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加值的优缺点及其对策

经济增加值的优缺点及其对策
经济增加值的优缺点及其对策

经济增加值的优缺点及其对策

[摘要]经济增加值是在利润的基础上建立的业绩评价指标。把该指标作为一种评价方法有优越性,但也有其局限性。企业转变考核理念和提高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行业绩评价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优势;局限;应用

市场经济和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业绩评价这一新事物。现代企业业绩评价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调整,战略性业绩评价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其中日渐流行并占有重要地位的就是财务指标。经济增加值模式是创造性地把会计基础和价值基础结合起来,并把公司的业绩与股票市场回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一模式被全球许多知名企业所采用,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 经济增加值模式的含义

EV A是公司经过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NOPAT)减去该公司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其公式为:

EV A=NOPAT-kw×(NA)[1]

其中,kw是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它考虑到了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的资本投入情况。NA是公司资产期初的经济价值,是对公司会计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后的结果。NOPAT是以报告期的营业利润为基础,经过下述调整得到的:①加上坏账准备的增加;②加上财务费用的支出;③加上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的支出;④调整非主营项目如减去营业外收入,加上营业外支出,等等。下面的公式可以很好地说明EV A的构成:

EV A=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应计项目+税后利息费用-资本成本+调整项目[2]

在计算EV A的过程中,对财务数据的调整最多可达160多项。有些调整是为了避免把经营决策以及融资决策混同起来;有些调整是为了提供一个长期视角;有些则是将公认会计准则的权责发生制项目转换为收付实现制项目;还有一些调整(例如管理费用分摊和转移定价问题)改变了内部会计处理,以便解决造成决策扭曲的组织层面上的问题。主要的调整项目包括:研究和开发支出、战略性投资、收购的会计处理、费用的确认等税收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

2 经济增加值模式的优点

2.1 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较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的成本,而没有对权益资本成本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市场结构及其优缺点的分析

市场结构及其优缺点的分析 首先我们先看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积累了日渐尖锐的矛盾。随着这些矛盾的逐渐显露,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机制都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经济在长达30多年的增长中,始终也未能有效地建立起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投资拉动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在“政绩GDP”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下,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的结果就必然是不断累积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经济无效增长的部分占整个增长中的比重不断扩大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二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出现了明显的延缓趋势,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发展模式始终也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来,相反,社会资源越来越大规模地向政府手里集中,行政配置资源的特征愈加明显,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不断弱化。 三是,中国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正日益走上一条与现代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道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其主渠道与主机制都是资本市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角都是股市而不是银行,而中国经济在最近10年的发展中,却大大强化了银行功能并同时弱化了市场功能,股市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了“圈钱”的工

具,其本身与生俱来的资源配置机制与资源配置功能都被不同程度地扭曲,使得资本市场在运行中缺乏应有的功能与效率。 在一个体制、机制与运行模式都发生不同程度变形的环境下来调整经济结构,其难度与复杂程度都会远远地高出人们的想象。在我看来,中国经济要有效地完成结构转型,必须跨越五座山。 第一座山是弃速度。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是速度第一质量第二,当速度与效率发生矛盾时,我们都往往是优先考虑速度。 第二座山是转理念。经济增长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似乎早就解决了的问题有必要重新研究。必须看到,中国经济的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且是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发展方式与发展动力的全面转换。经济的发展不能以GDP作为主要衡量指标,而必须把人民福祉的提升和幸福指数的提高作为目标。 第三座山是创机制。结构转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发展中转型。发展中转型的基本前提是要有一个完善的市场和充分的竞争,并通过竞争的优胜劣汰来淘汰落后产能并发展先进产能,这种转型方式虽然残酷但社会的代价最小,经济的波动也最小。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国有垄断加行政控制的市场经济,因此中国的经济转型要想在发展中完成,其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另一种是在危机中转型。危机中转型的社会成本最高,经济的代价最大,但在整个经济的全面转型已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同名42363)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序幕,21 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又全面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基础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不足;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还非常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水平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发现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土地、资本、人口等因素,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总结发现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土地、人口、农村金融,本文作者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三大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土地因素,这里主要是说农业耕地。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不足,而且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 / 4。我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计算,目前不足1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 / 4 ,即使与建国之初的水平相比,亦下降了3 / 5。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有1 / 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在016亩以下。目前,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形势确实严峻,令人担忧。我国地形复杂,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山地约占3 3 %,高原约占26 %,丘陵约占1 0 %,盆地约占19 %,而平原只有1 2 %。由于山地较多和干旱缺雨地区的面积较大,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可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面积只占7 0 %多一点,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就更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堪忧虑的是,即使在这样一种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的耕地面积仍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日趋减少。有资料统计,从1 9 7 9年到1 9 8 9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3 6 7万公顷,大体相当于一个山西

市场经济的调查方法及优缺点

市场经济的调查方法及优缺点 1 、座谈会 定义:是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访问者交谈,主持人负责组织讨论,从而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 优点:研究者在座谈进行时观看到当时的情况。 可以将整个过程录制下来事后分析。 温馨愉快的环境使参加者能畅所欲言。 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启发参加者深入探讨问题。 缺点:参加者不具有代表性。 在发言时容易受其他人的影响,所说的话不一定代表每个参加者自己的意见。适用方面:搜集有关事物本质、特征方面的资料,对数量没有太大要求。 2 、二手资料法 定义:通过找各种媒体发表的文章或文献的方法来搜集相关资料。 优点:搜集到的资料范围广,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各种类型的资料。与其它调查方法相比,省事、省力。 缺点:难以考察资料的真实性及调查样本的代表性。 适用方面: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搜集政府的相关行业政策;搜集来自同行或相关行业在博览会、交易会、展销定货会或学术交流会议上的资料。 3 、文献法 定义:通过找文献搜集有关市场信息,是一种间接的非介入式的市场调查方式。 优点:适用范围广,现存的文献种类很多。省时、并节省费用。 缺点:只能被动的搜集现有资料,不能主动的去提出问题并解决在市场决策中遇到的问题。 适用方面:搜集国家统计局和各级地方统计部门定期发布的统计公报、定期出版的各类统计年鉴;搜集各种经济信息部门、各行业协会和联和会提供的定期或不定期信息公报;搜集国内外有关报刊、杂志、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搜集各种国际组织、外国商会等提供的定期或不定期统计公告或交流信息;搜集国内外各种博览会、交易会、展销定货会等营销性会议,以及专业性、学术性会议上所发放的文件和资料; 搜集工商企业内部资料,如销售记录、进货单、各种统计报表、财务报告等;搜集各级政府公布的有关市场的政策法规,以及执法部门有关经济案例;搜集研究机构、高等学府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 4 、入户访问 定义:指访问员到被访者的家中进行访问,直接与被访者接触,利用结构式问卷逐个问题地询问,并记录下对方的回答;或是将问卷交给被访者,说明填写要求,等待对方填写完毕稍后再收取问卷的调查方式。 优点:直接与被访者接触,可以观察他(她)回答问题的态度。 严格的抽样方法,使样本的代表性更强。 能够得到较高的有效回答率。 对于不符合填答要求的答案,可以在访问当时予以纠正。 可由访问员控制跳答题或开放式问题的追问。

城市地摊经济的优缺点和成功案例

优点 1.方便市民就近购物,降低交易费用。调查发现,85%的人对地摊经济的存在给与了肯定的态度。而被问及“是什么吸引你购买地摊上的商品时”,选择“价廉”的有53%,选择“样多”的有9%,选择“方便”的有31%。地摊主选择在生活区的附近设置早市、夜市,在行人较多的路边等售卖生活用品等,而且很好地把握了最佳时机,这些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他们可以在需要时以较低的价格买到食物和各种小商品。地摊流通费用低,不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不用租店铺,只需少量流动资金就可灵活经营。同质商品售价较正规商场低,消费者可以较低的费用获得较大的效用,节省双方的交易费用。

2.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地摊上的商品琳琅满目,食品、生活用品、电子产品,应有尽有,消费者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买,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价格实在的东西对他们而言是很具有效用的。正如上面提到的调查数据显示的一样,许多人对廉价多样和便捷的商品还是很青睐的。至于地摊主的服务态度,75%的人选择很好或较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消费者对地摊的需求与肯定。 3.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地摊流通费用低,不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不用租店铺,几乎不用纳税,只需少量流动资金就可灵活经营。22%的摊主启动成本低于200元,50%的人在200元至500元之间,12%的人在500元至800元之间,只有极少数(4%)的人的摊位启动成本高于800元。允许城市存在地摊经济,实际上就是给低收入人群通过自身努力改

变生存状态的机会。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目的经营自己的地摊,有失业状态谋生(56%)的,有工作之余赚外快的(30%),有增长社会经验的(12%),甚至有打发空余时间的(2%)。另外我们也发现,摆地摊的时间普遍较短,90%的地摊主一天摆摊时间在4小时以内,但他们的收入可观,在各大学附近54%的地摊主的月收入在1000-2000之间,24%的地摊主月收入在2000-10000之间,规模最大的,出摊勤快的月收入竟可达10000以上。可见摆地摊可以解决农民工、下岗职工和一部分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4.展现城市文化。关于杭州,柳永有词《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那时走在街上,人头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的说来30 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说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是大起大落还是平稳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低,各种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几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场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受到极端压抑,计划体制的管制力量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预因素经常冲击正常的经济周期,导致经济多次大起大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经济增长?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完善,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也就是1998 年年中以来扩大 内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6 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转向是成功的,理论分析上也站得住脚。扩大内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征,还在于这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该项政策组合持续达6 年之久。2004 年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出现,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政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否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方面有个很好 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 世纪90 年代的财政政策。 90 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之和2008 年中国消费和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优劣

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优劣 摘要: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而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而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等)在不同的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计划经济存在弊端,而市场经济也有自己的特征。即是说,不管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优劣,只是优缺的方面不同而已。 关键词:计划体制市场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劣 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性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们也知道,在当时来说,计划经济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所以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计划经济是存在弊端的,我把它们主要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日期:年月

【摘要】 2004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作出预测,中 国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有望超过9%,2005年则大约在8%至9%之间。在全球经济不是非常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成了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本文综合了西方经济学中各个流派的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从1985年到2002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易纲、樊纲、李岩在《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自从1997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理由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太低,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增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特别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尽管他赞扬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10多亿人口的收入提高了4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历如此快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扩张却没有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那么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巨大差别并不难理解。 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单纯数量上的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微观主体的转变,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提升以及不断走高的人民币汇率和不断增长的官方储备都说明,中国经济的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的判断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来源是没有考虑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应该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而其最根本的是没有认识到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有所不同,这二者的技术进步机理也不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实质上是要素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部分。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变得越来越精巧,这一余值越来越低。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不能比较的。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没有考虑这两种经济体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及投资方向上的不同,也是不能比较的。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热门话题,本文收集了我国1985年到2002年间的GDP,固定资产等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这段时间里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比较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比较 自从我国在1992年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现在已经经过了22 年的洗礼了,算是步入了较为完善的地步了。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民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不知温饱到温饱再到小康社会,当中市场经济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 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选择使用了市场经济体制,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也有它的优劣,我们不能全盘否认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计划经济的起源是从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开始的。一般来说,最早出现计划经济构想的是李斯特对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的批判,当时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第一次理论阐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更是系统的阐述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受其影响德国诞生了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大力宣扬政府控制经济行为,同时以这种思想主导德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德国的发展飞跃,也形成了马克思口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靠政府干预执行计划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计划经济。之后由于一战德国战败,政府失去了对国际经济关系有效的控制能力,历史学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后德国经济依旧保留很强的政府干预特色,纳粹上台以后,重拾了历史学派的做法,恢复了德国经济。所以德国的混合经济实际上是脱胎于计划经济。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的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之后苏联为了自己的霸权,以经互会为媒介通过计划经济方式控制他国经济,与美国推行市场经济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控制他国经济类似。 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这话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层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第三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提出,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缺少必要条件,就不能为我国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好的借鉴,就不能体现市场的调节作用,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也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至1978年年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比日本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率的9.2%与8.5%还略高。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由于搞活了经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也更加丰富了,大家心目中的“三大件”早已不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也不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已是住房,汽车,电脑等;又如,由于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人们就业方式也多样化了,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不再是人们唯一的追求,私企,外企,自主创业,个人择业等成了许多新一代年轻人的选择;再如,个人财产性收入增多,投资理财成为热门话题,国债、基金、股票、期货、外汇、黄金等成为很多人的投资手段。 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保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又极大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传统计划检修制的优缺点 张孝桐

传统计划检修制的优缺点张孝桐 俗话说得好,所谓干好工作,就是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那么,作为我国企业的设备工作者,到底我们缺什么呢?这首先要弄清我们“有什么”才知道,这需要从发展历史开始追溯。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施了长达好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设备“计划检修制”,这是源自当时唯一能帮助我们的原苏联的一套模式,使企业设备从“不坏不修、坏了再修”的事后维修状态,进入到建立在“摩擦磨损”机理指导下的初步有管理的计划检修体制,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这种体制下,我们的企业和广大的设备系统员工,发挥聪明才智,进一步发展出了很有特色的设备管理形式: (用好、管好、保养好设备)、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制度:使操作者熟悉和掌握所有设备的性能、结构以及操作维护保养技术; 设备保养实行“三级保养”制:即指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日保)、一级保养(月保)和二级保养(年保),各企业在搞好三级保养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预防维修和计划保养工作; (安全、工艺、劳动纪律)卫生等现场管理工作,以此为主要环节,做到沟见底(排污、排水沟)、现场地面无杂物、设备见本色,(机光、马达亮)并形成习惯,使现场的设备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三不放过”的原则处理:即“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责任者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坚持干部值班跟班制度:做好交接班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把设备隐患移交下一班,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人为的操作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这些涵盖了使用人、维修人、管理者的设备管理制度,至今大多仍为不少企业所严格执行,特别是在机械制造等行业。截至目前,我国其它行业或企业的所谓现代设备管理,都或多或少的沿袭或参照了上述这些思想、原则、方法,包括以摩擦为基础的计划检修制度。可以说,这些制度和管理方式,已经深深刻印到我国的设备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其痕迹将永难消逝。 尽管这些传统方法略显粗糙、直白,然却卓有成效,这是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了的。 但这种管理体系本身还是有着明显的缺陷的,主要体现在: 职责分工太细,条块分割。操作人员管工艺、设备人员管完好,企业形成了两大板块分而治之的局面:设备人员是只管设备完好率,而生产工艺人员不管设备的事;企业有了成绩是归生产系统的,有了问题是罚你设备系统没商量。人为造成了企业生产与设备维修的矛盾。

浅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浅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摘要】近期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论是商品价格,还是股市价格,抑或楼市价格,均发生不容乐观的变化。在这其中,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深入分析,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逐一剖析,试图从原因入手提出一些对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股价房价消费价格指数 1.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概况。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且平稳,在2006和2007年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较快且平稳的发展速度,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加之近几年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良好,人们的投资热情越来越高,股价和房价涨幅大增。与此同时,其它商品的价格也在提高,尤其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食品类价格更是飞涨,人们的生存压力加大,很多人士撰文评论中国的“通货膨胀”现象,这也是政府、经济学界和社会各层所共同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针对上述股市和楼市价格上涨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 2.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及其成因。 2.1股票市场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场形势逐渐好转,以上证指数为例,2005年在1100点左右,而到2007年,最高时竟达到6100点,短短两年时间,增长5000点。但从2007年11月份开始,股市开始出现下跌情况,至2008年9月已跌至2000点左右。人们也由2007年对股票市场的趋之若鹜,变为现今的想方设法如何从股市抽身。 本轮股市上涨的背景是股权分置改革与人民币升值。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股票的全流通,对整个中国经济来说,此次改革无疑是迈向市场化的里程碑,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升值2%,由原来的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调整到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此次人民币升值时机合适,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市场预期,同时也配合和促进了股改,两者一起推进了中国股市的市场化进程。然而短期内,当越来越多的资金大量涌入股市,而股票本身的价值并未得到大幅增加时,就会产生股市泡沫,而泡沫必然要破裂。另外,国家的紧缩政策也是重要原因。从2007年3月至8月,央行进行了四次加息,使得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分别由2.52%、6.12%提高到3.60%、7.02%。与以往“越紧缩,越上涨”的现象不同,此次紧缩政策对市场资金面的影响产生了方向性的变化。以上可称之为股市下跌的内因。另外,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也对我国股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2007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也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影响到我国的股市,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股市下跌的外部原因。 2.2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房地产业作为与百姓生计密切相关的一个行业,房价的上涨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衡量房价上涨的指标很多,作

市场调查方法优缺点

一)访问法 1. 1 面谈访问法 )入户访问法优点:入 户访问法缺点: )拦截访问法优点: 2>. 3>. 拦截访问法缺点: 2>. 2. 3. 3>. 电话访问法优点: 2> 3> 4> 5> 6> 电话访问法缺点: 2> 3> 4> 5> 邮寄法优点: 2> 3> 4> 5> 邮寄法缺点: 2> 3> 4> 1>.直接性强;2.灵活性强;3. 准确性强;4.调查有深度。 1>. 费用高,时间长;2. 对调查人员的要求高;3. 调查质量容易受多种因 素的影响。 1>. 访问地点比较集中,时间短,可节省访问费和交通费;便于对调查人员进 行监控;对拒访者可以放弃,重新拦截新的受访者,确保样本量不变。 1>. 只能进行简单的、大众的问题调查,不适合内容复杂、不能公开的问题调 查;被调查对象的身份难以判别,在调查地点出现具有偶然性,可能影响样本 的代表性和调查资料的质量; 拒访率高。 1>信息搜集速度快、费用低;调查花费的时间短;搜集市场调查资料覆盖面广;被 调查者不受调查人员在场的心理压力,可以比较自由地回答问题;适宜访问不易 接触到的被调查者; 易于控制调查质量。 1>访问的成功率相对较低;无法使用辅助工具;访问时间不能过长,调查的内容 难以深入,调查总体欠完整;被调查者只限于能够进行电话沟通的范围;对于 回答问题的真实性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1>调查区域较广;调查费用较低,只需花费少量邮资和印刷费用;被调查者有较充分的 时间填写问卷,被调查者无时间上的压力,回答质量较高。通过让被调查者采取匿名 方式,可对某些敏感和隐私情况进行调查;无须对调查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管理。 1>问题无反馈,回收率低;信息反馈时间长,影响资料的时效性;容易产生填答错误, 无法评价其回答的可靠程度;对被调查者的要求较高。 4. 留置调查法优点:1>回收率高; 2>被调查者有充分的时间来回答问题且不受调查人员影响; 留置调查法缺点:1>调查受区域范围的限制,难以进行大范围的留置问卷调查; 2>调查费用较高; 3>占用被调查者时间较多 二)观察法优点: 2> 3> 4> 1>直观可靠; 真实性高;不受语言交流的影响; 独立取舍,不受调查对象的影响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 (1)计划经济含义: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3)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信息条件;激励条件;偏好条件 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含义: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情况来决定。 (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相互独立的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决策权利,个人拥有比较充分的消费和就业选择的权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决定 (4)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①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 ②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③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 ④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5)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存在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包括: ①规范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具有自主性) ②完善的市场体系 ③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④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地位可能是永恒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后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计划经济是生产由统一安排、产品由统一分配的经济方式,市场经济则是生产由各个生产主自己安排,生产主之间互相交换产品的经济方式。这两个概念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没有商品交换就是计划经济,有商品交换就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虽然是两种经济手段,或者说两种经济方式,但是它们还分别代表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代表的是公有制,市场经济代表的是私有制。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通过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计划经济缺乏活力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决定计划经济效率活力的并非是某种静态的标准,而是一种动态的标准。计划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每一个参与生产的工人所获得的报酬是相对平均的(不是绝对平均,共产主义也反对绝对的平均。),相对的客观差异同样有利于激发工人生产的热

市场调查方法优缺点

(一)访问法 1.面谈访问法 1)入户访问法优点:1>.直接性强;2.灵活性强;3.准确性强;4.调查有深度。 入户访问法缺点:1>.费用高,时间长;2.对调查人员的要求高;3.调查质量 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2)拦截访问法优点:1>.访问地点比较集中,时间短,可节省访问费和交通费; 2>.便于对调查人员进行监控; 3>.对拒访者可以放弃,重新拦截新的受访者,确保样本量不变。 拦截访问法缺点:1>.只能进行简单的、大众的问题调查,不适合内容复杂、不能公开的 问题调查; 2>.被调查对象的身份难以判别,在调查地点出现具有偶然性,可能影 响样本的代表性和调查资料的质量; 3>.拒访率高。 2.电话访问法优点:1>信息搜集速度快、费用低; 2>调查花费的时间短; 3>搜集市场调查资料覆盖面广; 4>被调查者不受调查人员在场的心理压力,可以比较自由地回答问题; 5>适宜访问不易接触到的被调查者; 6>易于控制调查质量。 电话访问法缺点:1>访问的成功率相对较低; 2>无法使用辅助工具; 3>访问时间不能过长,调查的内容难以深入,调查总体欠完整; 4>被调查者只限于能够进行电话沟通的范围; 5>对于回答问题的真实性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3.邮寄法优点:1>调查区域较广; 2>调查费用较低,只需花费少量邮资和印刷费用; 3>被调查者有较充分的时间填写问卷,被调查者无时间上的压力,回答质量较高。 4>通过让被调查者采取匿名方式,可对某些敏感和隐私情况进行调查; 5>无须对调查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管理。 邮寄法缺点:1>问题无反馈,回收率低; 2>信息反馈时间长,影响资料的时效性; 3>容易产生填答错误,无法评价其回答的可靠程度; 4>对被调查者的要求较高。 4.留置调查法优点:1>回收率高; 2>被调查者有充分的时间来回答问题且不受调查人员影响; 留置调查法缺点:1>调查受区域范围的限制,难以进行大范围的留置问卷调查; 2>调查费用较高; 3>占用被调查者时间较多。 (二)观察法优点:1>直观可靠; 2>真实性高; 3>不受语言交流的影响; 4>独立取舍,不受调查对象的影响。

最新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

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2.模型的建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 )这个经济指标作为研究对象;用总就业人员数(1X )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X )衡量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3X )去代表消费需求。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这里的被解释变量是,Y :国内生产总值, 与Y-国内生产总值密切相关的经济因素作为模型可能的解释变量,共计3个,它们分别为: 1X 代表社会就业人数, 2X 代表固定资产投资, 3X 代表消费价格指数,

部门银行的优缺点分析

传统部门银行优缺点分析 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传统部门银行信贷程序介绍(需修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占收入的90%以上来自信贷的利息收入,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信贷资产质量虽然有宏观经济环境的系统性风险问题,但关键还是信贷各个环节中的把关问题。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信贷分岗运作机制,但核心环节是贷审委的信贷审批。 目前,我们商业引发该根据人行的要求,实行身带分离,分级审批,实行贷款调查、审查、审批、检查分岗运作,根据信贷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建立不同部门或岗位横向和纵向的制衡机制,实现不同部门或岗位相互制约,规范运作及程序化管理。各商业银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贷款通则》和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其他政策规定,分别制订了各自的《贷款管理制度》、《贷款操作规程》、《贷款法律审查规定》、《贷款担保管理办法》、《短期贷款管理办法》、《长期贷款管理办法》、《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承兑汇票及贴现管理办法》、《信用额度管理办法》、《客户授信管理办法》及《贷款风险分类知道原则》等有关贷款决策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 2、传统部门银行信贷流程简析(需添加)

在上述业务流程中,实际上是四个环节:借款申请受理的贷款调查;贷款审批中心的审查;贷审委的信贷决策及贷后的跟踪调查,直至贷款收回。借款申请人提出申请后,贷款调查岗(即信贷员)要初步调查申请企业的情况,由开户行负责人或法定授权委托人决定是否同意受理,受理的项目正式进行贷款调查。借款人应按申请书所列的清单,提供相应的资料,贷款调查岗根据受理的意见及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对贷款的合法合规性、安全性、效益性等进行调查认定,对抵

中国经济模式优缺点

中国社会模式优缺点 院系:电子科学与技术 姓名:王玉中 学号:06008225 备注:参考文献:《美国与中国》---费正清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中国经济再崛起》 《中国经济现状》---郎咸平 《西方社会思想史》—于海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

谈起中国的社会管理模式,虽说中国已历经上下五千年的长远历史,日月更迭,王朝易主。但我国总体的经济,社会模式总体看来却并未有太大改变,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几个阶段: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2,封建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济。而后者又要分为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朝隋唐,唐宋辽金元,明清的经济。如今我国虽然已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一直沿用了古代的模式。比如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考试选拔制度,官员的考察任命制度,区域规划管理制度。另外一些民间习俗,管理制度也延续至今,比如家族阶级,官僚阶级,商人与官僚的配合等等。 归结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中国自古以来对“一体化”的崇拜,一体化意味着把意识形态结构的组织能力和政治结构中的组织力量耦合起来,互相沟通,从而形成一股巨大的组织力量。保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和国家的统一,使国家掌握着和分裂割据倾向作斗争的强大武器。一体化组织方式很符合特大系统的分层次调节的组织原则,即一方面大系统内的各部分一定要有独立的调节能力,另方面这些具有独立调节能力的各部分能够相互协调。在一个复杂的巨大的官僚机构中,有两种使整个机构瘫痪的可能。一是各级官员只对顶头上司负责,只服从顶头上司的指挥。这就会使机构失却效率,还会出现类似欧洲那种“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各级官员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我行我素。这也会使国家陷于混乱。而一体化正好是保持特大系统协调,克服上述弊病的有效组织手段。另外,一体化所凝聚的力量可以帮助国家建筑大型工程,比如我国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文革时期的大炼钢铁也可以包含在内,在不要说那个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是一个奇迹。 而一体化自然也有其缺点:由于等级存在,权利的按级分配,会创造一批奸邪、权术、狡诈的人通过拉拢关系来使自己的仕途或事情顺利,从而会创造各种贪污腐败的政治;如果权利过分集中,又缺少适合的监督机构,会产生类似帮会式的皇权政治;统治阶级会用尽力用各种手段镇压异己与反对言论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较少甚至不能容许人民自决、地方自治与自主意识;在能够应对上级的要求,而对自己又没有切身利益的情况下会有各种虚假的形象工程,而在这方面欧美的州管辖制度则将利益切实落实到每个区域的管理者头上,这对两种社会下的社会建设积极性难免会产生影响。 其次再来讨论下中国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外国人人迫切想得出答案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商人阶级不能冲破对官场的依赖,以产生一股独立的创业力量呢?首先,中国商人的心理状态与我们古典经济学家所赞美的西方企业家的以为理状态大不相同。经济生活中的人要通过生产来谋取最大的好处,要从所增加的产品来获取市场给予的利润。但按照中国的传统,经济生活中的人经营得最得法的,不是依靠增加生产,而是依靠增加他在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