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许顺良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 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成像。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PACS,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融合,将各种数字化的图像串联起来,可进行数字化图像的远程传输和远程会诊,并与医院的HIS、CIS、RIS等进行联网,实现了数字化医院。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的CT、MR、介入、普放,超声和核医学等亚学科逐渐建立,医学影像技术学科也逐渐形成。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X线的临床应用,放射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的形成。总体走向是建立现代医学影像学:从大体形态学向分子、生理、功能代谢/基因成像过渡;从胶片采集、显示向数字采集/电子传输发展;对比剂从一般性组织增强向组织/疾病特异性增强发展。;介入治疗,以及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具体走向是:影像信息更加具有敏感性、直观性、特异性、早期性;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由显示诊断信息向提供手术路径方案发展;图像采集与显示:由二维模拟向三维全数字化发展;图像存储由胶片硬拷贝向软拷贝无胶片化,乃至图像传输网络化发展;从单一图像技术向综合图像技术发展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Course Overview)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 Course:Radiology 课程编号:03104 适用学生:临床医学 Course Number:03104 Designed for:Clinical 学分:3.5 总学时:60 Credit:3.5 Class hour:60 预修课程:病理学实验学时:26 Preparatory Courses:Pathology Experiment hour:26 二、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s) “医学影像学”是利用影像进行疾病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常规X线诊断及超声诊断。随着科学不断进步,本学科不断发展,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诊断(CT)、核素摄影、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等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在新开医学影像学课程以前,上述内容在总论中予以介绍使学生有完整概念,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本课程教学应有思想性、逻辑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符合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实际需要,应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教学内容实施,培养学生能初步独立分析影像现象能力。因此将各系系统正常X线、超声表现及基本病理X线、超声表现作为重点。通过典型常见病例的讲述,强化基本病理X线、超声表现。另外,对CT、MRI、DSA、介入治疗等在总论中作简单叙述,为将来临床工作打下较扎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启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观察、认识和分析影像表现,使解剖、生理、病理等医学基础理论应用于影像现象的分析,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步骤。在教学手段方面,除生动、重点、由浅入深的课堂讲解外,应强调形象直观教材的应用,充分使用X线片、超声照片、幻灯及其他视听教材、模型、挂图、标本等,避免抽象和灌注式教学。应启发学生多观察影像片,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第一节X线成像 [教学内容] 1.普通X线成像 2.数字X线成像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教学安排] 1.理解普通X线成像原理及图象特点 2.熟悉放射诊断的价值、限度和地位及发展 3.运用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并能在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 4.分析X线诊断的方法的原则 5.了解DR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在临床中的应用 6.了解DSA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检查技术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 [教学内容]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总结(考研专业复试必备...

1.螺旋CT(SCT): 螺旋CT 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 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CTA :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 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MRA :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MRS: 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 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哈医大2009 年复试题) 5.MRCP :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 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PTC :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ERCP :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 线检查方法。 11.HRCT :高分辨CT ,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 12.CR :以影像板(IP )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3.T1 : 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 所经历的弛 豫时间。 14.T2 : 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 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 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15.MRI 水成像: 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E 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WI ,合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影。 16.功能性MRI 成像: 是在病变尚未出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图像,以达到早期诊断为目的成像技术。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 17.流空现象: 是MR 成像的一个特点,在SE 序列,对一个层面施加90 度脉冲时,该层面内的质子,如流动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均受至脉冲的激发。中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 18.部分容积效应: 层面成像,一个全系内有两个成份,那么这个体系就是两成份的平均值,重建图像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组织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9.TE : 又称回波时间,射频脉冲到采样之间的回波时间。 20.TR :又称重复时间,MRI 信号很弱,为提高MRI 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脉冲,两个90 度脉冲周期的重复时间。 21.T1WI : 即T1 加权成像,指MRI 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1 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1 的差别,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22.T2WI : 即T2 加权成像,指MRI 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 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2 的差别,有利于观察病变组织。 23.像素: 矩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模转换器转换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称之为像素。 24.体素: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 25.数字X 线成像:是将普通X 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结合,使X 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而得到数字图像的成像技术。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03-21T13:23:33.2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作者:于昊扬 [导读] 医学影像学为放射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其采用超声波、X光等,将人体组织通过影像使得模式表现出来,使得医生可以对患者身体开展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在医疗诊断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 于昊扬 (荣成市第六中学年级:高三二班;山东荣成264300) 【摘要】医学影像学为放射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其采用超声波、X光等,将人体组织通过影像使得模式表现出来,使得医生可以对患者身体开展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在医疗诊断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为此探析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影响与作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医学影响;临床医学;医疗诊断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271-01 引言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很多新技术开始应用到医疗领域,很多基本得到有效的诊断,保证了人们的健康。临床医学为医疗领域的关键组成,影响学的出现、应用与深入发展对临床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1.医学影像对临床医学的宏观作用 1.1改变信息的呈现模式 医学影响如今可以显示的医学信息已经从传统的二维模式转变为数字化显示模式,可以开展各种图像的重建、重组以及数字化变换等;显示的复杂程度逐渐提升,可以通过3D技术、曲面重组以及密度投影、面积再现等。除了形态学信息之外还可以做功性信息以及代写性信息的实施显示。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融合显示,可以将形态学、功能性以及代谢性融合显示。 如今的影像学信息就是将大体解剖学的形态学信息乃至大体解剖学信息等直观的展示给临床医生,使得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模式解读常规二维模式信息与横断面的信息,进而可以开展细致而丰富的开展医疗诊断。 1.2形态学信息改变时相 信息显示内部的时间分辨能力的提升已经从实时重建逐渐的发展成为动态显示,多个时期重叠显示,进而在时间的概念上扩大了采集信息的质量。比如对于肝脏的多层动态扫描可以准确的判断各个时期动态图片,进而可以捕捉到不同时期的病变与具体情况。同时采用扩散成像等独特的应用外,还可以具有显示时相方面的功能,比如可以较为显著的提升脑病变的显示时间,进而大幅度的提升抢救的效率。 1.3信息显示模式多样化 试着目前逐渐深入引用的扩散成像后,对于神经内外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成像已经成为可能,在临床中已有深入的应用,可以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心脏以及其他器官等,通过灌注成像可以提供相关器官具有的循环可以直观的了解其内部具有的信息;分子影像学以及基因影像学的出现,使得医学影响技术几乎进入到了新的医学领域之中。这些还仅仅是信息显示模块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新的信息模式给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诊断信息,进而可以直接的判断病情的情况。 1.4对于医学理论的影响 医学影像学的深入发展与新的信息呈现模式出现,对临床医学乃至于整个医学的影响十分深远。譬如在皮层影响研究总中,已经发现了传统的生理学与解剖学所部了解甚至理解错误的神经反射路径。脑与心血管的成像可以直接的了解缺血的脑或心肌的存活情况,进而需要彻底的改变传统治疗模式;接入放射等多种技术的联合开发使得教科书内部多种诊断技术与治疗技术得到更新。总体来说,介入放射学的开展为目前外科手术内部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2.具体影响分析 2.1疾病的普查 伴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其已经广泛的应用到疾病的普查上,欧美等医疗机构已经将肺部的CT普查纳入到医保范围,同时在骨科的检查中,这两种技术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对于自身的疾病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 2.2腹部检查 首先对于肝脏的检测,可以提供肝脏的血供应情况,通过二维、三维的信息显示,明确的得到病变部位,这是所有医生手术前必要的资料。其次为中空器官,比如胃、直肠等通过透明化技术了解详细情况,了解内外病变特征,同时还可以综合应用几种成像的模式,以求做到信息的互补。最后为妇科与盆腔的病变检查,在提升采集速度的基础上可以克服胎儿运动的影响。 2.3中枢神经系统检查 传统的CT检测对于缺血性诊断的时间盲区比较长,通过扩散成像技术使得病患的诊断时间缩短为2小时,缺血性中枢被认为是介入性治疗方法可以提早或者是及时的开展介入治疗,为其提供有效的方案。对于脑肿瘤的形态学改变研究已经很多,扩散成像技术可以对其开展更为精确地诊断,改变相关参数之后可以明确肿瘤血管具有的基本类型、血液循环的结构以及动力学等,进而提示出病变具有的基本特征,还可以通过延迟拍照技术等,分析不同时期具有的影像资料,进而推断得到病变的实际情况。 2.4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 计算机辅助检测最早出现在美国,应用到乳腺癌以及乳癌的诊断中,随着其在肺癌普查之中的应用,为其应用打开新的领域。同时在结肠癌、冠心病等多领域的诊断之中也得到了深入的应用。随着计算机辅助检测的应用,大幅度的降低了工作的强度。 计算机辅助检测实际上为从累积的资料作为依据,对于输入病例开展细致的研究,最后得出智能化的检测结果,构成综合诊断与专家分析系统,使得每个病例都得到标准化的检测。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结论仅仅为提示性的,经过医师的确认之后可以很好的补充临床的实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

第一章总论 1895年伦琴发现X线,第二年就被应用于医学领域。 DR的优势:1、病人接收剂量更小;2、时间分辨力明显提高,省略了把成像板送到读取器然后扫描这一步骤,仅仅数秒种就能像是图像;3.具有更高的动态范围,使后处理图像的层次更加丰富;4、较成像板的寿命明显提高。 第二章呼吸系统 空洞X线表现:空洞是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透亮区。X线上分3种:1、虫蚀样空洞,又称无壁空洞,为大片致密阴影中多发的边缘不规则的虫蚀状透亮区,最常见与干酪性肺炎。2、薄壁空洞,洞壁厚度≤3mm,洞壁为薄层纤维组织和肉芽组织等,内壁多光整,多见于肺结核,有时可见于肺脓肿及肺转移瘤。3、厚壁空洞:洞壁厚度>3mm,可见于肺结核、周围型肺癌及肺脓肿,后者常有液平面。 根据支气管扩张的形态可分为3型: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囊状型支气管扩张、曲张型支气管扩张。以上类型可以混合存在。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在CT表现为“轨道征”或“戒指征”。肺炎根据发炎的部位可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简述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及CT表现? 大叶性肺炎为细菌引起的急性肺部疾病,是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临床上起病急,以突然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为临床特征。CT表现:1、充血期:可发现病变区呈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其内血管隐约可见。2、实变期:呈肺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阴影。3、消散期:随着病变的吸收,实变阴影密度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阴影。 支气管肺炎亦称小叶性肺炎。 结核病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型肺外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CT呈现“三均匀”特点,即病灶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密度均匀。 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表现为胸腔积液征象。 肺癌的X线典型的横“S”征,即右肺上叶肺不张时凹面向下的下缘与肺门区肺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形成横置的“S”征。 周围型肺癌CT表现:边缘征象、内部征象、邻近结构征象、肿块增强特征。 前纵膈肿瘤中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纵隔上部;胸腺瘤和畸胎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中纵膈肿瘤以淋巴瘤常见,位于中纵膈的上部;支气管囊肿位于气管、主支气管附近,相当于中纵膈的上中部;心包囊肿紧贴心包,多数位于心膈角区,相当于中纵膈的下部。后纵膈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为多见。 第三章心脏与大血管 心胸比率:心脏横径(T1+T2)与胸廓横径(Th)之比即为心胸比率(CTR)。正常≤0.5。最大不超过0.52。 先天性心脏病分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法洛四联症4种畸形: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狭窄性心包炎主要为心包积液吸收不彻底,引起心包脏、壁层肥厚黏连、钙化,逐渐发展而成。 主动脉夹层主要原因为高血压使主动脉腔内的高血压灌入中膜形成血肿,并使血肿在动脉壁内不断扩展延伸,形成“双腔主动脉”。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随着放射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该专业从临床医学中的一个辅助性学科跃升为支撑性学科。现代的医学影像学对先进科学技术依赖之深决定了它必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前沿迅猛发展,进而对临床医学整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宏观影响 (一)形态学信息显示方式的改变 医学影像学目前显示的信息类型已经从简单的二维的模拟影像转 科有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性成像已 开发了若干年,且已在广泛的临床 应用中;CT与MRI的肿瘤灌注成像 已逐步开展,以提供参数性诊断信 息;心脏与其他实质性器官,如肝 脏,灌注成像将提供相应器官微循 环改变的更直观的信息;心脏的 MR向量成像是研究心腔内循环状 况的新方法;分子影像学与基因影 像学的出现反映了医学影像学几乎 同步地冲入了这些崭新的医学领域。 这些还只是新的信息模式的一部份。 这些新的信息模式给临床医生提供 了大量新的有用的诊断信息,直接 影响对疾病的病情与预后的判断。 (四)对医学基本理论的冲击 医学影像学的迅速进展和新的 信息类型涌现,对临床医学乃至基 础医学的冲击已经到了必需改写教 科书的程度。如MR皮层功能定位研 究已发现了传统的解剖学与生理学 不了解、甚至描述不正确的神经反 射投射路径;脑与心肌的灌注成像 可直接提供缺血的脑或心肌存活状 况,从而需要彻底修改传统的治疗 方案;介入放射学的多种技术开发 使教科书中很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的描述要作重大修改。事实上, 介入放射学的开展是当前外科手术 中蓬勃发展的微创技术的先驱。 二.医学影像学对主要应用领 域的影响 (一)中枢神经系统 1.卒中 传统的CT检查对缺血性 卒中诊断的时间盲区达24小时或更 久;传统的MRI诊断缺血性卒中的 时间盲区也为12小时左右;MRI扩 散成像、MR灌注成像以及发展较晚 但应用更普及的CT灌注成像可提早 到发病后2小时作出诊断。缺血性卒 中的溶栓治疗是公认的介入性治疗变为: 1.数字化影像 可用为各种重 建、重组和数字化存贮与传输的基 础; 2.复杂的重组影像 可作2D、3D、 4D显示、内窥镜显示、曲面重组、多 平面重组、最大强(密)度投影、最小 强(密)度投影、遮蔽表面显示、容积 再现等; 3.除形态学信息以外还可作功 能性信息和代谢性信息的显示; 4.可作不同类型信息(CT、MRI、 PET……)的融合显示与形态学、功 能性与代谢性信息的融合显示。 当代的影像学信息可以把相当 于大体解剖学的形态学信息乃至远 较大体解剖学信息丰富的各类信息 直观地提供给临床医生,使临床医 生免去解读常规的二维模式信息以 及横断层面信息的困难,得到丰富 的、很多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提供 的信息类型。 (二)形态学信息显示时相的改变 信息显示中时间分辨力的提高 已从早期的“实时重建”,发展为动态 器官的实时动态显示和多期相采集, 从时间的概念上扩大了采集到的信 息的“质”与“量”。如肝脏的多层CT 动态扫描已经可以准确地分辨动脉 早期、动脉期、动脉晚期、门脉流入 期、门脉晚期等期相,从而可捕捉到 以往不能显示的病变和/或表现。 此外,MR扩散成像、MR灌注成 像、CT灌注成像等除特定应用外,也 具有显示时相方面的优势,如可以 显著地提早脑缺血病变的显示时间, 从传统CT的发病后24小时提早到发 病后2小时。 (三)新的信息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开发并日趋完善的脑白质 束成像(tractography)是基于MR扩 散成像发展的扩散张量成像(tensor imaging)的直接结果,对神经内、外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摘要: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现对X成像、CT成像、超声成像、核磁共振等基本原理、临床应用特点进行介绍。 关键字:医学影像学、X光成像(X-ray)、脑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超生成像(ultrasound)等 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核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学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学在不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 1. X线成像 1.1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 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1.2 X线成像的特点 显示的结构层次比较丰富,有利于整体观察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其密度分辨率较低,无法区别组织密度差别小的结构。 1.3 X线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X线成像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是影像学的基础,已经积累了丰富成熟的经验,也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最基本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在骨骼、胸部、胃肠道应用广泛。 2. CT成像 2.1 CT的成像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象素,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像。每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 2.2 CT的成像的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含气体多的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但是CT与X线图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因此,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吸收系数虽多接近于水,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突出优点。所以,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部器官等,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 2.3 CT的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CT由于它的特殊诊断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CT设备比较昂贵,检查费用偏高,某些部位的检查,诊断价值,尤其是定性诊断,还有一定限度,所以不宜将CT检查视为常规诊断手段,应在了解其优势的基础上,

《医学临床“三基”训练》第四版

《医学临床“三基”训练》第四版 (2010年1月隆重面市) 1992年,由卫生部医政司主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学)吴钟琪教授(时任校长)主编,组织100多位临床各科专家编写了《医学临床“三基”训练》作为“三基”培训和考核的教材。出版17年来,《医学临床“三基”训练》不断完善和修订,不仅成为各级医院评审医师、护士和医技人员“三基”考核的教材,也成为各级医学院校和护理学校师生的参考用书,从1994年后连年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科技类)殊荣,已累计发行400余万册。 2009年,根据现代医学的最新发展,以人卫第七版教材为蓝本,主编吴钟琪教授组织300多位临床一线的专家历时一年对《医学临床“三基”训练》进行了第四版的修订。第四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保持了第三版的经典体例,对内容进行了全面修改,使之条例当前医学发展的最新需要,能够成为指导医护人员临床“三基”考核、医学继续教育以及医学院校师生基础知识学习考核的经典参考用书。 2010年,新一轮医院管理年评审工作即将启动,“三基”考核是本次医院管理年评审的核心工作之一。《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在权威性和实用性方面经过了17年的检验,日臻完善,将以全新的姿态继续服务于全国的医务工作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12月25日 《医学临床“三基”训练》系列图书 序号ISBN978-7-5357- 书名著译者开本定价(元)订 数 医学临床“三基”训练 1 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第四 吴钟琪32 49 版) 2 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第四 吴钟琪32 36 版) 3 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技分册(第四 吴钟琪32 38 版) 医学临床“三基”训练系列丛书发行18年来,累计销售400余万册,连年获得全国科学技术类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已成为全国各家医院医务人员“三基”考核、医学继续教育、医学院校学生考试的经典参考用书。 本次修订内容是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最新版的统编教材为依据,以医学临床“三基”训练为重点,根据医院继续教育的要求,面向各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 《护士分册》(第四版)的修订量达到了50%,根据发展迅速的护理学和护理临床的需要,将原版本中的内科学、外科学等各临床专科内容,一律改为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以专科护理知识为重点的章节,同时增加了《基础护理学》和《基础护理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加强了本分册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依据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订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为基本框架,全面改写了“护理文件书写标准”一节,以期不断提高护理专业规范化的管理水平。 目录

医学影像学研究生复试名字解释及问答题

一、名词解释 1.螺旋CT(SCT): 螺旋CT扫描就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得,管球 旋转与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得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CTA:就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得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得血管 图像。 3.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得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与血流信号特征显示得一种无创造影 技术。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MRS:磁共振波谱,就是利用MR中得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得一种检查方法,就是一种无创 性得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得新技术。(哈医大2009年复试题) 5.MRCP:就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得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与胰管得 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得部位与病因。 6.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适应症:胆 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 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与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得成像技术。 9.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得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得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 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血管造影: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得X线检查方法。 11.HRCT: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得检查技术 12.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得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得检查 技术。 13.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得63%所经历得弛豫时间。 14.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得时间,就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 慢得尺度。 15.MRI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就是采用长TE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得重T2WI,合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 影。 16.功能性MRI成像:就是在病变尚未出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图像,以达到早期诊断为目得成像 技术。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 17.流空现象:就是MR成像得一个特点,在SE序列,对一个层面施加90度脉冲时,该层面内得质子,如流动血液或 脑脊液得质子,均受至脉冲得激发。中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得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得质子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 18.部分容积效应:层面成像,一个全系内有两个成份,那么这个体系就就是两成份得平均值,重建图像不能完全 真实反应组织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9.TE:又称回波时间,射频脉冲到采样之间得回波时间。 20.TR:又称重复时间,MRI信号很弱,为提高MRI得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脉冲,两个90度脉冲周期得重复时间。 21.T1WI:即T1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1特征参数得成像,反映组织间T1得差别,有利于观察解 剖结构。 22.T2WI:即T2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特征参数得成像,反映组织间T2得差别,有利于观察病 变组织。 23.像素:矩阵中得每个数字经数模转换器转换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得小方块,称之为像素。 24.体素:图像形成得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得长方体,称之为体素。 25.数字X线成像:就是将普通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结合,使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

医学影像学重点笔记

医学影像学复习重点 总论重点: X线的特性:X线成像是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电离效应的特性。 X线防护:时间防护、屏蔽防护、距离防护 CT值:X线通过穿透人体组织后,可计算出每一单位体积的X线衰减系数,即u值,u值可转变为CT 值,代表同一单位的组织密度。 窗宽窗位:窗宽代表CT值的范围,窗位是窗宽的中心位置。 部分容积效应:如果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物质,则测得的CT值代表它们的平均值而不能如实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CT值,这种现象即为部分容积效应。 血流成像:血液的流空现象使血管腔不使用对比剂即可显影,流动血液的信号与流向、流速,层流和湍流等有关,与扫描的序列、信号采集方法有关。 三维成像:MR可获得人体横断面、冠状、矢状面的图像,根据影像诊断需要,可行任何方向断面成像,有利于病变的三维定位和对病变的立体理解。 X线成像包括普通X线成像、数字化X线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以密度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为X线穿透某部位的组织结构后的投影总和。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是影像的图像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相邻组织间的密度差别。 组织结构和器官内部密度和厚度的差别是产生影像对比和形成影像的基础。 人体内部组织密度可分为①高密度组织,如骨骼和钙化灶;②中等密度,如韧带、肌肉、神经、实质脏器、结缔组织和体液;③低密度组织,如脂肪组织,呼吸道、消化道、鼻旁窦和乳突窦内的空气。 疾病可以改变人体内的组织密度。因此具有不同组织密度的病变能够产生相应的病理学X线影像。 影像诊断是对图像观察、分析、归纳而作出的,不同成像技术在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影像学检查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价值是肯定的,影像诊断有时可能与病理诊断不符合是其限度。 分析要点:病变的位置、病变的数目、病变的形态、病变的密度、病变的大小、病变的边缘、邻近的改变、功能的改变。 数字化减影(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影更加清晰的技术。方法是特指把应用造影剂前后获得的两幅影像相减后获得的血管造影图像。 CT图像是真正的X线断层图像,能使人体部位任何层面的组织密度分布图像化。 磁共振成像是以人体组织中的核子(主要是1H)产生人体组织结构的图像。由于1H在从体内含量最丰富,而且只有质子而没有中子,成为人体组织成的基本物质,MR 的信号主要是靠核子内带正电的质子的旋进(Spine)产生,故称质子成像。 骨骼系统重点: 骨与软组织基本病变: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骨内与软骨内钙化、骨质坏死、矿物质沉积、骨骼变形、周围软组织病变。 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X线表现主要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现象。疏松的骨骼易发生骨折。 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表现也是骨密度减低,与骨质疏松不同的是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承重骨骼常发生变形,可有假骨折线形成。 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 骨质增生硬化是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骨小

研究生考试资料医学影像学考题重点汇总

一问答: 1 试述CT增强扫描的方法和价值 答:方法:常规增强扫描,延迟增强扫描,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等。价值:1、提高对病灶尤其是小病灶的检出率。2、提高对病灶的定性能力3、在已确定为恶性肿瘤的,增强扫描的目的在于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明确肿瘤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判断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4、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显示,动态增强扫描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增强扫描,浓度高的血管与强化不明显的淋巴结之间密度差异增大,很容易区别。 2 试述CT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特点和机理 答:特点:1、均一强化病变增强后密度均匀增高,边界更加清晰。多见于良性肿瘤,如脑膜瘤、垂体瘤。恶性肿瘤中如胶质瘤、转移瘤以及动脉瘤也可显示。2、不均匀强化病变各部位强化程度不一,其囊变部分不强化。如恶性胶质瘤、转移瘤、部分颅咽管瘤和脑膜瘤。 3、壁结节强化如星形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 4、环状强化一般为囊性病变强化后周边出现带状高密度影,如颅咽管瘤、垂体瘤、胶质瘤、转移瘤、脑脓肿及脑血肿。 5、脑回状强化脑梗塞时,当闭塞血管再通或侧支循环建立时,对比剂可通过血脑屏障受损处溢出血管外而出现强化,由于侧支循环多出现在脑皮质,所以呈现脑回状强化。 6、团块强化如小脑梗塞。 7、斑状强化如恶性胶质瘤、部分转移瘤、血管畸形和部分脑梗塞。机理:病变组织的强化是由于其含碘量增加而使局部密度增高,其机理主要与局部血流量增加(异常血管增生)或血液内碘含量增高;血脑屏障遭到破坏,造影剂漏出血管外等因素有关。 3 试述CT图象特点 答: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还可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窗位图像变白;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境多,组织对比减少,缩窄窗宽图像层次减少,对比增加。CT图像是层面图像,常用的是横断面。为了显示整个器官,需要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通过CT设备上图像的重建程序的使用,还可重建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层面图像。 4 CT图象分析诊断方法 答:一:首先要了解CT图象扫描方法。二:熟悉正常CT断面解剖基础知识:三:发现病灶:发现异常密度的病灶—高密度,低密度,混杂密度,等密度。四:增强扫描病灶密度变化特点:有无强化,强化程度,强化形态,强化时间等。五:描述病灶的一般性状:定位,大小形态,数目,边缘,周邻结构变化。还可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度的高低。六:初步印象+结合临床病史+疾病病理发展过程—综合结论。七:不过CT也存在着发现病变容易,定性诊断相对困难的问题—可作描述性结论,进一步CT定位活检 二名解: 1 CT值:CT图象密度高低的量化。体素的相对X线衰减度(即该体素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表现为相应像素的CT值,单位为HU。 2 窗宽: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表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白色,低于次范围的组织均现实黑色。窗宽的大小直接影像图像的对比度,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增多,组织对比减少,缩窄窗宽图像层次减少,对比增加。 3 窗位:又称窗中心,为窗的中心位置,一般应选择欲观察组织的CT值为中心。窗位的高低影响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窗位则图像变白。

超声诊断学

《医学影像学》 超声部分-总论(讲稿) 授课对象:本科临床医学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 1、超声诊断的一些基本概念 2、超声成像的优点和局限性 3、超声成像诊断主要临床应用 4、超声诊断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1、超声成像基本原理。建议:制作超声成像动态示意图,图文并茂,动静图像结合,便于理解掌握。 2、超声诊断的优点和局限性。建议:使用图文并茂,动静态图像结合, 教学课件,举例说明。 疑点: 三、教具或教学手段 教材:吴恩惠冯敢生《医学影像学》第七版,全国高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1、通过课件,图文并茂,举例说明; 2、特殊部分,动态图像,印象深刻; 3、提问互动,精力集中,提高效果; 四、教学内容 1、超声诊断学的定义 1.1超声 是指物体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Hz)以上,超过人耳听觉阈值上限的声波,简称超声。 1.2超声诊断学的定义 超声诊断学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图形(声像图)、曲线(M型

心动图、频谱曲线)、波形图(A型)或其他数据,结合解剖、病理、生理知识和受检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或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分析,借此进行疾病判断的一种影像学诊断方法。 1.3范围 临床一般分为4类 ①低频超声超声频率在1~2.75MHz; ②中频超声超声频率在3~10MHz;(常规用) ③高频超声超声频率在12~20MHz; ④甚高频超声超声频率在20MHz以上; 一般中等身材腹部脏器检查选用3~4MHz;浅表脏器检查选用7.5~10MHz;小儿腹部可选用5MHz;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选用20MHz。 1、超声成像基本原理 2.1人体组织的声学参数:密度、声阻抗、界面 密度(ρ):各种组织、脏器的密度为重要声学参数中声阻抗的基本组成之一。人体内不同组织、脏器的密度不同,以骨骼——颅骨的密度最高,1.658g/cm3;体液——血液、血浆、脑脊液、羊水、软组织、脑组织、肌肉、肝脏密度低些,1.013~1.074g/cm3;脂肪的密度更低些,0.955g/cm3;而含气脏器中的空气的密度最低,0.00118g/cm3。 声阻抗(Z):可以理解为声波在组织(介质)中传播时所受到的阻力,为密度与声速的乘积,声像图中各种回声显像均主要由于声阻抗差别所造成,它是超声成像的基础。 人体内不同脏器组织的声阻抗不同: 高密度的颅骨声阻抗较高,约为软组织的3.6倍; 软组织的声阻抗次之,且各种软组织间声阻抗差很小; 空气密度低,声速慢,声阻抗最小,仅为软组织的1/3800。 界面 两种声阻抗不同物体接触在一起,即界面。接触面大小名界面尺寸。 界面尺寸<超声声束直径时,名小界面。如脏器组织内部细微结构 界面尺寸>超声声束直径时,名大界面。如肝被膜和肝实质之间、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等大体器官表面 2.2 超声重要物理参数:频率、声速、波长 超声属机械波,具有频率、声速、波长三个重要参数。 频率(f):指在单位时间中超声所振动的周数;由声源发生超声所决定。

医学影像技术的后处理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的后处理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技术研究技术报告医学影像的后处理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技术研究课题组二Ο一三年十一月三十日 1 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县人民医院、县精神病防治院联合在县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医学影像的后处理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技术研究”课题,经充分调查和认证,各种医学影像处理增强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必须从成像目的、影像的特点和各种增强方法的自身特性出发,选择合适的增强方法,课题研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一.调查论证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医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它主要包括医学成像显示技术、医学图像分析处理技术和医学图像压缩传输技术三个主要方向。它的主要作用是:采集病人身体病变部位的信息并存储为相应的图像,通过对这些图像信息作进一步的分析、诊断来更加清晰、详细地获得和掌握病人的病情,从而可以更好地

对病人开展进一步的治疗。保留的图像信息还可以作为日后诊断的参考。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也已经使得远程医疗成为可能,极大地方便了病人和医生的沟通。 二、对比试验传统的医学成像技术是以物理学和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就成像机理而论主要包括:投影X 射线成像、X 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超声成像、放射性核素、磁共振成像、红外线成像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全息摄影的三维成 2 像技术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医学诊断技术的清晰性和准确性。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医学图像的分析和处理是医学影像技术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使医生获得病人病情可靠信息的重要保证,也是医生开展进一步治疗的必要条件。它对医学图像的分析处理主要包括:图像的预处理、特征提取、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图像融合、纹理分析和伪彩色处理等。图像的压缩传输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