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

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
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

记叙文阅读——如何归纳文章的主要容

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容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课文容了。二是在概括时分不清那些该删,那些该留。三是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

记叙文的主要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容呢?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词典的故事》第1题“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一道整体感知题,可先找出六要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综合概括为: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2、课题扩充法: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容,就可以借助文章的课题。首先读懂课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全面。如:《在沙漠中心》课概括为:我在沙漠中心的感受和思索。

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容。

别让委屈再版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星期都有作文课。语文老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同学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场唱名发还。名次排在后面,都觉得非常难堪,于是我们都努力地写作文。

一次作文题目是“母亲”还是“父亲”我已记不清了,写完本篇文章后,我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中。没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下了课,去问语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做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这确实是我写的,没有抄。”老师说:“你不可能写得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唯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时光似流水逝去,我十多年后也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2007年4月我任教的六(4)班,有一位学生名叫任俊。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日记,名为《荷花湖》,用生动优美地笔调描绘了后港长湖的六月的风光,他创作的语言,风格都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小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简单: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便可发表于校刊上。我去网络上看有无类似的文章,都不得要领。于是我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友情提醒,否则,我会让那种委屈再版。

后来,我把任俊同学的文章推荐到校报上刊发,从此他便酷爱读书与写作,还在《读写算》《简妙作文》上发表了几篇文章。

回想童年自己受委屈的往事,再看看在罗马法精神指导下健康成长的学生,我想起了大作家骥才的一句话:“信赖,往往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境界。”师生间信赖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信赖,可以给一个孩子带来多么大的鼓励及成才的力量呀!

记叙文阅读《别让委屈再版》第2题“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做好此题,必须在整体感知过程中理清思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第一段(1-4)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小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哭了。第二段(5)我读大学时,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分,还是抄的。第三段(6-9)我当教授时,怀疑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于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再根据题目要求,合并段意,找共性(类似点),即可概括出: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关键问题法。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文章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容。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文章。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文章。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状物的文章。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容时,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二是“简洁”,这是从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所以,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罗嗦。

默爱如山

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又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lO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文中选取了感人肺腑的细节来写“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烙下的深刻印迹,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主要描写了儿时哪几个生活片断。

2.请你说说文中“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我”对“父亲”的感情从到再

到。

“父亲”对“我”的感情从到再

到。

解题指津】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作者用无声的语言将这种默默的父爱抒发得委婉深沉,读来感人至深。第l题可用“六要素”综合法。答题时,“人物”和“地点”要素可舍去,关键的要素是“什么事”。找出相应语段2~6就可以

得出儿时的三个主要生活片断:(1)要我唱歌(或唱戏曲);(2)要我喝茶;(3)带我看庙画。第2题可用“中心词句提炼法”。“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可抓住第一段“我怕父亲”以及第四段中“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和末段“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这些关键句,不难概括出答案:害怕、理解、怜惜。采用同样的方法,可知“父亲”对“我”的感情变化:严厉、期盼、敬畏。

【训练风向标】

一片绿叶的回忆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像浮萍一样随波逝去,也有的像树根一样牢牢地扎在人们的心里。每当我翻开纪念册,看到一卡片上夹着的那一片绿叶时,我就深深地怀念起我的启蒙老师——叶老师。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使我梦萦魂绕的小山村里度过的。叶老师是我童年时最好的引路人。那时,叶老师才20多岁,平日文静寡言,但是却很喜欢和我说话。叶老师喜欢我,我刀敬重叶老师。

叶老师喜欢绿叶,在她的书里常常可以看到绿叶制作的书签。一次我和叶老师在野外散步,我看见她低头捡起了一片宽大的树叶。“叶老师,您怎么这么喜欢绿叶?”我憋不住问。叶老师不置不否,却给我讲敢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位小姑娘患了重病,自己觉得马上就要死了,她望着窗外的常青藤,说:“常青藤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我就要离开人间了。”人们都为她伤心。这件事被一个年迈多病的画家知道了,老画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抱病握笔画了一片碧绿晶莹的叶子,把它牢牢地扎在常青藤上。此后不久,老画家安然长逝了,而那位小姑娘却从此坚强地活了下来。听着叶老师娓刀的讲述,我悟出了她喜欢绿叶的真正原因。

后来,我离乡来津。分手时,叶老师送我一束花,可我却说:“你还是送我一片绿叶吧。”叶老师会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甜。

去年教师节的时候,我特意去看望叶老师,她显得有些老了,但比以前健谈了,她见到我很高兴,我也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临别时,她送给我一非常精致的卡片,上面镶嵌着一片绿叶,绿叶下整齐地抄着一段名言: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谦逊的。

此后,我一直珍藏着这卡片,像是珍藏着叶老师的一片心

问题:阅读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叶老师讲的故事。

2011年省市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A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B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心的局促、不安……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13.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3分)

答:

参考答案:

《一片绿叶的回忆》:老画家抱病画下的绿叶让重病的小姑娘坚强活了下来。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16岁时,自卑的我因为一位美术老师的欣赏和父亲的鼓励而树立自信,从

而改变人生方向并学有所成。

爱的权利

(1)这座城市有一档叫“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这几天,不断播送着这样一个消息:一个农村小女孩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病,来这座城市治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的父母花尽了所有的钱。可女孩非但没有好起来的迹象,反而情况越来越糟糕,绝望的父母没有办法,只好求助电视台,希望能够有好心人帮他们一把。

(2)节目播出后不久,就有一位女士给电视台打来,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帮这个家庭。大家都喜出望外,电视台马上派出记者,打算与这位女士做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却被女士婉言绝了。女士说,她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账号。果然,电视台把账号提供给女士之后的第二天,便收到她汇给这个家庭的5万元钱。

(3)一直到这个女孩痊愈,这位女士一共捐了三次钱,总额超过了20万元。女孩一家人过意不去,一定要见见这位救命恩人,电视台甚至录制了女孩一家人泪流满面的场景,希望当面感一下他们的恩人,然而这位女士还是婉言绝了。

(4)一位报社记者对这位神秘的好心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通过短信的方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与女士交流,逐渐赢得了她的信任。一次,在茶馆里聊天,女士为记者讲述了她小时候最不能忘怀的一件事:

(5)那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主任在课上给我们讲了南方某个地方遭受洪灾的消息,要求我们把自己平时的零用钱拿出来,捐助给灾区的孩子们。同学们听说要给灾区的孩子们捐款,大家都兴高采烈。我回到家。把自己藏在储蓄罐里的钱一分一角地拿出来。仔细数过,包好。睡觉之前,又认真地压在枕头底下,等待着第二天把它重地交给老师。

(6)第二天上午的很灿烂,同学们纷纷拿出零用钱交给老师,老师逐个表扬着我们,同学们一个个笑靥如花。我把钱递给老师的那一刻,心中幸福极了,眼望着老师,等待着来自老师的同样的赞美。然而,老师从我的手里接过钱之后迟疑了一下,然后有些沉重地对我说:“孩子,你就不用捐了,给,收起你的钱吧。”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不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要我的钱。

(7)老师发现了我的局促和不安。解释说:“你的家里原本就不宽裕,更何况你也需要……”老师没有接着说下去,但是我知道老师要说什么了,我低头看了看自己那条有些残疾的腿,泪水禁不住奔涌而出。

(8)也就是那次,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贫穷的家庭,残疾的身体,给一个人带来的只会是别人的怜悯.而以这样的处境,拿出属于自己的一点爱,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9)记者在他的报纸上,用了整版的篇幅刊发了关于这位女士的报道,其中包括这个故事,当然了也包括以后的岁月里,她如何发愤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又如何创办了一家医学研究室等等。这篇报道的最后,是记者与女士的一段对话:

(10)记者问,你十几年的拼搏,换来今天,你到底想要得到什么?

(11)她说,很简单,我只想得到平等的爱的权利。这个世界上,爱一个人是需要能力的,我所有的努力和奋斗,只是为了获得这种能力。

1.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本文所写的三件事。

2.文章第(2)(3)段两次写女士“婉言拒绝”的具体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1(1)资助女孩;(2)捐款遭拒;(3)接受采访。2(1)电视台派记者打算与女士进一步接触和了解。(2)女孩一家要当面感女士。

对门送来绿豆糕

“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悉!”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的老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媳妇搭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也就只是几句寒暄。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了老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老郭说。

“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会是什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

“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媳妇也开门往外走。

“早啊!”老媳妇说。

“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

“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

老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初一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意思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没有啥事啊,”老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

“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媳妇的眼睛。

“真没有啊!”老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老郭媳妇说着就走

了。

老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媳妇独自嘀咕,因为她不明白。

(选自《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7、小说的情节围绕一碗绿豆糕展开,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容。(50字)(4分

答:

8、根据小说对老郭媳妇的言行描写,举例分析这个人物形象。(3分)

《一片绿叶的回忆》:老画家抱病画绿叶子,让重病的女孩坚强地活了下来。

对门送来绿豆糕7、答案示例一:收到对门送来的绿豆糕,老郭夫妇猜测她的用意,其实,老媳妇只是为了让他们尝尝绿豆糕的味道(或许只是乡下的一种习惯)。

示例二:对门送来一碗绿豆糕,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第二天老媳妇告诉他们真的没有什么事。

示例三:老媳妇按乡下的风俗给对门送去一碗绿豆糕,结果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这让老媳妇很不明白。

8、答案示例:老郭媳妇认为来自乡下的老媳妇送绿豆糕一定是有求于她,很世

俗很势利;她为了一碗绿豆糕一晚上睡不好,担心自己被人利用,谨小慎微;她

不相信老媳妇真的没事,多疑猜忌;她明明担心老媳妇会给她带来麻烦却口

是心非假装热情,虚伪不真诚。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示例:16岁时,自卑的我因为一位美术老师的欣赏和父亲的鼓励而树立自信,从而改变人生方向并学有所成。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考点解说 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写什么”。在考题中,可以要求概括全文的内容,也会考查对某一部分内容的概括。 从全文来看,题目中常常出现“主要内容”,“写了什么”,“大致内容”等词语。叙事文大致概括出六要素的内容;写人文概括出人物的主要表现,是怎样的人;状物文一般概括出形、色、大小、用途及与人的关系;写景文概括出怎样的景物。 从某一部分来看,题目中常常出现“为什么”“如何”“怎样”“哪些”等词语,需要联系上下文总结归纳。 主要内容的表达须完整、明确、简洁。 此知识点常见题目及答题技法如下: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步骤: (1)浏览全文,确定题材; (2)找出写作对象; (3)联系全文,选择概括方法; (4)组织语言,谁(写作对象)做了什么或谁(写作对象)怎么样。 2.乌鸦是如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短文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霍金是挑战命运的勇士? 答题步骤: (1)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 (2)选择合适的概括方法; (3)组织语言,运用关联词联接。

同学们在概括归纳内容时有三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课文内容了。二是概括时分不清哪些该删,哪些该留。 三是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总结了一些方法:

雪 鲁迅 ①…… 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③段的主要内容?(3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段落大意的概括。解答这类题,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1)浏览②、③段; (2)找出写作对象,第2自然段的写作对象是孩子们,第3自然段的写作对象是雪罗汉; (3)联系全文,选择要素串联法;找出人物、时间、事件;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记叙文阅读 第一讲理解文章题目 *考点解读: (一)考点概要 1、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2、探究文章题目的作用。 (二)常考题型 主观表述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1、请你说说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2、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为什么用这个题目? 4、文章的这个题目好不好?好在哪里? 5、请你为文章拟写一个标题。 *名师指津 (一)知识清单 1、标题的含义:文章的标题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区别。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含义和在文章中的含义。深层含义,指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表层含义是指爸爸最喜欢的花儿(夹竹桃)凋了,深层含义是指爸爸去世了。 2、标题的作用 (1)点明文章的线索或暗示文章的写作思路。(2)概括文章的主要容,突出文章的主旨。(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引发思考。 (4)确定文章的描写对象、感情基调。(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关联主要情节。 (二)典例精析(2012·)点燃一个冬天游睿 *模拟考场零下三十度的温暖包利民 (三)应考指南 1、分析题目含义的解题方法 分析题目的含义,必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来回答。一般都要答出题目的表层含义及深层含义,有时会用到一语双关的思路。答题模式为:表面上是指……,实际上是指……(或象征了……)。 2、分析题目作用的方法 分析题目作用,要把握文章中心,联系主要容,考虑题目的来源、拟题的依据,题目的涵、深层意义,考虑题目所用的修辞手法,分析题目的比喻意义、引申意义、象征意义等,还要考虑题目的句式结构。综合各种信息,分析具体情况,再做出全面的表述。 答题模式为:以×××为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线索(提示了文章的文眼;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容;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拟写标题的方法 要给文章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可以从标题的作用入手。可以以贯穿全文的线索为题;可以以文章的写作对象(关键的人或物)为题;也可以以文章的主旨、主要情节为题等等。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言简意赅。 第二讲把握容 *考点解读 (一)考点概要 1、概括文章容、主旨及中心思想。 2、找出文章的线索。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4、弄清文章的记叙要素,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案教学设计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快速 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结合典型题例,总结概括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3、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重点】 1、阅读记叙文,结合文本分析并总结答题思路。 2、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清范围和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模考试前,我们对记叙文阅读中的“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进行了专题训练,今天我们来对这个专题进行复习巩固。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根据答 题要求,快速准确解答同类题目。 二、温故而知新: 1、学生阅读14年到18年记叙文,完成文后问题。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归纳总结。 [解题思路]:(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3、同类题目训练:阅读《车位》,完成文后问题。 4、学生集体交流,再次强化解题思路。 (请个别学生读自己的答案,然后请其他同学分别评判 这些答案,找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形成答案的 要点)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再次对记叙文阅读中的“概括故事情节”一题进行了重点 训练,希望同学们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开动脑筋,多 多思考,将我们共同总结 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灵活的运用到同类型的题目中去,争取在中考中取得优异 的成绩! 四、布置作业:阅读《冷墙》完成文后问题。 【板书设计】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题型集锦及答案

一、门铃 ?帕皮是个样子讨人喜欢的老头。一双蓝色的眼睛,虽然因年老而显得暗淡,却从中透出一股温暖之情。他经常喜欢吹着口哨清理打扫店铺。不过,他私下里有时也悲伤。 ?有一天,他一边干活,一边吹起了优美的旋律。外面,阳光温暖而明亮,天空也变得越发清澈。一阵微风吹来,店门上的铃铛叮铃铃地响了起来。这只铃铛能产生独一无二的、有魅力的回响,在这个家里已上百处了。老人非常珍惜这只铃铛,每天都要擦拭它。 ?听到铃声,帕皮起身招呼客人。“你需要点什么,小姑娘?”帕皮的声音天性快活。“您好,先生。”小女孩说话几乎是低声耳语了。女孩样子天真可爱,说话羞羞答答。她用棕色的双眼看着帕皮,然后慢慢地扫了一眼整个房间,似乎在寻找某种特殊的东西。 ?女孩腼腆地告诉老人:“我想买一件礼物,先生。”“好吗,咱们看看,”帕皮说,“想给谁买呀?”“是给我外公买,但是不知道买什么。” ?帕皮开始提一些建议。“袖珍手表怎么样?这表完好无损,是我自己修理的。”他自豪地说。?小女孩没有回答,然后走到门口,把门轻轻扭开,按了按门铃。看到女孩兴奋的微笑,帕皮似乎也容光焕发。“就是这个。”小女孩发出咯咯的笑声,“妈妈说外公喜欢听音乐。” ?就在这时,帕皮的表情变了。但害怕伤了女孩的心,老人告诉女孩说:“对不起,小姑娘,那东西不卖。也许你外公会喜欢这个小收音的。”为了让女孩能理解,帕皮告诉小女孩这个门铃如何在自己家里这些年以及不想卖的原因。小女孩抬头看了看老人,眼里含着一大滴泪珠,甜甜地说:“我想我懂了,谢谢您。” ?突然,帕皮想到自己除了未住在一起的女儿,其余的家人都没了,即使女儿也有十年未见面了。他想,为什么不把门铃传给一个能和亲人分享的人呢? ?“等等,小姑娘。”就在女孩向门外走的时候,也就是正当老人将要最后一次听到铃响的时候,老人喊住了她,“我决定卖铃铛了。给你手绢,擤擤鼻涕。” ?小女孩拍起手来:“哦,谢谢您,先生,外公会非常高兴的。”“好啦,小姑娘,好啦。”帕皮帮了这个孩子,感觉很不错,然而,他知道自己会想那个门铃的。“你一定要替你外公保管好那个铃铛,也也替我保管好那个铃铛,好吗?”老人一丝不苟地又一次擦拭了铃铛,然后把它放进一个牛皮纸袋里。 ⑴“哦,我保证。”小女孩说。她抬起头看了看帕皮,再一次小声问:“多少钱啊?”“哦,我看一下,你想花多少钱?”帕皮笑着问道。 ⑵女孩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零钱袋,然后举起来2元47分硬币,放在柜台上。对自己的大脑是否健全稍稍质疑后,帕皮说:“小姑娘,今天是你的幸运日,那个铃铛正好2元47分。” ⑶那天傍晚,帕皮准备关门的时候,发现自己在想那个门铃。他想到那个孩子,不知道她的外公是否喜欢她的礼物。当然,这样可爱的孩子买的任何东西他都会珍惜的。 ⑷就在这时,帕皮觉得自己听到了铃声。他又一次质疑自己的大脑是否正常,然后朝门口走去。小女孩就站在门口,正在一边按门铃,一边甜甜地笑。 ⑸帕皮慢步走向孩子时,有些困惑不解:“这是什么,小姑娘?你改变主意了吗?”“没有。”女孩咧嘴笑了,“妈妈说这是给您的。” ⑹帕皮还没来得及再说一句,孩子的母亲走了进来,忍住眼泪小声说:“你好,爸爸。” ⑺这一声“爸爸”让帕皮的眼中顿时噙满泪水。小女孩在一旁轻轻地说:“给你,外公。给你手绢,擤擤鼻涕。”(张希永翻译,有删改)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15.选文第?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小升初语文记叙文阅读之概括题

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短期提分总攻略 第一讲课程讲义 1.《迷雾灯塔之光》 ⑴科林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里。今天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但科林一点也感觉不到圣诞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没有下雪。但科林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去想的原因。 ⑵他看着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子也没有。七天前他的父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⑶“我会从设德兰群岛带一条牧羊犬来给你。”科林的父亲在出海的那天早上这样对儿子说,“在圣诞节前你就会得到它,我保证。” ⑷但现在已经是圣诞节前夜。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已摧毁灯塔的电线。明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的父亲的渔船。 ⑸科林推开家门。“科林,我们需要泥炭来生火。”科林一进门,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时间了。” ⑹“我不太关心点亮蜡烛的事,妈妈。”科林回答母亲。“是,我也不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是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使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现在家里充满了悲伤,但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去吧,孩子。我有两根蜡烛,我们一人一根。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点头,走出了家门。 ⑺他牵着驮泥炭的驴子来到山上。谁会关心一根蜡烛?他看着灯塔说:“什么时候才能 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驴子摇摇头,悲伤地叫了几声,似乎它能听懂科林的话。 ⑻科林凝望灯塔,叹了一口气。忽然,他的脑袋灵光一闪。“对,就这样。”他狂喜着向山顶跑去。到达灯塔,科林使劲地敲门。 ⑼看守人达非先生打开门,“你来干什么,年轻人?你吓了我一大跳。要知道,平安夜就 要降临了。” ⑽“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道,“您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 ⑾“嗯,用电池,但它们现在已经没有电了。孩子。新年后才有新电池。” ⑿“不,我的意思是,在使用电池这种东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 ⒀“用汽油灯。这盏灯现在放在地下室里。但我们现在没有汽油,孩子。” ⒁“用煤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我们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愚蠢的方法。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一丁点多余的煤油。今年大家都没什么钱……” ⒂达非先生还没说完,科林已经跑出很远。回到家里,科林从厨房里拿了几个桶,然后又跑出了家门。 ⒃这时,几乎每一家都已经点亮了蜡烛。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科林加快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 ⒄“你可以从你的煤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煤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一间有烛光从窗口透出的房子。 ⒅)在一小时内,他讨到了两桶煤油。他费力地把两桶煤油提到了灯塔门前,然后又使劲地敲门。 ⒆看到煤油,达非先生非常惊讶,但是他摇着头说道:“这点煤油最多能让灯塔的灯燃烧一个小时。”

记叙文阅读训练一:概括内容 梳理情节

概括内容、梳理情节 一、本节课训练目标——概括内容 叙事类文章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时间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常见题型: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题方法: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境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么样。可以先把主体事件用几个字概括出来,然后再补充要素。 答题格式: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结果 注意事项:①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根据主次情况有所取舍。 ②可以先找主体事件,然后再补充必要的要素。 ③一般来说,我们概括的可以比标准答案稍长,但不能太长, 例1、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怕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

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

记叙文阅读——如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课文内容了。二是在概括时分不清那些该删,那些该留。三是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词典的故事》第1题“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一道整体感知题,可先找出六要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综合概括为: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2、课题扩充法: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借助文章的课题。首先读懂课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全面。如:《在沙漠中心》课概括为:我在沙漠中心的感受和思索。 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别让委屈再版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星期都有作文课。语文老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同学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场唱名发还。名次排在后面,都觉得非常难堪,于是我们都努力地写作文。 一次作文题目是“母亲”还是“父亲”我已记不清了,写完本篇文章后,我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中。没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下了课,去问语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做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这确实是我写的,没有抄。”老师说:“你不可能写得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唯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时光似流水逝去,我十多年后也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2007年4月我任教的六(4)班,有一位学生名叫任俊。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日记,名为《荷花湖》,用生动优美地笔调描绘了后港长湖的六月的风光,他创作的语言,风格都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小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简单: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便可发表于校刊上。我去网络上看有无类似的文章,都不得要领。于是我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概括文章内容教案0321140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目标: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讲解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写了什么? 知识归纳 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 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做了什么 写景状物的文章: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原则 1、内容完整。 2、语言简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 3、在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弄清“主人公 或主要人物是谁”十分必要。 几种方法 一、题目扩展法 题目就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只要把题目加以扩展就可以了。 一顿午餐 我收到了婶婶的信:“亲爱的孩子,我将于下周四抵达你那里,如果到时你能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将不胜感激。你的婶婶:诺拉。”自从我母亲得病以来,婶婶诺拉一直照料我的生活。 当时我在大学里每月只靠父亲给的5英镑维持生活,接到婶婶的来信时,我只剩下20先令了。但是无论如何我不能拒绝她的要求! 我知道一个比较好的餐馆,那里一顿午餐每位只需3个先令,那样的话,我还可以有14先令维持到月末。 当我带她到那家小餐馆门前时,她指着街对面的“亲属大厦”说:“我们为什么不去那儿?那儿也许更好一些。” “噢,的确挺好——如果你喜欢的话。”我说。我不能说:“亲爱的婶婶,我实在没足够的钱请你去‘亲属大厦’用餐,那儿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 我没出声,所以她要了一大碟鱼子酱——外加一杯葡萄酒。现在我只剩下5先令了。4先令可以买足够的的面包和干酪,熬过这个礼拜。但是她吃完了鸡块,又看见侍者手里拿着几块奶油蛋糕。 “噢!”她说,“这些蛋糕看上去可爱极了,我只要一小块。” 1

于是,我仅剩下3个先令了,然而侍者又报上了一些水果——她肯定还会要一些。最后,经过如此丰盛的午餐,我们是一定得要两杯咖啡的,那么我将一无所有,甚至连付给侍者的小费也没有了! 侍者递上清单:20先令。我把仅有的20先令放在盘子里,没有小费付给侍者。 诺拉婶婶看看盘子里的钱,又看看我。“这是你所有的钱了吧?”她问。 “是的,婶婶。” “你将你所有的生活费都花在这顿午餐上是吗?你太善良了——但这实在很愚蠢。” “不,婶婶。” “那么,这么多的语言中哪个单词最难讲?” “我不知道,婶婶。” “‘不’。当你长成了一个大人,有时候你不得不对别人说‘不’,甚至对一个女士。我早看出来你没有足够的钱来应付这顿午餐,但是我还是想给你上这生动的一课……所以我点了最贵的一道菜,并且偷偷地看了你的眼色——可怜的孩子!”她付了账,并且将5英镑作为礼物送给了我。 “噢,上帝!”,她说,“这顿午餐几乎饱煞了你可怜的婶婶!我平时的午餐仅仅是一小杯牛奶而已。" 主要内容: 我和婶婶共进一顿午餐,婶婶教会了我说“不”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要把它们说成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酷烈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地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 2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练习)-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2.关键词语提炼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去粗取精法。即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保留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的、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词句。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二是“简洁”,这是从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所以,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罗嗦。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概括的内容要具体。有的同学常用"经过""结果"之类的词代替内容,太空洞,这不行。应该写出经过是什么,结果怎样。 二是概括的要点要全面。一篇文章的内容往往有几个要点,要抓全,不能丢要点。 三是语言要简明,不罗嗦。就是要把文章的"水分"去掉,使内容表达得简单明了。 (二)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和概括 好的记叙文总是避开直接表述中心思想,因而增加了把握它的难度。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是通过相关人物的描写、相关事件的叙述来隐晦地、含蓄地表达作者的主旨,因此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一般的方法是: 1、从文中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中心,体现文章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明或揭示了中心;有的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中考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

11届记叙文阅读 如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课文内容了。二是在概括时分不清那些该删,那些该留。三是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词典的故事》第1题“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一道整体感知题,可先找出六要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综合概括为: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2、课题扩充法: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借助文章的课题。首先读懂课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全面。如:《在沙漠中心》课概括为:我在沙漠中心的感受和思索。 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别让委屈再版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星期都有作文课。语文老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同学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场唱名发还。名次排在后面,都觉得非常难堪,于是我们都努力地写作文。 一次作文题目是“母亲”还是“父亲”我已记不清了,写完本篇文章后,我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中。没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下了课,去问语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做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这确实是我写的,没有抄。”老师说:“你不可能写得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唯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时光似流水逝去,我十多年后也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2007年4月我任教的六(4)班,有一位学生名叫任俊。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日记,名为《荷花湖》,用生动优美地笔调描绘了后港长湖的六月的风光,他创作的语言,风格都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小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简单: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便可发表于校刊上。我去网络上看有无类似的文章,都不得要领。于是我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友情提醒,否则,我会让那种委屈再版。 后来,我把任俊同学的文章推荐到校报上刊发,从此他便酷爱读书与写作,还在《读写算》《简妙作文》上发表了几篇文章。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之概括主旨(20200706125652)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概括文章主旨 一、熟悉考点 概括文章主旨,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既包括理解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 又包括概括、提炼、表达的能力。由于此考点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思维量较大。因此难度 较大,往往得分不高。不过,只要考生能够掌握其解题规律和方法,还是能够达到“吹尽狂 沙始到金”的效果。在记叙类文章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或写景状物所表达的某种观点、 认识或思想情感,就是文章的主旨。 二、考查方式:(分为直接或间接) 要求直接概括文章的观点(主旨),如“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考查对体现主旨的关键句子的理解,实际上是间接概括主旨。如:“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通过考查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查对主旨的理解。如:“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体会、看法)的题。如:×××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 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方法指导(重点内容) 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契诃夫的《变色龙》,题目形象地暗示了中心。 ⒉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开头、中间、结尾)。有的文章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直抒胸臆,直击中心,读这样的开头便可把握文章主旨。 有的文章在中间加上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主旨也会体现在其中。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的说和做》。 ⒊从写作背景入手。因为写作背景往往是文章产生的大环境,它会告诉我们作品产生的根源、作者写作的意图,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⒋从关键语句入手。关键句是一篇文章中凝练地体现中心的语句。学会抓关键句,是一种很稳妥的解答方法。一般来说,关键句的位置很灵活:或在篇首,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记叙文阅读攻略:文章主旨的概括和理解

记叙文阅读攻略:文章主旨的概括和理解导读:记叙文的主旨,即它的主要用意,意义或者目的所在,也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各种描写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小学阶段将其称作中心思想。文章主旨包括多个层面,1文中想要说明的道理。2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3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4作者对某种社会现实的看法;等等。阅读一篇记叙文须把握其主旨,才算真正读懂文章。故初中大大小小的考试当中尤其喜欢关注这个知识点,可算逢考必出。 此处给出几种归纳记叙文主旨的方法,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一:分析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文章的主旨。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题目就能告诉读者如下初步信息:这篇文章是写来赞美白杨的。故通过对标题的分析能初步确定文章主题。 二:分析文中关键句 文章当中有一些关键句段能够展示文章的主旨,这些关键句段可从如下方面来分析。 A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者段。很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或者段落都起到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文章开篇常常点题,一些开头会用到一些警示性的语言,对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有启示性作用。而许多结尾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并且某些结尾本身就直接点明了文章中心,在阅读中重点抓住这些东西,对把握文章中心很有帮助。

B文章中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议论句以及抒情句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常常会在这些句子当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阐述道理,或抒发情感。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抒情句标志参考:强烈的感叹或反问等语气/出现直接抒发某种情感(悲伤,喜悦,流泪等)词语);等等。议论性句子参考标志:对某事或某人做出评价的句子】 C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一些文章为了强调某种想法或道理或情感,往往使某个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好几次。这个句子通常情况下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对理解文章主旨有极大帮助。 D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很可能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因此要注意在分析人物语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尤其是人物对话中涉及到某种情感或者某种感悟的句子。 三:通过分层归纳大意归纳文章主旨 对于一些不容易看出主旨的文章,可根据文章结构将文章分层,然后将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可以指出作者借此抒发的思想,情感,或者道理。 四: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 一些文章的写作会有时代的烙印,可从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入手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鲁迅的文章的解读就需要去体会他所处的时代,一些台湾作家的作品的解读也需要去体会作者所处的时

1记叙文概括文章内容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考点剖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准确感知、理解文章(段落)的主题。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本考点重点考查领悟和概括能力。 2、答题技巧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题型一:概括文中叙述的事件。 (题型指向)概括事件或故事情节;根据事例填写相应的情节或相应的记叙要素。 (解答步骤)①首先通读并读懂全文。②其次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③根据要求作答。如果是填空题,要根据示例格式作答,如果是用一句话概括的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将记叙的要素加以组合,来概括事件内容。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2.关键词语提炼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叙文阅读之内容概括练习题(教师版)

专题:记叙类文章阅读之内容概括 1. 孤独之旅 (1)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2)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3)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话,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4)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5)“我要回家……” (6)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抚慰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7)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8)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 (9)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10)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11)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12)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13)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14)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15)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16)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完整版)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方法大全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一)在做阅读题时必须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 (二)做阅读题的流程: 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如何判断文章体裁? 备选答案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戏剧。 (三)记叙文阅读基本题型及基本解答方法 题型一:知识类 这一类题主要考查对记叙文中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掌握好记叙文章的基础知识,牢记各种知识点,并能把自己的知识形成休系,形成网络。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1、记叙文一般有六个要素,哪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有几种?不同的人称各自有什么作用?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 (1)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 (2)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3)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作用(好处):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记叙顺序及其作用有哪几种?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1记叙文概括文章内容

一记叙文概括文章内容练习题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考点剖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准确感知、理解文章(段落)的主题。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本考点重点考查领悟和概括能力。 2、答题技巧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题型一:概括文中叙述的事件。 (题型指向)概括事件或故事情节;根据事例填写相应的情节或相应的记叙要素。 (解答步骤)①首先通读并读懂全文。②其次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③根据要求作答。如果是填空题,要根据示例格式作答,如果是用一句话概括的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将记叙的要素加以组合,来概括事件内容。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2.关键词语提炼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去粗取精法。即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保留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的、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词句。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二是“简洁”,这是从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所以,答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