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情况说明

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情况说明
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情况说明

3.2-2 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情况说明

吉林化工学院历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共建有校外实习基地6个,较好地保证了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了“一条主线、三个层次、五大模块”的多层次、全程化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是指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而展开;“三个层次”是指把实践教学活动分成基础、综合与设计三个层次;“五大模块”是指把实践教学活动分成实验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模块。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呈现了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全程化,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二是层次化,即基础层次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综合层次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创新层次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及研究训练为主,突出对学生的创造性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三是全方位和资源共享,在五个模块中,实验教学模块以各教学实验室为平台,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实习教学模块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毕业论文(设计)模块以全校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的提高;科技创新模块以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社会实践模块则以社会为平台,通过举办各类科技

文化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诚信守法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

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相得益彰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专业班级集中组队实习为基本形式,同时也允许院系依据专业特点、实习内容和实习基地情况,在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实习方式,注重实习的实效性。

在学校的支持下,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并创造了多种校企合作、学研结合的实习模式。环境工程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这些实习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吉化公司污水处理厂、炼油厂污水处理车间、吉林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珲春锅炉房三废处理基地、沱牌酒精废水处理工段、吉林市二水厂等6个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这些校外基地每学期能够容纳约800余人的实习实训。

激励机制为实践创新注入催化剂

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

为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向纵深发展,教学院制定了相关管理规范,明确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措施和管理规范。与此同时,学校构建了以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专业教学实验中心为主体,完善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提升,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由以各种竞赛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工作为主转变为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为主。自主研究、参加竞赛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三种形式有机结合,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更加规范化和日常化。

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各门课程中的实验教学环节,二是校内集中实训环节(含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训),三是顶岗实习环节(含顶岗实习和就业顶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学训交替“311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的“3”是指从外贸行业社会工作岗位认知入手,根据社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要设置理论教学课程,并以课程实验强化理论提高技能,时间为三个学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第一个“1”是指为了弥补课程内的虚拟实验的不足,拿出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进行校内仿真模拟综合实训,加强学生技能训练;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第二个“1”是指通过一个学期的时间在上学期集中进行校内仿真模拟实训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不足加以解决,并进行理论延伸、技能强化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适应下一步的社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第三个“1”是指进行一个学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为学生就业实现零距离接轨。 一、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实训课堂上的实践教学 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指导思想,对所有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实行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 2、第四学期校内集中实训 第四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综合实训。通过开设商务 谈判、英语听力和口语强化、外贸函电、国贸实务、ERP沙盘实训等实训课程,综合训 练学生与外商谈判磋商的能力、熟练使用英语和外商沟通的能力、熟练掌握外贸业务整 个业务流程的能力、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等。 3、第学五期的校内学习 第四学期的校内实训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时的不足,认识到 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从而在第五学期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 4、第六学期的校外顶岗毕业实习 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环境,使学生顺利实现毕业即就业。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本专业进一步加快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的改革,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发表时间:2011-09-13T13:02:52.323Z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7月B 作者:张静 [导读] 本文通过提出在实践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对这些问题做出分析、研究,探讨了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可实施的一些改革方案。 摘要: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把理论合理的运用到实践中去,但现在高校在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通过提出在实践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对这些问题做出分析、研究,探讨了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可实施的一些改革方案。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7-0047-02 *本文系2010年度长江大学教育研究项目“发展中的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2010019。 作者简介:张静(1982.1-),女,湖北荆州,硕士在读,讲师,任教于长江大学艺术学院,从事美术专业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荆州邮编43402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生活中设计无处不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高校在设计课程体系安排上却变化微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是大部分的课程教学都停留在简单的老套的理论上,忽视实践中的运用,学生毕业后不经过实践锻炼很难适应社会需求,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必须成为重点,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课程的结构,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体系。 一、从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现状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从最初的简单的三大构成发展到今天的平面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诸多专业方向,可见其发展快速,发展越来越全面。体现出它是一门和生活紧密联系、综合性强、处处与实践挂钩的专业。在日常教学中理论部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它的可行性,艺术设计观念必须物化才能体现它的实用性。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潮流专业,其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带来实际效益,同时改变人们的审美标准,改善生活质量。为社会培养敏锐的实用型和创意型设计人才。因此,在安排设计课程时不能只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安排与理论相符合的实践课程,理论结合具体的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可行性,才能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在教学中,单一的理论学习,学生无法深刻的理解其中的精神,只有加入大量的真实课题设计,学生才能体会到平时的理论学习并不是空谈,是和真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才能更投入、更积极的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如涉及到客户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学生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考察,和相关的市场调研,结合客户的要求做出满意的方案,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大众的心理,市场的需求,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实际的创作能力和解决具体方案的水平。理论联系实践,理论离不开实践,特别是艺术设计这门与时俱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更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能否为社会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关键。 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具体改革措施 1、创新思维与实践课题的融合 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着鲜明个性,每个人的审美、创意、艺术感受都是不同的,都有着强烈的、习惯的自我审美标准,在面对具体的实践课题时,很少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大部分是在表现强烈的自我审美,导致很多作品太过于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不能充分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但有时客户、使用者大多数没有受过艺术教育,也没有高的审美水平,凭着自己习惯的审美要求对设计师提出各种各样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计师的创作,大部分的设计师从最初的个性鲜明,创意无限,成为只为满足客户要求但毫无创意的模式化创作。如何平衡学生创意和具体实践课题之间的关系成了实践教学的难点。 不同的年级实践课题安排是不一样的,在低年级实践课题安排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课题安排范围很广,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发挥,这样学生能最大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到了高年级,多安排一些和生活关系密切的实践课题,如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减排、节能等和我们生活的世界息息相关的一些主题,从自己身边的环境开始,平日里一些我们天天在使用的设计产品,如价格便宜的矿泉水瓶子、垃圾箱、课桌等等,没有人去关注这些设计是否合理、节能、使用方便,因为它普通的没有人去看它的设计而只是简单的使用它,但敏感的设计师就会发现它的设计缺陷,如矿泉水大瓶的太多喝不完就仍了,造成了浪费,小瓶的量太少,不能满足普遍的饮水量,垃圾箱不能很好的收纳垃圾,通常垃圾外漏,清洁工清理垃圾也不方便等等这些我们日常每天都接触的事物却没人去设计,通过这些事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认清设计是什么,怎样去设计,如何关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 2、高素养、精专业的教师 高校教学最重要的两大软件就是教师和学生,每个学校的水平和资历不一样,同时也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大城市生活水平高,信息流通快,对艺术设计的教学有一定帮助,小城市生活水平低,信息闭塞,一定程度上阻碍艺术设计教学,教师是直接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媒介,虽然地理原因对教学会造成一定影响,但现在交通便利,特别是网络发达,很多信息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获取,因此教师水平的高低成了决定学生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成了艺术设计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首先,教师要具备高素养,素养的高低需靠长时间的积累,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读书、学习新知识不能间断,只有不断的学习、知识不断的更新,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其次,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也要走在前端,教师应多参加专业比赛、展览,随时了解当下的专业前端动向,及时反馈给学生,也需要多承接具体的实际工程,可组织学生参加,教师负责项目中的主要部分,学生可参与设计海报、标志等小的项目,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熟悉了具体项目的工作流程,增加了实践经验,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3、构建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学生毕业后最终要踏入社会,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经费有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大部分的学生制作作品成本太高,承受不了昂贵的开支,很多好的创意无法实现,为了节约经费,降低成本,做出来的作品大打折扣,学生最终是要走入市场,和一些发展中的设计企业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的经费问题,使学生直接为企业制作项目,不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缓解学生从学校直接进

会计实训室建设方案

会计实训室建设方案,会计模拟实训室建设方案 宜宾市工职校郭静宜 一、会计模拟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实验、实训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对课堂理论作出科学的验证或展开演绎,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通过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谨的作风。 (一)会计模拟实验是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目前,中职学校实习经费普遍不足,而且受到实际工作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单位商业机密的安全、会计工作的阶段性、时间性特点等因素,决定了校外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模拟环境中,学生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自己动手,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到财务分析,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学生通过实验,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清晰直观的了解,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加深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实际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 (二)会计模拟训练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会计模拟训练实验是通过重塑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再依据其生产活动自身的规律与特点,结合市场经济环境产生的财务关系,全面地模拟单位的各类经济业务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由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生动的教学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建设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的要求

(一)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加深理解会计理论,提高会计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这是在校内实验室里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代表性会计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薄、报表及其相应的核算工具,模仿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形式。模拟实验方式与校外实习方式比较,更具有经济、省时以及便于对实习内容按教学要求进行再加工、再设计的特点。因此,在实训中将理论课有关的内容密切结合实训现场的实践操作,既从理论上解决“学”的问题,又在现场操作上解决“做”的问题,用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的模式组织教学,是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二)以软硬件建设为基础,体系建设为重点。 (1)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以软硬件建设为基础。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认真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反复进行论证和修改,明确实验室建设原则,即技术先进、结构合理,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于教学。 (2)会计模拟实验实训以教学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的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是实验实训教学过程的核心。在建设好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软硬件的前提下,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的构建与实训开展的具体实施 (一)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的构建。 (1)建设仿真实验实训场地。一个仿真实验实训室应主要配备财务部门,同时简要配备仿真企业的供应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企业主要部门,以

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 题 研 究 方 案

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我国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化特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中职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劳动素养。因此科学和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中职学校来讲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复合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受到青睐,而这种变化趋势对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加强实践性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会计专业在我校开设已有20多年的时间,一直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跟其他国内先进职校相比,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同时我们在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还明显不够,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为了全面提高我校会计专业的教育质量,需要我们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全方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快转换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会计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及社会师资力量,在原有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观念、教材、师资、校内校外实习等相互配合,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以培养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面向基层的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国内外许多会计界人士认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堂演示、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习、校外生产实习组成。其中课堂演示是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录像教学等,演示并讲解会计实务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感性认识;案例教学是指由教师设计教学案例,学生围绕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习是构建一个样本企业的动态会计模拟平台,由学生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并编制会计报表,熟悉操作技能,

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年

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承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主动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新课程培养目标。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技能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变革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需求,成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有鉴于此,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从2009年起在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和适应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的其他能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学校一方面组织各教学系和相关部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毕业生适应情况调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地方高师院校现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改革。 校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合理设置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则在当地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高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打破常规,打破教学时间限制,灵活安排见习、实训和实习,让学生在中小学、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专业技能的全面训练,努力实现学校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走“校校结合”和“校校交替”的人才培养之路,使学生在“校校交替”中逐步形成从事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与服务的实际技能和能力。通过改革与实践,学校构建了“以学科基础课程为基础,以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全程实训为两翼”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教师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二、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加强学生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事关教育的质量和生命,因此,教师教育专业改革首先必须从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手。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门类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我们从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着眼,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 1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在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模块。这样,课程设置就既充分考虑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学术性,又充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济南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 二○一四年四月五日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构 (一)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通过对行业和本区域典型电子企业的调研,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岗位任职要求和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职业能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体系”一一对应、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表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过程 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高新区等区域内企业的调查分析,电子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电子产品装配、电子工艺操作、电子生产管理等为主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群,以生产质检、产品维修为主的产品检测维护岗位群和以小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与售后服务

为主的产品开发与客户服务岗位群。 课程体系的建构:结合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学交替、产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具体、可操作的项目化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一)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开发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能力为本,工学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本课程的设计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兼顾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中的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项目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应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需要,参照电子产品装接工、维修电工、微控制器设计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成七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典型设备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选取与整合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容 (1)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2)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实践能力;二是职业素质;三是创业能力;四是职业资格证书。 (3)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调整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 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同时考虑职业素质教育,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 3.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教学目标,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制定以实训为主体、理论课程依附于实践课程的专业培养计划。

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起来,既可让教学考核保持职业性方向,又可避免重复考核。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就业的需要,调整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多层次目标。 4.制定专业技能规范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出系统的技能训练要求并规定必须完成或选择完成的内容。 5.修订实践教学计划 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使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注重实效性。 要避免重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而轻实践教学质量的倾向。文科专业在编写实践教学计划时更要注意。 6.制定实践课程标准 实践课程标准应对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时间(课时)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包括实验、综合性实训、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各种教学形式。 各系部在制定实践课程标准时注意各课程内容的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实训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习的比重,使实践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作用。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均应有配套的实践指导书。 7.组织机构 学院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学院的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和规划,审核和批准各系部上报的实践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各系部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聘请校外企业专家担任专业管理委员会,由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案(修订版)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案(修订版) 会计学本科专业重点培养的是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本专业融理论、技能于一体,专业性、应用性较强,而学生缺乏业务实践。为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系统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训和毕业实习三部分内容。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第一部分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通过介入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某个层面的实践,增加学生对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和掌握会计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 第二部分课程实训 本次实践教学方案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原有实践计划的基础上在几门主要专业课程上增设了实践课程,这也是这次实践方案的重点以及创新之处。具体包括: 一、会计学原理实践 二、商业银行会计模拟 三、会计电算化 四、会计手工模拟 第三部分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程,掌握了会计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经过一系列实践环节训练的基础上,开展的面向社会的专业实践。

第一部分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集中到某一独立核算的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岗位现场实习,熟悉会计循环中账务处理程序的各个环节,以强化学生对财务会计基本操作程序和技能的掌握。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对单位会计核算和会计岗位现场进行考察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一)要求 1、凡已修本专业课程学分达到全部课程总学分60%以上的学生,可参加社会调查。认知实习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环节,不得免修。调查选题应与会计学专业相关,具体内容由各试点单位确定,教学点组织实施。 2、学生应根据社会调查的选题列出调查提纲(包括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作好采访笔记。 3、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或工作流程。 (二)时间安排 认知实习可在第四学期末布置,暑假期间参加社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写作和考核工作。 (三)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内容 (1)认知实习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 (2)认知实习的内容与文字表达。 认知实习的内容应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调查体会。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 调查报告要求语言简练、准确;叙述清楚、明白;数据、资料可靠;结论有理、有据。 2、考核标准 认知实习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 3、成绩评定办法 (1)由个人填写鉴定表,由被调查单位盖章。 (2)调查报告原则上由指导教师评定。 (3)调查报告初评不及格者,允许补写一次。 第二部分课程实训 一、会计学原理实践 《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专业基础课程,除了理论教学以外还需要补充一些实践教学,例如会计循环操作实践: (一)实践目的 观察、练习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了解企业财务核算的流程及每个环节中的具体要求、方法和使用的资料;掌握不同核算形式下的内涵、方法及具体要求;了解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基础和方法。 (二)实践内容 1、根据一系列经济业务填制和审查原始凭证; 2、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注意专业记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的运用; 3、通过各种不同的核算形式完成同一组经济业务的核算流程; 4、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总计各种核算形式下的差异、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专业教育质量,为“黄岛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 (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确定我校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要求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要掌握技术必需的应用、电气、信息和控制等理论知识,对掌握典型产品设备及元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较为了解,具有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1-2种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唐山学院专科教育部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具有“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双重属性:既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的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培养目标决定了它的中心地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以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下开展活动,完成并达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技能培养目标 前言 专科教育部承担着唐山学院高职高专教育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方向和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体系做支撑。多年来我们在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中,针对实践教学“硬件(教育经费、师资结构、实验室及设施、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相对薄弱的现状,注重开发“软件(更新实践教育理念、建设实践教学体系、锻炼实践教学教研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资源,努力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1、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狭义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主要包含: ⑴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主要针对专科教育部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电工电子实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电工电子、自动控制实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普通化学、仪器分析)进行,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及专科教育部当前的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要求。 ⑵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内容,指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训练等。专科教育部利用校内数控及加工中心实训基地、财会实训室、分析化学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餐饮客房实训室、形体实训室和校外多家旅行社、网络公司等实训基地,根据当前所开

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和建设方案详细

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其建设方案 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分层分级分类训练的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设计、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把实践教学环节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要强调教学内容和素材尽可能来自生产第一线,创造工程实际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项目;二要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完备、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适用性、竞争力的提高。 二、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阶段性目标 初步实现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实训设置;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实训内容; 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实训活动;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构建符合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派专人深入相关企业,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确定制造类各专业职业能力要求; 咨询企业专家、职教专家,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步骤; 按职业能力要求修改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修(制)订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专家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作必要的修改。(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在强化对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际上普遍推行双证书并举的制度,即作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有高等学校的毕业证书,而且还需有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证书。推行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对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认定的质量评价体系。从高职院校的定位、本质与特征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经。与“双证”相吻合的教学计划是保证双证书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在教学计划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理论与务实的关系;专业的岗位群与某一职业资格证的关系;教育知识结构与就业知识结构关系;全人导向与务实导向的关系。 我们将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体系的陈 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 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 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 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 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以至于造成学生 “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 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 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 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 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 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 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 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 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 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 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 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 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意义: 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服务 人员最重要的知识。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这些实践包括操作与维护设备、熟悉生产工艺和业 务程序、为顾客服务和与同行交流等。研究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课程要 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 业活动原则来组织,为此我们着力探索构建适合地方经济的人才规格要求 的新型课程体系非常有现实指导意义。 总体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岗 位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研究课 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开发和构建新 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 1.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作者:高秀兰李雅丽 来源:《财会通讯》2011年第04期 一、会计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现状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实,学术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整理了与经管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文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调研了唐山市多家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从招聘单位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并结合分析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认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考察了招聘方要求和学生观点之间的差别,以期对经济管理类会计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经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经验;所谓专业态度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勤恳敬业精神、细心认真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及事业心等方面;所谓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知

关于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于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一、食品专业教学实践的作用 就食品专业而言,它在中国的发展一直比较稳定,其原因是中国的食品市场需求大,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非常大。但是在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学以致用。对于食品专业而言,教育实践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未来的从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就业发展做好铺垫。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实践环节的成功决定着教学效率,也就是说实验与技术上的综合学习能够提升理论知识的灌输,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实践教学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与全能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为他们的未来就业做好了一定的充分准备。 二、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1.将教学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教师在教育过程当中,不应该把理论与实践分开。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会习惯性地讲一大堆理论知识,然后过一段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实践活动,这种方式会导致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因为食品专业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仅包括一些食品工艺、生产环节、化学检测,同时也包含一些实用技术和机械化的知识,所以教学实践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理论概述,接着再进行教育实践的内容,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样也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操作当中。同时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两者的相统一,也就是说在每一条理论的背后,都要有实践来支撑。食品专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专业,它不仅仅涉及文科类的知识,同时也包含一定的理科知识,这恰恰是理论与操作的一种体现,巧妙地将两者结合,用实践来支撑理论才是教学的重点。 2.拓展一定的实训内容 食品专业教学实训,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我们学习的内容将其应用于食品检测和管理当中,从现实观察中去学习和理解,从操作当中寻找我们的实践结果和技术目的。因此,实训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在实验室或者教学模拟环境当中去实现。我们有时候会因松懈而导致实践课程的落实缺乏力度,比如有些学生在一些实际的操作与演练当中不够认真,因此所带来的课程效果并不大。食品检测与管理需要非常严谨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的特性寻找一些食品公司,然后安排学生去实践所学内容。 在整个体系的拓展当中,将实践环节进行分类,其中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这三个过程,然后再针对每个环节,不断去补充知识内容,采用半引导半拓展的模式去教学,让学生熟悉每一个实训环节,以此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在学校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处于中心地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应具有较高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课程是载体,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完成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因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课程也必须充分适应这一要求。职业学校目前学科型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实践的要求不衔接,培养的毕业生很难适应岗位要求,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以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力度。 因此,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以使毕业生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此,从调查社会发展需求、改革培养规格入手,对会计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情感等进行广泛调研,从课程的源头进行了改革。 二、调研对象: 根据课程开发要求,我校会计专业7位老师组成课程改革的社会调研组,对部分毕业生、实习生及其工作岗位进行了广泛调查。

调查单位:学生实习的企事业单位。 被调查对象:我校2001-2008届会计专业毕业生。 三、调研方法与内容: 此次调研形式主要对企业走访,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就会计专业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学习的文化、专业课知识与现行岗位能力的适用性,用人单位会计岗位的需求情况,对毕业生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要求进行全面调查(见附表一、附表二)。 四、调研分析 从毕业生调查表分析: 1.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经法规、税收基础、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课程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 表一毕业生认为重要的课程(样本数:68)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的达到100%,选择其他课程的均达到90%以上。 2.从调查情况分析:电算化会计、规范的书写、常用文稿的处理是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