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役金属管道壁厚检测方法的应用性分析

在役金属管道壁厚检测方法的应用性分析
在役金属管道壁厚检测方法的应用性分析

在役金属管道壁厚检测方法的应用性分析

于宝虹, 罗云东, 邵志航

(上海宝钢工业检测公司,上海 201900)

摘要:本文分析了超声波测厚仪和超声波探伤仪对于金属管道壁厚检测的应用特点,简要说明了射线照相法对于检测管壁非均匀减薄的辅助作用,提出综合应用无损检测方法可准确检测管壁状况的结论。

关键词:管道;壁厚减薄;检测

TESTING TRACKING AND RESULT ANALYSIS OF BF COAL EJECTING TUBE

YU Bao-hong,LUO Yun-dong,SHAO Zhi-hang

(Shanghai Baosteel Industry Inspection Corp , Shanghai, 201900,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thickness detection of part No.N coal ejecting tube of BF in some Ironmaking Plant. We assume that there may be uneven wear thickness reducing in the inner wall. After taking photos on the pipeline by the way of RT,testing it again with special technology, we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of coal powder medium image,to make sure that concave wear flaw exists on the inner wall of pipeline. Combining the result of pipeline cutting detection, we find out the reason of wear. At last, we suggest that punctual testing should be added to the pipeline.

Key Words: Tube; Thickness reducing; Testing

摘要:通过对某炼铁厂高炉N系喷煤管道局部壁厚检测发生问题的调查分析,推测管道内壁可能存在非均匀磨损减薄,并以射线检测方法对管道进行拍片检测,通过采用专用工艺进行复验,排除了煤粉介质呈像的可能,确认了管道内壁存在凹槽状磨损缺陷的结论,结合割管检查结果,分析管壁磨损原因,并提出对该类管线进行定期检测的建议。

1 前言

根据介质特性及工艺条件的不同,金属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其整体或局部可能受到腐蚀、冲蚀、磨损等破坏性作用,使管壁逐渐减薄。缓慢的均匀减薄对管道的安全运行影响不大,但局部的非均匀减薄会影响管道的强度,严重的局部减薄则会对管道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因此对在役金属管道、尤其是压力管道进行定期检测时均把壁厚检测作为主要的检测项目之一。

2 壁厚检测的目的

对在役金属管道进行壁厚检测的主要目的为了探测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壁厚的减薄程度,并依此推测壁厚减薄速度、在一定时期内的减薄总量,通过计算分析判定剩余壁厚能否满足强度及使用寿命的要求。

3 壁厚检测常用方法

随着专业人员对各种无损检测方法应用性的开发,壁厚检测的方法也在增加,相应的检测仪器也品种繁多,但是对于金属管道的壁厚检测仍以超声波测厚方法最为常用。

3.1采用超声波测厚仪进行壁厚测定[1]

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测厚仪是利用超声波脉冲在材料中的往返传播时间与声速、声程的关系来求得被检工件的厚度。因超声波测厚仪具有轻便、小巧、测量速度快、数字管直接显示厚度值、精度高、电池供电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检测领域。在登高作业及需要进行大量数据采集的场合,测厚仪的优点更是会明显的体现出来。

采用超声波测厚仪测量管壁厚度时,应注意双晶探头的放置要使其隔声层垂直于管道轴线,并使其与管壁正交,这样才能获得稳定准确的厚度指示。测厚时,当读数与预想值相差较大时,应分析是出现了成倍读数还是缺陷反射,必要时可采用其他仪器进行辅助分析。

当现场检测遇到未知声速的材质时,可在与管壁材质相同且厚度已知的法兰及其他部件上进行声速校验。

当检测结束后发现仪器声速与被检材质实际声速不一致时,可利用公式进行数据校正:

实际壁厚 T=T '×(C/C ')

式中:T ’:在仪器设定声速下测得的壁厚值,mm

C :管材实际声速,m/s

C ’:仪器设定声速,m/s

尽管超声波测厚仪具有很多优点,但其并不能检出所有形式的壁厚减薄。因为 测厚仪接收被检工件底面反射的脉冲信号具有一个可被仪器识别处理的下限值,并不是任意一个较小的界面反射回波都可被检波放大、予以计算形成显示。如管子内壁较小的点腐蚀或对声波构成发散的形状缺陷(如图1所示),当采用超声波测厚仪进行检测时,检出灵敏度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试验证明:无论何种形式的壁厚减薄,其反射声能如不大于Φ2mm 当量缺陷的反射声能则都很难检出。

在对金属管道进行壁厚检测时,很可能在靠近测点附近存在较深的局部减薄,但因测厚仪对该类缺陷的检测局限性而未能发现该缺陷,这种局限性需要通过其他适用的检测方法来弥补。

3.2采用超声波探伤仪进行壁厚检测

采用超声波探伤仪进行测厚一般选用高频小晶片纵波直探头,在工件表面耦合状况不好的情况下,采用超声波探伤仪进行测厚可获得较理想的检测效果。超声波探伤仪测厚没有测厚仪测厚显示快速、读数直接。但采用超声波探伤仪配合适当晶片尺寸的探头扫查管壁,检测人员可以通过波形特点定性的了解管壁状况,判断管壁处于均匀(减薄)状态还是存在非均匀减薄缺陷,并可通过扫查分析确定较严重的减薄区域,超声波探伤仪的这些特点是测厚仪所不具备的。

当管子内壁均匀光滑,无减薄或呈均匀减薄状况时,超声波扫查内壁反射回图1、 测厚仪难以发现的两种管壁减薄形式

F 深2.5mm

波等间距且波幅呈线性递减,相邻回波间距即为管壁厚度(采用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可方便准确的读取壁厚值)。当管子内壁存在严重点状腐蚀、磨损凹槽等缺陷时,超声波扫查内壁反射回波较乱,包络线形状不规则、波形随探头的移动变化较大。(如图2所示)

管壁状况检测可根据管壁厚度和管径大小选用Ф24mm ~Ф34mm 纵波直探头,实际检测时,以完好均匀的管壁处调节检测灵敏度,使内壁一次回波高度达80%f.s 左右,此时多次底波应成有规律的均匀递减形式,在不改变增益值的情况下,扫查管壁,观察管壁反射动态波形变化,通过波形幅值、间距、包络线形状等因素判定管壁减薄形式。

3.3采用射线照相法辅助分析管壁状况

对于反射当量不大但深度值较大的点腐蚀、局部磨损类缺陷,无论是超声波测厚仪还是超声波探伤仪都很难发现,而这类缺陷在管道使用过程中很可能快速发展形成漏点,影响管道的安全使用,对该类缺陷进行确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射线照相法。

射线照相法不能直接对管壁厚度进行定量,但可以直观的获得内壁缺陷的形0.00100.0070 (mm)D: --mm H: --%0.00100.0070 (mm)D: --mm H: --%0.00100.0070 (mm)D: --mm H: --%图2. 不同管壁状况所对应的UT 波形图(依次为I

、II 、III 区)

I 区:管壁均匀光滑 II 区:沙丘状磨损过渡区 III 区:严重的凹槽状磨损

状、尺寸、密集程度,通过管壁减薄形式,分析减薄成因。通过采用沟槽对比试块,可以判断管壁减薄深度、管道局部磨损减薄的严重程度,推断管壁在一定时期内是否存在磨穿及泄露的可能性。

射线照相工艺较复杂、所需检测时间较长、检测费用较高,因此,射线检测作为在役金属管道壁厚检测的辅助手段,一般用于已采用超声波检测法,检测判断可能存在非均匀减薄或难以获得准确判定,认为有必要进行减薄形式确认的情况。

4 结论

对于在役金属管道的壁厚检测,采用超声波测厚仪与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各具优点和局限性,超声波测厚仪对于均匀减薄的管壁检测速度快、测量数据准确;超声波探伤仪可以对管壁减薄性质(是否为均匀减薄)做出判定;射线检测可以获得内壁缺陷的形状、尺寸、深度、密集程度。现场检测时,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应用三种无损检测方法可准确检测管壁状况。

参考文献

1,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编写组,超声波探伤,中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杂志社,1995,79-81

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应用教学内容

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应用的常见题型解析 一、考查的方式: 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其应用在中学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考查的方式和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判断在溶液中的反应能否发生; (2)、根据几种不同金属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的现象,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3)、设计实验,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根据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关系,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比较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5)、给出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判断滤液滤渣的成分; (6)、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工业废水进行回收金属的处理; 二、对于金属活动性顺序,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金属与酸发生反应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可以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2)这里的酸溶液不能是强氧化性的酸(如浓硫酸、硝酸等) (3)K、Ca、Na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其余金属则不能。2.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与盐溶液不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 (2)参加反应的盐,必须能够形成溶液,也就是说,盐不能是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u和难溶于水的AgCl就不能发生反应,尽管铜的活动性强于银。

(3)如果某盐溶液中含有几种金属离子,向其中加入某一金属且加入的金属活动性最强, 最先发生的反应,根据其规律,应认为金属和活动性最弱的那一种金属的阳离子最先发生反应。 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考查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但也是一个难点。现将中考化 学中的有关考题加以整理,供同学们参考。 三、题型: 1、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推断 例1.(恩施中考题)对甲、乙、丙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实验研究过程如下:(1)取大小 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CuSO 4 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丙表面出现红色物质,乙没有现象。(2)取大小相等的甲、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相同的稀盐酸中,甲、丙表面都产生气泡,但甲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比丙的快。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甲>丙>乙 B.丙>乙>甲 C.甲>乙>丙 D .丙>甲>乙 例2.(咸宁市中考题)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Z不反应;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X、Y和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2)举出符合上述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三种常见金属(写化学式);并写出在Z 表面有银析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金属活动性强弱的验证 例3.(黄石市中考题)某学生为了验证铁、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四 种方案:①将Zn、Cu分别加入到FeSO 4溶液中;②将Zn、Cu分别加入到ZnSO 4 溶液中;③将 Zn分别加入到FeSO 4、CuSO 4 溶液中;④将Fe 分别加入到ZnSO 4 、CuSO 4 溶液中()

(完整版)金属活动顺序表应用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常见金属活动顺序表为: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一般位置越后的金属,金属性越弱,原子的还原性越弱。金属活动顺序表常有如下应用。 1、判断金属与酸反应情况 (1)在氢以前的金属(K →Pb )能置换出非氧化性酸中的氢生成氢气,且从左到右由易到难,K →Na 会爆炸。 (2)氢以前的金属与氧化性酸(如浓H 2SO 4、HNO 3)反应,但无氢气生成,反应的难易及产物与金属活动性、酸的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①Fe 、Al 在冷的浓H 2SO 4、浓HNO 3中钝化,加热或稀HNO 3可充分反应。 ②Zn 与HNO 3反应时, HNO 3浓度由浓变稀可分别生成NO 2、NO 、N 2O 、N 2、NH 4NO 3。 ③氢以后的金属(Cu →Ag )与非氧化性酸不反应,但与氧化性酸反应,与硝酸反应时,浓硝酸一般生成NO 2,稀硝酸生成NO 。 ④氢以后的Pt →Au 与氧化性酸也不反应,只能溶于王水。 2、判断金属与水反应情况 (1)K →Na ,遇冷水剧烈反应,且易发生爆炸。 (2)Mg 、Al 在冷水中反应很慢,在沸水中可反应。 (3)Zn →Pb 在冷水中不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可与水蒸气反应。如:3Fe+4H 2O (气) 高温Fe 3O 4+4H 2 3、判断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状况 (1)K →Pb 在自然界中只有化合态。 (2)Cu →Ag 在自然界中既有化合态,又有游离态。 (3)Pt →Au 在自然界中只有游离态。 4、判断金属单质的冶炼方法 (1)K →Al 用电解法,如:2Al 2O 3(熔融)电解4Al+3O 2↑ 特例:Na+KCl ℃850 NaCl+K (↑) (2)Zn →Cu 用热还原法,常见的还原剂为:C 、CO 、H 2或Al 等。如:3CO+Fe 2O 3 高温2Fe+3CO 2;2Al+Cr 2O 3 高温2Cr+Al 2O 3 (铝热反应,冶炼难熔金属) 特例:湿法炼铜:Fe+CuSO 4 = FeSO 4+Cu ,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单质的活动性减弱,元素的金属性也减弱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

第2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程度。 (2)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对比实验,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建立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意识。 (2)“真假黄金饰物”的鉴别,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1.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教具准备】 锌片、铁丝、铜丝、铝丝、CuS0 4溶液、AgN0 3 溶液、NaCl溶液、Al 2 (S04) 3 溶液、 试管(若干)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置换反应的概念,现在让我们通过一组实验来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活动与探究】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P 11~P 12 实验,并记录好反应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什么问题?(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实验结果)【交流回答】

根据上述反应,同学们能否得出铜、铝、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得出结论】 金属活动性:A1>Cu>Ag 【归纳总结】 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同学们是否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有何重要应用呢? 【交流回答】 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生成氢气,而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即不反应)。 【复习提问】 我们已经知道:金属能跟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是否所有金属都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呢?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应满足什么条件?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仪器和药品完成下列实验探究活动:探究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活动与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金属是否都能与盐溶液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CuS0 4溶液、AgN0 3 溶液、NaCl溶液、试管(若干)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人一小片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人CuS0 4 溶液,AgN0 3 溶液,NaCl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含解析

专题分类: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1.(2018枣庄)某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向盛有硝酸亚铁和硝酸银混合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滤液中一定含有Zn2+和Fe2+,一定没有Ag+ B.滤液中一定含有Zn2+,一定没有Fe2+和Ag+ C.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锌和铁 D.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铁,可能含有锌 解析: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含有铁,即硝酸银完全反应,滤液中不含有银离子,一定含有锌和硝酸银、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的锌离子,不一定含有亚铁离子,这是因为如果硝酸亚铁完全反应时,则滤液中不含有亚铁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滤液中一定含有Zn2+,一定没有银离子,可能含有亚铁离子,这是因为如果硝酸亚铁部分和锌反应时,则滤液中含有亚铁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铁,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铁,可能含有锌,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2018巴中)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 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B)A.XYZ B.XZY C.YZX D.ZYX 【解析】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最强;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说明Z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Y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Z>Ag>Y;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X>Z>Y。 3.(2018自贡)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1、判断金属与酸反应情况 ①在氢以前的金属(K→Pb)能置换出非氧化性酸中的氢生成氢气,且从左到右由易到难。 ②氢以前的金属与氧化性酸(如浓H 2SO 4 、HNO 3 )反应,无氢气生成,反应的难易 及产物与金属活动性、酸的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氢以后的金属(Cu→Ag)与非 氧化性酸不反应,但与氧化性酸反应,氢以后的Pt→Au与氧化性酸也不反应,只能溶于王水。 注意: a、大多数金属在加热的条件下均能跟浓硫酸反应,除个别金属(如Al、Fe、Au、Pt)外几乎所有的金属在常温下就能跟硝酸反应。 b、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时,参加反应的酸全部起氧化作用;金属与氧化性酸反应时,参加反应的酸部分起氧化作用,部分起酸的作用。 c、金属与浓硫酸反应,浓硫酸的还原产物一般为SO 2 ,不活泼金属(如铜、银等)与稀硝酸反应,稀硝酸的还原产物—般为NO,与浓硝酸反应,浓硝酸的还原产 物一般为NO 2 。 d、活泼金属(如镁、锌等)与HNO 3 反应时,硝酸浓度不同,生成的还原产物也 不同,硝酸的浓度越低,硝酸中氮元素被还原的价态越低,HNO 3 浓度由浓变稀 可分别生成NO 2、NO、N 2 O、N 2 、NH 4 NO 3 。 e、Fe、Al在冷的浓H 2SO 4 、浓HNO 3 中钝化,加热或稀HNO 3 可充分反应。 f、变价金属(如Fe)与非氧性酸反应,生成低价金属的盐;变价金属(如Fe)与氧化性酸反应,可生成高价金属的盐(金属过量时,生成低价金属的盐)。 2、判断金属与水反应情况 ①K→Na,遇冷水剧烈反应,且易发生爆炸。 ②Mg、Al在冷水中反应很慢,在沸水中可反应。 ③Zn→Pb在冷水中不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可与水蒸气反应。如:3Fe+4H 2 O(气)= Fe 3O 4 +4H 2

检验分析方法的验证和确认

检验分析方法的验证和确认 一、法规要求二、分析方法验证三、分析方法确认四、分析方法验证和确认总结一、法规要求:新版GMP(2010年修订)第二百二十三条物料和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检验应当至少符合以下要求:(一)企业应当确保药品按照注册批准的方法进行全项检验。(二)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1. 采用新的检验方法;2. 检验方法需变更的;3.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其他法定标准未收载的检验方法;4. 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验证的检验方法。(三)对不需要进行验证的检验方法,企业应当对检验方法进行确认,以确保检验数据准确、可靠。法规要求:中国药典(2010年版)凡例1. 检验方法和限度。2. 二十三、本版药典正文收载的所有品种,均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如采用其他方法,应将该方法与规定的方法做比较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掌握使用,但在仲裁时仍以本版药典规定的方法为准。法规要求:分析方法确认或验证相关指南二、分析方法验证 1. 分析方法验证的定义 2. 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 3. 分析方法验证范围 4. 分析方法验证的时机 5. 需验证的分析方法类型 6. 分析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 7. 验证检测项目小结 8. 分析方法验证的方式和步骤 9. 分析方法验证常见问题1. 分析

方法验证的定义是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并通过设计合理的试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否符合检测项目的要求。 2. 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1)证明采用的分析方法是科学、合理。(2)证明分析方法能有效控制药品的内在质量。? 验证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标准起草或修订说明中。 3. 分析方法验证范围(1)适用范围:化学药品的理化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验证与确认;清洁验证方法的验证。(2)不适用:化学药品的微生物方法;生物制品分析方法验证。 4. 分析方法验证的时机(1)建立新的药品质量标准;(2)药品生产工艺变更;(3)制剂的组分变更;(4)对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5. 需验证的分析方法类型(1)鉴别试验(2)杂质定量或限度检查(仪器或非仪器检测方法)(3)原料药或制剂中活性成分以及制剂中选定组分(如防腐剂等)的定量测定含量测定(4)化学药品/中药制剂中其他需控制成分(如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5)制剂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6)原料药粒度检测 6. 分析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1)专属性(2)线性(3)范围(4)准确性(5)精密度(6)检测限(7)定量限(8)耐用性(9)系统适用性根据检测的类型,采用的技术检测方法,确定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专属性1. 鉴别、杂质和含量测定的方法学

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应用

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应用

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应用的常见题型解析 一、考查的方式: 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其应用在中学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考查的方式和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判断在溶液中的反应能否发生; (2)、根据几种不同金属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的现象,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3)、设计实验,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根据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关系,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比较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5)、给出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判断滤液滤渣的成分; (6)、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工业废水进行回收金属的处理; 二、对于金属活动性顺序,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金属与酸发生反应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可以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2)这里的酸溶液不能是强氧化性的酸(如浓硫酸、硝酸等) (3)K、Ca、Na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其余金属则不能。2.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与盐溶液不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 (2)参加反应的盐,必须能够形成溶液,也就是说,盐不能是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u和难溶于水的AgCl就不能发生反应,尽管铜的活动性强于银。

(3)如果某盐溶液中含有几种金属离子,向其中加入某一金属且加入的金属活动性最强, 最先发生的反应,根据其规律,应认为金属和活动性最弱的那一种金属的阳离子最先发生反应。 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考查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但也是一个难点。现将中考化 学中的有关考题加以整理,供同学们参考。 三、题型: 1、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推断 例1.(恩施中考题)对甲、乙、丙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实验研究过程如下:(1)取大小 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CuSO 4 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丙表面出现红色物质,乙没有现象。(2)取大小相等的甲、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相同的稀盐酸中,甲、丙表面都产生气泡,但甲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比丙的快。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甲>丙>乙 B.丙>乙>甲 C.甲>乙>丙 D .丙>甲>乙 例2.(咸宁市中考题)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Z不反应;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X、Y和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2)举出符合上述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三种常见金属(写化学式);并写出在Z 表面有银析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金属活动性强弱的验证 例3.(黄石市中考题)某学生为了验证铁、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四 种方案:①将Zn、Cu分别加入到FeSO 4溶液中;②将Zn、Cu分别加入到ZnSO 4 溶液中;③ 将Zn分别加入到FeSO 4、CuSO 4 溶液中;④将Fe 分别加入到ZnSO 4 、CuSO 4 溶液中() A.①或④ B.①或② C.②或③ D.③或④

材料测试分析方法(究极版)

绪论 3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分析化学学科的建立;主要以化学分析为主的阶段。 阶段二:分析仪器开始快速发展的阶段 阶段三:分析测试技术在快速、高灵敏、实时、连续、智能、信息化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4现代材料分析的内容及四大类材料分析方法? 表面和内部组织形貌。包括材料的外观形貌(如纳米线、断口、裂纹等)、晶粒大小与形态、各种相的尺寸与形态、含量与分布、界面(表面、相界、晶界)、位向关系(新相与母相、孪生相)、晶体缺陷(点缺陷、位错、层错)、夹杂物、内应力。 晶体的相结构。各种相的结构,即晶体结构类型和晶体常数,和相组成。 化学成分和价键(电子)结构。包括宏观和微区化学成份(不同相的成份、基体与析出相的成份)、同种元素的不同价键类型和化学环境。 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官能团。 形貌分析、物相分析、成分与价键分析与分子结构分析四大类方法 四大分析:1图像分析:光学显微分析(透射光反射光),电子(扫描,透射),隧道扫描,原子力2物象: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中子衍射3化学4分子结构:红外,拉曼,荧光,核磁 获取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形态形貌及变化过程的技术 材料结构与性能的表征包括材料性能,微观性能,成分的测试与表征 6.现代材料测试技术的共同之处在哪里? 除了个别的测试手段(扫描探针显微镜)外,各种测试技术都是利用入射的电磁波或物质波(如X射线、高能电子束、可见光、红外线)与材料试样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物理信号(射线、高能电子束、可见光、红外线),探测这些出射的信号并进行分析处理,就课获得材料的显微结构、外观形貌、相组成、成分等信息。 9.试总结衍射花样的背底来源,并提出一些防止和减少背底的措施 衍射花样要素:衍射线的峰位、线形、强度 答:(I)花材的选用影晌背底; (2)滤波片的作用影响到背底;(3)样品的制备对背底的影响 措施:(1)选靶靶材产生的特征x射线(常用Kα射线)尽可能小的激发样品的荧光辐射,以降低衍射花样背底,使图像清晰。(2)滤波,k系特征辐射包括Ka和kβ射线,因两者波长不同,将使样品的产生两套方位不同得衍射花样;选择浪滋片材料,使λkβ靶<λk滤<λkα,Ka射线因因激发滤波片的荧光辐射而被吸收。(3)样品,样品晶粒为50μm左右,长时间研究,制样时尽量轻压,可减少背底。 11.X射线的性质; 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波长范围:0.01~1000à X射线的波长与晶体中的原子问距同数量级,所以晶体可以用作衍射光栅。用来研究晶体结构,常用波长为0.5~2.5à 不同波长的x射线具有不同的用途。硬x射线:波长较短的硬x封线能量较高,穿透性较强,适用于金属部件的无损探伤及金属物相分析。软x射线:波长较长的软x射线的能量较低,穿透性弱,可用干分析非金属的分析。用于金属探伤的x射线波长为0.05~0.1à当x射线与物质(原子、电子作用时,显示其粒子性,具有能量E=h 。产生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等 当x射线与x射线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出波动性。 x射线的探测:荧光屏(ZnS),照相底片,探测器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中学化学重点学习内容之一,同时它又是一个教学难点。 一、考点解读 考点1 判断金属与酸(或盐)能否反应 [基础知识] 1.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由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可知: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K,活动性最弱的金属是Au,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的金属的化学活动性比氢(H)强,能把另一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金属的活动性比盐中金属的活动性强。 2.金属与酸(或盐)反应的条件 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应具备的条件是: (1)金属的位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要在氢(H)的前面; (2)酸要用无氧化性的酸:如盐酸、稀硫酸等; (3)硝酸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时一般生成水而不生成氢气,因而不发生置换反应; (4)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时,生成的是+2价的亚铁盐。 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 (1)金属的位置: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特殊性:由于钾、钙、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盐溶液中它们会首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因而不会置换出盐中的金属; (3)盐必须溶于水; (4)铁与盐溶液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金属与铁盐反应时要用+2价的亚铁盐。 [解题策略] 熟记金属与酸(或盐)反应的条件,并能准确运用。 [典型例题] 例1 5角硬币的外观呈金黄色,它是铜和锌的合金,市面上有人用它制成假金元宝行骗,小明同学用一种试剂揭穿了他。小明一定不会用的试剂是()

A.硫酸铜溶液 B.硝酸银溶液 C.盐酸 D.硝酸钠溶液 解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盐酸反应:铜锌合金中的锌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会有气泡产生。铜和锌都比银活泼,能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金属表面的颜色发生变化;锌也能置换也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故不能与铜锌合金发生反应的为硝酸钠,因此一定不会用D。 答案:C [新题展示] 1.经过课外学习,小明发现镍(Ni)也能排入下列金属活动性顺序中:K、________ 、Na、Mg、Al、Zn、Fe、Ni、Sn、Pb、(H)、Cu、Hg、Ag、Pt、Au (1)用元素符号将上述金属活动性顺序补充完整。 (2)已知镍盐中镍元素显+2价。写出一个有金属镍参加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及其应用,属记忆及简单应用考题。(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可知:所缺金属为Ca;(2)金属Ni的活动性比金属铜、金属汞强,所以金属Ni能够跟铜、汞等的可溶性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如:Ni+CuSO4=NiSO4+Cu或Ni+Hg(NO3)2=Ni(NO3)2+Hg等。(只要合理并符合要求即可) 答案:同上。 考点2 判断未知金属的活动性大小 [基础知识] 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的金属的化学活动性比氢(H)强;能把另一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金属的活动性比盐中金属的活动性强。 [解题策略] 理解实验推测未知金属活动性大小的一般过程。 [典型例题] 例2 为测定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同学将金属a、b、c分别放入稀硫酸中,b溶解并产生气泡,a、c不反应;另将a放入c的硝酸盐溶液中,a表面析出c。据此分析,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b、a、c B.c、b、a C.b、c、a D. a、b、c 解析:金属b放入稀硫酸中能溶解并产生气泡,而金属a、c 却不能,说明金属b的活

初三化学_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_专题练习

初三化学第八单元 金属 专题练习 专题一、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题型一 依据现象对几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 1.X 、Y 都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而Z 不能;Y 能从X 的盐溶液中置换出X 。则他们的金属 活动性顺序为( ) A .X>Y>(H)>Z B .Y>X>(H)>Z C .X>Z>(H)>Y D .Y>(H)>X>Z 2.将甲、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甲表面析出铜,乙没明显现象,据此判断, 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A .甲>铜>乙 B .乙>铜>甲 C .铜>甲>乙 D .甲>乙>铜 3.金属Ni 、Mn 分别放入其他三种金属X 、Y 、Z 的盐溶液中,反应的结果和有无金属析出的情况如下 表所示,他们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 .X Mn Y Ni Z B .Z Ni Y Mn X C .Z Mn Y Ni X D .X Mn Ni Y Z 4.X 、Y 、Z 、W 是四种不同的金属,为比较金属活动 性强弱,某同学利用这四种金属单质、盐酸、Z 的硝酸 盐、W 的硝酸盐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下表(能发生置 换反应的记为“√”不能反应的记为“—”无标记的表示未 作实验)。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 .X>W>Y>Z B .X>Y>W>Z C .W>X>Y>Z D .Y>W>Z>X 题型二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与化合物溶液反应后滤渣滤液的成分 5.在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完全后滤出不溶物,再向滤液中加 入一块薄铁,足够时间后,铁片上无任何变化。据此,你认为下列实验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不可能含有硫酸铜和硫酸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一、课程重要性 二、课程主要内容 三、本课程教学目的基本要求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材料分析的基本原理(或称技术基础)是指测量信号与材料成分、结构等的特征关系。 采用各种不同的测量信号(相应地具有与材料的不同特征关系)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分析方法。 1、X-射线衍射分析:物相成分、结晶度、晶粒度信息 2、电子显微镜:材料微观形貌观察 3、热分析:分析材料随温度而发生的状态变化 4、振动光谱:分子基团、结构的判定 5、X-射线光电子能谱:一种表面分析技术,表面元素分析 6、色谱分析:分析混合物中所含成分的物理方法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为材料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重要的专业课。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现代主要分析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及应用,掌握常见测试技术所获信息的解释和分析方法,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材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门课程是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学等课程为基础的,因此,学好这些前期课程是学好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的前提。 同时,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又为后续专业课程如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陶瓷、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打下基础。 X 射线衍射分析 X射线物理基础 晶体学基础:几何晶体学、倒点阵 X射线衍射原理:X射线衍射线的方向和强度 晶体的研究方法:单晶、多晶的研究、衍射仪法 X射线衍射分析的应用 物相分析 晶胞参数的确定 晶粒尺寸的计算等 X 射线衍射分析 需解决的问题 科研、生产、商业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这种问题:某种未知物的成分是什么?含有哪些杂质或有害物质?用什么方法来鉴定? X射线衍射分析(简称XRD)的原理?仪器组成?样品要求? XRD除物相分析外,还能检测分析物质的哪些性能? 如何从XRD所给出的数据中提取更多的信息?(包括成分、结构、形成条件、结晶度、晶粒度等)

置换反应的判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应用Word版

第八讲置换反应的判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应用 [知识要点]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从前到后金属的活动性逐渐减弱 (一)意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则不能。 3.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4.铁参加置换反应生成亚铁盐(+2价化合物)。 (二)应用:判断两类置换反应能否发生:金属+酸→金属+盐溶液→ (三)优先原则:(1)几种金属混合,然后加酸,排在前的金属优先和酸反应。 (2)几种盐的溶液中加入比盐中金属活泼的金属时,盐中金属与该活泼金属在金属活动顺 序中相距远的先反应。 [中考链接] 1.可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取的物质是( )。 A.FeCl3 B.AgCl C.MgCl2 D.CuCl2 2.将某纯净金属放入稀硫酸中,无气泡产生,该金属可能是() A.Cu B.Zn C.Ag D.Mg 3. 废旧电器的某些部件含有Zn、Fe、Cu、Pt(铂)、Au(金)等金属, 为回收资源、保护环境, 要对废旧电器 进行处理. 先经物理方法初步处理后, 再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剩余固体物质中不可能存在的金属 是( ) A. Cu、Ag B. Zn、Fe C. Cu、Pt D. Ag、Au 4.有X、Y、Z三种金属,把Y投入X(NO3)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把X投入Z(NO3)2溶液中,X表面有Z 析出。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Z>Y>X B.Y>X>Z C.X>Y>Z D.X>Z>Y 5.现有a、b、c三种金属,将a、b分别放入稀硫酸,c的硝酸盐溶液中,现象如下表所示: a b 在稀硫酸中无反应溶解并放出气体 在C的硝酸盐溶液中无反应无反应 A、a、b、c、 B.c、b、a C.b、a、c D. a、c、b 13.往AgNO3、Cu(NO3)2、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铁粉,待反应完成后再过滤,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 () (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Zn2+、Fe2+ (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Zn2+、Fe2+ (C)滤纸上有Ag、Cu、Fe,滤液中有Zn2+、Fe2+ (D)滤纸上有Ag、Cu、Fe、Zn,滤液中有Zn2+、Fe2+ 9.在某铁的样品中可能含有Zn、Mg、Al、Cu等杂质金属中的2种,取5.6g样品跟足量稀硫酸反应,得到 0.20gH2,则此铁的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杂质金属组是() (A)Cu和Mg (B)Zn和Al (C)Mg和Al (D)Zn和 Cu 6.现有下列六种物质① K2O ②CaO ③Na2O④MgO ⑤X ⑥ZnO,他们是按照某种规律排列的,请推断并写出 X 的化学式________ 。

环保检测分析方法教材

环保检测分析方法 水质分析检测规程 、水硬度的检测 吸取中速滤纸过滤后的水样50ml锥型瓶中,加入10ml氨性缓冲液(ph=10)摇匀再加入少许铬黑T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 c=0.01mol/L进行滴定,近终点时速度需要缓慢,当溶液颜色由紫红色变变为纯蓝色为终点。 分析结果的表述以mmol/L表示 硬度:^-v1 1000 (mmol/L) v2 式中:c—EDTA标液的溶液的浓度(mol/L) v1 —消耗EDTA标液的体积(ml) v2—吸取水样的体积 二、氯离子的检测 白色氯化银沉淀,当有过量硝酸银存在时,则与铬酸钾指示剂反应生成砖红色铬酸银表示反应达到终点。 用移液管移取100ml水样于250ml锥型瓶中,加2滴酚酞,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硝酸溶液或硝酸溶液调节水样的PH值,铁红色刚好变为无色,加入1.0ml铬酸钾溶液,在不断动的情况下,用硝酸银标液滴定到出现砖红色为止,记下消耗标液的体积。 分析结果的表述,mg/L表示氯离子的含量按下式计算:

Cl 二71 c235.451000 (mg/L) 式中:v1 -滴定水样时消耗硝酸银标液的体积。 C—硝酸银标液的浓度(mol/L) v2 —吸取水样的体积(ml) 35.45—与1.00ml 硝酸银标液[(AgNO s)=1.000mol/L]相当于克表的氯的质量。 三、PO43 —的测定 方法提要: 在酸性溶液中,用过硫酸钾作为分解剂,将聚磷酸转化为正磷酸 盐,正磷酸盐与铜酸铵反应生成黄色的磷钼杂多酸,再用抗坏血酸还原成磷钼蓝,于710nm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硫酸溶液1+1 抗坏血酸20g/L 钼酸胺溶液:26g/L 磷酸标准溶液:1ml含有0.5mg PC43- 磷酸标准溶液:1ml含有0.02mg PQ3- 工作曲线的绘制 分别取[0ml、20.ml、4.0 ml、6.0 ml、8.0 ml]0.02mg/ml PO43-的磷标液于5个50ml容量瓶中,依次向各瓶中加入约25ml水,2.0ml 钼酸胺溶液,3.0ml抗坏血酸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室温下放置10分钟在分光光度计710nm处,用1cm比色皿,吸水空白为参比,

金属及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Li、 Cs、 Rb、 K、 Ra 、Ba 、Sr、 Ca、 Na 、Ac、 La、 Ce、 Pr 、Nd 、Pm 锂、铯、铷、钾、镭、钡、锶、钙、钠、锕、镧、铈、镨、钕、钷、 Sm 、Eu、 Gd 、Tb 、Y 、Mg 、Dy、Am 、Ho、 Er 、Tm 、Yb、 Lu 、(H)、 Sc、 Pu 、Th 、Np 、Be 钐、铕、钆、铽、钇、镁、镅、镝、钬、铒、铥、镱、镥、(氢)、钪、钚、钍、镎、铍、 Uv、 Hf 、Al 、Ti 、Zr 、V 、Mn、 Nb、 Zn、 Cr 、Ga 、Fe 、Cd 、In 、Tl 、Co 铀、铪、铝、钛、锆、钒、锰、铌、锌、铬、镓、铁、镉、铟、铊、钴、 Ni、 Mo、 Sn 、Pb 、(D2)、 (H2)、 Cu、 Tc、 Po、 Hg 、Ag、 Rh 、Pd 、Pt 、Au 镍、钼、锡、铅、(氘分子)、(氢分子)、铜、锝、钋、汞、银、铑、钯、铂、金 总之元素周期表里金属性越是左下方越强,越是右上方越弱。惰性气体(惰性气体为旧称,现称为稀有气体)不算。 各种金属的金属性从左到右递减,对应金属的简单的,一般正价的离子氧化性从左到右递增(特殊:Hg2+0(即活动性低于氢)时,金属不与非氧化性酸反应,标准电极电势<0时,可与非氧化性酸反映。标准电极电势较小的金属可从标准电极电势较大的金属的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后者。如金属锂在中性溶液中的标准电极电势为—3.045V,为活动性最强,而铜(+0.342V)、汞(+0.851V)、银(+0.7996V)、铂(+1.200V)、金(1.691V)都大于0,故一般不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非金属活动顺序 非金属是这样:因为非金属一般都是若干原子构成的分子,而分子是非金属常见形态,所以我这里排的是分子顺序表,比较实用: 氟〉氯〉氧〉溴〉氮、硫〉氢〉红磷〉碘〉碳〉砷〉硒〉硼〉硅 稀有气体:Xe>Kr>Ar>Ne>He 总之元素周期表里非金属性越是左下方,越是右上方越强。惰性气体不算。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题目的难易不同,题型各异。因此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十分重要。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可以由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来决定。 2. 金属与酸发生反应 (1)金属应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 (2)酸应是具有氧化性的酸,例如盐酸、稀硫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3)单质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亚铁盐; (4)K、Ca、Na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其余金属则不能。 3. 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与盐溶液不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 (2)铁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只生成二价亚铁盐。 (3)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先被置换出来。 还有要知道:金属制与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而且(溶液中,前置后,隔越远,置越先)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知识点及专题复习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金属活动顺序大概是:由强到弱铯最强然后是稀土、钡、铷、再然后是钾〉钙〉钠〉镁〉铝〉铍〉锰〉锌〉铁〉钴〉镍〉锡〉铅〉(氢)〉铜〉汞〉银〉铂〉金。符号式为(从钾至金):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初中生应该掌握的··)。 1.金属与酸发生反应 (1)金属应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 (2)单质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亚铁盐。 (3)K、Ca、Na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H2,其余金属则不能。 2. 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与盐溶液不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如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2Na+2H2O===2NaOH+H2↑,CuSO4+2NaOH===Cu(OH)2↓+Na2SO4]最终没有单质铜生成 (2)铁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只生成二价亚铁盐。 (3)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先被置换出来。 还有要知道:金属只与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而且若有一种金属和多种混合盐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最不活泼的那个金属的盐溶液,如:锌粒与氯化亚铁和硫酸铜和硝酸汞的混合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硝酸汞,当硝酸汞被消耗完时,硫酸铜才与锌粒反应,同理,硫酸铜反应完后,锌才会和氯化亚铁反应。 还有,当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先反应,如:把打磨光亮的镁带,铝丝,铜丝一起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镁被消耗完后,铝才和硝酸银反应,铝反应完后,铜跟硝酸银反应注意:必须是一种金属单质和一种溶液,其他不可以反应,如: Cu+AgCO3≠ (Cu>Ag,但AgCO3不溶于水)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Cu + 2AgCl == 2Ag + CuCl2 B、Zn + 2AgNO3 == 2Ag +Zn(NO3)2 C、2Na + CuSO4== Cu + Na2SO4 D、2Fe +3CuCl2==2FeCl3 + 3Cu 2、将锌片投入下列盐溶液中,充分反应后,使溶液质量减轻的是( ) A、MgCl2 B、CuCl2 C、Ag(NO3)2 D、KCl 3、下列物质可以由相应的金属和酸发生置换反应而制得的是( ) A、Fe2(SO4)3 B、CuCl2 C、AgNO3 D、Al2(SO4)3 4、将一定质量的铁粉放入到足量的Cu(NO3)2和AgNO3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测得滤渣中只含有一种金属,则该金属是( )A、Fe B、Cu C、Ag 5、向CuCl2、ZnCl2、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Fe粉,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 A、ZnCl2、HCl B、FeCl2、CuCl2 C、CuCl2、HCl D、ZnCl2、FeCl2 6、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A)Zn (B)Mg (C)Fe (D)Cu 7、某工厂的废渣中混有少量的锌粉和氧化铜(其他的成分不跟酸反应),这些废与废盐酸接触时会形成污水,产生公害。若向污水中撒入铁粉,且反应后让铁粉有剩余,则此时污水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A、Fe2+ 、Cu2+ B、Cu2+、H+ C、Zn2+、Fe2+ D、Zn2+、H+

十种常用成分分析方法—科标检测

十种常见的成分分析方法介绍 成分分析是运用科学方法分析产品的成分,并对各个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个过程。科标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设有专业的分析实验室,成分分析检测领域有:化学品成分分析、金属成分分析、纺织品成分分析,水质成分分析,颗粒物成分分析,粉末成分分析,异物成分分析等。 常见的成分分析方法有以下10种。 一、成分分析-化学分析方法 化学分析从大类分是指经典的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重量分析是指根据试样经过化学实验反应后生成的产物的质量来计算式样的化学组成,多数是指质量法。容量法是指根据试样在反应中所需要消耗的标准试液的体积。容量法即可以测定式样的主要成分,也可以测定试样的次要成分。 1.1重量分析 指采用添加化学试剂是待测物质转变为相应的沉淀物,并通过测定沉淀物的质量来确定待测物的含量。检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如:电子天平。 1.2容量分析 滴定分析主要分为酸碱滴定分析、络合滴定分析、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沉淀滴定分析。 酸碱滴定分析是指以酸碱中和反应为原理,利用酸性标定物来滴定碱性物质或利用碱性标定物来滴定酸性待测物。检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如:滴定管。 二、成分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利用气态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现象而建立的。由于各种原子中电子的能级不同,将有选择性地共振吸收一定波长的辐射光,这个共振吸收波长恰好等于该原子受激发后发射光谱的波长,由此可作为元素定性的依据,而吸收辐射的强度可作为定量的依据。

其基本原理是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不仅可以发射一系列特征谱线,也可以吸收与发射线波长相同的特征谱线。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光通过原子蒸气时,即入射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检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如:AAS原子吸收光谱仪。 三、成分分析-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依据各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发射特征的电磁辐射,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是光谱学各个分支中最为古老的一种,可同时检测一个样品中的多种元素。 其基本原理是各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原子的原子核外围绕着不断运动的电子,电子处在一定的能级上,具有一定的能量。从整个原子来看,在一定的运动状态下,它也是处在一定的能级上,具有一定的能量。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原子处在最低的能级状态,即基态。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是根据处于激发态的待测元素原子回到基态时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元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是光谱学各个分支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检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如:ICP-OES。 四、成分分析-原子荧光分析法 原子荧光分析法是以原子在辐射能激发下发射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发射光谱分析法。但所用仪器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近。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宽,能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是介于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之间的光谱分析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一定波长的辐射能激发下发射的荧光强度而进行定量分析。原子荧光的波长在紫外、可见光区。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波长的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约经10-8秒,又跃迁至基态或低能态,同时发射出荧光。若原子荧光的波长与吸收线波长相同,称为共振荧光;若不同,则称为非共振荧光。共振荧光强度大,分析中应用最多。在一定条件下,共振荧光强度与样品中某元素浓度成正比,从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