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论 名词解释整理 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游戏论 名词解释整理 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游戏论 名词解释整理 自学考试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和材料,主要

6种。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行感观教育和

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

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

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

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

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

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

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

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游戏是儿

童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

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11、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为以动力。

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自己动作之间关

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

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

标识模仿对象。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

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9、感觉运动性游戏:两岁前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

使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组成。(机能性、练习性、实践性游戏)

20、象征性游戏: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

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应周围现实生活。

21、创造性游戏:较多体现儿童主动、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自主自

愿、创造的活动。

22、以物代物: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

名当前物体。

23、情景转变:使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24、角色行为: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25、角色意识:能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即能在游戏中辨别

真假。

26、角色认知: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

27、角色扮演:儿童在游戏中以人代人,通过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模仿或

假装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28、游戏主题: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作为游戏的题目。

29、游戏情节: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

容的基本要素。

30、人的基本活动:有两层含义:①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外,

发生频率和时间最多的活动;②对人的生活或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

31、行为动机:实现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互动作用的心理中介或桥梁。

32、专门化玩具:根据游戏需要,专门设计制作,可直接充当游戏的员或设备的

玩具。

33、非专门化玩具:日常生活中无固定用途、玩法、确定性不强的废旧物品或天

然材料,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

34、娱乐玩具:模拟动物和人的滑稽造型、动作的玩具。

35、形象玩具∕主题玩具:模仿物体原形的玩具。根据模拟对象有无生命,又分

为角色玩具和用具玩具两类。

36、技术玩具∕科学玩具:借助发条、惯性、电池、无线电遥控、声控、光控、

磁控、温控等活动的玩具。

37、场地空间密度: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单位空间内的人数)和游戏材料密度(单

位空间内材料设备所占空间的比例)两方面。

38、场地结构:各种设备(或玩具)及其构成的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户内场

地中主要探讨空间的开放和区隔;空间区隔的安排;小型分隔区和大型开放区与游戏品质的关系。户外游戏场地分为传统游戏场地和创造性游戏场地。

39、游戏的教育化: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

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40、教育的游戏化: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

使枯燥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41、活动区的界限性: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教

师进行管理。

42、活动区的相容性:布置活动区时考虑各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

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43、活动区的转换性:教师划分各区域时,考虑幼儿可能出现将一个活动区的活

动转换延伸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44、目的性游戏∕自选游戏∕本体性游戏:让儿童自选、自由地开展游戏活动,

发挥自主性特点,激发内在活动动机,产生积极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身心发展,实现游戏本身的发展价值。

45、教学游戏∕手段性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

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

46、游戏常规:学前教育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适宜行

为的禁止或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

47、平行性游戏:指导教师接近儿童,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样的游戏,但

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48、合作游戏策略: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

仍由儿童掌握游戏进程,教师以暗示的方式引导儿童合理展开游戏情节。

49、领导游戏策略: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

关键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50、学前游戏评价:以教育中的学前儿童游戏为对象,判断其效用的价值。

广义:既是对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评价(教师指导游戏的行为、环境材料的创设、计划制定、时间安排、游戏开展与指导中的保教质量的

评价等);也是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儿童游戏中的情绪

状况、兴趣偏好、认知和经验水平、使用操作材料的情况、语言水平、

社会性的表现及游戏的自主性、创造性等)。

狭义:对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游戏教育作用的评价、儿童现有游

戏发展水平的评价)

51、游戏指导:教师在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中,合理地对儿童施加一定的影响或

干预,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

52、结构游戏∕建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积木、沙、土等),

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

53、模拟构造:模仿结构实例的构造活动。

54、命题构造:有指定主题的造型活动。

55、自由构造: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的创造活动。

56、表演游戏: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

57、体育游戏: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技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游戏。

58、智力游戏:成人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的有规则游戏。

59、音乐游戏: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具有音乐和动作相配合的

特点。

60、语言游戏: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一种游戏。

61、计算游戏:根据幼儿园计算教育的要求来确定内容与目的,构思游戏规则与

玩法的游戏。

62、亲子游戏:家庭内,成人与儿童间发生的游戏。

学前游戏论复习最全(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摘自PPT) 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例如建构性玩具。(摘自《学前游戏论》) 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摘自《学前游戏论》) 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摘自网络)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摘自《学前游戏论》) 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15.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指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前游戏论套题 答案

1.第1题 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和___。 您的答案:答案:体验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 2.第2题 有规则游戏有:智力游戏、体育游戏、___等。 您的答案:答案:音乐游戏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 3.第4题 以游戏者身份参与的游戏有平行游戏和-----------。 您的答案:答案:共同游戏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 4.第5题 教师对儿童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___。 您的答案:答案:现场指导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 5.第6题 3岁前幼儿常玩的游戏是-----------------。 您的答案:答案:活动性游戏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 6.第13题 现代学前教育的两种重要手段是___。 您的答案:答案:游戏与教学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 7.第14题 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是___。

您的答案:答案:福禄贝尔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 8.第15题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儿童游戏需要的性质是___。您的答案:大案:生物性的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 9.第16题 幼儿园教育实施的游戏一般主要分为创造性游戏和___两大类。您的答案:答案:有规则游戏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 10.第17题 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的是___ 您的答案:答案:福禄贝尔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 11.第18题 英国心理学家___将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您的答案:答案:斯宾塞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 12.第19题 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是___、动作、活动对象和言语。 您的答案:答案:表情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 13.第20题 幼儿阶段最常见的典型游戏形式是___。 您的答案:答案:象征性游戏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游戏名解 学前游戏概论 1.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 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2.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 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 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 3.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 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 用以发展自己。 4.选择:批判的吸收。 5.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 果时,不允许带有价值偏见。6.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 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 研究原则。 7.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 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 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 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 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 展。 8.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 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 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 种方法。 9.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 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 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0.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 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 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 的研究方法。 11.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 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 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 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 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 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12.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 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 情况下进行的实验。13.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 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 的实验。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 派 14.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 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 识之间。 15.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 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 关的欲望 16.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 的原是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 懂什么逻辑、道德,只受唯乐原 则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17.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 着人你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 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受理想 原则支配 18.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 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 来的一部分 19.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 概括性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 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 20.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 下是自身发生变化 21.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 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 中去。 22.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 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情绪、 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 23.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 机能,它是随意的、主动地,反 应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其实 现过程是间接地,是以符号或词 为中介的,它起源于社会,是文 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24.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 际,表现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 的形式。 第二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 特征 25.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 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悦情绪体 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 26.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 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 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 27.学习是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 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 是主体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 生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 所导致的变化。 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 童发展 28.实物活动:指以对物体的操作为 特征,以掌握所规定的物体用途 和使用方法为结果的活动。 29.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 和最佳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 动。 30.探究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 境的需要,并以最佳觉醒水平需 要为基本内驱动力,智力类和象 征性游戏主要由此引发。 31.成就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 境的需要和社会性交往需要。 32.亲和性动机:源于尊敬或认可需 要,并以社会性交往需呀为基 础。 33.象征性游戏:是儿童靠模仿和想 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 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 用来反应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形 式。 34.情景转变:行为脱离他原有的真 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 景。 35.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 种不在眼前的物体,且能够用被 代替的物的名称来命名当前物 体。 36.以人代人: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 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 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不属 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 特征。 37.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 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它 是根据过去感知过事物的形象来 模仿他人的行为。 38.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发生的结 果,他是儿童对自己游戏中扮演

学前游戏论离线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学前游戏论》课程作业 姓名:学号: 年级:2014秋学习中心:余杭学习中心—————————————————————————————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论 一、名词解释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 游戏精神:是超越自己,不断挑战,能欣赏游戏,能从游戏中得到快乐于满足感。 二、辨析题(请判断以下儿童行为是否是游戏) 1、明明在数学区里,拿起卡片,对应卡片上的数字夹夹子,夹好之后立起来, 数字小人就可以站好了,他看起来对自己的本领很自豪。(是) 2、今天莉莉选择的是玩橡皮泥,老师请她做一个小胖猪试试,并为她提供了范 例,莉莉就努力做起来。(否) 3、浩浩早上一到幼儿园就拉上他的好朋友袁帅进了建构区,两个人插了一把机 关枪、一把手枪,接着就对着打起来,一边嘟嘟地开着枪,一边炫耀着自己的枪最厉害。(是) 三、简答题 1、游戏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积极的情绪体验;内在动机;自主性;特殊的真实与想象;重过程,轻结果;内在规则与次序。 2、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游戏能促进儿童身体生长发育;游戏能促进儿童肢体动作和运动力能力的发展; (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游戏能促进儿童感官的发展;游戏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游戏促进儿童思维发展;游戏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有助于儿童良好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一、名词解释 生活预备说: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卡尔、格罗斯认为,在幼儿时代就要游戏,而游戏是未来生活中最好的预备。 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 顺应: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二、连线题(请将下列游戏理论及其代表人物用画线的方式进行匹配)

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卷 及答案

(课程代码 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 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游戏研究始于() A.18世纪下半叶 B.18世纪上半叶C19世纪下半叶 D 19世纪上半叶 2. 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依德 B 班都拉 C 福禄贝尔 D 陈鹤琴 3.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领域中发展终结的是() A 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B 练习性游戏的出现 C 非练习性游戏的出现 D 非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4.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是() A 6—11岁 B 7—12岁 C 8—13岁 D 9—14岁 5.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认为,游戏是儿童的() A 非能性活动 B 本能性活动 C 非社会性活动 D 社会性活动 6.不属于纽曼的游戏的特征的是() A内部控制 B 内部虚拟 C 内部真实 D 内部动机 7.带有“好像”和“假装”特点,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 A 结构游戏 B 感觉运动游戏 C 练习游戏 D 象征性游戏 8.把游戏分为未分化型游戏、累积型游戏、连续型游戏、分节型游戏、统一型游 戏的分类标准是() A 根据儿童在游戏中身心体验不同 B 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不同 C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对象不同 D 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不同 9.用雪堆雪人属于() A 感觉运动游戏 B 象征性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1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会性交往需要属于() A 第一层次的需要 B 第二层次的需要 C第三层次的需要D第四层次的需要 11.以下不属于有规则的游戏是() A 智力游戏 B 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玩雪游戏 12.在角色游戏中关注的焦点在于游戏的规则及角色扮演的逼真程度的是() A 托班幼儿 B小班幼儿 C中班幼儿D大班幼儿 13.幼儿结构游戏的基础是() A活动目的 B结构材料 C 建构成果D 游戏规则 14.“按颜色分类”的游戏属于() A活动性游戏 B语言游戏C感官游戏 D智力游戏 15.“依照简单模型搭建房子”的游戏适用于() 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三岁左右 D四岁左右 16.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 A 合理的学期计划 B 足够的游戏空间 C 充足的游戏时间 D足量的游戏人数 17.评价游戏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的根本出发点是() A 教师是否是游戏的指导者 B 儿童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C儿童是否是游戏的主人 D教师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18.提出“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关系如何”观点的是()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游戏名解 学前游戏概论 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 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用以发展自己。 选择:批判的吸收。 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允许带有价值偏见。 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展。 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 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实验。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是 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懂什么逻辑、 道德,只受唯乐原则支配,盲目追求满 足。 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着人你 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 和行为标准,受理想原则支配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 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 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概括性 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移到另一种情 境中去 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是 自身发生变化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 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 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机械记 忆、不随意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 心理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 它是随意的、主动地,反应水平是抽象 的、概括的,其实现过程是间接地,是 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它起源于社会, 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际,表现 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的形式。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特征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 控制的、能带来愉悦情绪体验的、有操 作材料的活动。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 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 来的功能特性。 学习是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 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主体与周 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排除由成熟 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 实物活动:指以对物体的操作为特征, 以掌握所规定的物体用途和使用方法 为结果的活动。 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和最佳 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动。 探究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 要,并以最佳觉醒水平需要为基本内驱 动力,智力类和象征性游戏主要由此引 发。 成就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 要和社会性交往需要。 亲和性动机:源于尊敬或认可需要,并 以社会性交往需呀为基础。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靠模仿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 形式的象征过程,用来反应周围生活的 一种游戏形式。 情景转变:行为脱离他原有的真实生活 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 眼前的物体,且能够用被代替的物的名 称来命名当前物体。 以人代人: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 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 成他人或某一不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 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成分, 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它是根据过去感 知过事物的形象来模仿他人的行为。 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发生的结果,他 是儿童对自己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所用 代替物及所用动作等方面的意识。 角色认知:对角色关系的认知,主要表 现为互补性角色中,儿童能清楚的意识 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单独游戏:儿童专心的、独立的操作玩 具的游戏。 平行游戏: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 相近的玩具或开展想类同的游戏活动。 联合游戏:儿童和同伴一起做游戏,相 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其共同的目标,没 有真正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活动。 合作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 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 组织,小组内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 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 社会性(狭义):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 程中获得的各种人际关系与特征以及 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心 理倾向性。 广义的社会性:指人在社会上生存过程 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征的总和。 道德感:指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 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 内心体验。 美感:是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是人们 在领略美好事物时产生的。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 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等需要是否满足相 联系的内心体验。

学前儿童游戏论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游戏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象征性游戏 又称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它是学前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来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象征过程,从而反映儿童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2.恩物 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玩具,他认为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恩物能够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3.复演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它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 3.前练习说:又称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格鲁斯,它认为,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4.游戏的觉醒理论 又称内驱力理论,代表人物是伯莱因,它认为,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当机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增强刺激,提高觉醒水平,使机体感到舒适。 5.学前儿童游戏的评价 是指对学前儿童游戏的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评价,包括对游戏环境创设、游戏组织实施和游戏现场指导的评价,二是对学前儿童游戏发展水平的评价。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感觉运动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 答:说法正确。 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是指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体验。 答:说法错误。

学前游戏论简答题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 形成性考核册简答题、论述题答案 1.幼儿园玩具使用的常规有哪些? 答:根据个人或集体游戏的需要,有计划地拿取玩具,教育幼儿不要多占或独自占有玩具,需要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时,应在取得对方同意后再使用,教育幼儿不争不抢;大家都喜欢的玩具应轮流使用,要爱惜每一件玩具,做到轻拿轻放,并主动地拣起掉在地上的玩具,不丢不乱扔玩具;不把玩具放入口中,游戏后需要洗手;发现玩具损坏及时向教师报告;游戏结束后,应把全部玩具收拾得井然有序;要定期对玩具消毒、清洗、修补等。 根据玩具的功能及教育意义具体可以把玩具分为哪些类型? 答:社会性玩具,认知性玩具、活动性玩具、科学性玩具、语言表演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结构游戏玩具。 3.创设户外游戏场地的要求是什么? 答:第一,地质地貌多样化;第二,设备、材料多样,注重搭配;第三,合理的区域分布;第四,保持环境的自然性。 4.如何进行规则游戏的指导? 答:(1)做好游戏的准备工作 1.选编适合幼儿的规则游戏; 2.熟悉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3.准备游戏场地和所需材料。 (2)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1.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2.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玩法、规则; 3.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 4.做好游戏的结束工作。 5、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原则 答:(1)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规则游戏的游戏性与教育性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与教育性的关系) (2)灵活性原则(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变换游戏玩法、规则;逐步提高游戏的难度)6.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 1.家庭,包括亲子关系、育儿态度、家庭结构,2.同伴,3.电视,4.课程方案

西南大学0243 《学前游戏论》第一次作业答案

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游戏 2、"剩余精力”说 3、游戏主题 4、自我导向 答: 角色游戏: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其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游戏 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席勒与斯宾塞。主要观点是:生物都有维持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游戏主题:是教师按照某一种逻辑,将相关的内容整合进去,在一段时间内围绕着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自我导向:指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结果,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本人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自己的活动。 48、内在动机产生于本人或活动本身参与活动的动机或内驱力,其报偿产生于所从事的活动本身 二、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唯乐原则。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答: 1、弗洛伊德认为整个精神机关的基本促进动力,来自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或者没有得到平息的激动——一个释放由此而产生的未满足感(不快)的愿望,从而消解紧张,得到快乐。 2、游戏的规则是指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儿童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其游戏行为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逐渐明朗化的趋势。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规则的这种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的改变,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遵守游戏规则对儿童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儿童在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 3、游戏是一种智力活动。任何游戏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智力因素。游戏与智力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其一,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其二,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优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知策略和机制;其三,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有关研究表明,象征性游戏能提高儿童智商,促进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学前游戏论复习

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摘自PPT) 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例如建构性玩具。(摘自《学前游戏论》) 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摘自《学前游戏论》) 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摘自网络)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摘自《学前游戏论》) 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15.游戏常规: 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指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课件)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学前游戏论复习题及答案(简答题)

1、简述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的思想观点。 答: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游戏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工作。从1920年起,陈先生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提出了自己对于游戏的看法:陈鹤琴认为,儿童之所以游戏,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以快感有关。游戏给孩子的快感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交上的快感。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先生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他主张让儿童游戏。认为游戏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要发展儿童活泼的精神,非让儿童游戏不可。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关于游戏的重要发展价值,陈鹤琴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所以,幼儿教育尤其应当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机会,依照他们的年龄,给予各种游戏材料,“实行游戏性的教育”,使他们得到完美的游戏生活。陈鹤琴关于游戏与教育的观点,对于反对成人化的儿童观为指导的摧残人性、压抑儿童天性的封建的旧教育,扭转几千年蔑视儿童游戏的传统观念,无疑具有进步意义。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的思想观点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游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简述娃娃游戏。 答: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儿童游戏研究进入相对缓慢的发展时期。在这一发展阶段,游戏研究普遍重视游戏对于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游戏被看着是与童年的快乐、与未来成年人健康的生活有关的活动。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游戏治疗的技术。人们试图用游戏治疗来帮助儿童克服情绪障碍。今天,这种游戏治疗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游戏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的研究式样。这种“娃娃游戏”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这种娃娃游戏最初也是主要为游戏治疗服务的。后来逐渐被用于人格发展的研究,并且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也被 运用到这种研究中。 3、简述埃里克森关于儿童游戏发展价值的主要观点并进行简单评价。 答:埃里克森关于儿童游戏发展价值的主要观点是:(1)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

学前游戏论B卷答案word精品文档5页

《学前游戏论》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象征性游戏: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2、结构游戏:利用积木、积塑、沙、泥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 3. 内部动机:动机作为推动人去活动的心理力量,指向于解释个体活动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4. 活动区的相容性:所谓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二、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 2 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下列题正确错误均需要说明,判断 5 分,说明 10 分,判断错误,全题无分。) 1、答:正确。自主性是游戏的最本质特征之一。游戏由儿童的直接需求而产生,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它不受外部强制目的的控制,同时,幼儿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他们的体力日趋加强,思维力、想象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语言交往能力和活动能力增强,对周围事物感兴趣,对活动感兴趣,在游戏中表现积极主动,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具有极强的积极主动性。 2、答:错误。幼儿的游戏活动和人类的社会活动不同。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明确的目的,按实际要求严格遵守操作方式,按社会要求生产社会实用价值的财富。游戏虽然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但游戏活动只是反映周围生活中人们的各种劳动,它不能直接为社会创造

物质财富,它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3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1、简述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 答:游戏的内部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儿童游戏的动机和游戏性的体验,它们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均有重要的作用。动机是推动儿童游戏的内在心理力量。游戏活动的动机特征决定着游戏活动的外部面貌特征。正是因为游戏是由内部动机、直接动机支配,由内部控制的活动,游戏才是儿童积极主动的、愉快的、丰富多样的创造性活动。游戏性体验是儿童游戏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和构成因素。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活动,关键在于儿童能否把这种活动体验为游戏性的。游戏性体验是一种正向的情绪体验或“快乐体验”。它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兴趣、态度等构成了游戏活动动机的连接体,对于儿童的游戏起着积极的强化作用。 2、请简述和评价传统游戏理论的主要思想。 答: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主要研究游戏的原因和结果。有代表性的流派:(1)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主要观点: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的力量产生的。(2)松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拉扎鲁斯。主要观点: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3)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德国的格罗斯。主要观点:游戏是为了将来生活做准备。(4)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的霍尔。主要观点:游戏是是种族行为的复演。(5)生长说。代表人

学前儿童游戏选择题(答案)

1.儿童游戏的前提和基础是( A )。 A.基本生存的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 B.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C.身体活动需要的满足 D.社会交往需要的满足 2.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现象表明游戏可以满足儿童( D ) A.认知发展的需要 B.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C.生理发展的需要 D.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3.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制,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到最佳水平,说明游戏可以满足儿童( A ) A.生理发展的需要 B.认知发展的需要 C.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D.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4.游戏活动的外显因素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 B ) A.表情 B.动作 C.角色扮演 D.言语 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第三层次的需要即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层次包括三种需要,分别是( BCD ) A.身体活动的需要 B.社会性交往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尊敬(认可)的需要 E.认知水平的需要 6.游戏复演说的提出者是( C ) A.拜敦代克 B.艾里康宁 C.霍尔 D.斯宾塞 7.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的游戏理论是( C ) A.精神分析学派 B.认知发展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元交际理论 8.强调游戏可以降低焦虑和达成愿望的补偿性满足,而且把游戏的这种作用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突出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C ) A.皮亚杰 B.蒙尼格 C.埃里克森 D.伯勒 9.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这个过程是( B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协调 10.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这种情况皮亚杰称之为( A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协调 11.游戏觉醒理论建立在下列哪一学说的基础上?( B ) A.外驱力学说 B.内驱力学说 C.活动学说 D.情绪学说 12.“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这种游戏组织方式的理论基础是( B ) A.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B.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C.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 D.游戏的历史性本质观 1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强调( A ) A.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B.游戏是儿童自由、自发的活动 C.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 D.游戏是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14.20世纪50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 A ) A.身心全面发展价值 B.认知发展价值 C.行动发展价值 D.情感发展价值 15.用认知发展的术语来说,游戏的实质在于( A ) A.同化超过了顺应 B.顺应超过了同化 C.就是一种同化 D.就是一种顺应 16.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技术的学派是( B ) A.认知发展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元交际理论

学前游戏论a卷答案

学前游戏论 A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C ) A.席勒 B.格罗斯 C.霍尔 D.拉扎鲁斯 2.“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己直接控制活动的过程与方式方法”,这说明儿童游戏动机是( B )A.内部动机 B.内部控制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3.将儿童的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是( D ) A.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 B.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构成游戏的外壳是( C ) A.游戏主题 B.游戏情节 C.游戏形式 D.游戏材料 5.幼儿游戏的物质条件是( D ) A.玩具 B.场地 C.时间 D.生活 6.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以免相互干扰,这是考虑( B ) A.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 B.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C.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D.各活动区之间的渗透性 7.选择玩具的最基本标准是( C ) A.具有教育性 B.符合年龄特点 C.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D.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8.教师指导幼儿游戏首选的策略是( A ) A.平行游戏策略 B.合作游戏策略 C.领导游戏策略 D.指导游戏策略 9.有规则游戏的核心是游戏的( D ) A.任务 B.玩法 C. 结果 D.规则 10.在亲子游戏中,父亲倾向于和孩子玩( B ) A.教学性游戏 B.嬉戏性游戏 C.体育游戏 D.结构游戏 二、名词解释 1.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2. 同化和顺应: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而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3、练习性游戏:又称机能性游戏。是在感知运动水平上出现的一种最初形式的游戏。它由动作构成,婴幼儿在重复的动作中获得机能性的快乐。 4、智力游戏: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使幼儿在自愿和愉快的情绪中,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 三、简答题 1、答:亲子游戏可以丰富家庭生活,密切亲子关系,既有利于成人,也有利于儿童。近年来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调查研究都表明,家庭的影响与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与个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儿童年龄越小,这种影响越明显。其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等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我国倡导亲子游戏有其特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是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忽视儿童的游戏与交往; 2、强调家长权威,教育方式成人化,家庭关系紧张。在我国家庭教育这种

学前儿童游戏论期末考试及答案

《学前儿童游戏论》 期末考试试卷 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考试时间90分钟。 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4.填写内容不得超出密封线。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21分) 1.“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 .席勒 B .格罗斯 C .霍尔 D .拉扎鲁斯 2.“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己直接控制活动的过程与方式方法”,这说明儿童游戏动机是 ( ) A .内部动机 B .内部控制 C .直接动机 D .间接动机 3.将儿童的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是 ( ) A .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 B .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 .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 .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构成游戏的外壳是 ( ) A .游戏主题 B .游戏情节 C .游戏形式 D .游戏材料 5.幼儿游戏的物质条件是 ( ) A .玩具 B .场地 C .时间 D .生活 6.选择玩具的最基本标准是 ( ) A .具有教育性 B .符合年龄特点 C .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D .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7.教师指导幼儿游戏首选的策略是 ( ) A .平行游戏策略 B .合作游戏策略 C .领导游戏策略 D .指导游戏策略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1.游戏形式: 2. 同化和顺应: 3、练习性游戏: 4、智力游戏: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简述在我国倡导亲子游戏的特殊意义。 2、游戏对儿童的身体发展有什么意义 3、请简述表演游戏的意义及指导要点。

4、简述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四、论述题(本大题19分。) 1、试论埃里克森关于儿童游戏发展价值的主要观点并进行简单评价。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游戏 2、"剩余精力”说 3、游戏主题 4、自我导向 二、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唯乐原则。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同伴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四、操作题 请根据中班幼儿特点,设计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儿童熟悉、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角色游戏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3、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 4、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二、简答题 1、答:弗洛伊德游戏思想中的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他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 2、游戏的规则是指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儿童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其游戏行为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逐渐明朗化的趋势。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规则的这种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的改变,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遵守游戏规则对儿童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儿童在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 3、游戏是一种智力活动。任何游戏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智力因素。游戏与智力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其一,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其二,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优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知策略和机制;其三,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有关研究表明,象征性游戏能提高儿童智商,促进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三、论述题 答:这里的同伴是指儿童在游戏游戏中结成的玩伴关系。同伴关系对游戏的性质和游戏的水平会产生影响。其中有无同伴、玩伴的熟悉程度、玩伴的年龄和性别等会对儿童游戏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游戏需要同伴。同伴组成了一个相互模仿和学习的环境,加上共同游戏的愉快体验,有助于强化他们过去已经掌握的各项技能,以便在更为复杂的行为水平上综合化和精细化。这里充分表明了儿童共同游戏的重要性。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