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目的的一门基础科学。

2.知识识记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礼记·大学》: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第一部专著,主要说明大学教育: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632年,被誉为“教育科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1693)一书中,第一次在西方教育史上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

3.简述

杜威及其教育贡献: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进步主义教育思潮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1916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他创立现代教育“新三中心论”,即以学生为中心、经验为中心、活动为中心,阐明教育本质观: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而使教育由赫尔巴特主义转入杜威主义,开启了注重经验与实践价值的现代教育新时代,成为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标志性人物和思想旗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1.名词解释

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2.简述

(1)教育的特质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人。以培养人为终极目的。这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教育培养人的过程不能无视或违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①教育对人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特点;②教育过程具有双边性及相互制约性,是教育者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统一活动过程;③教育作用的发挥是自觉性和强制性的结合、现实性和未来性的统一。

(2)教育的起源说:生物学起源论;心理学起源论;劳动起源论。教育产生根本动力是社

会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简述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一切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而也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生产力对教育发展起着以下几方面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通过政治机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通过国家机关对教育机构进行直接领导,通过法律形式对教育直接控制,通过经济手段对教育领导权直接控制,通过对受教育者思政教育使之形成公民意识与行为。

社会政治制约教育目的

社会政治制约教育内容

社会政治制约受教育者权利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本体功能(个体功能)

教育的培养功能、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教育的筛选功能、教育的改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直接作用于政治,形成“专家治政”格局。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经济功能

首先,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第三,教育是直接发展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选择—融合文化的功能

发展—创新文化的功能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名词解释

人的发展的涵义:教育学所指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人的发展。即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个体发展有三个

层面: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

2.简述

(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发展作用

遗传素质为人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其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其差异性影响人的个别特点和身心发展。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

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能转化为现实性;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环境、教育和人类实践活动的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影响是有限的。

“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的发展是由先天的遗传素质决定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顿在《天才的遗传》:“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美国的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3)为什么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积极活动。“

“教育万能论”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洛克: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任何式样的。”

(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重点。略)

第五章教育目的

1.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是一个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涵盖教育方针——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四个层次,是自上而下的相互制约与自下而上的逐级达成关系。

2.简述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是国家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必须遵循的总要求,是教育目的体系中的上位层次;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居于教育目的体系中的下位层次,是特定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从最宏观、最根本的方面,明令颁布实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总体规定。具有更大政策性、强制性和针对性。教育方针主要涉及三大内容:

教育性质和方向的总规定(如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教育原则的总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的总规格或总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论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个人全面发展:就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发展——量的发展广度特征。

个人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质的发展深度特征。

个人智力和体力统一的发展——度的发展性质特征。

(4)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依据)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现阶段还不具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充足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5)我国教育目的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贯彻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原则

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1.名词解释

教师:是以育人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是受社会委托,经过专门的培养训练,以全面培育人为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学生:指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规范化的教育,以完善自我和基本实现社会化为目的的人。

2.简述

(1)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传承者,精神与物质财富创造者,学生主体建构者。(2)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

(3)教师职业五大特征: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合作性

(4)教师的任务与教师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5)学生的本质

学生是人:学生首先是人,是完整性的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是具有能动性、主体性的人;是具有生命独特性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其身心尚未定型,处于成长过程中;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和很大可塑性;需要得到成人的教育和关怀。

学生是学习者: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具有“学生感”。(6)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教育活动的双重结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

教育活动客观规律: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客体,接受教育是学生的本质特征;

教师是教育过程主导,是教育主体。

教育活动内在规律:学生同时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动选择和自我生成、自主建构的活动。学生主体性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7)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民主平等(时代特征)、心理相容(前提)、尊师爱生(保证)、教学相长(核心)

第七章学校教育制度

1.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双轨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一轨为大学—中学的自上而下结构,承担精英教育;一轨为小学—初中—职业学校的自下而上结构,承担职业教育。两轨互不沟通,其有明显的等级性。

单轨制:指由小学—中学—大学的由下而上的衔接学制。最早产生于美国,以利于教育普及和民众平等受教。

分支型学制:20世纪上半叶产生于原苏联,介于单轨制和双轨制之间的新型学制。该学制特征是:“上通下达,左右畅通”,即前单后分,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单轨,而在基础教育之后的各阶段则实行双轨。

壬寅学制:1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壬戌学制:192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

2.简述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趋势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

1.名词概念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教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或教学科目。

学科课程:是从各门科学领域里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系统化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分科课程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学习,在实践中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它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行为性目标:是将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作为课程所要达成的结果的目标陈述方式,它以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为指向,其特点是目标具体和可操作,也好评估。——适于“双基”传授。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课程目标。即目标不是预定的,本质是引导、生成学生自我发展,更关注过程。——适于能力培养。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学的根本性特征在于它指向特定的教学任务。

2.简述

(1)三大课程论流派主要特点: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特点:以学术性知识为中心,重视知识体系与内在结构;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巴西学者弗莱雷)。特点: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围绕社会重大问题组织课程;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杜威)。特点: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以学生经验及兴趣为中心

(2)美国学者古德莱特的课程层次划分:

课程由抽象到具体的实践形态包括五个层次

理想的课程:课程专家倡导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

理解的课程:教师理解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

体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3)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4)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5)新课改背景下国家课程改革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教学作为认识活动的特殊性:

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世界,具有简约性;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具有引导性和高效性;便捷地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具有简捷性。 教学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具有发展性。这是教学认识区别于其他认识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

(7)教学模式构成要素:

理论基础。指教学模式所赖以建立的教学理论或思想。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指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预期结果。

教学程序。指教学在时间上展开的逻辑步骤及主要做法等。

运用策略。指促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教学、学生、教学内容、手段、时间、空间等)原则、方法和技巧的最佳组合。

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和方法体系等。

(8)我国根据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及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对教学方法的分类:

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法等;

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等;

③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方法: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等;

④以情感活动为主的方法:陶冶法、艺术欣赏法、情景演绎法等;

⑤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探究法、发现法等。

(9)讲授法、谈话法特点与运用要求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是一种最古老的传统教学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讲评五种。运用要求:讲授内容应确保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系统性与逻辑性的统一,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讲究语言艺术,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注意把握时间节奏,恰当设计板书,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包括:传授新知识的谈话、复习和检查知识的谈话、指导和总结性的谈话、启发研究性谈话。运用要求: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要面向全体学生,善于提问,提出的问题应明确具体、难易适度,切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富有启发性、梯次性、典型性、针对性和思想性;谈话结束时要做好归纳小结。

(10)教学规律

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依存性规律——主要解决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矛盾。

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的简约性规律——主要解决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矛盾。

③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性规律——主要解决教学形式属性和目的属性的矛盾。

④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发展性规律——主要解决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的矛盾。

(10)教学原则

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实际,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加深对实际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第一,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第二,创设实践机会促使理论学习和知识运用有机结合。

②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指教学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第一,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第二,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第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养。

③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要求:第一,提供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二,引导学生“做”中学。第三,教会学生学习。

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指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协调共进的过程。要求:第一,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第三,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第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⑤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⑥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

⑦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原则。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加以运用。要求:第一,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第二,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第三,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复习。第四,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⑧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保证课程标准的实现,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要求:第一,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实施集体教学。第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11)备课要求:

①应做好得三项工作:备教、备学、备法。即:钻研教材(含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重点-难点-疑点三点,懂-透-化三阶段)、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②订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12)上课基本环节和要求:启动、导入、展开、深化和结束;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教学效果好。归根到底是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题型及分值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四、案例分析题(2题,共25分)

教育概论考试重点

教育概论(叶澜) 一、名词解释(研究生补休课上只划了1、2、3;本科生划了1——7全部)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 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3、年龄特征:指个体发展的每一阶段中都存在的,区别于其他阶段的,而又是同一年龄段个体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富有典型性的特征。 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其中,级表示学校实施教育的程度高低的区别,类表示同一级学校中入学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等方面的差别。 确定学校教育制度,包括确定整个学校系统的级与类,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与任务、主办单位与主管部门、入学条件与修业年限、学校间的连接关系及沟通方式等。 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的编制等,并对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 6、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纲要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文件。 它的具体内容是规定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及其结构,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和需要培养的能力,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或建议。 7、人性: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类特征统称为人性。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体现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协调的功能决定的,它也被称为本能,即本原之能。 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级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征。 二、简答题与分析题(第8小题本科生划了,研究生补休课上没划,其他题目都是共同的重点) (注:简答题只要回答条目即可,分析或者简要分析的题目除了条目之外还要解释一两句话。因为老师划题时并没有具体区分简答与分析,所以大多数题目我都按照分析题的标准给出答案,大家在考试时根据题目要求酌情回答即可。) 1、学校教育内容与其他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中的客体比较起来,有哪些显着的特点?

法国基础教育发展概述

法国基础教育发展概述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瑞海黄晓玲赵薇 一、法国的教育管理体制 (一)教育管理体制 法国是一个集权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分四级:中央、大区、省和市镇。法国共有22个大区,每个大区辖2-7个省,全国共有96个省,3.6万多个市镇。目前,法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分为中央主管部门、学区和省教育局三级。教育部是国家主管教育事务的行政领导机构。学区是教育部设在地方一级重要的教育行政管理单位,是教育部派驻地方的直辖机构。省教育局直接归学区领导,是法国地方基层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学校是法国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最基本单位,小学从属于市镇,初中从属于省,高中从属于大区,但国家仍负责决定教育组织和教学内容,发放教职工工资等。在中小学,均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 1、国家的作用 法国对教育的管理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1982年以后国家决定将部分教育权利下放给地方,并采取一系列集中化措施。 法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为国民教育部和高教与科研部,主要负责: (1)制定国家在教育领域里大的方针、政策; (2)执行议会通过的有关教育的各项法律; (3)审核并拨放教育经费等。 (4)此外还设有咨询机构和督导机构。 咨询机构的职责是向部长通报情况并提出建议; 督导机构的职责是在有关行政部门的配合下,对省、学区和大区及全国的教育进行评估。 2、地方的作用 地方的职责主要是负责中小学的教育。具体为市镇负责小学;省负责初中;大区负责高中和一些专科学校。市镇有权决定增设初级学校和班级,但涉及教师编制问题需与国民教育部协商解决。

根据法律规定,建立了地方与中央分级负责中等教育规划的制度:大区负责有关教学质量和数量需求问题,即本区各级各类教育的中期规划问题,需根据拟增设、重建或扩建的学校数量来制定教育投入的规划;省级负责初级中学的修建和装备及运转费用,大区负责高中的上述费用;由国家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学校人员的编制,同时由国家根据地方的建议,确定每年新建学校的数量。地方对中小学的日常管理工作负有越来越重要的责任。 3、尽管实行权力下放,但教育部在两个方面依然集权 (1)教学大纲 法国的任何一个地区,教学大纲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这一制度的好处是可以保持整体的平均水平;但弊端是同一教材大纲很难兼顾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另外,也造成学科的分科性,物理归物理、化学归化学,不利于学科综合。 (2)教师的任命 主要是指中学和大学的教师。在法国,教师都属于公务员,包括图书馆人员、门卫、清扫工等。教师的任命制度,可以保证各地区教育的相对平等。但现行的教师流动制度,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好教师的人数越来越多,因为每个地区要进教师,首先要有课时数(也就是要有编制数),这样,各个地区要进人员就要考试,巴黎大区的考试分数很高,就使越来越多的好教师流到巴黎学区,而一般贫困的地区,好教师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政府为了讲平等而对这些地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好教师少、生源比较差(大多是移民的子女),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始终上不来。 二、法国教育的学制和课程 (一)法国初等教育 1、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由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构成。 (1)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机构接收2—6岁的儿童,属非强制性免费教育。其中3岁以上儿童入学率达99.6%。幼儿学校通常分小班、中班、大班。教学目标是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着重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为儿童学习读、写、算、表达和交流奠定基础。 (2)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强制性免费教育。凡满6周岁的儿童均应由家长负责送入

史学概论题目整理

史学概论 1,谈谈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天命神学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它的突出特点是把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及其变化的终极原因归结为天命或种种神灵意志。 阶段 (一)古希腊史学 1.希腊神话 2.《荷马史诗》:是一部反映希腊原始社会历史某些片段的英雄史诗,史料价值很高。 3.希昔阿德:他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赋予历史变化以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向真正意义的历史学迈进了一步。《田功农时》描述的不是神和英雄的活动,而是凡人的劳动生活。 4.希罗多德:他努力从人事的角度探讨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战争的结局,注意观察分析历史事变之间的因果联系,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他注重史实的考订。草创了历史叙述体。《历史》(《希波战争史》) 5.修昔底德:他具有比希罗多德更为彻底的人本主义精神,他认为“人是第劳 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人的 动成果。”他注重利用原 始资料,对一切资料都加以严格的批判考证;发展完善了

历史叙述体。《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二)古罗马史学 1.李维:《罗马史》(《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他大力宣扬爱国主义,赞颂罗马 的历史及罗马人祖先的美德和业绩,讴歌罗马历史上的英雄,用罗马先人的美德来针砭时弊,唤起人们继承和发扬祖先的美德。 2.塔西佗: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以“道德史家” 著称。他的历史著作被后人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在史学思想上,他主张记事载言须摒弃一切主观不良动机。《历史》、《编年史》 (三)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希腊史学 1.波里比阿:《历史》(《通史》)把整个地中海地区视作一个统一体加以研究,注意各不同地区历史事变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通史。他研究历史,不限于陈述历史事件,还努力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他提出了一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他主张历史研究的目的和功用是以史为鉴,因此,历史研究的任务是求真;波里比阿还对史学家的素养提出了要求。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四)中世纪史学一基督教史学

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2

9、怎样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怎样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效应”) (1)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活动对发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发展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 过高与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高于发展个体现有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学提出的要求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有效地推动人的发展。 (2)其次,活动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相关。 首先要使活动本身的结构是清晰的;其次是依赖于一定次数的重复;还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这样,活动主体才能从具体活动过程中抽象出活动的程式和结构,进而内化为相应的思维结构。 (3)其三,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 人对活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等级是被动应答。第二个等级是自觉适应。最高等级是主动创造。主动创造是最富有发展性意义的活动,尤其是对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尽管它自然出现的机遇不多,却是十分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和有意识地去创设的。 (4)最后,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效应还与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 无论活动的结果是成功或者失败,教育工作者都应引导活动主体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待结果,激发出主体新的更高水平的需求,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是推动人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力。活动最坏的一种结果是没有结果、不了了之。在教育活动中最要防止的就是此类虎头蛇尾式的活动。 10、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 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 首先,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设良性的环境。学校教育应协调好大环境与小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取得正向的一致,最大效度地发掘、利用或创造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有利因素。 (说明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大环境:学校环境;小环境:班级环境) 其次,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学校不仅仅是各门学科加起来,还包括环境。) 再次,学校教育应精心设计各种有益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 最后,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015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概述

2015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概述 2015年6月29日,一年一度的ISTE(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特别会议在美国费城召开。新媒体联盟(NMC)和学校网络联盟(CoSN)联合发布了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该报告描述了可能对教与学最具影响力的新兴技术,主要涉及新兴技术下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面临的挑战,以及基础教育未来技术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为:学生需要在新的支持和机会下,从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与合作者。 以前的地平线报告主要关注技术的展望,但今年的报告则聚焦在教与学的趋势,以及技术发展对其有什么影响上。为这份基础教育版地平线报告工作的团队成员是来自六大洲、22个国家的56位教育和技术专家。 ●促进基础教育学校采用技术的六大关键趋势 1.远期趋势 重新思考学校的运作――主要关注学校重塑传统课堂 范式和创新安排整所学校的体验,这一趋势主要是由创新学习方法的影响而驱动。例如,基于项目和基于挑战的学习方法,要求学校结构能更灵活地使学生从一个学习活动转移到另一个,解除传统的铃声、时间表的限制。学习方式的改变

也需要转变学校的运作模式,使其变得更加敏捷,乐于尝试新方法。当学习变为学生为中心、学校时间表安排得更灵活时,就促使了学生真正地学习,营造了足够、独立研究的空间。 转向更深度的学习方法――在教室里有更深层次的学 习方法是另一个远期趋势。这是由卓越教育联盟定义的,即以创新的方法传递丰富的核心内容给学生,让他们既能学习,又能学以致用。不管是在教室内或外,基于项目的学习、问题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更多的类似方法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经验,且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技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来连接课程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中期趋势 越来越多地使用协作学习方法――教师或学生之间通 过一对一或小组活动进行协作学习在学校中日益重要,这是基于社会建构理论的观点。协作学习活动开展通常围绕着四个原则:①把学习者置于中心;②强调互动和实作;③分组工作;④为真实世界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协作学习模型已经被证明是成功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通过同伴协作受益,促进他们参与职业发展和跨学科教学的机会。另外,这一趋势越来越聚焦于通过网络的“全球协作”,现在更多的数字工具被采用,使世界各地的教师协同支持课程目标及跨文化理

史学概论练习题

史学概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史学概论》课程是阐述有关(历史学)学科学习与研究基本问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历史学的核心内容是(历史观)。 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著作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一书。 4.“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的历史叙事体先河。 5.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标志着唯物史观理论的正式形成。 6.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是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 7.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代表作有《日耳曼尼亚志》、《罗马史》、《编年史》。 8.意大利第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史学家是(布鲁尼),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史》。 9.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汤普森)的代表作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0.20世纪中国新考证历史学派中最有史识的史学家是(陈寅恪)。 11.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代言人,著作有《元史学: 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的比喻:文化批评论集》等。 1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13.古代希腊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 14.唯物史观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15.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巨著。 16.现代科学形态的考古学萌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17.20世纪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杰出史学家代表是(布罗代尔)。 18.20世纪西方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史学流派是法国的(年鉴学派)学派。 19.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最先提出“全球史”的概念。 20.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代表作是(侯外庐)主编的《中国 思想通史》。 二、单选题 1.1930年( B )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是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山之作。 A、梁启超 B、郭沫若 C、胡适 D、王国维 2.中国古代自( C )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开始趋于规范化。

《特殊教育概论》作业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作业答案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B 6.C 7.A 8. D 9. D 10. C 11. B 12. D 13. A 14. D 15. B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应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 答案要点: 第一,个别化原则。 (1)教师在教教学之前,要全面系统地了解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教育计划。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4)在评估学生的进步情况时,也要因人而异,不能用统一的尺度去评估全体学生。第二,激发兴趣原则。 (1)要创设一个充满爱与快乐的教学环境,克服儿童的退缩、压抑、自卑等不良心理。(2)增加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3)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4)要注意兴趣的个别差异。 第三,充分练习原则。 (1)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练习。 (2)要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 (3)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避免机械的重复和单纯的书面作业形式。 第四,学以致用原则。 (1)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以实用为中心。 (2)教学方法和形式要灵活多样,避免和生活实际的脱节。 第五,补偿缺陷的原则。 (1)要将补偿缺陷作为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做到思想重视,措施有力。 (2)教师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

(3)缺陷的矫正和补偿是一项复杂和细致的工作,要求教师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防止急躁情绪。 2、随班就读有哪些优越性和不足之处? 答案要点: 优越性:(1)普通小学招收残疾儿童,既不需建校投资,又不增加残疾儿童家庭负担,而且既挖掘了普通小学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潜力,又解决了残疾儿童入学难的问题。 (2)随班就读充分利用了普通小学已遍布我国农村的优势,将大大地促进我国残疾儿童初等教育的普及。 (3)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共同学习、活动,既有利于残疾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正常儿童助人为乐品质的形成。同时在思想品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不足之处:(1)同时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内就读的残疾儿童数量少,教师较难了解掌握残疾儿童身心特点的困难。担负残疾儿童辅导工作的教师少,也使教研工作难以开展。 (2)残疾儿童升入小学高年级阶段,课程门类增多,低年级时仅一位教师承担其辅导的情况已不能适应,另外残疾儿童的职业技术教育如何进行等诸多教学中的问题需探讨与解决。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简要描述群体差异、个体间差异、个体内差异? 答案要点: 群体差异:指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例如婴儿和青年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听力残疾者和视力残疾者也是两个不同的群体。 群体差异的存在是许多学科存在、研究的基础。 个体间差异: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生理、心理上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即个体之间的不同。例如视力、听力的不同,智力、行为的不同等。 个体间差异和群体差异构成了许多学科尤其是特殊教育学科的基础。 个体内差异:指个体内部生理和心理诸要素之间,主要是发展的诸要素之间发展的不协调性或不平衡性。例如某个个体自身生理的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心理的发展水平,音乐能力的发展大大好于数学能力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年龄不相符等等,都是个体内差异的具体表现。个体内差异的存在,是我们必须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依据和理论基础之一。 2、世界特殊教育发展有哪些趋势? 答案要点: 一、通过立法保障残疾儿童的权益 二、早期干预越来越受重视 三、积极推行回归主流教育

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叶澜)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它不包含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从广义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从学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4、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学生。 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5、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6、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类。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它与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是教育中需传递的信息的载体,而是某些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手段。 7、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预先规定,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规定。 8、国家教育制度:在某国家里发挥教育职能的所有机构组成的体系称为国家教育制度。 9、学制: 10、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1、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纲要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文件。 12、教学:是按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通过上课的形式进行的学校工作。

学前教育概论

学前教育概论 学前教育研究对象:学前教育概论是研究幼儿教育现象及问题,以揭示幼儿教育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的科学 幼儿教育概念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幼儿教育包括专门机制的幼儿教育、社会幼儿教育和家庭幼儿教育。狭义的幼儿教育只是专门机构的幼儿教育。 理解学前教育概论应把握以下四点:应有全面的观点,应有整体的观点,应有动态发展的观点,应有开放的观点。 幼儿园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第一,幼儿园以3周岁至入小学前(6周岁或7周岁)年龄段儿童为对象。第二,幼儿园是社会公共教育机构。福禄贝尔创办的幼儿园是世界第一所名为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机构。湖北武昌蒙养院,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第三,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幼儿园既具有教育性质,也具有福利性质。幼儿教育既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福利事业的性质。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实证的方法:对幼儿教育实践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观察者对幼儿教育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比较长期的感知的方法 (2)调查法:借助谈话,问卷,座谈会,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等手段,间接研究幼儿教育现象的方法。(3)实验法:研究者有意严格控制各种条件,积极干预被研究的幼儿教育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进程,从而揭示幼儿教育规律的一种方法 2历史的方法:通过研究中外教育的历史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一种方法 3理论演绎的方法:即从哲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中演绎和推断出幼儿教育理论的一种方法。

柏拉图:第一个论及幼儿教育重要性的人,也是第一个提出幼儿社会教育主张的人。 英洛克:《教育漫话》英卢梭:《爱弥儿-论教育》法欧文:《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法》,《母亲与儿歌》《幼儿园书信集》他倡导自由。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出生时善的本质已处于萌芽状态。教育可以助长这种发展。他主张儿童发展儿童的感觉器官,主张用直观和游戏的方法教育幼儿。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册》,《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生物的目的,即帮助个体自然发展;二是社会的目的,即使个体适应并利用环境。他认为真正科学的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给学生自由,即允许儿童按其个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 社会生产力与幼儿教育有哪几点: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幼儿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三社会生产力影响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四社会生产力影响幼儿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适宜发展性教育:称为“与儿童发展相适宜的教育”。包含两层含义,一,教育要与儿童年龄特征相适宜,二,教育要与每一个儿童的个人特点相适宜 为什么说幼儿教师应树立科学幼儿观:①幼儿是自然人②幼儿是社会③幼儿是完整的个体④幼儿是自主建构的个体⑤幼儿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的个体⑥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⑦幼儿以生活和游戏为主要活⑧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 制约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①遗传因素②环境③幼儿教育④幼儿主观能动性 幼儿发展和幼儿教育的联系: (1)幼儿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依据

2017年春季现代远程教育概论作业

考生答题情况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以下哪个不属于常见的网络连接设备? A、调制解调器 B、网络适配器 C、路由器 D、域名服务器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5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实时直播辅导课件相关资料通常在辅导课程三天后在提供下载。 A、公告栏 B、FTP下载中心 C、卫星直播日程安排栏 D、教育中心通知栏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学生交费是否可以使用任意有银联标记的借记卡或者信用卡?

A、可以 B、不可以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在校外浏览电子图书馆页面,需要安装以下哪个软件? A、OpenVPN B、OpenManage C、OpenSSL D、OpenSUSE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华东理工大学何年成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A、1952 B、1960 C、1996 D、2002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网页时,如果在频繁更新的Web页面上看到旧的信息或者页面内容加载不正确,可以点击()按钮重新加载页面。 A、搜索 B、停止 C、刷新 D、打印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5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根据网院规定在线答疑次数占学生学习总分的: A、0% B、5% C、10% D、15%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方针为:网上自主学习、实时直播授课、、教师网络答疑、注重过程考核。 A、集中面授辅导

29767 基础教育概论

1、掌握教育的含义及其定义方法; 分析学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 规定性定义:“创制的”定义,是作者自己所下地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意义。 描述性定义:是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说。 纲领性定义:是说教育应该怎样,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 从广义上说,凡是以教与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的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从狭义上说,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函授教育、刊授教育等。 2、分析教育的构成要素和形态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包括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环境) 教育的形态: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组织教育、文化组织教育、社区教育 3、教育的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 教育口号是“主情”的,教育术语是“主知”的,教育隐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教育口号的特点:简约性、情绪化、导向性、明显的价值倾向 教育含义的隐喻举例:塑造、雕琢接生(苏格拉底)、生长(杜威) 第二章 1、理解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勒图尔诺“生物起源论”,孟禄“心理模仿说”,恩格斯“劳动起源论 ” 教育产生的条件:人类自觉意识的形成、语言的产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经验、在大脑中建立起对一系列事物的联系、集体活动的出现 2、明确陈述学校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学校的萌芽——“青年之家”(母系氏族社会) 二、学校的产生(中国夏商时期设立“校”“”“序”,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是苏美尔学校) 三、学校的发展 (17世纪,文科中学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已经形成,以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为特征,忽视自然学科,18世纪初,与文科中学相对的实科中学出现,它注重自然科学和现代语文的教学,是贫民化的学校。18世纪后,学校形成相对完整的系统,19世纪下半期,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西方基本形成。) 学校应该具备下列条件:1、严格的入学规定;2修业年限的规定;3分年级教学;4、有明确的课程方面的要求;5、有严密的管理制度;6、有较为固定的专职教学人员;7、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场所. 3、思考学校未来发展的趋势。 学习网络:学习资料、设施、设备的网络;有技能的人员相互交流的网络;选择学习伙伴的网络;教育专家的网络 “非学校化理论”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其代表人物是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非学校化以后是什么》、赖默《学校已经死亡》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教育概论

教育概论 交卷时间:2020-06-15 10:04:01 一、单选题 1. (2分) ________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A. 教学 ? B. 教育 ? C. 自学 ? D. 智育 2. (2分) “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 _________首先提出的。 ? A. 裴斯泰洛齐 ? B. 卢梭 ? C. 杜威 ? D. 赫尔巴特 3. (2分)班主任的()是班主任工作中具有战略性和策略性的部分。 ? A. 指导性工作 ? B. 决策性工作 ? C. 常规事务性工作 ? D. 协调性工作

下列关于义务教育的论述,错误的是________ ? A. 义务教育又称普及教育 ? B. 义务教育具有自愿性和免费性 ? C. 义务教育既是个人的义务,也是国家的义务。 ? D. 我国现在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 5. (2分)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________ ? A. 教育理论知识 ? B. 崇高的职业道德 ? C. 文化学科知识 ? D. 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6. (2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________ ? A. 学科课程 ? B. 活动课程 ? C. 综合课程 ? D. 融合课程 7. (2分)_______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A. 教学 ? B. 教育 ? C. 自学 ? D. 智育

(2分) 下列关于教育的个体功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 教育影响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 B. 教育发展个体的谋生技能。 ? C. 教育会阻碍个体的良性发展。 ? D. 教育增进个体的幸福感 9. (2分)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_______ ? A. 个人本位 ? B. 指导性 ? C. 现代 ? D. 社会本位 10. (2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育传播环境的是() ? A. 校园环境 ? B. 教室环境 ? C. 学风 ? D. 教师 11. (2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因素决定的。? A. 政治 ? B. 经济 ? C. 文化 ? D. 人口

远程教育导论 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上半年大作业 考试科目:《远程教育导论》 一、大作业题目 (一)简答题: 50分1、简述现代远程教育的时代特征。 答:所谓的远程教育就是教育机构借助媒体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而实施的超越传统学院时空限制的教育活动形式。与常规学校相比,远程教育有以下特征: 一、开放性,这是远程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远程教育是面向社会大众,对学习者来说教育的门槛被降低,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幅度增加,教学信息资源得以共享。 二、延伸性,这是远程教育的功能特性,远程教育把教育信息传送给四面八方的学习者,借助各种媒体技术把教育信息向外传输,实际上就是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向外拓张。 三、灵活性,远程教育一般向成人,承担了在职教育,成人教育的工作。远程教育在课程的设置,学籍的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比常规教育更灵活多样,充分适应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四、手段中介性,远程教育的各个环节,如注册报到、教学活动、作业的布置与提交,评价与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等,都离不开媒体中介作用。 五、管理型,远程教育是在一定制度下,有目标、有管理、有评价、有反馈、有调控的作用下,并不意味着随意性和盲目性,它依然以特有的方式和制度调控教育活动的运行。 2、简述学习小组对于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具有哪三个特殊功能。 答:一、可以降低个人投入和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和学习效率

二、可以扩大生源范围,提高规模效益,降低办学成本 三、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宝贵学习资源 3、简述远程教育系统中“教与学子系统”的五个子系统的功能。 答:一、教师授课系统,通过教师讲授向学生传授知识,根据教授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进一步划分为双向和单项系统 二、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学生利用远程教育系统中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是远程教育系统区别于普通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 三、答疑系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答疑系统是远程教育系统中一重要方面。 四、作业和考试系统,负责学生作业的布置,提交,批改以及学习效果测验。在互联网基础上建立作业和考试系统,实现网上在线测试。 五、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注册、缴费、课程、成绩、学籍等进行综合管理。教学教务管理系统是远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基本学习观。 答:构建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里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识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的接触,构建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式的延续,所以与行为学派的理论相比,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质的变化,一种主动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刺激反应模式。 建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标准打印版)

1、历史、史料、史学三者关系 历史:广义: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史料: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学: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固存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关系:历史是历史学主要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起点。2、史学的功能 社会功能:①揭示性的功能:历史规律,发展趋向,来树立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 ②教育性的功能:明是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借鉴性的功能:总结教训 ④服务性功能:文物资料、陈列文物 学术功能:①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②增添人类知识宝库 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①“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之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 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②与此相联系,“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 史人物的活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①最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基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⑤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历史认识过程中三种形式及其各自解决什么问题? ①考实性认识(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确认了历史现象和人物存在形态,判断历史 史料和历史现实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②抽象性认识(解决了历史统一性、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确定个别现象外部形态,规律 性包含了必然性,进行了抽象性认识 ③评价性认识,研究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6、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 ①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以往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维性 ②历史作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 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阶段性可分 ④历史是一个继承扬弃的发展过程,考察历史应该是双方面的 ⑤作为客体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产 物 7、当代史学方法论的总原则:整体化,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运动中考察历史,从联系中解剖 历史 当代史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综合、立体、系统、比较、运动 8、历史主义基本内容:

《儿童教育概论》作业1复习资料

071#《儿童教育概论》作业1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是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教育产生于________社会。 3、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 4、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5、发现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结构主义课程代表人物___________提出的。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和上课、作业布置与修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 7、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影响学生思想意识的德育方法为说服教育 8、教学过程的首尾阶段(环节)分别是准备阶段和运用阶段。 9、按游戏的社会性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10、课程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11、格赛尔、皮亚杰、乔姆斯基等人揭示了人的自然侧面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 1、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以(A)为主。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以上都不是 2、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C)。 A.系统性 B.制度性 C.无阶级性 D.等级性 3、“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告子 4、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B)特点。 A.示范性 B.创造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A)。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6、把人视为教育的根本,宣扬人性的解放,这体现()教育目的观。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7、不属于教师的专业权利的是()。 A.教学权 B.获取报酬待遇权 C.管理学生权 D.参政权 8、“严师出高徒”等谚语在我国很流行,这是()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多因素论 9、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0、“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当着重()。 A.传授知识给学生 B.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C.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D.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判断题 1、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2、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3、在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就是贯彻了启发性原则。(×) 4、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以直接经验传授为主的过程。(×) 5、“龙生龙,凤生凤,生个老鼠打地洞”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6、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教育概论教学大纲

教育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教育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 课程编码:14201B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心理学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概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教育概论》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紧密结合现实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作为培养人的这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点。 本课程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基础公共课程。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概论》主要有以下特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和未来走向,尽力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精粹和教育改革的时代气

息;把握教育学学科特点,注重教育活动及其所面对的诸种矛盾的动态统一,全面、辩证、逻辑、历史地阐述和评价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概论》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美育;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教师; 学校管理等十六个方面。 学习《教育概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办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改革的基本能力,从而增强教育的目的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2.教学具体内容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的概念,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深刻理解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