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例分析——贫血

第三章 病例分析——贫血
第三章 病例分析——贫血

第三章病例分析——贫血

贫血概述

一、定义

贫血可以定义为机体红细胞总量减少,不能对周围组织充分供氧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用反映外周血红细胞浓度的指标诊断贫血,包括血红蛋白(Hb),定量红细胞(RBC)计数及红细胞比容(Hct),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常用和可靠。

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一般定为: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红细胞<4.5×1012/L,红细胞比容<0.42;

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4.0×1012/L,红细胞比容<0.37;

孕妇血红蛋白<100g/L,红细胞比容<0.30。

二、病因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称溶血性贫血

(三)失血

三、分类

按成熟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按贫血严重程度将贫血分为:①轻度:Hb>90g/L;②中度:Hb 60g/L~90g/L;③Hb 30g/L~60g/L;④Hb<30g/L。

四、临床表现

1.疲乏无力,精神萎靡,皮肤黏膜苍白,皮肤干枯,弹性降低,毛发枯细,指甲薄脆。

2.呼吸及循环系统:心率、呼吸加快,活动后心悸、气短明显,可闻及肺动脉瓣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可有心力衰竭,原有心血管疾病加重。

3.神经肌肉系统:严重贫血常有头痛、头晕、耳鸣、晕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4.消化系统:常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部不适、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5.泌尿生殖系统:多尿和低比重尿。育龄期女性可出现月经周期紊乱。

6.贫血患者有时伴低热。

缺铁性贫血

当体内铁储备耗竭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一、病因

(一)铁摄入不足和需求增加

(二)铁丢失过多:如慢性失血。

二、临床表现

IDA发病隐匿,呈渐进的慢性过程。

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苍白,乏力,心悸,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等非特异性症状。

2.皮肤粘膜及其附属器:扁平甲,反甲或匙状甲,舌乳头萎缩,严重时呈光滑舌并可伴有舌炎。

3.各系统表现:心悸,气短,活动后为著。可闻及二尖瓣和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可有食欲不振,便秘,腹泻等。常伴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异食癖为IDA的特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一)形态学检查

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一,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2.骨髓红系造血呈轻至中度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骨髓铁染色细胞内外铁均减少,尤以细胞外铁为明显,是诊断IDA的可靠指标。

(二)生化检查

1.铁代谢检查血清铁降低,<8.95μmol/L(500μg/L);铁蛋白降低,<14μg/L;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总铁结合力多升高,>64.44μmol/L(3600μg/L)。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FEP/HB升高。

四、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的贫血鉴别。

1.珠蛋白异常所致贫血包括异常血红蛋白病和海洋性贫血,属遗传性疾病,常有家族史。查体可有脾肿大。血片中可见靶形红细胞。血清铁、铁蛋白和运铁蛋白饱和度不降低。

2.慢性病性贫血多数患者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部分患者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不增加;血清铁蛋白和运铁蛋白受体升高;骨髓铁粒幼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内铁增加。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骨髓中铁粒幼细胞增多,并出现特征性环形铁粒幼细胞,计数>15%有诊断意义。血清铁、铁蛋白升高。

五、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二)铁剂治疗首选口服铁剂。口服不耐受,消化道吸收障碍,因口服铁剂导致原有消化道疾病加重者,可考虑注射铁剂。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由于获得性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特征。

一、病因

1.化学因素:氯霉素,苯及其相关制剂等。

2.物理因素:γ射线、X射线等高能射线。

3.生物因素: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以病毒性肝炎最为重要。

二、临床表现

多呈中至重度贫血。粒细胞明显减少时,易发生感染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患者有出血倾向,常见皮肤黏膜出血,如出血点、鼻衄、齿龈出血、血尿及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是再障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再障罕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早期细胞少见。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

2.骨髓象穿刺涂片特点是骨髓颗粒减少,增生不良,三系造血有核细胞均减少,无明显病态造血现象。骨髓活检主要特点是骨髓脂肪变,三系造血细胞减少。

3.其他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增高,血液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升高。部分患者CD4+/CD8+比例倒置。体外造血祖细胞培养:细胞集落明显减少或缺如。骨髓核素扫描。

四、分型

五、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典型表现为睡眠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常有贫血,感染,出血,但患者常有血栓形成倾向,半数患者有肝和(或)脾肿大,半数以上患者骨髓象呈三系细胞增生活跃,尿Rous试验阳性,Ham试验、蔗糖溶血试验阳性。NAP活性降低。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周围血象可呈全血细胞减少,但多数患者骨髓增生活跃,早期细胞增多,出现病态造血。

3.非白血性白血病表现为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幼稚细胞少见,但骨髓中有多数原始细胞,不难鉴别。

4.急性造血停滞起病较急,表现为贫血迅速发生或加重,骨髓增生度自活跃至减低不等。病程中出现特征性的巨大原始红细胞。本病呈自限经过,多数在2-6周内恢复。

5.恶性组织细胞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常伴高热、衰竭,体征可有黄疸,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骨髓穿刺可见异常组织细胞。

六、治疗原则

(一)支持治疗

减少感染机会,有感染征象者,及时应用抗生素。

输血或成分输血。

(二)非重型再障的治疗

首选雄激素,有研究表明,雄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可提高疗效。

(三)重型再障的质量

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2.免疫抑制治疗

缺铁性贫血病历实用模板

入院记录 主诉:头晕、乏力、食欲减退,心慌、气短3月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食欲减退,以为劳累所致,未引起注意,近3个月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活动后心慌、气短等症状。遂来我院检查发现RBC:3.99×1012/L HGB:98g/L,门诊以“缺铁性贫血”收治入院。患者发病以来神志清醒,精神差,食欲缺乏,无恶心、呕吐等不适。 即往史:平素体质一般,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及献血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社会正规进行。

个人史:生于本地,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不良嗜好。 月经史:初潮年龄:15岁,行经天数:4-5天,间隔天数:28-30天,经量中等,色暗红,无痛经史。 婚育史:适龄结婚,子女身体健康,家庭和睦。 家族史:父母健在,否认相关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 体格检查 T 36.7℃P 72次/分R 20次/分BP 110/7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较差,神志清醒,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头颅五官正常无畸形,眼睑轻度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脓血性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外观无畸形,鼻通畅,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无鼻翼扇动,副鼻窦区无压痛。唇苍白、无紫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肋间隙增宽及变窄,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触诊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清音,无浊音及实变。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72次/分,心音有力,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隆起,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脾肋缘未及,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 神志清醒,精神一般,贫血貌,全身散在出血点,皮肤苍白,结膜苍白,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三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 下列哪种缓冲对决定着血浆的pH ( ) H2CO3 NaH2PO4 H2CO3 D.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2.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3.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形成( ) A.球蛋白 B.白蛋白 C.氯化钠 D.纤维蛋白原 4. 蛋白质的浓度在体液中的分布是( )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B.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5. 与血液凝固密切相关的成分是( )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纤维蛋白原 D.肾素 6. 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血浆血蛋白增多 C.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减少 7.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8. 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A.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B.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D.血细胞比容改变 9. 0.9%NaCl溶液与血浆相同的是( ) A.胶体渗透压+浓度 +浓度 D.总渗透压 10.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红细胞发生哪些现象有关( ) A.凝集的快慢 B.叠连的快慢 C.运动的快慢 D.溶血的多少 11. 把正常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增快人的血浆中去,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 ) A.不变 B.减慢 C.增快 D.先不变,后增快 12. 如将血沉增快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正常人的血浆中去,血沉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 ) A.不变 B.减慢 C.加快 D.先不变,后加快 13. 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心静脉压 B.细胞外晶体渗透压 C.血浆和组织间的胶体渗透压 D.脉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血液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2.血细胞比容 3.可塑变形性 4.渗透脆性 5.红细胞沉降率 6.趋化性 7.血浆 8.血清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0.血型11.体液 12.血液凝固 二、填空题 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___和____。血浆是____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 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在脱水时,其值____;贫血时,其值____。 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___。 5.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____与____之间的水平衡。 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____,主要是由____所形成。 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静脉输入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CD,血细胞形态____。 9.正常人血液pH值为____。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 10.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____;女子平均约为____,这种差异主要与 ____水平有关。

11.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____;女子的Hb含量是____。 12.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____,越不易____。 13.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____;女子为____。 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和____。 1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____和____。 16.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离心管上段是____,下段是____。 17.胃腺壁细胞功能异常可使内因子缺乏,导致____吸收障碍,可引起 ____。 18.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___增多所致。 19.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数为____。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数的____;淋巴细胞占总数的____。 20.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____增多;肠虫病患者血中____增多。 2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____和很强的____。 22.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____。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____。 23.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____,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____。 24.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____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____。 2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__,____,____三步。 26.血液凝固是一种____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____。 27.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____和____。 28.人体体外抗凝血,最常用的抗凝剂是____和____。 29.大面积烧伤病人以补充____为最好;严重贫血的病人宜输入____。

病例讨论_百度文库.

前言 在病理学实习中,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形态学印象,并加强与临床知识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网络课程适当安排临床病例讨论(CPC),为了做好临床病例讨论,请注意以下问题: 1、课前预习:课前应抽出一定时间预习病例,熟悉病例内容并了解讨论要求,温习有关理论知识,讨论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归纳分析:在详细阅读了病例资料后,应首先将有关资料按系统归纳分类,按病程划分阶段,明确病变在何系统,如患有多系统疾病应分清主次,看哪种疾病为主要疾病和原发性疾病,哪种疾病为继发性病变,哪种为合并症。对于复杂病例,需联系病理与临床、大体与镜下、经过与进展等多方面资料进行归纳、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3、初步诊断:经过上述归纳分析最后做出初步诊断。对于疾病的诊断,除确定疾病名称外,还应进一步分型,即确定疾病的类型、阶段,以提示病变的特征(类型)和进展(分期)。如患者已死亡,还应对死因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可将临床病例讨论方法归纳为“归系统、抓重点、找联系、看发展、细鉴定、定诊断”,最后还要听老师的讲解与分析,以修正和充实自已的认识,积累经验,为以后临床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例讨论 病例1 A. 3171男性42岁 因骑车不慎跌倒,右小腿肿痛,急诊诊断为右小腿胫腓骨骨折,长靴形石膏固定后, 回家卧床休息。此后小腿肿痛无明显缓解。于伤后2周右下肢肿痛明显加重,去医院复查 ,拆除原石膏并重新固定包扎,但肿胀仍进行性发展至大腿,因胀痛难忍,再次急诊, 未得明确诊断。留察4天后坐起吃饭时突然高叫一声,当即心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 讨论题:

血液系统疾病病例分析

血液系统疾病 缺铁性贫血消化道肿瘤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男性, 56 岁,心慌、乏力两个月两个月前开始逐渐心慌、乏力,上楼吃力,家人发现面色不如以前红润,病后进食正常,但有时上腹不适。不挑食,大便不黑,小便正常,睡眠可,略见消瘦,既往无胃病史。查体: T36.5 ℃, P96 次/ 分, R18 次/ 分, Bp130/70mmHg ,贫血貌,皮肤无出血点和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心界不大,心率96 次/ 分,律齐,心尖部Ⅱ /6 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及,下肢不肿。化验: Hb75g/L ,RBC3.08× 1012/L , MCV76fl , MCH24pg ,MCHC26% ,网织红细胞1.2% , WBC8.0 × 109/L ,分类中性分叶69% ,嗜酸3% ,淋巴25% ,单核3% , plt :136 ×109/L ,大便隐血( + ),尿常规( - ),血清铁蛋白6μ g/L,血清铁50 μ g/dl ,总铁结合力450μg/dl.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8 分) (一)诊断 1. 缺铁性贫血 2. 消化道肿瘤可能大 (二)诊断依据 1. 贫血症状:心慌、乏力;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大便隐血( + );有关铁的化验支持诊断 2. 病因考虑消化道肿瘤:依据:中年以上男

性,有时胃部不适,但无胃病史;逐渐发生贫血,体重略有减轻。 二、鉴别诊断( 5 分) 1. 消化性溃疡或其他胃病 2. 慢性病性贫血 3. 海洋性贫血 4.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三、进一步检查( 4 分) 1. 骨髓检查和铁染色 2. 胃镜及全消化道造影、钡灌肠或纤维肠镜 3. 血清癌胚抗原CEA ) 4. 腹部B 超或CT 四、治疗原则( 3 分) 1. 去除病因,若为消化道肿瘤应尽快手术 2. 补充铁剂 3. 若手术前贫血仍重,可输浓缩红细胞 急性白血病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男性, 35 岁,发热,伴全身酸痛半个月,加重伴出血倾向一周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热38.5 ℃,伴全身酸痛,轻度咳嗽,无痰,二便正常,血化验异常(具体不详),给一般抗感冒药治疗无效,一周来病情加重,刷牙时牙龈出血。病后进食减少,睡眠差,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药敏史。查体: T38 ℃, P96 次/ 分, R20 次/ 分, Bp120/80mmHg ,前胸和下肢皮肤有少许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不黄,咽充血( + ),扁桃体不大,胸骨轻压痛,心率96 次/ 分,律齐,肺叩清,右下肺少许湿罗音,腹平软,肝脾未及。化验:Hb82g/L ,网织红细胞0.5% ,WBC :5.4 × 109/L ,原幼细胞20% ,

缺铁性贫血病历

缺铁性贫血病历 患儿XX,2岁,男童,因“异食癖、反甲6+月”入院。 1.患儿系幼儿期儿童; 2.起病隐匿,逐渐加重; 3.主要表现:患儿于入院前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异食癖(喜食泥土)、伴反甲,并逐渐加重出现皮肤黏膜苍白,以唇、口腔、甲床最明显,伴注意力不集中,无发热、咳嗽,无精神障碍等症状,患儿家长为求治疗,遂急送至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缺铁性贫血”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患儿出生后饮食挑剔,大小便正常。 入院查体:T 36.5℃, P 120次/分,R 25次/分,W 12kg,慢性病容,神清,精神较差,抱入病房,面色苍白,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头形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唇、口腔苍白,咽无充血,颈软,颈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湿罗音。心界稍大,心率12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心脏听诊未闻及明显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双肾区无叩痛,移浊(—),肠鸣音正常。甲床苍白伴反甲,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外周血象、骨髓象、铁代谢检查:

初步诊断及依据:缺铁性贫血依据:患儿系学幼儿期儿童,起病隐匿,逐渐加重;因“异食癖、反甲6+月”入院;查体:面色苍白,唇、口腔苍白,甲床苍白伴反甲;辅查支持;故诊断。 鉴别诊断及依据: 1.地中海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典型病例有家族史、特殊面容、肝脾肿大。血片有靶型红细胞、红细胞渗透脆性下降、血红蛋白电泳可见HbF和(或)HbA2增加,铁代谢检查示不缺铁、甚至多次输血后致铁负荷过多。 2.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血红素合成障碍和铁利用不良导致的贫血,SF、SI、TS均增加,骨髓示细胞外铁增加,铁粒幼细胞明显增多。 3.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广泛的肺毛细血管出血,肺泡中有大量的含铁血黄素沉着。临床有反复发作的咯血、气促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痰涂片可见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肺部X线可作诊断参考。 诊疗计划:儿科护理常规,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加强护理,保证睡眠,避免感染,营养支持,补充铁剂,对症治疗。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概述】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至。形态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症状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的缓急相关。 【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 ⑴病史提问:注意①饮食习惯,是否有偏食或异食癖。②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等)、钩虫病;女性是否有月经过多;是否做过胃肠手术等。男性及绝经妇女应考虑是否为胃肠道肿瘤的首发症状。 ⑵临床症状:一般有疲乏,烦燥,心悸,气短,头晕,头疼。儿童表现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部分病人有厌食、胃灼热、胀气、恶心及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少数严重病人可出现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炎。 二、体检发现 除贫血外貌外,有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薄平,不光滑,易碎裂,甚至呈匙状甲(见于长期严重病人)。 三、辅助检查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100g/L;MCV<80fl,MCH<26pg, MCHC<0.31;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血清铁<10.7mmol/L,总铁结合力>64.44m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0.15。血清铁蛋白 <14mg/L。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 <15%。 四、鉴别诊断 地中海贫血:有家族史,血片可见大量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A2增加,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可染铁增加。 慢性炎症性贫血: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增高。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与铁蛋白增多,总铁结合力降低。 【治疗措施】 1. 去除病因: 尽可能查明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如:治疗溃疡病出血、妇女月经过多等。 2. 口服铁剂: 硫酸亚铁,疗效好,经济。用法:0.3,3次/d,与饭同时服用,如胃肠道症状明显,可先给予每天0.1,然后逐渐增加剂量,胃肠道症状会明显减轻。富马酸铁:0.2,口服,3次/d;福乃得:1片口服,1次/d;速力菲:0.1,口服,2次/d,等。 3. 注射铁剂: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肾性贫血)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病区:血透中心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64岁 门诊号码:300096381 籍贯:xx 职业:农民婚否:己婚 诊断:1. 慢性肾脏病5期、维持性血透状态 2. 慢性肾小球肾炎 3. 肾性贫血 4. 营养不良 讨论日期:2019 年8 月21 日地点:医生办公室 主讲人:xx 专业技术职称:副主任护师记录人:庞瑛 参加人员: 姓名:xxx 专业技术职称:主治医师 姓名:xx 专业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姓名xxx 专业技术职称:主管护师 姓名:xx 专业技术职称:主管护师 姓名:xxx 专业技术职称:主管护师 姓名:xxx 专业技术职称:主管护师 姓名:xxx 专业技术职称:主管护师 姓名:xxx 专业技术职称:主管护师 签名: xx主管护师:汇报简要病史,因“确诊“尿毒症”维持性血透14年余。”入院。患者于13年余前因双下肢及颜面部浮肿伴恶心、呕吐,胃纳差,感乏力明显,尿量稍有减少,至台州医院确诊“尿毒症”(具体不详),于2005年8月6日始行右颈内静脉临时置管后予血透治疗,住院期间建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出院后长期每周两次在xx医院血透中心维持性血透治疗。5年前患者出现全身皮肤瘙痒,月常规检测查血磷升高,诊断为“高磷血症”予降磷补钙等治疗,效果不佳,全身皮肤仍感明显瘙痒,并逐渐出现色素沉着,高磷血症无明显缓解,考虑患者每周两次透析不充分,建议患者改每周三次血透治疗,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2017年8月转入我科继续维持性血透。查体:意识清,自动体位,慢性面容,面色黝黑,形体消瘦,营养不良,皮肤黏膜无出血点,体重43公斤,身高168cm。血压:122/78mmHg,脉搏80次/分,体温36.8°C 。呼吸运动双侧对称,双肺叩诊音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两肺底明显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率80次/分,心律不齐,心音中等,未闻及心包摩擦音。全腹软,压痛无,反跳痛无,蠕动波未见,包块未扪及,肝脏肋下未触及,胆囊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肾区叩痛双侧阴性,肠鸣音4次/分,移动性浊音(-),其它无殊。辅助检查:2019年01月22日:血常规:血红蛋白104.0(g/L);生化筛查(血透):白蛋白34.5(g/L),甲状旁腺激素测定(PTH):甲状

缺铁性贫血的检验指标解读

?缺铁性贫血的检验指标解读 ? ?更新时间: 2010-11-23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多见于各年龄段的妇女和儿童。实验检测血液学指标对明确缺铁的分期和缺铁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实验指标主要有: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红细胞比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各项指标的意义如下: 1.血红蛋白:最常见最熟悉的指标。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参考值即是贫血。贫血可由很 多原因引起。血红蛋白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不能排除缺铁的可能性。贫血是严重缺铁的最终结果,因此血红蛋白浓度是缺铁的晚期指标。 2.铁蛋白:公认的反映储存铁是否充足的最敏感指标。在缺铁早期,体内储存的铁含 量减少,即可导致铁蛋白降低。此时,还没有缺铁的红细胞生成,更没有血红蛋白的减少。此时如能及时纠正缺铁,对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可能存在铁缺乏的妇女和儿童,应经常监测铁蛋白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铁蛋白也是急性时相蛋白,在机体有炎症或肿瘤时会增高,因此判读铁蛋白结果时应注意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铁蛋白和铁储存之间的比率关系还没确定。估计新生儿(1 μg/L血清铁蛋白约等同于2.7mg储存铁)低于成人(1 μg/L血清铁蛋白约等同于8-10mg储存铁)。 3.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转铁蛋白受体是表达于需铁细胞表面的一种跨膜糖蛋白,作 用于铁向细胞内转运的过程中。当细胞得不到足够铁时,细胞膜上转铁蛋白受体的合成会上调以使其能更有效地从环境中竞争得到铁。幼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逐渐经水解被释放入血清而成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含量的多少与骨髓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缺铁的程度以及体内铁储存状况密切相关。在评价机体早期缺铁方面,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升高不如铁蛋白降低出现得早,然而,铁蛋白在对伴炎性疾病的贫血诊断方面存在缺陷。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可以弥补铁蛋白这一不足,因为它的浓度升高或降低不受炎症的影响,只有在缺铁时才会升高。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与铁蛋白联用,既可较早地发现缺铁,又便于与其它贫血相鉴别。 4.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在缺铁进程的中期,随着骨髓储存铁的耗竭,红细胞内血红 蛋白生化合成过程中部分原卟啉分子无法与铁结合形成血红素,导致游离原卟啉增高。目前实验室检测游离原卟啉一般使用荧光法,操作较繁琐,还没有既简便快速又准确可靠的方法。 5.血清铁:血清中游离的铁,不能全面反映体内铁的贮存与代谢情况,且易受进食状 况、生理情况、实验检测时溶血及环境中铁的影响,难以测准,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6.总铁结合力:指血清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干扰测定准确度的因素与血清 铁的相同。 7.转铁蛋白饱和度:指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的比值。缺铁性贫血时降低。转铁蛋白饱 和度生理波动大,正常波动低谷与病理情况重叠,同时由于实验的干扰因素较多,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欠佳。 8.红细胞比积:由红细胞数量和大小决定。在铁缺乏的诊断方面,红细胞比积减低, 说明可能已出现小红细胞,缺铁状况已严重。红细胞比积正常也不能排除铁缺乏。 因此该指标用于铁缺乏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欠佳。

缺铁性贫血病历模板精品

【关键字】方案、情况、力气、计划、系统、继续、健康、合作、执行、发现、精神、速度、支持、改善、完善、巩固、加强、扩大、明显好转、减轻 主诉:头晕、乏力、食欲减退,心慌、气短3月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食欲减退,以为劳累所致,未引起注意,近3个月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活动后心慌、气短等症状。遂来我院检查发现RBC:3.99×1012/L HGB:98g/L,门诊以“缺铁性贫血”收治入院。患者发病以来神志清醒,精神差,食欲缺乏,无恶心、呕吐等不适。 即往史:平素体质一般,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及献血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社会正规进行。 个人史:生于本地,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不良嗜好。 月经史:初潮年龄:15岁,行经天数:4-5天,间隔天数:28-30天,经量中等,色暗红,无痛经史。 婚育史:适龄结婚,子女身体健康,家庭和睦。 家族史:父母健在,否认相关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 体格检查

T 36.7℃ P 72次/分 R 20次/分BP 110/7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较差,神志清醒,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头颅五官正常无畸形,眼睑轻度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脓血性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外观无畸形,鼻通畅,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无鼻翼扇动,副鼻窦区无压痛。唇苍白、无紫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肋间隙增宽及变窄,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触诊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清音,无浊音及实变。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72次/分,心音有力,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隆起,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脾肋缘未及,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 神志清醒,精神一般,贫血貌,全身散在出血点,皮肤苍白,结膜苍白,唇苍白、轻度紫绀,咽部微充血,扁桃体无明显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服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肌力正常,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RBC:3.99*1012/L WBC:6.3*109/L HGb:98g/L PLT:2.9*109/L;心电图示:心电轴正常;腹部彩超:肝胆脾肾暂未见明显异常;多普勒示:所

典型病例分析:重度失血性贫血

典型病例分析:重度失血性贫血 发表时间:2018-04-25T11:17:56.7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作者:张惠明[导读] 失血过后,血未恢复,则留血虚。若由他病所致者,更兼他病之症候,血虚日久势必导致气虚,气血虚亏,脏腑功能失调,终成虚劳。 (重庆市秀山县中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庆 409900)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119-01 失血性贫血:因外伤或某些疾病过程中造成血管破裂或凝血缺陷,使血液迅速流到血管外引起的贫血。严重而急骤的失血,使血容量骤然减少,若积极抢救,将有生命危险;慢性长期的失血,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贫血,影响健康。 1.源流 远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篇》中载:“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择;脉脱者,其脉空虚,此其候也”,描述了脱血证的症候;《素问.腹中论篇》记有,“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这种血枯病的描述类似于失血后贫血。 2.病因与病机 急剧大量失血,无论来自外伤或其他疾病,会使血容量迅速减少,能引起心血管的充盈不足而发生虚脱、休克甚至死亡。失血不太急剧,则由于机体的应激出现代偿的现象:组织液进入血管内,使血浆容量增加,心跳加速,皮肤、肌肉和脾脏的血管收缩,以保持重要器官组织所需,失血量为总量的20%左右时,约需20~60小时才能恢复血液总量恢复正常。 3.典型病例分析 现将我诊治一位月经过多至重度贫血的病例介绍如下:患者,女,45岁,农民因“畏寒、怕风、四肢乏力1月”于2015-6-25就诊,查体:神志清楚,神萎,面色苍白,眼睑苍白,四肢甲床苍白,虽值盛夏扔穿两件厚衣,仍感全身寒冷、怕风自诉如在冰窖,生命征平稳,皮肤无瘀斑瘀点,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四肢关节无畸形,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查:肝肾功、心电图、胸片正常,血常规: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6.8x109/L,中性粒68%,淋巴20.7%,红细胞2.5x1012/L,血小板172x109/L,红细胞平均压积:65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0pg,提示重度贫血(小细胞低色素)。 患者于1月前因月经过多曾往湖南省吉首州医院住院治疗,经对症等着治疗患者出血停止出院,出院后患者便自感畏寒、怕风,曾往多家医院就诊病情均无明显好转。 诊断:重度失血性贫血:患者,女,45岁中年,1月前有明确月经过多病史,结合查体:面色眼睑苍白,四肢甲床苍白,血常规:血红蛋白:60g/L,故诊断。 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患者既往无反复上腹痛病史,无反酸嗳气,无呕血、黑便。 (2)肺结核:患者无潮热、盗汗,无咳血、胸痛,胸片正常。 (3)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皮肤无瘀斑瘀点,无发热、四肢关节痛,血常规无三系降低。治疗: 黄芪120g 防风15g 白术15g 生地15g 当归20g 川芎15g 白芍12g 柴胡15g 升麻8g 桂枝10g 甘草10g 服6剂后复诊,患者面色红润,四肢甲床红润,畏寒、怕风症状消失,无全身乏力,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15g/L余正常。 4.讨论 本例患者就诊时有明显的畏寒、怕风、四肢乏力,容易误诊为外感,中医认为由外伤或因其他病出血而耗血过多而至血液虚少,致四肢、筋骨、肌肉、脏腑失养,证呈面色苍白、夭然不择,唇爪苍白,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怔忡心悸,失眠多梦,皮肤干燥,毛发枯槁。失血过后,血未恢复,则留血虚。若由他病所致者,更兼他病之症候,血虚日久势必导致气虚,气血虚亏,脏腑功能失调,终成虚劳。 【参考文献】 [1]李丹, 孙福堂, 王万民. 环状混合痔出血继发重度贫血1例[J]. 中国肛肠病杂志,2011,(8).

病例分析答案

新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病例分析试题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25岁,因面色苍白、头晕、乏力1年余,加重伴心慌1个月来诊。 1年前无明显诱因头晕、乏力,家人发现面色不如从前红润,但能照常上班,近1个月来加重伴活动后心慌,曾到医院检查说血红蛋白低(具体不详),给硫酸亚铁口服,因胃难受仅用过1天,病后进食正常,不挑食,二便正常,无便血、黑便、尿色异常、鼻衄和齿龈出血。睡眠好,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胃病史,无药物过敏史。结婚半年,月经初潮14岁,7天/27天,末次月经半月前,近2年月经量多,半年来更明显。 查体:T 36℃,P 104次/分, R18次/分, Bp 120/70mmHg,一般状态好,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不黄,口唇苍白,舌乳头正常,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 化验:Hb 60g/L, RBC 1012/L, MCV 70fl, MCH 25pg, MCHC 30%, WBC 109/L, 分类:中性分叶70%,淋巴27%,单核3%,plt 260109/L,网织红细胞%,尿蛋白(-),镜检(-),大便潜血(-),血清铁50g/dl。 时间:准备5分钟,口述回答10分钟 评分要点: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 1.缺铁性贫血月经过多所致 2.月经过多原因待查 (二)诊断依据: 1.月经过多 2.化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3.血清铁低 二、鉴别诊断 1.慢性病贫血 2.海洋性贫血 3.铁幼粒细胞贫血 三、进一步检查 1.骨髓检查+铁染色 2.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 3.妇科检查:包括B超、必要时诊刮 四、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治疗妇科病 2.补充铁剂 备注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 2、血量 3、渗透压 4、血沉 5、生理性止血 6、血液凝固 7、血清 8、凝血因子 9、血型 10、交叉配血试验 二、填空题 1血液由 2、正常成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 第三章血液 两部分组 成。 ,即每公斤体重有ml_ 血液。 3、全血、血浆和红细胞的比重分别由的数量决 定。 4、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5、正常成年女性红细胞的数量为,血红蛋白浓度为 6、临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是,其根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又称为 7、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数量为,其中嗜碱性粒细胞所占的比例为 8、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共有种,其中唯一不存在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是,不是 蛋白质的凝血因子是,大多数凝血因子以形式存在于血浆 中。 9、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分别由凝血因子启 动。 10、血液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 11、目前发现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32个,其中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12、Rh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抗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该抗原,分为 _ 和_。

三、选择题 1、血清是指 A 、血液去掉纤维蛋白 B 、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沉淀后的上清物 2、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A 、纤维蛋白 B 、纤维蛋白原 C 、凝血因子 D 、血小板 3、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 、不含血细胞 B 、蛋白含量低 C 、Na+含量高 D 、K+含量高 4、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A 、运输02和CO2 B 、缓冲功能 C 、参与生理止血 D 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E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6、血量是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相当于每千克体重 A 70ml ?80ml B 、80ml ?90ml C 、50ml ?60ml 7、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D 、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E 、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8、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 、血浆蛋白含量 B 、渗透压的高低 C 、红细胞数量 D 、白细胞数量 E 、NaCl 的浓度 9、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 10、等渗溶液是指渗透压 D 10%葡萄糖溶液 E 、% NaCl 溶液 11、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 12、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 13、影响红细胞内、外水分正常分布的因素主要是 C 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及其他某些凝血因子 D 、全血去掉血细胞 E 、血浆去掉蛋白质 5、低温库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 C ) A 、 Cl- B 、 Ca2+ C 、 K+ D 、 Na+ E 、有机负离子 A 、与血浆容积之比 B 、与血管容积之比 C 、与血细胞容积之比 E 、 Ca2+ E 、 Cl- 含量高 D 、40ml ?50ml E 、60ml ?70ml A 、血浆蛋白含量 B 、红细胞数量 C 、 白细胞数量 D 、红细胞的叠连 E 、 NaCl 的浓度 A 、大于血浆 、小于血浆 、相近或等于血浆渗透压 A 、Na+和CI + B 、葡萄糖 C 、清蛋白 D 、球蛋白 E 、血红蛋白 A 、 NaCl B 、葡萄糖 C 、清蛋白 D 、球蛋白 E 、血红蛋白

贫血病案

某某,男,1?岁。因面色苍黄2月入院。患儿2月前出现面色苍黄,渐进性加重。不伴精神委靡,无反复发热、咳嗽、腹泻,不伴呕血、黑便及牙龈出血、鼻衄、皮肤青紫等,未出现过皮肤黄染、尿色深黄。4天前方就诊于当地,查Hb 65g/L,遂转诊我院。起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 既往无特殊。 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平产,出生体重3.5 Kg,出生时无窒息。母乳喂养,8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现以米饭为主,较少吃肉、蛋等食物。8个月会爬,9个月出牙,目前能扶走、能说简单句。 体查:体重9 Kg,发育正常,营养稍差,神志清楚,精神可。皮肤苍黄,无紫癜、淤斑及黄染,颌下可及3-4枚黄豆大小淋巴结,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肺部呼吸音清晰,心率110次/分,心音有力,心尖区可闻及II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平软,肝脏肋下1.5cm,质中,脾脏肋下2cm,质软。 门诊资料:血常规WBC 8.5?109/L,N 22%,L 78%,Hb 59g/L,MCV 57 fl,MCH 14.8 pg,MCHC 25%,PLT 266?109/ L,网织红细胞1.4%。 问题一:该患儿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1.何谓贫血? 2.该病例有无贫血?贫血的程度如何? 3.从贫血的细胞形态分类来看,该病例属于哪类贫血? 4.从贫血的病因来分析,该病例可能属于哪一类贫血? 5.考虑缺铁性贫血时,病史采集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有哪些临床表现? 7.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缺铁性贫血的外周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8.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为何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 9.该病例有哪些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依据? 10.为明确诊断还应做哪些检查?是否一定需依据骨髓检查确诊? 问题二:该患儿的鉴别诊断 诊断时要注意与哪些疾病相鉴别?如何鉴别? 问题三:治疗和预防 1.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 2.补充铁剂为何大多以口服给药? 3.口服铁剂选用的是二价铁盐还是三价铁盐? 4.口服铁剂的剂量如何计算?以琥珀酸亚铁(0.1/片)为例,该病例应如何给药? 5.为何铁剂以两餐之间口服为宜? 6.为何同时口服维生素C有利于铁的吸收? 7.为何补充铁剂应持续到血红蛋白正常后6-8周? 8.为观察治疗反应,以什么指标最敏感?以什么时间最适宜? 9.血红蛋白通常在治疗后多久开始上升?什么时候正常? 10.为何缺铁性贫血的病人一般不必输注红细胞? 11.缺铁性贫血的病人输注红细胞的适应证? 12.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 患儿于住院第4天出现腹泻,不伴发热、呕吐及腹胀,大便呈稀水状,有少许红色粘液。大便常规OB阳性,无脓球及白细胞。住院第5天仍有腹泻,且大便时肛门处脱出一红色赘生物,便后回纳。肛门指检直肠内可及一2?2 cm肿块,表面光滑,可推动,未及蒂部。 此时你如何考虑该患儿的诊断,为明确诊断还应做什么检查?

缺铁性贫血病历

主诉:头晕、乏力、食欲减退,心慌、气短3月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食欲减退,以为劳累所致,未引起注意,近3个月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活动后心慌、气短等症状。遂来我院检查发现RBC:3.99×1012/L HGB:98g/L,门诊以“缺铁性贫血”收治入院。患者发病以来神志清醒,精神差,食欲缺乏,无恶心、呕吐等不适。 即往史:平素体质一般,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及献血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社会正规进行。 个人史:生于本地,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不良嗜好。 月经史:初潮年龄:15岁,行经天数:4-5天,间隔天数:28-30天,经量中等,色暗红,无痛经史。 婚育史:适龄结婚,子女身体健康,家庭和睦。 家族史:父母健在,否认相关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 体格检查

T 36.7℃ P 72次/分 R 20次/分BP 110/7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较差,神志清醒,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头颅五官正常无畸形,眼睑轻度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脓血性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外观无畸形,鼻通畅,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无鼻翼扇动,副鼻窦区无压痛。唇苍白、无紫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肋间隙增宽及变窄,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触诊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清音,无浊音及实变。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72次/分,心音有力,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隆起,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脾肋缘未及,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 神志清醒,精神一般,贫血貌,全身散在出血点,皮肤苍白,结膜苍白,唇苍白、轻度紫绀,咽部微充血,扁桃体无明显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服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肌力正常,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RBC:3.99*1012/L WBC:6.3*109/L HGb:98g/L PLT:2.9*109/L;心电图示:心电轴正常;腹部彩超:肝胆脾肾暂未见明显异常;多普勒示:所测颅内部分动脉血管血流速度增快。

实验诊断学病例分析

病例1:血液一般检查 某患,女,25岁 主诉:近一个月乏力、心悸、头晕、食欲不振 查体:面色苍白,睑结膜苍白,心率100/分钟 化验: RBC 3.1×1012/L RC 0.05 HGB 7.5g/L Hct 0.25% MCV 76fl MCHC 300g/L 思考题 1. 初步考虑为何种疾病?为什么? 2. 还应该做那些实验室检查?可能会有什么病理变化? 3. 分析其病因可能是什么? 4. 应该与那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病例1讨论 1.根据其血常规检查结果,初步考虑该患为小细胞低色性贫血 2. 还应该做以下检查: (1)RBC形态检查 (2)血清铁等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3)必要时可做骨髓检查 3.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该患可能是缺铁造成的缺铁性贫血。 4. 应注意与其他贫血及其他血液病进行鉴别 本例的最后诊断是:缺铁性贫血 病例2:血液一般检查2 某男患,30岁,工人。 主诉:3天前开始周身不适,不发烧,无咳嗽、咳痰;昨日开始咽痛,自觉发热,今日加重。 既往史:健康 查体: 体温39.5oC,呼吸30次/分,脉搏132次/分,BP120/80mmHg。呼吸急促,声音嘶哑。颌下淋巴结肿大,双侧扁桃体Ⅲ度大,充血、水肿,有米粒大-黄豆粒大脓点3个。心、肺、肝脾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RBC 4.80 ×1012/L,HGB 140g/L; MCV 96fl,MCH 30pg/L,MCHC 320g/L; WBC 12.0 ×109/L;Sg 0.72,St 0.08;L 0.19,E 0.01;PLT 320 ×109/L 中性粒细胞见少量中毒性颗粒 思考题 1. 应考虑该患为何种疾病?根据是什么? 2. 请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 3. 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你认为最后诊断是什么? 病例分析 1. 该患应考虑为急性感染 根据是:(1)发病急,病程只有3天

缺铁性贫血的缩写

缺铁性贫血的缩写 【篇一:缺铁性贫血的缩写】 【疾病名】缺铁性贫血【英文名】iron deficiency anemia 【缩写】【别名】【icd 号】d50 【概述】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 ,ida)是指由于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 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在红细胞的产生受到限制之前,体内的 铁贮存已耗尽,此时称为缺铁。缺铁性贫血的特点是骨髓及其他组 织中缺乏可染铁,血清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呈现小细 胞低色素性贫血。 【流行病学】缺铁性贫血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婴幼儿中发病较多。 据who 1985 年报道,全球约30%的人患有贫血,其中至少半数(即约5~6 亿)为缺铁性贫血。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里约有2/3 的儿童 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 为缺铁性贫血。在发达国家亦有20%的 育龄妇女及40%左右的妊娠妇女患缺铁性贫血。北京协和医院于1986~1990 年对河北、陕西、广东三省1851 岁以下儿童的调查发 现缺铁及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9.0%和15.3%。 【病因】人体内的铁是呈封闭式循环的。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 排泄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在需要增加、铁的 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造成长期铁的负平衡才致缺铁。造成 缺铁的病因可分为铁摄入不足和丢失过多两大类(表1)。 1.铁摄入不足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偏食或吸收不良。 食物中的血红素铁容易被吸收,且不受食物组成及胃酸的影响。非 血红素铁则需要先变成fe 才能被吸收。蔬菜、谷类、茶叶中的磷酸盐、植酸、丹宁酸等可影响铁的吸收。成年人每天铁的需要量约为1~2mg。男性1mg/d 即够,生育年龄的妇女及生长发育的青少年 铁的需要增多,应为1.5~2mg/d。如膳食中铁含量丰富而体内贮存 铁量充足,一般极少会发生缺铁。 造成铁摄入不足的其他原因是药物或胃肠疾患影响了铁的吸收,某 些金属如镓、镁的摄入,制酸剂中的碳酸钙和硫酸镁,溃疡病时服 用的h 抑制剂等,均可抑制铁的吸收。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 手术后胃酸减少影响铁的吸收等,均是造成铁摄入不足的原因。 2.铁丢失过多正常人每天从胃肠道、泌尿道及皮肤上皮细胞中丢失 的铁约为1mg。妇女在月经期、分娩和哺乳时有较多的铁丢失。临

第三章+血液

1.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最主要体液因素是()。 A.BPA B.雄激素 C.EPO D.甲状腺素 E.肾上腺皮质激素 2.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为()。 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原形成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形成C.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形成 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纤维蛋白形成 E.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原形成 3.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A.纤维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凝血中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D.血小板 E.Ca2+ 4.下列凝血因子的合成中不需要维生素K参与的是()。 A.FⅡ B.FⅦ C.FⅨ D.FⅢ E.FⅤ 5.凝血因子中不属于蛋白质的是()。 A.FⅠ B.FⅡ C.FⅢ D.FⅣ E.FⅩ 6.引起血小板的第二聚集时相的物质是()。A.内源性ATP与PGI2 B.内源性ADP C.血小板磷脂胶粒 D.外源性ADP E.外源性ATP与PGI27.引起血小板的第一聚集时相的物质是()。A.内源性ADP B.外源性ADP C.内源性5-HT D.内源性ATP E.外源性ATP 8.红细胞的可塑变形能力()。 A.与红细胞内的粘度成正比 B.与其表面积/体积比成正比 C.与其直径成反比的关系 D.与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成正比 E.与红细胞膜弹性成反比 9. 血小板的不可逆性聚集是由于()。 A.受损组织释放ADP B.受损组织释放ATP C.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 D.血小板释放ATP E.血小板释放PF3 10. 血液凝固的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 A.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 B.凝血酶激活过程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D.有无血小板参与 E.有无Ca2+参与 11. 缺乏维生素B12引起()。 A.再生障碍性贫 B.镰刀红细胞性贫血 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2.人体铁的摄入量不足可引起()。 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镰刀红细胞性贫血 D.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3. 下列不会使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