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研究

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研究
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研究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 第3期

[收稿日期]2010-03-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XJY026)

[作者简介]于相贤(1981-),女,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

吕君(1972-),男,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财经学院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旅游发展与管理研

究1

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研究

于相贤1

,吕 君

2

(1.内蒙古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财经学院 旅游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温泉旅游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温泉旅游形象是温泉旅游目的地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关键因素。因此,温

泉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设计很重要。本文利用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模式,从理念形象、视觉形象、行为形象三个方面对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设计研究。

[关键词]温泉;温泉旅游;旅游形象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295(2010)03-0104-05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

多,更多的人开始注重休闲保健养生之道,传统的观光旅游活动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层次转化。在此背景下,温泉旅游迅速升温,成为度假旅游的主要类型之一。温泉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不仅具有观赏、医疗价值,更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我国的温泉利用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西安的华清池、北京的小汤山、南京的汤山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温泉地。

温泉旅游在我国有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作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温泉旅游以其独特的资源特点,越来越受到关注。温泉旅游是以体验温泉文化、感悟温泉精神为主题,以享受温泉保健养生、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形式。

温泉旅游作为一种以健康为主题、以养生和休闲为目的的时尚旅游,把养生和休闲度假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但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涵,更蕴含着极高的商业价值、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佳的投资潜力。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温泉旅游度假

区不断涌现,温泉旅游产品开发成为一种热潮。从单纯的温泉治疗,到温泉治疗与休闲娱乐并重,再到多种旅游功能综合发展,其旅游功能不断演化,温泉旅游成为休闲旅游的新时尚、人们休闲度假的新宠。

二、温泉旅游研究述评

在国外,温泉旅游集中在欧美和日本,以日本较为突出。其中日本学者山村顺次对温泉的研究论著较多,在这不做一一阐述。从近几年的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对温泉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温泉旅游开发、温泉旅游产品打造、温泉文化等方面。

在温泉旅游开发方面,王华(2005)、金丽(2006)、唐少霞(2007)、程璜鑫(2008)分别对广东省温泉、大连龙门汤温泉、海南温泉、咸宁市温泉的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做了研究;贾世玲(2008)、于世欣(2009)分别对山东、威海的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向云波(2000)、张振国(2006)、阮丹(2008)分别对云南温泉、威海市温泉、峨眉山温泉的旅游开发做了思考性的研究,并且都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王华、彭华(2004)综合分析了影响温泉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金丽(2007)构建以真温泉为核

4

01

心,以中心城市为长久客源地,做活观光资源,调动多方市场力量,建设温泉都市为远郊温泉地资源的开发模式;王艳平、山村顺次(2002)、张建(2004)基本从贵族化、劣势产品“搭便车”趋向、旅游功能单一等方面阐述了温泉旅游开发现状;赖良杰(2005)从社会需求、温泉产品形象、温泉设计理念、温泉经营管理等方面对温泉进行创新开发,认为温泉旅游开发的创新途径是主题创新、表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管理创新,只有这样温泉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

在温泉文化方面,毛丽娅(2005)认为应依托温泉地的自然、人文资源,利用温泉地悠久而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积淀,深度挖掘温泉景观文化、生命文化、沐浴文化,从而全面提升温泉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吴洁(2007)阐述了我国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问题,探讨了温泉文化在温泉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刘丽华(2007)结合福州温泉地理分布特征,总结出福州温泉文化有四个特征;郑利(2008)认为温泉文化的内涵包含四个层面,即人是温泉旅游文化之主体、温泉地社会文化是温泉旅游文化之渊源、温泉旅游区环境是温泉旅游文化之载体、可持续发展是温泉旅游文化建设之目标。

在温泉旅游产品方面,孙丽萍、王艳平(2005)在对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的方向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辽宁省龙门汤温泉为例,从多个方面对现阶段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进行了探讨;李志丹认为温泉旅游产品的新趋势是“温泉养生+会展商务”;黄静波(2006)以梆州市为例,研究了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郑秀娟(2006)在分析东大镇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该区特色的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议;王艳平(2007)依据温泉洗浴的四大要素,进而依照四种洗浴类型对温泉洗浴产品特征进行逐类研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学者主要是从侧面探讨了温泉旅游形象,有的甚至没有涉及旅游形象的话题,因此,温泉旅游形象还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鉴于此,本文主要对温泉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设计加以初步探讨。

三、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意义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涌出地表的自然景观。温泉是指泉水温度较涌出地年平均气温高的或者水温超过20℃。温泉旅游是指以感受温泉沐浴文化为目的,将原先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到符合现代消费的文化和精神层面,成为一种以健康为主题、达到养生和休闲效果的时尚体验旅游。

温泉旅游不但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旅游产业的内涵,更带来了大量直接、间接的就业机会,同时还拉动了当地的消费,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影响极其广泛;它蕴涵着极高的商业价值、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佳的投资潜力。

温泉旅游形象是温泉旅游目的地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关键因素。从旅游消费者的行为来看,一般消费者是先对产品产生注意,继而产生兴趣,然后才是购买欲望,最后付诸行动。在这种消费者心理变化到实践的过程中,产品的形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样,旅游目的地也是旅游者消费的一种产品,面对特色各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就是消费者注意的关键。良好的旅游形象能够使目的地首先跃入旅游者的眼帘,继而引起旅游者的消费动机,甚至激发旅游者实现其旅游活动。

四、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模式

对于旅游地而言,形象是旅游地引起消费者注意的关键,只有形象鲜明的旅游地才能更容易被消费者所认知。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市场,形象策划战略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提高自身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旅游形象设计的作用就在于展现旅游地的魅力,引起人们的注意,增强旅游地的知名度,从而达到被选择的目的。尽管中国旅游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已历经30多年的历史,但是旅游形象设计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更是如此。

在将C I S引入区域形象研究的基础上,国内旅游理论界开始关注旅游形象的塑造,尤其是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陈传康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抓住地方据地理文脉进行旅游地形象的导入。陈传康(1995)提出风景旅游区和景点的旅游形象策划和定位问题,强调了文脉的重要作用;李蕾蕾(1999)总结国内研究从一开始就关注旅游形象的策划和设计,提出了“人-地感知系统”和“人-人感知系统”以及T D I S的旅游形象系统策划的统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系统探讨旅游形象的专著。吴必虎在《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一书中对旅游地形象进行了探讨,他将形象设计分为基础性工作和后期显示性研究,在基础性工作的“地方性分析和受众调查”之外,又增添“形象替代性分析”(吴必虎,2001)。经过整合比

501

较,笔者给出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模式

(一)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11地方性分析

地方性来自于地理文脉,地理文脉不仅包括山、

水、建筑等表面上的元素,还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和当地的历史、社会等人文地理特征,是旅游目的地特征综合性的表现。地方性影响着目的地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活动,因此地方性既包括视觉的、具象的实体要素,又包括抽象的、需要人感知的要素。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设计必须与地理文脉相结合,才能现其地方特色,必须结合地方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积淀方面的因素,才能彰显其魅力,突出其特色,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21温泉文化分析

在21世纪休闲度假时代,温泉旅游是集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时尚旅游项目,将温泉洗浴的物化享受提升到符合现代消费的文化和精神层面。所以研究温泉文化、赋予温泉旅游产品更多文化意味是关系温泉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郑利(2008)据旅游文化定义了温泉文化:“指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综合体,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包括温泉养生文化、温泉服务文化、温泉沐浴文化、温泉地宗教与民俗等诸多内容。温泉旅游地若能巧妙地利用文脉,将其恰到好处地表达于产品主题、景观设计、服务理念与管理方式、市场营销等之中,实现文化与产品的有效结合,这样既能解决主题雷同、文化内涵稀缺的问题,也有利于为度假旅游地塑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广东新会古兜温泉谷度假村将我国盛唐文化作

为其主题,温泉谷大门按“唐门”设计,贵妃出浴塑像、宽敞而又气派的唐宫院落等呈现出一派盛唐新风;主体建筑唐宫模仿中国唐代华丽、浪漫、豪放的文化氛围;其华芳池、九龙壁、太子池、妃子池等都是仿华清池的,取其精华而作。“盛唐文化”把温泉谷升华到了至尊至贵的平台,被誉为“现代华清池”,受到了游客的青睐。

31替代性分析

旅游形象的替代即旅游形象遮蔽,是一定区域内资源价值高、形象突出、竞争力强的旅游地对其他旅游地形象形成遮蔽效应。因为出于同一区域的旅游地,其本地形象和资源、历史文化所具有的相似性,能够形成形象替代。

基于相似的地理区位及同一文化传统的影响,同一区域的旅游形象都有可能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产生替代效应,从而模糊或混淆旅游形象。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要更加了解替代性竞争对手的形象设计和传播主题,这样有助于旅游地避开同质形象塑造,根据旅游地独特性优势,构建区别于替代性竞争对手的旅游形象。

41受众分析受众即旅游形象传播的对象。旅游形象的塑造就是为了向潜在的旅游者推销旅游目的地,使其产生旅游动机,变潜在游客为现实旅游消费者。

在本文所讨论的受众市场并不是具体的根据某一旅游目的地调查所得到的客源市场,而是大范围的客源市场。温泉型旅游目的地的受众市场指的是爱好温泉旅游的一切消费者。我们可以把这些大众消费者按年龄分类、按收入分类、按出游方式分类等

6

01

等。根据这些分类可以设计不同温泉旅游产品,比如针对年龄大的消费者设计保健温泉、针对情侣或夫妻可以设计比较浪漫的温泉、针对喜欢刺激的年轻人可以设计具有现代气息能够有新奇活动参与的温泉。

(二)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总体定位

定位理论源于广告界,是广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去操纵已存在心中的东西,去重新结合已存在的联结关系”(杰?特劳特,1994)。形象定位是形象塑造的依据,它为形象的建立指明了方向,而定位又要以地方性分析和受众分析等为基础,即形象测量是形象定位的基础工作。地位依据形象测量形成形象化的表述,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形成一个高度概括。

定位的重点不在于产品或企业本身,不是去发明和发现什么了不起的事物,而是通过定位促使商品进入潜在消费者心目中(李蕾蕾,1995)。李蕾蕾指出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要把握旧的形象阶梯已稳固、新的形象正在形成的特点,要运用一系列的定位方法,定位出吸引旅游者的具体形象。

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定位既要体现地方性,又要刺激旅游者出行,同时还要针对目标市场和潜在的旅游者进行形象推广。定位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温泉文化和目的地历史文化为准则,以地方性为依据,以广告形式为定位标准,组合运用多种定位方法,领先定位适合那些独一无二的、温泉资源密集程度高的目的地,比附定位适合那些周边拥有比较著名的景区,可以依附它来定位温泉型目的地。林敏霞(2007)把武义产品的总体形象定位为“江南华清池,浙中桃花源”。组合定位就是组合多种定位方法对其定位,因为温泉型旅游目的地不单单拥有温泉这种资源,还有其他的能够吸引游客的资源。

(三)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

11理念形象设计(M I)

温泉型目的地的形象理念基点主要有三点:一是突出温泉的形象理念,在形象设计时把温泉资源摆在首位,凸显温泉资源的重要性,体现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自由自在的意境。二是温泉文化的诠释,各地的温泉都赋予一定的文化载体,文化给了温泉以特色,给了温泉以灵魂。如四川省大英县“中国死海”,利用形成于一亿五千万年前深埋于地下3000米的古盐卤海水资源,以“漂浮”为特色,使我们体验到了约旦河与死海的神奇。珠海御温泉度假村的温泉有“华夏奇泉”之美誉,其泉眼深150米,为了保持水的新鲜、原汁原味,他们别出心裁地采用不断注水,自然流失设计,独具特色的咖啡池,名酒汤内不同时段不断滴入不同名酒,使该温泉成为高品位享受的象征。以上温泉的成功靠的就是特色,是文化。三是目的地的理念形象也不能不显现,因为温泉是依托于目的地而存在的,突出了温泉而忽略了目的地,则又显得单调乏味,只有温泉一项旅游内容不足以吸引游客。在温泉型目的地形象设计时应采用“1 +1”设计理念(如“温泉旅游+农业观光”)。武义的总体形象定位为“江南华清池,浙中桃花源”,既带有历史的意象,又契合武义温泉的特点,同时把山水的武义也一同推出,是品味比较高的一种定位表述。

配合以上理念,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媒体和目标市场,在不同阶段设计一套不同的宣传口号,以完善和强化温泉型目的地的旅游形象。

21视觉形象设计(B I)

视觉形象是理念形象的静态体现,容易被大众接受,视觉形象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目的地的标志。标志是形象设计的核心,它把旅游目的地的精神面貌都能体现出来。目的地也应该有自己的标志。在设计城镇标志时应该注意采用跟温泉有关的东西作为小城镇的标志,这样具有代表性。而且目的地中心也应该搞一些标志性建筑,道路两旁也要有标志的存在,不时提醒到来的游客所到达的目的地。

(2)温泉旅游商品。旅游商品不仅是对旅游地的一种留念,而且能够起到宣传甚至是文化传承的作用。温泉地的旅游商品应尽量设计一些旅游者能拿得走的商品,如温泉泥、温泉沙,再者还要挖掘当地的土特产,像一般山村都有一些野菜,像猴腿、蕨菜之类的,可以把这些野菜晒干包装出售。

(3)温泉旅游区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的设计。基本要素包括了目的地的标志、标准色、标准字体、辅助图案等,应用要素包括了政府办公用品、公关礼品、各种宣传品、工作人员服饰、室内外标识系统。应该做到在旅游区的交通工具、橱窗、宣传材料、办公用品等用品上统一标注旅游标徽、标准字体、标准色,把旅游产品向社会传播,以产生一定刺激作用。

(4)旅游广告宣传。建立城镇景区网站,在网上尽可能详细地展现出目的地温泉的风貌,吸引游客。注重媒体宣传,充分利用大的电子广告牌,并在

701

公路两旁布置小品,真正给人们留下目的地温泉的印象。

31行为形象设计(V I)

(1)旅游相关行业形象主要包括旅游景区的服务、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其他服务行业的服务等。在这方面,要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引进优异的旅游人才;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予以衡量和考核;对于其他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应该加强培训,提高其素质。如珠海御温泉将服务定位到“情字风格,御式服务”,并把这种服务理念落到每一个细节上,加大人力的投资并由此发展到“十个一”服务。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到御温泉泡汤,不论客人入池时鞋子如何放,当他们走出温泉池的时候,拖鞋都会摆在右手边向内45度角的位置,这一角度是经反复证明最方便也最合乎人体工程学原理的位置。这样一个细微的服务,成为吸引回头客的重要手段。

(2)居民形象设计。居民形象反映一个城镇的整体素质,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上都能反映出城镇的整体精神风貌。针对此,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居民对形象的认识,将居民的整体形象纳入旅游形象设计的环节之中,使其朝着更文明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3)政府形象设计。政府行为可以作为一种榜样。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旅游节事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旅游活动的宣传与推广、旅游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做到高效、公平、公正,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共同为本城镇的形象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华,彭华.温泉旅游的发展与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0)1

[2] 王艳平.我国温泉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域研

究与开发,2004,(3)1

[3] 唐少霞.海南温泉旅游开发模式[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6)1

[4] 于艳.我国温泉旅游发展探析[J].产业经济,2008,

(6)1

[5] 金丽.远郊温泉地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

[6] 黄静波.温泉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湖南社会科

学,2006,(3)1

[7] 王艳平.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旅游学刊,2006,

(10).

[8]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

社,20011

[9] 王艳平.中国温泉资源旅游利用形式的变迁及其开发

现状[J].地理科学,2002,(1)1

[10] 王华.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地理与地理

信息科学,2005,(5)1

[11] 毛丽娅.温泉文化与四川省温泉旅游特色产品开发

[J].四川地质学报,2005,(1)1

[12] 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州

旅游出版社,19991

[责任编辑:张晓娟]

801

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

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 给位老师上午好,我是伍朝辉,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非常感谢老师们给我这次学习和试讲的机会,今天我要试讲的课题是: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 引入语: 我们知道,如果人们有了时间和金钱,他们就有可能外出旅游。但是,面对全国各地那么多的旅游地,人们会优先选择去什么地方旅游呢?其实,人们在作出选择去哪里旅游时,总是非常费脑筋的,但是如果某地以其出众的形象凸显出来,毫无疑问人们都会选择去这些地方旅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去著名的旅游地。比如北京、杭州、西安、桂林等。 我们也知道旅游产品是不可移动性,这就决定了旅游产品需要靠形象的传播,使其为潜在旅游者所认知,从而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当然,国内外的旅游研究表明,旅游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地占领市场的一个关键点,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大多具有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 下面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一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设计相关的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叫旅游目的地形象?我们一说到形象,就想到一个人的形象,也就是这个人在心目中的一个印象。 一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了解和体验所产生的印象的总和。旅游形象:指的是旅游目的地,包括其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是对旅游地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的综合。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综合的一个评价,综合了旅游地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旅游地的自然人文资源,也包括旅游地的政治经济因素、社会环境、一般基础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当地的氛围等等。 下面,我们来看下什么叫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通过对旅游地本身以及社会公众心理需要的了解,开发、设计出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并将近些产品赋予鲜明的地方特色,向社会公众展示,宣传旅游地形象。 所以,我们在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旅游地的文脉和地脉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挖掘当地的特色,围绕当地的旅游形象设计产品,将旅游区作为一个整体推向客源市场。

温泉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发展

JIU JIANG UNIVERSITY 毕业论文题目浅析我国温泉旅游的开发现状及管理 英文题目 院系旅游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肖丽燕 班级旅游B1011班 指导教师*** 二零一三年六月

摘要 温泉旅游是指以感受温泉沐浴文化为目的,将原先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到符合现代消费的文化和精神层面,成为一种以健康为主题、达到养生和休闲效果的时尚体验旅游。温泉旅游具有文化体验性、康体养生性、时尚消费性等鲜明特征。在现实开发中,由于资源调查不充分、资源评价不客观、市场把握不准确、产品开发少创新、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的出现,我国的温泉资源优势没有较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但是我国温泉资源十分丰富,开发的潜能很大。据2009年的统计:中国地热资源预测总量有36万平方公里,而近期可开采的温泉资源就达24万平方公里。中国是中低温泉地热大国,约占全球的8.6﹪。这些数字都表明了中国地热温泉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关键词]:温泉旅游开发现状管理

Abstract Tourism refers to the hot springs and Spa for the purpose of bathing culture, which had been a single health materialized enjoying to increase to meet th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dimension of the modern consumer, become a health-themed, reach the effect of wellness and leisure fashion experience tour. Spa tourism with cultural experiences, recreation and health, fashion, consumer and other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listic, due to inadequate resources, resource evaluation of subjective, inaccurate market certainty, less innovative in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emergence of problems of inadequate security system, our hot spring resources advantages into industrial advantages without better. Hot spring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is very rich,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large. According to the 2009 statistics: total forecast of 360,000 square kilometers of 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China and the recent exploitation of hot springs of 240,000 square kilometres. Geothermal power in China is low in hot springs, 8.6 per cent of the global total. These figures show that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eothermal hot springs there is a great potential in China.

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研究

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研究 旅游形象设计的内容可以分为旅游视觉形象设计、旅游听觉形象设计、旅游嗅觉形象设计、旅游味觉形象设计和旅游触觉形象设计几大方面。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的内容从CI理论角度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旅游形象的理念识别系统、旅游形象的行为识别系统和 旅游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第一,旅游形象理念识别系统应该是一座 旅游城市的理念定位,可以简称为MI,是指一个旅游城市独特的文化 个性、精神内涵、发展目标、口号、价值观、伦理道德水平等,是一 座旅游城市形象设计与传播的核心内容,控制着旅游城市形象设计与 传播的发展方向,也是整个旅游城市形象设计与传播系统的实施基础 和原动力,所有的设计都应该围绕旅游形象理念识别理念去实施。第二,旅游形象行为识别系统,是指旅游城市理念识别的具体化,主要 表现为旅游地的政府行为,民众行为和企业行为。第三,旅游形象视 觉识别系统,是最直观有形的形象识别系统,包括旅游地的建筑造型、公共标志牌、交通工具、员工制服、标准字体、标准色、象征图案及 宣传口号等内容。济源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构建思路主要可以有几个 步骤:首先,应该分析和思考济源旅游产业。从资源特色上分析,济 源北依太行,西踞王屋,南临黄河,旅游资源可概括为“山、水、古、泉”。从资源分布上分析,济源的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地分布在五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特色,形成五个特色鲜明的旅游集群。其次,分析 济源作为旅游城市的城市优势。济源,因济水源头得名,济字本身就 是济源水资源的写照,济源是龙的故乡,龙即“水”,以“龙”和“水”命名的地方共计100多处,济源的优势在于“水”,济源的旅 游也应该以水文化为主线,“利用水资源、做好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谋求水经济”,以做透水文章、提升城市品位。第三,是分析济源这 一旅游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济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女娲补天的 所在地和愚公移山的故乡。第四,是分析济源这一旅游城市的社会经 济的发展。济源市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是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之一,200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旅游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

分析如何策划旅游目的地形象

分析如何策划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管理 分析如何策划旅游目的地形象 杨钦钦 我国在旅游形象策划的研究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对于旅游形象的策划缺少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定论。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的方法和其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旅游目的地资源进行了分析,以资源本我特制的释放为基础确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方法,并具体阐述了形象定位到将定位转化为现实并传播到旅游者的过程。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找到了一套具体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国外众多研究者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表示旅游者个人态度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情感和印象。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象征,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首次认知,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特别是对于新兴的旅游发源地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就是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按照一定的组合进行规划,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与形象并传播到旅游者的过程。目的地的策划应该从多个方面着手,并注重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之间的传播与理解。 一、旅游地的形象定位概述 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与实物商品的形象定位不同,旅游者的形象感知具有很大的弹性,每一个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都有所不同,实际情况与感知情况反差较大,所有旅游形象策划者应该注重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要在实现对当地旅游资源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实现最本真的形象

定位与策划。 (一)旅游资源的本我特质极其释放。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应该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当地资源的价值、品质和特色决定了旅游资源的级别,也决定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的大方向和目标。只有根据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类别以及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的侧重,要详细分析其优势条件,才能把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到最优。 (二)旅游者的感知与认知。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过程分为本底感知、决策感知和实地感知形象,本地感知就是旅游者在第一次听到旅游目的地的时接收的比较散乱的信息;决策感知便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收集信息之后的形象感知,这种感知对旅游目的形象将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是旅游者是否决定前去目的地的重要环节;实地感知形象便是在旅游者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后的一种感知形象,这种感知形象会受到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的影响,旅游者也很容易将本地感知形象与之前的决策感知形象相对比,造成现实与本底感知的差异。策划者只有尽可能的缩小这种差距才能实现更好的循环优势。另一个方面是旅游者的认知,认知是对旅游地属性、特色、品质的理性认识。这使得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形象有更为理性的认知。旅游者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循环构造和传播,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 (三)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个旅游目的地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这就要求目的地实现差异化的形象定位。目的地形象定位若出现雷同或者是平级之间的多个景区都具有相似的形象定位却没有联系之时,很容易造成景区的遮蔽效应。一个地区级别较高的景区相对于级别较低或者新开发的旅游景区以及景区形象不相似但知名度很高的景区都很容易造成遮蔽。这样就加剧了空间内的竞争,不利于地区旅游的发展。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国外温泉旅游业研究状况分析

国外温泉旅游业研究状况分析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温泉旅游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提到,国外对于温泉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首先得到学者们关注的是温泉旅游资源的医疗功能的研究。随着斯巴的大发展,各国学者开始对不同角度介入温泉旅游的研究,其中尤以温泉地发展历史方面的研究为主。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来,世界旅游业的大发展推动了温泉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到温泉地旅游,在这种情况下,对温泉旅游的研究也随之展开,各国学者就温泉旅游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 一、温泉旅游资源的研究 在温泉旅游发展的初期,温矿泉资源的医疗功能是温泉旅游地的主要吸引要素,为了提高温泉的知名度,温泉旅游开发商纷纷聘请或雇用医学界权威人士对温泉资源的医疗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学者一直以来就温泉的医疗功能做了大量的研究,众多研究成果发表于一些医学类期刊和论著,如《皮肤医学临床(clinics in Dermatology)》,在该杂志1996年第14期中共有10来位学者对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以色列、保加利亚、西班牙、韩国、波兰、葡萄牙等的温泉从医学角度进行了论述,就各国温泉旅游资源分布、类型、特点作了研究总结,具有很好的资料价值。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温泉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研究评价研究逐步引起重视。Abdul Rahim Samsudin等(1997)对马来西亚40个温泉进行了旅游开发潜力评估,总结出温泉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日本学者德村志成在其博士论文(2002)中论及温泉资源开发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二、温泉旅游开发方向研究 20世纪20年代,温泉旅游开始由医疗导向向休闲娱乐导向转变,许多传统温泉旅游产品面临更新的问题,而亚洲一些新的温泉也面临旅游开发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温泉旅游开发方向的研究开始引起学者们注意。 国际旅游科学家协会(AIEST)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第39届年会专门讨论了温泉旅游再开发问题,认为传统的温泉疗养正在向新型的保健旅游转变,Claude Kasparov(1990)在会议纪要中具体阐述了新型温泉旅游地所包含的内容,即温泉地周围优美的休闲娱乐环境、现代化的疗养设备、诊所、疗养院和治疗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专业化的疗养医生、舒适的住宿条件、一流的饮食服务等。 日本学者山村顺次(1995)在总结日本温泉地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前提下,认为日本的温泉旅游地逐渐由疗养型目的地转变为观光游憩型目的地,观光型温泉地成为温泉旅游发展的主流。 三、温泉旅游市场研究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设计研究

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设计研究 摘要:不同视域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设计的结构和思路不同,需要根据旅游景区的形象特点进行设计。美学视域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设计是以考察人类审美趋向角度为设定范围进行规划的,具有艺术化和特色化的特点。而信息化视角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设计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基础上的,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信息传播;时代特征;审美趋向;宣传效果; 不同视域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具有标准化、程序化、艺术性、创造性集于一体的特点,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创作领域。不同视域下的旅游景区需要将上述元素考虑在内,权衡每个特点的利弊,遵循不同视域下结构的特点和变化思路。在旅游景区的艺术形象设计上要以实际操作的功能为主,时尚贴切的主题可以发挥不同视域下艺术创作的优势,确保设计的主题能够吸引民众的视线,高效率和优质化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与现阶段的时代特征更匹配,为此可以根据不同视域下旅游景区艺术形象的特点进行设计。 1美学视域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设计 1.1界面设计 在资本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旅游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学视角下旅游景区的规划几乎是从无到有,是在自然状态下以直接性的资源作为规划基础,扩充旅游景区规划的经

济效益,满足资本市场下的需求。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设计是以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为对象,具有开放性和无限性的特点,依据马克思哲学的原则,考核现实中旅游景区的优势,以旅游活动存在的性质为空间界限,建立旅游活动和旅游全过程之间的关系,将审美作为现实景区的主要趋向,从考察人审美趋向的角度对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进行规划,通过获取审美趋向确定旅游区艺术形象设定的范围[1]。 1.2媒介设计 美学视域下的旅游景区是以美学学科的思维方式为考察标准,针对特殊化的对象进行研究。在媒介设计上,旅游景区的规划需要针对现实个人旅游活动的规划,围绕现实个人和活动对象整体之间的关系,开展审美向度的规划。利用简单的规划方式进行艺术形象上的设计,避免在旅游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产生破坏性和负面效应。在开展艺术形象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现阶段的美学特征进行规划,全方面考核市场的需求,保留历史景区的个性化特色。从感性角度上来说,是以个人感性活动为基础条件进行艺术形象设计的[1]。总之,要从美学视角下对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呈现感性学美学视角下的界面。 2信息化视角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设计 2.1界面设计 从界面设计的角度上来说,信息传播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作为信息发布者和传播媒介的参与者,就需要融入群体中,了解历史文化景区形象传播活动的目的性和创造性,其中,目的性是指人类意识受信息传播控制的一种行为,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和对象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温泉旅游研究综述

温泉旅游研究综述 [摘要]温泉旅游是我国21世纪旅游度假的又一热点。对我国温泉旅游研究进行综述,研究主要集中在温泉旅游的概念界定及发展、温泉度假旅游开发、研究方法、发展策略等方面。在分析我国各地温泉旅游的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预测我国今后温泉旅游开发的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温泉;旅游;研究综述 一、引言 温泉旅游的概念:温泉旅游是以温泉资源为核心载体,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风情、特色的历史传统文化、沐浴文化以及优质的服务为支撑,以体验温泉、感受文化、康体养生、休闲度假等为目的,广大旅游者所进行的观光娱乐、康体保健、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科普教育等一系列与温泉相关的休闲活动的总称。我国的温泉文化由来已久,秦始皇建“骊山汤”是为了治疗疮伤,徐福为了山海寻找长生不老药,辗转漂流到了日本歌山县,至今当地仍保留了“徐福”之汤温泉浴场。到了唐朝,唐太宗特建“温泉宫”,诗人也留下了不少创作,描写脂粉美女从温泉出浴的情形。我国温泉文化经历了四代:第一代温泉是洗浴的文化,就是人们常说的“泡汤”;第二代温泉文化是洗浴加游戏,强调温泉的动感、丰富;第三代温泉则是洗浴加休闲的文化,突出温泉是一种休闲旅游;第四代温泉文化是最具包容性的,它不再专属年轻人,而是与上一代共同享有的引入保健概念的全新温泉。 二、我国温泉旅游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温泉度假旅游的快速发展,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温泉旅游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温泉旅游的概念界定及发展 我国众多学者对中国温泉度假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高璐,刘玲[1]指出保健养生是最高层次、最具包容性的温泉文化,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重视,这是温泉景区所要体现的文化之一。深度挖掘温泉旅游产品的文化价

西安旅游形象设计的研究_雷羡梅

2001年第3期第4卷(总12期)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Journal of Xi'an U nited University Vo l.4 No.3 July2001 【西安与西部大开发研究】 文章编号:1008-777X(2001)03-0019-03   西安旅游形象设计的研究 雷羡梅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 要:把西安地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和产品,用相应的听觉信号与视觉符号等等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决定西部大开发中西安崭新的旅游形象能否快速、有效传播并产生形象效益的关 键。西安的旅游资源表现出的旅游形象一定是与“都城”有关并且偏“古”的形象。目前,西安旅游产品 对游客的亲和力不够,释放给游客的信息量不够。西安城市的本底形象应为“东方古都”,用“东方古 都”定位,符合国际游客进入中国旅游的动机,是有发展前景的。西安旅游形象的创新意境为“西安——— 五千年生生不息传递辉煌”,并且应该用形象意境流的形式来表现。 关键词:西安;旅游;形象;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一个特色鲜明、高度概括并具有强大吸引力与亲和力的旅游形象,对于提高西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有效地拓展客源市场,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如何把西安地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资源和产品,用相应的听觉信号与视觉符号等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决定西部大开发中西安崭新的旅游形象能否快速、有效传播并产生形象效益的关键。 1 西安旅游形象的背景分析 西安素以“古城”冠名,“古城西安”的形象不仅仅反映在城市景观上有钟楼、明城墙、大小雁塔等标志性建筑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更为深刻的印象则建立于人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学习过程中,古城西安与中国历史上鼎盛的周、秦、汉、唐联系在一起,与1200年和13个王朝的都城联系在一起,所有这些构成了信息冲击,使得西安以“古城”形象名扬天下。但是西安并不能独占“古城”的称谓,说起古城,还会有人想起许多其他地方,虽然其“古”不及西安久,“城”不如西安盛,但它在人们心目中依然享有“古城”的地位,像北京、洛阳、南京、开封等等。因此,“古城”是西安旅游的形象资源,但不具备独立作为形象标识的条件和吸引力。 在西安的旅游资源中,显性的资源大多是古代皇帝陵墓以及古代皇宫大殿的遗迹,如秦始皇陵、昭陵、乾陵、茂陵、汉阳陵、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等等,以至于“西安的墓多”成了众多旅游者对西安旅游产品的一致评价。历代王朝留下的这些遗迹,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概况,成为人们认识、了解、考证历史的一个重要渠道,并且构成了西安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些与“都”城相关的皇权遗迹是西安旅游形象的基本要素。鉴于这些资源承载的信息量大,而普通游客破译这种文化符号的能力有限,所以,西安在形象设计中要注意把握游客进入旅游意境的角度以及这种意境对游客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在西安的旅游资源中,宗教遗存也占据了一定地位,比如大小雁塔、青龙寺、兴善寺等等,这些遗存都是与当初封建王朝建都在西安有直接的关系,实质上是都城里皇权扶植的附属品,因而不能成为西安旅游形象的代表。 另外,西安还有一批如钟楼、鼓楼、明城墙一类的古代建筑,这些无疑强化了人们对西安旅游资源中“古”的视觉印象,但从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地位来看,还不足以代表西安的旅游形象。 西安是我国惟一名列世界“四大古都”的城市,与埃及的开罗、意大利的罗马和希腊的雅典齐名,“古都”是西安的形象标识,虽然不具有独占性,但在全球范围只与开罗、罗马、雅典这3个著名城市所共有。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见,西安的旅游资源表现出的旅游形象一定是与“都城”有关并且偏“古”。 2 西安旅游形象的特征 眼下西安的旅游形象是模糊的、不明确的,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而且,建立在这种模糊和不确切概念上的 收稿日期:2000-09-24 作者简介:雷羡梅(1963- ),女,陕西耀县人,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我国研学旅行研究综述与展望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19, 7(5), 529-535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8565853.html,/journal/ce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618565853.html,/10.12677/ces.2019.75090 The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Study Tour in China Lu X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Aug. 28th, 2019; accepted: Sep. 13th, 2019; published: Sep. 20th, 2019 Abstract Study tour, a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combining investigative study with travel experien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which has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academia. By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study tour,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research on study tour in China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 curriculum design, business model, product and base co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stud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such as research pers-pective,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tour theory and its pract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 Study Tour, Review, Prospect 我国研学旅行研究综述与展望 徐璐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收稿日期:2019年8月28日;录用日期:2019年9月13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20日 摘要 研学旅行作为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引发了业界与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研学旅行的相关文献,发现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概念内涵的界定、课程设计、经营模式、产品与基地建设、研学主体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但还存在研究

旅游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旅游管理本科生饭店就业情况的研究综述姓名: 曹秋雯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旅游42班 学号: 2224226 指导教师: 刘庆友职称: 副教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旅游管理本科生饭店就业情况的研究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曹秋雯 指导老师刘庆友 摘要: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本科生在饭店就业的比例逐年下降,饭店企业大学生员工流失率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众多有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饭店就业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我国饭店大学生员工流失的现状、流失的消极与积极影响、流失问题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对大学生饭店就业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文章反映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学术动态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员工;流失;影响;原因 The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Cao Qiuwen Tutor Liu Qingyou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ercentage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employed in hotels drops year by year. And the drain of college students working for hotels keeps a constantly high rate. In this background, the text analyzed a lot of studies related to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employed in hotels, and carried on the research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effect of the drain, and the reasons. The article reflects the progress, academic dynamic state on research in this field,and essential theories 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valued further from now 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employee; drain;effects;reasons 任何行业要迅速发展都与其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战略密不可分,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饭店业在发展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顺利加入WTO,外资饭店纷纷进驻,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学者们纷纷指出了我国饭店业加强人才竞争、

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旅游中心城市的形象设计 ——以西安市为例 金梅, 崇尚锟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地竞争的日趋激烈, 城市旅游 形象作为品牌的支撑点和城市营销的组合要素成为旅游业界关注的 热点问题。因此, 实施城市旅游形象战略, 进行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研究便具有了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西安市旅游形象的具体设计, 拟定了全面提升西安市的旅游形象, 增强西安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和综 合竞争力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城市旅游形象; 形象设计; 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 F592. 7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4830( 2008) 02-0042-03 一、旅游中心城市的形象设计 旅游中心城市是旅游管理中心、旅游交通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和 旅游景点集中分布区。在旅游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城市即为该旅游区域的旅游中心城市。 城市旅游形象是人们对城市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 是 对城市历史印象、现实感知与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 (一)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应当是 解决城市旅游的基本定位问题, 即城市将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并传 播怎样的一种形象, 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旅游城市, 这种形象如何

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动力源泉。 (二)城市旅游形象的视觉设计与推广视觉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 图案(或形态)、色彩和字体。视觉设计的核心是旅游标志。城市旅游 标志的设计可结合甚至直接引用城市标志性景观。此外, 城市旅游形 象的视觉设计还包括吉祥物, 甚至旅游大使、市树、市花、市鸟的选择。 视觉设计的效用在于推广, 只有将其广泛用于城市的各个方面, 才 能形成视觉形象的冲击力和传播力。对于城市而言, 要特别关注以下 两类关键区位的形象表达: ( 1)第一印象区。即城市边界出入口, 通常就是城市对外交通的 火车站、机场、港口、码头、高速公路收费站、重要风景名胜区和旅 游景点的门景位置。 ( 2)光环效应区。城市的光环效应区包括城市中心商务区, 还包 括历史古迹中心区, 有的城市还发展出游憩商务区, 这些地方都是 表达城市旅游形象的重点区位。光环效应区能使游客的印象产生放大 的作用。 二、西安市旅游形象设计 (一)西安市旅游形象的背景分析 1. 自然地理状况。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平原。东以 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 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 南至北秦岭主脊; 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辖境东西204公里, 南北116公里; 面积9983 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1066 平方公里。西安

旅游形象策划方案

旅游形象策划方案 篇一:旅游形象设计方案 形象设计方案 按照**旅游形象设计的要求,本小组组拟订了关于实施**设计计划。 为把握策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我们拟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采取生态旅游CI理论导入系统和旅游形象分析方法,结合**旅游形象设计的战略要求策划方案 **绿色生态旅游的CI策划导入,对于提高**这一品牌、聚焦潼南“绿色生态旅游”这一主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围绕**绿色生态旅游,着重从CI导入的宗旨、原则展开,突出个性,实施三维策划,进行三重定位,着眼四个立足,致力四个改变,促进多元发展,推动多项提高;从标语、口号、特色乡镇和乡镇特色、构筑四大产业圈即MI 的实施,媒体宣传及重点、公益和文化

活动、产业活动即BI的实施,形象代名词、标识标志、标准色、吉祥物、符号等即VI的实施等三块进行定位、设计与导入,对如何树立潼南绿色生态旅游形象、如何搞好具有潼南特色的特色活动及其辅助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全方位的导入。 **绿色生态旅游以其独特的丘陵结构构成了**的基本风貌,营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旅游形象。而其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当首推**独特的生态资源。同样,巴渝文化、多彩民俗和悠久历史也是**形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基于以上文脉特征,并结合受众需求和市场开发需要,**旅游形象两级理念如下:一级理念:“渝西生态明珠、西部绿色菜都” 这一形象理念以**独特 的生态资源特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诉求内容,是**旅游形象的核心,概括了潼南最具特色和魅力的特点,并反映了潼南在西部蔬菜种植领域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

二级理念:“古韵今风,四季香村” 这一形象理念以潼南茶厂的悠久历史和菜园四季景象为主要诉求内容,向受众传达潼南丰富多彩的形象风貌,并用“四香”给人以充分联想。所谓“四香”,即潼南四季之自然色彩(春季茶香,夏季莲香,秋天果香,冬季梅香)和潼南的文化背景——古色、绿色、靓色。 CI理论导入原则:以旅游产业为动力,以相关产业为纽带,以经济发展为主旨,以县域经济圈为轴心,以产业经济圈为辐射,构筑适合潼南经济发展、体现潼南地方特色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旅游、生态大县、经济强县”。 突出个性:绿色定位,统一标识,突出特色。 三维策划:物质,行为和观念。 三重定位: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观念。 四个立足:立足长远、立足真诚、立足传播、立足公关。四项改变:消费水平、信息价值、文化品位、环保意识。

漠河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方案

漠河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方案 前言部分 导语:漠河县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麓、黑龙江上游南岸、中国东北地区版图的最北端,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该县有被称为“神州北极”的北极村,古风淳朴,静溢清新,景色宜人,全中国只有在这里能看到北极光;有雅克萨古堡遗址,让游客仿佛亲临在清末漠河人民奋不顾身抵抗外敌的历史画卷之中;有可以俯视崇山峻岭和莽莽兴安林海的大白山景区,还有现代风格的林业博物馆等等。漠河的景观承载了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华美瑰丽的极光风景,重绘了神秘的民族文化历史,同时也与时俱进,使我国的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相融合。 漠河形象策划与推广的目的及意义: 城市形象是城市整体的公众形象,能反应一个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的反映。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城市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生产出的产品获得利益,另一种有别于传统概念的软力量正深刻的影响着我们,那就是形象的价值——城市形象的价值。因为良好的形象,世界上许多城市因此而获得了非常可观的财富,这种财富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愈加清晰鲜明。一个城市形象价值更有力于政府工作的开展,政府形象的建议,因此我们将对城市进行形象上的策划与设计,将其独特的风貌加以展现,将其精神加以升华。 漠河县给路人的最深刻的印象停留在1987年5月6日的那场大火。其城市形象一直是“经过灾难后重建的小村镇”,缺乏美化与设计,没有最大程度上的将其作为中国最北地区的其他优势及特色表现出来。通过我们的具体化且有针对性的形象策划,要充分利用该地的资源,发挥该地的特色,树立“位于中国最北边,拥有最美北极光景色”的城市形象,赢的大众的认同与肯定,也可以藉此规范漠河旅游景区的经营,提高该区域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带动这个小城市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力,使其在中国各大景区中以一个独特的形象引起人们的注意。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