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电泳分离技术

第八章电泳分离技术
第八章电泳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

说明 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说明课题的来源(自拟题目或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用前景。 目前,膜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有:膜产品的价格昂贵;膜污染较严重;膜分离性能低下。对于以上的三个问题可以更好的解决的话,膜分离技术发展会突飞猛进,跨越时代的进步,可以快速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水资源的利用率更高,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会清, 庞翠玲. 膜分离技术在处理酸性废液中的应用概述[J]. 金属矿山, 2006(9):14-17. [2]韩倩倩.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综述[J]. 硅谷, 2009(9):117+133. [3]朱智清.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其工业应用[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3, 32(1):19-21. [4]岳志新, 马东祝, 赵丽娜,等.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 18(5):52-57. [5]张杰, 褚良银, 陈文梅. 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过滤与分离, 2004, 14(3):8-11. [6]谷大建, 徐巍.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中国药业, 2008, 17(6):58-59. [7]陈翠萍, 谌伟艳.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污染防治技術, 2007, 20(3):42-45. [8]吴绮桃.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 四川建材, 2008, 34(2):58-59. [9]郭洪勋. 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J]. 科技创业家, 2012(8). [10]孙佳林, 何晓燕. 膜分离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化工管理, 2014(3):92-93. [11]段巧丽, 宁艳春. 现代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研究与进展[J]. 管理学家, 2011. [12]孙文毅, 张斌.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 学版, 2010, 27. [13]陈业刚. 膜分离技术在水资源回用领域的应用研究[J]. 中美国际过滤与分离技术研讨 会, 2010. [14]李晓波, 王晓静.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河北工业科技, 2005, 22(4):207-211. [15]刘济阳, 夏明芳, 张林生,等. 膜分离技术处理电镀废水的研究及应用前景[J]. 污染防 治技术, 2009, 22(3):65-69.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 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和矿物燃料的急剧消耗,水资源和能源已成为地球上两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水资源匮乏和能源危机困扰着全球许多不同的团体。据报导,世界上至少十二亿的人缺乏洁净安全的饮用水,有二十六亿的人缺少足够多的环境卫生设备。 膜技术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效分离技术,因其节能、高效、经济、简单方便、无二次污染等一系列优点,在水处理中已被广泛地用于苦咸水淡化、海水淡化、工业给水处理、纯水及超纯水制备、废水处理、污水回用等。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技术,新型的膜分离技术,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在供水和产能方面拥有着巨大的潜能,甚至在食品加工行业、医药行业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膜分离技术 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分离技术,膜处理的分离原理主要是在常温下使溶质和溶剂通过半渗透膜,达到分离、浓缩和纯化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驱动力一般为压力驱动或电位驱动。该技术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膜分离过程在常温下进行分离。 (2)膜分离过程无相变化。 (3)膜分离技术的适用范围较广。 (4)膜分离效率高,分离效果好。 (5)膜分离技术采用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通常来说,膜分离技术,能够对不同的微粒、分子、离子进行有效的分离,膜材料亦丰富为醋酸纤维素(CA)、聚丙烯腈(PAN)、聚酰胺(PA)、聚砜(PS)、聚丙烯(PP)、聚偏氟乙烯(PVDF)、陶瓷膜等。 常见水处理膜分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类: (1)微滤(MF):由0.01~0.2 MPa的外加压力作为驱动力。膜的微孔直径处于微米范围,可截留粒径为0.1~10μm的悬浮物颗粒、纤维等。 (2)超滤(UF):超滤以0.1~1.0 MPa左右的压力差为推动力。分离膜的孔径在 0.0015~0.02μm之间。 (3)反渗透(RO):以1~70MPa左右的压力差为推动力。 (4)纳滤(NF):由0.5~1.5MPa的外加压力作为驱动力。 正渗透 在正渗透中,用于分离的驱动力主要为FO膜两侧的汲取液和原料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使水从原料液(较低渗透压)一侧自发传递到汲取液(较高渗透压)。不同于传统的靠压力驱动的膜分离技术,比如微滤、超滤、纳滤与反渗透等,正渗透由于运行的原理不同,因此有着独有的优势,例如施加较低或不施加压力,导致更低的能耗,降低运行成本;正渗透的分离能力强,对污染物有着较高的截留率;正渗透污染几乎为可逆污染,因而清洗效率高;正渗透的膜装置组成简单,操作容易等。在众多领域内,正渗透近几十年来均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的,在一些重要领域如海

电泳的基本原理

电泳的基本原理 电泳是指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许多重要的生物分子,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都具有可电离基团,它们在某个特定的pH值下可以带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极性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电泳技术就是利用在电场的作用下,由于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等性质的差异,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提纯的技术。 电泳过程必须在一种支持介质中进行。Tiselius等在1937年进行的自由界面电泳没有固定支持介质,所以扩散和对流都比较强,影响分离效果。于是出现了固定支持介质的电泳,样品在固定的介质中进行电泳过程,减少了扩散和对流等干扰作用。最初的支持介质是滤纸和醋酸纤维素膜,目前这些介质在实验室已经应用得较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多肽、糖等通常用滤纸或纤维素、硅胶薄层平板为介质的电泳进行分离、分析,但目前则一般使用更灵敏的技术如HPLC等来进行分析。这些介质适合于分离小分子物质,操作简单、方便。但对于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则分离效果较差。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引入大大促进了电泳技术的发展,使电泳技术成为分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初使用的凝胶是淀粉凝胶,但目前使用得最多的是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质电泳主要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 电泳装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电源和电泳槽。电源提供直流电,在电泳槽中产生电场,驱动带电分子的迁移。电泳槽可以分为水平式和垂直式两类。垂直板式电泳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常用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蛋白质的分离。电泳槽中间是夹在一起的两块玻璃板,玻璃板两边由塑料条隔开,在玻璃平板中间

正渗透技术处理水和废水

正渗透技术处理水和废水 1 引言 膜分离技术由于出水水质高、设备简单易操作、能耗相对较低、适应性强等特点,在水处理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应用于水处理领域的几种膜分离技术.其中微滤(microfiltration,MF)、超滤(ultrafiltration,UF)、纳滤(nanofiltration,NF)和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由机械压力驱动传质过程,是水和废水处理的常规技术.其他膜技术,如温度差驱动的膜蒸馏技术(membrane distillation,MD),电场驱动的电渗析技术(electro-dialysis,ED),一些由化学反应驱动的膜吸收技术(membrane absorption,MA)等也成为水处理领域的新型技术.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是一种由渗透压(浓度差)驱动的新型膜技术.可用于海水脱盐、废水处理等方面. FO膜是一种渗透膜.名义孔径在1 nm以下,用于截留溶解性离子和盐类等物质,与RO 相当.但与RO相比,FO无需外加机械压力,具有低压操作、低膜污染、高截留的优点,近年来在水处理领域受到较多关注. 2 FO原理(Basic principle of FO) FO膜是一种选择性渗透膜,膜的一侧是低渗透压的待处理水,另一侧是高渗透压的汲取液,水分子透过FO膜从低渗透压侧扩散到高渗透压侧,从而实现水与杂质的分离(图 1).该过程的驱动力是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差,不需外界提供压力. 图 1 FO工艺的原理示意图 2.1 FO应用与运行效果 2.1.1 海水(浓盐水)脱盐 FO已被用于含盐废水、含盐地下水、盐湖水和海水的脱盐.大多数为实验室规模的小试研究,汲取液采用难挥发性(NaCl,Na2SO4,MgSO4等)或挥发性(NH3/CO2和NH4HCO3)盐溶液.其中Zhao等进行的盐湖水脱盐,回收率达到70%.McGinnis等采用中试规模的FO处理高盐水(TDS>70,000 ppm),回收率达到60%,与蒸发浓缩技术相当,出水水质达标(美国宾州

电泳技术要求

电泳技术要求 本公司电泳产品需外协,没有特殊说明按以下要求执行,如有不同要求另行在技术协议中指明。 一、要求 1、颜色:黑色 2、厚度:20±5um 3、耐盐雾:400小时 4、附着力:ISO 2409-2007 中0-2级 5、电泳部位:WILO产品,轴承孔不泳;其他客户全部泳。 6、外观:颜色均匀一致,无针孔、缩孔、漆流。 7、环保要求:提供ROHS认证 二、验收标准 1、盐雾试验:执行国家标准GB1771-2007 2、附着力:按ISO 2409-2007标准 3、厚度:执行ISO 2808-2007标准。 编制:审核:

静电粉末喷涂技术要求 本公司喷粉产品需外协,没有特殊说明按以下要求执行,如有不同要求另行在技术协议中指明。 一、要求 1、颜色:根据客户图纸、样品、色板要求。 2、厚度:80-100um 3、附着力:ISO 2409-2007 中3级 4、喷涂部位:根据客户要求 6、外观:颜色均匀一致,无针孔、缩孔。 二、验收标准 1、颜色:样品或色板。 2、附着力:按ISO 2409-2007标准 3、厚度:执行ISO 2808-2007标准。 编制:审核:

电镀锌技术要求 本公司产品电镀锌需外协,没有特殊说明按以下要求执行,如有不同要求另行在技术协议中指明。 一、要求 1、颜色:根据客户图纸要求 2、外观:不应存在明显可见的缺陷,如麻点、起泡、起留、剥落、未镀覆部位。 3、厚度:一般8-10um,户外件18-22um 4、镀层耐腐蚀性检验:96H 5、喷涂部位:根据客户要求 二、验收标准 1、镀锌膜分级:GB/T9800-1988 2、上述“一”中各项的检测按GB/T9799-1997标准 3、镀层耐腐蚀性检验:执行GB/T 10125-1997标准。 编制:审核: 铸铁件时效处理技术要求 一、时效处理

正渗透的应用和技术优势---窦蒙蒙.

正渗透的应用和技术优势 姓名:班级:学号: 16121229 指导教师:于海琴 正渗透的应用和技术优势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膜处理技术,正渗透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在环保、能源、海水淡化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经历了从实验室研究,中试实验,到少量的商业化应用,技术日臻完善。正渗透技术是利用自然渗透压差为驱动力的一种净水技术,为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低能耗、高效率的解决方法。该文介绍了正渗透的技术优势,以及正渗透在海水淡化、废水处理、污水回用、能源开发以及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正渗透、技术优势、海水淡化、废水处理 I 1.引言

正渗透(Forward osmosis, FO)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浓度驱动的新型膜分离技术,它是依靠选择性渗透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为驱动力自发实现水传递的膜分离过程,是目前世界膜分离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1.1正渗透技术的原理和技术特点 1.1.1正渗透技术的原理 正渗透是浓度驱动型的膜过程,它依靠选择性渗透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为驱动力来自发的实现水在膜中的传递。也就是指水从较高的水化学势(或较低渗透压)一侧区域通过选择透过性膜流向较低水化学势(或较高渗透压)一侧区域的过程。在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的两侧分别放置两种具有不同渗透压的溶液,一种为具有较低渗透压的原料液(feed solution,FS),另一种为具有较高渗透压的汲取液(draw solution,DS)。正渗透正是依靠正渗透膜两侧的汲取液(draw solution,DS)和原料液(feed solution,FS)间的自然渗透压差,使水分子自发地从低渗透压侧(FS侧)传输到高渗透压侧(DS侧)而污染物被截留的膜分离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正渗透过程示意图 不同于传统膜分离过程,正渗透利用低水化学势的DS从高水化学势的FS吸取纯水,无需投入额外的驱动压力,因而其能耗低[1]。 1.1.2正渗透技术的技术特点 正渗透不同于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它不需要额外的水力压力作为驱动力,而依靠汲取液与原料液的渗透压差自发实现膜分离。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几个必要条件:(1)可允许水通过而截留其他溶质分子或离子的选择性渗透膜及膜组件;(2)提供驱动力的汲取液;(3)对稀释后的汲取液再浓缩途径[2]。 早期关于正渗透过程研究均采用反渗透复合膜,发现膜通量普遍较低,主要原因是复合膜材料的多孔支撑层产生了内浓差极化现象,大大降低了渗透过程的效率。20 世纪90 年代,Osmotek 公司(Hydration Technologies Inc.(HTI)公司前身)开发了一种支撑型高强度正渗透膜,已被应用于多种领域,是目前最好的商

车架电泳线线技术要求

车架电泳线线技术要求

车架以及底盘小件以及薄板件电泳线技术要求 甲方(需方): 乙方(供方): 乙方向甲方提供车架、底盘小件以及薄板件电泳线设备 1 台(台套),由乙方进行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一次性交付甲方使用。为确保项目质量,需满足如下要求: 一、技术要求 1、项目总体要求 1.1涂装工件名称:车架以及底盘小件以及薄板件; 1.2零件最大组挂尺寸:长12米*宽1.1米*高1.6米, 1.3最大重量:1500KG 1.4动力来源:电、压缩空气、天然气; 1.3生产纲领: 车架产量50000台/年,底盘小件和薄板件25000挂/年; 1.4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每年300天,每天工作20个小时,三班制; 生产节拍:4.8分钟/件 1.5工艺过程: 工艺温度:预脱脂、脱脂温度不低于45℃;磷化温度为35~45℃;电泳温度为28~32℃; 电泳烘干工件表面温度为180℃以上,其余工序常温。 工序工序内容时间(min) 温度(℃)处理方式 1 上件常温自动输送过来 2 预脱脂 1 不低于45 浸渍 3 脱脂 3 不低于45 浸渍 4 水洗 1 常温浸渍+出槽喷淋 5 水洗 1 常温浸渍+出槽喷淋 6 表调 1 常温浸渍 7 磷化 3 35~45 浸渍 8 水洗 1 常温浸渍+出槽喷淋

除渣泵。 7)槽底与两侧壁板连接处采用圆弧结构,与底、侧板焊接的焊缝不在折角处,不采用槽底板与侧壁板直角对接焊。 8)槽体板与骨架按规范采用断续焊,槽体板与板之间采用连接密封焊,要求各焊缝尽量设置在骨架上,槽体要求耐压、不渗不漏。 9)预脱脂、脱脂、纯水洗等循环管路需加袋式过滤器。 10)预脱脂、脱脂过滤器中需加有高磁磁棒。磁棒可以手工清洁。 4.1.5 搅拌系统 1)要求槽底无死角,各处均能喷到。 2)每只浸槽喷射管数按保证车架表面处理质量的原则下选定。 4.1.6 喷淋系统 1)脱脂采用浸的方式,去除白车架内外表面上的污油和铁屑 2)磷化后水洗系统去除磷化后的车架内外表面上磷化渣。 3)磷化二次水洗后,有节拍自动控制喷纯水系统,清洗磷化后车架表面上磷化液的残留物。 4)前处理设备喷射系统各种功能要求的管路直径、阀门规格尺寸均以确保满足各种功能实现所需要的流量、压力而选定。 5)所有喷淋喷嘴采用不锈钢,可单独调节喷淋方向、调节后可固定的喷嘴。其中顶部喷淋支管做有连接在槽侧的辅助支架,支架确保喷淋支管的支承强度。 6)喷淋管和喷嘴冲洗净白车架和底盘小件表面的铁屑和大部分的污油。 4.1.7 密封室 密封室骨架要先用螺栓连接并调整好后,再进行整体焊接。安装焊接质量要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密封室不锈钢壁板制作时要贴保护膜,安装要按图纸要求和施工规范,注意外观质量,不得有明显划碰伤。密封室采用加胶玻璃。 4.1.8 除油装置: 1)要求能去除预脱脂、脱脂槽液中和浮在液面上的污油。 2)要求将槽内的含污油溶液加热到 80~90℃, 3)槽加热采用自动控制阀组和旁通,设有压力表和温度表,对槽液温度能实现自动控制。 4)预脱脂、脱脂槽液除油共用一套除油系统,各槽液中的污油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清液回流至原液提取槽内。 5)所有管路为可拆装式法兰连接,垫片采用聚四氟乙烯垫片,连接处密封良好,不渗不漏。 4.1.9 除铁屑装置

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摘要:渗透(osmosis)是一种仅依靠渗透压驱动的分离过程,基于渗透现象发展起来的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目前该技术在国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章综述了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应用过程的基本原理、应用现状以及水处理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并对未来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方向提出了展望。希望在未来其技术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正渗透应用水处理膜分离技术 一、前言 20世纪60年代起,对膜分离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工业行业的实际应用,直至现在,它已应用到水处理,食品加工,制药工程,医学以及能源等不同的领域。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是一种不需外加压力做驱动力,而仅依靠渗透压驱动的膜分离过程。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与外加压力驱动的膜分离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不需要外加压力或在较低的外加压力下运行,并且膜污染情况相对较轻,在持续长时间运行后无需清洗。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诸如美国、新加坡、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已得到大量研究和应用。 二、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 正渗透是浓度驱动型的膜过程,它依靠选择性渗透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为驱动力来自发的实现水在膜中的传递。也就是指水从较高水化学势(或较低渗透压)一侧区域通过选择透过性膜流向较低水化学势(或较高渗透压)—侧区域的过程。在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的两侧分别放置两种具有不同渗透压的溶液,一种为具有较低渗透压的原料液(Feed solution),另一种为具有较高渗透压的驱动液(Draw solution),正渗透正是应用了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差作为驱动力,才使得水能自发地从原料液一侧透过选择透过性膜到达驱动液—侧。当对渗透压高的一侧溶液施加一个小于渗透压差的外加压力的时候,水仍然会从原料液压一侧流向驱动液—侧,这种过程叫做压力阻尼渗透(Pressure-retarded osmosis,PRO)。压力阻尼渗透的驱动力仍然是渗透压,因此它也是一种正渗透过程。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应用正是基于这种原理。 三、水处理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应用现状 正渗透膜过程,具有三低优势,即低压操作,低能耗和低污染,在水处理领域已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国内并不多见其应用报道,所以说应用不是很多,尽管如此,这一技术仍然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光明的应用前景。如果要大范围普及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仍需做很多努力。包括了我国对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研究不多,特别是在水处理应用上缺乏经验参数,这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从而积累经验;目前所拥有的正渗透膜性能太低,品种不全、不优;缺少既经济又高效的汲取液体系和汲取液再浓缩途径。 鉴于水处理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仍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应该从这些方面的着手突破,极大推动正渗透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以促进新一代水处理工艺的高效发展。总之,对水处理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研究,都应该围绕如何提高正渗透过程的水回收率、如何提高正渗透过程中的分离效率、以及如何降低正渗透过程的运行成本等方面进行。 四、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应用领域

电泳漆技术说明

目录 一、公司简介 二、电泳原理 三、规范工艺流程 四、产品简介 五、全系列丙烯酸聚氨酯电著产品简介 六、全系列产品规格 七、全系列涂膜性能 八、补给剂资料 九、管理对策 十、问题点与对策 十一、各型号产品说明书

二、电泳涂装原理: 阴极电泳涂料是一种具有半水溶型和悬体系特征的多组份体系,在电场作用下,已中和的阳离子树脂携带的涂料粒子在阴极进行电沉积,其过程包括电泳、电解、电沉积、电渗四种现象。 1、电泳:悬浮在极性液体中的带电粒子由于电场影响而发生泳动的现象。阳离子型树脂粒子向作为阴极的工件移动。 2、电解:液体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直流电源的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阴极界面PH值升高。 3、电沉积:阳离子涂料粒子在吸引它的电极(阴极)上被还原为中性不溶脂,析出粘附,形成不溶解的涂膜。 过程如下: H 2 O≒H++OH- 阳极:2H++2OH—- 2e→H 2O+1/2O 2 ↑+2H+ 阴极:2OH-+2H++2e→H 2 ↑+2OH- R 1 R 1 ∣∣ ~NH++OH-→~N↓+H 2 O ∣∣ R 2 R 2 4、电渗:在外电场力作用下,涂膜内部所含的水份从涂膜中渗析出来移向槽液,进行内聚部分脱水。电渗使亲水涂膜变为憎水涂膜,脱水使涂膜致密化。 由于上述四个过程是连续进行的,获得的涂膜在烘干之前含水量在10%以下,可以直接进行水洗、烘干,最后形成连续均一的品质优良的涂膜。

三、规范工艺流程: 1.环氧体系电泳流程: 高温脱脂(加超声波)→常温脱脂→水洗三次→酸洗除锈→水洗三次→流动水洗→表调→磷化→水洗三次→流动水洗→纯水洗两次→电泳涂装→回收水洗三次→纯水浸洗两次→纯水喷淋→脱水剂洗/吹洗→烘干固化→成品包装 2.透明有色体系电泳流程: 电镀工件(抛光工件)→化学除油(加超声波)→水洗两次→电解除油→水洗三次(溢流水洗)→中和(弱酸洗)→水洗三次(溢流水洗)→纯水洗两次→电泳涂装(透明及各色)→回收纯水洗两次→纯水洗三次(溢流)→脱水剂洗→滴水(吹净水珠)→烘烤→成品包装

车架电泳线线技术要求

车架以及底盘小件以及薄板件电泳线技术要求 甲方(需方): 乙方(供方): 乙方向甲方提供车架、底盘小件以及薄板件电泳线设备 1 台(台套),由乙方进行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一次性交付甲方使用。为确保项目质量,需满足如下要求: 一、技术要求 1、项目总体要求 1.1涂装工件名称:车架以及底盘小件以及薄板件; 1.2零件最大组挂尺寸:长12米*宽1.1米*高1.6米, 1.3最大重量:1500KG 1.4动力来源:电、压缩空气、天然气; 1.3生产纲领: 车架产量50000台/年,底盘小件和薄板件25000挂/年; 1.4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每年300天,每天工作20个小时,三班制; 生产节拍:4.8分钟/件 1.5工艺过程: 工艺温度:预脱脂、脱脂温度不低于45℃;磷化温度为35~45℃;电泳温度为28~32℃; 电泳烘干工件表面温度为180℃以上,其余工序常温。

(以上处理方式厂家可按照投标方的最优方案来制定)(每个工位有几个工作点根据工艺平面图确定) 1.6输送方式: 空中输送部分单独招标、地面输送包含在电泳线内 1.7作业点:每个工位有几个工作点根据工艺平面图确定 1.8厂房参数:210×18,厂房高度: 13米 1.9能源: 动力电: 380 V三相 50HZ 照明电: 220 V单相 50HZ 自来水:2~3 Kg/cm2(以实际情况为准) 压缩空气:5~6 Kg/cm2(以实际情况为准) 加热源:天然气 1.10有在著名工程机械单位或者汽车行业设计和建设大型阴极电泳涂装线的工程案例,且所承制的单个涂装线项目规模不小于1000万(出具合同证明); 2、项目内容 2.1项目工作流程 1)工件在上件点上件; 2)工件经前处理、电泳; 3)电泳后转挂至地面链,进入电泳烘房进行烘烤、强冷; 2.2分项工程

膜分离技术及其原理的介绍

膜分离技术及其原理的介绍

人们对膜进行科学研究是近几十年来的事。反渗透膜是膜分离技术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使膜分离技术进入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时代。其发展的历史大致为:20世纪30年代微孔过滤;40年代透析;50年代电渗析;60年代反渗透;70年代超滤和液膜;80年代气体分离;90年代渗透汽化。此外,以膜为基础的其它新型分离过程,以及膜分离与其它分离过程结合的集成过程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 一、膜分离原理 膜分离过程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不同的膜过程使用不同的膜,推动力也不同。目前已经工业化应用的膜分离过程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渗析(D)、电渗析(ED)、气体分离(GS)、渗透汽化(PV)、乳化液膜(ELM)等。 二、膜分离技术 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这四大过程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已有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有许多商品化的产品可供不同用途使用。这里主要以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为代表介绍一下。 反渗透膜(RO)

反渗透膜使用的材料,最初是醋酸纤维素(CA),1966年开发出聚酰胺膜,后来又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合成复合膜。CA膜耐氯性强,但抗菌性较差。合成复合膜具有较高的透水性和有机物截留性能,但对次氯酸等酸性物质抗性较弱。这两种材料耐热性较差,高温度大约是60℃左右,这使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中受到限制。 超滤膜(UF) 超滤膜也是使用CA做材料,后来各种合成高分子材料得以广泛应用。其材料多种多样,共同特点是具有耐热、耐酸碱、耐生物腐蚀等优点。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正渗透水处理技术概要

正渗透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正渗透是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其分离的驱动力来源于原料液和汲取液之间自然存在的渗透压差,近年来正渗透技术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关注。简述了基于此技术的正渗透水处理过程的基本原理,指出了这种新型水处理过程的关键技术——正渗透膜和汲取液,根据各自的技术特点对其进行分类概述,并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和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两方面介绍了这两项关键技术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从水通量角度对不同体系进行了简单比较,分析了各材料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它们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正渗透;水处理;汲取液;海水淡化 [中图分类号] TQ02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9X(2012)05-0005-05 Advance in the key techniques of forward osmosis water treatment Zhang Qian1,Shi Qiang2,Ruan Guoling1,Chu Xizhang1 Abstract: Forward osmosis(FO) is a kind of new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ique. Its driving force comes from the naturally existing osmotic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feed solution and draw solution. Forward osmosis (FO) technolog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ttractive internationally,in recent year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FO water treatment are introduced and the key techniques of the new type of water treatment process-FO membrane and draw solution -are pointed ou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the key techniques are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The new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key techniques is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s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labs and the schedule of technique commercialization. Different systems are compared simply from the angle of water flux. The advantages

电泳技术标准

电泳技术标准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电泳技术说明 环氧电泳漆电泳规范 1.定义: 这种电泳方法是用一种黑色、阳离子水溶性的环氧树脂漆, 沉积覆着在被阴极 化的零件表面, 从而起到涂层的作用. 然后,这个漆层被置于165℃—190℃范围之下,在零件表面发生聚合反应而呈网状结构. 2.技术特征: 2.1处理过程零件电透的过程如下: ●脱脂. ●酸洗 ●磷化 ●表面电泳涂装 (环氧漆) ●通过165℃—190℃温度聚合反应(隧道)炉持续时间20分钟 2.2阳离子底漆 型号: 例如:阳离子电泳底漆2K BT SP 颜色: 黑色 RAL9005 3.技术要求: 3.1抗侵蚀要求---盐雾试验 根据ISO9227 的标准,在96个小时暴露于盐雾之后,在被测试零件表面不应该看到任何红锈痕迹或水泡,以下部位除外: 螺纹部位 零件的尖角部位

附着力---要求 根据NFT30 038 或NFEN ISO 2409标准, (在依据ISO9227 标准进行盐喷雾实验 96 个小时之后), 用间隔1mm的梳状物在零件表面划出方格,用3M 250 的胶带 粘贴后撕下,我们认为合格的等级是 0级和1级。 3.2厚度 厚度要符合以上所述3. 1和条的要求,这以厚度值应该在 10--20微米之间(最多不超过25微米) 在螺纹部位的电泳厚度要求使用螺纹规控制,并考虑到最大允许螺纹厚度。. 螺纹端检验规范 --- 循环泵泵壳 非内密封管螺纹 NFE 03005 标准 1.泵壳加工件螺纹检规 2 螺纹规的尺寸(螺纹面上的d2 尺寸)

正渗透膜分离的研究进展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1年第30卷第1期·66· 化工进 展 正渗透膜分离的研究进展 施人莉,杨庆峰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摘要:正渗透是浓度驱动的膜技术,是指水通过选择性渗透膜从高水化学势区域向低水化学势区域的传递过程。本文介绍了正渗透的基本构成(驱动力、汲取液和正渗透膜材料),指出膜两侧的浓差极化是水通量性能的最大障碍,采用通量模型说明了膜在两种放置方向下存在的内浓差极化和外浓差极化,内浓差极化对驱动力的减小起着重要的作用;论述了膜材料、原料液浓度、汲取液浓度对正渗透和压力延迟渗透水通量的影响;此外,评述了正渗透过程的膜污染和能耗。 关键词:正渗透;浓差极化;膜污染;能耗 中图分类号:TQ 02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1)01–0066–08 Research advances in forward osmosis membrane separation SHI Renli,YANG Qingfeng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Abstract:Forward osmosis(FO)is a concentration-driven membrane process,in which water transports across a semi-permeable membrane from a dilute feed solution into a concentrated draw solution. The basic factors of FO(driving force,draw solution and membrane materials)are introduced. The major hindrance to permeate water flux performance is the prevalence of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membrane. Flux models that account for the presence of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for the two possible membrane orientations are presented. Internal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is found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reduction of driving force. This article comments the effect of membrane material,feed solution concentration,and draw solution concentration on FO and pressure-retarded osmosis(PRO)water flux performance. In addition,membrane fouling as well as energy consumption of FO is evaluated. Key words:forward osmosis;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membrane fouling;energy consumption 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技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FO采用高浓度的汲取液来产生高的渗透压,以汲取低浓度原料液侧的水透过半渗透膜,然后再将被稀释的汲取液中的水进行分离,最终可获得纯净的水。 相对于反渗透(RO)技术[1–3],这种利用溶液渗透压差来进行分离的FO技术,由于其回收率高、浓水排放少、膜污染低、无需外压等,正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出现。当前,人们利用FO膜分离技术开展工业废水处理[4]、垃圾渗滤液处理、液态食品加工、海水淡化[5–6]、压力延迟渗透(pressure- retarded osmosis,PRO)进行发电等研究;另外,在紧急救援时的生命支持系统方面已利用FO膜分离技术制取淡水[7–8]。然而,由于FO中存在的浓差极化现象,其实际水通量明显小于预期水通量。因此,对FO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10-05-19;修改稿日期:2010-07-04。 基金项目:上海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09ZZ18)及国家自然基金项 目(20306015,20676077)。 第一作者:施人莉(1987—),女,硕士研究生。联系人:杨庆峰。 E-mail yangqf@https://www.360docs.net/doc/d113678718.html,。

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所带电荷性质、电荷数量以及分子量的不同,在同电场作用下,根据各组分移动距离的不同,来分离鉴定各组分。电泳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核苷酸、无机离子等的分离和鉴定,甚至病毒与细胞的研究。随着许多自动化电泳仪器设备的问世和普及,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有着许多应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电泳介质的ph、缓冲液的离子强度、电场强度和电渗作用是影响电泳的主要因素。区带电泳可根据支持物的物理性状、支持物的装置形式和ph的连续性等来分类。其中常见的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琼脂糖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和双向电泳等。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DNA检测方法,是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中分子水平的诊断。其对小于500碱基的DNA片段分辨率很高,且可容纳相对大量的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基本上是一种分析工具,但有时也可用于纯化蛋白质。变性的蛋白质可以经过回收、洗脱、浓缩和除盐来纯化,这样制备的蛋白质样品可以用于蛋白质的结构分析或抗体的制备,是进行生物化学研究的基础。 琼脂糖电泳因为操作简单,耗时短而被广泛应用新鲜血液经琼脂糖电泳、染色后可得患者的血清蛋白质电泳图谱,这是了解患者血清蛋白质全貌的有效方法,可以用为初筛试验。在肾小球疾病中,尿蛋白电泳测定是反映疾病性质的重要窗口,是区别选择性尿和非选择性尿的重要标准之一。十二烷基硫酸钠-琼脂糖电泳测尿蛋白组分操作方法简便,高效。 等电聚焦电泳利用蛋白质具有两性解离及等电点的特征,用具有ph梯度的支持介质来分离的蛋白质。它的主要特点是:灵敏度及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电泳区带相当狭窄,特别适用于大批量纯度检测和真实性鉴定以及遗传多样性等群体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目前等电聚焦电泳主要用于两性电解质样品的分析、分离和制备,在同工酶的鉴定及蛋白质的微量分析上应用尤为广泛。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面完成之后所谓“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对复杂生命体的准确表征和分析就显得日益紧迫,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例如,利用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可以区分人血清蛋白、测出异常免疫球蛋白、进行基因分型,还可以在双相电泳中,将IEFE作为第一相。 双向电泳技术是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二维分离技术。基于不同蛋白质等电点和分子量不同的特性,第一向通过电荷的不同分离,另一向通过电荷的不同分离,来建立混合物各组分的双向电泳图谱。由此可以分析生物样品的显著差别,产生的结果用于诊断疾病、发现新的药物靶标和分析潜在的药物和环境的毒性。在功能基因组时代,双向电泳技术主要用于寻找不同组织或细胞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寻找疾病相关的标记分子,以进行疾病相关蛋白或基因的研究。目前许多研究者利用双向电泳对人体的各种器官、组织、细胞进行了研究,为疾病的判断、诊治及了解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 例如,在肿瘤的研究中,寻找与肿瘤发生、发展和抗药性有关的蛋白,为寻找肿瘤的特异标志物、揭示肿瘤的发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肿瘤治疗方式和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肿瘤发生的早期常常无任何症状,而只有在转移时才容易被发现,这往往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因此找到肿瘤的标志物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Wadsworth J T等筛选了99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和102例正常对照的血清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发现了几种蛋白在患者与

正渗透

正渗透膜分离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摘要:正渗透是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具有能耗低、膜污染小及回收率高等优点,近年来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正渗透膜分离关键技术驱动液与膜材料的最新进展;简述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最新应用;展望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正渗透;渗透压;膜材料;驱动液;醋酸纤维素(CA)膜材料 1.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人口的迅猛递增,全球淡水资源日渐短缺.目前,全球至少有12亿人喝不到安全洁净的水,大约有26亿人生活在淡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21世纪困扰人类最大的问题.在众多水处理方法中,反渗透(RO)是目前应用最成熟、最广泛的技术.然而,RO需要较高的水压抵消渗透压差,是能量密集型技术,同时,RO过程还存在回收率低、浓水排放、浓差极化和膜污染严重等问题.正渗透(forwardosmosis,FO)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和咸水淡化的新型膜分离技术.与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相比较,FO过程无需外加压力,而仅仅依靠渗透压驱动.因此FO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小,膜污染情况也会相对较少,可以长时间的运行而不需要频繁清洗.另外,FO技术在脱盐过程中回收率高,浓缩的盐水可通过结晶分离,没有浓盐水的排放,是环境友好型技术.因此,人们对发展FO技术的兴趣极大,对其应用研究的领域不仅仅停留在水处理、发电等方面,甚至拓展到了生命科学,如药物蛋白浓缩、药物释放和食品工程等领域. 2原理与特点 2.1基本原理 Lee 等(1981)较早地概况总结了反渗透(RO)、正渗透(FO)和减压渗透((Pressure Retarded Osmosis,PRO)过程的工作原理,如图 1 所示。

电泳技术的应用

电泳技术的应用 在直流电场中,带电粒子向带符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electropho-resis)。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Peнce首先发现了电泳现象,但直到1937年瑞典的Tiselius建立了分离蛋白质的界面电泳(boundary electrophoresis)之后,电泳技术才开始应用。本世纪60-70年代,当滤纸、聚丙烯酰胺凝胶等介质相继引入电泳以来,电泳技术得以迅速发展。丰富多彩的电泳形式使其应用十分广泛。电泳技术除了用于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分析外,最主要用于蛋白质、核酸、酶,甚至病毒与细胞的研究。由于某些电泳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具有高分辨率及选择性特点,已成为医学检验中常用的技术。 一、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在电场中,推动带电质点运动的力(F)等于质点所带净电荷量(Q)与电场强度(E)的乘积。 F=QE 质点的前移同样要受到阻力(F)的影响,对于一个球形质点,服从Stoke定律,即: F′=6πrην 式中r为质点半径,η为介质粘度,ν为质点移动速度,当质点在电场中作稳定运动时: F=F′即QE=6πrην 上式交换后可写成 ν/E的含意为单位电场强度下的移动速度,这里可用迁移率μ表示,即 从上式可见,球形质点的迁移率,首先取决于自身状态,即与所带电量成正比,与其半径及介质粘度成反比。除了自身状态的因素外,电泳体系中其它因素也影响质点的电泳迁移率。 电泳法可分为自由电泳(无支持体)及区带电泳(有支持体)两大类。前者包括Tise-leas 式微量电泳、显微电泳、等电聚焦电泳、等速电泳及密度梯度电泳。区带电泳则包括滤纸电泳(常压及高压)、薄层电泳(薄膜及薄板)、凝胶电泳(琼脂、琼脂糖、淀粉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等。

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知识分享

第8章微生物遗传 四、习题 填空题 1.是第一个发现转化现象的。并将引起转化的遗传物质称为。 2.Avery和他的合作者分别用降解DNA、RNA和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然后分别与混合,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说明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3.Alfred D.Hershey和Martha Chase用P32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S35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所进行的感染实验证实:DNA携带有1、2的。 4.H.Fraenkel 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也是遗传物质。 5.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6.近年来对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表明,能进行独立生活的最小基因组是一种,只含473个基因。 7.大肠杆菌基因组为的DNA分子,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被称为。 8.大肠杆菌基因组的主要特点是:遗传信息的,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9.酵母菌基因组最显著的特点是,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并称之为。 10.詹氏甲烷球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完全证实了1977年由等人提出的 因此有人称之为“里程碑”的研究成果。 11.詹氏甲烷球菌只有40%左右的基因与其他二界生物有同源性,其中有的类似 于,有的则类似于,有的就是两者融合。 12.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型、型和型。 13.质粒首先发现于大肠杆菌中而得名,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大肠菌素是一种细菌蛋白,只杀死近缘且不含质粒的菌株,而宿主不受其产生的细菌素的影响。 14.用一定浓度的吖啶橙染料或其他能干扰质粒复制而对染色体复制影响较小的理化因子处理细胞,可。 15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有3种类型:——、——和——。 16 当DNA的某一位置的结构发生改变时,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突变,因为细胞内存在一系列的,能清除或纠正不正常的DNA分子结构和损伤,从而阻止突变的发生。17.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由于这类突变型在上不生长,所以是一种负选择标记,需采用的方法进行分离。18.两株多重营养缺陷型菌株只有在混合培养后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长出原养型菌落,而未混合的两亲菌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长出的原养型菌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和所致。 19.在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而在 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20.根据感受态建立方式,可以分为转化和转化,前者感受态的出现是细胞一定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后者则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具有摄取DNA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