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

案例1:小瑞和小兰是幼儿园里4岁小孩。老师很喜欢她们。但每天早晨都又哭又闹,老师千方百计哄她们,安抚她们,都无效。

先使用负强化的方法,消退小瑞和小兰的哭闹行为,当她们的哭闹行为有所减退的时候再使用正强化的方法来使她们不哭闹的行为得到强化。以此来让小瑞和小兰改正早晨又哭又闹的行为。

负强化的方法的是对于小瑞和小兰的行为不予理睬。负强化的作用是: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模式,运用减少或停止惩罚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幼儿园的老师都很喜欢小瑞和小兰,而又当小瑞和小兰哭闹的时候老师千方百计的哄她们,安抚她们的行为使她们产生成就感,并以此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在这种方法取得成效的时候,就每天都用哭闹的行为方式来吸引老师的注意。而针对这样的心理,采用的方法则是负强化,对于这样的行为不予理睬,让小瑞和小兰意识到这样的哭闹行为不会引起来老师的注意,久而久之就不会再出现哭闹的行为。

当哭闹行为减退的时候采用正强化的方法,采用表扬的方式对小瑞和小兰的行为给予正向的肯定,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其学习。正强化的作用:给予一个好刺激。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当小瑞和小兰意识到早晨不哭闹的时候,同样会得到老师的关注而且还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她们学习,这样小瑞和小兰就会把早晨哭闹的行为改正。

案例2:于超今年已经7岁,就读小学一年级,是一个自闭症儿童。他容易发脾气,有饮食及睡眠方面的问题,一直困扰老师。尤其是午睡时间,都不肯按时上床睡觉,每次都想尽办法拖延,往往弄得老师筋疲力尽。一天如同往日一样,又闹别扭不睡,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吵累了,竟然坐在地板上睡着了。老师见状把他抱起来,刹那间于超睁开眼睛。老师小心的说:“老师抱你上床睡觉。”奇怪的是,于超有点默认接受,没像以往那样难缠,当老师把他抱到床铺后,于超安然入睡。午睡过后,老师便夸奖他。

使用正强化的方式对于超的行为进行表扬。使于超得到鼓励,会减弱不按时睡

觉的行为。

正强化:给予一个好的刺激。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是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由于于超是一个自闭症儿童,并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因此如果采取和其他孩子同样的教育方式(负强化)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还会使原本自闭的孩子更加自闭,情绪波动的也会更加厉害。对于像于超这样的小孩,老师应该给予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关爱来关注于超,这样会缓解他激动的情绪。同时,如案例所说,由于于超自己在地板上睡着了,并在老师抱他上床的时候,没有反抗,那么,此时采取正强化的手段,让于超意识到如果按时入睡会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还会有奖励,那么于超极有可能就会减少不按时入睡的行为。而对待于超的方式老师同时也需要进行改变,睡前命令式的口吻没有得到于超的配合,而在抱起于超时的小心和温柔却使于超默认接受,可见,对待像于超这样的自闭症儿童不仅要有充足的耐心还要有强烈的爱心。

案例3:中明三年级学生,智能有点迟缓。每次写作业的时候都要求妈妈帮忙,1小时的作业有3-20次之多。无论妈妈多忙,都要求妈妈必须帮忙,妈妈很烦。使用正强化的方法来使孩子要求母亲帮忙的次数减少。妈妈在写作业前先与孩子商量好,这次写作业,一个小时如果能做到只叫妈妈15次,作业做完后就给他奖励并夸赞孩子,以此提高孩子的成就动机。之后每次写作业,依次将每小时叫妈妈的次数减少,每次都给予孩子奖励同时也要夸奖孩子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长此以往,直到最后,孩子可以在不叫妈妈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业。

原因:案例中的儿童只有小学三年级,智能发展方面又有迟缓。所以,说教性质的教育并不能保证他可以完全理解,而负强化又容易导致儿童留下心理上的阴影,影响日后的成长。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正强化的方法,奖励和表扬,使得孩子在开心和愉快中改掉坏习惯。既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孩子不仅在学习,在其他方面也同样可以独立完成。

案例4:7岁罗丽小学二年级。有一不良习惯---拖欠作业。老师不知道跟她讲了多少遍,结果没用。她的作业还是照拖不误,其症结在于作业发下来后,总是慢吞吞地不肯开始。

先使用正惩罚的方式对罗丽的行为给予惩罚,让她意识到拖欠作业会遭到惩

罚。当罗丽拖欠作业的习惯有所缓解的时候给予正强化来强化罗丽按时完成作业这种行为。

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当一个不适应的行为出现后,给予惩罚,从而导致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针对于罗丽的拖欠作业,老师只是和罗丽沟通,并没有对罗丽出现这种不良行为给予惩罚,这让罗丽意识到不完成作业并不会遭到惩罚,从而使罗丽不完成作业的次数增加而不改正。采用正惩罚的方式如批评罗丽的这种行为并让罗丽在学校把没有完成的作业完成,没有完成就不许回家(前提是家长知道老师的安排,并积极的配合老师)。当罗丽意识到不完成作业不仅会受到批评,同样还会把没有完成的作业完成,就会减少不完成作业的次数。

罗丽拖延作业症结在于作业发下来之后并没有急于完成,总是慢慢吞吞不肯开始,针对于这个现象,对罗丽采取正强化的方式。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未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在以后作业发下来的时候老师对全班同学说,能够又快又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会获得小红花一个,每五个小红花会兑换一个大红花,每个月都进行评比,小红花和大红花最多的同学会获得精美小礼物一份。而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会扣掉一个小红花并在放学之后将没有完成的作业完成。以这样竞争的形式既可以调动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可以让罗丽认识到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是有奖励的。而小红花就是代币的奖励,每月进行评比,时间不是很长也可以让同学尝到甜头,这样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下,罗丽会因为想得到小红花转而兑换大红花进而得到小礼物而抓紧时间,完成作业。久而久之,改正拖延作业的坏习惯。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 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 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 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 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 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4、环境因素 冯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

特殊孩子自闭症的案例分析

特殊孩子自闭症的案例分析 自闭症是近几年才被人们正视的一个病种,过去就有,但统计的发病率越 来越高。对自闭症的定义有很多种,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即人为地自我封闭于 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和环境中,由于隔绝了人的交往而产生的迟到是障碍的症 候群,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语言发育迟缓。在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言语,即使使用也多为模仿言语、刻板言语、言语的可 懂性差。 一、个案资料 本班有一名叫小王的男孩,7岁,患有自闭症。刚来校时,整天呆坐在位置上,不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全然一副与身边同伴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样。与他 交流比较吃力,要放慢速度,用简短 一、两个字进行对话。集体活动时,总漠然的呆在一边,不会主动参与,老师用很多种方法引导他参与集体活动,他都是不予理睬。即便是排队洗手等简单的活动,都需要老师走过去手把手的拉,更有的时候,即使老师带领他到活动场地,他也是旁若无人的定格在那里,什么也不动。很少讲话,即使讲话声音也很小,很低,经常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来吧?要吃。做了。”等 二、调查与分析 小王的自闭症是天生就有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小王的语言发 展能力迟缓,语言表达能力弱,就不能和小朋友正常的交往,久而久之,小王 就产生自卑心理,不喜欢和人交往,不喜欢和小朋友接触,慢慢的演化成当旁 边一切事物不存在,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别人找他 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例如:嘴经 常地发出怪声;在教室、走廊、操场乱跑;手中总爱玩弄一些物品,如铅笔、 橡皮、笔袋等。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 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 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且生活不能自理,整天不去厕所,有时大小便 解在裤子上。针对他的这些行为,我决定在他身上实施训练,以帮助它缓解一 些较严重的症状,并努力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记录(一) 个案基本资料姓名贾舒涵性别女辅导教师范雪艳班级海豚班年龄 3 辅导时间2016.10 个案来源贾舒涵小朋友入园时间相对晚一些,可经过入园后一直情绪很难控制,不爱与周围小伙伴交流,常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问题行为资料 贾舒涵:女,3岁半,幼儿园小班幼儿,该幼儿自出生后大部分时间由其 奶奶抚养,一直到入园前不久才由其父母领回家中,该幼儿文静、内向、胆小、性情孤僻、不合群。 个案背景资料家庭生活:长期与爷爷奶奶居住, 特别依赖自己的奶奶,不愿与老师 与周围小伙伴交流。 个人状况:性格较为孤僻,很少主动与别 人交流。 分析和诊断幼儿长期由爷爷奶奶抚养,隔代抚养的老人对幼儿较为娇惯,且多数时间都在家里玩耍,很少有社会交往,从而导致幼儿较为孤僻。 辅导计划1.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给予幼儿自己经历与尝试的机会。 2.父母应多陪陪孩子,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的更多的亲密感。 3.提供给幼儿更多锻炼的机会,给于她与社会交往的权利。 4.教师进行更加积极的引导,引导其与周围伙伴建立起良性的关系。

和 策略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小结

辅导结果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舒涵小朋友基本上改变了孤僻的性格。现在这个孩子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能主动来幼儿园,上课积极,乐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家长反映,现在我的孩子活泼可爱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为此他们多次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记录(二) 时间幼儿行为实录分析教师指导策略 辅导经过2016.09 每天来幼儿园总是哭 哭啼啼,拉着妈妈的手不 愿放开,到班上后总是一 个人静静的坐,不和小朋 友一起玩 该幼儿由于幼 儿是插班生,因 此和其他小朋 友不太熟,有 时,想加入到他 们的游戏行列, 但是没有人主 动地请她,每一 次都是在老师 的帮助下加入 游戏,比较被 动,所以不能很 好地投入游戏。 据调查,该幼儿 自小到大,一直 由奶奶带着呆 在家里,极少出 去玩,更难与其 他幼儿交朋友。 加强爱心教育 通过谈心和故 事,启发引导幼 儿,使幼儿能模 仿故事中的人 物勇敢、主动地 和小朋友一起 玩,在此基础 上,教师时刻和 她保持亲密的 关系,并让其他 幼儿感觉到,从 而使其他幼儿 自内心发出想 和该幼儿交朋 友的愿望,私下 里,教师发动几 位能力强的幼 儿和该幼儿做 好朋友,带好做 游戏,经过三周 的努力,该幼儿 变得活泼多了, 也开口说话了, 能和别人一起

儿童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 小A是一个10岁男孩,四年级。智力正常。他的不适当行为特别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有时站起来离座与人讲话,严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对小A的这种表现,他的幼儿园老师、小学各任课老师及家长都甚感头疼,曾想过许多办法试图制止,但效果不佳。经××医院诊断,系过分活动症。 根据上述情况,尝试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小红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设计一个行为矫正方案。

设计方案: 一、确定目标行为:减少小A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 二、测定基准线: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上课4 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的次数,为求准确性,选择不同节次的数学、语文课,共观察5天,观察数学平均每节课插嘴4~6次,语文约5次。 三、选择增强物:由家庭访问得知,该生很喜爱看课外书,又与该生交谈,知道他更喜欢班内墙上的红星,因此,约定以红星作为增强物。 四、过程与方法:我事先和小A谈话,帮助他进一步认识上课随便插嘴行为的不良后果,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向他说明协助他改变的办法。取得该生的同意后,订立口头契约。 第一阶段,减少数学课插嘴行为,若做到一节数学课插嘴次数比基准期少1次,可得代券1张;少2次,可得代券2张,以此类推,3张代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若超过基准线平均数1次。则罚代券l张,以此类推。时间两周,效果非常显著:处理期第一周即下降到平均每节课3—5次,第二周2—3次。 第二阶段,数学、语文课上同时控制。数学课要求保持第一阶段的平均3~5次,就可得l张代券;若少1次。可得2张代券;超过4次,罚券l张。语文课也以基准期5次为界,减1次奖1张券。超1次罚1张券。其他以此类推,时间4周。结果表明他能够达到预定要求。第三阶段,数学、语文、外语课同时控制。数学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

特殊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和矫正

特殊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和矫正 一、学会夸孩子。 要帮助孩子改变不正确的行为或暴力行为,首先要做的不是看问题行为本身,而是要找到什么是正确的取代行为。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内在的意义,是孩子与旁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孩子为什么会选择用问题行为甚至暴力行为来与旁人沟通,是因为这些行为有效地帮助他们达成了目的。当我们试图要消除这些不适当的行为,却没有想着要去教孩子应该怎么样做,那孩子又怎么样来跟我们表达他们的意思呢他们不是机器人,按个钮就可以静止不动。他们需要表达,需要沟通,而且是通过行为来表达与沟通,所以我们要教他们好的行为,才能最终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 一直在强调夸孩子,很多父母在给孩子训练的时候用得很好,但千万别忘了,在生活里,也要夸孩子。夸孩子是家长的学习任务,是家长需要建立的一个新行为。“夸奖”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到底夸孩子什么。不少家长在这个结上卡了壳,于是“在日常生活里夸奖孩子” 成了不可达成的任务。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夸孩子,不应该只看到他们做得特别好特别棒的地方,而是要看他们做得对的地方——没有不适当的行为,就是一个好的行为。 1、孩子自己玩了两分钟,没有打扰家长——两分钟对我们来讲很短,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很长——值得夸。 2、孩子把一个积木放到了积木盒子里(无意识的行为,其它的 积木还在地上散着)——收拾积木是一个好的行为——值得夸。

3、孩子从沙发走到餐桌前(大部分时候孩子都是跑来跑去的)——慢慢走是一个好的行为——值得夸。 4、孩子在你说话的时候,看了你一眼(无意识的行为)——主动的目光对视,值得夸。 5、孩子看着柜子上的摆设,没动手去拿(可能你多等两秒种,孩子就伸手去抓了)——抓住这两秒的机会,不碰摆设——值得夸.…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很多很多。 学会夸孩子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我们主动地去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找到孩子的强项优势,这是将来我们设计任务行为干预方案的基础。附带效果:我们越多地看到孩子好的地方,我们就会越积极地来看待和对待我们的孩子。帮助我们的孩子,从我们自己做起,从看孩子的好处做起,从夸孩子做起。 二、学会不对孩子说“不” 。 作为父母、长辈,我们习惯性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告诉孩子“不要这样” “不要那样”。当父母说“不要做”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听从,慢慢改掉了习惯;有些孩子会暂时停止原来在做的事,但没过一会儿又开始做;还有一些孩子立即发起小脾气。换句话说,告诉孩子“不要做”有时候管用,有时候不管用,但因为说“不要”很容易,所以不管有用没有,大人们还是不断地在对孩子说“不要做” 。 如果我们能从问题行为刚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就给予正确的指引,那么这些问题行为就会慢慢地被取代掉。改变我们日常给指令的习惯,很多小的问题行为可以直接改善。

儿童行为矫正技巧(超级保姆版)

儿童行为矫正技巧(超级保姆版) 把《SUPER NANNY(超级保姆,又名BB保你大)》中矫正儿童行为的技巧总结了一下,和大家分享。 超级保姆Jo Frost光顾的家庭都有着令人头疼的小恶霸掌握家里的大局,使得父母似乎无法挽回当家做主的地位。这些小恶霸,在我看到的案例中,最小的一两岁,最大的约十岁。Jo的训练为期三周,前两天自然观察家里的情况,不做干涉;观察以后与父母谈话,并制订时间表和规则表;Jo会亲自指导父母一段时间,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之后Jo会离开几日,通过录像监控家中情况;最后,Jo返回家中再进行一周的指导,指出监控时所发现的问题。 Jo的宗旨是惩恶扬善。惩罚不良行为,赞扬好的行为。惩罚的时候,声调要低沉,使用有威严的语调。而赞扬的时候,声调要提高,可以拍掌,“乖孩子!”“做得好!” 一、思过室技巧(Naughty zone technique): 思过室是一个单独用来惩罚孩子不良行为的房间,房间内布置简单,没有电器和玩具。也可以使用房间的一个角落、一块垫子、家中的楼梯,因此类似的技巧还有“顽皮墙角”(Naughty corner)、“顽皮垫子”(Naughty mat)、“顽皮楼梯”(Naughty step)。步骤如下: 1、之前要预先给孩子警告。 2、如果孩子知道警告还是表现出不良行为,就把他/她带到思过室(或者顽皮墙角等)。 3、蹲下来到孩子的高度,有目光接触,用有威严的声调,解释带他/她到这里是因为他/她的哪些坏的行为。 4、惩罚的分钟数等于孩子的年龄数。如2岁惩罚2分钟,4岁惩罚4分钟。期间忽略孩子试图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 5、时间到时,再次解释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道歉。不道歉就继续惩罚。道歉则拥抱,并且要赞扬。这很重要。 二、没收玩具技巧(Toy confiscation technique): 惩罚坏的行为,鼓励好的行为,同时教孩子学会珍惜。 1、告诉孩子只能留下十个玩具,装在自己的小箱子里。 2、设置一个大箱子用于存放没收的玩具。每表现出一次坏的行为,就没收

大中小班幼儿观察矫正个案记录 合集

观察对象王子轩年龄5岁所在班级中(8)班观察地点班级教室观察日期 3 观察内容上课、午睡观察者 观 察行为描述 王子轩小朋友的性格比较活动开朗,但是又比较好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特别是在学本领的时候,小椅子坐不端正,回答问题不举手,又喜欢插嘴,常规习惯不是很好。另外,还有一个慢吞吞的性格,洗手慢吞吞、吃饭慢吞吞,做事总有点心不在焉。不爱午睡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行为分析 孩子的爸爸妈妈工作比较忙,妈妈对于孩子的发展情况也是很重视的,但是对孩子比较溺爱,我们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我们也多数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沟通,妈妈和爸爸在家里的教育方式等都不统一,造成孩子在家里有样学样,说脏话抖腿,不好的习惯就这样慢慢养成了。 矫正措施 一日活动中多关注、督促幼儿,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行为。通过谈话、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学会安静坐小椅子的方法,以及以表扬的方式,让幼儿能够爱上举手回答问题。 家园共育,共同督促幼儿改掉不好的习惯。通过一些拼比的方法,激励幼儿争做好宝宝。 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引导,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上课插嘴的现象明显减少,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慢吞吞,经过提醒,能够马上意识到从而进行改正。而在午睡方面,虽然不能每天睡着,但是至少能保持安静了,进步不小。

观察对象余一洋年龄5岁所在班级中(8)班观察地点角色游戏区观察日期 4 观察内容游戏表现观察者 观 察行为描述 余一洋是我们班各方面都比较出色的孩子,做什么都很像样,今天开始游戏后,我发现昨天选择手工区的她,今天又在手工区。于是我上前询问:你昨天不是玩过手工区了吗?她说:是的呀,可我今天还想玩,我就是喜欢做东西。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没有做呢?我今天还想在试试其他的。 行为分析 余一洋的动手能力很强,在昨天游戏的讲评环节,我还特意在集体面前展示了她完成的作品,并表扬了她,所以她制作的热情非常高。她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不愿与其他小朋友过多的交流,手工区就是一个不需要与人过多交流的地方,所以她喜欢在这里玩。 矫正措施 在我的引导下,余一洋离开了手工区,但我又发现她在通廊里走来走去,不进任何区。于是我又询问:你怎么不去玩呢?她反问道:我去哪里玩呢?都可以啊!然后我提醒她先去银行领好些钱,然后去烧烤店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可以再去娃娃家作客。她开心地去烧烤店买了一串鱼、一串虾。 效果 尽管刚开始她离开手工区后,不知道做什么,但在我的引导下,不但领了钱,而且购买了自己喜欢吃的鱼、虾,在这过程中就和好的与小朋友进行了交流、互动。我也及时表扬了她,并提醒明天可以早点选择好游戏角色。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 案例介绍 某男孩,独生子,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再犯。根据老师的回忆,之前有其他大学心理系同学到班上做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中,这个男孩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其他同学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其他同学合作,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很认真的用积木塑料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他跑到另一个小朋友那桌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这时,另一个小朋友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可他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一把抓住他的衣服,他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另一个小朋友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纷纷退开,好像知道他要打人的样子。像这样的问题他发生过许多次。一些小朋友因为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根据老师的反映,这个男孩在平时表现还好,但是一旦碰到有竞争的游戏或者没法平均分配的东西时,就会表现得很有倾略性,以打、踢、推、咬等方式攻击其他其他同学来占得优势或者抢夺玩具。 我和这名男孩接触的时候,他表现得比较高兴,愿意拿东西和我分享,也缠着我和他一起玩,但是还是表现了比较强的好动性和控制性,要求我按照他的方式玩,一旦我没达到他的要求或者和他意见向左的时候,就会出言顶撞甚至言语威胁,让我比较惊讶。在家庭访谈中得知,这名男孩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半个月回家一次,所以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他妈妈身上。男孩的妈妈说,因为是年纪很大了才得到这个孩子,所以在孩子四岁前对其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后来男孩的妈妈听说别人的小孩小时候呗这么娇惯,后来在外面偷钱被人抓住打残废了,心里很慌张,怕自己的小孩以后也会变坏,于是管教变得非常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还是会尽量满足,但是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就会置之不理,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后来孩子就变得很期待爸爸回家,爸爸回家的时候就会很粘着爸爸,爸爸不管出门到哪里都要跟着,如果看到父亲对其他小孩稍微好一点就会非常不满,一旦要和爸爸分离就大哭大闹。他妈妈说,又要工作又要顾家还要管着小孩,身心疲惫精疲力尽,但是小孩现在和她不亲了,让她有种受挫感。 案例分析 第一,缺少父亲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这个男孩由于不能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虽然妈妈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亲的爱。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父母的行为。由于长期远离父亲,缺乏父亲的管教,养成了孩子骄纵的性格,又由于母亲管教前后的巨大反差,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调查研究指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宽容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

行为矫正 案例分析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姓名:郑宜昌 学号:039 班级:09级应用心理学(1)班 授课老师:严云堂 目录 1.案例导入 2.背景资料 3.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4.矫正目标 5.矫正方案的设计 6.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7.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8.矫正结果 9.注意事项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导入 小瑞(化名),男,12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据父母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母摸不着头脑。主要表现有: 1. 脾气暴躁,易激惹,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 自制能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经常撒谎。 3. 逃学早退,有时候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显著。 4. 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群体活动,朋友很少。来访者在其父母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只是显得比较拘谨。 二.背景资料 通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一直以来,父母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小瑞4岁之前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母接回。从小,家人对小瑞就听之任之,要什么买什么,很是溺爱。4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时断时续,随意性大。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谈话,谈话后行为次数减少。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着急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日不管他了。到后来,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三.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咨询师针对父母提出来的问题行为对小瑞进行了单独访谈,情况基本属实。通过分析,咨询师认为,脾气暴躁,喜欢大哭大闹属于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自

幼儿观察矫正个案记录

观察矫正个案记录 班级:中三班 观察对象陈黛莹年龄 5 性别男观察者戈云宜观察时间2018.9 观察地点教室 观察行为描述 该幼儿性格比较胆小,内向,不怎么合群。只愿意和她住一个小区的毛毛小朋友玩,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老师请他回答问题时,她的声音也特别小,不敢大声回答。 观察分析 从以上的表现可以看出,陈黛莹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经多方了解,由于妈妈不工作,家里都是爸爸在上班。孩子的父母因为生活琐事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有时甚至打架。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得孩子的心理时刻处在紧张状态,慢慢的形成了这样孤僻的性格。 观察矫正目标1.鼓励陈黛莹上课回答声音响亮,上课专心听讲勇敢举手回答问题。2.引导孩子们主动与王宸羽一起游戏,让陈黛莹体会集体的温馨。3.与父母沟通,请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 观察矫正措施1.以尊重为原则,多与陈黛莹小朋友沟通,循序渐进地改变她。 2.教师多观察,抓住教育契机对她进行随机教育。 3.家园配合,调整王宸羽小朋友的家庭教育方式。 观察矫正效果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园的一些问题,父母也表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很后悔。接下来我们会和家长配合一起引导孩子走向集体,敞开心胸。经过几周的观察,我们发现孩子现在比较乐观了,经常看到他的笑脸,上课也恢复了一些自信。

观察矫正个案记录 班级:中三班 观察对象徐帅年龄 5 性别男观察者戈云宜观察时间2018年10月观察地点活动室 观察行为描述 徐帅是我们班的幼儿。他任性、易发脾气、习惯指挥他人、语言过激、爱哭等。开始时,不愿来园,待老师答应满足一些条件后,他才肯让爸妈走。后来,能顺利来园,但经常是瞪大眼睛、满脸怒气、大摇大摆地进班。与小朋友在一起,他经常无故推打小朋友,损坏他人的作品,胆小的幼儿经常被他弄哭,胆大的幼儿被他招惹后引发对立情绪,他便说一些过激的话,还大嚷大叫,大哭大闹。 观察分析 经过了解,他在家被关爱过度、疼爱有加,特别是妈妈对它百依百顺,让其为所欲为,不愿听到别人说喻儿的“不”字儿,甚至“遮丑护短”。父母有时脾气一上来就要求孩子必须听从家长,便强制使孩子听命,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样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经质等不良行为。 观察 矫正 目标 矫治幼儿的任性行为 观察矫正措施 实行短时间“冷处理”。有时候,老师有必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故意忽略,特别是对容易冲动的他,必要时可以实行短时间的“冷处理”。例如一次午睡他故意捣乱、出怪音不想睡觉,老师说了一句:“别出音儿了,小朋友一会儿就被闹醒了。”他便大声说:“我告诉我爷爷去,拿菜刀砍了你。”说完,便大哭起来。当时我想去安慰他,可以前的几次告诉了我,那样只能火上浇油,小朋友醒的会更多。于是我没理睬他,渐渐的他的声音变小了,见他基本冷静了,我悄悄对他说:“好孩子知错就改,老师格外喜欢。”当再活动时遇到他的任性行为,可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几次下来他有了很大的进步。 抓住时机,及时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契

挑食和偏食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实 践 与 探 索 260 INTELLIGENCE 挑食和偏食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研究生 王冰竹 王 颖 摘 要:本文通过对1例正常儿童挑食和偏食行为的个案研究,分析造成其挑食和偏食行为的原因,探索父母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中所处的地位,探讨对此类儿童挑食偏食行为进行矫正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并为实际工作者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儿童 挑食 偏食 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在许多领域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儿童的行为塑造和改变上,作用更为显著。本研究通过对1名10岁挑食和偏食的儿童实施行为矫正,来探讨对此类儿童的辅导方法及辅导的有效性,为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该研究对象为小茜(化名),独生女,小学三年级,10岁。出生于普通家庭,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家长的文化水平一般。母亲在当地的一家美容院工作,每天工作时间达11个小时,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和管理她的日常生活。父亲是民警,十分宠爱她,对日常生活中她提出的要求都尽力满足。小茜不吃苹果、青菜、煮鸡蛋的蛋黄等常见食物,只喜欢吃西瓜、草莓、薯片、巧克力和冰淇淋等食品。小茜现在体重偏重,母亲对此非常担忧,希望能想办法帮助她改掉挑食和偏食的习惯。 二、研究过程 1、寻找原因及确定矫正方法 通过与小茜及家长的访谈,了解到小茜挑食和偏食的原因是:(1)小茜只吃喜欢的食物,不吃不喜欢的食物,认为对健康没有影响。(2)小茜的父亲没有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认为女儿爱吃什么就是缺什么食物的营养,致小茜养成挑食和偏食的习惯。 通过了解个案挑食和偏食的原因发现:(1)个案觉得“只吃喜欢的食物,不吃不喜欢的食物,对健康没有影响”,说明个案对挑食和偏食的危害没有正确的认知,缺少合理膳食的动机。所以本研究还采用认知行为矫正方法,向个案传授合理膳食的知识,改变其错误的认知。(2)对个案的父亲的错误饮食观念采用认知疗法给予纠正。(3)个案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欢喜吃零食。所以本研究决定采用代币制的方法来帮助个案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2、确定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AB 研究设计,先进行1周的观察,此为基线期;然后进行1个月的行为矫正,此为治疗期。通过基线期和治疗期挑食和偏食的次数比较及追踪期的访谈,探讨治疗对个案的有效性。 3、实施矫正过程 第一步:改变个案错误认知。研究者对个案进行了合理膳食知识的传授,让个案了解哪些食物多吃了对身体有害,而哪些食物对身体有益,懂得科学进食。同时让其了解合理膳食能有效增强自身免疫力,避免体重过重。 第二步:改变个案父亲的错误认知。首先,研究者让父亲了解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素,这些营养主要从什么食物中获取,所以在饮食中要注意膳食平衡,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同时还应注意烹调方法,尽量少作油炸食物,以减少营养的损失。其次,让父亲认识到孩子应少吃或不吃易发胖的高脂肪食物,如巧克力、冰淇淋等。最后,教会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个案合理饮食的方法,如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输一些营养知识,并且经常带个案到户外活动。 第三步:营造愉快的就餐环境。研究者与个案的家长达 成一致,父母要纠正孩子挑食和偏食的习惯,在孩子吃完东西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全家人在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愉快的就餐环境。 第四步:使用代币制。研究者与个案及其家长一起协商如何使用代币制来帮助孩子逐步养成饭前不吃零食的习惯。家长严格规定餐次和吃饭时间,并让孩子到户外活动,让她产生饥饿感。第1周兑换代币的时间由个案自己决定,可以每天1次,也可以积累足够的代币后向妈妈兑换。从第2周开始,兑换代币的时间为1周1次,规定在每周日09:00向妈妈兑换。 4、结果与评估 个案在观察期间挑食和偏食行为严重,母亲命令她不要挑食和偏食也无济于事。在治疗期,个案的挑食和偏食行为有所减少,不吃的食物的数量也有所减少,其原因是个案能够减少饭前吃零食的次数,养成每天到户外活动的习惯,并且可以通过不挑食得到奖励,及时强化比延迟处罚更为有效。在追踪期,个案的不挑食和偏食的行为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结束治疗后的第1周偏食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可能是个案对失去奖励的一种对抗行为,也可能是习惯的养成需要更多的时间。结果证明,结合使用改变认知和代币制2种方法矫正个案挑食和偏食行为是有效果的。 5、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治疗中,家长的协助和支持至关重要,家长不仅承担着观察者的角色,而且还是监督者、指导者和鼓励者。家长对儿童的言语赞扬、亲切拥抱都是很好的强化物。(2)在家庭中,家长的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和观念都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观念。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孩子的问题行为不仅包括该问题行为,还包括家长对这种行为作出的反应。因此,家长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问题行为。(3)选择合适的强化物是治疗的关键。在本研究中,选择个案喜欢却又不能经常得到的画册作为强化物,可以很大程度地强化目标行为。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借此对未来研究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使用代币制进,除要选择合适的强化物之外,还要注意停止使用代币可能出现的问题。建议实施代币制进,一开始使用连续强化,当目标行为有规律地出现时,可以加入间歇强化来维持目标行为,如固定比率程序或可变比率程序。(2)本研究思路可以运用到其他不良行为习惯的治疗上,如不按时上床、睡懒觉等。 参考文献: [1] [美]Raymond https://www.360docs.net/doc/b511045102.html,tenberger 著,石林等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2] 张美兰:《利用代币强化物对幼儿进行行为矫正》,《山东教育》,2002,1:106—107。 [3] 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5—37。 [4] 尹弘飚、张莉:《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儿童行为矫正观》,《教育导刊》,2002,6(2):10—12。

行为矫正案例

小A是一个10岁男孩,四年级。智力正常。他的不适当行为特别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有时站起来离座与人讲话,严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对小A的这种表现,他的幼儿园老师、小学各任课老师及家长都甚感头疼,曾想过许多办法试图制止,但效果不佳。经××医院诊断,系过分活动症。我尝试运用行为改变技术处理他的上课随意插嘴行为。 辅导过程 确定目标行为:减少小A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 测定基准线: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上课4 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的次数,为求准确性,选择不同节次的数学、语文课,共观察5天,观察数学平均每节课插嘴4~6次,语文约5次。 选择增强物:由家庭访问得知,该生很喜爱看课外书,又与该生交谈,知道他更喜欢班内墙上的红星,因此,约定以红星作为增强物。 详细过程与结果:我事先和小A谈话,帮助他进一步认识上课随便插嘴行为的不良后果,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向他说明协助他改变的办法。取得该生的同意后,订立口头契约。第一阶段,减少数学课插嘴行为,若做到一节数学课插嘴次数比基准期少1次,可得代券1张;少2次,可得代券2张,以此类推,3张代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若超过基准线平均数1次。则罚代券l张,以此类推。时间两周,效果非常显著:处理期第一周即下降到平均每节课3—5次,第二周2—3次。 第二阶段,数学、语文课上同时控制。数学课要求保持第一阶段的平均3~5次,就可得l张代券;若少1次。可得2张代券;超过4次,罚券l张。语文课也以基准期5次为界,减1次奖1张券。超1次罚1张券。其他以此类推,时间4周。结果表明他能够达到预定要求。 第三阶段,数学、语文、外语课同时控制。数学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平均水平3次,即可得1张券,其他同上。语文以4次为界,其他同上。外语以3次为界,其他同上,时间4周。 第四阶段为追踪期,取消增强物。改用“有时提醒,有时鼓励”的方式。陈澜插嘴次数仍保持在每节课3~4次,一周平均每节课不超过4次。实际上。从第一阶段开始他就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而且,每次插嘴时间都极短,一经暗示,就能自觉控制,一改过去非要一吐为快、止也止不住的状况。 成果检查与追踪评估:小A上课随意插嘴行为由基准期的数学每周平均每节课4—6次、语文5次。下降到3~4次。从处理第一阶段开始到追踪结束,从数学单课控制开始,到数学、语文、外语3课同时控制,从有强化物到无强化物都能保持这个水平,而且每次插嘴时间极短,自我控制意识大大增强,不至于影响课堂教学。在处理过程中,由于强化水平是事先约定的,而陈澜对此强化物又非常在意,所以他努力以减少自己插嘴行为来获得强化物。换句话说,争得强化物的主动权在他手里,这样,就激发了他控制自己行为的主动性。这也许正是用行为改变技术处理这一行为行之有效的关键所在。 专家点评 这是一例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取得实效的个案记录。此个案的指导者曾赴北京接受过行为矫正疗法的专门培训,又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对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对改变儿童不良行为的辅导方法有比较深入、准确的了解与把握。在指导辅导教师实施辅导的过程中,以下两个操作要点体现了作者的专业功底。 其一,掌握改进目标的分寸。在行为矫正技术中,要求辅导员与受导对象共同制定改进目标,并且改进目标要制定得恰如其分。目标要求过高则可实现概率过低,受导学生容易丧失改进的欲望和信心;改进目标太低则失去或降低了行为改变的意义。在这一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辅导受导学生的个案中,辅导员始终坚持与对方一同协商制定行为改变的目标;既不断激发受导学生自我改变的主动性,又注意提醒对方不在过高的热情驱使下,提出不切实际的自我要求。 其二,精心设计强化手段。对儿童进行行为矫正,能否恰当运用强化手段往往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这一个案辅导中,辅导员在指导者的帮助下,不仅十分重视和受导学生共同选择最合适的强

最新行为矫正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分析与矫治三篇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期。然而,幼儿园的很多幼儿存在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a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今后发展的隐患。《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 因此,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教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观察、分析、记录,以幼儿邢为例,浅谈一下任性幼儿的行为矫治。 个案 邢,男,3岁半,小班幼儿。姥姥、姥爷带大,该幼儿任性、暴躁.易发脾气、习惯指挥他人、语言过激、爱哭等。开始时,不愿来园,待老师答应满足一些条件后,他才肯让爸妈走。后来,能顺利来园,但经常是瞪大眼睛、满脸怒气、大摇大摆地进班。与小朋友在一起,他经常无故推打小朋友,损坏他人的作品,胆小的幼儿经常被他弄哭,胆大的幼儿被他招惹后引发对立悄绪,他便说一些过激的话,还大嚷大叫,大哭大闹,老师问原因,他不理,仿佛很冤就是个哭。在班里,常常悄绪暴发,有时说出“我拿菜刀砍了你、拿菜刀剁了你”等过激的话。不过,邢独立性很强,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的不同与变化,反应快,能自信的对自己的发现做出肯定的判断,懂得关心比他小的小朋友,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 一.家长性格脾气的遗传和影响 在平时与家长的接触和交谈中了解到,家反脾气不太好,遇事好急,易急躁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吵架,说话声音大而且含不文明之语。在很大程度上对邢有负面影响。 二.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儿童的影响 全家视邢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特别是姥姥、姥爷对邢百依百顺,让其为所欲为,不愿听到别人说邢的“不”字儿,甚至“遮丑护短”.“隔辈亲”演变成“隔辈溺” °父母有时脾气一上来就要求孩子必须听从家长,便强制使孩子听命,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 O这样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经质等不良行为。 对策 1?采取游戏活动进行矫正。针对邢的悄况,我在班上设计了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邢提高认识,积极协调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如,语言 活动“我长大了”,通过观察、讲述,使邢对自己以前和现在进行比较,知道自己长大了,更懂事了。以及语言活动“到XXX家做客”。在活动中邢对小家庭产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报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报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t|t|t更多 摘要:每个教师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都会遇到一两个特殊的儿童,他们的行为古怪、性情暴躁,发展水平低、能力较差.每个幼儿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同伴的接纳.而这些特殊儿童往往会牵扯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就从一个特殊儿童的案例入手,通过创设宽松、合作、互助的学习情境,让她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逐步发展她的语言、认知及各种感情和技能,对她进行行为矫正,最终达到综合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特殊儿童理解障碍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注意力分散 每个老师都会遇到一两名特殊的幼儿吧,他们的行为古怪、性情暴躁,发展水平低、能力较差.每个幼儿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同伴的接纳.而这些特殊幼儿往往会牵扯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班就有一个特殊的小女孩,名字叫佳佳.她在家与在外面的表现简直就是判若两人,在家能说会道,与家人相处得很好;而面对陌生的环境,特别是陌生人时,就会心理紧张,并表现出沉默、异常、拒绝等消极的情绪,在幼儿园与老师和小朋友相处也有很大的障碍. 一、个案基本情况 佳佳的妈妈在她1岁的时候,就到外省读博士后去了.虽然每年都会回来住一个多月,但母爱还是有一定的缺失,再加上佳佳的爸爸又由于工作繁忙,所以把她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照顾.佳佳从小就很少与爸爸妈妈有亲密接触的机会.然而早期亲子依恋的状况

恰恰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性格和情感发育.亲子依恋不足的孩子往往表现得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内向、自我封闭等等,佳佳就属于这个类型. 佳佳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总是对她百般呵护,对佳佳自己能做的事情也都包办代替,而且也很少带佳佳参加户外活动,很少见陌生人,这样过度的保护必然使得佳佳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和能力,同时也遏制了她独立自理能力与社会性的发展. 自入园以来,佳佳给我们三个老师最大的印象就是比较安静,胆小怕事,整天缄默不语,除了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接她时表现出很高兴,急急忙忙的和老师说再见,除此之外她对其他人都不会作出反应.集体游戏时,她会一个人跑到其他地方,表现出与正常孩子很大的不同,如大叫、以及因对交往恐惧导致退缩的行为.上课时注意力不能追随老师,有时自言自语地说着什么,我也尝试过关注她,主动和她说话,并让同伴去提醒她、帮助她,但她总是神情比较茫然,有重复语言,即会重复别人的语言,主动性语言缺乏,说话时你我不分,且非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关心别人说的话,即便听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继续做自己的事. 二、案例实录 实录一:绘画课上,我在教小朋友画画,大家都拿起笔开始画了,佳佳却坐在那里不动手,嘴里发出一些古怪的声音.我立刻制止了她,一会儿,她又发出了声音.我走到她身边,手把手地教她画起来,一会儿画好了一个个小圆糖,于是我让她再画几个.可等我在重新来到她身边时,她却把画纸揉成了一团捏在手心,桌边有几张撕碎的画纸,旁边的孩子“告状”说“黄老师,她乱画,还把画纸给撕了!”我便又拿了一张白纸给她,让她重新画,她一边拿油画棒一边说“红颜色、黄颜色……”我在旁边指导她,手把手地又教她画一遍,让她自己再继续画.又当我在巡视其他小朋友时,佳佳那组上的孩子叫起来“黄老师,她又把纸给撕了”听到同伴的喊声,佳佳坐在那里一点都没有感觉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嘴里念着在家里学的唐诗,接着佳佳“啪”的一声把椅子弄倒了,然后转了一圈把椅子扶起来“哈哈”地笑着.

小学儿童注意力缺陷行为矫正案例

小学儿童注意力缺陷行 为矫正案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儿童注意力缺陷行为矫正应用案例目前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日常行为和功课很不满意,操心之余,甚至予以打骂。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处于儿童注意力缺陷发作期,随意打骂不但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还加重了孩子的症状。儿童注意力缺陷又叫儿童多动症或注意缺陷障碍,这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这类患儿通常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是在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会存在一些缺陷,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的时间较为短暂。行为矫正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在许多领域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儿童的行为塑造和改变上,作用更为显着。一、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该研究对象为小宝(化名),独子,男,小学三年级,10岁。出生于中等生活水平的城市家庭,家长文化水平均为大学本科。小宝父亲工作较忙,每天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和管理他的日常生活,母亲在下班的时候照顾小宝生活和功课。其他时间主要为保姆照顾其生活与饮食。小宝比较听话,有一定的自理及自我管理能力,但注意力缺陷行为主要体现为在生活上丢三落四,如,经常衣服穿不整齐或穿反,每次都要纠正;东西乱丢,经常忘了放在哪里;早起后和睡觉前刷牙没有养成习惯;要求在家中要穿拖鞋,但是都是要提醒完才穿,一会儿又会打起赤脚,屡犯屡教,屡教屡犯,屡教不改。在做功课时经常出现漏题现象,写的字也常缺笔少划,所认的字有相当部分在过一段时间后会忘记掉,考试成绩因

此而大受影响。其母亲对此非常担忧,希望能想办法帮助他消除注意缺陷行为,养成严谨、细致、专心、注意细节的良好习惯。 二、矫正过程 (一)寻找原因及确定矫正方法 形成注意力缺陷的原因相当复杂,现在仍然没有定论,遗传因素、脑部损伤、神经生理问题、金属元素中毒都有可能造成注意力缺陷。其中,父母们注意夫妻间的关系,保持家庭的和睦,学习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给孩子做出楷模的作用,都能减少孩子出现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可能性。另外,尽量给孩子吃自然、绿色的食品,少吃有食物添加剂和食用色素的食品也有好处。 一般而言,儿童在注意力的保持与集中方面总比大人差些。由于脑神经的不成熟,心理上的幼稚,儿童面对自己不喜欢的课业时,其注意力往往不能很好地专注;同时,他们没有对学习的收益与后果产生预期,自我克制能力差。因而,如果儿童不专心听讲的时间只有课上的一小部分时间,这属于成长中的正常情况,不必大惊小怪。 (二)持续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到小宝注意力缺陷行为的原因可能是: 1、孩子认为从头到尾完整地做完一件事情是件麻烦的事,很烦。

儿童行为矫正教学大纲

《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 学时数:32 学分数:2.0 执笔者:龚丽娟 编写日期:2007年11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儿童异常行为的区分,培养学生处理儿童异常行为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异常行为科学设计行为矫正的程序,为学生从事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3学时) 教学内容: 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具有可塑性,行为矫正的涵义,正常与非正常行为,相关概念的区分,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我国行为矫正的发展概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应用领域,有效运动行为矫正的原则 教学要求: 1、理解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 2、了解正常行为与非正常行为的区别; 3、了解精神分析与行为矫正的区别,以及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关系; 4、了解行为矫正的特殊性和应用基本要求。 重点: 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视觉、听觉的机制。 难点: 行为矫正的有效应用原则,行为矫正与精神分析与行为治疗的比较。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4学时) 教学内容: 条件反射原理,巴甫洛夫(I.P.Pavlov)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操作性条件行为原理,试述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认知疗法,概述,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认知疗法的适应症,生物反馈疗法,概述,适应症,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症,生物反馈治疗的设备与治疗步骤,社会学习理论与教育激励,社会认知理论,交互决定观,观察学习的过程,关于教育激励 教学要求: 1、理解行为矫正的四个理论基础的实验过程、结论、以及在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中的技术; 2、掌握四个原理的基本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