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老建筑提纲

上海的老建筑提纲
上海的老建筑提纲

第一部分:简介上海老建筑的类型。

上海老建筑包括民宅、官署、庙宇、亭台、楼阁、城墙、照壁、牌坊等,分别列出各种建筑的特点,分析它们在建筑空间处理、施工技术技巧、建材运用上的巧妙与不同之处

列出各种建筑群分布的地理位置,来分析上海的近代建筑的地域风格。。

第二部分:分析上海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发展。

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上海建筑风格联系起来分析,引经据典的分析上海老建筑的历史倾向性。(主要分析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上海老建筑所反映的当时当地社会的人文和经济、文化、科技的历史着重分析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外国殖民势力的渗入,西方建筑对上海建筑的影响。以1934年建成的国际饭店和1923年建成的汇丰银行为例,说明上海建筑在当时的独特地位及创新。

第三部分:上海的老建筑风格既有同质异构的一面又有异质同构的一面,包罗万象,呈现出明显的国际性。古埃及的建筑、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柱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各个流派的建筑风格都能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体现。将结合了上海特色的流派建筑与纯正的流派建筑进行比较,分析上海建筑是如何搭建和谐而又矛盾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空间。

第四部分:分析建筑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创新。

随历史的发展以及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建筑技术不断地发展:从砖石券柱结构到海,钢筋混凝土构件与砖砌承重墙的混合结构、工字钢梁柱外包混凝土的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析上海老建筑从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追求到变异、转型来分析上海老建筑的折衷主义倾向。

第五部分:深入浅出地谈谈对上海老建筑的看法,以及提出对老建筑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上海1933老场坊的改造

建筑学认识实习报告 -----1933老场坊的创意改造为了让我们生动形象地学习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周的认识实习。我们选择的地点是上海,因为上海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亦是当今世界上最活跃的建筑热土之一。 不管是那些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还是那些精致新颖的私人会所,或者是别具韵味的乡水古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旧建筑的创意改造,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如由一个不起眼的马路集市改造成颇具小资情调的艺术名街的“田子坊”,如由一个破旧的居民社区改造成具有独特品味的国际时尚旅游中心的“新天地”,又如由一个早期的屠宰场改造成如今沪上著名的时尚创意地标的“1933老场坊”。 "田子坊"的前世今生

上海"新天地"的前世今生 "1933老场坊"的前世今生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无法复得的东西,很多历史建筑被成片、成街、成坊的拆除。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已经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历史建筑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然,我认为将所有的老建筑都当作文物来保留是不现实的,对于这些有历史文化感的建筑我觉得应该将其中国化的元素进行保留,并穿插新的时代符号,在新旧的对比、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中完成保护并实现创新发展。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包括厂房,仓库)进行改造,使其适应其他功能的建筑空间的案例很多,已日趋成为开发这类项目的主导方式。因此我觉得对于有利用价值的旧建筑,在不破坏城市文脉和环境肌理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改造更新,可以有效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发展历史的厚重感,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

盘点老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盘点老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关键词:老上海,地标建筑 1、弄堂。上海的弄堂因为晾衣架上遮天蔽日的衣服,好像总也不见阳光,加上上海本身潮湿的环境,让弄堂里更显阴冷。七十二家客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斤斤计较。北京的四合院到了上海就转变成了弄堂里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上海洋场风情的现代生活使庭院式的大家庭传统生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合适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文化。上海恐怕是中国最开始现代的三口之家生活的城市。 中共一大的会址就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 2、百乐门。百乐门是上海三四十年代最洋气、最风光的地方,莺莺燕燕得好不快活。“夜上海,夜上海------”曼妙的歌声勾人心魄。阮玲玉、周璇、蝴蝶、赵丹------那些三四十年代红遍上海滩的大明星都是这里的座上宾。这里也同样流传着许许多多为百姓津津乐道的风流韵事和血雨腥风。 3、上海大光明影院。上海大光明影院是当年最时髦的地标之一。1928年12月23日,京剧大师梅兰芳亲自为大光明影院剪彩开业。 4、王开照相馆。王开照相馆将百年间的风云变幻都定格在了一张张照片中,南京路378号就是王开照相馆,这是上海最著名的老字号之一。 5、城隍庙。去上海旅游,城隍庙去必去的地方之一。如今它道教宫观的建筑风格,六百多年的历史文化都已被人淡忘,现在人们去城隍庙是为了吃地道的上海小吃。那里有著名的南翔小笼包,每天慕名而来的旅客都排起长龙。 6、十里洋场。十里洋场不是一条具体的街道而是就旧上海市区的统称。旧时上海租界区域因为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同光梨园记略》:“沪北十里洋场,中外巨商,荟萃于此。” “十里洋场”这四个字饱含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历史变迁之后,这四个字留下就只剩“洋”这个字了。 7、李鸿章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中最闪亮的一笔。它的建立,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完全采用机器生产的先河。 江南制造总局大部分建筑被保留,世博会期间将成为企业馆所在地。世博会之后,将再度“变身”,改建成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作为上海市的一个新亮点,被永久保留。 8、霞飞路。霞飞路,今天的淮海中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堪称上海城市的时尚之源。这条长约4公里的商业大街,名店林立、名品荟萃,是著名的富人区。《长恨歌》里李主任给王琦瑶租的公寓就在霞飞路。

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

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附图) 新式弄堂住宅是在新式石库门弄堂住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类型,最早约出现在20年代中期。 新式弄堂的单元平面一般不再受单开间、双开间的限制,而是较自由地进行室内平面布置。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有了明确的功能区分。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卫生设备和厨房设备。有的还安排了汽车间。适用于小家庭居住。 与石库门弄堂相比,新式弄堂最明显的区别是每家入口处的石库门没有了,代之以铜铁栅栏门。围墙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栅栏代替,甚至干脆用绿篱隔断。小天井有时被敞开或半敞开的绿化庭院所代替。建筑形式更多地模仿西方式样而很少采用中国传统装饰。 新式弄堂一般为三层高,在采用砖墙承重的同时也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窗已相当普及。 从总体布置上看,房屋的通风、朝向受到重视,故一般都是呈横向联立式。弄道宽度增加了,一般多在5米以上,不仅考虑到私人小车的回车需要,也考虑到了消防通车的需要。 其代表建筑有20 年代的淮海中路尚贤坊,延安中路的四明村;30 年代的延安中路福明村,浙江中路的新德里,延安中路的慈惠南里。

空间品质城市精神——上海新式里弄民居文化分析 王富臣莫天伟 Spatial Characteristic and Urban Spirit ——A Cultural Analysis of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of Shanghai 王富臣莫天伟 Wang Fuchen Mo Tianwei 摘要从新式里弄民居的历史沿革谈起,论述了新式里弄民居的空间组织特征和形态构成特点,分析了新式里弄民居空间形态的文化内涵及其对里弄空间形态构成的影响。 关键词新式里弄民居文化空间形态 ABSTRACT Starting from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house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spatial feature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Further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influence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this cultural context. KEY WORDS new-styled Linong house,culture,spati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959(2002)02-0019-03

旧建筑改造调研报告

调研题目:城市旧建筑改造模式 2006年5月20日,位于杭州市中心区块的杭州汽车发动机厂主厂区整体搬迁协议正式签署,这意味着这家有着近50年历史,毗邻古运河畔的大型工业企业将在未来两年内完成搬迁,而其占地两百余亩的老厂区将被作为房地产用地进行拍卖。 一些曾经位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厂区随着城市的扩展逐渐被围合在城市中心,不仅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对城市的更新及环境治理造成了不利影响;还有更多仍位于城郊的工厂由于主导产业的更替而处于衰败的边缘,难免不被湮没在城市发展的轨迹下。以搬迁的形式调整城市的产业布局是较为理想的模式,应该正确认识其中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对原地段、原建筑以整体拆除再整体新建的单一模式进行大规模的更新开发却值得商榷。 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一直是建筑学界的关注对象。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不断地拓展和完善下,旧城改造中以合理的更新、改建过程替代大拆大建的方式,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性选择。近两年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出现的工业(产业)建筑改造,即称之为“LOFT”的一些旧厂房改造项目,应该说在一定意义上为城市旧建筑改造性利用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本,如杭州的杭印路49号、上海建国中路“8号桥”、北京的798艺术工场等。但是,由于这些旧厂房改造项目的形成机制或建设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对于城市旧建筑改造性利用这一课题而言也就意味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性。 目前在城市旧建筑改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对象,大部分是“五四”以后建造的。许多在建国后不同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造的民用公共建筑,由于渐渐地被岁月抹去了昔日的光芒,成为新一轮城市改造的目标。这类建筑建成时间短则一、二十年,长也不过六、七十年,尽管大部分未达到其自身的使用年限,但眼前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拆毁、改造、保护、闲置等等。这种随意的处置方式既缺少政策法规的依据,更缺乏学术上的理论体系支撑。 这些旧建筑不管是古典折中主义风格还是现代主义建筑,往往在建筑学上的成就并不显赫,但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们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也很难有多少“文脉”的传承关系。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而辛亥革命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短暂繁荣,更多的是外因使然,而非遗传变异。就像上海外滩建筑群,在建造之初,建筑师难道考虑了建设区域内的“建筑文脉”了吗?可能它们更容易被理解为一种西方文明的舶来品。今天对这些建筑进行的改造利用,尽管不能全面否定这段历史,但有必要背负“文脉”的重荷吗?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上海外滩18号,9号等改造项目),由于特殊的背景限制了改造性利用的范畴和手段

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4) 黄浦区黄浦区中包含了上海外滩和外滩源的建筑,也因为在《上海的外滩和外滩源》中作了专门的介绍所以这里也不发相关的照片和文字了。1 福州路正广和公司(福州路44号) 正广和公司(福州路44号) 正广和洋行:1864年,英商乔治·史密斯在英租界开设广和洋行,主营洋酒和啤酒。1883年,史密斯从洋行中脱离出来,另成立正广和洋行。取“正本清源,广泛流通,和颜悦色”之意。到1930年底,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汽水生产商。正广和公司旧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福州路44号,是一座十分醒目的英式乡村风格别墅建筑。小楼1936年竣工,砖木结构,红色机制砖墙,南立面对称布局,平面凹形,两翼向后。中部为架空为过街楼式入口,墙面露出红色木构架,两侧各立一座三角形大山墙,木质框架,红色双坡屋顶,上立砖砌高烟囱。美国花旗总会(福州路209号)

上海租界形成后大批外国侨民、商人涌进上海,为在中国的土地上也能过上西方的休闲娱乐生活,就在租界里办起了英国上海、美国花旗、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多家夜总会。 “美国花旗总会”虽是大名鼎鼎的主要的外国夜总会,但美国人在上海建总会较迟。先是于宣统三年,即1911年在南京东路33号设立花旗总会,后来又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建房,改叫“斜桥总会”。1923年5月才在福州路建本文所讲的“花旗总会”,1925年8月建成。旗昌洋行(福州路17,19号)天蟾舞台(福州路701号) 天蟾舞台是上海历时最为长久、最具规模的京剧演出场所,曾有“远东第一大剧场”之誉。天蟾舞台最早是在今九江路湖北路口(即华侨商店的旧址),得名于1916年。在这之前还叫过新新舞台、醒舞台、竞舞台、迎仙新新舞台等名字。“天蟾”取神话月精蟾蜍折食月中桂枝的典故,蕴含有压倒丹桂第一台的意思。1930年,“天蟾”之名号移至地处今福州路云南路的大新舞台,当时人称以前在九江路的为“老天蟾”,后来在福州路的为“新天蟾”。观众席分设3层,共3917座,为上海剧场之最。易名“天蟾”后,其演出之兴旺,很

老上海的历史建筑【图文】

老上海的歷史建築【圖文】 建筑,见证着城市的历史;建筑,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建筑,宣示着城市的精神。当我们看过一座城市的建筑,就能了解她曾经经历过的风雨和沧桑,就能感受从她骨子里流露出的气质和内涵,就能发现在她内心里涌动着的抱负和追求。 原有名称亚细亚大楼 现有名称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银行 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号 建筑年份1916年. 原有名称上海总会 现有名称东风饭店 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号 建筑年份1911年. 原有名称有利银行 现有名称上海建筑设计院 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4号 建筑年份1916-1918年.

现有名称华夏银行 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6号 建筑年份1893年前. 原有名称大北电报局 现有名称盘谷银行上海分行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7号 建筑年份1906-1907年. 原有名称汇丰银行大楼 现有名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0-12号建筑年份1923年 原有名称江海关 现有名称上海海关 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3号 建筑年份1925年

现有名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5号 建筑年份1910年. 原有名称台湾银行 现有名称工艺品进出口公司 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6号 建筑年份1926年. 原有名称字林西报大楼 现有名称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通联实业总公司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7号 建筑年份1924年. 原有名称麦加利银行 现有名称上海家用纺织品进出口公司 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8号 建筑年份1922年. 原有名称汇中饭店 现有名称和平饭店南楼 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9号

建筑年份1906年. 原有名称沙逊大厦、华懋饭店 现有名称和平饭店北楼 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0号 建筑年份1929年. 原有名称中国银行 现有名称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3号 建筑年份1937年. 原有名称横滨正金银行 现有名称工商银行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4号 建筑年份1923-1924年. 原有名称怡和洋行 现有名称市对外贸易局 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7号 建筑年份1920年.

关于溧阳路48栋老洋房保护改造的设想

关于溧阳路48栋老洋房保护改造的设想 提案者:经济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5/2/2 10:25:05阅读次数:1399次 虹口区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优秀历史建筑的影响力尤其深远,知晓度尤其广泛,这是虹口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溧阳路48栋老洋房,是目前上海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双拼英式花园洋房群体,已列入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作为集中反映上海近代独立式花园洋房风貌的典型街区,可与黄浦区思南路、长宁区新华路媲美。 眼下,政府房地产新政落地3年半,各方都度过了一个磨合期,房价从大起大落到趋于理智和稳定;我区几个旧改地块房屋征收大获成功;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劲吹深化改革之风,可以说,目前启动溧阳路老洋房改造正逢其时。以这一项目的运作为抓手,推动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创新,我们完全有可能发掘本区改革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黄金平衡亮点。 一、溧阳路48栋老式花园洋房的现状 溧阳路老式花园洋房群位于四川北路以东、四平路以西、邢家桥路以北,鲁迅中学初中以南,始建于1913年,初建时为租界高级职员的独立式双拼住宅,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红砖建筑的特征,代表了早期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的典型风格。共建成联列式花园洋房48幢,原有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

虹口历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溧阳路花园洋房的开发保护工作。该项目作为1999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布以来确立的与黄浦区思南路、长宁区新华路等并列的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改造试点之一,由上海中房臵换有限公司作为开发主体长期坚持开展臵换工作。区政府与中房公司合作,在保护改造方案设计、项目改造资金申请、整体开发臵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由德国SBA公司历时半年对已搬迁的溧阳路1237号进行了精细测绘,提出了保护改造方案;争取了市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的上报资格;积极开展与世界银行的贷款合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房公司在该区域共臵换居民133户,单位7家,合计臵换面积约1万平方米。根据资料汇总,该区域内尚有居民户数473户,总户籍人口1721人,实有人口920人。2005年以来,随着上海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不断高涨和居民期望值的不断升高,臵换工作推进缓慢,成本巨大;加上在当前体制机制政策约束下,项目产权、融资渠道、开发模式、业态、未来可能经营性收入等诸多方面存在困扰,溧阳路花园洋房的整体保护和再开发工作陷入瓶颈期。 迄今,该建筑房龄最长的已满百年,短的也有88年。原本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损坏严重,屋面普遍渗漏水,外立面失去原有风貌。尤其长期受大气和地底潮湿环境的影响,加之早年建筑物均未设臵底部防潮层,故粉刷及砌体表面大面积剥落,粉化严重,

上海的老建筑

上海的老建筑 (出处不详,可能是骑众,可能是摄影无忌,可能是蜂鸟。。。走长宁时参考过一部分,还不错) 一、泰安路 1、泰安路50号 在泰安路,兴国路的转角,是一幢扁扁的梯形的奇怪楼房,二十年来几乎每天从它门口走过,直到有一天在街对面突然发现他是这么一幢洋气、漂亮、奇特的建筑,拍下来的照片让人感觉这是在法国街头,遗憾的是他的对面是一个公共厕所,而不是别的。 2、泰安路76弄,亦村 亦村4号是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的故居,他1956年就在此定居,直至1999年4月27日,在这里走完了自己96年的生命历程。贺老的寓所建于1945年,是幢二层楼的现代式花园住宅,人字形屋顶,红平瓦铺盖。山墙顶开三个山字形透气孔,壁炉烟囱设置在西墙一侧,底层南房为贺绿汀客房兼琴室,侧房是女儿元元闺房,楼上是卧室、起居室和书房,庭前有一个将近200平方米的大花园。这里曾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巴金先生在这里看望过贺老,梅兰芳在这里拜望过先生,傅聪在这里向贺老求教过琴艺…… 3、泰安路115弄,花园住宅(周谷城寓所) 泰安路115弄1-8号花园住宅,隔泰安路与卫乐园相望,原为陈家巷乡村,系德国外侨于1912-1936年间建的英国古典式和西班牙式假三层住宅,由黄迈士设计,共三排九幢,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英国别墅立面部分木构架外露漆绛红色,山墙有凸窗,挑出小阳台,东面山墙凸出壁炉和烟囱,门庭高敞,半圆旋梯通向二楼。西端有和厨房相连的两层车库,住宅客厅面积较大,大客厅东侧是会客厅兼书房。西班牙住宅系缓坡屋面,盖圆筒瓦,铁制阳台栏杆,窗间有绞绳纹小柱。每幢住宅南面均有较大的花园,园内绿树成荫、绿草茵茵,环境优雅。该弄原为德士古洋行高级职员住宅,1949年解放前夕外侨均撤离回国。上海解放后多为部队、地方干部居住,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授,毛泽东的挚友周谷城,曾较长时间居住在此弄6号。该弄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6号,周谷城寓所,周老的媳妇是我的高中物理老师,周老的胖孙子是比我高一级的学长,某期南方周末说江泽民先生经常徒步不带警卫来泰安路周老的寓所看望周老,我怎么就从来没有遇见过呢? 7号,杜宣寓所,杜宣的夫人就是赵丹的前妻叶露茜 4、泰安路120弄,卫乐园 卫乐园即华山路1501——1527弄及泰安路120弄,此处原为后李家宅荒地,四周沿泰安路,华山路,兴国路被洛云浜所围,河上架有5座小桥.因一些街头艺人常在此搭棚卖艺,故而得名"卫乐园".1924年大陆银行投资建造砖木混合结构三层花园洋房31幢,仿英,法,西班牙等国式样,整齐美观,煤卫齐备,底层还有汽车间.卫乐园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卫乐园是上海西区高档住宅区之一,整个居住小区内,环境幽静,每户都有近百平方米的小花园,在泰安路一线的住宅,每幢主入口的装饰形式都各个不同,很便于住户的记认.这些不同的门口的装饰,多见于上海的西班牙建筑,有的门头带有棚屋,盖有西班牙圆筒瓦,有的做成巴洛克风格,有流畅弯曲的弧形线条.而与泰安路一线相对,在弄北侧的住宅建筑,其风格就各个不同,有英国维多利亚,西班牙巴洛克,英国文艺复兴等不同风格.特别是这里弄口的西式大门,半圆拱券,墙顶铺红色半圆筒瓦,非常醒目并和弄内建筑风格协调.这里的房屋建成后,多数分幢租给金融界上层人士,高级职员.现居民中颇多知识分子和文艺,教育,工商界知名人士及侨眷,如著名导演,剧作家黄佐临就长时间寓居泰安路120弄卫乐园1号.还有毛泽东主席前妻,老红军贺子珍,1949年从苏联回国来上海后,由周恩来总理安排曾住卫乐园10号,当时贺子珍与侄女毛泽覃的女儿贺海峰住在一起(毛泽覃的妻子即贺子珍的妹妹贺怡,毛泽覃是毛泽东的弟弟).泰安路卫乐园被市政府定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路120弄1号,黄佐临旧居,中国话剧教父黄佐临的外孙女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 泰安路120弄10号,贺子珍旧居 泰安路120弄25号,骆也舟旧居, 四、湖南路

0228老上海及新上海建筑的特色

老上海及新上海建築的特色 老上海的建築特色以「石庫門和弄堂、外灘萬國建築」為主,石庫門里弄住宅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成爲上海最具標誌性的民居,其名稱因弄堂而來,上海的弄堂最早出現於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上百個單元組成的石庫門一排排聯立而成,組成一個龐大的居住建築群。石庫門建築的間距,形成了一條條狹窄的通道,這種通道便是上海人所謂的“弄堂”。 石庫門由門框、門楣和門扇組成,尺度高大。由於形式封閉,多用石頭砌成,堅固難破,故名「石庫門」。石庫門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徵是中西合璧。住宅每戶入口有一石質門框,黑漆大門上一對銅門環,進門後有小的天井,這些均體現了中國江南傳統民居的特徵;而在總體上採用的聯排式佈局卻來源於歐洲,外牆細部有西洋建築的雕花圖案,門上的三角形或圓弧形門頭裝飾也多爲西式圖案。石庫門里弄住宅是上海地方文化中特有的善於吸取百家之長相容並蓄的突出反映。 外灘位於上海黃埔中山東路,全長約1,500米;北起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南至金陵東路,東靠黃浦江,西面是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有歌德式、巴洛克式、羅馬式、古典主義式、文藝復興式等建築,有萬國建築博覽美譽(曾被闢為英美法租界),著名的有海關大樓、和平飯店、中國銀行大樓、大北電報公司大樓等。

在上海有句很響亮的口號:“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而開發開放中的浦東城鄉的變化則完全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崛起,率先進入了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著名的建築物為「金茂大廈、東方明珠電視塔」,並帶動週邊地區陸運、空運的發展。金茂大廈與著名的外灘風景區隔江相望,高420.5米,主體建築高88層,地下3層,是目前中國最高、全球第三高的大廈。金茂大廈已榮獲新中國50年上海經典建築金獎第一名等多項國內外大獎,由美國S.O.M公司設計,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3樓至50樓為辦公室,53樓至87樓為上海金茂凱悅大酒店,是世界上最高的酒店,88樓為全國最高的觀景台,可容納1000名遊客。 東方明珠電視塔塔高468米,與外灘的“萬國建築博覽群”隔江相望,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由3根直徑9米的擎天立柱、塔座、11個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球體和太空艙等組成,意念來自白居易的唐詩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盤」。上球體是觀光塔,可俯瞰外灘浦西及浦東地區,另設有可容納400人的旋轉餐廳;太空艙則為觀光廊和會議廳。 資料來源:上海地理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1561475.html,/~hm1203/settlement/sh-geog.htm 老房子喚起的回憶https://www.360docs.net/doc/b611561475.html,/shanghai/impression/2004/06/15/1609712.shtml

基于旧建筑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

基于旧建筑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 发表时间:2018-10-26T10:11:24.9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5期作者:蔡坤妤黄言言 [导读] 本文主要围绕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复兴展开分析,讨论了如何通过旧建筑改造设计更好的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创造出更加合理的城市公共空间。 蔡坤妤黄言言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复兴展开分析,讨论了如何通过旧建筑改造设计更好的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创造出更加合理的城市公共空间。 关键词:建筑改造;城市公共空间 旧建筑的适应性改造是一个复杂的城市问题,在功能置换与建筑更新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空间的重塑。文章选取西班牙城市的旧建筑改造项目,从行为参与、空间体验、资源管理等几个层面,分析与总结旧建筑的适应性改造如何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复兴。 1 学习理念,旧建筑改造的新范本 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这个话题在全世界范围早已不是一个新主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在20世纪中期便经历过从盲目推倒重建到理性注重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改革过程。按照城市更新及相关理论发展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分析,战后西方城市,特别是内城和旧城更新的理论发生很大的变化,基本上是沿着清除贫民窟――重建邻里单位――社区更新的思路发展,指导旧城更新的基本理念也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理论。从时间的具体节点来看,英、美等国在经历了20世纪中期大规模的改造运动,以及30-50年代清除贫民窟运动之后,对其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与规划。然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随之涌现。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尚未成熟的城市规划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对城市发展模式的世界范围内的反思,其中也包括对上述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后所进行的反思。在此之后,西方国家城市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有了长足的发展,那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核心,在城市的重建与复兴中,一方面力求体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即城市复兴的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是继续趋向于谋求更多的政府、社区、个人和开发商、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经济学者的多边合作。 我国是进行了近20年(1978-1999年)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之后,才逐渐开始意识到要更加侧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复兴建设思路。跨入了21世纪之后,站在新的时代和全新的起点上,我国逐步开始注重旧建筑和旧地段改造和再利用。其中,我们主张以合理的更新、改建过程替代大拆大建的方式,这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性选择。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即是以LOFT为设计理念的一些旧街区和厂房改造项目,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为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成功范本。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新天地、上海建国中路8号桥、上海苏州河仓库、杭州的杭印路49号等。但是,由于这些旧街区和厂房改建项目的形成背景与设计模式以及市场定位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对于城市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性这一主题的论证和最终产生的学术和实际效益的结果上都造成了不同的差异性。 2 当今社会状态下的公共生活设计――行为与参与的恢复 公共空间是一个行为的发生器,它能够包含的行为的种类与数量,决定了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及受欢迎的程度。根据行为而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让人觉得身处室外有事可作、有借口去停留。当今社会状态下的公共生活所需要的公共空间应体现出时代性。一方面,越来越多种类的活动需要放到城市空间进行,如阅读、集会、广场舞等;而另一方面,对某些特定行为的设计或者恢复,可以激发人们的记忆与情感,对于人们阅读城市及当地文化起到重要引导作用。 在西班牙的诸多旧建筑改造中,通过建筑改造的方法获得中介性城市空间同时,也注重了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当今社会状态下的公众参与提供了可能性。在莱昂城的火车站房改造项目中,estudioSIC设计机构的建筑师将旧的火车站房改造成艺术空间。设计着重恢复城市空间应该有的多种公共参与可能。一个更换为玻璃表皮的原有建筑体量成为划分外部城市空间与内部广场的界限。广场设计考虑了各种活动的可能,弧形看台、圆形下沉旱水池上的木道、简约的条形坐具使人们可以在此散步、休息、聊天、观景等等。在维斯卡尔市的城堡塔楼改造项目中,建筑师试图在介入展览空间的同时,建立一个由底层盘旋而上的行为路径,让人们重新去记起这座村庄特殊的历史经历――一座防御性的村庄。 3 再生空间媒介作用的发挥――差异性空间体验的塑造 建筑可以作为一种媒介,通过视觉感受和心理作用,可以让人们阅读城市,思考历史。空间的体验性的塑造是建筑媒介性发挥的一个基本条件。对于空间体验性的建立,逐渐地从强调对建筑形式的视觉体验过渡到材料对形式的建构所带来的多元体验。愉悦的空间体验本身就是公众获得的最直接利益,与此同时,也触发了人对城市、历史、文化阅读与思索。具体到在旧建筑改造项目中,旧建筑部分与新增建的部分,一个具有古老沧桑的历史感,一个具有简约纯粹的现代感,常能够形成一种差异性的空间体验。 在很多西班牙旧建筑改造项目中,建筑师小心地介入新的结构与材料进行空间的建构,使再生的中介性空间更具吸引力的同时,引发人们在精神层面获得感悟。在Can Ribas工厂改造项目中,作为中介空间的敞廊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既有石墙与木材的沧桑,又有轻质木构件带来的简约与纯净。行走其间,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未来的活力。位于里波尔市的La Lira剧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个通过单体加建方式获得城市新空间的实例。设计可以归结为一个小桥以及它直通的一个开放剧场空间。即使它在没有演出的时候,透过旧建筑的屋檐和格栅界面的射入光线依然让人们感受到时光的变迁。 4 资源配置与管理有效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物品”属性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特征,需要以公平性、福利性、公益性来评估,公共空间的供给需要由公共部门来有效提供、管理与执行。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是民生之需、民心之盼。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土地有效供给与土地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当城市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生活空间越来封闭时,更应该约束与节制自身的所谓繁荣发展,从城市的舒适型、共享性、长远性对有价值的公共空间予以关注、保留与开发,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施合理布局与建设。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对公共空间关注度逐步上升,市民对公共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管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规范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科学合理利用公共空间的资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众安全权益,应进一步加快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开发建设、使用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农村旧建筑改造方案

历史保护与生态节能双重视野下的上海里弄更新改造 0引言 上海里弄住宅,兴起于租界出现之后,停止在解放前夕,集中建造在上海市中心区,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江南民居,先后建设了一个世纪…,反映了建筑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类型,是保护历史的珍贵遗产。其规划布局紧凑而又灵活,平面设计功能明确,空间组织流畅合理,并形成了宁静又方便的居住环境。但由于城市化进度的1高速发展带来的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原有的一户居住的里再民居单元变成当今的“七十二家”房客现象。众多住户挤入其中,居住环境甚差,已无法满足当代的居住要求,从而形成了现阶段高密度、低品质的居住状况。日常使用能耗巨大,远多于多高层住宅,居民改造要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如果仅仅从历史保护与经济效益等角度出发的历史建筑改造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在尊重上海里弄住宅历史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进行生态节能改造(图1)。 1传统生态元素 上海里弄继承了江浙民居的传统,借鉴了欧洲毗邻式住宅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图2)里弄中有许多传统生态元素是历史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延续至今。我们须将这些生态元素给予延续和发展。归纳起来,上海里弄中的传统生态空间形态主要包括弄堂、骑楼、天井、老虎窗等。 1.1弄堂 早期的里弄民居均采用行列式紧凑布局方式,弄堂分总弄和支弄,由住宅山墙或住宅前门与对面住宅的后门的间距形成(图3)。弄堂路面往往由青石或花岗石铺设而成,有良好的渗水性。在环境控制方面,弄堂间形成了“冷巷效应”,通过紧凑的建筑排列产生阴影,使建筑之间的巷道形成阴凉区域。 由于上海地区夏季的炎热气候,这对阻止过多太阳辐射进入里弄,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弄堂多呈南北和东西向,通道狭长,这为巷道的导风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弄堂内形成良好的风环境。 1.2骑楼 骑楼底层架空,二层设房间连接两侧,是集交通、遮阳、通风、避雨、隔音为一体的有效功能要素(图4)。它在夏季形成的阴影区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开放空间,而且往往通风顺畅,是乘凉的好去处。在雨季,又为人们提供避雨和储物等功能。在与外部道路连接处的骑楼能较好的阻隔外部噪音,达到闹中取静的效果。 1.3天井 里弄住宅由于进深大,设有前天井和后天进(图5)。天井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区,同时也是气候的缓冲区。面积虽然不大,只有10-1 5m2,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室内的通风采光条件,增加了绿化面积,为封闭的天井增添了生气。另外天井的围墙高度对日照也有一定的考虑,以满足夏季遮阳、冬季日晒的双重作用。 1.4老虎天窗

上海的老建筑

第五章宾馆娱乐建筑 简述 饭店、旅馆建筑是上海最早形成的公共建筑之一。清康熙年间上海便出现了大量旅馆,多设在当时的东门内外大街上和附近里巷之中,其建筑与住宅类同。上海的新式旅社是20世纪初由外国人兴办的,约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后国人也开始自建旅社,这段时间的旅社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20年代以后,上海兴建旅社日盛,仅在西藏路以东、南京路以南、旧城区以北一带就建了远东、扬子等十余座比较大的旅馆。旅馆建筑也由砖木结构发展为钢筋混凝土或钢框架结构,形式由古典式发展为近代式。30年代左右,随着上海建筑高潮的兴起,大型高层旅馆建筑纷纷建成,其中代表性的建筑有沙逊大厦、百老汇大厦、国际饭店等。 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上海新建的较大规模宾馆只有延安饭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除对原有饭店进行改建或扩建外,同时兴建了一大批高档次、现代化的豪华宾馆,其中高层建筑占极大的比例。截至1993年,上海有各类档次的涉外宾馆100多家,客房2.5万多间,已具备相当规模的接待能力。这些建筑无论从总体布局、平面布置、建筑造型和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结构选型、施工方法、设备配置、新材料的应用都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上海宾馆建成于1982年,是上海第一幢由国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和全部使用国产材料建成的高级旅游宾馆,首次打破了国际饭店保持近半个世纪之久的上海最高建筑的历史纪录。 龙柏饭店也于1982年建成,是上海解放后,自行设计的第一座豪华型花园别墅式宾馆。1986年建成的华亭宾馆,为上海80年代高层建筑的面积之最。华亭、静安希尔顿、新锦江、花园、锦沧文华、波特曼、太平洋、国际贵都、海仑、虹桥……等大宾馆风采各异,造型别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上海多种建筑风格。 上海高层旅馆主楼结构选型大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采用框剪体系,少数采用钢结构。基础采用桩基片筏基础及箱形基础,桩基有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及钢管桩、灌注桩。外墙大都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加贴饰面材料,少数采用预制铝合金板或全玻璃幕墙。施工方法大都为商品混凝土泵送现浇,少数采用钢结构的则为预制构件现场拼装。内部设备配备齐全,并有一流的水平。 专供娱乐的综合性大型建筑,最富有代表性的是民国14年(1925年)建成的大世界。它由3幢4层钢筋混凝土楼房相联成扇形,转角处有一座高塔,气势磅礴。直到解放初,“大世界”一直是上海最大的富有海派文化特色的游乐场。清宣统三年落成的英国总会是上海外滩早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民国14年落成的花旗总会为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仿欧洲复兴时期新古典派威尼斯式,是一座较早使用美国进口棕色面砖的建筑。民国15年落成的法国总会为文艺复兴法国古典建筑风格,其弹簧地板舞池,领上海之先。

上海外滩老建筑群

上海外滩老建筑群 外滩,位于中山东一路(按门牌1号算起)南起延安东路,北抵外白渡桥,全长约1.5公里,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近21幢风格各异的老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早期的外滩是一个对外贸易的中心,这里洋行林立,贸易繁荣。从19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外资和华资银行在外滩建立,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于是,外滩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在外滩拥有一块土地,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名誉的象征。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外滩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使面积不算大的外滩集中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故外滩又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由于我对外滩记忆犹新,在网上搜索有关资料.暂没发现很完整,很齐全资料和照片.有资料存有错误,甚

至照片与介绍对不上号,简直牛头不对马嘴.就存心想整理一份,今年在上海期间专门到外滩从头到尾在外滩观光台,中山东一路东,西两侧拍摄了三次.由于我的历史,地理知识肤浅,仅对各大楼的照片保证无误.如有其它错处,恳请诸位更正. 上海总工会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之间,有一幢大楼,因是解放后建造,就不再入册. 先上外滩各部分群景照(没有超广角,也找不到合适位置拍全景照) 5.jpg (277.2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

从上海1933老场坊看中国旧工业建筑改造

从上海1933老场坊看中国旧工业建筑改造 摘要: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背景下,聚焦上海1933老场坊,研究和分析其建筑历史、设计特点,以及对其改造设计的成功经验,进而思考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上海1933老场坊、旧工业建筑、改造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然落幕,这个魅力都市逐渐恢复了平静。无数中外人士前来品读这个城市的传统与时尚。在世博园之外,亦有众多热点被人追捧。在这些代表着上海方方面面的风韵的城市名片中,上海1933老场坊低调、神秘、高贵迷人,冷静地观望着世事沉浮,人间冷暖。这座建成于1933年的老建筑经过一系列改造之后,焕发出新的生机,生动地显现出上海的前世今生,让众多游人趋之若鹜。这座建筑也成为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给我们启发和思考。 上海1933老场坊位于虹口区的沙泾路上,她的前身是“工部局宰牲场”,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上海余洪记营造厂负责建造,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筑整体是规则的方形轮廓,看似简单,内部中心位置有一24边形主楼,主楼和四角的建筑由楼梯、坡道、廊桥相连。建筑高五层,空间错落,跌宕起伏,不同方向的坡道缠绕盘旋,宛若迷宫。仅容一人通过的楼梯、幽暗的隔间、直线条的建筑体块和豁然开朗的中央大厅、开阔的屋顶平台、近似圆形的主楼形成鲜明的对照,空间的流动和碰撞让人心动。 建筑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建造,墙体厚度约50厘米,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上世纪30年代,利用这种方法实现了温度控制,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室内温度。原加工车间采用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结合伞形柱,营造出简洁、宽阔、优美的室内空间。坡道纵横交错,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其所处的位置和走势都和各种牲畜的屠宰工艺流程紧密联系,丝丝入扣,绝无偶然。建筑外立面自二层高度以上,规则地布满了方形和圆形组成的装饰图案,几何线条都是用混凝土加工制作而成,图形中间嵌有透明玻璃。在明媚的太阳光的照射下,室内地面上会呈现出如同剪裁过的光影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设计方法和技术措施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之规模和水平相当的屠宰场全世界也只有两家,其一在美国,其二在英国,而且都已湮没不存。 上海1933老场坊自建成后,先后作为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沙浜路屠宰场、市立第一宰牲场、上海市营宰牲场(北场)、中国食品出口公司上海宰牲场、国营上海冻肉加工厂、上海市食品研究所等十几家食品生产机构的驻地,1970年后由上海长城生化制药厂接手,2002年工厂完全停产,1933老场坊归于沉寂。

18条特色主题线路带你去逛梧桐树下的徐汇老建筑

18 条特色主题线路,带你去逛梧桐树下的徐汇老建筑 百年沧桑申城,汇聚了古今中外建筑流派的经典之作。 徐汇区作为上海中西文化碰撞发生最早、最激烈和最具特点的区域,留下了两千多栋“老房子”,汇聚世界各国的建筑精 华,呈现出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以杰出的构思和精巧的工力,来看看这18 条建筑阅读主题线路吧!海派寻源之旅线路:光启公园7徐光启雕塑7徐光启纪念馆7徐汇公学旧址7徐家汇藏书楼T徐家汇大修道院旧址T土山湾博物馆T 上海电影博物馆7百代小红楼点评:这处百年文化建筑群,是海派文化的策源地,见证了国人“最早看西方”的历史,孕育了近现代上海乃至中国科学文明发展的源流。 艺,营造出缤纷的异域风。想要领略上海西区老洋房的魅 百年教育之旅线路:土山湾博物馆7中国蓝印花布馆7徐汇艺术馆7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7东方乐器博物馆7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7 IG 央界影像艺术馆点评:文明远来,薪火相传。 在这片土地上,文化的璀璨,同样映现着中西方教育的交融与发展。 海派工艺之旅线路:土山湾博物馆7上海市第四中学7徐汇公学旧址7上海交通 大学T钱学森图书馆T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点评:建筑的神工、手艺的鬼斧,竞相描绘着城市的精致构想和奇思异彩。在遗产里流连往返,于方寸间异想天开,成就了海派工艺的东韵西情。 东西文化交流之旅线路: 土山湾博物馆T徐家汇大修道院(南丹路40号)T徐家汇观 象台T徐家汇天主堂T徐家汇藏书楼T圣母院旧址点评:沿着先辈曾经开拓的中外历史文化交流的脚印,领略当时代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魅力,激励对明天的向往与希望。 邬达克之旅——向建筑大师致敬线路:西湖公寓T凯文公寓T衡山公寓T黄兴故居T密丹公寓T东湖宾馆T汉源汇点评: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脉象,透过一面墙块砖,触摸到的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上海之行,没有观光过邬达克的建筑,是有缺憾的。

旧建筑改造中的”进退”:上海市北郊冷库改建项目

旧建筑改造中的”进退”:上海市北郊冷库改建项目 摘要:随着近年来城市发展的成熟稳定,更多的城市更新项目推展扩大,其中 城市中旧建筑的改造、扩建、修整成为城市更新进程中不可或缺甚至尤为重要的 一环,并且改造的必要性、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地方策略以及公众的认 可和重视。本文介绍了旧建筑改造中设计、技术上涉及的部分方法和实际运用中 的选择,不仅通过具体案例阐述了实际项目中的进退取舍,也为以后旧建筑改造 设计提供了方向及参考。 关键词:城市更新;旧建筑改造; 前言 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日益提升和趋于稳定,尤其一些在城市建设和环境状况相对成熟的 城镇不再追求不断的新建和推倒重建,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更新和旧建筑改造带来的“重生”。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改造项目不同于以往对新建建筑的导向,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如何 使旧建筑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如何做出有必要、有计划的改建活动,使得“重生”的旧 建筑于环境得到改善和更新,于使用者满足其期望和使用,于技术施行又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这些内容的旧建筑改造当在取舍的“进退”中得到平衡。 1案例基本资料说明 上海市闸北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北部,是上海连接长三角、连接全国各地的一个陆上交 通枢纽,是上海火车站、铁路北郊货运站和长途客运总站所在地。基地处于上海市闸北区江 场路寿阳路交叉路口,周边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绿地中央广场、中环协信天地等与形态 建设并举的功能逐渐进驻,北郊冷库这样一个原泛善可陈的普通建筑如何适应当前环境及功 能的需要,成为形象符合周边环境和发展的建筑,是对此次设计的“进退”的一个着力点。 北郊冷库原为8000吨的仓储设施,是典型的20世纪80、90年代的传统仓库,那时闸北区还处于开发开放的酝酿阶段,建筑的外观和结构形式也仅仅满足使用的需要即可,建筑的 原有空间直白而简单,立面的建筑处理手法单调而粗陋。既有条件的桎梏相当明显,但是同时,桎梏以外的若干可能性也一定程度的存在,改造与建筑本身的历史感及现代感的对比冲 击必然扯上关系。 2设计中的“进退” 继承和发展原本就是建筑设计的永恒话题,在这种新旧建筑的明显差异下,苍白而古老 的仓库的改建和扩建中的再设计需求显得更为强烈,在延续历史的同时,意味着他们开始走 向城市化和开放性。功能的扩张也使其更能适应当前的需求,空间的延续打开了对外的门户,这种改变好似歌德在《浮士德》中的一句话,“很多时候你认为是自己在主动前行,其实是不知不觉被推向前方”。 本案设计中“新”与“旧”的明显对比是我们必须把握住的“进”,即对老建筑中特色明确有独 一无二的元素—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等—予以保留及延续,同时这种独特的老建筑“旧”的、 具有历史感的特征与城市建设“新”的、具有现代感的特征之间的碰撞都是我们需要坚持的方向。 当然,目前城市建设对改、扩建建筑有许多的限制,使得我们不能像新建筑设计那样天 马行空、标新立异,例如本案中对新建建筑高度、层高、控制线、面积等的要求都是于设计 中必须做出的妥协。另外,由于业主的想法不总能与设计者完全一致,建筑又不是单纯的朝 圣藏品,认为建筑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而是业主或使用者甚至藏品本身的价值受到了颠覆,喧宾夺主,妥协是我们需要也必须的“退”。 2.1建筑控制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