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病理介绍

黑色素瘤病理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黑色素瘤病理介绍

导语:黑色素瘤的类型有很多种,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各种病理形态,这样才可以科学有效地去应对和处理,那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黑色素瘤的病理

黑色素瘤的类型有很多种,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各种病理形态,这样才可以科学有效地去应对和处理,那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以及不同类型,所表现出的各种状态,只要我们科学地去认识和分析,才能够帮助我们采取,最有效的解决和应对方法。

1.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表皮萎缩,基底层有较多不典型黑素细胞,并向下侵袭真皮,瘤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噬色素细胞含有相当多的黑素。

2.浅表扩散性黑素瘤表皮突向下不规则增生,真皮表皮交界处和真皮内可见不典型的痣细胞巢,除上皮细胞型与梭形细胞型的黑素细胞外,有时表皮上部还可见少数paget样黑素细胞。真皮炎症细胞浸润明显。

3.结节性黑素瘤不典型黑素细胞垂直向下增生侵入真皮,而不向表皮侵犯。上皮细胞型的黑色素细胞常排成腺泡状;梭形细胞型则类似成纤维细胞,有时作束状排列。

4.肢端雀斑样痣黑素瘤表皮增厚,含大量色素的不典型黑素细胞巢位于表皮下部,常见梭形黑素细胞。表皮上部也可见paget样的黑素细胞,真皮乳头可见噬色素细胞。

无黑素性恶性黑素瘤的细胞形态结构具备恶黑特点,HE染色中无明显黑素,用多巴(Dopa)试验可呈阳性反应,银染色可显示少量黑素。

上面就是关于黑色素瘤的一些类型介绍,很多时候对这种问题,我们不太认识和了解,所以才会在无形当中,让他对我们产生更多不利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指甲黑色素瘤早期症状黑色条纹

黑色素瘤一般指恶性黑素瘤,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大多见于30岁以上成年人,发生于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黑色素瘤的预后多数较差,晚期可有淋巴道及血液转移。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虽其发病率低,但其恶性度高,转移发生早,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重要。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指甲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帮助患者更好治疗疾病。 指甲黑色素瘤早期症状 指甲下黑线或黑褐色病变突然增大,尤其在45岁以上者;甲下损伤治疗经久不愈者;指(趾)外伤后持续存在甲下损害症状者;病情发展迅速,局部溃烂严重者。当患者发现以上几种情况时,应及时切取甲下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这样就可以及早明确诊断。 指甲黑色素瘤真正要担心的是只有一个指甲出现黑色条纹,此时可能是良性黑色素瘤、指甲下出血或恶性黑色素瘤,或反复局部外伤、摩擦刺激甚至是甲癣的结果。由此可见,指甲黑色素瘤患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当发现以上现象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皮肤病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以免引起慢性肾衰竭,进而威胁到患者朋友们的生命健康。 指甲黑色素瘤一旦诊断,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临床上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放化疗和中医治疗等。手术是黑色素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早期患者。通过手术对癌肿的切除可快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于黑色素瘤对放化疗不敏感,放化疗多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方法或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方法,通过对机体内癌细胞的杀伤控制病情扩散、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术不仅会对机体造成较大创伤,而且还无法完全切除病灶,术后会伴随多种并发症,甚至出现复发、转移。而放化疗由于在杀伤癌细胞过程中也会损伤正常细胞,从而造成严重的毒副作用,需要患者特别警惕。 中医治疗是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标本兼治,治疗过程中不仅能够杀伤机体内癌细胞,控制病情发展,而且还能够调理机体,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对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其复发、转移几率有重要作用。如中医中口碑较好的三联平衡疗法,既可以单独作用于患者,而且还能够辅助其他治疗方法,如辅助手术、放化疗可达到增效排毒功效,促进患者早日实现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以上就是关于指甲黑色素瘤早期症状的介绍,希望对广大患者有帮助,总之患者一旦发现以上症状,及时的到正规的医院做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黑色素瘤对人们的伤害。

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 一、 流行病学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该病起病隐袭、高度恶性、预后很差,临床上也比较少见,约占皮肤恶性肿瘤的1%左右。恶性黑色素瘤可见于任何年龄,较多见于中年和老年,女性稍多于男性。该病多发生于白色人种,尤其是有日晒史的人群,美国的年发病率约为10-15/10万,澳大利亚的昆士兰邦的年发病率高达16/10万,而我国的发病率较低,约为0.4-0.5/10万。但是近年来,不论国内或国外,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均在不断上升。同样,死亡率也在不断增加,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恶性黑色素瘤死亡率最高(5-6/10万),中国和日本较低(约0.2/10万)。 二、 临床表现 (一)发生部位 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女性的四肢和男性的躯干,多发生于皮肤和邻近皮肤的粘膜,故而也常称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亦可见于眼球的色素膜、脑膜的脉络膜丛、以及消化道粘膜等皮肤以外的部位。皮肤黑色素瘤起源于与黑色素细胞有关的皮损,起初通常为棕色或蓝黑色小点,呈浸润性生长,生长迅速,质韧无毛,大小不等,迅速破溃,沿淋巴管可见细线状色素沉着,围绕原发灶可出现多发的隆起型卫星结节。 (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分型: 1.表浅播散型黑色素瘤(SSM):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70%,早期为扁平状,至垂直生长期时皮损进一步增大,周边呈锯齿状。 2.结节型黑色素瘤(NM):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15-30%,侵袭性较强,颜色较深,多为蓝黑色,类似血泡或血管瘤,也有红色、灰色、紫色,甚至无色。 3.雀斑型黑色素瘤(LMM):较少见,约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4-10%,几乎均局限于头颈部,多为棕黄色皮损,周边纤细迂曲,呈锯齿状,较少出现转移。 4.肢端雀斑型黑色素瘤(ALM):仅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2-8%,病变特征性出现于手掌、足底或甲床下,呈棕黄色或褐色,可突然出现颜色改变。多发生于老年人,发病较快,侵袭性强,容易出现转移。除了皮肤以外,约有10%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于皮肤以外的部位,其中常见的部位包括眼球的色素膜、脑膜的脉络膜丛、以及消化道粘膜等。其中色素膜黑色素瘤是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黑色素瘤,一般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预后优于皮肤黑色素瘤。消化道粘膜黑色素瘤发生率不高,主要发生于肛门区,临床无特异性症状,淋巴结常受累,预后较差,还可发生于口腔粘膜或食管粘膜。淋巴结是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主要表现为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常见的部位包括皮肤及软组织、肺、肝脏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皮肤黑色素瘤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多见于白皙或光亮的皮肤,尤其有日光暴露史的人群。与含色素的皮损密切相关,当皮损出现以下变化时,常提示早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①颜色改变,尤其以蓝黑色、灰色、棕色和杂色最为重要;②表面不规则隆起、粗糙、脱屑和渗液等;③周边参差不齐,呈锯齿状;④皮损迅速增大、持续瘙痒、结痂或出现卫星

黑色素瘤药物Opdivo

药学基础期末论文 实验名称黑色素瘤药物Opdivo介绍与分析学生姓名郭明岳 学号1253370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黑色素瘤药物Opdivo介绍与分析 摘要:Opdivo是2014年12月22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上市的一款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晚期黑色素瘤的抗体药物,其作用原理是抑制PD-1与PD-L的结合。与同类药物相比,在临床试验中Opdivo表现出较高药物效果,并且药物副作用较小。由于PD-1/PD-L通路的广谱性,Opdivo治疗其他多种肿瘤的试验正在进行当中,预测Opdivo在未来几年将在肿瘤的治疗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黑色素瘤药物;Opdivo;nivolumab;PD-1抑制剂 一、药物基本介绍 Opdivo(图1)的通用名是nivolumab, 是由日本小野制药与美国百时美施贵宝 公司(Bristol Myers Squibb)合作开发的 一种实验性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IgG4药 物,主要用于治疗不能切除或对已有药 物无应答的晚期黑色素瘤,作用原理是 通过抑制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 ( PD-L1 ) 和程序性死亡配体2 ( PD-L2) 图1 的结合,使T 细胞恢复对肿瘤的免疫应 答能力[1]。2014年7月4日,Opdivo 率先在日本获批,成为全球首个批准上市的抗PD-1药物。2014 年6月24 日,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宣布Opdivo用于黑色素瘤的Ⅲ期临床试验因显著延长患者总存活期而提前终止,2014 年12 月22 日,Opdivo获FDA 批准,成为自2011年以来第七个获得FDA批准的黑色素瘤药物,同时也是第二个在美国上市的PD-1 抑制剂[2]。 二、背景知识 1.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肤或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皮肤黑色素瘤表现为色素性皮损在数月或数年中发生明显改变。在欧美地区,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其恶性度高,转移发生早,死亡率高。2010 年全球黑色素瘤新发病例199 627例,死亡例数为46372例[3]。黑色素瘤的病因目前还没有被完全阐明,基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了黑色素瘤的恶性转化,已知恶性转化的关键细胞通路有:Rb通路、p53通路、PI3K/AKT通路和RAS/MAPK通路(20~30%NRAS突变,55~60%BRAF突变)。 2.PD-1/PD-L通路 PD-1是一种表达在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因最初发现PD-1的表达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而被命名为PD(Programmed Death)[4]。后来研究发现HIV病毒特异性攻击的T细胞上有PD-1的表达,PD-1与其配体PD-L结合会抑

2015 年 NCCN 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2015年NCCN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倍。8%-1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尸检报道的结果甚至比这个概率更高。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病人得到了合适的治疗,最终并非死于脑转移。 尽管文献报道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概率最高,但是肺癌仍是最常见的颅内转移来源,约占颅内转移瘤的50%。乳腺癌患者因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80%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15%发生在小脑,5%发生在脑干。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 MRI检查显示脑转移以多发为主,脑转移瘤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与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 治疗概述 1.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的死亡率已经从1988-1990年的4.6%下降到1997-2000的2.3%,手术切除+全脑放疗(WBRT)是目前颅内单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之一。但是手术的效果和医院的规模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相关。

Patchel将95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手术 +WBRT组。结果术后行WBRT明显减少了局部复发率(18%比70%, p<0.001)及神经相关死亡率(14%比44%,p=0.003),两组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多发脑转移瘤来说,外科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或者减轻占位效应及颅高压症状。然而也有证据显示对一些预后较好的1-3个转移瘤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延长生存期。 2.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 和外科手术相比,SRS微创,无手术相关死亡,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总的肿瘤体积比转移灶个数更能预测脑转移瘤患者SRS治疗后的生存期。 1项对205例行SRS的脑多发转移(4个或更多)患者的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转移灶个数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同一个研究另外一项分析提示总体积小于7cc且转移灶小于7个的患者亚群预后更好,这些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13个月比6个月,p<0.0005)。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脑转移瘤总的治疗体积<5cc或者 5-10cc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大于10cc的患者,单发与多发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黑色素瘤的原因

黑色素瘤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黑色素瘤的简介*二、黑色素瘤的原因*三、黑色素瘤的危害*四、黑色素瘤的高发人群*五、黑色素瘤的预防方法黑色素瘤的简介黑色素瘤的征象包括:现有皮肤色素痣的形态或颜色改变、皮肤表面出现隆起物、色素痣瘙痒、局部出现破溃出血、指(趾)甲开裂等 黑色素瘤的原因1、紫外线照射 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不清楚,有人认为紫外线照射与其发生有关。白人发病率高于黑人,其原因与白人的黑色素细胞易受紫外线伤害而恶变有关。 2、结构不良痣 恶性黑色素瘤可由表皮基底层内的黑色素细胞发生而来,亦可由原先存在的黑痣基础上恶变而来,一种被称为结构不良痣(DN)的患者易发生恶变,其主要特征为痣呈杂色,即在粉红色的基础上同时伴有红色、棕褐色或黑色,其直径〉5mm,边界不光整。 3、遗传 有家族史的人群中其发病概率比无者高1.7倍。 黑色素瘤的危害1、皮肤黑色素瘤的危害程度高,生长迅速,预后大多很差,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治疗十分重要。治疗上

强调早期发现和局部扩大切除。但皮肤黑色素瘤临床表现复杂, 容易误诊,尤其是无色素型黑色素瘤。若未能早期诊断, 黑色素 瘤的病变呈侵袭性发展,早期黑色素瘤患者可出现淋巴转移,晚 期发生血行转移。黑色素瘤的病变位于肢端者,常需行截指(趾) 或截肢术。 2、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最危险的一种,黑色素瘤多见于老年人,尤以女性为多。可一开始黑色素瘤即为恶性,但约25%~40%由皮肤色素痣恶变而来。色素加深、体积增大、疼痛、瘙痒、破溃、发炎、出血、周围出现等都是黑色素瘤的恶变的征象。 黑色素瘤的高发人群从人种来看,白种人发病率最高,患此 病的白种人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50岁以上发病率增高。黑色人种罕见,有色人种发病率也较低。男性与女性的发病机率均等。 常见发病部位为指甲下,手掌及足跖部,四肢及躯干表皮也 常有发现,深部器官如阴道,直肠、食道内发现黑色素瘤也有报道。 为了尽早发现病变,要经常进行皮肤检查,特别是父母子女 中曾有发病史及身上有超过100个黑痣和具有发育不全痣的人。当黑痣有以下情形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形状不对称,边界明显不 规则,隆起,色泽不匀,颜色变化大,出现如黑、棕、蓝色或进行性发白等,直径5毫米,无毛,并出现痒、痛,流水、流血等。

恶性黑色素瘤有哪些常见的临床表现呢

恶性黑色素瘤有哪些常见的临床表现呢?恶性黑色素瘤的它一部分是从黑痣(特别是交界痣和复合痣)演变而来;另一部分则发源于皮肤或雀斑的基础上。黑痣演变为黑色素瘤的真正原因仍然不详,外伤或各种外在刺激常被视为诱因。虽然恶性黑色素瘤是一个发展迅速,容易广泛转移的高度恶性肿瘤。然而其生物行为也有很大变异性,病变可以静止多年,或仅缓慢增大;也可以很快增大,并在短期内转移。 恶性黑色素瘤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点: 1.良性交界痣镜下所见为良性大痣细胞。并无异性细胞,仅在真皮内生长,其炎性反应不明显。 2.幼年性黑色素瘤于小孩面部呈生长缓慢的圆形结节。镜下见细胞呈多形性,有核分裂,瘤细胞不向表皮浸润,且瘤体表面亦不形成溃疡。 3.细胞性蓝痣好发于臀、尾骶及腰部。呈淡蓝色结节,表面光滑而不规则,镜下可见树枝状突的深黑色细胞,大棱形细胞,并集合成细胞岛。有核分裂相或坏死区时,应考虑到有恶变的可能。 4.基底细胞癌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由表皮的基底层向深部浸润,癌巢周围为一层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癌细胞染色深,无一定排列,癌细胞内可含黑色素。 5.老年痣见于老年人体表呈疣状的痣。表皮过度角化,粒层部分增厚或萎缩,棘层肥厚,基层完整。亦可有色素增加,真皮乳头增殖,外观呈乳头瘤样增生。 6.硬化性血管瘤表皮过度角化。真皮乳状增殖,扩张的毛细血管常被向下延伸的表皮突围绕,貌似表皮内血肿一样。 7.脂溢性角化病病灶亦呈乳头瘤样增生。表皮下界限清楚,角化不完全。粒层先增厚,后变薄甚或消失,增生的表皮细胞内可有少量或较多的黑色素。 8.甲床下血肿多有相应外伤史。镜下为干枯的血细胞,可有上皮成纤维细胞增生。 据了解,以上这些恶性黑色素瘤常见的临床表现,对于及时发现和诊断恶性黑色素瘤是有很大作用的。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恶性黑色素瘤(MM)是恶性程度较高,临床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属于发病率前5位而死亡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由于以前MM发病率较低,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近年来其发病率增长迅速,而临床医生对其诊断和治疗与其它恶性肿瘤相比较为生疏。在MM的规范化诊断治疗方面,与西方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 为宣传普及黑色素瘤知识并促进中国MM诊断治疗的规范化,2007年5月,在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秦书逵教授及北京肿瘤医院郭军教授的倡导下,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先后在杭州、南京等地召开了专家组会议。小组十几位专家教授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综合分析评价了国内外相关资料, 于2008年8月正式发布第一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并希望通过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补充,最终制定出适合中国患者的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为国内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临床实践工具。 1. 概述 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成,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一旦进入快速生长期,则预后差、死亡率高。90%的MM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可见于足底、指趾、甲下和头皮,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MM与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不同,后两种起源于表皮的角质细胞,预后较好。 早期MM经外科扩大切除后95%-100%可治愈。因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皮肤MM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和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疱、瘙痒、刺痛等。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经由淋巴管在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形成皮下结节)和远处转移。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 MM预后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乳酸脱氢酶(LDH)等相关。通常,女性患者预后好于男性;发生于四肢的MM预后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最差;分期较早者预后较好;LDH较低者预后较好,LDH<0.8正常值者生存期较长;有1个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者为15%;浸润深度<1 mm者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 mm者10年生存率为30%。 2.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MM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MM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英国近5年来MM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8%,女性增加了12%。美国2007年估计MM新发病例59940人,死亡约8110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0例/10万和30例/10万。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发病率较低,但增长迅猛。北京市八城区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MM发病率为0.2例/10万,2004年已达1例/10万。 MM的病因学在白种人中研究较多,主要认为其与日照相关。日光中的紫外线灼伤皮肤诱导DNA突变。紫外线中的UV A和UVB均可诱导MM的发生,但UVB在破坏黑色素细胞的某种基因并诱导MM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研究已证实,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的p16或CDKN2A的基因突变是造成黑色素瘤高遗传易感性的主要原因。 亚洲和非洲地区的MM患者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病因尚不明确。不恰当的处理有可能诱导黑色素瘤的迅速生长,如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MM的发生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 3. 病理类型 MM常见病理类型有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和肢端雀斑样;少见类型有促纤

黑色素瘤的诊断

黑色素瘤是较常见且重要的癌症之一,其发生率持续增长。进展期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在不同国家表现不一,但早期诊断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日光暴露是黑色素瘤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已确证不同基因改变与黑色素瘤发生相关。例如CDKN2A 基因种系突变、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级联反应通路的突变、BRAF 和NRAS 突变、KIT 突变、GNAQ 和GNA11 突变。近期Schadendorf 教授在Nature 发表相关综述,详细阐述了目前黑色素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诊断 黑色素瘤是一种独特的癌症,大多数表现为色素性并发生于皮肤表面,疾病早期即可被发现,而且,大多数黑色素瘤是患者本人首先发现。然而现今仍存在重要的诊断障碍。常见的痣和其他良性色素性病变降低了黑色素瘤患者行皮肤活检病损的阳性预测值。黑色素瘤的病理学诊断有时很有挑战性,并且缺乏明确的分子诊断和预后分层因素,这会导致显著的过度诊断风险。 1. 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黑色素瘤的核心仍为询问病史及全身皮肤检查。尽管黑色素瘤诊断复杂,但最近数个床旁技术的发展起到辅助诊断作用。皮肤镜是一种非侵袭性图像显示技术,包含一种皮损颜色可视化的手持设备,而肉眼难以察觉其中的结构和模式(图1)。目前已证明该技术相比肉眼检查可改善原发性皮肤黑色素瘤的诊断准确率,并减少良性皮肤肿瘤不必要的活检。此外,连续数字皮肤镜图像可实时捕获不确定的皮损信息,实现「痣的监测」,这项技术相比皮肤镜可减少良性病变不必要的切除,且对缺乏临床或皮肤镜诊断特点的黑色素瘤实现基线监测。

图1 皮肤镜实现皮肤病变表面下特点可视化。a. 13 mm×7 mm 皮损的临床图片,伴不规则边界及多样色彩。b. 皮肤镜显示带状网格样外观,为黑色素细胞痣诊断特点。c. 5 mm×3 mm 对称的皮损临床图片,中心暗色。d. 皮肤镜显示周边局部伪足,是黑色素瘤特异性皮肤镜标识。插图突出表现了伪足,伪足是瘤体的球状突出物。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是原位发生于复合型黑色素细胞痣的黑色素瘤。 数字人体摄影常用于有多量痣和(或)非典型痣患者。照片可用于医务人员的随访检查,以此帮助识别新发或有改变的病损。皮肤镜、连续性数字皮肤镜成像和数字人体摄影通常以互补的方式一起使用。针对高风险黑色素瘤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结合使用这些技术可早期发现黑色素瘤,并减少良性皮肤病变活检率。 在体反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是一种不断发展的非侵入性床旁成像方式,它可使表皮和真皮浅层可视化,分辨率接近组织学清晰度。已证明将此技术作为结合皮肤镜检查的二级诊断测试可改善黑色素瘤诊断的正确率,并减少良性黑色素细胞肿瘤不必要的活检。 检测黑色素瘤的自动诊断系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引起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一致好评。过去十年中在美国和欧洲,计算机辅助多光谱数字分析和电化学阻抗谱已处于商业性

38例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38例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MM)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提高其早期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结果38例患者均为中老年人,肿瘤发生于全身多处部位,以四肢皮肤多见;免疫组化结果及阳性率显示:vimentin、Melan-A、S-100、HMB45阳性率分别为100.0%(28/28)、95.0%(19/20)、89.5%(17/19)、85.0%(17/20),AE1/AE3全部为阴性,ki-67全部为阳性。结论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发病较隐匿,发病部位较广泛,病理组织结构复杂多样,极易误诊;免疫组化抗体中HMB45、Melan-A、S-100具有重要诊断意义,vimentin、AE1/AE3、LCA、ki-67具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免疫组化;病理组织学特点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简称恶黑,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常见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约占75%,主要分布于皮肤,最常见于四肢、外阴、肛周,少数可见于眼、消化道黏膜、淋巴结、乳腺、鼻腔等。其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化,并且具有复杂的病理组织结构及变化多样的镜下细胞形态,当部分肿瘤缺乏色素时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本文总结分析38例MM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并参考相关文献,探讨MM诊断、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本院2008~2014年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38例MM患者,其中16例经组织形态直接确诊,22例经免疫组化确诊。其中活检标本8例,手术标本30例。所有标本均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切片,HE染色。所用抗体,采用SP染色方法,全自动免疫组化机进行染色,并设立阴性及阳性对照观察。组织切片及免疫组化切片均由两位高年资的医生共同判读及诊断。 2 结果 2. 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MM患者中,男25例(65.8%),女13例(34.2%)。发病年龄31~81岁,平均发病年龄56岁,其中≤40岁2例、40~60岁18例、≥60岁18例。发病部位:四肢11例(上肢2例、下肢足部9例)、直肠4例、头面部8例(左上眼睑1例、左颞部1例、头皮1例、上颌窦2例、眼球2例、左舌1例)、转移8例(大网膜1例、盆腔转移1例、左腹股沟淋巴结2例、左颌下淋巴结2例、右腋下1例、右颈部1例)、食管1例、乳腺1例、阴道3例、腹壁1例、鼻腔1例。患者多表现为突出皮肤、黏膜的结节样肿块或黑痣近期突然增大、色素加深、糜烂出血等就医。 2. 2 病理检查

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

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以上。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本规范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NCCN指南、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宫颈癌注重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治疗。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本规范,本规范未涵盖的,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 (一)病因学 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有:①不良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②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③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④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⑥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⑦其他病毒感染: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营养状况不良等也可能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常见的症状为接触性阴道出血,异常白带如血性白带、白带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晚期患者可以出现阴道大出血、腰痛、下

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一、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 黑色素瘤发生于中老年人较多,男比女多发,好发下肢足部,其次是躯干,头颈部和上肢,症状主要为迅速长大的黑色素结节,初起可于正常皮肤发生黑色素沉着,或者色素痣发生色素增多,黑色加深,继之病变损害不断扩大,硬度增加,伴有痒痛感觉,黑色素瘤的病损有的呈隆起,斑块及结节状,有的呈蕈状或菜花状,向皮下组织生长时则呈皮下结节或肿块型,向四周扩散者则出现星状黑斑或小结节,常见表现是黑色素瘤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甚者以区域淋巴结肿大而就诊,到晚期由血流转移至肺,肝,骨,脑诸器官。 1.临床分型 (1)表浅蔓延型最多见,约占70%,好发于50岁左右,女性多发于肢体,男性好发于躯干,其恶性程度介于雀斑型和结节型之间,早期表现为棕黄色,棕色,蓝色或黑色,大多数可呈玫瑰红或桃红色,其边缘呈锯齿状,并使皮肤纹理消失,辐射生长期持续1~12年,此期内发生淋巴结转移者不到5%。 (2)雀斑型占 10%~15%,为四型中恶性程度最低的一种,好发于头,颈,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见于60~70岁,女性多见,临床上表现为较大的,平的或略高出皮面的棕黄色或棕色病灶,当辐射生长伴有垂直生长时,局部呈灶性隆起,颜色仍为棕黄色,淋巴结转移率为25%左右。 (3)结节型为四型中恶性度最高的一型,占12%左右,好发于50岁左右,男女之比为2∶1,好发于背部,临床为灰色带有

桃红色彩的结节,当病灶继续生长时其颜色变成蓝黑色,呈紫黑果酱样圆顶形或息肉样块物,垂直生长为其唯一生长方式,病程进展迅速,一般持续数月至1 年,并较早发生

溃疡和淋巴结转移,本型预后较差。 (4)肢端色斑样黑素瘤主要发于手掌,脚底及甲下,辐射生长期皮损为棕黄,棕褐或黑色,不高出皮面,若在甲下可见不规则的棕黄或棕褐色条纹由甲床向近端扩展,辐射生长期持续1年左右,不及时处理则进入垂直生长期,病灶呈结节状隆起,淋巴结转移率亦随之增加,预后亦差。 2.临床分期根据原发灶的范围,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和影像学检查有否远隔转移等结果来估测病期。 (1)Ⅰ期: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2)Ⅱ期: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3)Ⅲ期:伴有远处转移。 总体上,若色素性皮损有下列改变者常提示有早期恶黑的可能: (1)颜色杂色为恶性病变的信号,雀斑型和表浅蔓延型常在棕色或黑色中参杂红色,白色或蓝色,其中尤以蓝色更为不好。 (2)边缘常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改变,为肿瘤向四周蔓延扩展或自行性退变所致。 (3)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鳞形片状脱屑,时有渗血,渗液,可高出皮面。 (4)病灶周围皮肤可出现水肿或丧失原有皮肤光泽或变成白色,灰色。

恶性黑色素瘤

一、概述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与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不同。后两种起源于表皮的角质细胞,预后较好。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形成的,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一旦进入快速生长期,则预后差、死亡率高。恶性黑色素瘤90%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足底、指趾、甲下、头皮等部位也不少见;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 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经外科扩大切除术后95%-100%可治愈。因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皮肤MM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刺痛等。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的皮下结节,通过淋巴管转移)和远处转移1。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部位,有文献报道仅发生肺转移的预后好于其它远处转移2。 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LDH等相关3。通常来说女性预后好于男性,四肢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预后最差;分期越早预后越好,LDH越高预后越差。淋巴结有1个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的为15%;浸润深度<1mm的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mm的10年生存率为30%;2008年ASCO会上报道LDH<0.8正常值的患者较LDH高的患者总生存明显延长4。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恶性黑色素瘤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5。英国近5年来MM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8%,女性增加了12%。据报道美国2007年估计MM新发病例59940人,死亡约8110人。澳大利亚 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的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0/10万,30/10万。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发病率低,但是增长迅猛。北京市八城区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为0.2/10万,2004年其发病例率已达1/10万。MM平均发

怀疑黑色素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怀疑黑色素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临床上黑色素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肿瘤疾病,这一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较多,男比女多发。这一疾病的出现会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及时的治疗直接危及生命,所以患有这一疾病,应该及时的去正规的医院进行影响的检查。那么,怀疑黑色素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呢?下面为大家具体介绍下。 怀疑黑色素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1、病理检查:这是一种检查黑色素瘤的可靠办法,也是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临床对可疑病灶在条件允许时应切除包括整个肿瘤厚度以及皮肤各层所浸润组织,并进行活检以获病理诊断。切忌针吸、刮片、钳取、切取或凿孔取样活检,以防病灶扩散。 2、电镜检查:这是黑色素瘤患者要进行哪些检查中的一点,专家介绍说,通过这种办法可观察到恶性黑色素瘤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黑素体,具有特征性,可与其他肿瘤细胞和噬黑素细胞鉴定,观察免疫酶标(S-100),单抗HMB-45及流式细胞DNA分析,对确诊恶性黑色素瘤有诊断价值。 3、X线检查:X线检查可以检查可能的、无症状肺部转移。如提示转移,应用肺部断层摄片或CT扫描证实。 4、血清碱性磷酸酶或乳酸脱氢酶测定:这种办法可以有效的进行肝脏受累的评估,或有增高或有体重减轻、厌食、上腹部疼痛等症状者,应进行肝脏B 超、腹部CT扫描。 5、自查:主要是检查有无新生的痣或色素斑、原有痣或色素斑的大小、形状、颜色或质地有无发生变化、是否出现持续疼痛等症状。如果发现异常,应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 6、尿液检查:如尿中出现大量黑素原及其代谢物而呈黑尿时,有可能是患有了恶性黑色素瘤,另外,进行X线摄片,B超,CT,MRI和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可判断黑瘤有转移。 7、组织病理:典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黑瘤,在镜下可见黑素细胞异常增生,在表皮内或表皮和真皮交接处形成一些细胞巢,这些细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合,这种情况很少在色素痣中见到,因此可以此判断是否发生恶化黑色素瘤,巢内黑素细胞的大小与形状,以及核的形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有丝分裂(包括异常的有丝分裂)较良性色素痣更为常见,核仁通常呈嗜酸性的“鸟眼样”,在侵袭性黑瘤,可在真皮或皮下组织内见到黑瘤细胞。

抗肿瘤药物使用指南

抗肿瘤药物使用指南. 医院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 为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肿瘤药物,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根据卫生部《抗肿瘤药物临床

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精神,特制定以下基本原则,请各临床科室认真组织学习,严格遵照执行。 (一)、权衡利弊,最大获益 力求患者从抗肿瘤治疗中最大获益,是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根本目的。用药前应充分掌握患者病情,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权衡患者对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接受能力、对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的耐受力和经济承受力,尽量规避风险,客观评估疗效。即使毒副作用不危及生命,并能被患者接受,也要避免所谓“无效但安全”的不当用药行为。(二)、目的明确,治疗有序 抗肿瘤药物治疗是肿瘤整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应针对患者肿瘤临床分期和身体耐受情况,进行有序治疗,并明确每个阶段的治疗目标。

(三)、医患沟通,知情同意 用药前务必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说明治疗目的、疗效、给药方法以及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等,医患双方尽量达成共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治疗适度,规范合理 抗肿瘤药物治疗应行之有据,规范合理,依据各专科公认的临床诊疗指南、规范或专家共识实施治疗,确保药物适量、疗程足够,不宜随意更改,避免治疗过度或治疗不足。药物疗效相近时,治疗应舍繁求简,讲求- 2 - 效益,切忌重复用药。 (五)、熟知病情,因人而异 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种族以及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耐受性、分子生物学特征、既往治疗情况、个人治疗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

合制定个体化的抗肿瘤药物治疗方案,并随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特殊年龄(新生儿、儿童、老年)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患者和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需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应充分考虑上述人群的特殊性,从严掌握适应证,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疗方案。 (六)、谨慎处理不良反应 必须参见说明书谨慎选择、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充分认识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施治前应有相应的救治预案,毒副反应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 (七)、临床试验,积极鼓励 药物临床试验是在已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探索、拓展患者治疗获益的新途径,以求进一步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鼓励符合条

黑色素瘤早期症状

黑色素瘤早期症状 黑色素瘤早期症状有哪些?黑色素瘤是源于皮肤,粘膜,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色素沉着区域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黑色素瘤由异常黑素细胞过度增生引发的常见的皮肤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多发生于皮肤或接近皮肤的黏膜,也见于软脑膜和脉络膜。其发病率随人种、地域、种族的不同而存有所差异,白种人的发病率远较黑种人高,居住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白种人其发病率高达17/10万。我国虽属黑色素瘤的低发区,但近年来发病率却呈不断上升趋势。 据专家称,黑色素瘤属于季节性疾病,因此在每一个换季的时机,我们的黑色素瘤患者都要引起重视,及早做好黑色素瘤预防措施。如果黑色素瘤反复发作,还是建议你最好去专业的皮肤医院治疗。黑色素瘤,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大多见于30岁以上成年人,发生于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黑色素瘤的预后多数较差,晚期可有淋巴道及血液转移。60%的恶性黑色素瘤是由色素痣恶变而来。黑色素瘤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是由异常黑素细胞过度增生引发的,恶性程度极高,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多发生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且预后多数较差,晚期可转移至淋巴道及血液。 黑色素瘤别名:黑色素细胞瘤、色素病、脱疽、厉疽是由异常黑素细胞过度增生引发的常见的皮肤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多发生于皮肤或接近皮肤的黏膜,也见于软脑膜和脉络膜。黑色素瘤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虽然远低于肺癌、乳腺癌等大的癌种,但近年来发病率也有所增加。2012年北京黑色素瘤国际研讨会上,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郭军表示,恶性黑色素瘤是全球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每年有十余万新诊断病例。黑色素瘤最常发生在躯干和四肢皮肤,也可能出现在很少接触阳光的部位。某些环境和遗传因素都能增加患病风险。比如皮肤白皙的人如果过度日晒,患病的风险远高于常人;肤色较深的人反倒不易感。 我国属黑色素瘤的低发区,对于黑色素瘤我们一定不要因为它的发病率比一般肿瘤疾病的发病率低就放松对它的警惕,这种病对我们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对我们的皮肤。可以到一定程度的降低黑色素瘤防病的几率。那么,黑色素瘤的发病因素是什么? 黑色素瘤是由异常黑素细胞过度增生引发的常见的皮肤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黑色素细胞瘤可由表皮黑色素细胞,痣细胞或真

黑色素瘤要做那些检查才能确诊

黑色素瘤要做那些检查才能确诊 目前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死亡率不断增加。这与生活压力的变大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黑色素瘤一般在皮肤表面,很难去察觉,如果不注意就可能恶化成黑色素瘤癌,带来更巨大的伤害。那么,黑色素瘤要做那些检查才能确诊? 黑色素瘤要做那些检查才能确诊 1、自查:主要是检查有无新生的痣或色素斑、原有痣或色素斑的大小、形状、颜色或质地有无发生变化、是否出现持续疼痛等症状。如果发现异常,应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 2、组织病理:典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黑瘤,在镜下可见黑素细胞异常增生,在表皮内或表皮和真皮交接处形成一些细胞巢,这些细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合,这种情况很少在色素痣中见到,因此可以此判断是否发生恶化黑色素瘤,巢内黑素细胞的大小与形状,以及核的形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有丝分裂(包括异常的有丝分裂)较良性色素痣更为常见,核仁通常呈嗜酸性的“鸟眼样”,在侵袭性黑瘤,可在真皮或皮下组织内见到黑瘤细胞。 3、尿液检查:如尿中出现大量黑素原及其代谢物而呈黑尿时,有可能是患有了恶性黑色素瘤,另外,进行X线摄片,B超,CT,MRI和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可判断黑瘤有转移。 黑色素瘤诊断方法 一、是皮疹不对称。皮疹一侧比较稳定,另一侧向周边扩大,并呈现不规则及表皮粗糙。 二、是皮疹色素加深或减退。可有淡褐色—浓褐色—黑色,暗红色—红色—紫红色,灰青色—青色—灰蓝色,甚至色素消失。 三、是皮疹周边境界不清楚。或者一侧清楚而另一侧模糊,给人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 四、是皮疹短期内生长迅速。1~2个月内成倍增长。先天性色素痣皮疹直径大于6毫米,尤其是发生在手掌、足底者,如色素痣直径超过15毫米,已提示有恶性的可能。 五、是皮疹是否隆起。皮疹当初表面不隆起,以后微微隆起,逐渐形成结节。或表面有糜烂、结痂、流脓、流水,尤其是血水。

新版中国黑素瘤诊治指南解读2012_斯璐

新版中国黑素瘤诊治指南解读 100142北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斯璐,郭军 【摘要】黑色素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08年欠发达地区的男女发病率分别为0.7/10万和0.6/10万,死亡率均为0.3/10万。我国每年新发黑色素瘤病例约2万例,黑色素瘤已成为严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为了提高黑色素瘤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和研究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内、外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黑色素瘤临床实践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于2007年5月成立了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并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于2008年制定了“中国黑色素瘤专家共识第一版”,后经专家研讨会多次讨论、反复修订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1版)”。 【关键词】黑色素瘤;中国;指南;解读 中图分类号:R7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460(2012)02-0172-02 Interpret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melanoma in China(new version of2011)SI Lu,GUO Jun.Department of Melanoma and Kidney Cancer,Peking University Cancer Hospital,Beijing 100142,China 【Abstract】Melanom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nd progressive malignancies.The melanoma morbidity of male and female popula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were0.7and0.6per100000persons respectively,and the melanoma mortality were0.3per 100000persons in2008.About20000melanoma patients are newly diagnosed annually and melanoma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health threatening disease in China.Melanoma Branch came into being on May of2007at the call of 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SCO)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and comprehend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s.Several spe-cialists from different fields participated into shaping the preliminary guidelines which was refined time and again.Finally,new version of2011guidelines was created. 【Key Words】Melanoma;China;Guidelines;Interpretation 2011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是在《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09版》基础上,更新了国际最新的治疗进展和我国的临床实践经验,经专家研讨会并反复广泛征求意见而制定的。 新近发表在BMC Cancer杂志的522例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为我国黑色素瘤的主要病理亚型。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原发灶厚度较厚,多数合并溃疡。分期、厚度为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好于粘膜黑色素瘤。今年发表在Clin Cancer Res和Eur J Cancer上的2篇文章对502例我国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发现BRAF突变率为25.9%,其中87.3%为V600E突变,CKIT突变率为10.8%,扩增率为7.4%。发现KIT基因和BRAF基因突变为皮肤黑色素瘤独立预后不良因素,KIT基因突变为粘膜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对于病理分型,国际上倾向于针对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组织学特征和基因变异之间的关系将黑色素瘤分为四种新的基本类型:肢端型、粘膜型、慢性日光损伤型(CSD)和非慢性日光损伤型(Non-CSD,包括原发病灶不明型)。其中日光损伤型主要包括头颈部和四肢黑色素瘤,日光暴露较多,高倍镜下可观察到慢性日光损伤小体。新的分类法更有利于临床应用,包括分期、预后的判断以及治疗计划的确定等。 辅助治疗的改动较大,标准干扰素辅助治疗除引用国外原有的标准剂量(20MIU/m2d1-5?4w+ 10MIU/m2tiw?48w)外,同时增加了中国患者的治疗经验(15MIU/m2d1-5?4w+9MIU tiw?48w,引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