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指导----概括主要内容教案

记叙文阅读指导----概括主要内容教案
记叙文阅读指导----概括主要内容教案

阅读理解(一)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能抓住文章特点,运用所学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激发兴趣,直奔主题

1.激情引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的日子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只要你们抓紧时间,认真学习,就一定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大家有信心吗?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回想一下,学习一篇课文的时候,需要了解文章的哪几方面呢?(生自由谈:如:理解字词,思想上的收获,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表达方法,积累语言材料等。)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且检验一下,我们掌握的怎样?那好,请同学们和老师走进记叙文阅读理解第一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主要内容是文章写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事情。运用了段意串联法(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修改组合。)

《顶碗少年》的主要内容是一位少年在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运用了要素组合法(找到文中的六要素,并有条理组织起来);

《千年梦圆在今朝》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进行不断尝试与追求,最终实现飞天梦的事。运用了课题扩充法(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因为题目就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只要把题目扩展就行了);

《索溪峪的“野”》的主要内容文章写了索溪峪的山是野的,水是野的,野物是野的以及游人也是野的。运用了句子摘录法(摘录概括性的语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有时需要稍加改动。)

1.师:怎样才能简洁、完整而又通顺的概括主要内容呢?那一定是有法可循了,你们还记哪些好的方法呢?

2.指名生边说边板书:(标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要素罗列法句子摘录法)。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方法。虽然知道这些方法,但是又怎样把这些方法灵活运用到文章中去呢?接下来我们来结合具体的课文说说。

板书:

1.段意串联法

2.要素组合法

3. 课题扩充法

4. 句子摘录法

发现规律:预设:

A写人的文章,一般用段意串联法,可以用题目补充法作为辅助;如果是一件事的,用六要素组合法,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如果是写几件事的,用段意串联法,一般抓住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

B写事的文章,用六要素组合法,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将分别是什么?

C写景物的文章:用句子摘录法,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它有什么特点?

师:你看,经过大家共同合作和发现,对于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一般规律,具体要求,我们就清晰多了。

预设一: 段意合并法——这是最基本的方法。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吗?

1.具体操作:先分段并概括出段意,然后把段意串联起来。【先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还要注意什么?(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2.一般什么样的文章比较适合用这种方法?(通用),一般从几个方面写,层次清晰的文章适合用段意合并法。这类文章一般以写景、状物的居多。

3.连接各部分意思时应注意什么?段意合并不等于直接相加,要作一定的技术处理。

预设二:要素组合法

1.一般什么样的文章用这种方法?凡是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阅读文章时,只要弄清这几个要素,就能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常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这样去把握主要内容,长文章就会简练!

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来概括。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概括呢?(标题扩充法)

预设三:标题扩充法——把标题扩展成完整的话。

1.一般什么样的文章用这种方法?(这类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一般来说,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选择“课题扩充法”

2 . 怎么扩充呢?结合具体的课文说说看?以课文题目为中心,顺次提出一两或几个个相关问题,把答案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来概括《草船借箭》。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最后周瑜的态度怎样?

3.温馨提示:(1.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选择“标题扩充法”,归纳主要内容比较适宜。2.提问要紧扣题目.)

预设四:句子摘录法

1.师:一般什么样的文章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

2.指名说如《养花》一文。(本文通过作者写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文中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中心句。)

3 .师总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这些是比较常用的。课文的特点不一样,我们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板书:方法多样灵活运用)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做到通顺、完整、简洁!看着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做起来可不容易。方法总结的差不多了,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进行呢?

4.有了这些法宝,接下来该你们大显身手了。

三、单枪匹马施展“功夫”

四.总结知识心中有底

真好!一课一收获,一步一个脚印。这节课,我们只是通过复习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就能有这么多的收获,希望以后在复习时,同样也可以先今天这节课,通过合作、发现、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我们的阅读课一定会更有效果!

最新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内容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练习)-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2.关键词语提炼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去粗取精法。即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保留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的、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词句。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二是“简洁”,这是从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所以,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罗嗦。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概括的内容要具体。有的同学常用"经过""结果"之类的词代替内容,太空洞,这不行。应该写出经过是什么,结果怎样。 二是概括的要点要全面。一篇文章的内容往往有几个要点,要抓全,不能丢要点。 三是语言要简明,不罗嗦。就是要把文章的"水分"去掉,使内容表达得简单明了。 (二)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和概括 好的记叙文总是避开直接表述中心思想,因而增加了把握它的难度。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是通过相关人物的描写、相关事件的叙述来隐晦地、含蓄地表达作者的主旨,因此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一般的方法是: 1、从文中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中心,体现文章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明或揭示了中心;有的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考点归纳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①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①把握象征意义; ②语带双关; 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⑤文章线索; 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⑦吸引读者、新颖; ⑧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深层义: ①把握象征意义;②语意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阅读语段,体会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②过渡段:承上启下。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B、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句子的作用,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①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②情感句: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 ③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营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作具体分析。 (四)词句赏析,理解含意。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内容、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鉴赏句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从炼词的角度,简洁生动、富有概括力。 从句式特点,是否使用了特殊句式,如设问、反问、祈使句、感叹句。 从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否运用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考点解说 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写什么”。在考题中,可以要求概括全文的内容,也会考查对某一部分内容的概括。 从全文来看,题目中常常出现“主要内容”,“写了什么”,“大致内容”等词语。叙事文大致概括出六要素的内容;写人文概括出人物的主要表现,是怎样的人;状物文一般概括出形、色、大小、用途及与人的关系;写景文概括出怎样的景物。 从某一部分来看,题目中常常出现“为什么”“如何”“怎样”“哪些”等词语,需要联系上下文总结归纳。 主要内容的表达须完整、明确、简洁。 此知识点常见题目及答题技法如下: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步骤: (1)浏览全文,确定题材; (2)找出写作对象; (3)联系全文,选择概括方法; (4)组织语言,谁(写作对象)做了什么或谁(写作对象)怎么样。 2.乌鸦是如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短文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霍金是挑战命运的勇士? 答题步骤: (1)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 (2)选择合适的概括方法; (3)组织语言,运用关联词联接。

同学们在概括归纳内容时有三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课文内容了。二是概括时分不清哪些该删,哪些该留。 三是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总结了一些方法:

雪 鲁迅 ①…… 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③段的主要内容?(3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段落大意的概括。解答这类题,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1)浏览②、③段; (2)找出写作对象,第2自然段的写作对象是孩子们,第3自然段的写作对象是雪罗汉; (3)联系全文,选择要素串联法;找出人物、时间、事件;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常用知识点实际: 1.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 2.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复、反问、设问、对偶…… 4.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啊托、铺垫、伏笔、照应、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物喻人、 渲染、象征、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6.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 7.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8.描写景物的结合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9.记叙顺序的技巧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好处是文章条理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插叙:它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作用: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它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或其他精彩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10.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情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笔法灵活,不受时空的限制。 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格式: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或影响)如何 【要点】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 素。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 时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解答题目的含义。由表里纵向深入,从表层含义说到深层含义。 作用:①是行文的线索 ②点名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完整版)记叙文之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教师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车渐斩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籽真正熟透的日子。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

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题型集锦及答案

一、门铃 ?帕皮是个样子讨人喜欢的老头。一双蓝色的眼睛,虽然因年老而显得暗淡,却从中透出一股温暖之情。他经常喜欢吹着口哨清理打扫店铺。不过,他私下里有时也悲伤。 ?有一天,他一边干活,一边吹起了优美的旋律。外面,阳光温暖而明亮,天空也变得越发清澈。一阵微风吹来,店门上的铃铛叮铃铃地响了起来。这只铃铛能产生独一无二的、有魅力的回响,在这个家里已上百处了。老人非常珍惜这只铃铛,每天都要擦拭它。 ?听到铃声,帕皮起身招呼客人。“你需要点什么,小姑娘?”帕皮的声音天性快活。“您好,先生。”小女孩说话几乎是低声耳语了。女孩样子天真可爱,说话羞羞答答。她用棕色的双眼看着帕皮,然后慢慢地扫了一眼整个房间,似乎在寻找某种特殊的东西。 ?女孩腼腆地告诉老人:“我想买一件礼物,先生。”“好吗,咱们看看,”帕皮说,“想给谁买呀?”“是给我外公买,但是不知道买什么。” ?帕皮开始提一些建议。“袖珍手表怎么样?这表完好无损,是我自己修理的。”他自豪地说。?小女孩没有回答,然后走到门口,把门轻轻扭开,按了按门铃。看到女孩兴奋的微笑,帕皮似乎也容光焕发。“就是这个。”小女孩发出咯咯的笑声,“妈妈说外公喜欢听音乐。” ?就在这时,帕皮的表情变了。但害怕伤了女孩的心,老人告诉女孩说:“对不起,小姑娘,那东西不卖。也许你外公会喜欢这个小收音的。”为了让女孩能理解,帕皮告诉小女孩这个门铃如何在自己家里这些年以及不想卖的原因。小女孩抬头看了看老人,眼里含着一大滴泪珠,甜甜地说:“我想我懂了,谢谢您。” ?突然,帕皮想到自己除了未住在一起的女儿,其余的家人都没了,即使女儿也有十年未见面了。他想,为什么不把门铃传给一个能和亲人分享的人呢? ?“等等,小姑娘。”就在女孩向门外走的时候,也就是正当老人将要最后一次听到铃响的时候,老人喊住了她,“我决定卖铃铛了。给你手绢,擤擤鼻涕。” ?小女孩拍起手来:“哦,谢谢您,先生,外公会非常高兴的。”“好啦,小姑娘,好啦。”帕皮帮了这个孩子,感觉很不错,然而,他知道自己会想那个门铃的。“你一定要替你外公保管好那个铃铛,也也替我保管好那个铃铛,好吗?”老人一丝不苟地又一次擦拭了铃铛,然后把它放进一个牛皮纸袋里。 ⑴“哦,我保证。”小女孩说。她抬起头看了看帕皮,再一次小声问:“多少钱啊?”“哦,我看一下,你想花多少钱?”帕皮笑着问道。 ⑵女孩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零钱袋,然后举起来2元47分硬币,放在柜台上。对自己的大脑是否健全稍稍质疑后,帕皮说:“小姑娘,今天是你的幸运日,那个铃铛正好2元47分。” ⑶那天傍晚,帕皮准备关门的时候,发现自己在想那个门铃。他想到那个孩子,不知道她的外公是否喜欢她的礼物。当然,这样可爱的孩子买的任何东西他都会珍惜的。 ⑷就在这时,帕皮觉得自己听到了铃声。他又一次质疑自己的大脑是否正常,然后朝门口走去。小女孩就站在门口,正在一边按门铃,一边甜甜地笑。 ⑸帕皮慢步走向孩子时,有些困惑不解:“这是什么,小姑娘?你改变主意了吗?”“没有。”女孩咧嘴笑了,“妈妈说这是给您的。” ⑹帕皮还没来得及再说一句,孩子的母亲走了进来,忍住眼泪小声说:“你好,爸爸。” ⑺这一声“爸爸”让帕皮的眼中顿时噙满泪水。小女孩在一旁轻轻地说:“给你,外公。给你手绢,擤擤鼻涕。”(张希永翻译,有删改)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15.选文第?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答题技巧

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途径及格式: 格式1: 1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 2 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3 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格式2: 略式:人物+事件 详尽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二、线索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 子 明线与暗线 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四、记叙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 (4)以某人为线索。(5)以见闻为线索.(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 五、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六、记叙文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有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八、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1)过渡 作用:承上启下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2)照应。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 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 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九、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 (2)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 (3)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1.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投石探波。 ②分析综合 ③词语的指代内容要联系上下文甚至全篇来理解。 2.理解句子的含义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记叙文概括主要内容短文

概括主要内容短文一 最后四根冰棒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上海西区的一条马路上,一个小男孩拎着一只大口颈的冷饮瓶,一遍又一遍地叫喊着:“棒冰,光明牌赤豆棒冰——” 冷饮瓶里能装两打棒冰,全部卖掉的话,可以赚一毛四分。 但那时候,吃一根棒冰几乎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何况那一天下午,天突然变脸,下了一场雨后,街头巷尾竟然凉飕飕的。小男孩的瓶里还有四根棒冰,如果卖不掉的话,隔上一天就会化掉,一天吆喝的结果只够保本。 小男孩穿着短裤、背心,露出瘦骨伶仃的肩胛。他的嗓子因为累因为着了凉而掺进了沙哑:“棒冰,赤豆棒冰———” 天色又是一阵阴暗,风又紧起来,几片树叶落下,在半空中翻卷着,掉到街沿。小男孩望着行色匆匆的行人,绝望得几乎哭出声来。 马路的一头,相继出现了三辆榻车———一种没有挡板的两个轱辘的人力板车。车上堆着装得很高的货,遮着大雨篷。车夫们双手把着长长的木把手,肩上套着纤绳,弓着腰,一步一蹬地朝小男孩这儿移来。 第一辆车在小男孩面前停住,等后面两辆赶上来。 “老大爷,买根棒冰吧!”小男孩鼓起勇气,上前一步。 “老大爷,我妈病了。本来是我妈上街卖棒冰的,今天我头一次顶替她,没想到……”小男孩怯怯地带着几份哭腔,“这些棒冰卖不掉的话,就……” 车夫的目光落在小男孩的身上,满脸的皱纹聚拢起来,如沙丘上的波痕,粗犷中不失温顺。他深深地吸了口气,闪红的烟头“嘶”地逼近嘴唇,随后扫了眼赶到跟前的另外两辆车,对小男孩说:“你还有几根棒冰?” “四根。” “好吧,我全买下了。”车夫想了下,从腰包里掏出钱。小男孩惊喜万分。他接过钱,随后把瓶放到地上,捧出四根棒冰。 “不,三根就够了。还有一根,就算我请你的。我知道你也舍不得尝尝棒冰的滋味的。” 车夫说着,不容争辩地把一根棒冰留在瓶里。他抽出那只粗糙的大手,在小男孩头上摸了一下,小男孩便觉得有一股暖流从头顶传到心里,鼻腔不觉一酸,眼眶里顿时如雨雾里涨溢起春潮,盈满了泪水。 这一天,小男孩带着最后一根棒冰回到家。母亲上午还在发烧,他想让母亲吃了棒冰退些热度。他跟母亲讲了刚才发生的事,母亲屏息听完,欠起身,双手搂着儿子瘦瘦的肩胛,说:“孩子,你长大以后,不管成了怎么样的大人物,也不能忘记今天的事。” 小男孩使劲点点头。 那个小男孩就是我。那年,我才八岁。 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是,那个在雨后的凉意中出现在我面前的老车夫的印象不仅没有消退,反而随着岁月的推移而越显清晰,他使我懂得怎样做一个平凡而又善良的人——纵然在世情变幻的生活中。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

记叙文阅读——如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课文内容了。二是在概括时分不清那些该删,那些该留。三是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词典的故事》第1题“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一道整体感知题,可先找出六要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综合概括为: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2、课题扩充法: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借助文章的课题。首先读懂课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全面。如:《在沙漠中心》课概括为:我在沙漠中心的感受和思索。 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别让委屈再版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星期都有作文课。语文老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同学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场唱名发还。名次排在后面,都觉得非常难堪,于是我们都努力地写作文。 一次作文题目是“母亲”还是“父亲”我已记不清了,写完本篇文章后,我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中。没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下了课,去问语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做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这确实是我写的,没有抄。”老师说:“你不可能写得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唯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时光似流水逝去,我十多年后也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2007年4月我任教的六(4)班,有一位学生名叫任俊。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日记,名为《荷花湖》,用生动优美地笔调描绘了后港长湖的六月的风光,他创作的语言,风格都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小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简单: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便可发表于校刊上。我去网络上看有无类似的文章,都不得要领。于是我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标题 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内容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主旨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结构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 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 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 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概括文章内容教案0321140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目标: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讲解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写了什么? 知识归纳 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 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做了什么 写景状物的文章: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原则 1、内容完整。 2、语言简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 3、在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弄清“主人公 或主要人物是谁”十分必要。 几种方法 一、题目扩展法 题目就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只要把题目加以扩展就可以了。 一顿午餐 我收到了婶婶的信:“亲爱的孩子,我将于下周四抵达你那里,如果到时你能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将不胜感激。你的婶婶:诺拉。”自从我母亲得病以来,婶婶诺拉一直照料我的生活。 当时我在大学里每月只靠父亲给的5英镑维持生活,接到婶婶的来信时,我只剩下20先令了。但是无论如何我不能拒绝她的要求! 我知道一个比较好的餐馆,那里一顿午餐每位只需3个先令,那样的话,我还可以有14先令维持到月末。 当我带她到那家小餐馆门前时,她指着街对面的“亲属大厦”说:“我们为什么不去那儿?那儿也许更好一些。” “噢,的确挺好——如果你喜欢的话。”我说。我不能说:“亲爱的婶婶,我实在没足够的钱请你去‘亲属大厦’用餐,那儿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 我没出声,所以她要了一大碟鱼子酱——外加一杯葡萄酒。现在我只剩下5先令了。4先令可以买足够的的面包和干酪,熬过这个礼拜。但是她吃完了鸡块,又看见侍者手里拿着几块奶油蛋糕。 “噢!”她说,“这些蛋糕看上去可爱极了,我只要一小块。” 1

于是,我仅剩下3个先令了,然而侍者又报上了一些水果——她肯定还会要一些。最后,经过如此丰盛的午餐,我们是一定得要两杯咖啡的,那么我将一无所有,甚至连付给侍者的小费也没有了! 侍者递上清单:20先令。我把仅有的20先令放在盘子里,没有小费付给侍者。 诺拉婶婶看看盘子里的钱,又看看我。“这是你所有的钱了吧?”她问。 “是的,婶婶。” “你将你所有的生活费都花在这顿午餐上是吗?你太善良了——但这实在很愚蠢。” “不,婶婶。” “那么,这么多的语言中哪个单词最难讲?” “我不知道,婶婶。” “‘不’。当你长成了一个大人,有时候你不得不对别人说‘不’,甚至对一个女士。我早看出来你没有足够的钱来应付这顿午餐,但是我还是想给你上这生动的一课……所以我点了最贵的一道菜,并且偷偷地看了你的眼色——可怜的孩子!”她付了账,并且将5英镑作为礼物送给了我。 “噢,上帝!”,她说,“这顿午餐几乎饱煞了你可怜的婶婶!我平时的午餐仅仅是一小杯牛奶而已。" 主要内容: 我和婶婶共进一顿午餐,婶婶教会了我说“不”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要把它们说成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酷烈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地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 2

记叙文的阅读考点和方法

记叙文的阅读考点和方法 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所以对记叙文的阅读我们不可掉以轻心。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考点主要包括: (一)整体感知文章或语段(以下统称文章) 整体感知文章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 2.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 3.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 4.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有表述、判断、选择等。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根据题材内容,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记叙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的内容的概括、提炼,是通过人、事、景物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沦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分析文章,归纳主题,属于分析、概括、综合的表述能力的考查。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常见的考查方式有对比阅读、文章阅读,题型有表述、判断、选择等。 (三)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 1.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记叙文阅读理解考点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记叙文阅读理解考点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 1. 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境下做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答题格式: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事件结果 时间、地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取舍,人物事件不可少 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 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 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6. 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7、抓关键词法。有时候只要用一个词来回答文章写了什么,就找到了突破口。 示例打往天堂的电话 ①一个春日的星期六下午,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里,报刊亭的主人文叔正在悠闲地翻阅着杂志。这时一个身穿红裙子、十五六岁模样的女孩走到报亭前,她四处张望着,似乎有点不知所措,看了看电话机,又悄悄地走开了,然而不多一会儿,又来到报亭前。 ②不知道是反反复复地在报亭前转悠和忐忑不安的神情,还是她身上的红裙子特别鲜艳,引起了文叔的注意,她抬头看了看女孩并叫住了她:“喂!姑娘,你要买杂志吗?”“不,叔叔,我……我想打电话……”“哦,那你打吧!”“长途电话可以打吗?”“当然可以!国际长途都可以打的。” ③女孩小心翼翼地拿起话筒,认真地拨着号码,善良的文叔怕打扰女孩,索性装着看杂志的样子,把身子转向一侧。女孩慢慢从慌乱中放松下来,电话终于打通了:“妈……妈妈!我是小菊,您好吗?我随玲子姐姐来到了深圳,进了一家电子厂,上个月我们发工资了,等我凑足了1000块,就寄回去给弟弟交学费,再给爸爸买化肥。”女孩想了一下,又说:“妈,我告诉你,我们的工厂里每天都可以吃上肉呢,我都吃胖了,妈妈你放心吧,我能够照顾自己的……” ④突然,小女孩的语调变了,不停地用手抹着眼泪,“妈,你的胃还经常疼吗?你那里的花开了吗?我好想家,想弟弟,想爸爸,也想你,妈,我真的真的好想家。”女孩再也说不下去了,文叔爱怜地抬起头看着她,女孩慌忙放下话筒。“姑娘啊,想家了吧?别哭了,有机会就回家去看看爸爸妈妈。”“嗯,叔叔,电话费多少钱呀?”“没多少,你可以跟你妈多说一会儿,我少你一点儿钱。”文叔习惯性地往柜台上的话机望去,天哪,他突然发现话机的电子显示屏上竟然没有收费显示,女孩的电话根本没有打通!“哎呀,姑娘,真对不起!你得重新打,刚才呀,你的电话没有接通!”“嗯,我知道”“叔叔!其实……其实我们家乡根本没有通电话。” ⑤文叔疑惑地问道:“那你刚才不是和你妈妈说话了吗?”女孩终于哭出了声:“其实我也没有了妈妈,我妈妈死了已经四年了……每次我看见同伴给家里打电话,真羡慕他们,我就是想和他们一样,也给妈妈打打电话,跟妈妈说说话……”听了小女孩这番话,文叔禁不住用手抹了抹老花镜后面的泪花:“好孩子别难过,刚才你说的话,你妈妈一定听到了,她也许正在看着你呢,有你这么懂事、这么孝顺的女儿,她一定会高兴的。你以后每星期都可以来,就在这里给你妈妈打电话。” ⑥从此,这个乡下女孩和这城市的报亭主人,就结下了这段“情缘”。每周六下午,文叔就在这里等候女孩,让女孩借助一根电话线和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电话号码,实现了把人间和天堂、心灵和心灵连接起来的愿望。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我的概括: 2.仔细阅读第①段和第②段,说说为什么女孩子要忐忑不安在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前反反复复地转悠?(3分) 我的理解:

最新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证、对比(或正反对比) 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