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

痔是常见、多发的疾病。痔的治疗方法较多,各有其适应证、禁忌证,若治疗不当会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2006年7月,在原《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再次就痔的病理生理以及对痔的诊疗方案进行了反复讨论,进一步修订了《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

一、痔的分类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二、痔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2.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3.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二)检查方法

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2.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I、Ⅱ度。

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3.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4.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5.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三、痔的鉴别诊断

即使有痔存在,也应该注意与结直肠癌、肛管癌、息肉、直肠黏膜脱垂、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乳头肥大、肛门直肠的性传播疾病以及炎性肠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四、痔的中医辨证

1.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浮数。治以凉血止血。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便干或溏,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治以清热燥湿。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治以活血消肿。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治以益气升提。

五、痔的治疗

治疗原则: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治疗目的重在消除、减轻痔的症状。解除痔的症状较改变痔体的大小更有意义,应视为治疗效果的标准。医生应根据患者情况、本人经验和医疗条件采用合理的非手术或手术治疗。

(一)一般治疗

改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肛门周围清洁和坐浴等对各类痔的治疗都是有效的。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痔治疗的重要方法,I、Ⅱ度内痔患者应首选药物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包括栓剂、乳膏、洗剂。含有角菜酸黏膜修复保护和润滑成分的栓剂、乳膏对痔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含有类固醇衍生物的药物可在急性期缓解症状,但不应长期和预防性使用。

2.全身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静脉增强剂、抗炎镇疼药。

(1)静脉增强剂:常用的有微粒化纯化的黄酮成份、草木犀流浸液片、银杏叶萃取物等,可减轻内痔急性期症状,但数种静脉增强剂合用无明显优越性;(2)抗炎镇痛药:能有效缓解内痔或血栓性外痔所导致的疼痛;(3)中医药辩证治疗。

(三)硬化剂注射疗法

黏膜下层硬化剂注射是常用治疗内痔的有效方法,主要适用于I、Ⅱ度内痔,近期疗效显著。并发症有局部疼痛、肛门部烧灼感、组织坏死溃疡或肛门狭窄、痔血栓形成、黏膜下脓肿与硬结。外痔及妊娠期痔应禁用。

(四)器械治疗

1.胶圈套扎疗法:适用于各度内痔和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尤其是Ⅱ、Ⅲ度内痔伴有出血和/或脱出者。套扎部位在齿状线上区域,并发症有直肠不适与坠胀感、疼痛、胶圈滑脱、迟发性出血、肛门皮肤水肿、血栓性外痔、溃疡形成、盆腔感染等。

2.中药线结扎:用丝线或药制丝线、纸裹药线缠扎在痔核的根部,使痔核坏死脱落,创面经修复而愈。

3.物理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冷冻疗法、直流电疗法和铜离子电化学疗法、微波热凝疗法、红外线凝固治疗等。主要适应证为I、Ⅱ、Ⅲ度内痔。主要并发症为出血、水肿、创面愈合延迟及感染等。

(五)手术治疗

适应证:内痔已发展至Ⅲ、Ⅳ度,或Ⅱ度内痔伴出血严重者;急性嵌顿性痔、坏死性痔、混合痔以及症状和体征显著的外痔;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无手术禁忌证者。

痔的手术分为以下几种。

1.痔切除术:原则上将痔核完全或部分切除,常用手术方式:(1)外剥内扎创面开放式(Mi lligan—Morgan)手术;(2)创面半开放式(Parks)手术;(3)创面闭合式(Ferguson)手术;(4)外剥内扎加硬化剂注射术;(5)环形痔切除术,包括半闭合式环形痔切除术(Toupet手术)、闭合式环形痔切除术(whitehead手术),但因并发症多,目前临床已基本摒弃。术中应注意合理保留皮肤桥、黏膜桥的部位及数量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2.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d hemorrhoid,PPH):用吻合器经肛门环形切除部分直肠黏膜和黏膜下组织。适用于环状脱垂的Ⅲ、Ⅳ度内痔和反复出血的Ⅱ度内痔。术后应注意防治出血、坠胀、肛门狭窄、感染等并发症。

3.多谱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利用多谱勒专用探头,于齿状线上方2—3 cm探测到痔上方的动脉直接进行结扎,阻断痔的血液供应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适用于的Ⅱ一Ⅳ度内痔。

4.其他:对I、Ⅱ度出血性内痔伴内括约肌处于高张力状态的患者,可采用针对肛门内括约肌的手术方式,包括手法或借助球囊装置进行扩肛和肛门内括约肌后位或侧位切开术。并发症主要有肛管黏膜撕裂、黏膜脱垂、肛门失禁等。

痔的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应常规作必要的物理和实验室检查。手术前的肠道准备可采用口服洗肠液、灌肠或其他促排便等方式进行。术前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1.出血:各种痔手术都有发生出血的可能,部分患者手术后可有迟发性出血。应注意手术中严密止血和术后观察,必要时需手术止血。

2.尿潴留:术前排空膀胱,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可预防尿潴留的发生。如发生尿潴留可采用针刺关元、三阴交、至阴穴,还可用耳压、中药内服的方法治疗,必要时导尿。

3.疼痛:采用局部黏膜保护剂和使用镇痛药可减轻痔手术后疼痛,包括复方利多卡因、复方薄荷脑、解热镇痛栓剂、硝酸甘油膏等黏膜保护剂局部用药和采用自控性镇痛泵;中药熏洗以活血消肿止痛,还可采用针刺龈交、二白、白环俞或肛周电刺激治疗。

4.肛缘水肿:坐浴、药物外敷,必要时手术处理。

5.肛门直肠狭窄:由于痔术后有肛门狭窄的可能,手术时应注意保留肛管皮肤。治疗措施包括扩肛和肛管成形术。

6.肛门失禁:过度扩肛、肛管括约肌损伤、内括约肌切开等治疗后易发生肛门失禁。患者原有肛管功能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产科创伤、神经疾患等疾病可增加肛门失禁发生的危险。

7.其他并发症:包括手术创面延迟愈合、直肠黏膜外翻、肛周皮赘、感染等,需注意防治。

(六)特殊患者的处理

1.急性嵌顿痔:是痔的急症。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早期手术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对嵌顿时间长、或痔表面糜烂坏死者,可局部应用解除括约肌痉挛的药物;对嵌顿痔手法复位失败、嵌顿时间长而出现绞窄坏死者,应采取手术治疗以解除嵌顿、去除坏死组织、预防感染。

2.血栓性外痔:是痔的急症。对发病早期、疼痛剧烈、肿块无缩小趋势者,可急诊手术。发病超过72小时宜采用保守治疗。

3.妊娠、产后早期的痔:首选保守治疗。对痔的严重并发症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应选择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禁用硬化剂注射。

4.痔并发贫血:应注意排除导致贫血的其他疾病,应积极采取硬化剂注射、手术等治疗。

5.痔合并免疫缺陷:免疫缺陷的存在(艾滋病、骨髓抑制等)是硬化剂注射和胶圈套扎的禁忌证。在手术治疗时,须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6.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的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病情严重者,应对相关疾病治疗,待其稳定后酌情选用简单的手术方法治疗。

混合痔诊治指南

混合痔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混合痔(Mixed hemorrhoid),也称里外痔。混合痔以发生于肛门同一方位齿线上下,静脉曲张形成团块,内外相连、无明显分界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混合痔是直肠上下静脉丛共同曲张的静脉团块。痔内、外静脉丛曲张、扩大,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者称为混合痔。 临床症状 分类 混合痔以性质来分:①炎性混合痔(Inflammatory mixed hemorrhoid);②血栓性混合痔(Thrombotic mixed hemorrhoid);③结缔组织性混合痔(Connective tissue of mixed hemorrhoid);④静脉曲张性混合痔(Varicose veins mixed hemorrhoid)。临床上以后两者居多。 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有鲜红色血是其特点,也是内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见的症状。便血多因粪 便擦破粘膜或排粪用力猛,引起扩张血管破裂出血。轻者多为大例或便纸上带血,继而滴血,重者为喷射状出血,便血数日后常可自行停止。这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便秘、粪便干硬、饮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诱因。若长期反复出血,可出现贫血,临床并不少见,应与出血性疾病相鉴别。 痔块脱垂:常是晚期症状,多先有便血后有脱垂,因晚期痔体增大,逐渐与肌层分离,排粪时被推出肛门外。轻者只在大便时脱垂,便后可自行回复,重者需用手推回,更严重者是稍加腹压即脱出肛外,如咳嗽,行走等腹压稍增时,痔块就能脱出,回复困难,无法参加劳动。有少数病人诉述脱垂是首发症状。 疼痛:单纯性内痔无疼痛,少数有坠胀感,当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则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瘙痒:晚期内痔、痔块脱垂及肛管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流出,由于分泌物刺激,肛门周围往往有瘙痒不适,甚至出现皮肤湿疹,病人极为难受。 黏液外溢:直肠黏膜长期受痔核的刺激,产生炎性渗出,使分泌物增多。肛门括约肌松弛时可随时流出,使肛门皮肤经常受刺激而发生湿疹、瘙痒。 病变

肛肠科痔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痔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痔是外科常见的多发病。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支持结构、血管丛及 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改变和(或)异常移位。 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伴发排便困难,可发生血栓、绞 窄、嵌顿。内痔的分度: 1.工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2.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3.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 还纳。 4.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 外痔是直肠下静脉属支在齿状线远侧表皮下静脉丛病理性扩张和血栓形成, 外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肛门不适、潮湿不洁,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有剧痛。 混合痔是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

位的外痔静脉丛相互融 合。混合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 状痔脱出。 【临床表现】 1.便血是内痔及混合痔最常见的症状。便血一般发生于排便过程中, 无疼痛感,血色鲜红,可呈滴血、喷射状或便纸上染血,与粪便不相混,便后 出血自行停止。常因粪便干燥、饮酒、进食刺激性食物及劳累而诱发便血。反 复便血有时可引起贫血。 2.内痔脱出Ⅱ、Ⅲ、Ⅳ度内痔可脱出肛门外。 3.疼痛或不适是外痔和混合痔的常见症状,血栓性外痔伴有剧烈疼痛。 内痔一般无疼痛,但伴有感染、糜烂和血栓形成或绞窄、嵌顿时,即可出现疼 痛或不适。 4.瘙痒、溢液由于内痔脱出及括约肌功能减退,黏液溢出至肛门刺激 周围皮肤,引起瘙痒甚至肛门周围皮肤湿疹。 【诊断要点】

1.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湿疹,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 血栓性外痔及赘皮。 2.蹲位检对有内痔脱出的病人,应在排便后立即观察脱出的内痔,并 记录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 3.肛门镜检查可以看清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 出血、糜烂。 4.鉴别诊断重要的是与直肠占位性病变鉴别,因两者临床表现相似, 也可同时发生。因此必须常规行直肠指检,必要时行直肠、乙状结肠硬镜或纤 维肠镜检查,以免漏诊。 【治疗方案及原则】 无症状的痔无须治疗。有症状的痔治疗目的重在消除、减轻痔的主要症 状,而非根治。解除痔的症状应视为治疗效果的标准。医生应根据病人情况、 本人经验和设备条件,采用相应的非手术或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多饮水,多进食膳食纤维,保持

痔的诊断与治疗

痔的诊断与治疗 1什么是痔?痔(俗称痔疮)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的静脉丛充血或瘀血肿 大,导致的一组症状。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国,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 2痔的分类有哪些?痔按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在肛管皮肤与直肠黏膜的连接处有一条锯齿状的可见的线叫肛管齿状线。 齿状线以上的为内痔。 齿状线以下为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 兼有内痔和外痔的为混合痔。环形痔、嵌顿性痔 3痔的病因是什么?关于痔的病因主要有两种学说。首先是静脉曲张学说 。然而目前广为接受的理论是Thomson的肛垫下移学说 4临床表现有哪些? A.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的性质可为无痛、间歇性、便后鲜血,便时滴血或手纸上带血,便秘、饮酒或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 B.单纯性内痔无疼痛仅坠胀感,可出血,发展至脱垂,合并血栓形成、嵌顿、感染时才出现疼痛。 C.内痔分为4度。①Ⅰ度排便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痔不脱出肛门;②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脱出肛门,排便后自动还纳;③Ⅲ度痔脱出后需手辅助还纳;④Ⅳ度痔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其中,Ⅱ度以上的内痔多形成混合痔,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可出现疼痛不适、瘙痒,其中瘙痒常由于痔脱出时有粘性分泌物流出。后三度多成混合痔。 D.外痔平时无特殊症状,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有肿胀、疼痛。 5痔的检查有哪些? a视诊 除I度内痔外均可见,蹲位可观.肛门察脱出程度。 b.直肠指诊 对内痔意义不大,但可了解直肠有无其他病变。 c.肛门镜 可直视下了解直肠、肛管内情况。 6痔的鉴别诊断 1.直肠癌 主要症状为大便习惯改变,可有直肠刺激症状,指诊可及菜花样肿物,结肠镜及活检病理可定性。 2.直肠息肉 儿童多见,多为低位带蒂息肉,呈圆形、实性,活动度好。 3.直肠脱垂 黏膜呈环形,表面光滑,括约肌松弛。

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要点如下: (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 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教学提纲

2010年重点优势病种 痔(混合痔)诊疗优化方案痔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或肛缘皮肤炎症、结缔组织增生、肛管皮下静脉曲张破裂形成的隆起物。男女老幼皆可为患。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中西医病名相同,但中医术语中痔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中医肛肠科所治疗的痔是狭义概念的痔疮。现代观点认为痔是人的正常解剖结构,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正常肛垫发生出血、脱出或嵌顿等症状即称为痔病。据此理论,内痔即肛垫的病理性肥大、下移,外痔则为肛门部位的皮肤皱襞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血栓瘀滞。 一、病名 中医病名:痔(内痔、外痔、混合痔)ICD编码 BWG000 西医病名:内痔、外痔、混合痔 ICD编码 90394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亦可表现为手纸染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内痔:直肠末端肛门齿线以上粘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又称"里痔"。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主要临床表现是初发常以无痛性便血为主要症状,血液与大便不相混,多在排便时滴血或射血,出血呈间歇性,每因饮酒、过劳、便秘或腹泻时使便血复发和加重,出血严重时可引起贫血。肛查见齿线上粘膜呈半球状隆起,色鲜红、暗红或灰白。随着痔核增大,在排便时或咳嗽时可脱出肛外,若不及时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在参考《肛裂的诊断标准(2002年,试行草案)》等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制定《肛裂临床诊治指南》,供中国临床医师参照执行。 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纵形全层裂开后形成的缺血性溃疡,好发于青壮年。目前发病机理不明确,主要与内括约肌痉挛、损伤后感染等有关。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肛门排便时和排便后周期性剧烈锐痛,少量便血色鲜红,可伴有大便秘结,肛门分泌物、瘙痒等。 2、体征:好发于肛管后正中或前位溃疡,慢性肛裂可伴有哨兵痔、肛乳头肥大、肛窦炎、潜行窦。 3、分类: (1)Ⅰ期肛裂:肛管皮肤浅表纵裂溃疡,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 (2)Ⅱ期肛裂:有肛裂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部常呈灰白色,有分泌物。 (3)Ⅲ期肛裂:肛管紧缩,溃疡基底部呈纤维化,伴有肛乳头肥大,溃疡临近有哨兵痔,或有潜行瘘形成。 二、鉴别诊断 需与肛门皮肤皲裂、炎症性肠病肛管溃疡、肛管部鳞状细胞癌、梅毒性溃疡、结核性溃疡等鉴别。 【辨证】 1、热结肠燥证 便时肛门灼热疼痛,甚则面赤出汗,大便带血,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带血;舌质红,苔黄燥,脉实而滑数。 2、湿热下注证

大便干结不甚,便时腹痛不适,排便不爽,肛门坠胀,时有粘液鲜血,有时伴有肛门部湿疹,肛裂口内常有少许脓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阴(血)虚肠燥证 大便干燥,欲解难下,便时肛门疼痛,痛如针刺,出血,口干心烦,欲饮不多,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一、治疗原则 解除括约肌痉挛、止痛、软化粪便,终止恶性循环,促使创面愈合;同步解除伴随的各种症状;对经久不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肛裂可以采用手术疗法。 二、非手术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分型证治 (1)热结肠燥证 治则:清热润肠 例方:新加黄龙汤加减、 常用药:生大黄9g(后下)、芒硝3g、玄参15g、生地15g、麦冬15g、炒地榆12g、炒槐花12g、枳壳12g、生甘草8g。 (2)湿热下注证 治则:清热利湿 例方:四妙丸加减 常用药:黄柏12g、苍术12g、牛膝12g、薏苡仁12g。 (3)阴(血)虚肠燥证 治则:养阴清热润肠 例方:知柏地黄丸合增液汤 常用药:知母6g、黄柏6g、玄参6g、麦冬6g、黄连3g、白芍6g、麻仁6g、木香6g、制乳没各6g、生甘草6g。 (二)外治法

痔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2010年度)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试用教材第五版和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痔的诊断标准。 中医病名:痔病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②脱垂:便后有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称母痔区,其他部位为子痔区。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 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 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 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

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

1、痔 2、肛裂 3、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4、肛瘘 5、直肠脱垂 6、直肠息肉 7、肛管、直肠损伤 8、先天性巨结肠 9、肛管及肛门周围恶性肿瘤 10、结肠癌 11、直肠癌 12、克罗恩病 13、溃疡性结肠炎

痔 【概述】 痔是外科常见的多发病。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支持结构、血管丛及 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改变和(或)异常移位。 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伴发排便困难,可发生血栓、绞窄、嵌顿。内痔的分度: 1.工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2.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3.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 还纳。 4.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 外痔是直肠下静脉属支在齿状线远侧表皮下静脉丛病理性扩张和血栓形成,外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肛门不适、潮湿不洁,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有剧痛。 混合痔是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静脉丛相互融合。混合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

状痔脱出。 【临床表现】 1.便血是内痔及混合痔最常见的症状。便血一般发生于排便过程中, 无疼痛感,血色鲜红,可呈滴血、喷射状或便纸上染血,与粪便不相混,便后出血自行停止。常因粪便干燥、饮酒、进食刺激性食物及劳累而诱发便血。反复便血有时可引起贫血。 2.内痔脱出Ⅱ、Ⅲ、Ⅳ度内痔可脱出肛门外。 3.疼痛或不适是外痔和混合痔的常见症状,血栓性外痔伴有剧烈疼痛。内痔一般无疼痛,但伴有感染、糜烂和血栓形成或绞窄、嵌顿时,即可出现疼痛或不适。 4.瘙痒、溢液由于内痔脱出及括约肌功能减退,黏液溢出至肛门刺激 周围皮肤,引起瘙痒甚至肛门周围皮肤湿疹。 【诊断要点】 1.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湿疹,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 血栓性外痔及赘皮。 2.蹲位检对有内痔脱出的病人,应在排便后立即观察脱出的内痔,并 记录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 3.肛门镜检查可以看清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 出血、糜烂。

最详细的色素痣分类及诊断治疗方法

最详细的色素痣分类及诊断治疗方法 色(素)痣或黑痣(pigmented nevi,nevi pigmentosus)或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evi)系良性黑素细胞肿瘤的俗称,指各种由增生的黑素细胞构成的非恶性肿瘤,而不是一个疾病的诊断名称。根据各种痣的特点,可分为先天性痣、后天性痣、巨痣、晕痣、蓝痣、甲母痣、太田痣等。而皮内痣、交界痣等则是病理诊断名称。不论国内、国外,目前的名称中最混乱的是普通后天性色痣(common acquired- melanocytic nevi),国内专著使用的主名称为:色痣、痣细胞痣,国外主要专著使用的主名称有:ceular nevi(细胞痣),acquired- melanocytic neVi(后天性色痣),common acquired melanocytic nevi (普通后天性色痣),别名有mo1e(记),common mole(普通记),nevocytic nevi(痣细胞痣)等。由于先天性和普通后天性色痣的生物学行为有明显差别,因而临床上最好用含义明确的名词,如普通后天性色素痣、先天性色素痣,而将巨大的先天性色痣称为巨痣。 色素痣临床表现: 1.普通后天性色痣:几乎人人都有,一般发于儿童期,多于1—2岁以后出现,但直至30岁前仍可出现少数新皮损。皮损初发时针尖至粟粒大小,逐渐增大,形成直径小于0.6cm的棕色、褐色或黑色斑疹,多数逐渐隆起高于皮面,变成扁平或半球形的色素性丘疹。皮损色素均匀,表面光滑,边缘整齐。至中年后,皮损逐渐变软,体积变小,颜色变淡,乃至整个皮损完全消失。 2.先天性色痣:出生时即有,发病率约1%。小者直径数毫米,大者覆盖躯体的大部分。一般将大于20cm者称为先天性巨痣。先天性色痣除大小不等外,形态也常多种多样,可为斑点、斑疹、丘疹、斑块、结节、乳头瘤样或带蒂的丘疹,有的在大斑块基础上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可不规则,表面可不光滑,色素可不均匀,皮损还常有粗壮的毛发。 3.蓝痣:普通蓝痣多发于儿童期,呈青灰色或蓝色。早期为丘疹,可发展为小结、2—6mm、坚硬、圆形或椭圆形,蓝灰色或青黑色,高出皮面生长甚慢,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在参考《肛裂得诊断标准(2002年,试行草案)》等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与专家意见,制定《肛裂临床诊治指南》,供中国临床医师参照执行、 肛裂就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纵形全层裂开后形成得缺血性溃疡,好发于青壮年。目前发病机理不明确,主要与内括约肌痉挛、损伤后感染等有关。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肛门排便时与排便后周期性剧烈锐痛,少量便血色鲜红,可伴有大便秘结,肛门分泌物、瘙痒等。 2、体征:好发于肛管后正中或前位溃疡,慢性肛裂可伴有哨兵痔、肛乳头肥大、肛窦炎、潜行窦、 3、分类: (1)Ⅰ期肛裂:肛管皮肤浅表纵裂溃疡,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 (2)Ⅱ期肛裂:有肛裂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部常呈灰白色,有分泌物。 (3)Ⅲ期肛裂:肛管紧缩,溃疡基底部呈纤维化,伴有肛乳头肥大,溃疡临近有哨兵痔,或有潜行瘘形成。 二、鉴别诊断 需与肛门皮肤皲裂、炎症性肠病肛管溃疡、肛管部鳞状细胞癌、梅毒性溃疡、结核性溃疡等鉴别。 【辨证】 1、热结肠燥证 便时肛门灼热疼痛,甚则面赤出汗,大便带血,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带血;舌质红,苔黄燥,脉实而滑数、 2、湿热下注证

大便干结不甚,便时腹痛不适,排便不爽,肛门坠胀,时有粘液鲜血,有时伴有肛门部湿疹,肛裂口内常有少许脓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阴(血)虚肠燥证 大便干燥,欲解难下,便时肛门疼痛,痛如针刺,出血,口干心烦,欲饮不多,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一、治疗原则 解除括约肌痉挛、止痛、软化粪便,终止恶性循环,促使创面愈合;同步解除伴随得各种症状;对经久不愈,非手术治疗无效得肛裂可以采用手术疗法。 二、非手术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分型证治 (1)热结肠燥证 治则:清热润肠 例方:新加黄龙汤加减、 常用药:生大黄9g(后下)、芒硝3g、玄参15g、生地15g、麦冬15g、炒地榆12g、炒槐花12g、枳壳12g、生甘草8g。 (2)湿热下注证 治则:清热利湿 例方:四妙丸加减 常用药:黄柏12g、苍术12g、牛膝12g、薏苡仁12g。 (3)阴(血)虚肠燥证 治则:养阴清热润肠 例方:知柏地黄丸合增液汤 常用药:知母6g、黄柏6g、玄参6g、麦冬6g、黄连3g、白芍6g、麻仁6g、木香6g、制乳没各6g、生甘草6g。 (二)外治法

最新整理痔临床诊治指南(版)资料

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 痔是常见、多发的疾病。痔的治疗方法较多,各有其适应证、禁忌证,若治疗不当会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2006年7月,在原《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再次就痔的病理生理以及对痔的诊疗方案进行了反复讨论,进一步修订了《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 一、痔的分类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二、痔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2.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3.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二)检查方法 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2.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I、Ⅱ度。 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中医称为“肛漏”。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国内分类: A.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B.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2)Parks分类: 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方型、括约肌外型。当瘘管穿越外括约肌的30-50%以上(高位括约肌间、括约肌上方、括约肌外方),女性前侧瘘管,多个瘘管,复发性瘘管,或伴有肛门失禁,治疗后可能引起肛门失禁的肛瘘均认为复杂性肛瘘。 二、鉴别诊断 肛瘘需与结核性肛瘘、炎症性肠病肛瘘、化脓性汗腺炎、肛周皮下囊肿感染、会阴部尿道瘘、骶尾部囊肿或畸胎瘤合并感染脓肿、藏毛窦感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巴氏腺囊肿感染等鉴别。另外,不常见的结核或放线菌等感染亦可表现为特异性肛瘘,临床详细的病史和相关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辨证】 1.湿毒内蕴 肛周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红肿灼热,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正虚邪恋

痔疮中医诊疗规范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痔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

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 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 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 ①肛门视诊:检查在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粘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Ⅰ、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掊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

痔临床诊疗指南

痔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痔是齿状线上下静脉丛迂曲,扩张而致的静脉团,从而产生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是常见病,发病于任何年龄。原因并不完全了解,有以下几种学说:1. 肛垫下移学说2. 静脉曲张学说 【分类】 1. 内痔:是直肠上静脉丛的曲张静脉团块,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为直肠粘膜覆盖。常见于左侧、右前、右后三处。 2. 外痔:是直肠下静脉丛的曲张静脉团块,位于齿状线以后,表面为肛门皮肤所覆盖。单纯外痔,见于肛门周围,常因静脉内出血形成血栓性外痔。 3. 混合痔:内外痔静脉相通而形成。进一步发展可形成“环形痔”(易嵌顿)。内痔分期: 第一期:排便时出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仅肛镜检查可见。第二期:排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回复。 第三期:排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不能自行回复,需手托回。内痔到第三期往往已经混合痔,累及直肠上下静脉丛。

第四期:痔块脱出肛门外,不能或难以还纳。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便血(便时出血):最常见,以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为其特点,血于粪块表面,亦可是便后射血、滴血或手纸见血,便后自止。 2. 痔块脱出:内痔或混合痔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致(二、三期)严重时每遇咳嗽行走时脱出,此时需与直肠脱垂鉴别。 3. 疼痛:单纯性的痔无疼痛症状,当皮肤粘膜受损后感染和血栓形成时即疼痛或大便不尽感。当外痔血栓形成或内痔脱出嵌顿时,疼痛剧烈。 4. 肛门周围搔痒:内痔晚期。由于痔块脱出及括约肌松弛使粘液流出肛外,刺激皮肤致搔痒、湿疹等。 二、查体:血栓性外痔:为一突出暗紫色圆形肿块,表面水肿,四周正常,质硬,触痛明显,不活动。 脱出痔块:暗紫色,有时可见出血点,大小数目不等。 不脱出痔块:借助肛镜检查(查前行直肠指诊) 三、鉴别诊断 1. 直肠癌:严格的说,不难鉴别,但至今仍有不少直肠癌误

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要点如下: (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 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014年痔的中医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痔,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医学所指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中医病名为庤,西医病名为混合痔。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7-94)。 中医病名:痔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 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4类;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

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目录 1、痔 2、肛裂 3、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4、肛瘘 5、直肠脱垂 6、直肠息肉 7、肛管、直肠损伤 8、先天性巨结肠 9、肛管及肛门周围恶性肿瘤 10、结肠癌 11、直肠癌 12、克罗恩病 13、溃疡性结肠炎

痔 【概述】 痔是外科常见的多发病。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支持结构、血管丛及 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改变和(或)异常移位。 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伴发排便困难,可发生血栓、绞窄、嵌顿。内痔的分度: 1.工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2.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3.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 还纳。 4.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 外痔是直肠下静脉属支在齿状线远侧表皮下静脉丛病理性扩张和血栓形成,外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肛门不适、潮湿不洁,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有剧痛。

混合痔是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静脉丛相互融合。混合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临床表现】 1.便血是内痔及混合痔最常见的症状。便血一般发生于排便过程中, 无疼痛感,血色鲜红,可呈滴血、喷射状或便纸上染血,与粪便不相混,便后出血自行停止。常因粪便干燥、饮酒、进食刺激性食物及劳累而诱发便血。反复便血有时可引起贫血。 2.内痔脱出Ⅱ、Ⅲ、Ⅳ度内痔可脱出肛门外。 3.疼痛或不适是外痔和混合痔的常见症状,血栓性外痔伴有剧烈疼痛。内痔一般无疼痛,但伴有感染、糜烂和血栓形成或绞窄、嵌顿时,即可出现疼痛或不适。 4.瘙痒、溢液由于内痔脱出及括约肌功能减退,黏液溢出至肛门刺激 周围皮肤,引起瘙痒甚至肛门周围皮肤湿疹。 【诊断要点】 1.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湿疹,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 血栓性外痔及赘皮。 2.蹲位检对有内痔脱出的病人,应在排便后立即观察脱出的内痔,并 记录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

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芜湖县中医院肛肠科诊疗指南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痔疮临床诊治指南

痔疮临床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年9月第9卷第5期 痔概述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治疗方法多; 易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及后遗症。 一、痔的分类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改变和异常移位; 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可以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二、痔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与脱出,可以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II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以自行还纳。III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IV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2.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3.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二)检查方法 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粘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2.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I、II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III、IV度内痔,指检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3.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

痔临床诊治指南版

痔临床诊治指南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 痔是常见、多发的疾病。痔的治疗方法较多,各有其适应证、禁忌证,若治疗不当会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2006年7月,在原《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再次就痔的病理生理以及对痔的诊疗方案进行了反复讨论,进一步修订了《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 一、痔的分类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二、痔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2.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3.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二)检查方法 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2.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I、Ⅱ度。 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3.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4.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血栓性外痔的诊疗方案

痔(血栓性外痔)中医诊疗方案血栓性外痔是指静脉团有血栓形成。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葡萄痔 西医病名:血栓性外痔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1)症状: 肛门疼痛或持续性剧烈疼痛。 (2)体征:肛检见肛门部有紫色包块,触痛,质硬,多位于3、9点处。具备以上第(2)项,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血栓性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 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包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可有疼痛。 (三)检查方法 ①肛门视诊:肛门周围有紫色包块(常见于3或9点

位)。 ②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血栓性外痔有触痛、包块质硬。 ③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有无内痔及其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四)证候诊断 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坠胀疼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触痛明显,舌紫暗,苔薄黄,脉弦涩。 三、治疗方案: (一)手术治疗:血栓切除术 1.适应症:肛门部包块、疼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