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 电泳技术

8第八章 电泳技术
8第八章 电泳技术

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

实验二SDS-PAGE 蛋白电泳分析 一、目的 掌握 SDS-PAGE 电泳原理与方法 二、电泳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 和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简称Bis)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交联而成的具有网状立体结构的凝胶,并以此为支持物进行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根据不同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的差异及分子大小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迁移率将蛋白质分离成若干条带,如果分离纯化的样品中只含有同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样品电泳后,就应只分离出一条区带。 SDS 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打断蛋白质的氢键和疏水键,并按一定的比例和蛋白质分子结合成复合物,使蛋白质带负电荷的量远远超过其本身原有的电荷,掩盖了各种蛋白分子间天然的电荷差异。因此,各种蛋白质-SDS 复合物在电泳时的迁移率,不再受原有电荷和分子形状的影响,而只是棒长的函数。这种电泳方法称为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SDS—PAGE)。由于SDS-PAGE 可设法将电泳时蛋白质电荷差异这一因素除去或减小到可以略而不计的程度,因此常用来鉴定蛋白质分离样品的纯化程度,如果被鉴定的蛋白质样品很纯,只含有一种具三级结构的蛋白质或含有相同分子量亚基的具四级结构的蛋白质,那么SDS—PAGE 后,就只出现一条蛋白质区带。 三、试剂配制 1.30% 丙烯酰胺:将29g 丙烯酰胺和1g N,N’-亚甲双丙烯酰胺溶于总体积为60ml 的水中。加热至37℃溶解之,补加水至终体积为100ml。用过滤器(0.45μm 孔径)过滤除菌,查证该溶液的pH值应不大于7.0,置棕色瓶中保存于室温(丙烯酰胺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并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其作用具累积性。称量丙烯酰胺和亚甲双丙烯酰胺时应戴手套和面具。可认为聚丙烯酰胺无毒,但也应谨慎操作,因为它还可能会含有少量未聚合材料)。 2.1M Tris-Cl: 称取12.191g Tris 碱溶于80ml 蒸馏水中,用浓HCl 调到所需pH 值,定容至100ml。 1.5M:Tris 碱18.15g 去离子水80ml 浓盐酸调PH 值8.8 加去离子水定容至100ml 3.1 M DTT:称取3.09 g DTT,加入到50 ml 塑料离心管内,加20 ml 的0.01 M NaOAc (pH5.2),溶解后使用0.22 mm 滤器过滤除菌适量分成小份后,-20℃保存。 4.10% SDS: 20g SDS 溶于200ml 纯水中。

电泳涂料技术

第一章概述 电泳涂料技术源自汽车工业,它是适应汽车车身的涂装技术要求、解决汽车车身底漆涂装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而开发和发展起来的新的车身涂底漆方法(含新型的电泳涂料、电泳涂装工艺和涂装设备及其配套的附属装置等),是当今汽车车身涂底漆工艺的主流涂装方法。 汽车车身“打底工艺”(即漆前表面处理工艺加涂底漆工艺)是汽车车身防腐蚀和获得优质涂层的基础,是直接影响车身使用寿命的关键工艺。“打底工艺”所追求的目标是: ①能将汽车车身的100%表面(含内腔、焊缝表面)处理完善,涂上底漆。 ②底涂层的耐腐蚀应优异(达到产品设计要求),对底材的附着力强,与中涂、面漆的配套性应优良。 ③底涂层的机械性能好,且平整光滑,不需打磨,为面漆创造良好的基底。 ④涂装能实现自动化,且安全又环保。 ⑤材料利用率高,经济性好,高效且性价比高。 在世界汽车工业100多年的历史中,汽车车身涂底漆的方法已经历刷涂、喷涂、浸涂、阴极电泳、阴极电泳等多次变革,在克服或消除前种涂底漆的方法存在的工艺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完善。汽车车身的各种涂底漆方法的特征及优缺点参见表1-1。 表1-1 汽车车身涂底漆方法一览表 涂装方法特征存在的工艺问题备注 刷涂手工作业、工装简单 1.内腔、焊缝内涂不上漆① 2.作业效率低 3.漆面有刷痕仅适用于小批量,作坊式生产 喷涂(空气喷涂和高压无气喷涂)适用于快干底漆(如硝基 漆、双组分底漆);作业 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1.内腔、焊缝内涂不上漆① 2涂着效率低;材料利用率 低 适用于流水作业式生 产和各种底漆的涂装 浸涂拖式浸涂仅浸涂车身的底部,易实 现自动化1.涂膜上下不均,有流痕, 采用滚动浸涂有改善 2.缝隙中产生“溶落②”现 象,涂膜变薄 3.大槽浸漆,火灾危险大 为不影响外观,在拖 式浸涂后车身外面涂 膜擦洗掉后再喷涂 在美国曾产生一次 浸涂槽火灾,促使改用 水性漆。 浸涂法已被电泳涂 装法淘汰 滚动浸涂在浸涂和沥漆过程中车 身旋转滚动,易实现自动 化 电泳涂装阳极电泳以车身为阳极,采用阴离 子型电泳涂料,工作液为 碱性,易实现自动化 产生阳极溶解,涂层的耐腐 蚀性差 在车身涂装中已被阴 极电泳涂装淘汰 阴极电泳以车身为阴极,采用阳离 子型电泳涂料,工作液为 酸性,易实现自动化 因车身为阴极,不产生阳极 溶解,涂膜有耐腐蚀性高, 泳透力优异 已成为大量流水生产 的汽车车身涂底漆的 主流工艺③ ①内腔,缝隙内兴漆,锈蚀就从里向外烂,产生“穿孔腐蚀”,大大降低汽车车身的使用寿命。 ②“溶落”现象是指浸渍到缝隙中的涂料,在烘干过程中随溶剂蒸发将涂膜洗落掉,从而使涂膜变薄、抗腐蚀性能降低。 ③随着先进的输送车身机械(如旋转输送机Rodip-3和多功能穿梭机)与阴极电泳涂装工艺的配套,

浅谈条带开采方案优化设计

浅谈条带开采方案优化设计 申世豹 (山东鲁能菏泽煤电开发有限公司郭屯煤矿,山东菏泽274700) 摘要:条带开采是“三下”采煤技术[1]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开采技术之一,是建筑物下采煤控制地表沉陷的主要开采措施,近几年由于村庄搬迁费用的不断提高和村庄搬迁新址征地困难等原因,部分矿区采用条带开采方式进行开采。在进行条带开采方案设计时,必须充分掌握矿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并随着矿井资料的积累逐步对矿井条带开采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关健词:条带开采;地表移动;优化;方案设计;技术 条带开采法是一种通过部分开采从而控制上覆岩层和地表移动的方法,它是将被开采的煤层划分成比较正规的条带形状,采一条、留一条,使留下的条带煤柱足以支撑上覆岩层的重叠,而地表仅产生较小的移动和变形。成功的条带开采后,地表产生单一的平缓的下沉盆地[2],地表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与地下长壁全采时基本相似。 1 工程概况 某某煤矿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境内,矿区面积约69.3293km2,煤炭保有资源储量35628.3万吨,可采储量13554.3万吨,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40万吨/年,设计服务年限52.4年。采用立井开拓方式,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生产水平为-808m。 2 条带开采尺寸的设计方法 2.1条带开采尺寸设计原则 合理确定条带开采尺寸是条带开采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进行条带开采尺寸设计时,应遵守以下原则[3]: 2.1.1强度稳定性。在进行条带开采时,首先应保证所留设的条带煤柱的强度大于实际承受的载荷,使煤柱具有长期的稳定性。 2.1.2抗滑稳定性。采用走向条带开采回采倾斜煤层时,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其条带煤柱向下山方向产生滑移的可能性增大,因而需要对条带煤柱的抗滑稳定性进行分析。 2.1.3变形可控性。条带开采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地面建筑物,使其避免受开采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条带开采尺寸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质量和保护要求,确定一个合理的地表变形值,并使得条带开采后地表出现的变形值小于该合理变形值。 2.2条带采宽的确定方法 传统的条带开采宽度设计方法大多是采用经验方法确定。一般认为,采出条带宽度达到采深H的1/3时,地表会出现波浪形下沉盆地;为了保证条带开采后地表出现单一平缓的下沉盆地,采出条带宽度必须小于1/3采深,通常为H/3~H/8(H为最小开采深度)。根据国内外大量的条带开采实例表明,按此设计原则,当回采率在40~60%时效果较好,大多取得了成功。 据近年来的对岩层运动的关键层理论和采动岩体动态力学模拟研究成果:在煤系岩层中,由于成岩时间和矿物成分不同,使各岩层厚度和力学性质等方面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一些较为坚硬的厚岩层在采动岩体的变形和破坏中起主要控制作用,它们以某种力学结构(破断前为连续梁,破断后为砌体梁等)支承上部岩层,而它们的破断又直接影响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程度。这种在岩层运动中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岩层。关键岩层的断裂将导致上部岩层产生整体性剧烈运动。 在条带开采设计中,若设计的条带煤柱有足够的稳定性,则采出条带的宽度将直接影响上覆岩层移动的剧烈程度和地表沉陷与变形量的大小。因此在建筑物下条带采煤时,合理设计采出条带宽度,保证覆岩中主要关键岩层不破断,并限制其弯曲变形量,可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陷和变形量。特别是在厚表土层条件下,开采条带的宽度实际上决定了地表移动变形的大小,而地表移动量大小受地表移动关键控制层(关键层)决定的,因而采宽的确定取决于地表移动关键控制层特征。 根据目前的理论及现场实践得出,采宽b 的选择要小于采深H的1/3时,地表不出现波浪状下沉盆地,一般取 () 0.1~0.25 b H = 式中, b—采宽,m; H—采深,m; 同时,具体确定采宽留宽尺寸时,有时还要考虑顶板来压情况。

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

SDS-PAGE 蛋白电泳分析 一、目的 掌握SDS-PAGE 电泳原理与方法 二、电泳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 和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简称Bis)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交联而成的具有网状立体结构的凝胶,并以此为支持物进行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根据不同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的差异及分子大小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迁移率将蛋白质分离成若干条带,如果分离纯化的样品中只含有同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样品电泳后,就应只分离出一条区带。 SDS 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打断蛋白质的氢键和疏水键,并按一定的比例和蛋白质分子结合成复合物,使蛋白质带负电荷的量远远超过其本身原有的电荷,掩盖了各种蛋白分子间天然的电荷差异。因此,各种蛋白质-SDS 复合物在电泳时的迁移率,不再受原有电荷和分子形状的影响,而只是棒长的函数。这种电泳方法称为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SDS—PAGE)。由于SDS-PAGE 可设法将电泳时蛋白质电荷差异这一因素除去或减小到可以略而不计的程度,因此常用来鉴定蛋白质分离样品的纯化程度,如果被鉴定的蛋白质样品很纯,只含有一种具三级结构的蛋白质或含有相同分子量亚基的具四级结构的蛋白质,那么SDS—PAGE 后,就只出现一条蛋白质区带。 三、试剂配制 1.30% 丙烯酰胺:将29g 丙烯酰胺和1g N,N’-亚甲双丙烯酰胺溶于总体积为60ml 的水中。加热至37℃溶解之,补加水至终体积为100ml。用过滤器(0.45μm 孔径)过滤除菌,查证该溶液的pH值应不大于7.0,置棕色瓶中保存于室温(丙烯酰胺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并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其作用具累积性。称量丙烯酰胺和亚甲双丙烯酰胺时应戴手套和面具。可认为聚丙烯酰胺无毒,但也应谨慎操作,因为它还可能会含有少量未聚合材料)。2.1M Tris-Cl: 称取12.191g Tris 碱溶于80ml 蒸馏水中,用浓HCl 调到所需pH 值,定容至100ml。 1.5M:Tris 碱18.15g 去离子水80ml 浓盐酸调PH 值8.8 加去离子水定容至100ml 3.1 M DTT:称取3.09 g DTT,加入到50 ml 塑料离心管内,加20 ml 的0.01 M NaOAc (pH5.2),溶解后使用0.22 mm 滤器过滤除菌适量分成小份后,-20℃保存。 4.10% SDS: 20g SDS 溶于200ml 纯水中。 5.10% 过硫酸铵:1g 过硫酸铵溶于10ml 纯水中,现用现配。 6.2×SDS 上样缓冲液:1.0 mol/L Tris-Cl(pH6.8)10ml,10%SDS 40ml,50%甘油40ml,0.2g 溴芬蓝,定容至100ml。 7.10×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3g Tris 碱和18.8g 甘氨酸,加入10ml 10%SDS,用去离子水补至100ml,配制成10×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取50ml 10×缓冲液,稀释至500ml,配制成工作浓度1×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 8.考马斯亮蓝R250 染色液:1gR250 溶于250ml 异丙醇、100ml 冰乙酸和650ml 去离子水的混合液中,过滤去除颗粒状物。 9.脱色液:乙醇/水/冰乙酸分别为50ml,850ml 和100ml。 四、实验方法 1.10%分离胶的配制7ml(小板为5ml):按附录添加适量的试剂,立即倒胶,加水封胶待凝固。

2020年中图版高考地理复习第八章课时练23《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测试卷附解析

2020年中图版高考地理复习 第八章课时练23《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测试卷 蔬菜是重要的基础性商品,与广大消费者的生活息息相关。读2000—2012年京津冀地区县域蔬菜种植面积变化图(单位为公顷,负值为减小),完成第1~2题。 1.该地区县域蔬菜种植面积变化特点是() A.京津周边地区增加较多 B.太行山麓面积减小较多 C.面积增加的县域数较少 D.种植总面积大幅度下降 2.北京、天津等蔬菜种植面积显著下降的原因是() A.粮食种植面积增加 B.蔬菜市场需求减小 C.当地蔬菜单位产量提高 D.蔬菜仓储、运输保鲜技术提高 (2019四川成都龙泉二中月考)全覆膜大小垄沟播种技术,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融为一体,促进了农业的稳产和高产。该技术可分为秋覆膜和顶凌覆膜两种。下图为全覆膜大小垄沟播种技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全覆膜大小垄沟播种技术,主要是改造了农作物生长的()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条件

4.顶凌覆膜是于早春土壤表土层解冻15厘米,日均气温5℃以上时整地起垄覆膜,可有效解决旱作区春旱问题。以下年降雨量地区适合顶凌覆膜的是() A.50~250毫米 B.250~450毫米 C.450~650毫米 D.650~850毫米 “南果北种”现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也是发展高附加值、高效农业的可行之路。目前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南方的火龙果、香蕉、荔枝、阳桃、木瓜等水果不断在北方的京、津、鲁、新等地开花结果。读下图,完成第5~7题。 5.“南果北种”得以成功实施,主要依赖于() A.全球气候变暖 B.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C.国家政策的支持 D.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 6.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相比,在京津发展“南果北种”产业园的突出优势在于() A.光热充足 B.土地廉价 C.市场广阔 D.空气质量好 7.“南果北种”带动较明显的产业是() A.农产品深加工 B.大型农业机械制造 C.物流运输 D.城郊休闲观光 (2017江苏卷,15~16)河南淅川是我国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因其个大、质优、早熟,深受消费者喜爱。下图为“汉中、淅川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9题。

第六章 开采技术条件

第六章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开拓方式及煤层顶底板条件 一、矿井开拓方式 唐山矿采用立斜井分阶段采区前进式开拓方式。阶段高度分别为:11水平以上各水平间距分别约为60 m;11水平至12水平间距约100 m;12水平至13水平间距约120 m;13水平至14水平间距约150 m。 矿井为单翼多水平阶段石门开采,现有生产及延伸水平为:11、12、13、14水平,矿井最深开拓深度为-950 m。主要生产区域有:南翼11水平、12水平,北翼12水平,以及铁路煤柱一采区、二采区、三采区。 二、煤层顶底板条件 1.煤层的岩石学性质 (1)5煤 顶板:本煤层伪顶在老生产区厚 1.5~2 m,其它区域厚0.14~0.31 m,均为深灰色泥岩。直接顶板为条带状灰色粉砂岩到中粒砂岩,较坚硬。伪顶与直接顶之间有一层薄煤,致使煤层伪顶极易冒落。而直接顶与老顶之间则无明显界面,一般为一渐变过程。顶板有冲刷的区域,可造成老顶直接顶与煤层直接接触。 底板:5煤直接底板为砂质泥岩或粉砂岩,厚度一般不大于1 m,坚硬,含较多的植物根化石。其下为细、中粒砂岩作为煤层的老底,具明显的微波状层理,质地坚硬、较脆。 (2)6煤 顶板:深灰色泥岩,性脆、断口边缘锐利,含黄褐色似结核浸染体或扁豆状结核体,厚度2~5 m,是井田的标志层之一。 底板:灰色-褐灰色泥岩,局部显砂质,含细长植物根化石,富滑面,垂直层面的节理较发育、易碎。 (3)8煤 根据多年的资料表明,由于成煤期井田范围内的沉积环境差异,致使8、9煤出现分叉与合并现象,表现在煤层上就是,合并区为一特厚煤层,分叉区则分为独立的两个煤层,即8煤层和9煤层。从沉积学角度看,唐山矿范围内的

SDS-PAGE电泳分析表达蛋白

试验三SDS-PAGE电泳分析表达蛋白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掌握SDS-PAGE电泳的操作步骤。 2. 学会用电泳图分析原核表达效果 二、实验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为网状结构,具有分子筛效应。SDS-PAGE仅根据蛋白质亚基分子量的不同就可以分开蛋白质。该技术最初由shapiro于1967年建立,他们发现在样品介质和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离子去污剂和强还原剂(SDS即十二烷基磺酸钠)后,蛋白质亚基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亚基分子量的大小。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诱导表达后的蛋白,SDS-PAGE凝胶电泳试剂,蛋白上样缓冲液等。 四、实验仪器设备 伯乐蛋白电泳仪,细菌振荡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子天平,电炉,量筒等。 五、实验步骤 1、SDS-PAGE凝胶电泳试剂 1)1.0 M Tris/HCl溶液(pH 6.8):121 g Tris溶于900 mL蒸馏水,浓HCl调pH至6.8,定容至1 L; 2)1.5 M Tris/HCl溶液(pH 8.8):182 g Tris溶于900 mL蒸馏水,浓HCl调pH至8.8,定容至1 L; 3)30 %丙烯酰胺溶液:292 g丙烯酰胺和8 g甲叉双丙烯酰胺溶于900 mL蒸馏水中,定容至1 L,4 ℃避光贮存待用; 4)5×电泳缓冲液(pH 8.3):94 g 甘氨酸和15.1 g Tris溶于800 mL蒸馏水中后,加入50 mL 10 % SDS溶液,定容至1 L,常温贮存,用时用蒸馏水稀释至1倍缓冲液; 5)上样缓冲液:4 mL 10 % SDS溶液,0.2 mL巯基乙醇,1 mL 1.0 M Tris缓冲液,然后加入2 g甘油,20 mg溴酚蓝,充分溶解后定容到20 mL,4 ℃贮存待用; 6)染色液:1.0 g 考马斯亮蓝(R250),100 mL冰醋酸,450 mL 甲醇混合,定容至1 L,充分混匀备用; 7)脱色液:乙酸100 mL,甲醇300 mL,加水定容到1 L; 8)10 %过硫酸铵:0.1 g 过硫酸铵加入1 mL 蒸馏水充分溶解,需现配现用。 2、SDS-PAGE凝胶电泳试剂 1)利用12 %的分离胶进行SDS-PAGE进行电泳 2)配制12 %的分离胶(10 mL)

_三下_条带开采

收稿日期:2003-01-30 作者简介:郭四新(1966-),男,广东揭阳人,1989年毕业于黑龙江矿业学院,采煤工程师,现任扎赉诺尔煤业公司铁北煤矿综采队副队长。 “三下”条带开采 郭四新,于德永 (扎赉诺尔煤业公司铁北煤矿,内蒙古满洲里 021412) 摘 要:根据传统“三下”采煤成本高,造成很多老矿井,浅部有大量“三下”压煤,深部受压层关系影响或井田边界限制,而面临矿井报废的状况,建议采用一种新的、经济的冒落条带开采方法,采出“三下”压煤,并对其实施依据,采宽与留宽设计尺寸等作了分析。 关键词:“三下”压煤;窄条带;冒落开采 中图分类号:TD8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49X(2003)02-0053-02 0 前言 很多老矿区,由于在建设之初缺乏周密的矿区规划,往往造成大量的建筑物下,通过矿区的自营铁路或国铁下,以及煤田表层水体下均可能压煤。传统的“三下”开采成本高,造成很多老矿井,浅部有大量的“三下”压煤,深部受压层关系影响或井田边界限制面临矿井报废。如果采用一种新的、经济的开采方法,将“三下”压煤开采出来,则将延长矿井寿命,于国家于企业都将大有益处。 1 冒落条带法开采的依据 开采“三下”压煤既要不搬迁,又要不破坏地面铁路、建筑物和水体,采用冒落条带法开采最为理想。这种开采方法的下沉系数较小(表1)。 表1 下沉系数表 顶板管理方式下沉系数冒 落法坚硬覆岩0.40~0.65中硬覆岩0.65~0.80软弱覆岩 0.80~1.00水沙充填0.10~0.22风力矸石充填0.30~0.45 采带式(冒落)0.12条带式(充填) 0.01~0.02 注:此表摘自《东北煤炭技术》1990年增刊第20页。 表1所列下沉系数与巷道布置、煤柱留设等有一定关系。部分矿井条带开采地表下沉值见表2。 表2 冒落条带法开采的地表下沉值 矿井 名称保护对象采宽/m 留宽/m 采深/m 采厚/m 地表最大下沉值/mm 蛟河矿市镇12~209~1160~110 1.039蛟河矿市镇 18~4213~17120~170 2.0297阜新平安一井工人村30~50 20 144 1.2~1.4168阜新平安六矿工人村60~6515~35100~200 2.0204河南王家岭矿村庄20~2810~1271 2.4800*四川南桐隧道3939140 4.9274鹤壁九矿 工人村 30 16 174 1.02.4 726  *有临采区叠加影响 注:表2摘自《东北煤炭技术》1990年增刊第5页。 从表1、表2可以看出,用冒落条带法开采其地表下沉值很小。如果实际采宽比表2所列的还要小,而相对的留宽(保护煤柱)较大的话,就能达到对地表没有任何影响的目的。例如在我们井下报废的一些木支护巷道(已经冒落的)、地表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2 冒落条带采宽与留宽设计尺寸 关于冒落条带采宽与留宽设计尺寸的原则,短时间(1~2a )地表不应该下沉。有关文章曾对软岩矿井巷道冒落形状描述为抛物线型,其方程为 B 2=8P H 式中 B ——巷道掘进宽度,m;  H ——冒落高度,m ; 53 第2期 郭四新 于德永 “三下”条带开采

农业技术经济学 判断题

第一章导论 0.技术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使生产活动适应自然规律的要求 1.软技术的投入主要以劳动力数量表示P11 2.经济增长中,硬技术的投入一般以资金量的大小来表示 3.技术经济研究的问题既有微观问题,又在宏观问题 4. 技术、经济、计量构成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活劳动既只能消耗,不能占用。 2.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的内容较广,它是经济效果的延伸和扩展,在讲经济效益时,一般就经济效果在内(判断改错)。P26倒数第3行—倒数1行 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关系表现为一致性和矛盾性 3.农药属于贮藏性的资源,劳动力,时间,农机属于流失性的资源 4.一个经济总体的整体功能……而是决定于最弱一部分的能力值(判断改错)。P36倒数第4自然段 5.高度差表明了各要素能力值的最大差距和不平衡度,如果高低差愈大,表明愈不平衡,农业生产中的浪费愈在大,高低差愈小,表明不平衡性愈小,平衡工作的任务愈小(判断改错)。P37倒数第2行—P38第2行 6.物质资源具体体现为一定的资金量(判断改错)。P40第1和第2自然段 7.农业生产资源报酬形态三种,图表2—2注释文字更正为:a.报酬固定形态,b.报酬递增形态,c.报酬递减形态(单选题、判断改错)。P44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关心当前的技术经济效益,又要着眼于长远的技术经济效益。应选择两者兼优的方案,或者把长远技术经济最好的方案选为最优方案。P28 9.高低差表达式=最大能力值要素的能力值-最小能力值要素的能力值P37 9.经济最佳值是指在可行性区间内最符合经济目标的某一具体数值 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在确定课题项目时,选择难易适当的项目(判断改错)。P50 2.确定课题项目是衡量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成果是否有推广价值的先决条件。P49 3.在取得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时,实验法比调查法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第四章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1、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对一项复杂经济事物仅设置一两项指标用来全面评价、综合衡量经济效果(判断改错)。P70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图,人均农产品占有量是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判断改错)。P74 3、成本利润率计算公式(单选题),成本利润率能更确切地表示资金消耗的经济效果(判断改错)。P79 4.人均占有农产品数量,农产品商品率是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P73 5.单位土地面积净产值指标的公式,采用这项指标能够反映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的水平P76 6.通常所说的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活劳动生产率 7. 成本净产出率指标反映了资金消耗所创造的新价值的经济效果 8.确定课题项目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9.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系数越大,表明经济效果越好。基建设投资效果系数通常大于零而小于1 10.牲畜的产仔率和农药杀虫率属于技术效果分析指标 10.农产品产量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 11.成品产品率反映了资金消耗创造价值的经济效果 第五章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一般分析方法 1.它是人们根据相对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的大小来确定地区之间的生产分工和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优化方案。P95 2.试算分析法属于事前经济效益预估和测算。 3.比较优势法是根据相对成本来确定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 4.在分组比较法中,若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组距不宜过大过小 第六章农业生产资源投入的边际分析

蛋白质电泳操作步骤

SDS-PAGE电泳操作步骤: 试剂配制: (实验中采用均为分析纯) (1)丙烯酰胺贮液(4℃下棕色瓶中储存,试剂尽量勿存储过久) 丙烯酰胺贮液(T=30%,C=3%) 称取29.1 g丙烯酰胺和0.9 g甲叉双丙烯酰胺,用双蒸水溶解,定容至100 ml,过滤备用。(试剂有毒,操作中注意防护) (2)浓缩胶缓冲液(1 mol/L Tris-HCl,pH 6.8)(4℃下棕色瓶中储存,试剂尽量勿存储过久) 6.06 g Tris溶解于35 ml双蒸水中,用浓盐酸调节pH至6.8,再用双蒸水定容至50 ml。 (3)分离胶缓冲液(1.5 mol/L Tris-HCl,pH 8.8)(4℃下棕色瓶中储存,试剂尽量勿存储过久) 18.16 g Tris溶解于75 ml双蒸水中,用浓盐酸调节pH至8.8,再用双蒸水定容至100 ml。 (4)10% SDS (5)10% 过硫酸铵(APS):使用前新鲜配制,低浓度APS一般当天用当天配制,勿过夜使用。 (6)尿素 (7)TEMED(N,N,N’,N’-四甲基乙二胺) (8)电极缓冲液(1×) (棕色瓶中4℃储存,一般使用3-4次) 0.025 mol/L Tris,0.192 mol/L甘氨酸,0.1% SDS,pH 8.3 (9)电极缓冲液(2×) (棕色瓶中4℃储存,一般使用3-4次) 0.050 mol/L Tris,0.384 mol/L甘氨酸,0.1% SDS,pH 8.3 (10)样品缓冲液(pH 6.8)(4℃下棕色瓶中储存,试剂尽量勿存储过久) 1.6 ml浓缩胶缓冲液(pH 6.8)+ 4 ml 10% SDS + 0.6 g二硫苏糖醇(DTT) + 2.5 ml 87%甘油+0.1 mg溴酚蓝,用双蒸水稀释到20 ml. (11)考玛斯亮蓝R-250染色方法:

FLAC3D条带开采案例(代码)

n gen zone brick p0 0 0 0 p1 2500 0 0 p2 0 2000 0 p3 0 0 56 size 100 80 2 group 煤层底板; gen zone brick p0 0 0 56 p1 2500 0 56 p2 0 2000 56 p3 0 0 60 size 100 80 1 group 煤层; gen zone brick p0 0 0 60 p1 2500 0 60 p2 0 2000 60 p3 0 0 76 size 100 80 1 group 直接顶;顶板gen zone brick p0 0 0 76 p1 2500 0 76 p2 0 2000 76 p3 0 0 100 size 100 80 1 group 老顶;顶板gen zone brick p0 0 0 100 p1 2500 0 100 p2 0 2000 100 p3 0 0 280 size 50 40 4 group 中粒、粉砂岩互层;顶板 gen zone brick p0 0 0 280 p1 2500 0 280 p2 0 2000 280 p3 0 0 480 size 50 40 4 group 泥岩、砂泥岩互层;顶板 gen zone brick p0 0 0 480 p1 2500 0 480 p2 0 2000 480 p3 0 0 640 size 50 40 4 group 表土层;顶板 modelmohr prop bulk 6.94e9 shear 5.21e9 coh 24.6e7 fric 38 tens 3e7 range group 煤层底板 prop bulk 6.25e9 shear 0.35e9 coh 1e7 fric 25 tens 1e7 range group 煤层 prop bulk 1.33e9 shear 0.44e9 coh 1.5e7 fric 32 tens 1e7 range group 直接顶 prop bulk 7.44e9 shear 5.12e9 coh 8.56e7 fric 37 tens 3e7 range group 老顶 prop bulk 8.26e9 shear 4.72e9 coh 6.25e7 fric 33 tens 2.6e7 range group 中粒、粉砂岩互层prop bulk 8.83e9 shear 1.89e9 coh 1.5e7 fric 33 tens 1e7 range group 泥岩、砂泥岩互层prop bulk 0.017e9 shear 0.0036e9 coh 0.1e7 fric 20 tens 1e7 range group 表土层 initial density 2.6e3 range group 煤层底板 initial density 1.4e3 range group 煤层 initial density 2.4e3 range group 直接顶 initial density 2.5e3 range group 老顶 initial density 2.64e3 range group 中粒、粉砂岩互层 initial density 2.6e3 range group 泥岩、砂泥岩互层 initial density 1.8e3 range group 表土层 fix z range z -0.1 0.1 fix x range x -0.1 0.1 fix x range x 2499.9 2500.1 fix y range y -0.1 0.1 fix y range y 1999.9 2000.1 setgrav 0 0 -9.8 histunbal plotcontzdis

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知识分享

第8章微生物遗传 四、习题 填空题 1.是第一个发现转化现象的。并将引起转化的遗传物质称为。 2.Avery和他的合作者分别用降解DNA、RNA和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然后分别与混合,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说明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3.Alfred D.Hershey和Martha Chase用P32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S35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所进行的感染实验证实:DNA携带有1、2的。 4.H.Fraenkel 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也是遗传物质。 5.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6.近年来对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表明,能进行独立生活的最小基因组是一种,只含473个基因。 7.大肠杆菌基因组为的DNA分子,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被称为。 8.大肠杆菌基因组的主要特点是:遗传信息的,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9.酵母菌基因组最显著的特点是,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并称之为。 10.詹氏甲烷球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完全证实了1977年由等人提出的 因此有人称之为“里程碑”的研究成果。 11.詹氏甲烷球菌只有40%左右的基因与其他二界生物有同源性,其中有的类似 于,有的则类似于,有的就是两者融合。 12.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型、型和型。 13.质粒首先发现于大肠杆菌中而得名,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大肠菌素是一种细菌蛋白,只杀死近缘且不含质粒的菌株,而宿主不受其产生的细菌素的影响。 14.用一定浓度的吖啶橙染料或其他能干扰质粒复制而对染色体复制影响较小的理化因子处理细胞,可。 15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有3种类型:——、——和——。 16 当DNA的某一位置的结构发生改变时,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突变,因为细胞内存在一系列的,能清除或纠正不正常的DNA分子结构和损伤,从而阻止突变的发生。17.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由于这类突变型在上不生长,所以是一种负选择标记,需采用的方法进行分离。18.两株多重营养缺陷型菌株只有在混合培养后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长出原养型菌落,而未混合的两亲菌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长出的原养型菌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和所致。 19.在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而在 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20.根据感受态建立方式,可以分为转化和转化,前者感受态的出现是细胞一定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后者则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具有摄取DNA的

电泳显示技术(EPD)

电泳显示技术(EPD) 特点 又称电泳显示器,是类纸式显示器较早发展的显示技术,是利用有颜色的带电球,藉由外加电场,在液态环境中移动,呈现不同颜色的显示效果,其代表厂商包括E-Ink与Sipix。日本Bridgestone所推出的高速响应液态显示器(QR-LPD),其工作原理与EPD相似,只是其成像的物质不是使用带电球,而是由黑白2色的粉末在电场之间移动产生显示效果。另外发展较早的胆固醇液晶(ChLC),是一种结构相似于胆固醇分子的液晶。胆固醇反射式显示器在不加电压时,可存在两种稳定的状态,利用两个状态之间的转换,呈现亮暗态的显示效果。其它还有强诱电性液晶(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FLC)等。发展前景 电泳显示(Electrophoretic,E-Paper)技术由于结合了普通纸张和电子显示器的优点,是最有可能实现电子纸张产业化的技术。目前它已从众多显示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柔性电子显示技术之一。据iSuppli预测,电泳显示全球市场2006年仅仅900万美元,但是预计到2013年将增加到2.4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0.5%。该增长的大部分市场在指示标和新颖的直接驱动显示器,另外电子显示卡、柔性电子阅读器、电子纸张和数字签字等产品也将获得应用。电泳技术及其优势 何为电泳技术?照字面意味着“在一定的电压下可泳动”,其显示的工作原理是靠浸在透明或彩色液体之中的电离子移动,即通过翻

转或流动的微粒子来使像素变亮或变暗,并可以被制作在玻璃、金属或塑料衬底上。具体技术是将直径约为1mm的二氧化钛粒子被散布在碳氢油中,黑色染料、表面活性剂以及使粒子带电的电荷控制剂也被加到碳氢油中;这种混合物被放置在两块间距为10-100 mm的平行导电板之间,当对两块导电板加电压时,这些粒子会以电泳的方式从所在的薄板迁移到带有相反电荷的薄板上。当粒子位于显示器的正面(显示面)时,显示屏为白色,这是因为光通过二氧化钛粒子散射回阅读者一方;当粒子位于显示器背面时,显示器为黑色,这是因为彩色染料吸收了入射光。如果将背面的电极分成多个微小的图像元素(像素),通过对显示器的每个区域加上适当的电压来产生反射区和吸收区图案,即可形成图像。 电泳技术具有几大优势。一是能耗低。由于具有双稳定性,在电源被关闭之后,仍然在显示器上将图像保留几天或几个月。二是电泳技术生产的显示器属于反射型,因此具有良好的日光可读性,同样也可以跟前面或侧面的光线结合在一起,用于黑暗环境。三是具有低生产成本的潜力,因为该技术不需要严格的封装,并且采用溶液处理技术如印刷是可行的。四是电泳显示器以形状因子灵活为特色,容许它们被制造在塑料、金属或玻璃表面上,所以它是柔性显示技术的最佳选择。 电泳技术研发与生产企业 目前投入电泳技术开发的企业有美国E—Ink和SiPix公司、英国Plastic Logic、荷兰飞利浦旗下Polymer Vision、日本Bridgestone、

仪器分析[第八章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八章毛细管电泳分析法 1.毛细管电泳的主要特点 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的液相分离分析技术,具有高效分离、快速分析、微量进样和灵敏度高的特点,特别适合离子、大分子与生物化合物的分离分析。 2.毛细管电泳仪基本组成与结构流程 毛细管电泳仪主要由高压电源、缓冲液和进样系统、毛细管柱、检测.器及数据处理等五部分组成。 高压电源可对毛细管施加连续可调的0~50 kV直流电压,毛细管柱是电泳分离的核心部件,通常使用内径10~100μm,长12~120 cm的弹性熔融石英毛细管,两端分别浸泡在含有缓冲溶液的储液槽中,出口端装有检测器。紫外可见光谱检测是最普遍的检测方法,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是所有检测方法中灵敏度最高的,最低检出限可达10-21mol。 3.毛细管电泳的进样方式 电迁移(电动)进样:在很短时间内,施加电压使样品通过电迁移进入毛细管。特点:易控制进样量(控制电压和时间),存在歧视现象,即电泳淌度大的组分进样量大。 流体力学进样:进样端加压、出口端抽真空及两端形成高度差产生虹吸三种方式。特点:进样量不受样品基质的影响,不存在歧视现象,进样重复性差。 4.毛细管电泳分离的基本原理 在毛细管电泳分离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受到两种力的共同作用:电泳力和电渗力。 电解质的电泳迁移速率

单位电场强度下的平均电泳速度,即电泳迁移率(电泳淌度μ e ): E为电场强度;f为阻力系数;V为毛细管柱两端施加的电压;R s 是离子的有效半径;L为毛细管柱的长度。 在pH>3的水溶液中,石英或玻璃毛细管内壁表面上的硅醇基可电离而产生SiO一,使毛细管内壁带上负电荷,因此溶液中的一部分正离子,依靠静电作用而吸附于毛细管内壁上,形成一个双电层,此处的电动势称为界面电动势,也称ζ电位。在电场的作用下,固、液两相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管中溶液整体向阴极移动,形成电渗流。 电渗流的大小与ζ电位成正比,电渗迁移率 μ eo =εζ/(4πη) 式中,μ eo 为电渗迁移率;ε为介质的介电常数;η为介质的黏度。 电渗迁移速率为电泳流的若干倍,且受pH等条件的影响很大,在分离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变化,因而必须加以控制,使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 电渗流(即溶剂流)的迁移速率为v eo ,则 v eo =μ eo E=ζE/(4πη) 毛细管中粒子的移动速度(v 1)等于其电泳迁移速度(v e )与电渗流速度(v eo )的 矢量和: v 1=v e +v eo 当把样品从阳极端注入毛细管时,各种离子将按下面的速度迁移到阴极: 正离子:v+=v e +v eo 中性离子:v=v eo 负离子:v一=v e 一v eo

第八章 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第八章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1) 分子标记的种类与特点 1. 遗传标记的种类与特点 遗传标记:指可以稳定遗传的、易于识别的特殊遗传多态性形式。Minisatellites:小卫星序列 遗传标记的种类与特点 1)形态标记:肉眼可见的特征性状,简单实用,但数目少,受发育阶段与环境影响。 2)细胞标记:染色体核型与带型,受环境影响小,稳定可靠,但耗时耗力,信息量不足。 3)生化标记:贮藏蛋白、同工酶等,信息量较大,取材方便,但不能反映基因组非编码区信息,仍受发育阶段与环境影响。 4)DNA分子标记:基因组DNA 水平的变异,理想的遗传标记。 2. DNA分子标记 DNA分子标记:简称分子标记,指基因组DNA 水平上的任何差异,来自缺失、插入、置换、颠换、重复等,通常以分子杂交或凝胶电泳图谱的形式体现。 2.1 分子标记的优点 1)数量多,遍及整个基因组,理论上检测位点近乎无限; 2)稳定遗传,不受环境、发育阶段和是否表达等限制; 3)多态性高,自然存在,无须专门创造; 4)表现为“中性”,即不影响性状的表达; 5)许多为共显性,能鉴别杂合与纯合,提供完整的遗传信息。 2.2 分子标记的类型 分三大类: 1) 基于核酸分子杂交: 第一代,1980s,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 基于PCR或限制酶切+PCR: 第二代,1990s ,RAPD、AFLP、 SSR、ISSR、 SCAR、STS等 3) 基于DNA测序:第三代,近年来SNP和EST,反转录转座子等 第三节分子标记的应用 1. RFLP标记 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1980,Botstein。 基本原理:不同基因组DNA经特定限制酶消化后产生大小不等的片段,再经电泳分离、Southern 印迹杂交和检测后,得到特异的RFLP 标记,它反映不同DNA对所用探针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实际是酶切位点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关键因素: 限制酶:用一种酶切产生的多态性有限,常用6~8种酶来筛选多态性。探针:常用单拷贝或低拷贝gDNA或cDNA克隆,否则条带模糊(smear),不易观察。 RFLP标记的优缺点 优点: 1)共显性; 2)存在于整个基因组,位点数不受限制,常可检测到1~4个基因座; 缺点: 1)筛选多态性探针较困难,需一系列探针; 2)DNA样本量要求大,操作较繁杂,耗时费资,同位素污染,现已发展地高辛等标记。 2. RAPD 标记 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1990年提出。 基本原理: 单引物PCR标记;不同基因组DNA在随机引物Arbitary

村庄下条带开采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03-09-10 作者简介:薛勇军(1962-),高级工程师,1985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现任山西焦煤集团副总。 文章编号:1003-5923(2004)03-0103-03 村庄下条带开采技术研究 薛勇军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山西太原030053) 摘 要:分析了国内外村庄下压煤开采的概况,针对霍州矿区村庄下层煤实际,提出适合霍州矿区山区厚黄土层窑洞下条带开采技术。通过研究给出了条带开采参数,地面观测结果表明,采出条带开采技术可使地面村庄被控制在Ⅰ级破坏等级范围内。 关键词:村庄下采煤;条带开采;地表移动中图分类号:TD 325 文献标识码:B 1 概述 1.1 国内外村庄下压煤开采现状 国际上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研究以波兰、俄罗斯、德国、英国开始较早,技术也比较先进,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井下充填、地面加固维修、房柱和条带式开采等。 在我国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研究村庄下压煤不迁村开采技术,前期以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主。 由于我国具有各种各样的复杂采矿地质条件,近年来“三下”采煤技术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八十年代采用就地重建抗变形结构房屋不迁村压煤开采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增强,为适应不同矿井条件“三下”压煤开采技术需求,满足以技术经济和环境条件为前提,村庄下压煤开采技术以条带开采研究为突破口。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仅村庄下压煤达52.2亿t ,特别是河北、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压煤量就超过55%。近年来,由于山西煤炭超常规开采,村庄下压煤开采显得尤为突出。 1.2 霍州煤电集团村庄下压煤开采现状 霍州煤电集团公司位于山西中南部,临汾盆地北缘,属霍西煤田,村庄压煤量占可采储量46.5%,特别是经济效益显著的优质2# 煤资源日益枯 竭,并且由于村庄下压煤量过大,给开拓布署造成 困难,生产接替紧张。多年来,集团公司对村庄下开采技术进行各种有效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主要对分布零散的小村庄进行整体搬迁,该方法虽能够充分回收资源,但为避免受多煤层重复开采影响,选址困难,工农关系复杂,搬迁时间长,耗资多,给农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且影响正常开采程序,不易推广。八十年代以后,在辛置矿董家庄村进行不迁村就地建抗变形房屋(窑洞)压煤开采试验,历时十二年,采出原煤106.3万t ,占设计可采储量的71%,吨煤投资12.23元,技术是成功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并延长两年多水平服务年限,缓解接替。 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竞争日趋激烈,降低成本成为煤炭企业又一严竣课题,迫切寻求一种新的压煤开采技术途径。因此研究适合霍州矿区山区厚黄土层窑洞下条带开采技术显得更为迫切。2 霍州矿区条带开采技术条件2.1 煤层赋存及地质条件 霍州矿区总面积635km 2 ,共有七层可采煤 层,分布在下二叠统山西组及上石炭统太原组。其中1# 、 2# 、10# 、11# 煤层比较稳定,储量大,为现主 采煤层。截止2002年底,主采煤层共有储量14.3亿t ,可采储量7.1亿t ,其中村庄下压煤3.3亿t 。 1# 、2# 煤质优良,属特低灰、低硫肥煤或1/3焦煤,位于下二叠统山西组中部,直接顶为泥岩,砂质泥岩,老顶为K 8砂岩;底板为泥岩,细砂岩。煤 · 301·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200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