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检查原则与各部位检查技术

X线检查原则与各部位检查技术
X线检查原则与各部位检查技术

X线检查原则各部位检查技术

X线摄影的原则 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小焦点一般适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摄影时也可用小焦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锐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胶片平行。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一般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体厚超过15㎝或6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5、X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肢体安置不仅要使患者舒适,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摄影要求。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放置摄影架上。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对准后,将X线管固定。 6、照射量的选择:根据摄影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对不能合作者尽量用高KV,高mA,短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移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测量。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 (骨骼部分)手正位 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 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将小指和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外缘,手放成侧位。然后将手内转,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度角。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二、三和四掌骨互相分开,第四、五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X线检查技术教学

四肢摄影检查技术 一、四肢摄影注意事项 1.认真阅读摄影申请单,明确检查目的,正确选择摄影体位。 2.四肢长骨摄影时,应包括上、下两个关节,病变局限在一端时,应至少包括邻近病变一端的关节,以明确其解剖位置。 3.为诊断需要在同一张照片上显示正位和侧位影像时,应使肢体方向一致,照片显示的关节面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4.上、下肢摄影体位摆放时,上、下肢正位基本为前后位(手、腕关节、锁骨为后前位);上肢侧位基本为肢体内侧靠近暗盒(肩胛骨为外侧靠暗盒),下肢侧位则均为肢体外侧靠近暗盒,要求冠状面与暗盒垂直。 5.对外伤患者进行摄影时,应尽量采用改变X线中心线方向或移动摄影床床面等方式,以适应摄影体位的要求。 6.婴幼儿骨关节摄影,常规同时摄取双侧影像,以便对比。成人骨关节摄影需摄对侧肢体影像时,摄影条件应与被检侧相同。 7.较厚部位摄影时,应使用滤线栅装置,并且应考虑阳极效应的影响。应根据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照射野,暗盒大小应充分包括被检部位的软组织。焦―片距取75~90cm。 8.摄影时去除衣物、异物、敷料,应注意对被检者的X线防护。 二、X线摄影位置 (一)上肢 1.手: 1)手正位 (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掌面及腕部置于暗盒面上,第三掌骨置于中心。各手指稍分开。 (2)中心线:第三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入射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拇指的掌指骨斜位,其余四指的掌指骨及关节、腕部诸骨及桡掌关节与尺桡关节均呈正位。 2)手侧位 (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及前臂尺侧紧贴暗盒面,手呈侧位。拇指沿掌面伸直,其余四指并拢。 将第五指的掌指关节放在暗盒中心。 (2)中心线:第二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X线检查技术教学(详细整理)

放射投照技术 四肢摄影检查技术 一、四肢摄影注意事项 1.认真阅读摄影申请单,明确检查目的,正确选择摄影体位。 2.四肢长骨摄影时,应包括上、下两个关节,病变局限在一端时,应至少包括邻近病变一端的关节,以明确其解剖位置。 3.为诊断需要在同一张照片上显示正位和侧位影像时,应使肢体方向一致,照片显示的关节面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4.上、下肢摄影体位摆放时,上、下肢正位基本为前后位(手、腕关节、锁骨为后前位);上肢侧位基本为肢体内侧靠近暗盒(肩胛骨为外侧靠暗盒),下肢侧位则均为肢体外侧靠近暗盒,要求冠状面与暗盒垂直。 5.对外伤患者进行摄影时,应尽量采用改变X线中心线方向或移动摄影床床面等方式,以适应摄影体位的要求。 6.婴幼儿骨关节摄影,常规同时摄取双侧影像,以便对比。成人骨关节摄影需摄对侧肢体影像时,摄影条件应与被检侧相同。 7.较厚部位摄影时,应使用滤线栅装置,并且应考虑阳极效应的影响。应根据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照射野,暗盒大小应充分包括被检部位的软组织。焦―片距取75~90cm。 8.摄影时去除衣物、异物、敷料,应注意对被检者的X线防护。 二、X线摄影位置 (一)上肢 1.手: 1)手正位 (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掌面及腕部置于暗盒面上,第三掌骨置于中心。各手指稍分开。 (2)中心线:第三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入射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拇指的掌指骨斜位,其余四指的掌指骨及关节、腕部诸骨及桡掌关节与尺桡关节均呈正位。 2)手侧位 (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及前臂尺侧紧贴暗盒面,手呈侧位。拇指沿掌面伸直,其余四指并拢。 将第五指的掌指关节放在暗盒中心。 (2)中心线:第二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第二至第五掌骨、指骨相互重叠的侧位影像,拇指正位影像。

x线检查技术样本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Computed tomography, 简称CT) 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的电子计算机和X线相结合的一项新颖的诊断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密度分辨率, 比普通X线照片高10~20倍。能准确测出某一平面各种不同组织之间的放射衰减特性的微小差异, 以图像或数字将其显示, 极其精细地分辨出各种软组织的不同密度, 从而形成对比。如头颅X线平片不能区分脑组织及脑脊液, 而CT不但能显示出脑室系统、还能分辨出脑实质的灰质与白质; 如再引入造影剂以增强对比度, 对其分辨率更为提高, 故而加宽了疾病的诊断范畴, 还提高了诊断正确率。但CT也有其限制, 如对血管病变, 消化道腔内病变以及某些病变的定性等。 一、 CT 图像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大小能够是1.0×1.0mm, 0.5×0.5mm不等; 数目能够是256×256, 即65536个, 或512×512, 即262144个不等。显然, 象素越小, 数目越多, 构成图像越细致, 即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高。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 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 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 黑影表示低吸收区, 即低密度区, 如肺部; 白影表示高吸收区, 即高密度区, 如骨骼。可是CT与X线图像相比, CT的密度分辨力高, 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ln)。因此, 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 吸收系数虽多接近于水, 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突出优点。因此, CT能够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 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部器官等, 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 X 线图像可反映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密度, 如高密度和低密度, 但没有 量的概念。CT图像不但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 还可用组织对X 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 具有一个量的概念。实际工作中, 不用吸收系数, 而换算成CT值, 用CT值说明密度。单位为 Hu(Hounsfield unit)。 水的吸收系数为10, CT值定为0Hu, 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 CT值定为+1000Hu, 而空气密度最低, 定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和各种组织的CT值则居于-1000Hu到+1000Hu的个分度之间(表

X线常规检查技术

X线常规检查技术 一.骨骼系统摄影 ㈠.上肢 体位体位设计中心线显示部位 手后前位(正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掌面及腕部自然放在探 测器上,第3掌骨头置于 探测器中心,各指稍分开 经第3掌骨的掌指关 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 心 拇指的掌指骨呈斜位 影像,其余四指的掌 指骨及关节、腕部诸 骨及桡掌关节及尺桡 关节均呈正位影像 手侧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及前臂尺侧紧贴探测 器,将第5指的掌指关节 放在探测器的中心,呈侧 位,拇指前伸,其余四指 并拢 经第2掌骨的掌指关 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 心 第2至第5掌骨、指 骨重叠的侧位影像, 拇指呈后前位影像 手后前斜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掌面朝下,五指指尖接 触探测器、手指自然分开 稍弯曲,掌面与探测器呈 45°角 经第3掌骨的掌指关 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 心 第1至第5指骨、掌 骨及掌指关节与指间 关节呈斜位影像,第 4、5掌骨基底部互相 重叠 手前后斜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掌面朝上,手背放在探 测器上,掌面与探测器呈 45°角,五指自然分开, 小指紧贴探测器,保持稳 定 经第3掌骨的掌指关 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 心 第1至第5指骨、掌 骨及掌指关节与指间 关节呈斜位影像,第 1、2掌指骨稍有重叠 拇指正位(前后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拇指背面紧贴探测器,手 极度内旋,用对侧手将被 检测的其余四指向手背侧 牵拉,避免与拇指骨、第 1掌骨重叠 经拇指的掌指关节垂 直射入 拇指的指骨、第1掌 骨及指间关节、掌指 关节及籽骨呈正位影 像 拇指侧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拇指外侧紧贴探测器,其 余四指自然弯曲,指尖贴 探测器保持手稳定 经拇指掌指关节垂直 射入 拇指指骨、第1掌骨 及指间关节、掌指关 节呈侧位影像 腕关节后前位(正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前臂前伸,手半握拳,将 腕部掌面朝下紧贴探测器 中心 经尺、桡骨茎突连线 中点处垂直射入探测 器中心 腕关节正位影像 腕关节侧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前臂前伸,手指自然弯曲, 手及腕部尺侧紧贴探测 器,腕骨置于探测器中心 经第1掌骨基底部 (桡骨茎突)垂直射 入探测器中心 腕关节侧位影像

X线检查技术复习题届医学影像技术

X线检查技术复习题届医学影像技术

————————————————————————————————作者:————————————————————————————————日期:

X线检查技术复习题 单项选择题(共80道) 1.透视和摄影都要利用的X线特性是()。 A.穿透性 B.荧光作用 C.感光作用 D.电离作用 E.生物效应 2.变动管电压法计算管电压的公式为()。 A. V=2d+c B. V=d+c C. V=3d+c D. V=2d-c E.以上都不是 X线胶片 *3.T颗粒胶片的感光物质为: AAgCl B.AgF CAgBr D.AgI; 4.下列属于色盲胶片的是: A.乳腺摄影胶片;B.T颗粒胶片;C.普通感绿胶片;D.大宽容度胶片; *5.良好的X线诊断照片的密度范围为: A.0.3~1.5;B.0.25~2.0;C.0.3~3.0;D.0.25~1.5; 6.胶片不经显影,直接在定影中处理,将卤化银全部溶解之后的密度称为: A.本底灰雾;B.最小密度;C.片基灰雾;D.乳剂灰雾; *7.下列属于离子型对比剂的是: A.伊索显;B.碘海醇;C.优维显;D.碘克酸 8.下列哪项不属于人体标准姿势的内容() A.身体直立 B.两眼平视正前方 C.听眦线与地面平行D.上肢下垂.手心向前 E.足尖向前 9.关于前后方向的说法,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后方射入.前方射出的方向 B.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前方射入.后方射出的方向 C.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左方射入.右方射出的方向 D.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右方射入.左方射出的方向 E.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上方射入.下方射出的方向 10.关于仰卧水平侧位的说法,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指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面上,X线中心线经身体前方射至后方 B.指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面上,X线中心线经身体后方射至前方 C.指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面上,X线中心线经身体一侧射至另一侧 D.指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面上,X线中心线经身体上方射至下方 E.指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面上,X线中心线经身体右前方射至左前方 11关于仰卧水平正位的说法,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指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面上,X线中心线经身体前方射至后方

X线检查原则及各部位检查技术

X线检查原则及各部位检查技术 一、X线摄影的原则 1、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小焦点一般适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摄影时也可用小焦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锐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胶片平行。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一般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体厚超过15㎝或6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5、X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肢体安置不仅要使患者舒适,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摄影要求。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放置摄影架上。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对准后,将X线管固定。 6、照射量的选择:根据摄影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对不能合作者尽量用高KV,高mA,短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移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测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