类型关键点都不一样。要求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二、一般加上所描绘的是一个动态过程,行程问题的题目语言叙述本身就很长, 很难从复杂的语言叙述中提炼出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行程是一个壳,可以将各类知识往里面加。三、 很多题目看似行程问题,但是本质不是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掌握各类行程问题的解 题关键点。下面举例讲解用比例法求解一类行程问题。方法指导:复杂行程问题经常运用到比例知识: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时间一定,速度和路程成正比;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一步一步求得结以此作为突破口,分析时可以抓住题中含有比的句子进行分析,再根据比也可以从题意的叙述中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得出所需的数量之比,果。与分数的关系求解。能用比例法解决的行程问题的特点:能直接或间接地求出速度比或同一时间内的路程比 1 2 例1: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4:7,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7:5,相遇时距中点12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6.5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2行52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求两城之间的距离。 3

用比例解答行程问题

用比例解答行程问题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用比例解答行程问题 例一: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城之间的中点向相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3小时后,客车到达甲城,货车离乙城还有30千米.已知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解】客车速度:货车速度=4:3,那么同样时间里路程比=4:3,也就是说客车比货车多行了1份,多30千米;所以客车走了30×4=120千米,所以两城相距 120×2=240千米。 例2、小明跑步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他每天从家到学校都是步行。有一天由于晚出发10分钟,他不得不跑步行了一半路程,另一半路程步行,这样与平时到达学校的时间一样。那么小明每天步行上学需要时间多少分钟? 【解】后一半路程和原来的时间相等,这样前面一半的路程中某日和平时的速度比=3:1,所以时间比=1:3,也就是节省了2份时间就是10分钟,所以后一半路程走路的时间就是10÷2×3=15分钟,全部路程原来需要30分钟。 例3、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它们相遇时距A,B两地中心处8千米,已知甲车速度是乙车的1.2倍,求A,B两地的距离。

【解】甲车速度是乙车的1.2倍,相遇时甲车和乙车行驶距离的比是6:5,甲车行驶6份,乙车行驶5份,甲车比乙车多行驶1份,一份是2*8=16千米,A,B两地的距离就是11*16=176千米。 例4、上午8时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刻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他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问这时是12时几分? 【解】:从爸爸第一次追上小明到第二次追上小明时,小明走了4千米,爸爸走了12千米.这说明,爸爸的速度是小明的3倍,爸爸走4千米所用的时间是是小明的三分之一,比小明少8分,所以小明走4千米需要12分,走8千米要24分,所以第2次追上时是8时32分。这道题关键是发现爸爸和小明的速度比。 巩固练习1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去时每小时行48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56千米,返回比去时少用1小时,求甲、乙两地的路程。 2、某人从A城步行到B城办事,每小时走5千米,回来时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 5千米,往返共用6小时,求A、B两城之间的路程。 3、一辆汽车从甲地去乙地,每小时行45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多行20%,往返共用去11小时。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 4.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8小时,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需要10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相遇时,慢车行了240km,求两地距离。

经典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含详细参考答案)

经典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含详细参考答案) 2020年7月 1、有一客船从甲港开往乙港,货船从乙港开往甲港,两船同时出发,10小时相遇,相遇后继续行驶2小时,此时客船离乙港420千米,货船离甲港580千米。甲、乙两港相距几千米? 2、.如图,A、C两地相距3千米,C、B两地相距8千米.甲、乙两人同时从C地出发,甲向A地走,乙向B地走,并且到达这两地又都立即返回.如果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2倍,那么当甲到达D地时,还未能与乙相遇,他们相距1千米,这时乙距C地______千米. 3、甲乙两人分别驾车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甲行了全程的5分之3,相遇后两人继续前进,甲和乙分别到达A、B两地后又立即返回,第

2次相遇地点和第一次相距12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已知甲车速度与乙车的速度比为4:3,C在A.B之间,甲乙两车到达C地时间分别是上午8:00和下午3:00,问:甲乙两辆车相遇时间是什么时间? 5、有一个200米的环形跑道,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同方向出发.甲以每秒0.8米的速度步行,乙以每秒2.4米的速度跑步,乙在第2次追上甲时用了多少秒? 6、甲乙丙3人都要从A地到B地,A,B 2地相距42千米,甲骑摩拖车,一次只能带一个人,摩拖车每小时行36千米,人步行每小时行4千米。如果采用摩拖车和步行相结和的办法,3人同时从A地出发,全部到达B地,最快要多长时间?

7、已知一条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往返一次需要2小时,由于返回时间是顺水,比去时每小时可多行驶8千米,因此第2小时比第1小时多行驶6千米.那么,甲乙两码头相距多少千米? 8、小明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时走5千米,回来是每时走7千米,来回共用了4时。小明去时用了多长时间? 9、货车和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行完全程要10小时,货车行完全程要12小时,两车在离中点35千米处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甲乙两个学生放学回家,甲比乙多走1/5的路,而乙走的时间比甲少1/11,甲乙两个学生回家速度的比是多少? 11、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8小时可以行完全程。两车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4/9,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较复杂行程问题的技巧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较复杂行程问题的技巧 教学目标: 1、 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 2、 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3、 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变”; 4、 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来构建方程,利用方程解行程题. 知识精讲: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 的路程之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 所用的时间之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⑴公式法 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 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

小学奥数比例法行程问题

小学奥数比例法行程问 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根据近千套各类奥数竞赛和"小升初"数学考试试题的分析,平均每套试卷按12道题,满分10 0分计算,就有1.8道试题为行程问题(即每120道试题中有18道是行程问题),分值为21分。行程问题占一套试卷分值的1/5左右,所以行程问题不论在奥数竞赛中还是在"小升初"的升学考试中,都拥有非常显赫的地位,都是命题者偏爱的题型之一。 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是弱项,有几下几个原因: 一、行程分类较细,变化较多。 行程跟工程不一样,工程抓住工作效率和比例关系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是行程则没有关键点可以抓住,因为每一个类型关键点都不一样。 二、要求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 行程问题的题目语言叙述本身就很长,加上所描绘的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很难从复杂的语言叙述中提炼出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 三、行程是一个壳,可以将各类知识往里面加。 很多题目看似行程问题,但是本质不是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掌握各类行程问题的解题关键点。 下面举例讲解用比例法求解一类行程问题。 方法指导:复杂行程问题经常运用到比例知识: 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 时间一定,速度和路程成正比;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分析时可以抓住题中含有比的句子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突破口,一步一步求得结果。也可以从题意的叙述中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得出所需的数量之比,再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求解。 能用比例法解决的行程问题的特点: 能直接或间接地求出速度比或同一时间内的路程比 例1: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4:7,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7:5,相遇时距中点12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6.5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52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求两城之间的距离。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巧用比例解行程问题》习题

班级学生 方法指导:复杂行程问题经常运用到比例知识: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时间一定,速度和路程成正比;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等。分析时可以抓住题中含有比的句子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突破口,一步一步求得结果。也可以从题意的叙述中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得出所需的数量之比,再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求解。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7:5,相遇时距中点12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两只轮船同时从甲、乙两港相对开出,客船每小时行42千米,货船的速度是客船的5/6。两只轮船在离甲、乙两港中点7千米处相遇,甲、乙两港间的距离是多少? 3、客车由甲城到乙城需行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需行15小时,两车同时相向开出,相遇时客车距离乙城还有192千米,求两城间的距离。 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已知甲车行1小时距b地340千米,乙车行1小时距a地36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4小时相遇,已知甲、乙两车速度的比是3:5,乙车行完全程需多少小时? 6、甲、乙两个城市相距若干千米,一列客车与一列货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60千米,货车与客车速度比是9:11。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全程的1/5,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相遇时客车和货车所行的路程的比是3:2。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8、甲、乙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甲车行全长需8小时,乙车每小时56千米,相遇时,甲、乙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3:4,这时乙车行了多少千米?

小学数学《简单的行程问题》练习题

小学数学《简单的行程问题》练习题 1.小黑上山用2小时,每小时2千米,下山用1小时,求小黑下山的速度. 2.小白从家骑车去学校,每小时15千米,用时2小时,回来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行驶,需要多少时间? 【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城相对开出,甲车的速度是54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53千米/时,经5小时相遇,A、B两城间距离多少千米? 【例2】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O千米,5小时相遇.求A、B两地间的距离. 【例3】团团和圆圆同时从甲、乙两个书店相对出发,团团每分钟走150米,圆圆每分钟走200米.3分钟后两人相遇.甲、乙两个书店相隔是多少米? 【例4】胖胖和瘦瘦两家相距255千米,两人同时骑车从家出发相对而行,胖胖每小时行45千米,瘦瘦每小时行40千米.两人相遇时,胖胖和瘦瘦各行了多少千米?

【例5】孙悟空在花果山,猪八戒在高老庄,花果山和高老庄中间有条流沙河,一天,他们约好在流沙河见面,孙悟空的速度是200千米/小时.猪八戒的速度是150千米/小时,他们同时出发2小时后还相距500千米,则花果山和高老庄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例6】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O千米,5小时后还相距15千米.求A、B两地间的距离. 【例7】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24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已知甲车到达B城需4小时,乙车到达A城需6小时,问:两车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例8】南辕与北辙两位先生对于自己的目的地S城的方向各执一词,于是两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驾车分别往南和往北驶去,二人的速度分别为50千米/时,60千米/时,那么出发5小时他们相距多少千米? 1.一辆客车与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个城市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5千米.6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个城市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五年级奥数竞赛班-[第7讲]行程问题——方程与比例方法(二)

五年级奥数竞赛班 A、B 两地相距7200米,甲、乙分别从A,B 两地同时出发,结果在距B地2400 米处相遇.如果乙的速度提高到原来的3倍,那么两人可提前10分钟相遇,则甲的速度是每分钟行米. (2006年希望杯第四届五年级二试) 胖胖、气球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前往B地,胖胖每分钟走80米,气球每分钟走60米.胖胖到达B地后,休息了半个小时,然后返回A地,胖胖离开B地15分钟后与正向B地行走的气球相遇。A、B两地相距_____________米。 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按预定速度他们将在下午5 时在途中相遇;如果他们每人每小时都比预定速度快1千米,则可在下午4时相遇;如果他们每人每小时都比预订速度慢1.5千米,则要在下午7时相遇,A、B两地的距离是千米。 一只小船,第一次顺流航行57千米,逆流航行45千米,共用9小时;第二次用同样的时间,顺流航行37千米,逆流航行60千米。求这只小船顺水航行130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A、B两地相距22.4千米。有一支游行队伍从A地出发,向B匀速前进.当游行队伍队尾离开A时,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乙向A步行,甲骑车先追向队头,追上之后又立即骑向队尾,到达队尾之后又掉头追队头,如此反复,当甲第5 次追上队头时恰与乙相遇在距B地5.6千米处;当甲第7次追上队头时,甲恰好第一次到达B地,那么此时乙距离A地还有________千米。 1.正比例 2.反比例 3.画图数比例法 行程问题——方程与比例方法(二)

4.崔氏快餐法5.贪吃蛇法 aababbaabbbabab Long time no C……

典型应用题归类复习(行程问题)

典型应用题归类复习(行程问题) 一、首先要弄清“相对”、“相向”、“相背”、“相遇”、“同时”、“同向”等词语。 二、其次要弄清行程问题的结构特点: 运动方向:是同向还是背向 出发地点:是同地还是两地出发时间:是同时还是分别,如果题目中有谁先出发,就把先行的路程去掉,找到同时行的路程。 速度:是一个物体的速度还是两个物体的速度。运动结果:是相遇、相隔,还是相遇后反方向相离。有的题目行驶的物体并没有相遇,要把相距的路程去掉;有的题目是两者相遇后又反方向相离,要把多行的路程加上,得到同时行驶的路程。 三、最后,还要掌握好每种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其解题规律有: (1)相向运动——是指两个物体的出发点不同,运动方向相对,越走相距越近,其中还可分为相遇和相差两种情况。基本公式如下:相遇时间=相遇路程÷(甲速+乙速)相遇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未知速度=速度和-已知速度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叫做相遇问题。它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整个路程。(2)同向运动——是指两个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但是出发地点、时间可以相同或不同,因此,又可分为同地同向和异地同向两种情况。 ①同地同向:特点是出发地点相同,运动方向相同,由于速度有快慢,因此越走相隔越远。公式是:相隔路程=速度差×时间 ②异地同向:特点是出发地点不同,运动方向相同。如果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就能追及,称为追及问题,其公式是: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路程÷追及时间=快速-慢速 如果快的在前,慢的在后,二者越走越远,就不能追及。其公式是: 路程=相隔路程+速度差×时间 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 出两者,然后运用公式求出第三者来达到解题目的。 (3) 背向运动——是指两个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但出发点可以相同或不同其公式是: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四、注意事项:1、画图

比例法行程问题

比例法行程问题 【南京考题】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2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30千米处相遇。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黄冈考题】甲骑车从A地出发0.5小时后,乙发现甲忘了带书,立即从A地骑车追甲。在乙出发的同时,丙骑车也从A地出发,行的道路与乙相同。乙追上甲交书后,立即原路返回,行了15千米与丙相遇。甲每小时行18千米,乙速是丙速的2倍。求乙的速度。 【武汉考题】甲、乙两车从相距20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不停地往返两地之间行驶,如果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当两车第一次同时回到各自的出发地时,甲车行了多少千米?

【南昌考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在距A地65千米处,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进,分别到达目的地后立刻返回。第二次相遇在距A地35千米处,求A、B两地相距多远? 【郑州考题】汽车以一定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汽车每小时比原来多行15千米,那么所用的时间只是原来的5/6;如果汽车每小时比原来少行15千米,那么所用的时间要比原来多用1.5小时。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小升初之数学必考——裂项 数学是什么? 数学就是“逻辑+计算”,光有计算,没有逻辑,学不好数学;光有逻辑没有计算,更学不好数学。每次数学考试,计算是必考的内容,不可能说哪次考试没有计算,除非考试语文吧。 每位小学生,都要面临小升初,一些名校的择校考试及分班考试,在数学计算中有一类型题目是每次都会出现,并难倒很多学生,这个就是裂项计算。 最简单的裂项算式是形如,其原理是分数合并同类项的逆运算。 写成字母的形式即为 裂项的好处是什么呢?通过下面一个例题,你就会明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