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的类型

文化景观的类型
文化景观的类型

文化景观的类型

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还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目前,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文化景观还不多,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世界遗产”中的唯一文化景观。此外,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遗产目录》,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文化景观的类型

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世界遗产委员会颁布的《操作指南》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①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Clearly Defined Landscape),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②有机进化的景观(Organically Evolved Landscape),反映了组成要素和形式上的进化过程。它又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反映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当代社会中仍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其自身进化过程仍在进行,同时又展示了历史演变发展的物证。③关联性文化景观(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具有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以不突出或缺失的文化物证为特征。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署将文化景观分成四大类:①历史遗址(Historic Site):一处与某一历史事件、活动或人物有重要关系的景观。②历史设计的景观(Historic DesignedLandscape):一处由景观设计师、造园师、建筑师或园艺师依据设计原则有意识设计或规划的景观;或者是由一位业余造园师以一种已被认定的风格所造之景观。美学价值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实例包括有公园、校园与豪宅庄园。③历史乡土景观(Historic Vernacular Landscape):一处由于人类活动或占有演化而形成的景观。他们可以是像农庄一样的单栋建筑,或者是像沿着河谷边的历史农场区。实例包括了农村、工业复合建筑与农业景观。④人种史景观(Ethnographic Landscape):一处景观,包含与人类有关可以被定义为遗产资源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实例是当代聚落、宗教圣地与大型地质结构。

尽管有一些不同之处,但世界遗产委员会和美国国家公管理署两者的定义存在类似情况。尤其是由人类有意设计或建造的景观都是两个分类系统所共有的。有机进化的景观的两个亚类(残遗物或化石景观和持续性景观)则相当于历史乡土景观和人种史景观。关联性景观则与人种史景观有关。

文化景观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核心就是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其世代传承,永续利用。所谓真实性,就词源的角度看,真实的(Authentic)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

Authentikos(Autos,我自己,同样),以及拉丁文Auctor(一个原创者,权威)。故真实性(Authen-ticity)就代表一种作为反对复制、作伪和假冒的原真特性。真实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质、利用与作用、传统技术与管理、位置与环境、言语和其他非物质遗产、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和外在的因素。

查《韦氏大词典》,完整性(Integrity)指完整的状态或品质、整体性、完全性等。完整性条件的两个重要基础是边界和缓冲区。边界必须确保遗产地价值的完整展示并满足真实性和完整性条件。对于文化遗产,边界必须包括遗产地价值的直接可见范围,以及未来潜在科学研究价值的部分。对于自然遗产,边界必须反映遗产地价值的栖息地、物种、过程和现象。当一处文化或自然遗产地有必要时,必须提供充足的缓冲区并给予必要的保护,缓冲区可以定义为环绕遗产地并限制其用途为遗产地提供额外一层保护的区域。他必须包括遗产地及其视觉范围的适当环境。缓冲区的构成可以通过各自不同的恰当的运作方式来实施。文化景观的概念本身就包含了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内容。文化景观概念提出之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认识已经基本成熟。一处文化景观代表着一个地区的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是特定的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强调了它所保护的文化遗产单体,更强调了它赖以存在的周边环境,更好地理解了真实性和完整性。

文化景观的概念及类型

文化景观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这样,世界遗产即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我国的泰山、黄山、蛾眉山——乐山大佛属此)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的选择应基于它们自身的突出、普遍的价值,其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体现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现代化技术及保持或提高景观的自然价值,保护文化景现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路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

①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②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还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③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还不多,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世界遗产”中的唯一文化景观。此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遗产名录》,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

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 摘要:生态、景观、环境本来就是浑然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们共同营造起人类生存的外部空间。景观美学研究的对象绝大多数是人化的自然,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生态和环境除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意义以外,融会在其间的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和环境的价值。 关键词:景观美学;艺术性;生态意蕴;人造景观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the environment has always been totally inseparable whole, they co-create from the external space of human existence.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object of study of landscape aesthetics personified natural, man-made landscap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o bring together in cultur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geographical connotation from another reflects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value.keywords: landscape aesthetics; artistry;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artificial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一、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景观美学新一轮自然美学的讨论正在展开。有学者认为新的自然美学理论框架中,应该以生态美学为体,景观美学为象,环境美学为用。相比之下,景观是最直观和具象化

景观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景观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摘要: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本文主要就景观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做出浅要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 ;景观设计; 继承; 发展; 分析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sinks into a reflection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style of the culture, the history of ideas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overall characterization of ideolog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on landscape desig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relations to make shallow.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landscape design;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alysis 景观,犹如散落在茫茫大地上的璀璨星辰,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它们有的是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有的是精雕细琢的人为改造,但其中都蕴含着奇光异彩文化底蕴,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伴随着现代景观设计的成长。设计我们可以看作是艺术同哲学、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是作为精神的存在,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原理的精神、价值创造的一种形式。事实上,

浅谈城市生态公园的审美与文化

浅谈城市生态公园的审美与文化 ——以孝感槐荫公园为例 摘要:“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与自然和祖辈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当代生态环境意识的崛起,天人合一的创想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城市景观设计带来新的构思——生态景观。以下我以孝感槐荫公园为例,从孝感地域特色出发,探索生态、文化与园林景观的关系,对生态景观的审美与文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设计景观设计人文文化地域文化 风景资源具有的独特环境特征和生态功能,蕴涵着无形的文脉和人类漫长时间跨度内形成的历史轨迹,更是风景资源内孕育着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能,我们对风景资源要倍加珍惜。 一.生态设计 城市建设中,既有生态问题,也有文态问题,还有生态与文态相结合的问题。所谓生态,主要是讲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当然很重要,但在讲究生态时,要全面考虑园林网络系统对市民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不能只讲生态,而很少讲文态;也不应相反,即只抓文态,不管生态,而要把两者融会贯通,巧妙地结合起来。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提高或保持)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破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首先,设计应重点考虑地域性。地域性包含了传统乡土文化、土地资源等要素。无论是自然生态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设计应重点考虑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开发利用的过程就是资源减少的过程,应在节约的前提下把已开发的项目做精,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可再生资源的效能。其次,设计应以顺应自然资源的循环为出发点,任何对自然资源的断章取义的设计手段都是对生态的破坏,设计应符合生态群落的自我调节功能。生态设计是使环境走向生态化并趋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生态设计要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才能创造宜人的人居与游憩环境。 中国园林景观师承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战国时的管子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理念。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推崇“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这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画论所遵循的“外师造化,内发心源”,是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模型。中国园林景观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亦是模仿自然山水景观或直接经营自然山水,其许多的美学思想就来源于画论。更由于白居易、文征明等诗人画家亲自参与造园活动,于园林中应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使中国园林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色彩。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尊崇自然、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使文人园林形成了特有的恬静淡雅的气质,即“意”的确立。中国园林注重情景交融,“情”即“意”,情由意生;“景”即“境”,景由境成。而“意境”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宗旨。 二.生态与人文文化的结合 城市建设中,既有生态问题,也有文态问题,还有生态与文态相结合的问题。所谓生态,主要是讲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当然很重要,但在讲究生态时,要全面考虑园林网络系统对

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示范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景观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以及文化景观所具有的指示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文化景观的学习,要初步学会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待文化及其景观特性,学会运用文化景观来了解人地关系。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景观图片来分析文化及其指示意义。 德育目标 1.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文化的发展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我们不可人为分割或将其绝对化。 ●教学重点 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教学方法 1.学习本节内容,首先应区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不同之处,也要注意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的区别。其次,判断某文化事物(或现象)是否是文化景观,关键还得掌握文化景观的三个特性。 2.景观就是可以看到或感觉到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应联系实际生活,充分调动我们已有的经验,观察、想象,正确理解问题。 ●教具准备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或制作一些景观图片,以最直观的手段来演示文化景观;同时,收集一些新闻、影视资料加以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文化的概念和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一定的环境又会孕育相应的文化,文化与环境相辅相成。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分别来学习文化地理学中的五个研究主题。本节我们学习其中之一: 3.2 文化景观及其特征 一、文化景观(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掌握文化景观的概念,了解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 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重点是文化景观的概念,理解了这一概念,就很容易了解它与自然景观的区别,那么,生活中的实例就可随手拈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景观是指各种地理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域综合体,景观是由其外部和内在的诸因素以及内外的位置关系决定的,有着有机联系的空间单元,它以其独特性而与其他地区的景观相区别。地表上的全部地理景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文化景观)。 自然景观是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景观。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今日的高山地带、极地地带、热带局部地方尚存在这种自然景观,但随着人类活动作用的加强,这种纯自然景观日趋减少。 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如图3.5)。如园林建筑、书画题记等。这一概念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自然物质是基础;二是人类有自己的创造行为;三是它表现的是人类活动的形态。例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等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景观,它们都是人类利用自然提供的物质,在原始地表之上创造出来的。

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儒家思想贯彻始终。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与过去的断层,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受到了很深的撞击,特别是当今的园林设计已经很难见到古典园林的韵味。当前最为紧迫的便是在景观设计中继承并发展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化,使新的中国园林能继续傲立于世界园林之林。 关键词:传统文化风景园林传承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向来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任何西方园林都有很大差别,蕴含着中国传统特色,是中国面向国外的象征符号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我所学专业——风景园林,便有很大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具体派系可以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以及岭南园林。这三种派系的园林同时也融合了本土的地域传统文化,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例如儒家文化在三者中或多或少都有很深的影响。 如今的景观设计非常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以及与自然的融合。而这些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完全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过去,造园人特别注重因地制宜,注重天人合一。江南园林会浓缩天地与君怀。皇家园林将园外自然之景收入园中。岭南园林则直接把园林建到了自然之中。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就是希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与传统文化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一向被认为是伪科学,是迷信。事实上,风水理论也有其科学的一面,它是人们部分的经验总结,只是缺乏科学依据。风水是人们在建造都城、住宅、坟墓等建筑时,通过对所择地点环境的自然形势、方位以及流水等综合观察判断,以寻求最佳地点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理论思想对于景观设计,特别是当今污染严重,环境条件极度恶化的现代社会是相当必要的。强调崇尚自然、融入自然,建造“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与城市空间的生态景观,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地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正如2008年北京提倡绿色奥运,设计建设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后滩公园等等,生态的主题在其中得到彰显,其中也不乏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中对于意境的运用非常在行,意境很多情况下也是评判一个园子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颐和园的谐趣园内著名的知鱼桥便是由庄子和惠子辩论鱼的典故而来。一个说鱼很快乐,另一个问道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一个反驳,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而这样一个典故在园林中运用,表明了造园者对庄子惠子机智和口才的钦佩,以及对景观的把握。当游园者站于知鱼桥低头欣赏脚边鱼儿游动,熟知典故的人自然会会心一笑。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由于现今社会与过去的文化断层,对于典故的不了解,即使站在知鱼桥上,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经过文革,经过种种现代化、国际化、全球化建设,我国传统文化逐渐被西方文化取代。特别是在园林设计方面,越来越多的设计是在模仿西方手法。零星的中国园林不仅没有过去的味道,甚至变得牵强。这不得不说是非常可悲并且需要警醒的。曾经辉煌世界的中国园林在现代没有了,更多人想到的东方园林是指的日本枯山水。 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曾说道:“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历史表明,在新旧文化碰撞的急剧变革时候,如果不打破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传统’会成为包袱,足以强化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一旦旧文化的束缚被打破、新文化体系确立之时,则传统才能够在这个体系中活得全新的意义,成为可资借鉴,甚至部分继承的财富。就中国当前园林建设的情况而言,接受现代园林的洗礼乃是必由之路,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除旧布新,而这个‘新’不仅是技术和材料的新、形式的新,重要的还在于园林观、造园思想的全面更新。展望前景,可以说,园林的现代启蒙完成之时,就是新的、非古典的中国园林体系确立之日。博大精深

景观设计基本要素

景观设计基本要素. 一、园林围墙 空间、组织景色、安排导游而布置的围墙。这种情况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是经常见到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破墙透绿"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说明对围墙的要求正在起变化,设计园林围墙时要尽量做到: 1 能不设围墙的地方,尽量不设,让人接近自然,爱护绿化。 2 能利用空间的办法,自然的材料达到隔离的目的,尽量利用。高差的地面、水体的两侧、绿篱树丛,都可以达到隔而不分的目的。 3 要设置围墙的地方,能低尽量低,能透尽量透,只有少量须掩饰隐私处,才用封闭的围墙。 4 使用围墙处于绿地之中,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减少与人的接触机会,由围墙向景墙转化。善于把空间的分隔与景色的渗透联系统一起来,有而似无,有而生情,才是高超的设计。围墙的构造有竹木、砖、混凝土、金属材料几种。 5 竹木围墙:竹篱笆是过去最常见的围墙,现已难得用。有人设想过种一排竹子而加以编织,成为"活"的围墙(篱),则是最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墙垣了。 6 砖墙:墙柱间距3-4米,中开各式漏花窗,是节约又易施工、管养的办法。缺点是较为闭塞。 7 混凝土围墙:一是以预制花格砖砌墙,花型富有变化但易爬越;二是混凝土预制成片状,可透绿也易管、养。混凝土墙的优点是一劳永逸,缺点是不够通透。 8 金属围墙: 1)以型钢为材,断面有几种,表面光洁,性韧易弯不易折断,缺点是每2-3年要油漆一次。 2)以铸铁为材,可做各种花型,优点是不易锈蚀又价不高,缺点是性脆又光滑度不够。订货要注意所含成分不同。 3)锻铁、铸铝材料。质优而价高,局部花饰中或室内使用。 4)各种金属网材,如镀锌、镀塑铅丝网、铝板网、不锈钢网等。现在往往把几种材料结合起来,取其长而补其短。混凝土往往用作墙柱、勒脚墙。取型钢为透空部分框架,用铸铁为花饰构件。局部、细微处用锻铁、铸铝。围墙是长型构造物。长度方向要按要求设置伸缩缝,按转折和门位布置柱位,调整因地面标高变化的立面;横向则关及围墙的强度,影响用料的大小。利用砖、混凝土围墙的平面凹凸、金属围墙构件的前后交错位置,实际上等于加大围墙横向断面的尺寸,可以免去墙柱,使围墙更自然通透。 二、园亭 的亭,另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票亭、售货亭等。 "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说明园亭是供人歇息休憩的地方,这是本文要叙述的对象。 园亭的位置选择 景好的地方,使入内歇足休息的人有景可赏留得住人,同时更要考虑建亭后成为一处园林美景,园亭在这里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园冶》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

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X

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 汤茂林金其铭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区域规划研究所) 提要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着力研究的五大主题之一。本文详细回顾了国内外 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阐述了文化景观研究的意义、内容及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最 后论述了目前文化景观研究的几个方向。 关键词文化景观构成方向发展分类解释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形成、发展、演变规律(李慕寒等,1995,第2页),探讨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及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乔丹和罗文垂[8](Jordan&Rowntree)认为文化地理学有五大主题,即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区和文化景观。本文在回顾文化景观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试图对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性、内容和意义作初步概括,并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的几个发展方向。 1 景观与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发展 景观一词来自德语,原意是指风景、景物。自从景观一词被引入地理学后,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即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象的综合体。景观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城市、荒漠中的绿洲等。早在1885年,温默(Wimmer,J.)在《历史景观学》一书中指出,应把注意力集中于景观的全貌拉采尔(Ratzel,F.,1844-1904)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第一个系统地说明文化景观概念(他较多地称为历史景观)。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后就被普遍采用了。施吕特尔(Schluter,O.,1872-1952)于1906年在慕尼黑大学任职演说中提出,地理学者应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主题将给地理学一个合乎逻辑的定义;探讨人类创造的景观(即文化景观)的变化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19页)。帕萨格(Passarge,S.,1867-1958)不仅在小区域的详细考察方面,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对景观学作出了贡献(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24页)。他反对把景观作个别的描述,认为必须把景观看作一种类型;把一种景观类型看作一种空间体系,即相关要素的集合体;主张划分景观类型的最好指标是植被,他据此划分了地球上的景观带(《地球景观带:自然与文化》);1913年他创立了景观地理学”一词;于20年代出版了《景观学基础》(3卷本)、《比较景观学》等巨著,提出了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成为著名的景观地理学家。本世纪20年代,“文化景观”一词在地理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这与苏尔(Sauer,C.O.,1889-1975)创立的文化景观学派是分不开的。他的“景观的形态”继承了施吕特尔和帕萨格的思想,主张用1998年6月HUMANGEOGRAPHYJun.1998 XXX现为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71030阶段成果之一实际观察地面景观来研究地理特征;他在1927年发表的“文化地理学的近今发展”一文中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容易使人误解的文化景观定义,即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DeBlij,H.J.,1986,P.142)。 1931年苏联著名景观学家贝尔格(Berg,L.S.,1876-1950)发表了《苏联景观地带》一书,认为景观“是占有一定地域并相互联系的一组环境要素(地方气象、地形、土壤、植物和动物)所组成的统一体,并认为景观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939年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Troll,C.)提出了“景观生态学”概念,把景观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推动了景观理论的发展。二战以后,德国地理学者重视研究社会地理学,认为社会地理学的目的在于解释文化景观,明确主张景观变化的主力是人类集团的态度、目的和技能。1964年劳滕扎克(Lautensack,H.,1886-971)在研

森林文化与美学

1.举例说明文化与森林、森林文化的关系 2.举例说明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举例说明文明进步与森林兴衰的关系 4.举例说明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 5.举例说明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 6.举例说明森林美及其感受 7.专业学习中的森林文化与森林美学现象、内容 8.林学与森林文化、森林美学 9.学习本课程的评课意见、建议和改进。 一、举例说明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 艺术领域包罗万象,但归根结底来源与自然,森林作为自然的一大部分,其在艺术领域的作用不言而喻。森林文化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森林文化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以人为本,以物为载体,以情作浆,寓意其中,力求达到物随人意,人物相通的境界。这里所讲的“物”,不仅泛指森秫中的一切生物,而且还把与森林相连的山石泉瀑等森林自然景物也囊括其中。人类对森林的认识,最早是从对物的利用开始的,而后在相依相融之中。逐渐发展到以物拟人、喻物抒情的境地。因此,森林的人格化和人格化的森林,是森林文化的核心与本质。它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更多的是物的形态,如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等等,同时,又赋予物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应该说,森林文化本身包含着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的积累与提炼,正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不竭之源。 中国文学艺术里面含有很多森林内容。我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团演义》、《水浒》《红楼梦》等作品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离不开森林和园林的环境。千姿百态的森林景观、花草树木成了他们笔下借物抒情的工具,并融人其名篇佳作之中。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是以草木花果作为传递感情之信物,如折杨柳以送捌,插莱萸以思亲,借餐草喻忘忧,托红豆寄相思等等;以飞禽走兽的啼鸣引发幽思愉悦之情,如猿啼凄凉、杜鹃啼血、鸳鸯戏水、莺歌燕舞等等。打开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可以看到无数文学艺术大师被雄奇秀丽的山林泉石之美所陶醉。他们的情感在森林之美、自然之美的熏陶之中得到净化与升华,创作出多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和流芳百世的水墨丹青。 森林给古代诗人墨客们提供了许多的灵气,使他们在豪气万丈的气魄中挥洒诗篇,或在森林的呵护下柔情蜜意、对酒当歌,靠森林中舒适的环境激发出他们的万丈诗篇,而这些诗篇又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李白、杜甫、苏东坡等诗人有许多的名句反映了森林和人的关系,“峨嵋天下秀”是因为峨嵋山林葱茏、线条柔和流畅,充分展示了树木构成的景观魅力。宋朝黄庭坚:“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反映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特征。宋之问的“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反映了洛阳颖川森林与人工建筑相融合的美妙景色。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勾画出了山林的清远渺深和诗人雅洁幽独的心绪。 森林是人们贴近自然、增长知识、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最理想的场所。森林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教科书,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在森林里,可以从领略大自然的点点滴滴之中,接触到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以及景观学、造园学、生态学、仿生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也能得到美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熏陶和享受,在启迪中感悟真谛。森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影响着远古的农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丽多姿。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的美,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对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的几点见解。 一、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景观葱郁美等方面。景区整体美也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微寺) 典雅。 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 、冰雷报春(水帘洞) 、彩泼莲花(莲花峰) 、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 、云海万千(清凉台) 、黄岳宝光(天都峰) 、松趣万象(始信峰) 、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 、排云霞海(桃云亭) 、蟾宫玉树(莲花峰顶) 、石笋擎天(石笋石工) 、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 、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 、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 、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 、丹青秋色等。 黄山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2.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山色田园尽收眼底,具有清晰美的特征。这种景象在雨过天晴时分也常见到。黄山花岗岩体与围岩有明显的差异,形成峻峭的山峰(花岗岩)和浑圆和缓的山丘(围岩) 两种截然不同的山色风光,其界线非常清晰,这也是一种清晰美。但黄山一年中有200 多天是笼罩在云雾之中,使黄山披上了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具有模糊美的特点。这种模糊美具有内涵模糊、界限模糊和形态模糊等特征,使人具有身临仙境、幻境的感觉。 黄山清晰美具有雄壮磅礴之势,模糊美具有虚幻之妙。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交织,具有动态变化特征。风起云涌,浩瀚无际,峰尖浮海,犹如孤岛,时隐时现,瞬息万变,故黄山古有“黄海”之称,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黄山景观在清晰美和模糊美的协调下显得更美,如笔者在天都峰看到玉屏楼和光明顶人文景观呈现在云海之中,犹如天国风光,美妙绝顶。

城市景观的构成

城市景观的构成 1.城市水体和水体:城市或城市郊区的山体和水体,无论从生态角度还是景观美学角度,都 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城市增加贴近自然的机会,是城市景观变得更加的鲜活、生动。许多城市的山体和水体都成为该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标志,或者成为城市景观中的闪光点。

A:城市山体景观:城市景观中的山体,有的是山在城中,如北京香山、广州越秀山、长沙岳麓山等,有的是城在山中,如山城重庆、贵阳、遵义等,他们或植被茂盛、物种丰富,或峰峦起伏、秀丽多姿,或形态奇特、气势雄伟,与城市其他景观要素浑然一体,作为城市景观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为城市增添异彩,甚至城市郊区的山体也可纳入城市景观体系,通过交通廊道将它们与城市景观连为一体,作为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如北京的万寿山、南京的栖霞山、九江的庐山、沈阳的东陵山、杭州的玉皇山等,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场所,有些成为全国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如南京的紫金山、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观音岩,北京的云水洞、石花洞,肇庆的凌霄岩、贵阳的地下公园等。

B:城市水体景观:水体是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许多古典园林以曲折的自然水体为中心,形成园中的主景。现代园林利用地形改造挖湖堆山,或利用天然湖泊更为普遍。城市景观中的水体除了具体的水运交通通道、淡水资源、农田灌溉、水产养殖等功能外,还具有开展水上运动水上游乐、水景观赏、调节城市气候等功能。如杭州的西湖、武汉的东湖、北京昆明湖、南京玄武湖、昆明滇池、天津水上乐园等都是构成城市优美景观不可风格的一部分,一些城市及郊区的温泉,往往成为城市重要的风景旅游资源。 2、城市公园:城市园林也是城市景观中最重要的景观要素,多数城市具有各类不同规模的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包括综合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街头小游园,街心花园等。城市公园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一是生态效益,二是休闲游憩,三是科学教育。

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景观生态学笔记-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嵌块体 一般是物种的集聚地,无生物群落或微生物。 1、嵌块体的起源与类型(成因机制、物种动态、周转演替过程)。 大火过后,留下火烧迹地如:森林、草原、农田(黑钙土是采伐植被、种植的结果)。干扰机制:干扰环境异质性如人类种植造成残存(余)的环境资源。 1)干扰嵌块体:干扰是引起生态系统格局显著偏离常态的事件。有内部(如风倒木)和外部(火)二种。外部干扰有自然和人为之分。 物种动态:最初,主要是群落大小的变化。许多种的种群大小变化较快,后因个体伤亡而急剧下降。然后是种的灭绝。某些物种在其领地范围灭绝,另一些生存下来。较低的种群甚至处于休眠。幸存种的种群大小发生急剧变化,数量上升,超过对初始个体损失的补偿。最终是种的迁入。此时有物种迁入,由先锋群落演替至顶极。 物种动态的特点是: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或平均年龄持续时间最短(消失最快)。 具体的类型有: 单一干扰:能使物种迁入灭绝速度大幅度增加,而后逐渐下降最后嵌块体消失。 长期干扰:灭绝速度大幅上升,迁入速度略增,后来的干扰阻止了物种演替的正常序列。主要为人类干扰,存留时间长并重复干扰如大气污染,形成某种稳定性。而自然干扰使物种趋向适应。 2)残存(余)嵌块体:由包围着一小块未受干扰地区的大范围干扰(火烧、虫灾)造成的 相同点:A都是干扰 B初始,种群大小迁入、灭绝(主要是种群小,需要领地大的物种)变化较大,随后进入演替阶段。当基质与其融为一体时消失变动速率处较高时期,具较高的周转率且生态交错区窄。 独特点:有较长的调整期。物种变动速度增高之高不是稳定而是由迁入走向灭绝。 松驰期:种和灭绝种数量超过侵入种(最初的侵入种消失了)仍交替整个生命过程。侵入取决于远处的种源地;一般较为缓慢。 长期干扰:造成长期隔离,物种灭绝速度更高。种群小,松弛期更长,损失的种更多。 3) 环境资源嵌块体 起源于环境异质性。例如森林景观中的沼泽地其尺度小在林中中下部。像兴安落叶松中的樟子松林在山坡顶部。草原上的白桦林,热带稀树草原的低洼地的泡子。 特点:1、生态交错区宽。2、边界较固定。3、周转率低。4、种群变动、迁入、灭绝变化水平低,无松驰期和调整期。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 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 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 丽多姿. 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 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 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分析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 的基础上,论述黄山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以便使旅游者更能领略黄山的风貌. 1 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 1 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

景观葱郁美等方面. 景区整体美也 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 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 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 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 微寺) 典雅. 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 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 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 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 、冰雷报春(水帘洞) 、彩泼莲花(莲花峰) 、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 、云海万千(清凉台) 、黄岳宝光(天都峰) 、松趣万象(始信峰) 、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 、排云霞海(桃云亭) 、蟾宫玉树(莲花峰顶) 、石笋擎天(石笋石工) 、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 、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 、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 、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 、丹青秋色等(黄山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 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 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 2 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

文化与景观审美

文化与景观审美 文∕林观实[1] 在日益趋向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一词也变得空前时髦起来,各种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壮大,文化在我们生活中变的愈来愈重要,它的影响愈来愈被我们重视。进一步,审美文化也日益丰富起来,各种不同类型的审美活动也正在不断发展,这包括了景观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审美欣赏类型,景观审美深受文化影响,文化参与了景观的生成、发展、消亡的整个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景观就是文化的,是文化的景观。一些地理学家就用“文化景观”一词,意指因为人类活动影响而塑造出来的景观。① 一 “文化”一词含义极为丰富,在不同领域使用的内容和意义不尽相同,因此在进入具体讨论之前有必要对“文化”一词进行必要的界定,以适合下面的分析。从词源上来说,文化是一个派生于自然的概念,英语中的“culture”原始意义是指耕作或对自然生长实施管理,“文化”最初表示一种完全物质的过程,然后才比喻性的反过来用于精神生活。②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而在《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分成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精神性的文化,它主要是指那些形成观念的意识形态等,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法律、自然科学、制度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文化也是变动的,稳定是相对的。景观审美中的文化因素主要是指这种狭义上的精神性文化。“景观”一词最初是一个地理学的名词,意指地表上各种事物的综合体,后来被旅游界用来指风景,即有某种

特定含义能够引起人们兴趣和美感的地表现象,后来又逐渐延伸到一些人为构筑物。景观审美中的景观在这里取的就是它后来经过扩展的含义,因此它不仅仅是指一些自然风景,还包括了人为构筑物。“文化”与“景观”这些意义丰富的词经过必要的限定,为下文的进一步分析奠定了基础。 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的观点、态度、感情、倾向都带有深刻的文化烙印,在景观的审美欣赏中不可避免有文化因素的参与。不同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不变的,它们广泛地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包括了审美的方面。景观审美中获得的体验、知识为个人所得,成为个人独特的经验并从不同方面和层面影响个人,人又是社会的动物,具有社会性,人在社会的交往、沟通中把景观审美的影响不知不觉的传达给别人,然后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渐渐的形成集体的认同感,从而获得了某种普遍性。文化与景观审美的复杂关联可以通过对它们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中的表现的考察而得知。[i] 二 西方在18世纪之前,人们对自然是一种普遍的冷漠态度,把自然环境视为恐怖的、可憎的对象,虽然也有对自然美的一些零星的研究,但很难改变自然在人们心目中的负面形象。至18世纪浪漫主义的勃兴,对自然热情的歌颂,使人们把视线开始转向自然。绘画理论在此时也被运用到对景观的审美欣赏上来,“如画性”被作为景观审美的核心概念,绘画艺术理论影响了当时的景观审美。景观被当作一幅图画来欣赏,他们借助“克劳德玻璃”——一种以景观艺术家克劳德·洛兰命名的、小巧而带色彩的凸透镜便于旅游者像观看艺术品那般观看景观——去追寻如图画般的风景。③这样一种文化风尚使得人们对景观审美普遍持一种“如画性”欣赏方式,努力寻找一处景

德育渗透方案之3.1文化景观的构成

德育渗透方案之3.1文化景观的构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的观念,包括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概念 2了解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广义上的文化概念,并理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区别和联系2准确把握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及其识别方法,了解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2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文化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文化,文化景观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 2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的区别 教学方法 1文化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生存的衣,食,住,行每一项都是某种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中应该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见文化。2对于文化景观的学习,首先应该区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不同之处,也要注意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的区别和联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一专题的内容是我们地理学科当中的文化地理学的一个简要概况,课文对这一文化地理学的大学科进行浓缩,提炼,取其精华所在,组成一个新的专题内容。 讲授新课第三单元文化景观 文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我们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

“文化”或者说“文化”是什么?文化与人类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从文化的概念开始,重点学习文化地理学的几个研究主题,即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景观和文化区。本节课我们先从学习文化的概念入手,从理论方面了解“文化”及其构成的文化景观。 3.1文化景观的构成 本节内容我们主要学习文化的概念,分类和文化景观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文化的概念 请同学门阅读课文。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文化,但是“文化”是什么?要准确说出这一概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了解文化的概念,我们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1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的内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符合文化定义的各种事物称之为文化的外延。 2文化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之分 上面所说的文化概念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即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而丙同学的观点认为文化仅指社会意识形态,这是狭义的文化概念。 根据广义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两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彼此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 物质文化都是人们利用自然界的物质所创造出来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利用,改造的深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 常见的物质文化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印刷文本,电脑网络,电视,光盘,磁带,建筑等;常见的精神文化形式有语言,教育,

高中地理教案 文化与文化景观

第三单元文化与文化景观 单元分析: 文化与每一个人都有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但是高中学生并不一定能够从理性上了解什么是文化,而增加理性知识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为:文化源地—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在什么地方出现,文化生态—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是什么关系;文化景观—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在产生之后是怎样扩散到其他地方去的;文化区—一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在某个扩散阶段分布什么范围。 单元重点: 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 单元难点: 文化、文化景观和文化扩散形式等概念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以下几各方面: 第一,本单元有较多概念很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多数中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他们较为熟悉的 日常生活区域和生活环境,并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已有 的历史,地理知识指导学习。 第二,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理解纷杂的文化扩散现象,从中归纳出一些规律来指导实践活动,例如指导文化 观念的倡导形式、商品的推销形式等。 第三,本单元除了向学生传输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外,还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求老师对中 国文化,当地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将爱国主义教育 有生动的方式贯穿在课堂上,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感情。

知识网络: 物质财富物质文化 文化: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精神文化 文关系密切、变化快 化 与 地 理关系疏远、变化慢 影响标志 文化地理学研究主题:文化源地文化生态 发展形成 文化景观文化扩散文化区 物质文化景观生活、生产活动景观 文分类精神活动景观 化非物质文化景观 景空间性反映文化景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 观环境特点 及主要特征及意义功能性反映了文化景观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其时代性反映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 特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推知社会文化的发展 性景观的指示意义文化系统的折射物自然环境的变化 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 自然影响文化景观对物质文化景观作用明显 文化景观与自然科技发展使影响减弱 顺应自然规律有利影响 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改变违背自然规律不利影响 扩散 文化事象源地文化事象分布区范围有大有小 文化源地与扩散特点边界有实有虚 文化区文化系统源地文化体系分布区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传染扩散 扩展扩散(接力式、短距离)等级扩散文化区不断扩大文化空间扩散类型刺激扩散 迁移扩散(跳跃式、长距离)可能形成新文化区

文化与景观形成与变化

文化是景观形成与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尤其是人文景观。景观与文化相互影响,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反映文化。一种文体或文化类型将通过加强适应性确立自己在一特殊环境里的地位,它是作为最有效的利用那一环境的类型而生成的。 文化(Culture)的概念,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两种:一为广义的文化;一为狭义的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形态。地表系统是一个客观系统,它有明显的和确定的组成成分。一般认为,地表系统包括土壤圈、水圈、生物圈、社会圈的全部。地表系统中的这些组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任一组分的变化都依赖着和影响着其他组分的变化,这种协同作用使得它们之间建立起连锁网络结构,并形成一定的整体功能和效应,从而使地表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在地理学中,景观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由于地理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现象,另一类是人文现象,所以景观也分成两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则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由于不同的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通过对某地的景观的仔细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关于该文化集团过去活动的重要知识,这是因为文化景观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娱乐。景观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见的物体之外,还包括许多看不见的、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景观中往往包含着文化的起源、扩散和发展等方面许多有价值的证据。文化景观既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空间上的差异反映的是各集团景观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点,时间上的判别则反映过去居住在该地区的文化集团的变迁和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地表景观被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所改变,形成自然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综合景观。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地理环境被人类发掘的程度日益提高,愈加呈现出人类文化的特点。自然的人文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