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静力与拟动力试验

拟静力与拟动力试验
拟静力与拟动力试验

拟动力试验

拟动力试验的原理是:根据数值化的典型地震加速度记录时程曲线,取某一时刻的地震加速度值和试验中前一时刻加载后实测的结构恢复力,用逐步积分振动方程的动力反应分析方法计算出该时刻结构试体的地震反应位移,并对结构试体施加此位移,实现该时刻结构试体的地震反应;实测此时的结构恢复力,按地震过程取下一时刻的地震加速度值,进行该时刻结构试体地震反应位移计算,再将位移施加到结构试体上。如此逐时刻反复实现计算位移-施加位移-实测结构恢复力-再计算位移……的循环过程,即模拟了结构试体在地震中的实际动态反应过程。

对动力方程中的M ,C ,p 三个量,拟动力试验都可以较好的反应。 M容易准确测量,而且在试验中一般保持不变; K虽然在试验中不断变化,但由于直接从试件测得,也可以准确反应试件的真实情况; P一般依据事先选定的地震波加速度时程确定,也很明确。拟动力试验中的一个难点就是阻尼矩阵 C的问题。阻尼的实质是:在基于状态的动力平衡方程中为表征能量耗散而引入的一个数学概念。在拟动力试验中,并不是由于试验测定,而是事先人为假定的,而且假定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不变。实际上矩阵由人为假定的振型阻尼比转化为数值积分采用的比例阻尼矩阵,就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近似性。在试验过程中,矩阵是不断变化的,进入塑性阶段后,阻尼的机理也会发生改变,这显然与矩阵保持不变的假定矛盾。在实际试验中也发现输入的阻尼对试验结果有很大影响。有关研究阻尼对拟动力试验影响的文献非常少。由于阻尼的复杂性,目前的拟动力试验仍是采用传统的人为假定振型比例阻尼的办法。拟动力试验另一个问题是以集中力代替实际的分布惯性力,对这种力分布形式的简化带来的影响目前也缺乏研究。对拟动力试验模型相似关系的研究比起振动台试验也少得多。我国《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规定的拟动力试验模型相似要求实际是静力相似,而国内实际完成的拟动力模型试验多数是按动力相似进行的。以上三点是拟动力试验与振动台试验相比的缺陷,也是拟动力试验今后应该重点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拟静力试验

静力试验又称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是指对结构或结构构件施加多次往复循环作用的静力试验,是使结构或结构构件在正反两个方向重复加载和卸载的过程,用以模拟地震时结构在往复振动中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这种方法是用静力方法求得结构振动时的效果,因此称为拟静力试验,或伪静力试验。

结构的拟静力试验是目前研究结构或结构构件受力及变形性能时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它采用一定的荷载控制或位移控制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循环的加载方法,使试件从开始受力到破坏的一种试验方法,由此获得结构或结构构件非弹性的荷载—变形特性,因此又称为恢复力特性试验。该方法的加载速率很低,因此由于加载速率而引起的应力、应变的变化速率对于试验结果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同时该方法为循环加载,也称为周期性加载。

进行结构拟静力试验的主要目的,首先是建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恢复力特性,确定结构构件恢复力的计算模型,通过试验所得的滞回曲线和曲线所包围的面积求得结构的等效阻尼比,衡量结构的耗能能力,同时还可得到骨架曲线,结构的初始刚度及刚度退化等参数。由此可以进一步从强度、变形和能量等三个方面判断和鉴定结构的抗震性能。最后可以通过试验研究结构构件的破坏机制,为改进现行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改进结构设计的构造措施提供依据。

加载速率对拟静力试验的影响

加载速率对拟静力试验结果的影响 摘要:静力试验是目前结构试验中最普遍和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静力试验中的加载速度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的时间成本。因此,选取合适的加载速率,既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又能提高实验效率,节省时间成本。本文讨论了加载速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试验中选择合理和加载速度提供了参考。 一、静力试验的意义和优势 由于土木工程涵盖的专业领域很宽,土木工程的荷载种类很多。如结构自重,土的自重,风荷载,雪荷载,水压及流水压力,以及某些情况下产生的地震作用,温度作用等偶然何在和间接作用。一般的,按照荷载的时间变异,将荷载分为永久作用——在设计基准期内量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值可以忽略、可变作用——在设计基准期内量值随时间的变化不可忽略、偶然作用——在设计基准期内可能出现,且量值可能很大的作用。 严格地讲,所有的荷载作用都是随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例如混凝土在长时间工作时的碳化、剥落,钢结构构件的锈蚀等,都会改变结构的自重。回填土的密度随着降雨的变化而变化。但上述这些变化本身都很小,加之变化持续的时间很长,变化引起的结构的加速度极小,其加速度更是可以忽略不计。荷载能否按静载处理的关键不在于结构是否具有动力特性,而在于是否使结构产生不可忽略的加速度。 结构拟静力试验是结构试验中最多,最常见的一种基本试验方法,因为绝大部分结构在工作中承受的是静力荷载。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尽管各式各样的结构分析方法不断涌现,动载试验也被置于越来越突出的位置,但是静载试验在结构研究、设计和施工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型振动台的出现,无疑给结构抗震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但是振动台试验存在承载力小、试验费用高、技术复杂等弊病。低周反复试验(拟静力试验)和计算机-电液伺服联机试验(拟动力试验)相比振动台试验,具有承载力大、技术简但、成本低廉等优势。仍然在抗震试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方法及原理

结构动力特性的测试方法及应用(讲稿) 一. 概述 每个结构都有自己的动力特性,惯称自振特性。了解结构的动力特性是进行结构抗震设 计和结构损伤检测的重要步骤。目前,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广泛采用振型叠加原理的反 应谱分析方法,但需要以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为前提。n 个自由度的结构体系的振动方程如 下: [][][]{}{})()()()(...t p t y K t y C t y M =+? ?????+?????? 式中[]M 、[]C 、[]K 分别为结构的总体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均为n 维矩阵; {})(t p 为外部作用力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为位移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 )(t y &为速度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 为加速度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 表征结构动力特性的主要参数是结构的自振频率f (其倒数即自振周期T )、振型Y(i)和 阻尼比ξ,这些数值在结构动力计算中经常用到。 任何结构都可看作是由刚度、质量、阻尼矩阵(统称结构参数)构成的动力学系统, 结构一旦出现破损,结构参数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系统频响函数和模态参数的改变,这种 改变可视为结构破损发生的标志。这样,可利用结构破损前后的测试动态数据来诊断结构的破损,进而提出修复方案,现代发展起来的“结构破损诊断”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其最 大优点是将导致结构振动的外界因素作为激励源,诊断过程不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能方便 地完成结构破损的在线监测与诊断。从传感器测试设备到相应的信号处理软件,振动模态测 量方法已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振动模态测量在桥梁损伤检测领域的发展 也很快。随着动态测试、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试验技术的提高,结构的振动信息可以在桥 梁运营过程中利用环境激振来监测,并可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构动态特性(如频响函数、模态 参数等)。目前,许多国家在一些已建和在建桥梁上进行该方面有益的尝试。 测量结构物自振特性的方法很多,目前主要有稳态正弦激振法、传递函数法、脉动测试 法和自由振动法。稳态正弦激振法是给结构以一定的稳态正弦激励力,通过频率扫描的办法 确定各共振频率下结构的振型和对应的阻尼比。 传递函数法是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结构进 行激励(如正弦激励、脉冲激励或随机激励等),测出激励力和各点的响应,利用专用的分 析设备求出各响应点与激励点之间的传递函数,进而可以得出结构的各阶模态参数(包括振 型、频率、阻尼比)。脉动测试法是利用结构物(尤其是高柔性结构)在自然环境振源(如 风、行车、水流、地脉动等)的影响下,所产生的随机振动,通过传感器记录、经谱分析, 求得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参数。自由振动法是:通过外力使被测结构沿某个主轴方向产生一定 的初位移后突然释放,使之产生一个初速度,以激发起被测结构的自由振动。 以上几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利用共振法可以获得结构比较精确的自振频率和阻 尼比,但其缺点是,采用单点激振时只能求得低阶振型时的自振特性,而采用多点激振需较 多的设备和较高的试验技术;传递函数法应用于模型试验,常常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但对 于尺度很大的实际结构要用较大的激励力才能使结构振动起来,从而获得比较满意的传递函 数,这在实际测试工作中往往有一定的困难。 利用环境随机振动作为结构物激振的振源,来测定并分析结构物固有特性的方法,是近 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FFT 理论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动力分 析研究中,对于斜拉桥及悬索桥等大型柔性结构的动力分析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斜拉桥或 悬索桥的环境随机振源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指从基础部分传到结构的地面振动及由于大气变 化而影响到上部结构的振动(根据动力量测结果,可发现其频谱是相当丰富的,具有不同的

第四章 拟静力实验

第四章拟静力试验 4.1概述 4.1.1含义 拟静力实验方法是目前研究结构或构件性能中应用广泛的一种实验方法。采用一定的荷载控制或变形控制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使试件从弹性阶段直至破坏的一种实验方法。是使结构或结构构件在正反两个方向重复加载和卸载的过程,用以模拟地震时结构在往复振动中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这种方法是用静力方法求得结构振动时的效果,因此称为拟静力试验,或伪静力试验。 4.1.2实验目的 进行结构拟静力实验的主要目的主要为以下三部分 ?恢复力模型(如图4-1):通过实验所得的滞回曲线和曲线所包围的面积求得结构的等效阻尼比,衡量结构的耗能能力,同时还可得到骨架曲线,结构的初始刚度及刚度退化等参数,相当于结构的物理方程; ?抗震性能判定:从强度、刚度、变形、延性、耗能等方面判断和鉴定结构的抗震性能; ?破坏机制研究:通过实验研究结构构件的破坏机制,为改进现行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改进结构设计的构造措施提供方法和依据。 图4-1 结构恢复力模型 4.1.3拟静力实验特点 拟静力试验的优点:该实验的加载速率很低,因此由于加载速率而引起的应力、应变速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更重要的是这种实验可以最大限度的的利用试件提供各种基

本信息,例如:承载力、刚度、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和损伤特征等,但不能模拟结构的地震反应过程。 拟静力实验方法可用于获取构件的数学模型,为结构的计算机分析提供构件模型,并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对结构模型参数做进一步的修正。可以在试验过程中随时停下来观察结构的开裂的破坏状态;便于检验校核试验数据和仪器的工作情况;并可按试验需要修正和改变加载历程。 存在的不足:试验的加载历程是事先由研究者主观确定的,与地震记录不发生关系;由于荷载是按力或位移对称反复施加,因此与任一次确定性的非线性地震反应相差很远,不能反映出应变速率对结构的影响;拟静力实验控制软件还比较欠缺,大多数还是人工控制或半自动控制,与设备的发展不相适应。原因之一是拟静力实验比较复杂,实验软件与结构静力模型、结构类型、试件特征、作动器的位置安排、测量传感器的布置等均有密切关系。目前应用的控制软件TUST,实现了力与位移控制模式的实时平滑转换。 4.2拟静力实验的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和控制方法 4.2.1加载装置 试验装置是使被试验结构或构件处于预期受力状态的各种装置的总称。 ?加载装置的作用是将加载设备施加的荷载分配到实验结构; ?支座装置准确地模拟被试验结构或构件的实际受力条件或边界条件; ?观测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各种传感器的仪表架和观测平台; ?安全装置用来防止试件破坏时发生的安全事故或损坏设备。 试验加载装置多采用反力墙或专用抗侧力构架。过去主要采用机械式千斤顶或液压式千斤顶进行加载,这类加载设备主要是手动加载,实验加载过程不容易控制,往往造成数据测量不稳定、不准确、实验结果分析困难。目前许多结构实验室主要采用电液伺服结构试验系统装置,并用计算机进行试验控制和数据采集。

拟静力试验调研报告

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读书报告 学号S201304116 姓名潘璐 学科、专业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方秦教授 2014年4月16日

1.拟静力试验应用综述 拟静力试验(quasi-static test) 也称伪静力试验或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是结构抗震试验的一种,也是目前结构或构件性能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试验方法。这种试验方法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基于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要求提的,其根本目的是对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基本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建立恢复力模型和承载力计算公式,探讨结构的破坏机制,并改进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除拟静力试验,结构抗震实验还包括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拟动力实验。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最能真实再现结构地震动和结构反应,是目前研究结构抗震性能最准确的试验方法,主要用于检验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和计算模型的正确与否。但由于台面尺寸和承载力的限制,只能进行小比例模型的试验,且往往配重不足,导致地震作用破坏形态的失真。拟动力试验与拟静力试验实验设备相同,但拟动力试验中已经通过数值方法考虑了惯性力和阻尼力的影响,试验结果比较能代表结构的真实地震反应。 与以上两种试验相比,虽然拟静力试验不能模拟结构的地震反应过程但其具有以下优点:(1)加载速率较低,由加载速率引起的应力、应变速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2)试验过程可以随时停下来观察结构的开裂的破坏状态;便于检验校核试验数据和仪器的工作情况,并可按试验需要修正和改变加载历程;(3)可以最大限度的测试试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基本表现,如: ●恢复力模型:通过实验所得的滞回曲线求得结构的等效阻尼比,衡量结构的耗能能力,同时还可得到骨架曲线,结构的初始刚度及刚度退化等参数。 ●性能判定:判断试件的强度、刚度、变形、延性等。 ●破坏机制:通过实验研究结构构件的破坏机制及抗震性能。 对大型结构来说,足尺试验是必须的,为克服大型结构在室内进行实验时的各种我们选取重要的结构构件进行拟静力试验,以获取用于计算机分析的数学模型。

结构试验技术

《单自由度结构的子结构拟动力实验》实验指导书 一. 实验目的 1.理解结构拟动力抗震实验方法及过程。 2.计算、实验得到结构在强迫振动情况下的动力反应。 3.初步了解电液伺服加载实验设备及加载方法。 二. 实验内容 研究简化单自由度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位移反应。下面以中心差分法为例研究结构的动力特性。图 1 单自由度结构计算简图。在进行子结构拟动力实验时,无法反映出速度相关型试件的性能,因此假定C E =0。假设数值子结构的阻尼力、回复力为线性,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离散时间运动方为: N 1N 1N 1E 11 ()i i i i i ++++++++=M a C v K d R d F (1) 其中角标N 表示数值子结构,角标E 表示试验子结构;d 、v 、a 分别为位移、速度、加速度向量,M 、C 分别为质量、阻尼矩阵,R 为恢复力向量,F 为外荷载向量。实验内容包括对结构进行数值模拟、确定试件的刚度、通过实验检验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性能。 图 1 单自由度结构计算简图 中心差分法假定: t i i i ?-= -+21 1d d v (2) 2 1 12t i i i i ?+-= -+d d d a (3) 其中?t 为积分时间间隔。将式(2)和(3)带入(1)式得: ()1 N N N N N 1N 1 E 222222i i i i i t t t t t -+-???????? =++-K +-- ? ? ???????????????? M C M C M d F d d R d (4) 选弹簧为试件,实验中弹簧的示意图见图2。确定所选实验结构模型的参数。本实验 选为M N =1.2007?105 kg 、K N =2.37?106 N/m 、?t=0.02s 、结构阻尼比为5%(阻尼为7.5439?104 Ns/m)。进行拟动力实验时,每个积分时间步运行0.02s ,地震动输入为El Centro (NS,1940)地震记录,峰值加速度为0.015 g 。结构起始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为零。

结构动力特性试验

第七章结构动力特性试验 7.1概述 建筑结构动力特性是反映结构本身所固有的动力性能。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构的自振频率、阻尼系数和振型等一些基本参数,也称动力特性参数或振动模态参数。这些特性是由结构形式、质量分布、结构刚度、材料性质,构造连接等因素决定,但与外荷载无关。 建筑结构动力特性试验量测结构动力特性参数是结构动力试验的基本内容,在研究建筑结构或其他工程结构的抗震、抗风或抗御其它动荷载的性能和能力时,都必须要进行结构动力特性试验,了解结构的自振特性。 1.在结构抗震设计中,为了确定地震作用的大小,必须了解各类结构的自振周期。同样,对于已建建筑的震后加固修复,也需了解结构的动力特性,建立结构的动力计算模型,才能进行地震反应分析。 2测量结构动力特性,了解结构的自振频率,可以避免和防止动荷载作用所产生的干扰与结构产生共振或拍振现象。在设计中可以便结构避开干扰源的影响,同样也可以设法防止结构自身动力特性对于仪器设备的工作产生干扰的影响,可以帮助寻找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震,隔震或消震。 3.结构动力特性试验可以为检测、诊断结构的损伤积累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数据。由于结构受动力作用,特别是地震作用后,结构受损开裂使结构刚度发生变化,刚度的减弱使结构自振周期变长,阻尼变大。由此,可以从结构自身固有特性的变化来识别结构物的损伤程度,为结构的可靠度诊断和剩余寿命的估计提供依据。 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可按结构动力学的理论进行计算。但由于实际结构的组成,材料和连接等因素,经简化计算得出的理论数据往往会有一定误差。对于结构阻尼系数一般只能通过试验来加以确定。因此,建筑结构动力特性试验就成为动力试验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结构动力特性试验是以研究结构自振特性为主,由于它可以在小振幅试验下求得,不会使结构出现过大的振动和损坏,因此经常可以在现场进行结构的实物试验,正如本章所介绍的试验实例。当然随着对结构动力反应研究的需要,目前较多的结构动力试验,特别是研究地震,风震反应的抗震动力试验,也可以通过试验室内的模型试验来测量它的动力特性。 结构动力特性试验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激振法和环境随机振动法。人工激报法又可分为自由振动法和强迫振动法。 人工激振法是一种早期使用的方法,试验得到的资料数据直观简单,容易处理;环境随机振动法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处理数据的新方法,由于它是利用环境脉动的随机激振,不需要激振设备,对于现场测试特别有利。以上任何一种方法都能测得结构的各种自振特性参数,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分析专用仪器的普及使用,为各种方法所测得的资料数据提供了快速有效的处理分析条件。 7.2人工激振法测量结构动力特性 7.2.且结构自振频率测量 一、自由振动法 在试验中采用初位移或初速度的突卸或突加荷载的方法,使结构受一冲击荷载作用而产生自由振动。在现场试验中可用反冲激振器对结构产生冲击荷载;在工业厂房中可以通过锻锤、

单柱墩拟静力试验仿真计算案例

第27卷 第4期 2010年4月 公 路 交 通 科 技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 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 ol 127 N o 14 Apr 12010 文章编号:1002Ο0268(2010)04Ο0039Ο05 收稿日期:2009Ο09Ο05 作者简介:宋国森(1973-),男,江苏扬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交通工程1(sssgggsss @sina 1com ) 单柱墩拟静力试验仿真计算案例 宋国森1,李贵乾2,3 (11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21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有限公司 桥梁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67; 31重庆交通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重庆 400074) 摘要: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是最易破坏的桥梁构件,如何较可靠地模拟钢筋混凝土桥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滞回反应是桥梁结构抗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呈弯曲破坏形态的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拟静力试验结果为依据,基于OpenSees 中的Beam withHingesE lement 单元,分别建立了圆形墩和矩形墩的滞回分析纤维单元模型。由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可知,所建立的纤维单元模型对桥墩的骨架曲线及滞回曲线都有良好的模拟效果,且能体现桥墩在反复加载过程中刚度、强度退化现象。 关键词: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桥墩;拟静力试验;OpenSees ;纤维单元模型;仿真计算中图分类号:U443122 文献标识码:A Simulation Calculation for Pseudo Οstatic Te s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ingle Οcolumn Bridge Piers S ONG G uosen 1,LI G uiqian 2,3 (1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 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China ;21S tate K ey Laboratory of Bridge S tructural Dynamics ,China Merchants Chongqing C ommunications Research &Design Institute C o 1,Ltd 1,Chongqing 400067,China ; 3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China ) Abstract :Rein forced concrete bridge pier is the m ost easily destroyed bridge member under seismic loading ,how to reliably simulate nonlinear hysteretic response of rein forced concrete bridge pier under cyclic loading is an im portant content in seismic resistance of bridge structure research field 1Based on the pseudo Οstatic test of RC bridge piers which have flexural failures ,the Beam withHingesE lement in OpenSees program was used to m odel the hysteretic behaviors of circular sectional and rectangular sectional bridge piers subjected to cyclic loading 1The com paris on between the com putation result and the experiment result shows that the established fiber element m odel can accurately simulate the backbone curves ,hysteretic curves of the piers and can als o reflect the degradation of stiffness and strength in the process of cyclic loading 1 K ey words :bridge engineering ;RC bridge pier ;pseudo Οstatic test ;OpenSees ;fiber element m odel ;simula 2tion calculation 0 引言 在2008年的“5112”汶川地震中,极震区以内 的受震桥梁共有2000多座,绝大部分均出现不同程 度的震害现象,100余座桥梁因震害使其承载能力严重下降,其中20多座桥梁坍塌,给震后的抢险救灾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方法及原理

结构动力特性的测试方法及应用(讲稿) 一. 概述 每个结构都有自己的动力特性,惯称自振特性。了解结构的动力特性就是进行结构抗震设 计与结构损伤检测的重要步骤。目前,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广泛采用振型叠加原理的反应谱分析方法,但需要以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为前提。n 个自由度的结构体系的振动方程如下: [][][]{}{})()()()(...t p t y K t y C t y M =+??????+?????? 式中[]M 、[]C 、[]K 分别为结构的总体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均为n 维矩阵;{} )(t p 为外部作用力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为位移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为速度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 为加速度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 表征结构动力特性的主要参数就是结构的自振频率f (其倒数即自振周期T )、振型Y(i)与阻尼比ξ,这些数值在结构动力计算中经常用到。 任何结构都可瞧作就是由刚度、质量、阻尼矩阵(统称结构参数)构成的动力学系统,结构一旦出现破损,结构参数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系统频响函数与模态参数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视为结构破损发生的标志。这样,可利用结构破损前后的测试动态数据来诊断结构的破损,进而提出修复方案,现代发展起来的“结构破损诊断”技术就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其最大优点就是将导致结构振动的外界因素作为激励源,诊断过程不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能方便地完成结构破损的在线监测与诊断。从传感器测试设备到相应的信号处理软件,振动模态测量方法已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振动模态测量在桥梁损伤检测领域的发展也很快。随着动态测试、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试验技术的提高,结构的振动信息可以在桥梁运营过程中利用环境激振来监测,并可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构动态特性(如频响函数、模态参数等)。目前,许多国家在一些已建与在建桥梁上进行该方面有益的尝试。 测量结构物自振特性的方法很多,目前主要有稳态正弦激振法、传递函数法、脉动测试法与自由振动法。稳态正弦激振法就是给结构以一定的稳态正弦激励力,通过频率扫描的办法确定各共振频率下结构的振型与对应的阻尼比。 传递函数法就是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结构进行激励(如正弦激励、脉冲激励或随机激励等),测出激励力与各点的响应,利用专用的分析设备求出各响应点与激励点之间的传递函数,进而可以得出结构的各阶模态参数(包括振型、频率、阻尼比)。脉动测试法就是利用结构物(尤其就是高柔性结构)在自然环境振源(如风、行车、水流、地脉动等)的影响下,所产生的随机振动,通过传感器记录、经谱分析,求得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参数。自由振动法就是:通过外力使被测结构沿某个主轴方向产生一定的初位移后突然释放,使之产生一个初速度,以激发起被测结构的自由振动。 以上几种方法各有其优点与局限性。利用共振法可以获得结构比较精确的自振频率与阻尼比,但其缺点就是,采用单点激振时只能求得低阶振型时的自振特性,而采用多点激振需较多的设备与较高的试验技术;传递函数法应用于模型试验,常常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但对于尺度很大的实际结构要用较大的激励力才能使结构振动起来,从而获得比较满意的传递函数,这在实际测试工作中往往有一定的困难。 利用环境随机振动作为结构物激振的振源,来测定并分析结构物固有特性的方法,就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FFT 理论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动力分析研究中,对于斜拉桥及悬索桥等大型柔性结构的动力分析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斜拉桥或悬索桥的环境随机振源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指从基础部分传到结构的地面振动及由于大气变化而影响到上部结构的振动(根据动力量测结果,可发现其频谱就是相当丰富的,具有不同的脉动卓越周期,反应了不同地区地质土壤的动力特性);另一方面主要来自过桥车辆的随机振动。

结构试验(答案)

建筑结构试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建筑结构试验是以________方式测试有关数据,反映结构或构件的工作性能、承载能力以及相应 的可靠度,为结构的安全使用和设计理论的建立提供重要的依据。 ( ) A.模拟 B.仿真 C.实验 D.计算 2. 普通钢筋混凝土的密度为() A.22--23kN/m3 B.23--24 kN/m3 C.24--25 kN/m3 D.25--26 kN/m3 3. 超声回弹综合法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被检测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 A.2MPa B.5MPa C.8MPa D.10Mpa 4. 结构试验前,应进行预加载,下列论述哪一项不当() A.混凝土结构预加载值不可以超过开裂荷载值; B.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加载值可以超过开裂荷载值; C.钢结构的预加载值可以加至使用荷载值; D.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加载值可以加至使用荷载值。 5.结构试验时,试件的就位形式最符合实际受力状态而应优先采用的是 ( ) A.正位试验 B.反位试验 C.卧位试验 D.异位试验 6.贴电阻片处的应变为1000με,电阻片的灵敏系数K=2.0,在这个电阻片上应产生的电阻变化率应是下列哪一个( ) A. 0.2% B.0.4% C.0.1% D.0.3% 7. 钢结构试验时,持荷时间不少于 ( ) 分钟分钟分钟分钟 8. 非破损检测技术可应用于混凝土、钢材和砖石砌体等各种材料组成的结构构件的结构试验中,该技术 ( ) A.会对结构整体工作性能仅有轻微影响

B.会对结构整体工作性能有较为严重影响 C.可以测定与结构设计有关的影响因素 D.可以测定与结构材料性能有关的各种物理量 9. 在结构动力模型试验中,解决重力失真的方法是 ( ) A.增大重力加速度 B.增加模型尺寸 C.增加模型材料密度 D.增大模型材料的弹性模量 10. 下列哪一点不是低周反复试验的优点 ( ) A.设备比较简单,耗资较少 B.在逐步加载过程中可以停下来仔细观察反复荷载下结构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C.能做比较大型的结构试验及各种类型的结构试验 D.能与任一次确定性的非线性地震反应结果相比 11.在结构抗震动力试验中,下列何种加载方法既能较好地模拟地震又有实现的可能 ( ) A.采用机械式偏心激振器激振 B.采用地震模拟振动台 C.采用炸药爆炸模拟人工地震 D.采用电磁激振器激振 12.当对结构构件进行双向非同步加载时,下列图形反映X轴加载后保持恒载,而Y轴反复加载的是() 13.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芯样直径不得小于骨料最大粒径的 ( ) 倍倍倍倍 14.下列哪种方法施加动力荷载时,没有附加质量的影响 ( ) A.离心力加载法 B.自由落体法

拟静力与拟动力试验

拟动力试验 拟动力试验的原理是:根据数值化的典型地震加速度记录时程曲线,取某一时刻的地震加速度值和试验中前一时刻加载后实测的结构恢复力,用逐步积分振动方程的动力反应分析方法计算出该时刻结构试体的地震反应位移,并对结构试体施加此位移,实现该时刻结构试体的地震反应;实测此时的结构恢复力,按地震过程取下一时刻的地震加速度值,进行该时刻结构试体地震反应位移计算,再将位移施加到结构试体上。如此逐时刻反复实现计算位移-施加位移-实测结构恢复力-再计算位移……的循环过程,即模拟了结构试体在地震中的实际动态反应过程。 对动力方程中的M ,C ,p 三个量,拟动力试验都可以较好的反应。 M容易准确测量,而且在试验中一般保持不变; K虽然在试验中不断变化,但由于直接从试件测得,也可以准确反应试件的真实情况; P一般依据事先选定的地震波加速度时程确定,也很明确。拟动力试验中的一个难点就是阻尼矩阵 C的问题。阻尼的实质是:在基于状态的动力平衡方程中为表征能量耗散而引入的一个数学概念。在拟动力试验中,并不是由于试验测定,而是事先人为假定的,而且假定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不变。实际上矩阵由人为假定的振型阻尼比转化为数值积分采用的比例阻尼矩阵,就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近似性。在试验过程中,矩阵是不断变化的,进入塑性阶段后,阻尼的机理也会发生改变,这显然与矩阵保持不变的假定矛盾。在实际试验中也发现输入的阻尼对试验结果有很大影响。有关研究阻尼对拟动力试验影响的文献非常少。由于阻尼的复杂性,目前的拟动力试验仍是采用传统的人为假定振型比例阻尼的办法。拟动力试验另一个问题是以集中力代替实际的分布惯性力,对这种力分布形式的简化带来的影响目前也缺乏研究。对拟动力试验模型相似关系的研究比起振动台试验也少得多。我国《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规定的拟动力试验模型相似要求实际是静力相似,而国内实际完成的拟动力模型试验多数是按动力相似进行的。以上三点是拟动力试验与振动台试验相比的缺陷,也是拟动力试验今后应该重点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拟静力试验 静力试验又称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是指对结构或结构构件施加多次往复循环作用的静力试验,是使结构或结构构件在正反两个方向重复加载和卸载的过程,用以模拟地震时结构在往复振动中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这种方法是用静力方法求得结构振动时的效果,因此称为拟静力试验,或伪静力试验。 结构的拟静力试验是目前研究结构或结构构件受力及变形性能时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它采用一定的荷载控制或位移控制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循环的加载方法,使试件从开始受力到破坏的一种试验方法,由此获得结构或结构构件非弹性的荷载—变形特性,因此又称为恢复力特性试验。该方法的加载速率很低,因此由于加载速率而引起的应力、应变的变化速率对于试验结果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同时该方法为循环加载,也称为周期性加载。 进行结构拟静力试验的主要目的,首先是建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恢复力特性,确定结构构件恢复力的计算模型,通过试验所得的滞回曲线和曲线所包围的面积求得结构的等效阻尼比,衡量结构的耗能能力,同时还可得到骨架曲线,结构的初始刚度及刚度退化等参数。由此可以进一步从强度、变形和能量等三个方面判断和鉴定结构的抗震性能。最后可以通过试验研究结构构件的破坏机制,为改进现行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改进结构设计的构造措施提供依据。

拟动力试验方法的发展与展望_倪志伟

第25卷增刊 2010年10月 灾 害 学 J O U R N A LO FC A T A S T R O P H O L O G Y V o l.25N o.S0 O c t.2010拟动力试验方法的发展与展望* 倪志伟,纪金豹,杜阳阳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 摘 要:结构抗震试验是模拟地震作用、分析掌握地震机制及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方法。对拟动力试验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概括总结,分析探讨了拟动力试验特别是基于子结构技术试验的逐步积分方法、加载控制方式、误差分析、拟动力子结构试验、实时子结构试验、远程协同拟动力试验、混合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等关键技术,对比分析了拟动力试验技术与其他试验方法的差异,以及拟动力试验技术中基于子结构技术各试验方法间的区别和特点,并进一步阐述了各种拟动力试验的现存问题、应用前景,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拟动力试验;子结构;远程协同;实时子结构;混合试验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1X(2010)S0-0079-06 0 引言 近年来地震灾害的频发使得分析建筑结构的地震破坏机理和提升其抗震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作为评判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结构抗震机理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结构抗震试验受到了工程界和研究者的广泛重视。目前结构抗震试验主要有拟静力试验、拟动力试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三种途径。拟静力试验对设备性能要求低,应用最为广泛,能最大限度的提供试件刚度、承载力、变形和耗能能力等信息,但加载时间和方式不能真实再现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的全过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能直接、真实地反映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受力性能和破坏特征,但由于振动台规模、尺寸和承载能力的限制,难以进行大比例模型或足尺结构的试验研究,且较难满足相似条件,易导致地震作用破坏形态失真。拟动力试验通过计算机模拟和试验的有效结合,可以慢速再现大比例模型(或足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弹塑性—倒塌全过程反应,克服了上述两种试验方法的不足,具有良好发展前途和广泛应用前景的。 随着拟动力试验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子结构技术的引入,使得实验对象尺寸减小,从而降低了对试验设备仪器的要求,减少了实验的成本。随着速度相关型振动控制装置的出现,实时子结构试验也应运而生[1-22]。基于网络平台以实现各实验室资源共享、提高实验能力的远程协同拟动力试验在欧、美、日韩及中国都有了初步研究[23-30]。此外,地震模拟振动台子结构混合实验技术也引起学者的关注[31-37]。本文对拟动力试验技术及其他试验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各种拟动力试验的现存问题、应用前景,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1 常规拟动力试验技术 拟动力试验方法是在1969年由日本学者高梨(M.H a k u n o)等首次提出[38],是计算机与加载作动器联机求解结构动力方程的方法,其实验对象为整体结构。由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总是薄弱部位首先破坏,所以在拟动力试验中将处于弹塑性状态的、恢复力具有复杂非线性特征的部位或构件作为试验子结构,通过试验直接获得其恢复力;而其余处于弹性状态的,恢复力呈线弹性特征的构件作为计算子结构,通过计算机进行恢复力模拟。整体结构由试验子结构与计算子结构组成,两者统一于动力方程中求解得到整体结构的地震反应,称其为子结构拟动力试验。子结构技术可以对大型复杂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功能[39],具有操作灵活、试验成本低廉的优点。但是由于在求解的动力方程 *收稿日期:2010-09-25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093031);校青基金资助项目(97004012200701) 作者简介:倪志伟,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结构试验技术方面的研究.E-m a i l:n z w509@126.c o m

长安大学《结构检验》复习题参考答案

《结构检验》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红色是老师给的答案) 1.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结构与工程,在实际结构建成后,要通过__B__,综合性鉴定其 质量的可靠程度。 A.验算B.试验C.研究D观察 2.用应变计测量试件应变时,为了得到准确的应变测量结果应该使应变计与被测物体 变形___D_。 A.不一致B.不相仿C.相仿D.一致 3.结构在等幅稳定、多次重复荷载作用下,为测试结构__B__而进行的动力试验为结构 疲劳试验。 A.动力特性B.疲劳性能C.动力反应D.阻尼系数 4.当使用液压加载系统在试验台座上或现场进行试验时,必须配置各种_A___,来承受 液压加载器对结构加载时产生的反作用力。 A.加载装置B.支承系统C.测量系统D.控制系统 5.对于混凝土结构试验,在达到使用状态短期试验荷载值以前,每级加载值不宣大于其荷载值的20%,在接近其使用状态短期试验荷载值后,每级加载值不宜大于其荷载值的__A___ A. 10% B. 20% C. 30% D. 40% 6.混合加载是将变幅、等幅两种加载制度结合起来运用,F列各图符合上述要求的 是_C_。 7.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选择不少于构件的_B___测区数,在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 化深度值。 A.20% B.30%C.40% D.50% 8.基本构件性能研究的试件大部分是采用__B__。 A.足尺模型B.缩尺模型C.结构模型D.近似模型 9.科研性的试件设计应包括试件形状的设计、尺寸和数量的确定以及构造措施的考虑,同 时必须满足结构和受力的__A__的要求。

A.边界条件B.平衡条件 C.支承条件D.协调条件 10.手持应变仪常用于现场测量,适用于测量实际结构的应变,且适用于_A___。 A.持久试验B.冲击试验C.动力试验 D.破坏试验 11.现行规范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和砖石结构的计算理论,其基础是___B_。 A.理论分析B.试验研究的直接结果C.数值计算 D.工程经验12.为了使所测到的位移表示测点相对于试验台座或地面的位移,通常把传感器支架固定 在__D__。 A.试件上B.任何表面上C.绝对不动点上D.试验台或地面的不动点上 13.为得到粱上某截面的最大主应力及剪应力的分布规律,每个测点上要测量几个应变 值___C_。 A.一个方向B.二个方向C.三个方向 D.六个方向 14.轴心受压钢筋混凝土柱试件在安装时__A__。 A.先进行几何对中B.先进行物理对中C.只进行物理对中D.只进行几何对中 15.低周反复加载试验中,下列哪种加载方式容易产生失控现象_B___。 A.控制位移等幅、变幅混合加载B.控制力加载法 C.控制位移等幅加载法D.控制位移变幅加载法 16.下列哪个不是振动量参数__D__。 A.位移B.速度c.加速度 D.阻尼 17.拟动力试验弥补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不足,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即由计算机来检测和控制整个试验,结构的_A___不需要事先假定,而可直接通过测量作用在试验对象上的荷载值和位移而得到,然后通过计算机来完成非线性地震反应微分方程的求解工作。 A.恢复力B.作用力c.位移D.变形 二、问答及简述题(红色题号是老师画的重点,答案是我从ppt上找的,仅供参考) 1.结构试验的目的及主要任务是什么? 目的: 1)生产试验(又称工程试验、鉴定试验) 结构设计与施工质量鉴定 原结构承载力评定(改扩建) 工程事故技术依据 可靠性鉴定/剩余寿命评估 预制构件产品质量评定 2)科研试验 验证结构计算理论 制定规范 推广新结构、新材料和工艺

第四章-拟静力实验

第四章拟静力试验 概述 含义 拟静力实验方法是目前研究结构或构件性能中应用广泛的一种实验方法。采用一定的荷载控制或变形控制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使试件从弹性阶段直至破坏的一种实验方法。是使结构或结构构件在正反两个方向重复加载和卸载的过程,用以模拟地震时结构在往复振动中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这种方法是用静力方法求得结构振动时的效果,因此称为拟静力试验,或伪静力试验。 实验目的 进行结构拟静力实验的主要目的主要为以下三部分 ?恢复力模型(如图4-1):通过实验所得的滞回曲线和曲线所包围的面积求得结构的等效阻尼比,衡量结构的耗能能力,同时还可得到骨架曲线,结构的初始刚度及刚度退化等参数,相当于结构的物理方程; ?抗震性能判定:从强度、刚度、变形、延性、耗能等方面判断和鉴定结构的抗震性能; ?破坏机制研究:通过实验研究结构构件的破坏机制,为改进现行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改进结构设计的构造措施提供方法和依据。 图4-1 结构恢复力模型 < 拟静力实验特点 拟静力试验的优点:该实验的加载速率很低,因此由于加载速率而引起的应力、应变速

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更重要的是这种实验可以最大限度的的利用试件提供各种基本信息,例如:承载力、刚度、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和损伤特征等,但不能模拟结构的地震反应过程。 拟静力实验方法可用于获取构件的数学模型,为结构的计算机分析提供构件模型,并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对结构模型参数做进一步的修正。可以在试验过程中随时停下来观察结构的开裂的破坏状态;便于检验校核试验数据和仪器的工作情况;并可按试验需要修正和改变加载历程。 存在的不足:试验的加载历程是事先由研究者主观确定的,与地震记录不发生关系;由于荷载是按力或位移对称反复施加,因此与任一次确定性的非线性地震反应相差很远,不能反映出应变速率对结构的影响;拟静力实验控制软件还比较欠缺,大多数还是人工控制或半自动控制,与设备的发展不相适应。原因之一是拟静力实验比较复杂,实验软件与结构静力模型、结构类型、试件特征、作动器的位置安排、测量传感器的布置等均有密切关系。目前应用的控制软件TUST,实现了力与位移控制模式的实时平滑转换。 拟静力实验的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和控制方法 加载装置 试验装置是使被试验结构或构件处于预期受力状态的各种装置的总称。 ?加载装置的作用是将加载设备施加的荷载分配到实验结构; ?支座装置准确地模拟被试验结构或构件的实际受力条件或边界条件; ?观测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各种传感器的仪表架和观测平台; ^ ?安全装置用来防止试件破坏时发生的安全事故或损坏设备。 试验加载装置多采用反力墙或专用抗侧力构架。过去主要采用机械式千斤顶或液压式千斤顶进行加载,这类加载设备主要是手动加载,实验加载过程不容易控制,往往造成数据测量不稳定、不准确、实验结果分析困难。目前许多结构实验室主要采用电液伺服结构试验系统装置,并用计算机进行试验控制和数据采集。

装配式混凝土双板短肢剪力墙拟静力试验

第46卷一第12期2014年12月 一哈一尔一滨一工一业一大一学一学一报JOURNALOF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一Vol 46No 12Dec.2014 一一一一一一装配式混凝土双板短肢剪力墙拟静力试验 肖全东,郭正兴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10096南京) 摘一要:为综合评价装配式混凝土双板短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对2个双板装配式和1个现浇的足尺比例短肢剪力墙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分析了试件的滞回曲线二骨架曲线二位移延性二承载能力二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结果表明:3个试件均发生弯曲破坏;构造改进后的双板装配式剪力墙具有良好的整体工作性能;利用连续矩形螺旋箍筋加强U形筋搭接连接范围混凝土的约束作用,能提高双板装配式短肢剪力墙的刚度和承载能力;双板装配式短肢剪力墙具有与现浇剪力墙相近的位移延性和刚度退化,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双板短肢剪力墙;拟静力试验;承载力;延性;耗能 中图分类号:TU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367-6234(2014)12-0084-05 Quasi?statictestfordouble?wallprecastconcreteshort?legshearwalls XIAOQuandong,GUOZhengxing (SchoolofCivilEngineering,SoutheastUniversity,210096Nanjing,China) Abstract:Tocomprehensivelyevaluatetheseismicbehaviorofdouble?wallprecastconcrete(DWPC)short?legshearwalls,quasi?statictestoftwofull?scaleDWPCshort?legshearwallsandonenormalcast?in?situ(CIS)short?legshearwallwerecarriedout.Systematicanalysesweremadeonhystereticcurves,skeletoncurves,displacementductility,bearingcapacity,stiffnessdegradationandenergydissipationcapacityofspecimens.Theresultshowsthatallspecimensfailinbending.ThedetailimprovedDWPCshort?legshearwallscanworktogetherwell.ThecontinuousrectangularspiralstirrupsintherangeofU?shapedconnectionsteelbarsconfinetheconcealedcolumnconcrete;alsoimprovethestiffnessandbearingcapacityofDWPCshort?legshearwalls.Thedisplacementductility,stiffnessdegradationandenergydissipationcapacityofDWPCshort?legshearwallsareclosetothoseofCISshort?legshearwall. Keywords:double?wallprecastconcreteshort?legshearwall;quasi?statictest;bearingcapacity;ductility;energydissipation收稿日期:2014-03-17.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J10B03);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CXLX13_1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242014Y10030);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BY2014127-05).作者简介:肖全东(1981 ),男,博士研究生;郭正兴(1956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信作者:郭正兴,guozx195608@126.com.一一装配式混凝土双板结构体系(double?wallprecastconcretebuildingsystem,DWPC),设计简单,工厂生产高度自动化,施工现场方便快捷,对 环境影响小,资源节约,在欧洲是一项成熟的技 术.其钢筋骨架采用焊接钢筋网和格构式钢筋桁架,预制分两阶段进行:首先在布置好钢筋骨架的钢模具上浇筑一侧混凝土壁板并养护成型;再通过翻板机将养护好的混凝土板露钢筋骨架一侧压在新浇筑另一侧板的混凝土上,在工厂养护成型.施工安装时浇筑两侧预制混凝土壁板间的中空区 域,形成双板剪力墙.通过在中空区域布置连接钢 筋和后浇混凝土将双板墙二叠合楼板及节点等形 成整体共同构建装配式混凝土双板剪力墙(double?wallprecastconcreteshearwall,DWPC)结构体系.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已成为装配式混凝土结 构中的研究热点.Kurama等[1-2]针对采用预应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