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情感与社会性

婴幼儿情感与社会性
婴幼儿情感与社会性

婴幼儿情感和社会性、

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南京市儿童保健所

童梅玲

心理

?心理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它包括感觉、知觉、语言、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动机、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

?心理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应,也就是说脑是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儿童心理发育

?儿童心理发育包括动作、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育大量地反映为日常的行为,此期的发育也称之为行为发育。

?儿童心理发育正常与否可以从发育的各个方面去作判断和评价。

心理发育基础:大脑神经系统

左右脑

儿童心理发育

?包括感知觉、运动、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脑发育的可塑性

情感和社会性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新生儿

新生儿就有最初的情绪反应,情绪的状态主要决定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吃饱、睡足就有愉快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当饥饿、瞌睡和身体不适时就会哭闹。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婴儿

?2~3个月的婴儿产生了和成人接触的需要,因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决定于是否有人跟他玩。

?4~5个月以后的婴儿更进一步产生了摆弄物体的需要,因此是否有鲜明的玩具供他摆弄也常是他情绪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8~10个月的婴儿由于对照料他的成人的依恋,会因成人的离去或因自己被单独留在屋里而哭起来,或者表现出似乎疯狂地去寻找母亲,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焦虑情绪。

?1岁时,婴儿还会表现出最简单的“同情感”,这种最简单的“情感共鸣”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基础。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幼儿

?基本具备各种形式的情绪和情感。

?社会情感开始能萌芽。

?情绪和情感的易变性。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学龄前儿童

?情感稳定性的发展。

?对情感控制力的发展。

?社会情感开始发展并且逐步丰富和加深。

在道德感方面,已渐渐懂得一些道理,初步学会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把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表现与社会的道德准则作比较。

在理智感方面的发展表现为好奇,好问和强烈的求知欲。

在美感方面,这时的儿童对新衣服、新袜子、以及环境的整洁都有了一定的要求,在一定的教育下,对儿童音乐、儿童美术和儿童诗歌等艺术作品也产生了初步的欣赏能力。气质(temperament)

四种气质类型

?难于抚育型:10% ,在睡眠和饮食习惯方面相当不规则,很难很慢才能适应新的经验、心境相当消极,容易表现出不寻常的紧张反应,

?易于抚育型:40%,他们在饮食和睡眠习惯很有规则,很容易适应新的时间表、食物和人。

?缓慢型:15%,在第一次遭遇到一种新经验时总要退缩,看起来总带点消极的心境,同时表现出低的活动水平。

?中间型:35%则表现出各种特点的混合型。

个性特征的发展

?个性特点有更明显的表现。

好奇心的强度、主动性和积极性、合作性、活动性、情绪稳定性。

?自我意识的萌芽。

3岁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能意识到自己,即将自己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和客观现实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情感和社会性的培养

?满足情感需要

?建立早期亲子关系

?应对消极情绪

?鼓励婴幼儿与人交往

?建立行为、道德最初评判标准

?社会适应能力

游戏活动

脸谱书(0-8个月)

?从杂志、报纸以及家庭相册中搜集不同年龄、性别和表情的人的面孔,粘贴在一起,为宝宝制作一本“脸谱书”。把宝宝搂在怀里和他一起看,同时可以讲解和模仿你们看到的脸上的表情,理解无生命物体与面部表情之间的差别。

游戏活动

躲猫猫(5-15个月)

?这是个经典游戏,简单但对宝宝非常重要,因为能缓解分离焦虑。宝宝会认为一个物体消失后,就永远不会回来了。而躲猫猫游戏可以让他明白:即使一些东西暂时看不到了,也依

然存在。这可以很好地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你可以用手掌、手帕之类简单的道具跟宝宝玩这个游戏,也可以让妈妈躲在宝宝看不到的地方,然后再突然出来,给宝宝惊喜。

语言

语言(language)

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感知(或理解)语言和说出语言,言语的发展有一相当长的过程,发音(Vocalization) 、理解(receptive language) 、表达(expressive language)3个阶段。

语言(language)

新生儿

?新生儿最初的发音只是简单的哭叫。

(Cries.)

?哭表示发音器官已为言语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同时哭又使发音器官进一步受到锻炼。

语言

婴儿

初生~3个月(简单发音阶段)

?婴儿开始是哭的时候发音,2个月多时,除了哭外,在成人逗他时也开始发音,如ai,ei,a,e,ou,等,主要是基本韵母,大多是一张嘴气流从口腔中出来就能发出的音,不需要舌、唇较多的运动,这与他的发音器官不完善有关。

(He vocalizes distress by crying. Monosyllabic babble.)

语言

婴儿

4~8个月(连续音节阶段)

?婴儿在这一阶段,明显地变得活跃起来,发音增多。当他吃奶睡足情绪好时常自动发音,这些阶段除声母和韵母都大量增加外,一个新的特点是发重复的连续音节,如a--ba--ba,da--da--da等。这些发音中有些和词的发音一样,如ba--ba,ma--ma,ga--ga等。这就为以后正式说出词和理解词作了准备。

(He communicates to parents by cooing and vocalizes pleasure. Babbles,.’dada’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语言

婴儿

9个月~1岁(学话萌芽阶段)

?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音调也常变换。听起来更接近于正式说话,只是没有意义。这阶段近似的发音增多,而且开始能模仿发音,如deng--deng(灯),这已是学话的萌芽状态。一定的“音”开始能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即开始具有一定意义。

开始用一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思。

(He begins to imitate sounds. He vocalizes more consonant sounds. begins to use single words .understands simple commands such as”Say bye-bye”.)

语言幼儿

1~岁(单词句时期)

言语的发展主要还是对言语的理解的发展,理解的词总比说出的词多,1岁半时,说出的词由1岁的几个增加到几十个。会说几句1~2个字的简单的话。

(Says 4-20 to parts of baby or named objects. Understands simple instructions. follow simple commands)

语言

幼儿

1~岁(单词句时期)的特点是:

?单音重复。

?一词多义或以词代句。

?以音代物。

?词的内容限于与儿童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而且多数为名词。

语言

幼儿

~2岁(简单句阶段)

掌握最初步的言语,掌握词汇总量大约200左右。简单句主要是简单的主谓句,谓宾句和主谓宾句。这些句子都很少修辞,因此都很短,大部分在5个字以下. (vocabulary development. Understands a 2-step command, make simple sentences . verbalizes toilet needs.)

语言

幼儿

~2岁(简单句阶段)的特点是:

?句子不完整、简化.

?前后次序颠倒.

语言

幼儿

2~3岁(复合句开始发展,掌握最基本的言语阶段)

主要仍是简单句,但复合句已开始发展起来,大部分的句子都有6~10个字,词汇量到3岁时己达1000左右,会用代词你、我。

(vocabulary increases . from 50-100words to more than 1000 .sentence structure telegraphic phrases to simple sentences. refers to self as I. use four-to seven-word sentences. begins to ask questions )

语言的培养

?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倾听和应答

?清晰和重复

?鼓励和欣赏

?角色扮演和假象游戏

?早期阅读

游戏活动

超市旅行(15-18个月)

?带宝宝去超市,不仅为宝宝提供更多“看见”和“练习”的机会,同时也刺激了宝宝对语言的学习。

?超市里有丰富的物品和色彩以及见到许多人的机会,这些让超市成为宝宝最爱的“旅行目的地”。

?清楚地解释你们选择的每一件物品,比如,买苹果时就要一边指着苹果,一边告诉宝宝:“这是一个苹果,你今天吃过的苹果,又大又甜的苹果。”反复地说,给宝宝听觉轰炸。

?这样重复的描述能够帮助宝宝将词语、句子和现实状况联系起来,从而更了解“沟通”的意

义。

游戏活动

跟我来(12-24个月)

?爸爸妈妈做出不同动作,鼓励宝宝观察,然后再模仿,边做边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宝宝对语言的理解力,也能很好增进亲子关系。爸爸妈妈的动作可以是走,也可以是跑、跳,尽量夸张有趣。做动作时要配合语言描述,比如“我慢慢地绕桌子走一圈”。

认知

感知觉

新生儿

视觉(visual sense)

?正常新生儿对灯光的变化有反应,有瞳孔对光反应。新生儿视力差,

?能看见60cm内的物体,最适宜的焦距是20cm。

?对视觉最早的刺激时母亲的脸,特别是在哺乳时。

?两周时大物体比较感兴趣,

?出生4~6周可在水平方向用目光跟随移动的物体。

感知觉

新生儿

听觉(hearing sense)

?很多研究证明胎儿在宫内即有听力(胎教)。

?足月新生儿听觉的灵敏度虽不如成人,但已相当好。

?50~90分贝的声响可引起呼吸改变。声音可引起新生儿惊吓反射、眨眼或表现为啼哭。

?若啼哭时听到声音也可表现为啼哭停止,有时表现为呼吸暂停。

感知觉

新生儿

嗅觉(smell sense)和味觉(taste sense)

?足月新生儿嗅觉发育早,新生儿时即能循乳香去寻找乳头。

?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味觉就相当敏感,对各种不同味道的食物有不同的反应,对喂甜的糖水表示愉快,对药物表示出痛苦的表情。

感知觉

新生儿

皮肤感觉(skin senses)

?触觉、温度觉出生时都很敏感。

?痛觉已存在但较迟纯。

感知觉

婴儿

视觉(visual sense)

?1个月的婴儿已开始能注视物体了。

?到3个月时,注视已能长达十分钟。婴儿不仅能注视,而且还发展移视和追视。

?一般到3个月,婴儿的注视,移视和追视已较完善地发展起来了。

?12月时视力为。

感知觉

婴儿

听觉(hearing sense)

?婴儿听觉的集中出现在一个月左右。

?到了3个月更完善,还能感受发音的不同方位,并向声源转头。

?4个月起还能分辨成人发出的声音。

?8--9个月婴儿已能分辨各种声音,对严厉或和蔼的声调作出不同的反应。

?1岁时词和语音开始分化。

感知觉

幼儿

?感知觉较婴儿精细,听觉表现在词音的辨别上,这为语言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视觉方面可以分清各种基本色(如红黄、蓝、绿),对细小的物体已能开始感知如爬行在小虫、蚊子等,

?2岁视力达。

感知觉

幼儿

?复杂知觉初步发展,随着动作和活动特别是随意行走的发展,各种复杂知觉也初步发展起来。

?出现了最初的空间知觉。

?出现了最初的时间知觉方面,已知道“现在”和“等一会儿”,“马上”和“很久”等区别。

?但这种空间和时间知觉还是很不准确的。

注意(attention)

婴儿

?2~3个月时,可以比较集中地注意,喜欢注视人脸部。

?5~6个月时,开始出现短时集中注意。

?1岁左右出现有意注意的萌芽。

注意(attention)

幼儿

?这时期主要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稳定性差,易分散和转移。

?2-3岁注意力能集中10-12分钟。

注意(attention)

学龄前儿童

?有意注意稳定性增加,但仍以无意注意为主。

?5-7岁能集中注意力约为15分钟。

?学前儿童注意的稳定性是较差的,这时期的儿童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看看摸摸,显得“多手多脚”。

?由于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较少,因而注意的范围也较小。

记忆(memory)

婴儿

?2~3个月时,当婴儿注视的物体从视野中消失时,能用眼睛去寻找,这表明已有了短时记忆。

?4个月时能把熟悉的人和陌生人区别开朱,表现出明显地“怕生”,这就是再认。

?这个时期的记忆都是不随意性。

记忆(memory)

幼儿

无意记忆的发展和有意义记忆的萌芽。

?这时期的记忆主要是无意。

?与婴儿相比发展最明显的是保持时间的明显加长。

?记忆的对象也增多了。

?2岁时能记住自己和周围小朋友的坐位、床位,

?岁后能背诵简单的儿歌。

?接近3岁才有意记忆的萌芽。

记忆(memory)

学龄前儿童

?记忆的有意性开始初步发展,但仍以无意记忆为主。

?以形象记忆为主,但词的记忆开始初步发展。

?以机械记忆为主,但意义记忆效果还是较机械记忆为好。

?记忆的持久性有了相当发展, 但精确性差。

思维(thinking)

婴儿

前言语的“思维”

这种思维是和婴儿手的抓握和摆弄物体动作的发展分不开的。在玩弄过程中,使婴儿逐渐掌握了事物之间的一些简单的联系。

思维(thinking)

幼儿

直觉行动性思维

这种思维特点总是跟对物体的感知,跟儿童自身行为分不开的,思维是在行动作中进行的,谈不上行动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这与思维的概括性水平特别低是有直接联系的。

思维(thinking)

学龄前儿童

具体形象性思维

形象思维的特点在于可以摆脱对动作的直接依赖,而在头脑里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思维。3岁前儿童的思维还离不开动作和实物,一定要在摆弄物体时才能进行思维,到了学前期,思维才开始具有比较独立的性质,开始从被行动支配发展到能支配行动。想象

2岁左右出现想象活动,能把一件东西想象为另一种东西,或者在游戏中“假装”为另一个人,例如,反坐在小椅子上双手扶椅背,口中喊着“笛笛”,把椅子想象为汽车,自己“假装”为司机。

想象

3岁以前的儿童想象的内容还很贫乏,都属于再适想象,有意性很差,到了学前期,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游戏活动的发展,想象就有了较快发展,这时想象的主要是特点是:

认知的培养

?创造丰富的环境

?充分给予机会

?探索和体验

?观察和思考

?游戏和活动

?启发和引导

游戏活动

追踪玩具(0-8个月)

?在宝宝视线可及的范围内,慢慢地移动一个会发出声音、色彩鲜艳的玩具。注意移动时速度不要太快,距离也不要太远。即便是刚出生的宝宝也会对自己看到的东西和听到的声音感兴趣,会开心地跟随玩具移动目光。

游戏活动

猜猜猜(12-24个月)

?收集不同大小的纸盒子,比如礼物盒、点心盒等,将家人的照片、认物卡片,或者自己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常见物品图片分别贴在盒子里面。和宝宝一起打开盒子,惊喜地发现里面贴的图片,说出图片上是什么东西。

婴幼儿情感和社会性

婴幼儿情感和社会性、 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南京市儿童保健所 童梅玲 心理 ?心理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它包括感觉、知觉、语言、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动机、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 ?心理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应,也就是说脑是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儿童心理发育 ?儿童心理发育包括动作、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育大量地反映为日常的行为,此期的发育也称之为行为发育。 ?儿童心理发育正常与否可以从发育的各个方面去作判断和评价。 心理发育基础:大脑神经系统 左右脑 儿童心理发育 ?包括感知觉、运动、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脑发育的可塑性 情感和社会性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新生儿 新生儿就有最初的情绪反应,情绪的状态主要决定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吃饱、睡足就有愉快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当饥饿、瞌睡和身体不适时就会哭闹。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婴儿 ?2~3个月的婴儿产生了和成人接触的需要,因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决定于是否有人跟他玩。 ?4~5个月以后的婴儿更进一步产生了摆弄物体的需要,因此是否有鲜明的玩具供他摆弄也常是他情绪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8~10个月的婴儿由于对照料他的成人的依恋,会因成人的离去或因自己被单独留在屋里而哭起来,或者表现出似乎疯狂地去寻找母亲,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焦虑情绪。 ?1岁时,婴儿还会表现出最简单的“同情感”,这种最简单的“情感共鸣”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基础。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幼儿 ?基本具备各种形式的情绪和情感。 ?社会情感开始能萌芽。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 友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 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 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 里,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 来逃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图文稿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五节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情绪发展 (一)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 1、华生 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2、布里奇斯(,加拿大,1932 ) 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3、伊扎特 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4、孟昭兰 婴儿有8—10种从中总进化中获得的情绪,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诱因 (二)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克林勒特和坎佩斯的研究: 1、无面部知觉(0~2月) 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月) 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月) ? 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确认情绪信息(7、8~10月) (三)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1、社会性微笑 ? ?约5周始,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 ?4个月开始,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 3、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 二、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婴儿依恋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1、定义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3、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鲍尔比)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 indiscriminate responsiveness to humans ?出生到8-12周。这一阶段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 ?婴儿从出生起开始使用哭泣这种有效的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2个月开始,他又用微笑来进行这种联系。 ?由于这个时候的婴儿还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还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而只是在物体和人中表现的更喜欢人,并表现出特有的兴奋。 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focusing on falimiar people ?3~6个月。婴儿形成分辨与他们接触的成人的能力。他们更频繁的对熟悉的面孔微笑、发声,而对陌生人的微笑则相对减少,甚至消失。 ?婴儿开始能辨认并偏爱所熟悉的人,他们喜欢与熟悉的人进行接触。婴儿所熟悉的人也往往更容易安慰孩子,能更迅速、更广泛、更频繁地引出婴儿的微笑和发声。这时期的婴儿并不拒绝熟悉的人离开。 特殊的情感联结期active proximity seeking ?6个月-2岁。由于婴儿开始获得新的运动技能,他们开始到处爬动。这使他们有了更强的探索外部环境的能力,并开始主动接触父母,表现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 ?婴儿对不同对象的反应出现巨大的差别,对依恋对象的存在极为注意。当婴儿所依恋的对象离去时,开始通过哭泣表示抗议。这时,依恋对象成为婴儿探索的安全基地。他们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目标调整的参与期partnership behavior ?2以后。婴儿的有目的的行动、语言的交往和进行适宜反应等能力越来越成熟。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主动的进行各种接触,开始理解依恋对象的目的,情感和特点,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多的灵活性。他们也能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并且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的概念: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以及意义: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幼儿来说,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外表及个人性格。在儿童的交往中,有的孩子存在一些问题,成为交友困难的儿童, 他们是被忽视型幼儿和被排斥型幼儿。在幼儿期,要尽量帮助那些交友困难的幼儿,使他们逐渐被同伴接受。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生活环境、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及移情。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依靠身体上的攻击,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受父母的惩罚、榜样、强化及挫折的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三方面:确实缺失、独特、家长—子女关系。为促进独生子女良好社会性的发展,应注意家庭教育和幼儿园集体教育。

情感与社会

情感和社会性 一、良好情绪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特 1.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表现 情绪、情感是以人的需要和主观态度为媒介的心理活动, 是人对事物的客观反映。情绪是这种反应比较短暂的状态,情感则是比较稳定和持续的状态。婴幼儿先天具有情绪反应能力,其基本情绪大约为8~10种。婴幼儿主要情绪包括快乐、痛苦、惧怕、愤怒等。其中.安乐和兴趣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痛苦和惧怕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它们发生、发展的过程各不相同。 (1)婴幼儿情绪发展特点:有人用“婴幼儿的脸是六月的天”来形容婴幼儿的情绪变来得快、去得快,刚才还殴泪汪汪,转眼就破涕为笑了。 1)易变化。这时期哭笑无常是常见的现象,情感极易变化。 2)易感性。情绪极易受周围人们的感染。 3)冲动性。非常外露,毫不掩饰,更不知控制。 (2)婴幼儿的基本情绪及其表现。 1)快乐。快乐对婴幼儿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快乐的笑容是最有效、‘最普遍的社会性刺激,是人际交往的纽带。婴幼儿经常体验到快乐,有助于身体健康和乐观个性的形成。, 婴幼儿快乐时出现笑的面容,最易于被人识别。 笑有一个发展过程:0--5周自发性的笑,通常可发生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5周~3.5个月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人的声音和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幼儿的微笑;3.5个月以后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这才是真正意兴上的社会性微 2)痛苦。痛苦是持续的、超水平刺激的结果。可引起痛苦的刺激是多种多样的,

如疼痛、噪声、寒冷、饥饿或身体不适以及与亲人分离等。 哭是婴幼儿表达痛苦的基本方式。婴幼儿一出生就会哭,初生的婴幼儿通过哭来反应饮食、睡眠等生理需求,l--2个月时常因大人离开或拿走玩具等引起啼哭。 痛苦虽然是一种消极情绪,但具有适应价值。它表明婴幼儿正处于不良状态,能引起人的同情和帮助,还能激起婴幼儿为减轻痛苦而改善自己处境的愿望。然而这并不意味就让婴幼儿长时间忍受因痛苦而哭泣的折磨。 3)兴趣。兴趣是一种先天性情绪,是婴幼儿好奇心、求知欲的内在来源。兴趣在婴儿认知和智力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兴趣的主要表现是扬起额眉,睁大或微眯双眼,常常嘴巴微张,同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观看或倾听。 其早期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1-~3个月),表现为婴幼儿接触外界事物后,由视觉、听觉和运动刺激所吸引持续维持着反应性;相似性再认知觉阶段(4~9个月),适宜的声、光刺激的重复出现能引起婴幼儿的兴趣,婴幼儿有意作出活动使有趣的情境得以保持并伴有快乐感;新异性探索阶段(9个月以后),开始对新异事感兴趣。 已有的研究表明,兴趣表现强度与后天的环境经验,尤其是父母的态度密切相关。 4)恐惧。恐惧是一种最有压抑作用的情绪,它可引起逃避和退缩,也可由于肌肉紧张而僵化不动。其面部表情多表现为额眉平直,有时额头有平行皱纹,眼睛张大,眼睑肌肉紧张,口微张,唇紧张并向后拉。 一婴幼儿的恐惧发展经历如下阶段,即本能的恐惧:出生就有的本能的、反射性的反应;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约从4个月开始):以往曾引起不愉快经验的刺激都会引起恐惧情绪;怕生(6~8个月起):当陌生人接近时特别警

第六章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第六章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理论 3课时、实践5课时) [知识点提示] 了解气质的类型;理解婴儿依恋的类型及发展;掌握自我意识的涵义及其发展;掌握婴儿交往行为及生活适应行为的发展 [重难点提示] 掌握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点 掌握婴儿交往能力培养的要点 第一节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理论1课时,心理实验1.5课时,观察记录1.5课时) 理论部分: 一、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庞丽娟,2003)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和特征 1.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

中国幼儿情绪性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 量表介绍 中国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引进美国耶鲁大学的“幼儿社会性情绪发展评估量表( ITSEA)”,适用于1~3岁的幼儿。,量表则由幼儿的抚养人填写。原量表包括171项条目,调整后的量表包括146 个条目。量表包含4个领域:外化行为域(活动性/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和同伴攻击性三个因子)、内化行为域(忧郁/退缩、焦虑、恐惧、强迫、分离焦虑和对新鲜事物退缩六个因子)、失调域(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和感官敏感性四个因子)和能力域(依从性、注意力、模仿/游戏、掌握动机、移情和亲社会同伴关系六个因子)。量表条目采用三级评分法:0(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部分符合),2(非常符合)。评分方法为:先计算每个域的原始总分,得出均分再转化为相应T分。 全国常模为:问题维度(外化维度、内化维度和失调维度) T分> 63分为阳性,能力维度T分<37分为阳性(阳性表示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下面为每一领域中各维度的正常范围值: 量表内容 根据幼儿最近1个月的反应,对下列陈述选择最符合该幼儿的选项,0表示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表示部分符合,2表示非常符合。

量表解释 一、外显行为域 包括活动度/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及同伴攻击三个维度。 【活动度/冲动性】 活动度指小儿在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活动度高表现为不分场合,活动过多、无明显目的性,如易兴奋,好哭闹,平时手脚动个不停,显得格外活泼等;冲动性是指儿童的情感活动不能受理性控制而发作性的扰乱现象,如克制力差、容易激惹,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等特点。 《建议》:对活动度较高的小儿可适当安排活动量大、接触外界的活动;还应要求他们保持一定的安静时间(在需要时),但是时间不宜过长,以同龄小儿的标准为限。预防小儿的冲动行为,应从婴儿期就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学会“等待”;对于盛怒状态的孩子,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使其冲动行为暂时被忽视;父母或教师应避免对小儿冲动、随意性的惩罚,使儿童不断学习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攻击性/反抗性】 攻击性是指小儿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反抗性是小儿在受到他人伤害或干扰后进行的攻击,属报复还击。小儿的攻击性/反抗性,通常发生在父母或他人对其施加权威以阻碍或限制他们时,由于挫折和愤怒而对父母或他人表现出攻击性/反抗性。表现为不听话、爱发脾气、霸道及打、咬、踢父母等行为。 《建议》:对于经常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在其发生攻击/反抗性行为之后,首先应采取一贯、连续性的、而且具有一定强度的厌恶惩罚刺激。惩罚必须在攻击行为发生后尽可能快地执行。实施惩罚时,必须分析被惩罚者的攻击动机,注意被惩罚者的个性以及惩罚强度。另外,还可以让愤怒的小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如运动、游戏等。家长如果能为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提供良好的教养方式,并对其进行良好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均可减少小儿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发生。 【同伴攻击】 小儿的攻击性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同伴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咬人、踢打同伴或采取取笑、捉弄别人等敌意性攻击行为。

第三节 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

婴儿期的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常常很小就被要求去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而且我们也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无以伦比的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不过,我们在关注孩子智力开发的时候,也应该意识到关注孩子心灵的重要性。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即学习一些社会行为技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他人建立关系,以适应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情绪的发展、社会性依恋、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在心理学上,对情绪的认识、评价和协调管理能力被称为“情商”(EQ)。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认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事实证明,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快乐,他们在挫折面前能更快地调整和驾驭自己的心态与情绪,一种健全的人格和自尊也会让他们更快走向成功,并领悟和享受到生活本身的乐趣。人类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这里介绍三种基本情绪:笑、哭和恐惧。 (一)微笑 1、自发性微笑(0-5周):自发微笑又称为反射性微笑。指的是婴儿不自觉的微笑。是一种肌肉的收缩。婴儿一出生就会笑,就像婴儿一出生就会哭一样。这种笑是自发的,通常在婴儿睡眠时或者感到困倦时出现,持续时间很短,而且一般都是没有声音的笑,这种笑常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时候发生。待婴儿稍微长大一些,在他清醒的时候抚摸他的脸颊、腹部,甚至抓着他的手让他拍手,婴儿也会出现笑容,但在这时候,他的笑也是反射性的,并不是对人们的回应,不具有任何交流的意义。 2、无选择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起):具有社会性功能,对人的脸和声音都容易引起婴儿微笑。一直到3个月左右,婴儿对父母都没有特别的偏爱,他们还不会认生;他们对所有的人都不加区分的微笑,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只要他看见的是人脸的正面,那么,不管这张脸的表情如何,生气也好,高兴也罢,他们都一样会报以微笑。 3、有选择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开始能认出熟悉的个体,能对不同个体作出不同反应。这种微笑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婴儿对经常照顾自己的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经常看见的其他家庭成员,对陌生人笑得最少。 有研究表明,逗笑出现越早的孩子智力发展的越好,所以父母要使劲浑身解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4)

1.触觉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很敏感了,尤其是用舌头和嘴等敏感器官来杰出外物。_____个月大 的婴儿会通过触摸来认识物体。C.10 2.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 _________A.客体代替 3.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婴儿会用汤匙在杯子里搅动,喂一个玩具娃娃, 给她梳头,哄她睡觉。B.2 4.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5._________的儿童很容易大声地、时间地笑、要么就发脾气。C.困难型 6._____方位是最直接的身体朝向,这是表示问候、安慰、打斗和亲密对话的方位。C.面对面 7.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8.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______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B.6 9.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 大姐姐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C.时空转换 10.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末时,就已经能够运用感官去使用客体,例如,用 一只杯子做喝水的动作。C.1 11.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时,他或她能给玩具指派角色,换句话说,玩具娃 娃要去“拿起汤匙”,然后“吃东西”。A.3 12.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______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B.6 13.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14.埃克曼和弗里森描述了非言语行为的一些作用。就像握手、点头或挥手这样的姿势通常被作为 ________来使用。B.象征 15.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_______个月时在具备完善的视力。D.12 16.探究性游戏一包包括了三个步骤:_________、动手研究、提出问题。A.客体获得 17.__________是指身体和衣服、头发或饰物之间的区域。B.私密空间 18.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婴儿意识到另一个人不是自我的一部分,这种能力是逐渐获 得的。这种能力是学习其他东西的基础。B.4 19._________方位常常表示逃避或有隐瞒的意图。A.回避 20.作为一名专业儿童工作者,需要A.有爱心B.有耐心C.愿意努力工作D.思想开放E.有幽默感 21.社会经验的习得遵循的原则A.儿童是积极的社会学习者B.儿童社会习得方式多样化C.儿童喜 欢适度挑战性学习D.儿童社会习得是渐进过程 22.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和父母。A.1 23.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24.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 因素 25.()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B.班杜拉 26.考察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成就动机的影响,这是在()系统水平上进行的研究。A.微观 27.儿童用一个在碗的上方搅动的动作代替一把汤匙,或者把胳膊绕道头上象征绞人的绳索,这种 现象属于_______.B.客体虚构 28.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C.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9.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理解其他人用语言表达出得想 法。D.6 30.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2岁末,儿童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自己。C.5 31.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婴儿社会性打印

第五节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从出生时起,婴儿就是一个社会的人,婴儿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关系等。近年对婴儿心理的大量新研究,使我们从另一新的角度,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了婴儿心理的发展,看到了婴儿情绪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一、最初的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如新生儿或哭,或静,或四肢蹬动。同时,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是初步分化的。情绪专家伊扎德(C.E.Izard)研究表明,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就展示出了五种不同的情绪,它们是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基于自己和他人的一系列研究指出,新生儿即已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四种表情。可见,婴儿出生后不仅有情绪,而且已初步分化。但是,儿童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遗传本能,且与儿童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因此,它们是最初步的原始的情绪反应。 随着婴儿发展,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一般研究认为,婴儿在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婴儿出现愤怒、悲伤;6~8个月时,婴儿出现对最熟悉、亲近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及分离焦虑等。1.5岁左右时,伴随自我意识和交往、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婴儿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更高级、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同时,原始、最初的情绪反应如笑、哭、恐惧等也不断分化、发展。比如,哭逐渐分化为因饥饿、寒冷、疼痛、困倦、玩具被拿走、成人离开、恐惧、惊吓、成人批评、焦虑等引起的哭;恐惧也由一开始的由物理、机体刺激如刺耳的高声、身体突然失去平衡等引起,发展为渐与知觉、经验相联系,并越来越多地与人际交往、想象、语言相联系在一起。 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初生婴儿的情绪基本都是生理性的,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反应,由机体内外某些适宜、不适宜的刺激所引起,并反映机体当时的内部状态、生理需要。但是,婴儿自降生的时刻起,即进入人类社会环境中,和成人进行相互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着情绪的社会化。 婴儿情绪社会化是当前情绪发展研究的焦点之一,是近年研究、探讨得最多的热点课题之一。婴儿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和情绪的社会性参照等既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情绪社会化研究的中心主题。 (一)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婴儿发展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虽然婴儿生来就有笑的反应,但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皮质下的神经冲动自发发放有关,与脑干或边缘系统的兴奋状态变化有直接联系。因此,它通常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或困倦时,并且是突然出现、低强度的。这种笑通常也被称为内源性的笑,常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出生后3周左右,在婴儿清醒时,轻轻地抚摩其面颊、腹部,也能引起婴儿微笑。婴儿4~5周时,把其双手对拍,让他看转动的纸板,或听各种熟悉的说话声等,都能引起婴儿微笑。但此时这些微笑不管是内源性的还是诱发性的,都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的微笑。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关系: 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 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联系: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区别: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绪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内在体验,都是心理体验。 2、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 3、情绪和情感密切相关,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 4、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从发生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2、情绪带有情景性和暂时性的特点。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3、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情绪直接驱动、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情绪的外部表现叫表情,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 人类的表情有: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 4、情绪和情感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对性格具有重要影响,儿童形成的稳定情绪特征是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对个性的最终形成至关重要。 第二节早期情感的发生 一、情绪的发生: 1、原始情绪说 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怕、怒、爱。 2、情绪分化说 8-10种基本情绪:愉快、兴奋、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 二、婴儿的几种基本情绪表现: 1、哭(消极情绪) (1)饥饿的啼哭(2)发怒的啼哭(3)疼痛性啼哭 (4)恐惧和惊吓的啼哭(5)不称心的啼哭(6)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2、笑(积极情绪) 一周:自发性微笑 三周:诱发性微笑 四个月:社会性微笑 3、恐惧(消极情绪) 四个月:出现与知觉相联系的恐惧 六个月:怕生 两岁左右:预测性恐惧 4、焦虑(消极情绪) 焦虑:只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不确定的心神不定。 陌生人焦虑:指婴幼儿对陌生人的警觉反应。 分离焦虑:是孩子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 (1)反抗阶段(2)失望阶段(3)超脱阶段

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章 早期情绪 与社会性的发展婴儿情绪的发展情绪的功能与发生婴儿的情绪表达婴儿的情绪体验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与自我调节早期道德感的萌芽气质及其发展气质结构气质的测量气质的稳定性遗传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婴儿期社会交往的发展依恋的概述依恋的发展对依恋的解释依恋类型及其测量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条件依恋与日后发展日托机构与婴幼儿早期的社会性发展从对父母的依恋发展到与同伴的社会交往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自我意识的发生――自我认识自我分类的产生自我控制的出现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孟昭兰(1997)把婴儿的情绪功能归纳为以下四点:情绪有适应功能;情绪具有驱动功能;情绪有行为组织功能;情绪具有交流功能。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情绪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出生到1个月内):新生儿具有的一系列基本情绪是感兴趣、痛苦、厌恶和快乐的面部表情。第二阶段(出生1-7个月):其他的基本情绪如愤怒、悲伤、欢乐、惊讶和害怕等在2-7个月期间陆续显现(Izard et al., 1995)。第三阶段(出生6个月以后):出现的情绪是惊奇、害羞和嫉妒。二、婴儿的情绪表达婴儿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主要是用嘴作怪相,可以是自发的笑或反射性的笑,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对熟悉人的脸和不熟悉人的脸,作出不同的反应。二、婴儿的情绪表达婴儿的哭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有生理需求。第二阶段:心理激活(1个月)。一种低频、无节奏的没有眼泪的“假哭”。这种哭泣通常意味着婴儿需要得到注意或照看。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泣(2个月-22个月)。在这一阶段,不同的人可以激活或终止婴儿的哭泣。二、婴儿的情绪表达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 VS 早期社会性的发展虽然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还很幼稚,但很明显,婴儿所展现出的情绪能与照顾者之间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并影响照料者对婴儿的反应。婴儿的情绪表达帮助婴儿与他们的亲密同伴“逐渐了解对方”、亲近对方。三婴儿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的发展:快乐消极情绪的发展伤心的情绪害怕的情绪怯生是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

婴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婴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0-1个月 ★当看见人的面部时活动减少 ★哭吵时听到母亲的呼唤声能安静 ★对孩子讲话或抱着时表现安静,当抱着时,孩子表现独特的有特征性的姿势(如紧紧的蜷曲像一个小猫) 2~3个月 ★逗引时出现动嘴巴、伸舌头、微笑和摆动身体等情绪反应 ★能忍受喂奶的短时间停顿 ★看见最主要看护者的脸会笑 ★自发微笑迎人,见人手足舞动表示欢乐,笑出声 ★哭的时间减少,哭声分化 4~6个月 ★会对着镜子中的像微笑、发音,会伸手试拍自己的镜像 ★随着看护者情绪变化而变化自己的情绪 ★看到看护者时伸出两手举起期望所他(她) ★能辨别陌生人,见陌生人盯看、躲避、哭等,开始怕羞,会害羞转开脸和身体 ★高兴时大笑 ★当将其独处或别人拿走他的小玩具时会表示反对 ★会用哭声、面部表情和姿势动作与人沟通 7~9个月 ★懂得成人面部表情,对成人说“不”有反应,受责骂不高兴时会哭 ★表现出喜爱家庭成员,对熟悉欢喜他(她)的成人伸出手臂要求抱 ★对陌生人表现出各种行为如怕羞、转过身、垂头、大哭、尖叫、拒绝玩或接受玩具,情绪不稳定,表现忧虑 ★喜欢玩躺猫猫一类的交际游戏,而且会笑得非常激动、投入 ★会注视,伸手去接触、摸另一个宝宝 ★喜欢照镜子 ★会挥手再见、招手欢迎,玩拍手游戏 ★当从他(她)处拿走东西时,会遭到强烈的反抗 ★听到表扬会高兴地重复刚才的动作 10~12个月 ★会模仿手势,面部有表情地发出声音 ★喜欢重复游戏,例如“再见”、玩拍手游戏。躺猫猫

★显示出更强的独立性,不喜欢大人搀扶和被抱着 ★更喜欢情感交流活动,还懂得采取不同的方式 ★能玩简单的游戏,惊讶时发笑 ★准确地表示愤怒、害怕、感情嫉妒、焦急、同情、倔强 ★以哭引人注意 ★听从劝阻 13~18个月 ★能在镜中辨认出自己,并能叫出自己镜像中的名字!(嘟嘟做到了!) ★对陌生人表示新奇!(嘟嘟早在七个月时就提前做到了) ★在很短的时间内表现出丰富的情绪变化,如兴高采烈、生气、悲伤等!(这一点,嘟嘟现在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到别的小孩哭时,表现出痛苦的表情或跟着哭,表现出同情心!(这点,嘟嘟刚好相反,见到别的小朋友哭时,她会假装学着他们假哭来取笑他们~一副幸灾乐祸的小样儿~~不过如果是见到外婆哭(当然是假的!)嘟嘟会真的心痛地跟着哭!其他人,免谈!不落井下石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受挫折时常常发脾气!(发臭脾气这一点不用说,当然老早会了) ★对选择玩具有偏爱!(是啊~~) ★醒着躺在床上,四处张望!(不会那么静,老早起来到处乱淘了!) ★个别孩子吮拇指习惯达到高峰,特别在睡觉时!(从小没这习惯,如果要吃手,也不会光吮拇指,而是把整小手塞进嘴里) ★喜欢单独玩或观看别人游戏活动!(从小喜欢热闹,喜欢群体,往人多的地方钻,不会安份地只是看别人游戏活动,不去插上一脚,她哪里受得住!) ★会依附安全的东西,如毯子等物品!(这点嘟嘟表现得最严重,特别是睡觉时,一定会找个毯子,被子之类的东东垫在席子上然后再睡着上面!) ★开始能理解并遵从成人简单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理解是老早的事情了,可是要说到遵从,就要看她大小姐心情喽!心情坏的时候,别说遵从了,她完全会故意给你来个背道而驰的!)★对常规的改变和所有突然变迁表示反对,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这点妈妈很庆幸嘟嘟也不样的,嘟嘟一向适应新环境,新事情的能力很强) 19~24个月 ★能区别成人的表情 ★在有提示的情况下,会说“请”和“谢谢” ★与父母分离会有恐惧感 ★当父母或者看护人离开房间时会感觉到沮丧 ★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成一些技能感到骄傲 ★不愿把东西给别人,只知道是“我的” ★情绪变化开始变慢,如能较长地延续某种情绪状态 ★交际性增强,较少表现出不友好和敌意 ★会帮忙做事,如学着把玩具收拾好 ★游戏时模仿父母动作,如假装给娃娃喂饭,穿衣!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第五节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情绪发展 (一)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 1、华生 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2、布里奇斯(,加拿大,1932 ) ?约5 ?4 ?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 二、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 等几个方面。 (一)婴儿依恋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 1、定义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 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3、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鲍尔比)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 indiscriminate responsiveness to humans ? ? ?3~6 ? ?6 ? partnership behavior ?2以后。婴儿的有目的的行动、语言的交往和进行适宜反应等能力越来越成熟。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主动的进行各种接触,开始理解依恋对象的目的,情感和特点,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多的灵活性。他们也能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并且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 进行交往。 4、婴儿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securely attached): 65%-70% (2)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ed): 20%

发展6 个性与社会性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气质的发展 (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学说人物分类特点 传统四类型说希波克拉 底、盖伦 多血质敏感性低,反应性、主动性强,兴奋与抑制过程的 平衡较好,情绪兴奋性高,可塑性高,外倾胆汁质敏感性低,反应性、主动性强,行为较刻板,情绪 好冲动,抑制力差,外倾 粘液质敏感性低,反应性低,反应迟缓,行为刻板,兴奋 性弱,情绪平和,内倾 抑郁质敏感性高,反应性和主动性低,反应迟缓,刻板, 情绪抑郁,内倾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不可抑制型强不平衡对应胆汁质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对应多血质 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对应粘液质 抑制型弱型对应抑郁质 三类型说托马斯、 切斯 容易型40%属于这一类型。生理机能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 境,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情绪上积极愉快爱玩困难型约占10%。时常大哭大闹,烦躁易怒,不以安抚。 生理机能缺乏规律,接受新事物慢。情绪不好迟缓型约占15%。活动水平低,反应弱,情绪消极,安静; 逃避新事物,适应变化慢,能缓慢接受新事物 布雷泽尔 顿 活泼型爱哭闹,活泼 安静型不活跃,安静,动作柔和、缓慢 一般型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活动特性说巴斯活动性忙于探索外在世界或做一些大肌肉运动,乐于并经 常从事一些运动性游戏。比其他类型婴儿更易引起 与他人的冲突 情绪性通过行为或心理生理变化而表现出悲伤、恐惧或愤 怒的反应。易对更细微的厌恶性刺激作出反应且不 易安抚,恐惧水平和愤怒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社交性愿意与不同的人接触,不愿独处,在社会交往中反 应积极,在追求家庭成员或不相关人员的接纳上都 同样积极 冲动性在各种场合或活动中极易冲动,情绪、行为缺乏控 制,行为反应的产生、转换和消失都很快 抑制—非抑制说卡根抑制型拘束克制、谨慎小心和温和谦让 非抑制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精力旺盛、自发冲动 (2)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气质是最稳定的心理特征之一,但是由于婴儿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的高速变化和发展,因此婴儿气质也有一定可变性。社会环境也对婴儿气质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持续影响。

学前心理学之婴儿社会性发展

?早期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引言 ?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意情绪的问题。很多家长更希望孩子有比较好的情商。 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比较好的情商?情商意味着什么?跟情绪有什么关系? ?情商高的表现大致有:遇到困难不会发愁;不会被困难压垮;临危不惧;遇到别人情绪不好的时候自己不会被感染;心里没有很多的不舒服;不容易焦虑;高兴的时候多,不高兴的时候少;挨了骂、挨了批评也不会伤心和生气。 ?第一节婴儿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一)情绪及其基本功能 情绪是对一个特殊事件的主观反应,可以从生理的、经验的和外在行为的变化几个方面加以描述。 1、总是与某一个情绪相关的诱发事件有关。比如:惊奇是由意想不到善意的事件引发的,愤怒是因为目标被干扰,恐惧是危险的场景引发的,耻辱是因为自尊受到打击。 2、生理成分。比如:变化的心跳频率和脉搏、加速的呼吸、出汗以及其他一些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功能。 3、经验成分。与我们对诱发情景及其影响方式的认知评价相联系。(小一点的孩子和大一点的孩子面对打针的反应) 4、外在行为的变化。这是在观察他人情绪状态时认识到的东西。比如:面部表情的变化;声音的变化(尖声表示恐惧);特殊姿势的变化(愤怒时会晃动拳头)等。 (二)情绪的基本功能 适应、驱动、行为组织、交流 ?情绪情感的区别 ?一般把低级的、简单的、较不稳定的、冲动性强的、比较外露、与生理联系比较密切的体验称为情绪。 ?把高级的、复杂的、较稳定的、冲动性弱的、比较不外露、社会性较强的体验称为情感。 (三)婴幼儿基本情绪的发生 1、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 布里奇斯(K.M.Bridges,加拿大,1932) 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0-3个月 初生的宝宝或哭闹、或安静,其实就是最原始的情绪反应。基本上新生宝宝至少已有愉快及不愉快两种情绪,会以笑表示舒服、愉快,以哭或皱眉表示不舒服、不愉快,主要都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新生宝宝并不会对特定对象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但到三个月大时,在看见他人的时候,会露出微笑,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最初方式。 ?当宝宝约两个月大时,父母可能会突然发现,宝宝对待自己的方式和对待其它人有些不同。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当初看到喜欢的人一样,两个眼睛都亮了起来,脸上漾开眩目的笑容,全身细胞都不断地吶喊着,期待对方的靠近。没有错!宝宝此刻正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我们,让我们深深地明白了,自己在宝宝的心中是占有相当的份量。 ?4-6个月 开始出现愤怒及悲伤的情绪,并会害怕某些事物,如害怕巨大声音或害怕从高处摔

以一个作品为例谈文学的审美性和社会性

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一片叶子落下来》是美国的演说家和作家利奥??巴斯卡利亚留下的唯一一部绘本作品。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童话,作者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了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下面我就以这个作品为例来谈谈文学的审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将分别从形象和理性以及情感和认识两个角度来探讨。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包含有某种理性。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首先科学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是以理论的形式掌握世界;而文学则通过形象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即文学的特殊存在方式是形象。这里的形象是指审美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换言之就是指表达文学作品的特殊内容所采取的一种诉诸感觉的、感性的形式。在《一片叶子落下来》这个作品中,作者在阐述生命的意义以及在探讨生与死之间的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并不是枯燥的说教抑或各类数据的证明,而是通过一片名为弗雷迪的叶子来讲述了他和他的同伴们所经历的四季的变化,其中还包括一片比较年长的叶子丹尼尔对生命中各类现象的解释,从而告诉千千万万的读者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食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而死亡也并非代表了一切的毁灭,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所借助的形象便是这片名为弗雷迪的小叶子和那片名为丹尼尔的大叶子,以拟人的口吻将作品的主旨娓娓道来,这正是文学通过形象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体现。 其次,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因为直觉往往只在直觉的瞬间才真正活现出来。简单的说,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特指审美直觉。它是感性的而不是的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弗雷迪对生命的理解是由丹尼尔一个个慢慢地解释给他听的,是弗雷迪通过感性的思维直接体验到的。在丹尼尔的讲述中,弗雷迪知道了什么叫做霜降,知道了为什么他们好多的叶子在同一棵树上颜色却各不相同,知道了秋天来了他们就要死了,也知道了为什么他们明明最后都要死却还要来这里……这些都是靠直觉领悟的。当然,我们读者在读到诸如“面对不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