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一部简明中国商业史——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齐国宰相管仲翻开历代经济变革的新篇章,实行“四民分业,士农工商”“盐铁专营”等政策,一时间,民众安居乐业,齐国一跃成为霸主。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当政54年,一改前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治武功,一举把帝国拉回到高度专制集权的轨道上,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等一系列律令,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来强兵,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工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然而,当世界步入工业革命时期,因种种原因,它远落后于世界各国,备受欺凌,成为“东亚病夫”。经历百年跌宕之后,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在21世纪初,中国重回强国之列。

……

两千多年间,中国历经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代经济变革,基本的衍变逻辑是什么?

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用一副六字对联加以说明:上联——“发展是硬道理”;下联——“稳定压倒一切”。这两句名言都出自20世纪末的大改革家邓小平之口。在吴晓波看来,就是发展与稳定

的辩证史。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吴晓波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雄厚的笔力,由春秋时期的“管仲变法”开始,横跨了2700年,最后到当代改革开放,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比照和叙述了历代经济变革和工商变迁,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深入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是第一部整体叙述中国商业史的编年体著作。

吴晓波在导论中引用了熊彼得的名言:“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去研究经济:通过理论、通过统计和通过历史。”表明了这本书的主旨是分析经济体制变革,以及这种变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的必然性。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没有单纯聚焦经济领域的“变法”,而是将其放到各朝各代的疆域、人口、民族等诸多问题中进行综合性分析。

吴晓波通过研究企业史和经济史的方式去研究经济,研究官商博弈中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这本书的起点是,在中国“‘统一文化’将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边界”。作者认为,中国历代的经济改革,都是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四个利益集团之间争斗、博弈和妥协。而成功维持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统治,都围绕着郡县制度(避免地方割据)、尊儒制度(意识形态大一统)、科举制度(吸纳社会精英)、国有专营(经济上垄断控制国计民生)四个基础制度展开。时至今日,这些本质都没有改变。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最近30多年

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倒不如说是两千年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我们迄今仍有陷入历史闭环逻辑的危险;第二,中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结果’,它与维持千年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

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吴晓波也提出了基础性的判断:一是“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很可能是一次以自由市场化为取向、以维持‘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民主法治与中央集权体制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非西方式改革”。二是未来的改革只有处理好分权问题和均富问题,才有可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以及进步。三是国有企业、土地与金融业这三部分的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是谨慎的、可分步骤的,并且是可以期待的。四是中国的改革有可能因互联网、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和自由知识分子等四股新势力的崛起而脱离历史的藩篱,走向一个我们无法预知的未来。

历史与现实一脉相承,“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无论是两千年前还是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和转型,每一次变革,都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 第1题【单选题】 宋词“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反映了宋代( ) A、地域性商帮的崛起 B、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手工业水平的高超和专业市镇的兴起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政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 ) A、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所改变 B、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C、农业是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 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答案】: 【解析】:

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学者认为十五年之内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一个大国崛起的路径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然而同时又能发觉中国是个矛盾重重的国家,人们觉得自己身处在一个盛世,但这个盛世却跟自己没多大关系。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制度变革在三十多年里、在一个市场化的取向里不断往前走,但这些年我们又看到了像国进民退这样的景象,看到了权贵资本主义苗头的出现。然而这些弊病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全部都有,我们如何来看待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困顿,中国自己的逻辑在哪,这是本次研究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重要观察点。 两个分析工具(从经济角度分析两千多年来中国治理的内在逻辑)——“四个利益集团”与“四个基本制度” 一、利益集团的象限分析法 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的兴衰波动全部是四个利益集团的互相竞争、互相博弈、互相妥协的结果。 这四个利益集团也可以用来分析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但中国有两点特殊性。第一,中国是全球三十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其他国家是联邦制、邦联制、共和政体等,而且这个中央集权制是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开始的,保持了两千多年。这是中国在政体上的一个重大不同。第二,要管理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必须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经济制度上形成了国有企业体系,即国家以盈利的方式控制能源型、资源型行业。这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除了国家与公民的单纯的赋税关系外,国家又要自己来经营一块“自留地”。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保持中央集权制?这与中国和西方的文明演变有很大关系。如果将中西方的历史放到两三千年来看,会发现两者的历史演变非常相近:在早期这两个地方都是部落制国家,通过不断的战争、兼并而变大。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是希腊时期,都是各国纷乱的城邦制;然后中国开始搞一个集权制改革的实验,即公元前360年的商鞅变法,在西方,公元前354年,亚历山大开始购并整个希腊城邦,中西方同时出现了帝国思路,进行集权制改革;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二世纪之间,比如汉武帝第一次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西方几乎在同时西方罗马出现了凯撒大帝,罗马由共和政体走向帝国政体,两边都慢慢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从公元二世纪到五世纪,中国出现大分裂,三国魏晋南北朝,几乎同时西罗马瓦解,自此之后中西方走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轨道上去。中国在六世纪以后隋唐又统一,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分裂过,但西罗马瓦解后再也没有统一过。如果说它有过统一的特点的话,就是2002年欧洲地区出现了欧元,在货币意义上进行了一次统一。 中国从汉以后,我们的文字、语言是一样的,一直处在统一的语言状态下(以及统一的宗教、道德认知状态下)。但是在欧洲,当年罗马地区用的拉丁文已经变成死文字,出现了英语、德语、法语等等各种各样的语言。中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当统一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之中的时候,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就有了天然的土壤。我们相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城市一个政党一个利益集团能够以他的力量管制住这个国家,保持这个国家不产生分裂。这个问题仍然是未来中国所有搞顶层设计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即在中国搞任何一个经济变革和政治改革,会不会影响到中国的统一,这是两千多年来根深蒂固的逻辑。如果会影响到统一,那么经济变革和政治改革还能不能走下去,以何种方式走下去。 当中央集权制变成一个根深蒂固的模式,在这个国家建立以后,所有的经济变革都是在这个大前提下进行的。那么这四个利益集团要一次一次的进行利益调整。因为大家不能决裂,简单的话分成N多个国家就完了,但中国必须在一锅里讨论这些问题。所以中国就出现了几个大的问题。 比如四个利益集团不断地发生变形。可以分为三种大的变形。 A、在某些时候当中央政府非常强大,无产阶层数量非常多,而地方政府没有话语权,有产者很弱小,就出现这种结构。它有如下表现:国家非常稳定;经济活力非常缺乏;有产者逐渐减少;国民经济由非常强大、稳定逐渐走向衰竭,然后又慢慢开始变形。

论述类文本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布罗代尔的“世界时间”概念,我们可以说,在12世纪之前,“世界时间”的钟摆是在东方,在中国——在洛阳,在长安,在汴梁,在泉州。然而之后,这个钟摆开始悄悄地摆向了西方,摆到了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然后到西班牙,到荷兰,到英国,最后又到了北美洲。“王安石变法”正处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刻,尽管当时没有一个人感觉到了这种变化。 造成“世界时间”大挪移的原因,不是自然性的,不是资源性的,而是制度性的,首先是政治制度,然后是经济和文化制度。 欧洲自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瓦解后,就进入了漫长的“黑暗中世纪”,9世纪爆发黑死病和大饥荒,其文明水平和经济能力与东方的中国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当汴梁、临安人口超过一百万时,同时期的欧洲城市要小得多,一般只有数千人,规模最大的威尼斯、那不勒斯和巴黎等,也不过数万人口而已。不过到了11世纪,欧洲却发生了一些前所未见的社会变革。 1085年,宋神宗驾崩的那一年,在意大利北部出现了中世纪之后的第一个由市民选举执行官的城市——比萨城,这意味着“自由城市”的诞生。从11世纪开始,大量失地的欧洲农奴纷纷逃离封建领主所控制的城堡庄园,来到没有人身管制的城市,根据当时的欧洲法律,他们只要在城市里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自动地成为“自由民”,因而有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城市自治是商业自由的土壤,自由成为新生的市民阶级的合法权利,他们在这里经商,并尝试着建立自治机关,比萨城的自由选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就在比萨成为“自由城市”的两年后,1087年,也是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众多自由学者聚集在这里,研究古老的罗马法典和医学。到1158年,皇帝费德里克一世颁布法令,规定大学作为研究场所享有独立性。独立的大学体制的建立,让欧洲的知识精英与国家权力之间形成了平等钳制的关系。 发生在王安石年代的这两个事件具有分水岭般的意义。自由的城市催生自由的商业,自由的大学催生自由的思想,而自由的商业和思想又是人类文明走向现代社会的两块奠基石。 相对于欧洲的这些新变化,宋代中国尽管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的城市集群,建立了遥遥领先于同时期欧洲的经营模式和工商文明,但是,在社会制度的创新上却开始落后了,相反,王安石的变法更空前强化了政府的管制能力。在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期,城市与学校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根本性原因。放眼未来中国,能否真正建设好现代文明,城市与大学的自由度仍是重要的观察指标。 所以,11世纪至12世纪常被称为中西方文明的大分流时期,是“世界时间”的钟摆从东向西摆动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解读“王安石变法”,当有新的体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删节)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变法”正处在“世界时间”钟摆到达东方的历史时刻,尽管当时没有一个人感觉到了这种变化。B.自由的城市催生自由的商业,自由的大学催生自由的思想,城市与大学的自由度是观察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

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七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十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点74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4) 考点75 外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5-7) 本试卷共七道主观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119年,桑弘羊和张汤向武帝提议,向全国有产者征收资产税,是为“算缗”。根据颁布的“算缗令”,凡属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囤积商等,不论有无“市籍”,都要据实向政府呈报自己的财产数字,规定凡二缗抽取一算,即一次性征收百分之十的财产税。而一般小手工业者,则每四缗抽取一算。“算缗令”颁布后,有产者大多不愿主动申报,出现了“富豪皆争匿财”的景象。两年后武帝颁布“告缗令”,鼓励举报,有敢于告发的人,政府赏给他没收财产的一半。此令一出,中产以上的家庭几乎都被举报,社会秩序顿时大乱。朝廷内部对这一法令颇多非议,武帝不惜用杀戮的办法来对付所有的反对者,武帝委派张汤、杨可、杜式等酷吏严格落实“告缗令”。 这场举报运动持续推行三年之后,“告缗遍天下”,中等以上的商贾之家,大多被告发抄产,政府没收了难以数计的民间财产以及成千上万的奴婢,连皇家园林上林苑里也堆满了没收来的财物。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税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税制改革的影响。 2、(15分)材料公元前385年,公子连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在位期间致力于社会改革。秦献公元年,废除“井田制”而继续推行“初租禾”,即按实际土地面积征收实物税。同年,下令废除实行了300多年的人殉制度。 秦献公二年,将都城从奴隶主聚集的旧都雍城迁到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秦献公六年,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秦献公七年,秦国初行为市,开始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秦献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葬于嚣困,其子秦孝公继位。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训练三

小题训练三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质……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引文中“‘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制 D.郡县制 2.《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 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 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 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 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作者意在强调 A.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B.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C.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 D.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 3.右图是《明清时期国内各区域市场分布示意图》,它较为充分地反映出 A.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商品经济显著发展 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A.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5.19世纪末,定居温州的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曾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中国男孩在教会学校接受人种知识测试,老师与他的回答如右图中所示。这一对话实质上反映了当时国人A.对西方的了解加深 B.已经接触西式教育 C.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D.民族自大心理尚存

6.下表为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补注:日本在1920年达4278家,1928年达8 926家)。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A.一战期间各国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一战后各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C.资本输出是列强攫取利益的重要手段 D.各国开行户数可直观地反映各国实力 7.“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材料中的“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指的是 A.管制经济资 源以达成真平 等B.致力 劳资和谐以求 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8.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A.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C.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 D.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9.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革”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从历史得失看中国政治 中国的政治,从传统政治到现当代政治,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迭,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锤炼,经历了几次彻底的大变革,中国的政治于是变成了今天的摸样。虽然一直在变革,但有一点恐怕是从来没有改变的,那便是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国。这一理想国或许是大同世界,或许是皇权专政,或许是民主制度,亦或是现在的中国制度……尤其是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制度都被尝试了遍,在政治这条路上,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向前,一直在寻觅。 那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钱穆从汉、唐、宋、明、清五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朝代的政治制度来谈,每个朝代他都从中央、地方、监察、科举、经济、兵役制度出发,谈到了各个朝代的具体情况。 历史是一面明镜,无论这一路上发生了什么,它们都会成为历史,一切的功败都将得到历史的定论。 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是贯穿全书来自于钱穆从历代中国政治制度的

得失里看到的结论。 钱穆先生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国政治制度频繁变革的这么一个时期,当时,大批的有识之士们都在为了“解放”中国,为了“废除封建 制度、建立民主共和”而奔走相告。他眼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充满了变革、充满了未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让作者这么一个有着中国根又忧国忧民之人又重新翻开了中国的历史,去传统政治里寻找答案,寻找中国的未来之路。 作者这里的传统政治制度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制度,一是人事。这或许跟中国的传统紧密相关。作者认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了解一代的制度就要精通一代的人事。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独特的有着其本身的历史特点的,只有适应其自身特点的能够在其时其地有价值的制度都应当得到中肯的评价。 在作者看来,任何一项制度都不会有绝对的利或者弊。“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的制度,结果别人的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这就道明了我们需要用客观的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的政治制度,“这种历史的特殊性必须深入到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心得 篇一: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一部简明中国商业史——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齐国宰相管仲翻开历代经济变革的新篇章,实行“四民分业,士农工商”“盐铁专营”等政策,一时间,民众安居乐业,齐国一跃成为霸主。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当政54年,一改前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治武功,一举把帝国拉回到高度专制集权的轨道上,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等一系列律令,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来强兵,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工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然而,当世界步入工业革命时期,因种种原因,它远落后于世界各国,备受欺凌,成为“东亚病夫”。经历百年跌宕之后,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在21世纪初,中国重回强国之列。 …… 两千多年间,中国历经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代经济变革,基本的衍变逻辑是什么? 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用一副六字对联加以说明:上联——“发展是硬道理”;下联——“稳定压倒一切”。这两句名言都出自20世纪末的大改革家邓小平之口。在吴晓波看来,就是发展与稳定 的辩证史。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吴晓波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雄厚的笔力,由春秋时期的“管仲变法”开始,横跨了2700年,最后到当代改革开放,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比照和叙述了历代经济变革和工商变迁,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深入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是第一部整体叙述中国商业史的编年体著作。 吴晓波在导论中引用了熊彼得的名言:“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去研究经济:通过理论、通过统计和通过历史。”表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000字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000字范文: 个人觉得,办公室围绕打造“四味”机关,大力倡导读书,甚至在百忙之中拿出专门时间听取读书心得感悟,是一件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事。从知识获取的途径来说,可以对生活实践感知感悟,可以与他人沟通交流,可以徜徉书海,其中只有第三条最不受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花费的成本最小。从读书的效果而言,既可以陶冶自身情操,可以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还可以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工作。所以,办公室的倡导,无论对于我们个人、家庭还是工作,都大有裨益。 我是今年8月7日到综合室帮助工作的。来之前的几年里,我们家庭也把读书作为生活、工作的重要内容,家里不安电视,电脑一年开不了几次,每年固定拿出大约三千元左右购买书籍,全家读书50本以上。今年三月,被评为诸城市百户文明和谐家庭。来到综合室之后,除了充分感受到任劳任怨的实干意识、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外,对各位领导同事持续学习的进取精神感受颇深。大家在高标准、高效率干好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休息、吃饭等边角余料时间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能力,让我个人受益匪浅。 下面,谈谈《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的一些感悟。2012年先

后读过《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和《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我读的第三本吴晓波的书。 2015年6月,一大学同学推荐并从北京邮寄了这本书,乍看书名,就深深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们平时读历史,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更替、文化传承了解的多一些,而经济变革则少的多。马克思一个经典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对每个朝代的经济不够了解,就很难全面理解这个王朝为什么有这样的政治事件和文化,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偏安一隅的秦能够一统关东六国?为什么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和元朝的曲很发达?为什么明清的小说鼎盛一时?这些问题在经济上可以找到很好地解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了解古代经济知识非常重要。但是,这里面有三个难题,一个是古代记录较少而且散乱。不同于军事、政治、文化,古代经济一直躲藏在历史的角落里。《史记》成书之前,经济材料大多散布于各类书籍,而且与农耕水利等混杂在一起。司马迁对汉代以前的经济活动进行了挖掘,形成了《货殖列传》,但仅仅是《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一篇。《汉书》一百二十卷,只有《食货志》一卷记叙上古至汉代的经济发展情况。二是年代久远阅读起来晦涩。这些文言文相对晦涩,名字术语很多,经济活动用现在的知识不容易解释,这就造成了阅读理解上的困难。三是中国经济学起步晚。经济学科是个小青年,直到近代建立了独立的经济学科和引入西方现代经济分析方法之前,经济都不是独立学科,更遑论与政治、经济的交叉研究。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历史经济变革读后感 2014年,民建北京市委理论委员会开展系列读书会活动。我利用春节期间休息,一气 读完了钟瑛主任推荐的吴晓波老师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不由得心潮澎湃,感触良多。此书以时间为轴,在东西方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打破时间壁垒,重构历代变法全貌;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革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以建设性的理性心态,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探研本国的历史轨迹及可能的前途;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我们知道,对一个事物的把握,不仅要从感官上对事物的形态进行了解,还要了解事物所处的周边环境,更要了解事物的发生、发展到灭亡的历史规律及所处历史阶段。同理,对经济的学习,不仅要横向,也要纵向,不仅要微观,更要宏观,不仅要重点,也要全面。 书中吴晓波老师提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倒不如说是两千年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我们迄今仍有陷入历史的闭环逻辑的危险;第二,中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结果”,它与维持千年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在看得见的未来,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很可能是一次以自由市场化为取向,以维持“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民主法治与中央集权体制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非西方式改革。这次变革的时间长度很可能超过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长度。 作为一本经济类的书籍,《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没有华美的文字,只有对历史朴实的描述,引经据典,展示了中华民族经济发展变革的背景、思路、内容和成果,说明了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不是停滞而是探索和发展的,洞悉上下五千年来华夏国家当权者治理国家经济的方针,并通过历史改革事件分析,为当今中国改革提供借鉴。 自春秋战国时期200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不仅是简单的朝代更迭和轮回,对发展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关系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创新,努力调整和平衡国家中央政权、地方政府、有产阶级、无产阶级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管仲、商鞅、桑弘羊、王莽、刘晏、王安石、朱元璋、李鸿章、宋子文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陈云、邓小平、朱镕基等人,都在历史中留下了经济革新的印记。 中国的朝代更替、集权与放权,表面是历史英雄人物个人的强弱促成的,实际深层的推动力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历经诸侯割据兵荒马乱的时代,人民苦不堪言,流离失所,就慢慢盼望统一、集权、安定的强势国家出现,于是就容易出现一个儒家模式管理的国家;在长期等级森严、教条、迂腐的国度,人民慢慢就盼望自由无束的生活,于是国家就容易转换到道家的模式。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就不断在儒家和道家两种模式中转换,分分合合。经济管理其实也一样,集权利于国家应付内忧外患的紧张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放权利于地方和商业,容易搞活商业,促进经济发展。任何一项改革都应是适应时代潮流和国家人民需要的,否则就会流产,甚至改朝换代。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读书报告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读书笔记 内容摘要 通过阅读吴晓波先生的著作《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我颇有收获。作者选取了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时期直到21世纪发生的对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的11 次经济改革阐述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读后给我很多启发。本文针对此书的内容和观点,结合当下中国的经济状况和改革趋势,做一简单的陈述报告和分析。 关键字:经济改革集权国进民退 目录

一、对本书主旨及内容的概括 (一)中国古代经济改革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改革 (三)对本书主题与中心思想的分析 二、“国”与“民”在经济层面上的关系的思考——基于对近现代经济改 革中出现的六次“国进民退”的分析 三、结合历代经济改革对十八大以来的经济政策的分析 四、总结——从历代经济的变革,来理解当前的中国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 一、对本书主旨及内容的概括 吴晓波先生在本书《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分十二讲对中国从古至今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对中国经济乃至整体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十一次经济改革进行了较为简单而清晰的描述,给出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书中虽无明确的划分,但是根据改革发生的时间,大致可以将书中提及的经济改革划分到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之中来。首先,本文将对书中的内容做一全面地概括,并对全书的主旨进行简要的阐释。 (一)中国古代经济改革 本书中涉及到的中国古代的经济改革包括管仲变法,商鞅变法,汉武帝变法,王莽变法,世民治国,王安石变法,明清停滞。 第一讲“管仲变法”以“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为副标题,对管仲经济思想的总体评价是“尊重市场规律的国家干预主义”。具体而言,书中提到:管仲以“士农工商”四阶层的划分开创了全社会宏观上的行业分工;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倡导奢侈消费;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盐铁专营”、“国家投资”等方式实施宏观调控;以商止战,开创关税同盟之先例。管仲第一次建立了系统性的国民经济治理体系,其强调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讲“商鞅变法”描述了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经济改革,如其副标题所言,商鞅是“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变法期间,国家控制了几乎所有重要的生产资料,排斥、部分禁止商品贸易,打压商人阶层,鼓励农业生产,辅以军爵、郡县等政治制度,国民经济完全服从于国家的目标。 第三讲“汉武帝变法”介绍了汉初“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刘彻和大臣桑弘羊的国营化经济政策,具体包括铸造钱币、盐铁、酿酒专营;流通领域的均输、平准二法;税收层面的告缗令与算缗令等。这些经济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具有顶层设计意味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第四讲“王莽变法”立足于王莽和汉武帝变革之前全国的经济背景不同,以“第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班级:博雅1204 姓名:王新 学号:1230020187 2013/11/3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 2012年6月 前言 初拜读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本子,觉得钱先生有极为深厚的国学功底,一言一语都极富有极深国学的积淀。用字之简练,每字皆为所指,钱老用词的谨慎细致可窥一斑。至于内容,由于是演讲稿的形式,较钱老其他著作的文言写作,晦涩难懂,此本小书浅显易懂,言简意赅,较易理解。在随后的几遍细读之后,更是受益匪浅,亦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其一,全书的分析思路将中国古代政治的研究集中在“人事”和“制度”两大维度上。包括有四个层次,分别为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和兵役制度。行文想借助这些制度的沿革来浅窥我国古代的政治得失;其二,全书的论述特点为以朝代划分为主,各类制度划分为辅,注重分析比较分析;其三,在书中十分注重辩证法及研究历史方法.钱老在书中提到了研究历史的方法,尤其是时代意见和历史意见的关系,这些历史逻辑对我的启发很大。 以“时代意见”和“历史意见”的辩证为主的全书辩证分析逻辑 将之作为全文的第一个小标题是想突出其的重要性。在分析一本书之时,尤其要重视全文分析逻辑,把握论述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叙述全书时的用语和措辞,及作者的思路和全书的重点线索。把握住全书的思路,对于理解全书大有裨益。故,在谈全书之前,我还是想就全书线索及论述方法进行简单论述。 钱老在此书的引言部分,提出自己对历史分析方法的意见。稍加提炼,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矛盾论、发展观、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时代意见和历史意见的辩证统一等几种方法上。 就矛盾论而言,钱老认为“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个分裂,绝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1这句话可谓十分精炼。我们在分析每个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时有必要将之放在那个时代的制度整体体制下作通盘考虑,如果忽视制度之间的联系,必然会陷入割裂的分析观中,不能全面的认识整个政治制度的得失。“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然无疑的。”2在政权的运行过程中,诸如政治改革,政策推出皆有其目的。必然当世有某种社会或官僚阶层内部的矛盾而采取的诸多政策改动。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 2012年6月第2页 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 2012年6月第2页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著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6年出版,直到前几天,去卓哥寝室闲逛才发现,借来一看,便停不下来,几天下来,便翻到了尾页,还在一些章节反复看了好几次。关于经济变革的历史书,这本书可算得上精彩,打算自己也买一本作典藏。 要想看懂当代中国变化趋势,考究兴替,以古鉴今,站在历史长河里,放大一点格局,自然会明白很多,很多当下政策制度的由来有根可循,关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史可鉴。因此,看完之后发现多处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遂又深深感觉到还是得多看点书才活的更加透彻。 有人说,现实就是历史不断的重演,在过往无边的时间里,无数人各异的活法中,不同事各样的发生中的某一种就可能是自己接下来要过着的生活,可能会面临的事,所以,历史绝对是厚重的。于经济变革而言,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数十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今,在新时代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多看远一点过去,多学习一下历史,才可能会觉得,未来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不能预见的,不是不能把握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对中国历史上数十次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对比,辩驳得失,其内容对当下对未来经济改革都不失为一部值得认真研读的学术著作。 如作者在跋中所写一样,以上评论,若有谬误之处,均由我承担。也同样引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阿诺德在《历史之源》中所说,历史并不是存在“单一的真相”,“因为没有任何事实和真相可以在意义、解释、判断的语境之外被说出”。我们所见的事实及所作出的论断,总是受到时代视角、意义语境的局限,《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不例外,以上也不例外。

[好书推荐]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xx 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作者简介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主要出版著作有: 《激荡三十年: 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卷)、《跌荡一百年: 中国企业1870-1977》(上下卷)、《浩荡两千年: 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吴敬琏传: 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大败局》、《大败局Ⅱ》等。其中《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2008年《新周刊》新锐榜之年度图书”,《跌荡一百年》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09年度十大图书”,《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推荐理由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革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

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目录 导论研究xx的方法 崛起或崩溃,是一个问题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谁家的“大势”? 两个研究工具及两个结论 第一讲xx变法: 两千多年前的“xx” 被严重误读的“士农工商” “放活微观,管制宏观” “盐铁专营&"的始作俑者 鼓励消费的异端思想 “以商止战”与和平称霸 xx古代版的“凯恩斯” 第二讲xx变法: 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 xx: 第一个在土地改革中尝到甜头 军爵制度: 打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平民社会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之研究中国的方法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之研究中国的方法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学者认为十五年之内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一个大国崛起的路径已经可以清晰看到。然而同时又能发觉中国是个矛盾重重的国家,人们觉得自己身处在一个盛世,但这个盛世却跟自己没多大关系。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制度变革在三十多年里、在一个市场化的取向里不断往前走,但这些年我们又看到了像国进民退这样的景象,看到了权贵资本主义苗头的出现。然而这些弊病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全部都有,我们如何来看待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困顿,中国自己的逻辑在哪,这是本次研究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重要观察点。两个分析工具(从经济角度分析两千多年来中国治理的内在逻辑)——“四个利益集团”与“四个基本制度”一、利益集团的象限分析法 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的兴衰波动全部是四个利益集团的互相竞争、互相博弈、互相妥协的结果。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无产阶级有产阶级 这四个利益集团也可以用来分析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但中国有两点特殊性。 第一,中国是全球三十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其他国家是联邦制、邦联制、共和政体等,而且这个中央集权制是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开始的,保持了两千多年。这是中国在政体上的一个重大不同。第二,要管理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必须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经济制度上形成了国有企业体系,即国家以盈利的方式控制能源型、资源型行业。这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除了国家与公民的单纯的赋税关系外,国家又要自己来经营一块“自留地”。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保持中央集权制?这与中国和西方的文明演变有很大关系。如果将中西方的历史放到两三千年来看,会发现两者的历史演变非常相近:在早期这两个地方都是部落制国家,通过不断的战争、兼并而变大。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是希腊时期,都是各国纷乱的城邦制;然后中国开始搞一个集权制改革的实验,即公元前360年的商鞅变法,在西方,公元前354年,亚历山大开始购并整个希腊城邦,中西方同时出现了帝国思路,进行集权制改革;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二世纪之间,比如汉武帝第一次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西方几乎在同时西方罗马出现了凯撒大帝,罗马由共和政体走向帝国政体,两边都慢慢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从公元二世纪到五世纪,中国出现大分裂,三国魏晋南北朝,几乎同时西罗马瓦解,自此之后中西方走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轨道上去。中国在六世纪以后隋唐又统一,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分裂过,但西罗马瓦解后再也没有统一过。如果说它有过统一的特点的话,就是2002年欧洲地区出现了欧元,在货币意义上进行了一次统一。 中国从汉以后,我们的文字、语言是一样的(以及统一的宗教、道德认知状态下)。但是在欧洲当年罗马地区用的拉丁文已经变成死文字,出现了英语、德语、法语等等。中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当统一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之中的时候,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就有了天然的土壤。我们相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城市一个政党一个利益集团能够以他的力量管制住这个国家,保持这个国家不产生分裂。这个问题仍然是未来中国所有搞顶层设计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即在中国搞任何一个经济变革和政治改革,会不会影响到中国的统一,这是两千多年来根深蒂固的逻辑。如果会影响到统一,那么经济变革和政治改革还能不能走下去,以何种方式走下去。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读后感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这本书我反复阅读了三遍,初看是感受是一本介绍中国经济史的历史教科书,再看感觉是一本对于中国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深层思考的启示录,第三次读到感触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悟道之书。全书通过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四大基本制度,郡县制、尊儒制、科举制、国有专营制。这两个研究工具,通篇对每个中国经济变革的历史时期进行剖析,科学的诠释我国历史发展中历次经济变革的经验和教训。 反复阅读此书一是让我了解了中国历代经济变革的脉络;二是获得了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任何经济变革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政治制度或政治变革的保障;三是纵观中国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特点,长远来看在国家政权趋于稳定时经济发展成果必须与人民共享,才会发展较为持久。 首先了解了中国历代经济变革的脉络。以往我们总是在感叹国外对于经济学研究的发达、超前,但读了此书我感到我们的祖先其实很多经济学的道理都在千百年前实践过,且利用我们现在所谓的理论化经济学方法达到富国强兵。从管仲的两千年前的“凯恩斯主义”,到商鞅命令型计划经济鼻祖,到汉武帝时期对于经济变革的顶层设计,再到王莽设计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概念的改革,到大唐盛世与最小的政府,还有宋代王安石变法、明清奉行大陆孤立主义、清晚期洋务运动、民国以及新中国的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全书经济发展各时期历史脉络清晰,将各个经济变革大事件进行分析,颠覆以往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的认识的肤浅。经济发展中的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历史客观的需要而存在的,在中国传统大一统的观念下,中央和地方分权还是集权?有产者和无产者如何均富?都是历代经济改革家探究的问题。 其次获得了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经济改革缺乏政治保证或政治改革配套都是不能成功的、徒劳的;同时脱离政治体制的经济改革是危险的、甚至危及国本国体存亡的。书中很多成功和失败的经济改革,都是在的政治制度或政治变革配套息息相关。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洋务运动的失败,并非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而是一些地方汉臣自发地开展的,而且未涉及财政、货币和土地政策三大要素,更重要的是未有与经济改革相适应的政治保障和政治环境。洋务运动的工厂实业办的再好,整个经济发展的政治束缚又在思想上、行动上未有深刻改变,也只是在满目疮痍的晚清的无济于事的经济的修修补补。侧看当时日本同中国同时进行经济改革,首先日本就破除所有封建政权,确立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自上而下的改革,政体顺、民心顺,经济改革便大刀阔斧。同时即便是自上而下的经济变革,在旧的政治体制未发生根本变化时,进行大的经济改革必将遭致巨大失败。王莽改革失败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当时的经济改革思想俨然是社会主义的理念,但在当时封建制度的下,而且王莽本身的执政根基不稳,执政合法性受到质疑,纵有再多经济改革想法也是徒劳。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对应的看了钱穆的《中国政治变革得失》,越发感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要匹配的重要,也越发感到经济事务不是单纯存在的而是政治思想、政治理念的物化表象。这也更坚定了我这么多天党校学习,不断强化的思想,在大一统的中国,讲政治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不过时的,也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 最后一点感悟,长远来看在国家政权趋于稳定时经济发展成果必须与人民共享,才会发展较为持久。对比书中分析的各个朝代,政权存在时间最久的居然是宋代,其次是唐代。这是什么原因?也许盛唐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值得借鉴,关键是不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与民争利。这一点历朝历代建国之初都似乎做的很好,倡导轻徭薄赋、精简机构、经济领域开放,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国家机构的雍员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这就促使国家必须通过国营专营和集权等方式获得国家机构维持、重大战略实施的经费,这就在政策上将经济财富通过政府手段向国家收拢。当财富向国家收拢的过程中,存在利益集团垄断或人

改革开放与资本主义

改革开放与资本主义 姓名:王小勇学号:20152203041 专业:机械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改革开放与资本主义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资本在社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分量。由此,很多人得出结论:中国现在出现了资本主义。这只是片面地理解中国的国请,其中多有仇富心理的影子。中国是一个极其巨大且复杂的国家,如果仅仅计算面积,它并不是最大的。但是如果综合考虑它的人口、经济和历史,就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类最大最复杂的文明体。面对这样一个国家,在种种形容词的后面把“主义”两个字去掉,尤其是资本主义,才能避免此类误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要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在一般性的词典上,社会主义是这要定义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学思想,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发展出了他们的理论体系,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1】。资本主义是这样定义的:资本主义是资本属于个人所有的经济制度。这种以资本为主体的制度是尊重资本和财产为个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占,这就是私有制的含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没有私有制就不能叫资本主义【2】。 中国是资本主义的话题近年来传扬甚广。还有人更进一步说,中国比西方的资本主义更甚,是新兴的“权贵资本主义”。进入2000年来尤其是现今的中国,充满了资本的踪迹,全世界想赚钱的和想投资的人无不把眼睛投向这里。在世界范围内,资本增殖在中国达到了全新的速度和效率,财富故事不断上演,各种富豪榜上的中国的亿万富翁人数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说中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是错的。很多人在潜意识中就会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中出现大量的资本积累,那就意味着资本主义。资本的出现就意味着存在剥削。就好比现今的中国,各种小老板和大老板乃

吴晓波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简介

吴晓波:中国人的内心就是呼唤独裁者 2013-12-12 10:40:00来源: 人民网(北京)有0人参与 分享到 吴晓波(微博)和他的新书《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阅读吴晓波先生所著《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大有早年读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金观涛的《兴盛与危机》和秦晖的《田园诗与狂想曲》、吴思的《血酬定律》一样的感觉,阅读中激发出许多思绪。2013年10月26日,《国家人文历史》记者专访了吴晓波先生,虽然许多问题并非“新”问题,但当这些历史问题被集中提起,并与今天的中国改革实现理路上的对接,实在是一种创新。 国家人文历史(以下简称国历):《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把中国经济史,尤其是经济改革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您提出了四个利益集团这样一个前提假设。经济问题异常复杂,很难用中央、地方、有产者、无产者四个利益集团一语概之吧?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本书是以两个分析工具为前提,第一个分析工具就是四个利益集团。这个框架有它的特殊性。一般来讲,政府本身不是一个利益集团。中国是专制制度,政府本身变成了一个利益集团。维持中央集权有四个配套制度。经济制度是其中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郡县制、科举制和尊孔。第二个分析工具则是观察宏观经济波动的三

个核心问题:财政问题,货币问题和土地问题。中国所有的经济变革基本上就在这两个分析工具的前提下进行展开。 国历:您在这本书一开始就谈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似乎就是一个治乱循环的历史。从经济史的角度您是怎样看待这种治乱循环? 吴晓波:在两千多年的经济变革历史中,基本上一手秉承了“发展是硬道理”、一手是“稳定压倒一切”。所有的经济波动都是在这副对联中间做钟摆式运动。这就会出现一个情况:当政权刚刚创建时,国家经过战乱,国贫民穷、百废待兴。这时就放纵民间、发展经济,往往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提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