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的实验突破

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卢红春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超重和失重实验的突破》首先,我说一下选这个内容的原因。

一、教材的不足:

在讲到“超重和失重”时,教材以人在电梯中的运动情况为例,通过分析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幅插图,说明人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或起立时,也能看到超重和失重现象。教材主要是以理论推导的方式讲解失重和超重现象,选取事例不足,造成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感性认识模糊,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进行了以下改进,这同时也是本实验的目的。

二、改进措施(实验目的):

自制简易“超重和失重”趣味演示装置,使超重和失重现象具体化、形象化。在引入超重和失重概念时,采用自制趣味实验开头,使学生一下处于“受激”状态,点燃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将教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这是实验用到的实验器材。

三、实验器材:

长直尺、细线、小球、台秤、纸杯、铁架台、量筒、重物、打点计时器、纸带、钩码、沙子等

下面我详细讲解一下对超重和失重的实验突破。

四、突破方法:

为了增加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感性认识,我先向学生做了两个

演示实验。

方案1:定性研究超重和失重

在一把长直尺的一端系挂两个砝码,演示时,手握直尺另

一端,请学生观察:向上加速移动直尺时,直尺的弯曲程度将

怎么变化;直尺的弯曲程度变大,是不是说明物体的重

量变大了呢?实际上物体的重量并没有改变。再观察

向下加速移动直尺时,直尺的弯曲程度又将怎么变化;直尺

的弯曲程度减小,是不是说明物体的重量变小了呢?

同样物体的重量也没有改变。

通过这个演示实验,使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体验超重和失重。

学生体验:开始时,学生用手托住汉语大词典(或者较重的物体)保持静止,然后拖着词典加速下落再到静止,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同时感受到了物体的失重和超重,自然产生了参与的喜悦感,带动了课堂气氛。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我把超重和失重的定义给学生显示了出来。 在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激发之后,我马上进行了第二个演示实验。

方案2:比较超重和失重

取一个纸杯,将两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纸杯底部,橡皮筋的另一端各挂一个小金属球,将其放在纸杯口的外边缘上,纸杯

口上系着绳子。根据经验,如果没有橡皮筋

的作用,同时由静止释放纸杯和金属球,

小金属球将比纸杯运动的快些。在有橡

皮筋连接的情况下,释放纸杯,它们是

不是将保持相对静止、一起下落呢?

演示时,使纸杯自由下落,将观察到小球在橡皮筋拉力的作用下,被拉入纸杯中,并可听到小球撞击纸杯的响声。

这里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纸杯静止时小球不能被拉动,而纸杯加

速下落时就能被拉动呢?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加深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区别能力。

前面都是定性实验感受,我们能不能定量感受超重和失重呢?

方案3:定量研究超重和失重

我先用弹簧秤拉动重物的运动来定量研究超重现象。用手

提着弹簧称的上端,弹簧秤下端悬挂一个重物,记下弹簧称

静止时指针的示数,紧挨着指针的下面有一小段吸管。

然后拉着弹簧秤加速向上运动,“超重”现象由吸管前后的

位置的变化直观的显示了出来。

这套装置是用来定量研究失重的,我先来介绍一下这套装置。

选一个尽量深一点的量筒,倒入满刻度的水,把量筒和带

有横梁的铁架台一起放在水平放置的台秤上,横梁上用细线挂

一个金属球,小球正好完全没入量筒的水中,记下此时物体静

止时台秤的示数。

演示时,烧断悬线,小球在水中加速竖直下落,在小球下

落过程中,可观察到台秤的示数变小,“失重”现象通过台秤

示数前后的变化直观的显示了出来。

有了前面的实验感受和定量探究之后,就顺理成章的进入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理论探究。

五、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进一步理解

1、理论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

我让学生对教材上人在电梯中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人的受力分析,再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很容易得出结果:

当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或者拉力)为F = mg + ma ;

当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或者拉力)为F = mg - ma ;

至此,学生从理论上清楚了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者对悬线的拉力发生变化,才是物体超重或失重的原因: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就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就处于失重状态。不论物体是处于超重或者失重状态,物体的重量并没有改变。

理论和实验的完美结合,才是物理学的最高境界。在解决了超重和失重的理论推导,下面我又设计实验,来验证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2、方案4:实验验证超重和失重现象

首先,验证失重状态下测量和理论计算的一致性。在这个过程中,我

用了传统的实验器材:长木板、打点计时器、小

车、重物、学生电源、弹簧秤等,现在请我的助

手×××老师帮忙完成实验。在有重物的一端连接

一个弹簧秤,弹簧秤下端悬挂着重物。读出装置

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现在接通电源,松开小车,

重物加速下落,重物处于失重状态。实验完成

后,再看弹簧秤的示数,发现示数减小,

说明重物处于失重状态,这和理论推导是

一致的。那么,这个示数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

算的结果,是不是吻合的比较好呢?利用打出

的纸带计算出加速度,再结合牛顿第二定

律,发现在误差范围内,测量出的示数和计算出来的结果是相等的。

下面验证超重状态下测量和理论计算的一致性。这是实验用到的装置:有定滑轮的一端垫高,让运动的小车拉着重物加速上升,重物又拉着纸带加速上升,此时重物处于超重状态。类似前面的处理方法,利用打出的纸带计算出加速度,再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发现在误差范围内,测量出的示数和计算出来的结果是相等的。

通过这个环节,超重和失重现象被完整的呈现了出来。突破了超重和失重这个难点。

六、体会:

自制教具准备实验,看似要花相当多的精力,而且老师很辛苦,但长期坚持,却能事半功倍,多年实践说明,这样做能讲活教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真正把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变“学会”为“会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说课反思对说课的一些感想

说课反思——对说课的一些感想 高一A组郑斌很荣幸参加了这次龙岗区组织的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从事教师职业已经第三年,但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说课比赛,对于说课的流程及要点,都不是十分了解。为了准备这次说课,我查阅大量资料,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终于对说课这种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我后来的说课比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的“超重和失重”。它是高一物理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内容,也是后面圆周运动章节中有关卫星运动时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过程中的应用规律分析现象的典型实例。学生学好这一节课意义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物理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信心,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开一个好头。 高一学生在前几章的学习中知道了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本章又初步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也学习了常见的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他们好奇心胜,求知欲强,学习物理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有利条件。但是学生毕竟学习物理时间不长,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对现有知识的运用不熟练,尤其就本节而言:日常生活中对“重”的理解与超重和失重中的“重”的理解发生混淆。这是他们学习本节课的不利因素。 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在说课时强调了这节课时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相结合,观察演示实验与分析过程并举的方法,这样使得教材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方法、原理等有所了解和体验,从而逐步发展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作用。 十分钟的说课时间显的如此的短暂,但由于准备还算充分,最后完成了所有准备内容的讲解。 经过这次的说课比赛,对于我的教学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让我对说课这种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有领悟到一些经验,也总结到一些教训,对于我以后的成长道路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这次说课中我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1、说课的处理还是要根据说课的步骤做,这样的话讲起来不乱,听起来也容易接受。

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优秀说课稿

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优秀说课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中国()为了帮助在校高中生,特别整理了“《超重和失重》优秀说课稿”一文,详情如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

中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标: ①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从物理名词的表面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为此,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作为本节重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现状及对策: 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

免疫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13号选手,本次说课的题目是:《免疫》,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展开我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课程标准中十个一级主体的最后一个就是“健康的生活”,一个人要健康的生活就必须懂得一些免疫知识,尤其学生在学习完“传染病”和“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后,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而且健康真的对我们很重要。学习本节课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又为下一章《珍爱生命》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传染病和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有关知识,具备进一步学习免疫问题的知识基础;同时青春期的孩子开始逐渐关注自我,对关于自身的一切知识都比较感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的疑惑: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知识比较生疏; 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订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描述免疫的功能; (2)举例说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2、(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2)锻炼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及处理能力。 3、(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健康的生活,更加珍爱生命。 (2)、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策略:本节课涉及的概念多,专有名词多,而且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化抽象为具体,通过探究实验、组织观看flash动画、卡通图片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结合一系列具体的资料分析,探究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从而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抗体、抗原、特异性免疫等较为抽象的概念更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通过查阅资料和设计调查问卷,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精神。在板书的设计上,应简洁明了,以重点突出概念性词语为主。 教学过程由6个教学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实验探究、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 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课题】超重与失重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6节超重与失重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 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 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 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 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掌握超重与失重的条件,并会运用此只是来解释一些生活上的现象。 3.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以一个实验创设情境,进入新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与理论讨论加深理解,最后演示实验,分析实验,得出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失重的一种特殊情况:完全失重。并引导学生分析解释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让物理走向生活。 4、教材的处理:本节课着重于培养学生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释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因此在内容上着重于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概念,通过概念来解释生活现象。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沪科版必修一一、说教材 《超重与失重》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这节课是本章前四节所学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根据新课标、教育新理念及学生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 3.可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与失重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教学难点】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与失重的现象 二、说学情 本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但仍存在“超重、失重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的错误认识,从而本节课要从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类比,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将以讨论法、实验法为主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体现了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新课标精神。 在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环节 通过“神五”升空和体会超重和失重小实验引出课题,增强学生对超重、失重的感性认识。 本环节通过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环节二:新课讲授 学生分组观察不同情况下测力计示数变化的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归纳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质。 本环节根据情景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了新课程基础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通过研究圆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教材处理教材中的“火车转弯”与“汽车过拱桥”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顺序作了对调,并把最后一部分“离心运动”放到下一节课处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3)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四)重点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依据: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课本中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并且对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地比较仔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五)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尤其是在火车转弯问题中。突破办法:组织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火车车轮结构等问题借助演示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 二、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推理法和分析归纳法。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图片,并辅以视频。 多媒体使用说明: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空洞的语言描述得以形象地展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学法分析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归纳总结出结论。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

2020高中物理4.6超重和失重教案7粤教版必修1

超重失重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 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 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 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b:分析题意: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 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 支一G= ma 则:F 支=G+ ma 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 :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F 压=F 支=mg= 500N 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 态有关。 e:总结:升降机加速上升的时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人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练习题: 一个质量是40kg的物体,随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求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 学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时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F= 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产生了超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物理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与热情。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超重与失重定义及现象; B、了解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C、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产生超重与失重的原因; D、利用所学,能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B、通过对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看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的视频材料激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超重、失重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关系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该节课和学生的特点,本人将以探究启发式教学为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手段,通过创设情境、由问题引入思考,使学生从态度、情感上体验合作探究、自主交流思想理念,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现象。所以本节课将用到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推理分析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 2、学法 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推理分析法,实验法,小组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出对“超重与失重”的感性认识; 观看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和嫦娥一号的视频材料 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及感觉,从而导入新课。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台秤(演示和支持力压力有关的现象)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引入)视频引入;或实验引入(用弹簧测量计和台秤) (若有视频资料)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若无视频资料)有孔的饮料瓶,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这现象就属于超重和失重现象,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再做一次演示实验) 静止:弹簧测量计的示数等于钩码的重力大小

当释放右边的重物时:弹簧测量计的示数大于钩码的重力的大小 (教师)如果我们此时仍然看弹簧测量计的示数作为钩码的重力大小, 那么“看起来的重力”(叫视重)就比实际重力大,这种现象在物理中 叫做超重。 一、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 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问1)为什么此时的拉力比静止时拉力要大?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教师)如图中,重物在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下一起做加速度大小相同的 加速运动,重物向下加速,而弹簧测量计和钩码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一起 向上作加速运动。 (分析)对物体受力分析可知,T—G=ma,所以:T=ma+G,因此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所以弹簧测量计的示数大于重力;再从过程分析看,物体加速向上运动,加速度向上,合力方向向上,拉力大于重力。而物体重力未发生任何变化。 (问2)起重机在吊起重物时,有经验的司机都不让物体的加速度过大是什么原因? (过)超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当站在电梯向上启动时,我们有种头晕的感觉,而此时放一台秤在你的脚下时,台秤的示数会比你的体重大,这种现象也是超重现象。能说明这个问题吗? (分析)对电梯上的人受力分析,N—G=ma ,所以N=G+ma ,因此支持力比物体的重力大,所以台秤的示数比我们平时的体重大(注意:物体的重力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也是超重现象);从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加速度仍然向上。 我们可以用小台秤演示一下 (演示实验)台秤上匀速和加速测量物体的重力的比较 归纳:物体都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它们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自身的重力,物理中把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 注意:发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可能的运动状态(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练习:

人教版必修2 5.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本次说课我将分为6个步骤,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的第七节,是圆周运动的应用课,内容丰富,教材中例子的选择都各有特点,很有代表性: 铁路的弯道——是分析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 拱形桥和凹形桥是分析竖直面上的非匀速圆周运动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研究失重问题 离心运动是研究向心力不足时物体的运动趋势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本课只研究前两部分,铁路的弯道分析,也会放在先分析汽车在水平路面转弯之后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探究从易到难。 学习本节内容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学会分析圆周运动的方法,并应用到拱形桥、弯道等实际 的例子中。

3、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事例的分析,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分析 向心力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常常误以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因此,分析向心力来源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抓住先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受力分析),再分析向心力的来源。明确告诉学生受力分析只分析性质力。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 图示法利用图片、影片、示意图等使本节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简洁的展现给学生。 问题发现法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

教案超重和失重

课题:超重和失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1)视重与实重的概念及区别 (2)应用超重失重在实际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及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2005年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实现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各种媒体都有大量的相关报道,其中就谈到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研究超重和失重对我们新产品的开发、科技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制造泡沫金属,用来制造机翼,又轻又结实;还可以用液态金属制成绝对球形的理想金属珠,还可以制成超长度的玻璃纤维等等。 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超重和失重现象?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知识回顾: 1、加速度a方向的判断:

加速上升:() 加速下降:() 减速上升:() 减速下降:() A、a方向向上 B、a方向向下 2、怎样才能用弹簧秤准确测量物体的重量呢?我们除了要注意弹簧秤的量程以及校正调零之外,还要注意什么呢? 课件演示:重力的测量——说明称量系统静止时,示数表示物体的重力 课件演示:称量系统加速上升、加速下降时示数发生了变化,这时弹簧秤的示数表示的是物体的视重 ◆新课教学: 一、视重:测力计的示数 视重通常指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 例:质量为m的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求下列情况下人对测力计的压力,测力计的示数又为多少? ①升降机以加速度a加速上升 ②升降机以加速度a减速下降 解:①加速上升时 以人为研究对象, 由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有: F-mg=ma F=mg+ma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F′=F= mg+ma 即测力计示数为F视= mg+ma ②减速下降时(同上) 我们把视重大于物重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二、超重:视重大于物重 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 学生分析: 加速上升F视=mg+ma > mg 超重 减速下降F视=mg+ma > mg 超重 共同点:加速度方向向上 1、产生条件:加速度向上 2、视重:F视 =mg+ma a mg

5.5-《超重与失重》(沪科版必修一)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知识的能力,能更好地解释生活、生产以及航天事业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 ②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③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②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教学重点 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4.教学难点 ①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上,首先由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在新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电脑演示电梯的升降,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层层展开,由浅入深,环节紧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启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学法: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领会抓住主要因素,建构物理模型。 说教学程序 1. 通过视频资料,引入新课(3分钟) 通过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2. 积极主动,探索新知 (1)超重和失重现象(7分钟) ①实验(学生完成)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升降机中体重计指针的变化。体重计指针的示数,反映了体重计受到人的压力的大小。要求学生归纳上升或下降两过程中体重计读数与重力的关系。 现象:上升:大于G→等于G→小于G 下降:小于G→等于G→大于G ②概念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拉力(视重)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现象。 (2) 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25分钟) ①实验分析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应用巩固”的思路设计本课。由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方法是:以超重与失重现象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 完 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对学习有兴趣、有成就感! 本设计的特色是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提高探究活

动的有效性,设计了“表格”进行指导。另一个特色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不仅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而且应用力的传感器把受力的瞬间问题轻松解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发现法 四器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自制powerpoint 课件 (3)录像片段 (4)自制超重失重演示仪 (5)力的传感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航天员在太空之旅面临多重考验》 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而就在我们身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板书)一究竟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取悬挂钩码的弹簧秤:弹簧秤的读数:反映的是钩码对它拉力的大小。 当把砝码往下拉时:有时拉力大于砝码的重力 有时拉力小于砝码的重力 提出问题:难道钩码的重力会发生变化吗? ——这里就有超重失重。 取体重计:体重计的示数反映的是人的体重。 当人下蹲时:有时压力大于人的体重 有时压力小于人的体重 从刚才俩实验得出超重失重的概念。

完整word版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超重与失重》。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㈠、教材的地位 《超重与失重》是鲁科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证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有:1、超重现象;2、失重现象。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定律。这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此外,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物理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与热情。本节有如下特点:①本节的知识与牛顿第二定律紧密相关,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此现象;②利用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使学生能直接或者间接的感受到实验的现象与效果;③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哪些状态下,所测出来的重力会有所改变。 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和完全失重现象。 ②理解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观看录像、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②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到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 ②通过运用超重和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 ③通过观看有关宇航员在太空舱中的生活状态,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㈢、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与失重,并探究出它们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本质。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不是物体的重力发生变化,而是物体所受的支持力或拉力发生了变化。 二、说教法、学法 ㈠、教法 根据该节课和学生的特点,本人将以探究启发式与谈话法为教学主线,配合以讲授法、演示法为辅,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手段,通过创设情境、由问题引入思考,使学生从态度、情感上体验探究过程、自主交流思想理念,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现象。所以本节课将用到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推理分析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 ㈡、学法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牛顿定律的应用---超重与失重 黑龙江省兰西县第一中学杨立君 一、说教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条目4:“……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学习者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运用,对概念的理解还很抽象。本节课要帮学生建立一个生动的场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实现学以致用。 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超重失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利用生活现象,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主动学习。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但应用还不够灵活,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相关实验现象抽象推理出科学的结论。 学生对物理实验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实验的观察不够全面,对试验中的问题应或该注意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三、说目标 考虑了上述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通过举生活中的事例已经课堂实验使学生 (1)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b、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结合我国的“神舟”号载人飞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超重、失重是一种假象,它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对这一点的理解学生往往困难较大,所以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2)超重与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分析超重与失重,加速度是关键。只有加速度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及初始状态才能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因此,超重、失重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关系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教学的内容实际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应用归纳,所以本节教法以导引式教学法为主。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去“看”“问”“想”

超重和失重教案

§4.7 超重和失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 1.通过相关的图片结合生活实例引出学习主题-超重和失重。 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以及下楼过程和状态,再结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老师这里有一台体重计,我们知道体重计是用来测量体重的,也就是人的质量。 师:请一位学生上来用体重计测量其体重,提出问题:体重计的原理?(强调静止状态)师:让学生下蹲和上升,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质量会不会发生改变?体重计的示数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让学生进行演示,观察现象。(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改变) 师: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发生改变呢?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 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超重和失重。 (二)教学内容 A.回顾(体重计的原理) 问题: 师:我们知道体重计测量体重应用的是什么原理呢? 分析: 1.我们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一下。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当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发生改变,那么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体重计的示数就发生了改变。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数值上)注意:在任何状态下都成立 2.二力平衡的原理。人受到的重力G=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 注意:物体静止或者匀速运动状态也就是平衡状态下才成立 3.故: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人受到的重力G。所以我们说由于人对体重有一个压力F'而产生的示数在数值上和人的质量相等。 4.原理:体重计是通过测量物体对体重计的压力来测量物体的重力。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 教学设计 郝丽丽

一、设计思想 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把生活中低层次的原始经验、素材经分析、加工,变为高层次组织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提升素养和品质。通过教学的生活化,用反思、修正、逐层递进的方式,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以实现《新课标》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要求。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穿插着师生评价(提问)、生生评价(组间交流)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谈谈我学到了什么?)等现场的动态反馈,针对反馈情况,及时做出适切性评价和教学调整。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2.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意在激发学生情感价值。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四、教学目标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冯扬)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冯扬)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贵州师范大学物电学院2010级的研究生冯扬,今天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超重与失重,我将从以前几个方面来谈我说课的内容。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的一个范例,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也是航空航天中常常涉及的重要问题。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超重与失重这一节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七节的内容。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运用,对概念的理解还很抽象。因此本节课首先要帮学生建立一个生动的场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 第二、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超重失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利用生活现象,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主动学习。 第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但应用还不够灵活,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相关实验现象抽象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四、学生对物理实验一般来说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实验的观察不够全面,不够仔细,对实验中的问题或应该注意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超重、失重其实是一种假象,它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的一种现象,物

目的:接触航空航天的知识,学生觉得知识含量新奇,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4:课堂巩固练习(两道练习题) 目的:检测学生课堂是否习得了有关于超重与失重的知识,能否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失重现象。 例1:如图:一架电梯匀减速向上运动,请在图1中标出加速度方向。在选项中哪个图正确表示了作用在电梯上的力的情况?(F 为钢索拉力,G 为重力) 例2: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一个 4kg 的物体,在下列情况下,物体的重力是多少?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大?(g= 9 .8 m/s2 ) (1)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上升。 (2)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上升。 (3)以0 .2m/s2 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 (4)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 (5)以9 .8 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 课堂巡查,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相关情况。 五、课堂小结。 (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重力不变。 (2)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只决定于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 (3)牛顿运动定律问题处理的一般思路: v 图 A F F G F G F G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冯扬)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师大学物电学院2010级的研究生扬,今天给大家说课的容是超重与失重,我将从以前几个方面来谈我说课的容。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的一个例,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也是航空航天中常常涉及的重要问题。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超重与失重这一节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七节的容。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运用,对概念的理解还很抽象。因此本节课首先要帮学生建立一个生动的场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 第二、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超重失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利用生活现象,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主动学习。 第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但应用还不够灵活,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相关实验现象抽象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四、学生对物理实验一般来说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实验的观察不够全面,不够仔细,对实验中的问题或应该注意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超重、失重其实是一种假象,它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的一种现象,物

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但是学生对这一点的理解往往困难较大,所以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其次,超重与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分析超重与失重,加速度是关键,速度是一没有直接关联的物理量。只有加速度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及初始状态才能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因此,超重、失重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关系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3、教学重难点 A.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B.超重、失重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关系。 在综合了以上分析以后呢,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现象,能运用牛顿定律解释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经历视频观看过程及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学生经历分组探究实验过程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结合航空航天容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 启发式问题导入法实验法讲练法 三、学法: 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应用规律、指导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