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
Ⅰ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Ⅱ心理学的基本性质P5
Ⅱ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理论领域A实验与认知心理学B人格与社会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心理测量学E生理心理学
2.A临床与咨询心理学B教育与学校心理学C工业与组织心理学D广告与消费心理学E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Ⅱ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P15-P18
Ⅲ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P19
第二章
Ⅰ意识、无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Ⅱ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
一、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
二、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Ⅰ生物节律、日节律
动物的一些行为会发生周期性变化,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Ⅱ生物节律与睡眠P32
Ⅱ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失眠的种类
一、
脑电波形态 频率(cps) 典型意识状态
(β)Beta 13~24 正常清醒状态,思考,灵敏地解决问题
(α)Alpha 8~12 深度放松,脑内空白,冥想状态
(θ)Theta 4~7 轻度睡眠
(δ)Delta 2~4 深度睡眠
二、1.情境性失眠2.假性失眠3.失律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
Ⅱ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第三章
Ⅰ感觉的基本概念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Ⅱ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
Ⅰ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

Ⅱ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一、P50-P51
二、P53-P54
Ⅱ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
一、P57
二、1.声音的属性2.听觉的适应与疲劳3.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
二、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Ⅱ知觉的机制P66-P72
Ⅲ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
Ⅰ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社会知觉的特性
一、指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
二、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Ⅱ社会知觉的基本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2.信息的整合过程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社会刻板效应
第四章
Ⅰ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Ⅱ记忆的过程,记忆的类型
一、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二、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器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征与区别,记忆系统间各成分的关系
一、
复述
二、环境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Ⅲ说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传化的条件,长时记忆储存与建构的特征
Ⅰ遗忘
有些事情能保持终生不忘,然而大多数的事情却已记不清了,这就是遗忘
Ⅱ遗忘曲线,遗忘的原因,有意遗忘的作用
一、P93
二、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三、有意遗忘的作用与人们通常有意识的将注意力从令人不快的情境中移开,对不愿看到的场景不予编码一样,属于人们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心理防卫机制。
Ⅲ如何提高记忆能力P96-P97
1.地点法2.韵律法3.记笔记
Ⅰ学习
学习是一种极其普遍而又重要的现象
Ⅱ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分类,学习与记忆的关系
一、P99
二、1.按学习方式划分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2.按学习内容划分A知识学习B技能学习C社会规范学习
Ⅲ学习的策略
1.复习策略A复习的时间B复习的次数C复习的方法2.组织策略
第五章
Ⅰ思维的概念,思维的特征
一、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1.间接性2.概括性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Ⅱ思维的机制P106-P107
Ⅰ概念的性质和分类,概念的功能
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Ⅱ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Ⅰ推理的概念,问题解决的概念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Ⅱ推理的一般过程,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式和方法步骤

1.算法式2.启发式A手段-目的分析法B爬山法C逆向工作法
Ⅰ想象的概念,创造性的概念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Ⅱ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P123
第六章
Ⅰ智商、比率智商、离差智商
比率智商是用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IQ=智龄/实龄*100)。
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团体中的相对位置(IQ=100+15Z,
Z=(X-X)/S)。
Ⅱ智力的类型,智力的发展特征,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在人的一生中,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能力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Ⅲ如何看待智力差异
Ⅰ智力的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一、P138-P138智力的二因素论
二、P138
Ⅱ各理论的主要观点P137-P143
Ⅰ常模、信度、效度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Ⅱ智力测验的性质与类型,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区别
一、1.A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B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C心理测量具有误差D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2.A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B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C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二、P154
Ⅰ遗传因素

Ⅱ智力的影响因素P156-P161
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实践
Ⅲ如何发挥教育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第七章
Ⅰ动机、需要、诱因
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Ⅱ动机的基本特征,动机的功能,需要、诱因与动机产生的关系,动机的种类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动机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Ⅲ说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P167
Ⅰ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工作动机
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工作动机是使个体努力工作

,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Ⅱ成就动机的成分,工作动机理论
一、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二、P172
Ⅲ影响成就动机高低的因素,社会性动机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Ⅰ本能理论、匮乏动机、成长动机、认知与期待理论P173-P174
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自我实
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Ⅲ用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理论解释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现象
Ⅰ情绪情感、心境、应激
情绪情感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Ⅱ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情感表达的方式
一、P176-P177
二、表情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语调表情
Ⅲ如何保持良好的心境
回避和接近策略、控制和修正策略、注意转换策略、认知重评策略、表情抑制策略和合理表情策略。
Ⅲ说明情绪情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P181-P183
第八章
Ⅰ人格,气质,性格,自我意识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一些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

Ⅱ人格的特性,气质类型,气质与性格的区别,自我调控的三个系统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Ⅲ如何看待人的气质差异
Ⅰ特质、个性特质、共性特质
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Ⅱ特质的种类P196,现代特质理论P196,类型的三种模式P197-P198,特质说与类型说的关系

Ⅲ描述各种人格差异的特征
Ⅰ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Ⅱ各种认知方式差异的特点

Ⅲ在教育中如何发挥不同学生认知方式的优势
人格测量的主要方法P205-P210
Ⅱ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
Ⅲ在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第九章
Ⅰ人际关系的概念

Ⅱ三维人际关系理

论P216
Ⅱ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本能,合群需要,自我肯定需要
Ⅰ沟通的概念,沟通的要素和模式
广义的沟通指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Ⅱ人际喜欢和吸引的条件
1.相似性与互补性2.个人品质3.接近性与熟悉性
Ⅲ非言语沟通技能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人际关系测量的基本步骤

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Ⅰ群体的概念和特征,群体的功能,社会助长,从众,去个体化P239
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1.群体规范2.群体的凝聚力3.群体中的角色4.群体的领导
1.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3.室成员或的社会性支持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Ⅱ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P234-P247
群体的一般特性、社会影响
Ⅲ从众与服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1.行为参照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1.命令发出者2.命令的执行者3.情境因素
第十章
Ⅰ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Ⅱ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Ⅰ压力的概念P254
Ⅱ压力的来源,压力的影响因素
1.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
1.经验2.准备状态3.认知4.性格
Ⅲ压力的应对策略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的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Ⅰ挫折的概念,挫折的类型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

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Ⅱ挫折产生的原因,挫折的防卫方式
包括外在因素(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和内在因素(个人的生活条件,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水平等)。
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补偿,升华
Ⅲ挫折的应对策略
1.正确认识挫折2.改变不合理观念3.加强修养,勇于实践4.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Ⅰ焦虑的概念P271,焦虑类型
1.广泛性焦虑障碍2.恐慌障碍3.恐惧症4.强迫症5.创伤后应激症
Ⅱ焦虑产生的原因

Ⅲ焦虑的应对策略
1.认清焦虑状况2.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A不回避B正面迎战C做记录3.学会放松自己4.运用想象减轻焦虑5.进行理性思考6.接受专业治疗
第十一章
Ⅰ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关键期P281
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Ⅱ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序号 名称 年龄段
1 产前期 受孕~出生
2 乳儿期 出生1岁
3 婴幼儿期 1~3岁
4 儿童前期 3~6岁
5 儿童后期 6~12岁
6 青少年期 12~18岁
7 成年早期 18~45岁
8 中年期 45~65岁
9 老年期 65岁以上
Ⅱ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P280
Ⅲ能够运用发展心理学实验设计模式进行实验研究设计
Ⅰ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

Ⅱ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婴幼儿言语发展的基本阶段和特点
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口语习得的年龄 口语习得各阶段的特征
刚出生
9~12个月
18~24个月
3~4岁
7岁前 能够分辨语音刺激与其他声音刺激
说出第一个指示词
出现双词话语
出现完全符合语法的完整的句子
获得完全符合语法的口头语言
Ⅰ社会性发展的一般概念
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Ⅱ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题,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理论P302-P303,青少年个体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
1.依恋行为2.性别社会化3.道德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2.情绪表现得矛盾性特点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Ⅰ成年初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求职与升学问题
Ⅱ中年危机的主要原因
来自于自身生理变化方面、家庭生活变化方面和事业变化方面的压力构成了中年危机。
Ⅲ如何增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何增进人生最优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