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导学案

《6.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导学案
《6.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导学案

《6.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化学能与热能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完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化学实验。

2.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3.能从能量守恒定律和化学键的角度来解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能与热能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和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掌握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从微观结构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具准备】

1.仪器用品:温度计、玻璃棒、玻璃片、烧杯、50 mL量筒、试管、锥形瓶、气球、胶头滴管。

2.药品:镁条、2mol L HCl 、2mol L KOH 、2mol L NaOH 、4NH Cl 固体、

()22Ba OH 8H O ? 固体。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播放神州七号发射时的视频。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你知道神州七号顺利升空所需要的巨大推动力是如何产生的吗?

【结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放出巨大能量 【展示】本节课的课题:化学能与热能 【展示】本节课探究内容 1.感受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从理论角度分析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的实质;

3.自我体验酸碱中和反应的热能变化。 【设问】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化学变化中热量变化的具体形式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探讨。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探究一:镁与盐酸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取试管加入2~3滴管的盐酸,再插入一小段镁条。

实验探究二:常温下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1.将气球中的()22Ba OH 8H O ?固体倒入装有4NH Cl 固体的锥形瓶中,振荡锥形瓶使两者固体充分混合;

2.将充分振荡后的锥形瓶放在滴有2滴管2H O 的玻璃片上静置半分钟。

【思考与交流】

通过以上两组实验我们可以感受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那么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一个化学反应究竟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又由什么决定呢?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揭示这些秘密。

一、微观角度: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结论:①该反应________(放出或吸收)能量;②能量的转化形式是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

能;

③该反应表现为________(放热或吸热)反应。

结论:①该反应________(放出或吸收)

能量;②能量的转化形式是

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③该反应表现为________(放热或吸热)反应。 【小结】

1.镁与盐酸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2.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教师讲解】

二、微观角度: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

1.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要________(放出或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的化学键要________(放出或吸收)能量。

【练习反馈】已知拆开21 mo1 H 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36 kJ 的能量,拆开

21 mol O 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96 kJ 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 mol H O -键要放出

463 kJ 的能量,试说明2222H O 2H O +中的能量变化。

断裂反应物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生成物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22mol H O 时的能量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问】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那么,作为一类重要而常见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揭开这个秘密。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1.先记录室温作为酸.碱溶液的起始温度。

2.用一个量筒量取20 mL 2 mol /L 的酸溶液,倒入50 mL 小烧杯中备用。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20 mL 2 mol /L 的碱溶液,并缓慢倒入上述烧杯中,边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①实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中生成的2H O 的量________________

③温度变化的幅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酸碱中和反应均为________________反应

实验反思一:如何近似计算出上述两个中和反应中所放出的热量呢? 已知:①混合液的比热容 4.18 J /(g )c =?℃,② 1.15 g /mL ρρ==酸碱,③

20 mL V V ==酸碱,

Q=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二:若要更准确地测定出HCl 溶液与NAOH 溶液反应所放出的热量,你认为:

1、根据计算公式,影响热量测定的关键数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

2、如何设计实验装置使关键数据更为准确?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1.已知反应()2422422Na SO 10H O

Na SO nH O 10n H O ??+-放热吸热

。有人将装有

242Na SO 10H O ?固体的密闭聚乙烯管安装在房屋的外墙就能达到白天蓄热使室内

保持低温;晚上再把白天所蓄热量放出,使室内保持温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 .白天将化学能转化为太阳能

C .晚上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 .晚上将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2.炎热的夏季里,能喝上一口冰镇饮料是非常惬意的事情。目前,一种被人称为“摇摇冰”的即冷即用饮料畅销各大商场。所谓“摇摇冰”,是指吸食前将饮料隔离层中的制冷物质和水混合摇动能使瓶中饮料冷却。若该制冷物质可以在下列物质中选择,它应该是( )

A .氯化钠

B .固体硝酸铵

C .浓硫酸

D .固体氢氧化钠

3.现市面上有一种叫“一拉热”的食品,上层是冷糕点,底层有一根线,拉动该线,不一会儿的功夫盒内糕点就热气腾腾。某同学对这一包装产生了兴趣,于是将盒子拆开,发现该产品的下层套内放置加温装置,拉动拉线,可使装置内一包白色固体和一小包水相遇,从而产生热量对糕点进行加热,在几分钟内可使糕点达到80 ℃。你能帮他解释原理吗?大胆推测该白色固体可能的成分。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与电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形成正确能源观。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与构成的条件。

【教学难点】: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教具准备】

多媒体、烧杯、导线、电流表、铜片、锌片、石墨棒、稀硫酸。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动画展示:热电厂生产的过程

一、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热能转化成机械能、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二、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与装置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教师播放投影片)

1.当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

2.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

3.需要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架设桥梁使电子从氧化剂区域流向还原剂区域。

4.考虑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环境,化学物质的选择。

5.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

【师生互动】

1.学生活动形式:组成课堂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建立思维模型。

2.挖掘学生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来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电子转移

中的能量转化。

3.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拆开的有关问题(怎样实现上述想法?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选择什么物质?它们怎样给出和接受电子?)。

师:能否将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拆开?这样在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之间可能有电子流动,从而完成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实验设计:1.Cu Zn

-原电池实验:

①Cu、Zn分别插入稀硫酸中。②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③将Cu、Zn用导线连接起来。

④在Cu、Zn导线之间接电流表。⑤将Cu、Zn导线互换再接电流表。

Zn片发生氧化反应,Zn:Zn-2e=Zn2-负极

H+在Cu片上发生还原反应,Cu:2H++2e =H2 ↑正极

师:很好,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Zn2+ + 2H+=Zn2++ H2↑

实验探究2:

2.Zn Zn

-与稀硫酸进行实验。3.Cu—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在短时间内,不考虑氧气的作用)4.Zn—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5.Fe Zn

-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6.Cu Zn

-与一个西红柿进行实验。8.Cu Zn

-与两个-与乙醇进行实验。7.Cu Zn

西红柿进行实验

上述实验及现象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呈现出来。

①两极材料不同的各种现象。

②不同溶液的各种现象。

③电极在同一容器和不同容器中的现象。

化学用语化:将上述成功转化实验中的反应,用氧化反应式、还原反应式和总化学方程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课堂小结】

1.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知识拓展]2.总结归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3.抽象出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活动与探究】

从下列课题中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设计各种情况下观察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并探究其原因:

(1)将一粒纯锌、一粒粗锌与铜丝分别放人装有稀硫酸的不同试管中,观

察氢气产生的速率;

(2)将铜丝取出,与纯锌粒接触后放人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氢气的

产生速率及溶液有无颜色变化;

(3)在锌与稀硫酸反应的试管中,滴人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6.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导学案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化学键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学习难点: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为什么化学反应有的表现吸热有的表现出放热呢?化学能与热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在化学反应中,从反应物分子转变为生成物分子,各原子内部并没有多少变化,但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物分子中的________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生成物分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形成。

3、看书及图片探究: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________;

2. ________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它形式的能不计)

3.相同物质的量的不同物质的化学能

________等。

4、自主学习探究:

二、化学能和热能的转化

1.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________(反应物的总能量)与________ (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出:

E(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E(生成物的总能量)________E(热能);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0时,反应为________反应。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0时,反应为________反应。

物质的燃烧一般是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能。

5、拓展学习:化学能与电能、光能也可以相互转化。

7、课堂练习

1.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

NH ClO)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

4

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

42224

22NH ClO N 4H O Cl 2O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C.22Ba(OH)8H O ?与4NH Cl 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是吸热反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氢气和氧气化合是放热反应,则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吸热反应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C.反应放出的热量的多少与反应物的质量和状态无关

D.对放热反应A B C D +→+,A 、B 的能量总和小于C 、D 的能量总和

8、活动与探究1:

太阳能与人类生存(学生自学),阅读P31

例《科学美国人》杂志在1971年7月刊登的“地球的能量资源”一文中提供了如下数据:

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的几条主要去路 单位910 kJ s 直接反射

52000 以热能的方式离开地球 81000 水循环 40000 大气流动 370 光合作用 40

请选用以上数据计算:

1.地球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为________。

2.通过光合作用,每年有________kJ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每年按365天计).

3.每年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我们生存的环境除去:氧化碳的质量为A,试根据能量关系列出A的计算式(列式中缺少的数据用符号表示).所缺数据的化学含义为________。

9、活动与探究2

1.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你应用本节课的有关知识解决或解释了哪些实际问题?

例如:液化气代替汽油,减少城市污染问题。

2.燃料乙醇需求增加,玉米供应紧缺,你对乙醇燃料前景是否看好?

3.说出重要的矿物能源(天然气、石油和煤)的成因,初步形成节约能源的意识。

4.调查生活中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使用;比较燃烧天然气、石油和煤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10、反思,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后练习: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B.有新物质生成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化学反应的特征是伴随能量的变化

D.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有热量释放出来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条件是加热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B.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物质燃烧一定是放热反应

D.放热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加热都能发生

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 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1 kJ Q ,破坏1 mol 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2 kJ Q ,形成1 mol 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3 kJ Q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123Q Q Q +>

B.1232Q Q Q +>

C.123Q Q Q +<

D. 1232Q Q Q +<

4.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①加热3KClO 和2MnO 的混合物制取2O ②蜡烛的燃烧③萤火虫发光④将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混合物放入水中⑤将碳酸钠晶体和硝酸铵晶体混合均匀放在日光下曝晒⑥将黏土、石子、水混合均匀⑦将生石灰倒入海水中⑧煅烧石灰石

A.①③④⑤⑧

B.③④⑤⑥⑧

C.②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⑤⑧

【第二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认识原电池概念,理解原电池原理,了解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培养分析与归纳能力,学习设计原电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意义,认识开发利用新型电池的意义以及使用化学电池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学习难点:认识原电池概念,理解原电池原理,了解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知识回顾】

1.一次能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等

二次能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电力、蒸汽等

2.电解质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中导电的原因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____________,产生了能够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因此,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只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溶液中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的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__。

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____________,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1.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____________、使用最____________、污染最____________的一种____________次能源,我国发电总量中____________发电仍居首位。

2.火力发电原理是通过________燃烧,使________能转变为_______能,加

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换过程:

化学能 ____能 ____ ____能。

【思考】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3、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探究实验一】 【探究实验二】

蒸汽 发电机

(1)原电池定义:将____能转变成___能的装置。

(2)原理及结构示意图(以Zn —Cu —稀24H SO 原电池为例)铜片和锌片作电极,稀硫酸做电解质溶液。

Zn 片为原电池的_____极,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发生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Cu 片为原电池的____极,其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发生______反应。该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的pH_____。

注意:在同一个电池中两极反应时,“失去电子数”与“得到电子数”要相同。

⑶原电池工作时电子、离子运动方向。

①外电路(导线):电子从____极经导线流向____极

②原电池内电解质溶液中:____离子流向负极,____离子流向正极

(4)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________反应,即化学能 电能

化学电池

氧化还原反应

(5)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极: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路 ④在一定条件下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目标检测】A

1.A 、B 、C 都是金属,A 与C 组成原电池时,A 为负极;A 与B 组成原电池时,A 为正极。则A 、B 、C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A B C >>

B.A C B >>

C.B A C >>

D.B C A >>

2.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金属甲的活动性比金属乙的活动性强的是( ) A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原子失去的电子比乙原子失去的电子多; B .同价态阳离子,甲比乙的氧化性强;

C .甲、乙能跟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而甲方出的比乙多;

D .将甲、乙作电极组成原电池时,甲是负极 3.对于原电池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负极 B.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正极 C.比较不活泼的金属为负极 D.电流是从原电池的正极流向负极 4.某原电池的离子反应是:22Zn Cu Zn Cu +

+++,该电池的正确组成是

( )

A .Cu 为正极,Zn 为负极,NaOH 为电解质溶液;

B .Zn 为正极,Cu 为负极,4CuSO 为电解质溶液;

C .Cu 为正极,Zn 为负极,4CuSO 为电解质溶液;

D .Cu 为正极,Zn 为负极,2ZnCl 为电解质溶液

5.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本质原因是()

A.原电池中电解质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电子

B.有导线将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连接

C.金属易失电子

D.原电池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6.“自由女神”—美国的象征,百年来一直矗立在纽约港,经历着大西洋海风的洗礼,自由女神的外壳材料是铜质,支撑整个雕像的支架是铁质。近些年女神生病了,她的铁骨一层层的被锈蚀,蓬松氧化铁架体积膨胀,铆固的支脚被撑断,有专家指出自由女神生病的原因是发生了原电池反应,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自由女神”的铜外壳是原电池的负极

B.铁甲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C.该原电池电极上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生成物为电子

D.该原电池反应过程中,电子从铁架转移到铜壳

7.实验室中欲制氢气,能较快的制备氢气的方法是()

A.纯锌与稀硫酸反应

B.纯锌与浓硫酸反应

C.纯锌与稀盐酸反应

D.粗锌(含铅、铜杂质)与稀硫酸反应

8.锌片和铜片及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工作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片是正极,铜片上有气泡

B.电流方向是从锌片流向铜片

C.溶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

D.电解质溶液的PH保持不变

9.有四种金属a、b、c、d当他们两两组成原电池时,金属A都是正极;在这四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可使金属b和c溶解;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得到c离子形成的沉淀。由此可知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正确顺序可能是下列中的()

A.a、c、b、d

B.c、b、d、a

C.b、c、d、a

D.a、b、c、d

11.埋在地下的输油铸铁管道,在下列各种情况下被腐蚀的速率最慢的是( )

A.在含铁元素较多的酸性土壤中

B.在潮湿、疏松、透气的土壤中

C.在干燥、质密、不透气的土壤中

D.在含炭粒较多,潮湿透气的中性土壤中 12.下列各变化,属于原电池反应的是( ) A.在空气中金属铝表面迅速氧化成保护层 B.白铁表面有划损时,也能阻止铁被氧化 C.红热的铁丝与水接触表面形成蓝黑色的保护层

D.铁与稀24H SO 反应时,加入少量4CuSO 溶液,可使反应加速 【目标检测】B

13.请利用氧化还原反应3

22Cu 2FeC12FeCl CuCl ++设计一个原电池

(用图表示并注明正、负极及电子流动方向)

14.用铜、银与硝酸银设计一个原电池,此电池的负极是________;负极的电极反应是________。用锌片、铜片连接后浸入稀硫酸溶液中,构成了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锌片的质量减少了3.25 g ,铜片表面析出氢气________L (标准状况),导线中通过________mol 电子。

【参考答案】 1.【答案】AC 2.【答案】BC 3.【答案】D 4.【答案】A

【知识回顾】1、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一次能源经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

2、电离

阴阳离子

浓度

所带电荷的多少

能电离

不能电离

【学习过程】一、1.广泛

方便

火力

2.化石燃料

化学

汽化为蒸汽

发电机

机械

3.【探究实验一】:无变化

溶解、表面产生气泡

Zn与

H SO发生置换反应

24

【探究实验二】:表面产生气泡

溶解

电流从铜片沿导线流向锌片

Zn失电子,电子沿导线流入Cu片,H 在铜片表面得电子,产生氢气化学能转换为电能

(1)化学

2+n 2n Z e Z -

-氧化

22H 2e H +-

+↑

还原

24

42Zn H SO ZnSO H ++↑

升高 (3)①负 正 ②阴 阳

(4)氧化还原 (5)①电解质溶液 ②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 或

较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导体(C ) 或较活泼金属和金属氧化物 ③闭合

④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目标检测】A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BC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D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1、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突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在教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多于教师的传授,而少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而导学案不同,它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最好能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比较,就清楚地明确了学案和教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导学案是通过教师钻研了教材之后,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出的自学提纲式的学习课文的步骤,并要给学生提供操作方法,它是引导学生循着老师所指的路线,一步一步独立地进行学习课文。教案当然也是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去实施教学任务的,而教案的编写,我们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内容,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性的传授。而学习方法的习得,相对以际学案就少得多。在运用教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注重的也是老师教的方法,而很少去关注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去学习教材。因而,我认为导学案的编写是要老师注重学习方法过程的再现,要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或有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方法,一步一步地亲近文本,走进文本。 3、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反应,通过课前的检测,我们能很好地,并能十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我们课堂教学中能把握学情,能更突出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攻克薄弱点。而教案中,对学生学情的真正分析,我们只能做个预设,没有导学案那样了解得清楚明白。 4、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有了导学案的引领,学生能从老师编写的导学案提纲中,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并循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快速地学习课文。而教案只在老师心中,学生是无法预先知晓老师的教学思路的。导学案不仅是我们“教路”的渗透,更是“学路”的引领。 另外,我们教案中设计的提问,在课堂上,学生回答的参与面总不是很广的,尽管老师的提问是面对全班的,可同学往往依赖于同伴的回答较多,自已思考的要少。而导学案就不同了,在学案中我们设计的提问可变成群体行为了,给每个学生都有了相同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有明细的指引。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2011-11-25 22:24 一江春水正人生|分类:学习帮助|浏览6022次 分享到: 2011-11-28 16:12 网友采纳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教案是为教师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导学案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求得能力。一般,一个完整的导学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目标点击 包括三维目标及重点、难点。其中,我们在写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时候,不要直接把教参上的直接搬过来,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这些词语,要把这些语言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例如:了解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所运用的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 二、科学探究(文本解读) 把本课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比如讲《压强》这节,我可以把 本节分为三部分:压力、压强、改变压强的方法,然后依据这三部分内容依次展开。 如果说展示的内容里边包括演示实验,可以分成1、大胆猜想2、设计并进行试验3、观察并记录现象4、归纳总结5、反思交流6、学以致用这几个环节。比如说:燃烧条件的探究,1、大胆猜想,燃烧具备什么样的条件?2、设计并进行实验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试管中的白磷红磷,说明水中的白磷说明。这些内容可以以天空的形式来填。4、归纳总结: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5、反思交流:水火不相容,那为什么白磷可以在水里燃烧?6、学以致用: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时忽遇暴风雪,将火柴丢了,如何生火做饭?在这里咱们还可以有个温馨提示:利用透镜聚光。这样学生针对学案进行观察,总结,这是学生自己学到的东西。 若为文本性的知识,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解读文本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提问、解答、应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比如说讲解压力,咱们可以这样来写:你想过这些事么:你站在水平地面上,你对地面有力的作用么?当禅把口器插入树皮时,

(完整版)“导学案”及“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及“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案”与“导学案”: “教学案”与“导学案”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师生公用的一种文本。“讲”字面上停留在传统教法上,而“导”重点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又有教师主教之嫌,“导学”则突出了有“导”之下的“学”。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一个脚本,故又可称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目的不同: 教学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导学案—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性质不同: 教学案—以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的特点; 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功效不同: 教学案—侧重怎样教、教什么、注重使学生“学会”; 导学案—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注重使学生“会学”。 角色不同:教学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导学案—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是主角。 二、“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课前的预习是学生自己或小组完成的,那么一个突出问题显现出来: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用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有一个载体,“导学案”就是起到引导、指导学生自学作用的文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它是学生自学的“线路图”。 三、什么是“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检测训练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文本。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课堂是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学案”其实就是把教材上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它能引领学生通过读教材寻找方法,关键在“导”上,如果没有“导”作用的“导学案”,那和复习提纲没什么区别。 四、“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围绕“学”而编制。 包括案头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课内训练检测、课后拓展延伸、教后记、学后记。 学习过程:自学导学、课堂教学两部分 1、案头内容: “导学案”的稿头包含有班级、科目、章节、课题、课型、执笔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等内容。 2、设计学习目标的几点注意:目标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设计,应具体、准确,由教学目标改为自主学习目标,由教学重点改为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改为“使自己进一步了解…”。叙述方式应为“通过……(过程、方法)学习……内容,……(达到什么目标)”。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3、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导学和课堂教学研讨两部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

教案与导案之区别

1、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突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在教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多于教师的传授,而少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而导学案不同,它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最好能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比较,就清楚地明确了学案和教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导学案是通过教师钻研了教材之后,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出的自学提纲式的学习课文的步骤,并要给学生提供操作方法,它是引导学生循着老师所指的路线,一步一步独立地进行学习课文。教案当然也是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去实施教学任务的,而教案的编写,我们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内容,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性的传授。而学习方法的习得,相对以际学案就少得多。在运用教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注重的也是老师教的方法,而很少去关注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去学习教材。因而,我认为导学案的编写是要老师注重学习方法过程的再现,要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或有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方法,一步一步地亲近文本,走进文本。 3、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反应,通过课前的检测,我们能很好地,并能十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我们课堂教学中能把握学情,能更突出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攻克薄弱点。而教案中,对学生学情的真正分析,我们只能做个预设,没有导学案那样了解得清楚明白。 4、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有了导学案的引领,学生能从老师编写的导学案提纲中,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并循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快速地学习课文。而教案只在老师心中,学生是无法预先知晓老师的教学思路的。导学案不仅是我们“教路”的渗透,更是“学路”的引领。 另外,我们教案中设计的提问,在课堂上,学生回答的参与面总不是很广的,尽管老师的提问是面对全班的,可同学往往依赖于同伴的回答较多,自已思考的要少。而导学案就不同了,在学案中我们设计的提问可变成群体行为了,给每个学生都有了相同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有明细的指引。

如何使用好导学案的几点意见

如何使用好导学案的几点意见 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石,扎实的导学案使教师能有效的组织教学,实现优势互补,让教师的课堂变成和谐的课堂,紧张的课堂,优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导学案作为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它会极大地促进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对广大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导学案导学”不应当定位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当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最大的价值或者说它的精髓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在课堂中需要寻找一个抓手,那便是“导学案”。因此导学案的设计成为了“导学案导学”研究和实施的关键。希望今天关于导学案使用的共同学习,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明确概念 1、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

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导学案与教案有什么区别? 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导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使用的。 二、利用导学案导学的主要过程 1、课前自学。课前教师首先要把文本或多媒体导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导学案中那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自学检测,讨论交流。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解释疑问时帮助学生解决。 3、精讲释疑,当堂训练。精讲释疑是学生在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释疑,首先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

“导学案”实施细则

“导学案”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 1、关注学习方式改善。切实落实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课堂教学效益。坚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关注校本研修实效。进一步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和管理,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实施细则: (一)“导学案”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周六备课 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4、课前备课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5、课后备课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6、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本组内保留电子稿),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二)“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编写“导学案”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3、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具体要求: 第一、“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每周一检测); 第五、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第六、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

二十四节气导学案和教案

二十四节气导学案 课题:二十四节气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 2.熟记二十四节气歌; 3.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农业意义。 能力目标: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农业意义,并能运用于农业生产。德育目标:培养以人为本、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十四节气教案 教学课题:二十四节气 知识目标:1.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 2.熟记二十四节气歌; 3.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农业意义。 能力目标: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农业意义,并能运用于农业生产。 情感目标:培养以人为本、爱岗敬业的精神。 教学重点: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农业意义。 教学难点: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农业意义。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自主学习法、交流展示法、评价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环节和内容: 一、创设情境,教师导入课题: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劳动人民给我们留下了无以数计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四大发明,万里长城,都江堰,京剧,书法,水墨画等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二十四节气”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但是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由于2000年来,中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所以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学生自主研习 1.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划分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0度,时间约365天,将地球公转一周均分为24份,每一份间隔15度定一位置,并给一节气名称,全年共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为15度,时间约为15天。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分别对应的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三、合作探究

教案、导学案、说课区别

学案 学案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首先有教案。老师首先知道教什么,怎样教。然后, 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而编制的更加切合实际的学习方案。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的方案。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学案特点 ?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 ?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 ?阅读思考是学案的特色 ?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 编写学案的指导思想 ?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应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材料。 ?在形式、内容和问题的设计中集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的编写原则及要求 ?课时化原则 ?问题化原则 ?参与化原则 ?方法化原则 ?层次化原则 学案的操作步骤 ?确定学习目标 ?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合作讨论、互相交流 ?反馈提炼、启发点拨 ?达标检测、巩固练习 ?适当拓展、延伸提高 ?课后反思 学案的形式 学案是综合性的,可以有多种形式来体现,目的是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设空式学案 ?图表式学案 ?设问式学案 ?达标练习式学案 ?知识归纳式学案 ?综合检测式学案

说课 说课 说课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后讲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然后由说者和听者共同讨论和评议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说课内容 ?教材分析(讲授内容所处的知识地位、思想地位,教学要求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情感、策略、文化目标) ?教法、学法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运用;学习方法、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分析(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检测训练、总结巩固) ?板书设计(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教学效果预测 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处理好说课和备课的区别(说课指教师在总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说出在教学 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具体操作的想法和步骤,以及采用这些步骤的理论依据。) ?处理好说课与上课的区别(上课有具体的教学对象,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说 课是集体备课的一种特殊形式,侧重于理论阐述,回答多个“为什么” 。) ?说课详略得当(重点难点、教学步骤及理论依据等一定要详讲。)

导学案怎么写

如何写导学案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叫导学案? 导学案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必须实现一个转变,就是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 编写导学案的指导思想: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 编写导学案一般应遵循如下要求: 编写导学案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明确课标要求,知道考试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把握好学习的重难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导学案的预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导学案以集体编写为主,个人加以修改完善 周六教研时,教师拿出自己编写的下周一,二的导学案草稿,和同头教师进行研讨,经过研讨达成一致意见形成通案,交教研组长审核签字把关再付印,教师拿到集体敲定的导学案后,再结合本班教学实际进行补充、完善进行二次备课。在周一或周二选择适当的时间同头再进行教研,按照上述程序编形成周三、四、五的导学案。 导学案预习部分要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完成,学案部分让学生合作完成导学案除学习目标、重难点之外,预案部分要设计成形式多样、切合学习内容与要求、且数量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教材不懂的地方做标记,并提出一至两个问题或能写出点滴体会。学案部分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 导学案的作用: 1、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学习提供有效途径;2,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3,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4,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笔记本;5,自我反思的文本材料;6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导学案和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导学案是为学生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更多限度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还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和原则: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知识链接或梳理、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包括设置问题、课堂小结、课堂达标检测、课后巩固练习、学习反思,共八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

学案与教案的区别联系

学案与教案的区别联系 (一) 从教案到学案是“扬弃” 学案与教案都是为了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设计的教学方案,都是一种在课堂中沟通“教”与“学”的媒介。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教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由于科技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到来,科学技术领迅猛发展,更新越来越快,从而要求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合作精神、具有终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教育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教育改革导致了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作为教学媒介的“教案”也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课堂的教学需要,从而能适应现代课堂的教育需要的教学媒介“学案”便应运而生。当然,在学案设计中,并不是把原来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完全否定,其中优良的思想和方法得以保留并更加发扬光大。不适应的方法与思想被否定,并融进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方法,也就是说,从“教案”到“学案”,是“扬弃”.例如,在现代教学的“学案”设计中强调发现式学习,但并不排除原来的教案设计中的接受式学习。因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式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反,如果在发现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或活动的组织等不恰当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两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所以在学案设计中,要注意恰当运用原来教案设计中的接受学习,注意对传统教案设计的继续和发展。 (二)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1、观念不同 教案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师如何教而设计,重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案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围绕引导学生如何学而设计。设计重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并进行知识构建,积累自主学习经验,学会学习与创新。 2、目的不同 目标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设计目标不同。教案是为教师上好课作准备,是教师上台表演的台词和程序,教案就是上课的剧本。学案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如何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调控。 第二,追求目标不同。教案的追求目标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理论升华、学科思想的形成主要由教师提炼后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案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并培养创新能力。知识体系的形成与理论升华都主要由学生自己提炼完成。

导学案教学法

“导学案”教学法实践应用 郭森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 (一)问题的提出 就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而言,转变观念确实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学习新课程理念,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真思考传统教与学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尴尬:课堂内教师板着脸在上面讲,学生苦着脸在下面听;或者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问题出现在那里呢?为什么现在一方面教师觉得书越来越难教,另一方面学生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是老师不会讲?还是学生不会学?……。悉心体会,理性思考,原来我们将教与学的关系颠倒啦。“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呀!不学不教,学而后教,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可以想象强迫一个想看动画片的孩子去看京剧,一个想打篮球的孩子你偏要他坐好练字的尴尬情景。因势利导,我们该教会学生什么?绝不仅仅是学会考试,最终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新课程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是目前老师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感觉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这就是说历史发展到我们非进行课堂改革不可。怎么改呢?纵观全国形势,只要你随便点开哪个教育网站,2009年全国各地教育都在改革,纷纷提出导学案,他们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为新一轮的教改提出实质性的东西,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得到充实,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飞跃。而我们老师

还在埋头照抄教案备课,大搞题海战役,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全国到处课改轰轰烈烈,专辑论文一大堆,我们蒙在鼓里,人家在加速前进的时候,我们还在整队集合,殊不知如今的教育已经换了天。那么现在该怎么办,说透彻点:不要备课本,不要作业本,教师让出课堂少讲,还学生课堂让学生多讲。学习杜郎口小组讨论只是外在模式,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引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导学案。 (二)从教案到“导学案” 按照课堂教学老思路,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教师过多考虑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到边到角,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有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课堂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诸如很多优质课、多媒体电化教学,表面很热闹,很繁华,结果实质是很多老师是讲完这节课后还是偷偷到课后再补一节课,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没有看到学生的意识与能力间存在差距。这些课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作秀,绝大部分教师也都承认这样的课是讲给领导听得,不是讲给学生听的。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我们必须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

高效课堂下导学案编写及使用要求

高效课堂下导学案编写及使用要求 新理念下如何实施自主探究——导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从导学案的编写和应用给出明确操作要求,希望广大教师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导学案界定 1、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具体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教学资源而制定的学生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2、导学案的主要特点 从导学案的内涵看,导学案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探索性、引导性。 从导学案的实施看,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知识结构的梳理是导学案的重点;阅读思考、质疑释疑是导学案的特色;巩固、练习、反思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3、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导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二、怎样编写导学案 1、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导学案。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要使设计的导学案让学生学得懂、学得兴趣,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参与化原则:在导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导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学生是主体,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案例,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心中有“人”。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标、教材,了解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知识编排设计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设计的导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学。 (4)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导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5)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6)生活化原则:尽可能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2、导学案编制的要求 从“教案”到“导学案”的转变,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的“导学案”。其特点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具有预先性和指导性。 各科的导学案设计和编写的一般要求: (1)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导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3)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导学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导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导学案不是教案

怎样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不是教案,更不是习题集。教案体现的是教师“怎么教”,导学案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指导学法要符合认知规律。通过设计具有基础知识点、值得探究的问题、有助于巩固重难点知识的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旨在引导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怎样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通常在上课前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看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就知道本节课学哪些内容。上课以后,学生对照【自学导航】,结合教材进行自学。【自学导航】设计的问题是在课本中直接能找到的,有的需要略加归纳,使之简明,有条理,便于记忆。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必须牢记。在这个阶段,老师要密切关注学情,有的同学写字慢,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要及时指导。不要催,让他自己完成。【合作探究】的问题是本节的重难点所在,有一定的坡度,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解决,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领悟。在这个阶段,老师应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对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达标检测】要求独立完成,全部做完以后,不会做的和同学交流或者问老师,老师讲解共性的问题。【感悟收获】由学生自我评价。 导学案在刚开始的实施的几周内,可能一节课不能完成计划的内容,老师千万不要着急,注意方法引导。 金塔县第四中学八年级生物学案(苏教版)时间: 2013年_08月_27日 课题 : 《五彩缤纷世界的植物》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植物的主要类群 2、分析、归纳藻类植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3、能说出植物类群的生活习性及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导航】 自主学习课本第3-7页的内容,独立归纳完成下列知识 1.藻类植物的结构_______ ,大都生活在_______中。有_______的,也有_______的。单细胞藻类植物主要有_______ 、_______ ,多细胞藻类植物主要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等。 2.苔藓植物一般只有矮小的和又小又薄的 ___,没有 _____,没有_______ 组织。常见的苔藓植物有_______、_______。 3.蕨类植物不仅有真正的_______ 、_______ 、_______ ,而且在体内具有 _______ ,因此能够较好地适应_______ 生活。蕨类植物通过产生生殖细胞_______ 来繁殖后代。常见的蕨类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都离不开_______ ,因此只适于生活在_______ 的环境中。 记住上面的这4句话 【合作探究】 自主思考解答下面的2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解决 1.假如你在森林中迷了路,怎样借助于苔藓植物分辨方向?

编写导学案的意义及原则

编写导学案的意义及原则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误;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导学案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此前提下寻求一些好方法。 一、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获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一)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二)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编写导学案的意义及要求

编写导学案的意义及要求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误;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导学案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此前提下寻求一些好方法。 一、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获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一)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二)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四)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二、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及编写原则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共设置八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目标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