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目录全球治理的概念内涵全球治理的核心要

素全球治理的基本模式全球治理的实践与理论意义全球治

理面临的制约因素同名书籍展开编辑本段全球治理的概念

内涵全球治理理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

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该理论最初由社会党国际前主席、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在德国提出。1992年,28位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并由卡尔松和兰法尔任主席,该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天涯成比邻》(Our Global Neighborhood)的研究报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价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经济全球化、改革联合国和加强全世界法治的关系。根据“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治理是个人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综合。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冲突或多元利益能够相互调适并能采取合作行动,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由此可见,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全球治理的实质是以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权威为基础。二是全球治理存在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和运动构成的复杂

结构,强调行为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三是全球治理的方式

是参与、谈判和协调,强调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实质的基本原则同等重要。四是全球治理与全球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常规化安排,其中一些安排是基础性的,而另一些则是程序化的。编辑本段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

五个方面:一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即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二是全球治理的规制。即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实现人类普世价值的规则体系,包括用以调节国际关系和规范国际秩序的所有跨国性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等。三是全球治理的主体。即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制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类:(1)各国政府、政府部门及亚国家的政府当局;(2)正式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四是全球治理的客体。指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类的、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的跨国性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态环境、国际经济、跨国犯罪、基本人权等。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涉及到对全球治理绩效的评估,集中体现为国际规制的有效性,具体包括国际规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适应性、政府能力、权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识基础等。有学者把上述五个核心要素转化成五个问题:即为什么治理、如何治理、谁治

理、治理什么、治理得怎样。编辑本段全球治理的基本模式在各治理主体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特色以及在国际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治理模式:一是国家中心治理模式。即以主权国家为主要治理主体的治理模式。具体地说,就是主权国家在彼此关注的领域,出于对共同利益的考虑,通过协商、谈判而相互合作,共同处理问题,进而产生一系列国际协议或规制。二是有限领域治理模式。即以国际组织为主要治理主体的治理模式。具体地说,就是国际组织针对特定的领域(如经济、环境等领域)开展活动,使相关成员国之间实现对话与合作,谋求实现共同利益。三是网络治理模式。即以非政府组织为主要治理主体的治理模式。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现存的跨组织关系网络中,针对特定问题,在信任和互利的基础上,协调目标与偏好各异的行动者的策略而展开的合作管理。编辑本段全球治理的实践与理论意义虽然全球治理的理论还不十分成熟,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这一理论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就实践而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国的国家主权事实上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而人类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生态等问题则越来越具有全球性,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球治理顺应了这一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在全球化时代确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就理论而言,它打破了社会

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即市场与计划、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民族国家与国际社会等,它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两者的合作过程;它力图发展起一套管理国内和国际公共事务的新规制和新机制;它强调管理就是合作;它认为政府不是合法权力的唯一源泉,公民社会也同样是合法权力的来源;它把治理看作是当代民主的一种新的现实形式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推动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编辑本段全球治理面临的制约因素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全球治理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所以对全球治理的前景不能抱过分乐观的态度。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各民族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极不平等的地位严重制约着全球治理目标的实现。富国与穷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也极不相同,它们在全球治理的价值目标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二是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它加紧奉行单边主义的国际战略,对公正而有效的全球治理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三是目前已有的国际治理规制一方面还远远不尽完善,另一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四是全球治理的三类主体都没有足够的普遍性权威,用以调节和约束各种国际性行为。五是各主权国家、全球公民社会和国际组织各有自己极不相同的利益和价值,很难在一些重大的

全球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六是全球治理机制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管理的不足、合理性的不足、协调性的不足、服从性的不足和民主性不足等。编辑本段同名书籍基本信息

副标题: 分裂世界中的联合国作者: 【英】亚当·罗伯茨/ 【加】本尼迪克特·金斯伯里主编译者: 呈志成等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年: 2010年4月页数: 569页定价: 75.00元装帧: 平装丛书:国际政治前沿译丛ISBN: 9787511702203内容简介《全球治理:分裂世界中的联合国》特别邀清了一批资深学者和前联合国高级官员共同考察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以来的发展状况。全书集中探讨了联合国在努力解决国际关系中存在的那些持久而艰巨的问题时所发挥的各种作用,这些问题具体涉及国际安全、裁军、人权、国际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为了给读者展示一个全方位的联合国,《全球治理:分裂世界中的联合国》不仅着眼于联合国主要机构的相关工作(尤其是安理会、联合国大会、秘书长办公室),而且也关注包括一些联合国专门机构在内的更广泛的联合国体

系的运转情况。扩展阅读:1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开放分类:政治,国际政治“全球治理”相关词条:什么是相关词条我来完善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

士。72本词条对我有帮助添加到搜藏分享到:更多合作编辑

者雪上加风风,d12345_2006 ,夜幕lisa ,ptxwh ,百科ROBOT ,政治小青年,linso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如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百科吧。

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_共5页

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向纵深发展,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新兴大国的崛起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正在起引导作用。然而,什么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全球经济治理究竟面临着什么挑战?什么原因导致全球经济治理低效率运作?“中国方案”如何回应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关切?上述问题的分析对于理解或者促进未来全球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全球失衡治理合作共赢 一、全球治理的背景与挑战 虽然全球经济治理越来越受关注,但对什么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仍然缺乏统一的观点,全球经济治理尚没有一致的概念。重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治理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简单地进行定义。然而,综合世界经济发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来看,全球经济治理大致包含三层要素,即全球经济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及如何治理。尽管世界各国都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但大国巨大的体量及较强的实力注定了全球经济运行通常由大国主导。这套国际规则与制度并非总是最优的,它是某一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通过自身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博弈形成的,更多体现强国的意志。 全球化能够促进全球经济更快发展,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为世界带来巨大好处,那为何当前会出现去全球化的问题呢?观察当前反全球化的相关现象,全球失衡是最重要的原因。虽然全球化为人类提供了创造更多财富的机会,但世界各国从中得到的好处却并不相同。 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较大,这也就不难理解金融危机以来为何发达大国更热衷于推动去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大国对中国等国商品采取更严厉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虽然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显然与发达大国在全球化中收益下降有关。2016 年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发酵突出了一体化过程中各国的权责分配矛盾问题,欧盟一体化虽然推动了欧盟经济的发展。虽然欧盟与全球化并不一致,但欧盟代表着全球化更深层次的发展,客观上也揭示了开放合作的问题所在。 二、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如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创新以遏制去全球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及业界关心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了全球化,成为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中国希望自身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经济体的共同发展,希望其他经济体能够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新理念,借此保障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共同受益,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失衡的问题。国际社会对此充满较高的期待。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与外部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中国近年来正在加速探索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通过自贸园区战略探索国内高标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自贸园区战略将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探索如何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是通过自贸区战略深化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双向或者多边开放,推动区域经贸规则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合作共赢治理体系的构建。三是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伴随着相关战略的稳步推进,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日益清晰,全球失衡的问题理论上有望从“中国方案”中逐步得到解决。

全球治理的理论困境

全球治理的理论困境 吴畏 自罗西诺(James N.Rosenau)和泽皮尔(Ernst-Otto Czempiel)在1992年引入国际治理概念(Rosenau & Czempiel,1992),全球治理正式破题。随着国际关系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哲学等学科基于各自的方法论把全球治理作为自己的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也就形成了碎片化的格局。从目前关于全球治理的主要理论成果看,全球治理面临着三个主要的理论困境。 一、全球治理能否形成统一的理论形态 如果假定统一的全球治理理论是可能的,那么首先要处理好全球治理的意义漂移问题,其次是如何去解决方法论分歧。 (一)全球治理的意义漂移 霍弗伯思(Matthias Hofferberth)在国际关系研究范围内对全球治理进行了意义分类。他根据主观需要的两个维度来界说全球治理的意义。第一个维度是把全球治理的不同意义归结为“他们想要多少内容与何种方式”,如是,全球治理处于在分析视角和规范观念之间的混合状态。第二个维度是把全球治理的不同意义归结为“假定它有多少内容”,这样,全球治理在被理解为一种新现象,一个新范式,或者一个新领域之间漂移。 全球治理为何会发生意义漂移?首先,这是源自治理所涉及全球对象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流变性。这里对不同领域学者所使用的三个概念略做分析。首先是国际治理(international governance)概念。国际在国家关系学当中通常是指国家之间,因此国际关系学者倾向于使用国际治理概念来重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关系,所设定的国际治理主体通常是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和组织,以及各主权国家。其次是跨国治理(transnational governance)概念,跨国通常是指超越国界,但不一定涉及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跨国治理的主体通常是具有内部严格组织结构、其行为不受国家主权约束的一些经济或法律机构。由于在实践上它更重视活动范围的全球性,在理论上更注重说明方式的整体性,它有着比国际治理和跨国治理具有最大的问题域和包容性。布雷斯(Helena de Bres)认为,完全不受超国家(ultra-state)或全球的规则影响的人类活动领域并不存在,他把跨国治理所涵盖的对象划分为九个核心范畴:经济、安全/军事、交往、交通、公众健康、环境、发展、人道主义援助和人权(Helena de Bres,2015:275-292)。对全球治理而言,至少还可以加入政治、法律、正义、价值观等范畴。 其次,全球治理的意义漂移源自治理概念本身的含混性。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之间虽然存在着模糊的边界,但从基本方法论上可以使之与传统的国家和世界政治模式相区分。对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原因的分析,最终要归结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基本观念和行为模式。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存在的各种全球性问题而言,恐怕没有哪种理论能够做出如下判断:哪些是必需或者只能由全球治理来解决的,哪些是必需或者只能由国家治理来解决的。 再次,全球治理的意义漂移源自行动者难题。全球治理在实践上要突破传统的以政治权力为核心、以国家为主体的行动模式,就始终会面临行动者难题。由于治理概念本身就隐含着多元行动者的预设,这个难题可以表述为,在给定的全球问题和实施方案的情况下,谁是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简答题: 1、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的表现。 全球化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②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③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④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⑤国际组织的建立。⑥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2、全球治理的概念、核心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是一个社会学或国际关系的术语,是指为了解决超出一国或一地区的某一问题,而由各国进行政治协商以共同解决的方式。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全球治理的价值。 二是全球治理的规制。 三是全球治理的主体。 四是全球治理的客体。 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 3、全球问题的总特征 一、全球联系密切,容易产生连锁反应,波及范围小到区域、大到全球。 二、全球问题需全球解决,已经超越区域范畴,全球国家都责任共同参与解决之。 三、国际性组织成为协调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机构,其影响力对民族国家主权造成干预。 四、经济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国际社会的重要问题 五、文明协商已经基本取代战争,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方式。 六、全球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平衡国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 七、全球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有助于推荐民主价值的全球化。 4、简述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 1.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冲突让位于种族的与宗教的以文化价值为分界线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孕育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 2.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帝国,它的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弱小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满分答案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 第1题(单选题) [10分] 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 ? A.依存 ? B.利用 ? C.保障 ? D.合作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A 第2题(单选题) [10分] 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 ? A.根治 ? B.颠覆 ? C.变革 ? D.摧毁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C 第3题(单选题) [10分] 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 ? A.保障 ? B.供给 ? C.输送 ? D.支撑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D 第4题(单选题) [10分] 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国际责任,但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 A.偶尔 ? B.不必 ? C.自动 ? D.主动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D 第5题(单选题) [10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年未有之大变局。 ? A.十 ? B.百

? C.千 ? D.万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B 第6题(判断题) [10分] 全球治理与全球化无关。()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7题(判断题) [10分] 在全球治理问题上,中国一直风调雨顺。()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8题(判断题) [10分] 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9题(判断题) [10分] 中国将不断加大投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使合作成果惠及各方。()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10题(判断题) [10分] 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全球治理困境

碳排放等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中国治理碳排放的困难在于:一方面,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需要长时期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而当前人均能源消费过低,以及高碳燃料比例高而替代困难等基本因素的影响,在可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增加将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暂时不参与国际承诺减排,但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从应对全球变暖和对国际环境负责的角度来说,中国又理应减少碳排放的数量。事实上,由于中国碳排量的巨大,国际上要求中国参与减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 造成中国治理困境的原因,既有属于中国自身的技术和产业结构问题,更有由工业化国家开启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问题。从前者来看,由于技术和生产管理落后,特别是由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市场发达程度造成的GDP总值差异,致使中国当前能源消费效率低,单位GDP能耗远高于工业化发达国家。在此条件下,要实现能耗总量的零增长或负增长是不可能的。从后者来看,当前由工业化国家领先创造的物质文明和消费模式,是基于大量消耗各种物质材料,包括能源的。由于世界性贸易的高度发展,发展中国家不但在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方式上,都在向工业化国家现有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靠拢,否则就难以形成足够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点,它们很难仅靠自身条件和力量单独形成明显区别于现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消费方式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能源消费问题上则体现在人均能耗和人均GDP的关系上。只要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应人均能耗同样上升。除非发达国家在人均能耗上创造出新的模式,大幅度地降低人均能耗,同时保持高度的物质文明水平,否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将基本上重复工业化国家已经走过的依靠大量消费物质财富的发展方式。 所以,中国对气候变暖的治理困境其实也是国际社会的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只能依靠全人类的长期共同努力。但是,要改变人们业已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偏好乃至生存模式,何其难也!这不但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几乎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如此,并不表明我们就可以消极以待,任由气候变暖的状况恶化下去。因为,如果今后的发展不能通过实质性降低排放来实现,那么中国繁荣的基础和未来的潜能就会受到威胁。在这方面,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们正试图强化他们的“绿色政策”,全球则兴起了社会生态运动, 把气候变化所致影响和社会的公正、贫穷及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中国虽然发展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任务艰巨,防御自然灾害(包括限控温室气体的排放)的经济能力与技术水平都极为有限,但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问题上却是认真负责的。比如,中国不仅在“十一五”规划中制定了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目标,而且正在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以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可以说,中国对气候变暖这个全球性问题的警惕性日益提高,显示在环境问题的思考上,我们正加速与国际“接轨”。 迄今以来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分别从“软法”和“硬法”的角度对国际气候治理进程加以规范。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历经20余年,达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协议,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但仍未就温室气体减排达成全面且有实质性的方案。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法文件 《公约》内容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五项基本原则,这将成为今后全球气候治理实践的指导基础: 第一条是“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即缔约各方应根据各自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责任与实际能力,为保护人类整体利益而付诸行动。《公约》指出发达国家应当率先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这实际上是为国际气候制度的确立奠定公平性基础。

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新特点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机遇

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新特点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机遇 (2 13."02)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全球治理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是中国官方对于全球治理问题的最新理论概括和战略判断。其中至少透出几个最关键的要点: 其一是中国官方第一次在最高文件中以“全球治理”取代了“全球经济治理”,表明中国不再把全球治理限定在经济事务领域,它涵盖着经济、政治、安全、社会和其他新领域的全球治理内容;其二是中国官方文件也是首次使用“全球治理机制”的概念,这表明全球治理不只是一种外交事务和世界现象,而且是一种机制和制度,它是世界秩序的另一种表述;其三是这种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也可以说“全球治理”正在从“西方治理”转型为“西方和非西方的共同治理”,这种变革不仅关系到国际体系的发展趋势,而且影响到各国的国内治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仅仅从这些初步理解来看,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治理机制变革的重要推动者,这个转变的战略内涵和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全球治理是全球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大国既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又是国际体系权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它们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符合世界大势的客观进程。在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低迷状态,难以提供全球治理公共品的背景下,新兴大国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治理的重要特点之 一。"同时,新兴大国在全球治理不同领域的能力发展极不平衡: 全球经济治理走向深入,全球安全治理陷入僵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具体化阶段。中国需要与其他新兴大国在全球治理各领域发挥各自特长,协同作战,互为补充。 为了抓住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历史机遇,这里对新阶段的特点稍作分析:

全球治理与中国责任之探析

2010年第1期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问题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依靠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努力就可以做到,而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全球治理也就随之出现。而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崛起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各国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国,要求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就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一、全球治理的概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全球治理”近年来逐步成为人们经常讨论的主题。世界银行于1989年首次使用“治理危机”的表述,并于1992年发表了“治理与发展”的年度报告。联合国有关机构于1992年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并创办了一份《全球治理》杂志。1995年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天涯若比邻》的报告。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所做的报告中,全面阐述了全球治理。那么全球治理的概念是什么呢?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在全球治理的定义上达成共识。全球治理的主要创始人、美国学者詹姆斯·罗西瑙将全球治理定义为:在国际政治领域中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他并用“没有政府的治理”(Gov -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予以概括[1]。 日本学者星野昭吉认为,全球治理不等于全球政府或世界政府,也不是民族国 家行为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合作,以及从地区到全球层次解决共同问题的新方式[2]。 中国学者俞可平认为:“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3]。 中国学者王乐夫和刘亚平则将全球治理归纳为一句话的定义:“全球治理可以被看成是全球化时代全球公共事务的管理方式”[4]。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是:全球治理是公私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利益的各种非正式安排[5]。 综上所述,全球治理是指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机构或组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或是各种非正式的安排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如冲突、人权问题、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环境问题、贫困与饥荒、毒品与跨国犯罪、金融危机、传染病等问题,为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达到国际社会“善治”的目的,为解决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矛盾而采取的调和或联合行动。 二、全球治理与当代中国的关系 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世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当今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与 全球治理与中国责任之探析 颜志强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已经远远超出了某一 个国家的能力,而是需要全球的共同治理。中国是现代国际社会发展最快的国家,国家实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社会对中国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要求中国在全球治理当中承担更多的责任。面对国际社会的这种呼声,中国应该如何来处理,要不要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以及承担多大的责任,这是中国政府当前所面临的舆论压力。 关键词:全球治理;和谐世界;中国责任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0)01-0075-04 收稿日期:2009-10-06 作者简介:颜志强(1983-),男,湖南茶陵人,湘潭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国关系与国际法研究。 世界纵横 75

把握全球治理态势增强全球治理观念(精)

把握全球治理态势增强全球治理观念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问题的凸显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呼唤进一步完善全球治理。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把握全球治理态势,增强全球治理观念,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世界眼光、培育战略思维、有效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治理是全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举措 20世纪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蓬勃兴起,逐渐成为关系世界经济全局的重大现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国际分工和市场经济基础上发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并把活力、效率和机会传导、扩展到世界各国;另一方面,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并把无序、风险和危机也传导、扩散到世界各国。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协调和调节,以使经济全球化进程更加公正、合理、有序、有效。然而,现实的矛盾是经济全球化的强势与全球经济调节的弱势并存,这一矛盾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更加凸显出来。2010年6月29日,联合国发布的报告《2010年世界经济与社会概览:重探全球发展之路》指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显示了金融市场运作的体制性失效,同时,粮食、燃料、气候等多重危机接踵而至,“暴露出全球治理机制在应对这些挑战方面存在的弱点”。 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各种全球性问题,解决的出路不能是“去全球化”、逆全球化趋势而动,也不能仅仅靠各国政府各行其是地采取政策措施,而应当是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合作应对是正确抉择。”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通过举行各种国际会议、国际磋商、国际论坛来商讨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问题。这种商讨虽然直接动因在于寻求走出危机、复苏经济的应急、短期对策,但也越来越注重从更深层次、更长远角度探讨改革和完善国际经济体系、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体制机制。于是,全球治理和各种相关提法——“全球治理体系”、“全球治理结构”、“全球经济治理”、“全球环境治理”等,越来越从学者的话语变成各国领导人以及官员的用语和政府的政策主张。 开放的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一般来讲,全球治理主要包括如下基本内容:一是全球治理目标。全球经济治理的根本目标应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致力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二是全球治理体系。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和实效性原则,改革、健全和完善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现有组织机构,形成一个更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全球治理体系。三是全球治理主体。全球治理主体主要包括各个国家的政府和政府机构、联合国等政府间国际组织、达沃斯论坛等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公民社会团体等。就世界经济主体国家而言,全球经济治理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以平等身份参与治理过程并享有相应的代表性、发言权、决策权。四是全球治理领域。一方面,目前的全球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也主要是全球经济治理,包括全球经济失衡、世界经济贫富两极分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公共债务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全球贸易体制、全球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规则、跨国企业监管等全球性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也涉及气候环境变化、人口粮食危机、能源资源问题、公共卫生安全、减贫援助问题、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核扩散问题、恐怖主义等其他众多全球性问题。五是全球治理方式。全球治理所采取的基本方式应当是协商

《当前全球治理存在哪些困难》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期两天的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2018年12月1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闭幕,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以“为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为主题,主要讨论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和气候变化等议题。 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宣言》。宣言承认在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各国增长欠缺均衡,下行风险犹存。宣言关注贸易问题,并重申运用所有政策工具以实现强劲、可持续、均衡和包容性增长,通过对话和行动增强信心、抵御风险。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在峰会闭幕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G20领导人峰会机制启动10年后,已成为一个“对话与合作的共同空间”。作为此次G20领导人峰会的主席国,阿根廷的责任就是促使各方“达成共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通过协商达成协议。马克里同时强调贸易和开放的重要性,他还呼吁“每一个人都继续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 (摘编自《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呼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材料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积极参与G20这一多边机制的政策协调,对控制金融恐慌和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金融危机逐渐平息后,G20峰会更多着眼于如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就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和主张,与世界共享中国智慧。在2013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峰会上,中国提出“发展创新、增长联动、

利益融合”等理念。在2014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峰会上,中国提出“创新发展方式”“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等主张。在2015年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上,中国强调“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推动改革创新”“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建议。2016年,中国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杭州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有力推动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被誉为G20合作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充分体现了中国对G20合作的全力支持与贡献。2017年的德国汉堡峰会延续落实了杭州峰会的诸多共识。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国际法教授埃万德罗·卡瓦略指出,正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突出作用,让G20愈发成为一个更适合应对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平台。深化改革,大开放,全力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系,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举办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促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2013年至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未来1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24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2万亿美元境外直接投资。在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坚持扩大开放、支持多边主义、全力推进南南合作,在各方面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摘编自《G20峰会十年变迁中国印记愈发鲜明》)材料三: G20之所以能够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因为G20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学案:热点6 全球治理 凝聚共识

热点6全球治理凝聚共识 热点解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当今世界大势和人类走向何处的判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已成为指导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和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行动指南。作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与完善为己任,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将国家发展与全人类福祉紧紧关联在一起。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既立足本土又放眼全球,推动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之道。 知识链接 一、经济层面——加强经济全球化联系,合作共赢 1.促进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1)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2)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3)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 (4)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在大多数国家的普遍建立。 (5)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家组织。 2.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扩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3.全球化进程的表现 (1)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2)世界联系更为紧密。 (3)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1)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处于优势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 (3)对策: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保持理性,学会防范和规避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产物和表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经济合作蕴含着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思想,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世界经济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层次迈进。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成员经济的发展,缩小成员之间的经济差距。 ②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和商品的流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 ③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良好机遇,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④各个区域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蔡拓 全球治理的反思与展望

全球治理的反思与展望 蔡 拓 摘 要 作为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主题,全球治理无论是其取得的成就还是暴露出的问题,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当前全球治理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急需对全球治理进行反思,即全球治理既要坚持全球主义的基点,又要充分认识国家的主导作用,克服参与与责任赤字,体现公正与法治。在全球治理的未来发展上,应倡导深度全球治理、有效全球治理、理性与和谐的全球治理。 关键词 全球治理 全球化 全球主义 国家主义 关于全球治理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展开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尽管时间不长,但是意义深远。全球治理不仅仍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主题,而且将长期影响人类的命运。因此,反思全球治理进程中的问题,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深化和改善全球治理的理念与途径,展望其未来,就是十分必要的。 一、全球治理的反思 (一)坚持全球主义的基点 全球治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且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最后十年的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这十年甚至可称为全球治理的第一个高峰,其间既有理论上系统、深入的阐述,又有广泛和有力的实践活动。但是新世纪以来,伴随“9·11”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治理的表现远不尽如人意,大大低于人们的期盼,于是质疑、批评,甚至反对之声四起。与此同时,国家在全球治理主体中的作用被片面突出,国际治理再度受到青睐,更令人深思的是国家主义理念、价值的强势回归。 鉴于此,对全球治理的反思必须首先明确其价值基点。确切地说,全球治理到底立足于国家主义、国际主义还是全球主义,这个尖锐的问题必须理清,不能含糊,也不能回避。全球治理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新走向的积极回应。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全球相互依存,已经开始把全球现象、全球问题、全球价值等等新元素融入世界历史,人类已不可能再局限于领土国家之内应对生存挑战,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传统的国家主义、国际主义不可能作为全球治理的价值基点。国家主义和国际主义对国家的崇拜、对中心的崇拜、对权力的崇拜根本无法适应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复杂、多元、多层次并相互交织的人类公共事务,而且植根于国家主义价值的各种制度、规范与组织,在全球性的公共事务面前也大都丧失了效用和行动力。毫无疑问,只有全球主义才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基点。“全球主义是一种区别于国家主义的世界整体论和人类中心论的文化意识、社会主张、行为 8 0 1 天津社会科学 2015年第1期 DOI:10.16240/https://www.360docs.net/doc/b618989820.html,ki.1002-3976.2015.01.010

全球治理与方案

全球治理与方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向纵深发展,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新兴大国的崛起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正在起引导作用。然而,什么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全球经济治理究竟面临着什么挑战?什么原因导致全球经济治理低效率运作?“中国方案”如何回应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关切?上述问题的分析对于理解或者促进未来全球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全球失衡治理合作共赢 一、全球治理的背景与挑战 虽然全球经济治理越来越受关注,但对什么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仍然缺乏统一的观点,全球经济治理尚没有一致的概念。重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治理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简单地进行定义。然而,综合世界经济发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来看,全球经济治理大致包含三层要素,即全球经济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及如何治理。尽管世界各国都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但大国巨大的体量及较强的实力注定了全球经济运行通常由大国主导。这套国际规则与制度并非总是最优的,它是某一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通过自身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博弈形成的,更多体现强国的意志。 全球化能够促进全球经济更快发展,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为世界带来巨大好处,那为何当前会出现去全球化的问题呢?观察当前反全球化的相关现象,全球失衡是最重要的原因。虽然全球化为人类提供了创造更多财富的机会,但世界各国从中得到的好处却并不相同。 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较大,这也就不难理解金融危机以来为何发达大国更热衷于推动去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大国对中国等国商品采取更严厉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虽然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显然与发达大国在全球化中收益下降有关。2016 年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发酵突出了一体化过程中各国的权责分配矛盾问题,欧盟一体化虽然推动了欧盟经济的发展。虽然欧盟与全球化并不一致,但欧盟代表着全球化更深层次的发展,客观上也揭示了开放合作的问题所在。 二、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如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创新以遏制去全球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及业界关心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了全球化,成为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中国希望自身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经济体的共同发展,希望其他经济体能够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新理念,借此保障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共同受益,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失衡的问题。国际社会对此充满较高的期待。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与外部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中国近年来正在加速探索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通过自贸园区战略探索国内高标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自贸园区战略将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探索如何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是通过自贸区战略深化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双向或者多边开放,推动区域经贸规则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合作共赢治理体系的构建。三是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

全球治理理论的价值观研究

全球治理理论的价值观研究 刘小林 2013-02-16 21:30:14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南京)2007年3期 作者简介:刘小林,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00875。 内容提要:本文将在对现有各种全球治理理论进行价值观的比较分析基础上,展开全球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理论价值的讨论,由此最终确认实现向全球市民社会的价值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全球治理全球市民社会价值取向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诸多全球性问题的不断出现,我们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性挑战和威胁。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上思考全球问题的表现、性质、根源、前景,以及应对和解决全球问题的出路和途径,特别是从价值观的高度来理解和思考引人注目的“全球治理”理论的讨论,并从中找出一些对价值选择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应当是一个十分有意

义的研究课题。 全球治理理论形态的价值多取向性 治理(governance)的概念不是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产物,而是政治学相当古老的一个概念。中文一般翻译为“治理”或“统治”,但实际上从汉字文化圈很难理解这一概念的含义。在西方现代政治学中,治理的概念绝不是指那种依据国家强制性权力以维系的统治形态,而是指社会政治共同体成员,以公益(public goods)为基础,以共同参与、民主协商的方式形成的决策机制、社会政治管理方式,以及由此而构成的社会政治体制。它既体现政治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反映共同体成员对社会、法律规范的自觉遵从。治理概念的应用并不局限在国家或国家内部各层行政实体范围内,还被广泛应用于一般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方面。例如,证券界的“协同治理”(cooperate governance),以及“IT”治理(IT governance)。其中IT治理,并不仅仅反映网民与网络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着电子政府,特别包括着公民电子投票以及通过网络形成的公众舆论。此外,在工会组织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从政治学的治理概念到全球范围内的治理概念,绝不是那么轻易而成的。全球治理理论形成于90年代初期,由美国学者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 Rosenau)最初提出全球治理的概念,此后这一理论不胫而走,成为各国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同时,各国

全球治理中的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治理中的世界卫生组织 班级:11级国际政治班 专业:国际政治 学号:1124127 学生姓名:陆非凡 指导老师:金彪 日期:2014年5月16日

全球治理中的世界卫生组织 学院:人文学院 班级:11级国际政治班 学号:1124127 姓名:陆非凡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是专门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在卫生领域的全球治理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它所开展的治理活动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的主要特点。同时它在实践治理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相当多的阻碍。通过观察它的治理过程,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全球治理。 关键词: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治理全球化公共卫生 全球治理下的世界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世界发生许多变化。在国际政治层面,世界出现了多个权力中心,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在国际金融以及经济方面,一体化的趋势显著。技术和资本主义在近现代的扩张使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人与人,社区与社区,国家与国家的距离都被拉近,互动的更加频繁,任何一个体系层次的要素都在一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网之中。因此,世界局势看上去更加复杂和混沌,任何一个议题都可能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 面对这样一个新兴的全球市民社会,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眼前发生的一切。20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加速伴随着跨领土关系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威斯特法利亚体系所推崇的主权国家至上的意识已成为明日黄花。 在处理跨国界,跨领域的全球性问题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参与其中,主权国家的主体性受到挑战。为了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并寻找一种对全

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的方法,全球治理理论运应而生。 全球治理会员会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是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1全球治理的主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各国政府和当局;第二类是正式的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联合国等;第三类是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就目前来看,国际组织的作用非常显著,并且其地位及作用不断加强。因为当下,从全球治理的客体来看,大多数都是跨国性问题,如全球安全,生态环境等。在治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主权国家即使具有很强的动机以及充分的权力,但他们仍然需要国际组织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平台以及相关领域专业组织制定的合理议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主权国家的能力才能得以充分释放。这也是为什么,21世纪后,只有在传统安全领域,国家中心的治理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其他的领域,如金融,环境等领域,更多的表现出有限领域治理模式或网络治理模式的特点。 而世界卫生组织是全球治理医疗卫生领域最为核心的国际组织。它的一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国际组织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展示了全球治理活动的运作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的治理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于1948年月。其前身是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作为一个专门性的政府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在时间卫生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主要治理成果具体体现在全球流行病和地方病的治理以及改善公共卫生方面。 在全球流行病和地方病治理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它的帮助下,天花得以根除,小儿麻痹症、白喉,百日咳、霍乱等疾病的传播得到了有效遏制。 而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治理,由于治理涉及领域广,周期长,世界卫生组织努力的成效并没有流行病治理那样显著。 事实上,让世界卫生组织收获最多赞誉的全球治理行动便是21世纪初的抗击SARS行动。此次行动堪称医疗卫生界全球治理的典范。从2003年3月12日, 1

读《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有感

读《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有感 过去、现在与未来:全球治理三思 我们仰望天空,却从不孤独。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全球化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何亚非先生的《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带领我们回顾了全球治理的产生、变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引发了我对全球治理的三点感想。 从家天下到地球村 早在在遥远的原古时期,人类就通过结草为绳、烽火狼烟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但真正的全球治理,相对于漫长的人类史,仍然是一个极其崭新的命题。比如中国,在被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国门之前,长期生存在“天朝上国、万臣来仪”的朝贡体系之中。那时国人眼中的世界就是“天下”,而“天下”的中心只是华夏大地广袤的山河,海外诸藩和塞外之夷则是遥远的蛮荒之地。就算明朝郑和下西洋和西学东渐重新建构了中国人的“世界地理版图”,但意识中根深蒂固的还是万古不衰的王朝统治,与其它区域仍然缺乏有效、平等的沟通。17世纪初的欧洲三十年战争拉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为世界真正成为一体奠定了基础,而两次世界大战则进一步催生了全球治理的诞生。战后,从雅尔塔体系到七国集团、八国集团,再到现在的二十国集团,全球治理的焦点逐渐从维护政治军事平衡向促进共同的经济繁荣转移。而现在的中国也不再是那个家天下的古国,甩掉了近代积贫积弱的包袱,正以崛起的新兴大国姿态和老牌西方列强共同坐上了谈判桌的“主席”。从开办孔子

学院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从举办G20峰会到创办亚投行,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一员正在积极融入全球社会、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塑造着全球未来。 网络是把双刃剑 2008年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加之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的增多,二战以来基于新自由主义建立的治理体系愈发显得力不从心。在诸多挑战中,何亚非先生着重列举了网络化、城市化和移民潮三大难题。其中的网络化在我看来又是尤为关键和基础性的问题,在过去短短的二十年里它重塑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全球治理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和机遇。当我们看到颜色革命依靠社交软件在中东扩散蔓延,当我们发现世界上最贫穷的非洲智能手机拥有率也在快速增长,我们应当明白,互联网作为一种方式或者工具嵌入到了全球治理的所有问题当中。因此当我们谈论互联网给全球治理带来的挑战时,就不仅仅是谈论互联网本身,也包含了全球治理当中那些最棘手、最广泛存在的问题。当前,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围绕信息技术展开,网络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强度将世界连接到了一起,但同时黑客网络攻击每年给全球造成5000亿美元左右的巨额损失。作为一种工具,网络始终是两面性的存在,它的结果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全球治理,依然是对人的治理。只有倡导更加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制订合理通行的使用和监督规则,搭建起有效的网络治理制体系,才能为提升全球治理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