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浅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浅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15528417.html,

浅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作者:胡楠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6期

摘要:斯大林,苏联政治家,同时也是研究民族问题的专家,他关于民族问题的著述颇丰,这些著作对苏联乃至世界各国的民族工作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及借鉴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部分阐释斯大林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斯大林民族政策形成的思想渊源;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斯大林民族政策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D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182-01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具体实践,根据当时的国内及国际环境,在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斯大林民族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成年后的整个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斯大林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民族理论对斯大林民族政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点影响:第一是消灭剥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即是说民族压迫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消除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民族问题才能解决。第二是民族自决,列宁提出采取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区域自治等形式实现各民族的独立自主,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同时他还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政治层面上自由分离的权力。也就是说,民族自决权就是各民族拥有分离和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即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成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第三是民族平等,列宁提出民族平等的基本要求是各民族一律平等

和反对民族特权。要求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律平等。“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二、斯大林民族观的具体内容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过程中一直很重视民族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政策。

(一)坚持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斯大林认为,民族平等不能仅仅局限于民族权力的平等、法律上的平等,真正的民族平等必须消灭差距,从民族权力平等转到各民族事实上平等。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出发点是一切民族和种族完全平等,采取具体措施即国家制度、完善机构、物资援助、文化教育等政策消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辨析题

第一章绪论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 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关于民族观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正确、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民族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是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心里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辩证的科学的运用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第三章民族发展 四、辨析题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 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中国古典园林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 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寺观园林 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 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3、造园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4、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四大民族医学简介

简介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里指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三个组成部分。 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具有无可争议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当然代表。 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药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如藏医药的《晶珠本草》、《四部医典》,蒙古医药的《蒙医本草学》、《碧光琉璃医鉴》,傣族医药的《档哈雅》等。 民族药文献资料 已出版的民族药志主要有:《维吾尔药志》、《彝药志》、《佤族药志》、《西双版纳傣药志》、《楚雄彝药志》、《德宏民族药志》、《壮族民间用药选编》(上)、《朝鲜族民族药材录》、《浙江畲族民间药用植物名录》、《傣药传统方志》、《畲族验方集》、《元江哈尼族药》、《大理白族药》、《苗族药物集》、《拉祜族常用药》、《迪庆藏药》、《藏药验方选编》、《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常用

藏药知识》和《实用蒙药学》等。《中国民族药志》的出版,是40年来我国民族药开发研究的历史性总结。 、从民族药中开发新药 族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长期实践形成了对某些疾病独特的治疗经验。如高寒地区专长于治疗风湿病,鄂伦春族对冻伤有独特治疗方法,草原游牧民族则善于治跌打损伤和脑震荡等。民族药的开发涉及的民族和地区十分广泛,产品剂型多种多样。20世纪70年代以来,云南已从民族药中开发出20种新药,其中著名的“傣肌松”是从傣药“亚乎奴”开发出的一种肌肉松弛剂;“神衰果素片”是从景颇族常“木札”中分离出的豆腐果甙开发出的;从苗族药灯盏细辛开发出“灯盏细辛注射液”;用哈尼族药青叶胆制成了治疗肝炎的“青叶胆片”;用哈尼族药“莫阿宰呢”生产的“昆明山海棠片”,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和红斑狼疮;从纳西族药“埃酥蒙”(岩白菜)开发出“岩白菜素片”等。 藏药中的“唐冲那博”(唐古特山莨菪)为青藏高原特产,提取的山莨菪碱和樟柳碱,具有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各种中毒休克、眩晕等症;用藏药花锚提取物制成了“急肝宁”和“乙肝宁”;用藏茵陈(普兰獐牙菜)等生产出了成药“蒂达丸”、“藏茵陈糖衣片”、“藏茵陈胶囊”;以唐古特瑞香和麝香为原料,生产出“青海麝香膏”、“祖师麻注射液”等。用维药雪莲生产出“风湿灵”胶囊和注射液、“贝梨膏”等。 我国四大民族医药

浅析斯大林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改进)

摘要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就是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弊端;以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中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吸取苏联教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最终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必须把“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来对待,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关键词】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① ——毛泽东 第1章“斯大林模式” 1.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在评价“斯大林模式”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斯大林模式”,虽然并没有人正式对它下一个定义,但它的含义却是清楚的,是指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体制的统称。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具体来说,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专断独行;经济体制上表现为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实行包容一切的行政指令性计划和自觉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文化体制上表现为绝对的统一意志;思想上表现为搞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对外政策方面表现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完整的、系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是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领导下提出并实施的,此后,苏联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框架仍沿袭“斯大林模式”。 1.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经济方面,实行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忽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工业方面实施高速工业化路线,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推行片面强调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农业方面实行全盘集体化,忽视人民生活急需的轻工业和农业。在政治方面,采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凌驾于权力机关之上,权力机关成为党的意志的传达机关。执政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行政机关隶属于党的机关或处于党的机关的直接领导之下,成为党的意志的执行者;民主机制受破坏,干部使用实际上是任命制和终身制,在党内执行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排除异己势力,以“基洛夫案件”为开端:根据最谨慎的估计,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500万人受到牵连,30—40万人被处决;一半以上的党员,即120万人被逮捕;而安东洛夫—奥费申科考证:“消灭富农、斯大林制造的饥荒和镇反的运动中死亡的人数是2000万”,②可见当时大清洗之惨烈。大批党政军领导、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苏联社会的进步。直到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

论文--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民族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发展”,两个“关系”。 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其中社会经济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民族的政治、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参与国家和制度建设的程度是其发展的一种标志。民族的发展还表现在民族体制规模上。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关系是民族和民族之间交往联系的状态。民族之间关系的状况既有团结合作,也有冲突对抗。就世界民族发展过程的规律而言,民族之间团结合作是主流,但由于民族差异,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重要现象。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在民族形成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着的。在多民族国家中,由各民族共同利益而构成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任何单个民族的利益,都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敏感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的特点。 新时期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方面的大量矛盾都集中表现在发展上,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 首先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大,而且有不断扩大的态势。中国发展战略是先东部、后西部,梯次发展,这种方式带动了整个经济的腾飞,但实际上也把西部放在后发展的位置上。相对而言,集中在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 其次民族地区城乡差距大。 第三贫困问题比较突出。当前一些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仍然非常严重。这些地区社会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自我发展能力弱。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收支差距大,文教卫生事业落后,民族地区地方病种多,患病率高。同时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或冲突。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同我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的观点和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培训]中国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技法

[ 培训]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技法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技法 第一章绪论 1.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族、彝、蒙古、藏、哈萨克、布依、朝鲜等民族。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2. 传统医学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传统医学是传统中医学、印度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 3. 传统医学内容 中医学——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代表。 民族医学——是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沿用的传统医药的总称。它是在吸收中医药学及国外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又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具有本民族医药学特色及较强的地域性 民间医学——是指既无医学理论体系,又无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民间的医疗经验、养生习俗、单方验方和简易医术 注;少数民族医学与中医学都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二者并非从属关系。 第一节民族医药的发展现状一、民族医药文献典籍的发掘整理 1. 历史上有文字、有文献的民族医药 主要是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傣医学、朝鲜族医学、彝医学 2. 历史上没有通行文字因而缺乏文献的民族医药突出的是壮医学、土家族医学、瑶医

学、苗医学。二、民族医药医、教、研的发展 1. 民族医药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我国相继建立具有独立设置的民族医药高等院校,其中藏医学院2 所、蒙医学院1 所、维吾尔医药专科学校1 所。藏、蒙、维3 个民族医药相关学科被列为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建设学科。第一套藏医药本科规划教材已出版了25种2. 民族医药医疗和科研机构快速增加 至2004 年底,全国有民族医医院197 所,共计床位8951 张。3. 民族医药科研不断深入 藏医: 高原病、高血压、中风偏瘫; 蒙医; 骨伤、脑震荡、白血病、牛皮癣; 维医: 白癜风(驱虫斑鸠菊); 、 土家族、苗医: 毒蛇咬伤; 傣医: 烧伤; 彝医: 烟毒 三、民族医药资源的调查及药品的研发 全国的民族药企业约130 家,主要包括藏、蒙、维、苗、傣、彝6 类民族药,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藏药和苗药 第二节民族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民族医药突出的特点: 传统性民族医药根植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中。比如, 藏医药“曼汤”:即指医学挂图。“曼”是Sman的译音,意为医药,而“汤”是 Than gka的译音,意为挂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A.民族特征 D.民族意愿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 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民族的活动中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地域B.民族D.经济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中苏民族政策之比较

中苏民族政策之比较 摘要: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苏联在它刚度过六十九个年头就宣告解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族因素造成的,而对于中国来说,近年来虽在民族事业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就如何解决好民族问题,保证社会的稳定,却仍然是个未完的话题,从两个国家的政策实施方向上找出其民族政策的不同点,着力挖掘民族因素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从而对中国的民族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关键词:苏联解体;中苏民族政策;比较 就苏联解体的原因来说,有苏联经济崩溃论、人民要求放弃社会主义论、上层革命论和民族政策失误论等,而民族政策失误论正是本文的主题,为了更好地把握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区别以往的民族政策失误论,文章将以中国为参照物,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基本出发点来重新审视民族问题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民族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追随苏联,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其政策的制定由基本追随苏联转向独具特色。也几乎在同一时期,苏联的民族政策却经历了异常惊人的衰退过程,并最终成为其解体的必然因素之一。 一、苏联的联邦制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 1.联邦制在苏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列宁在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问题上并非一贯主张实行联邦制,而是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在《国家与革命》这篇重要著作中仍然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这与联邦制本身存在的弊端有着重要的关系。

首先,联邦制以民族划界建立联邦,以不同层次的民族区域自治实体作为联邦主体和国家行政区划的形式,这就容易人为地强化民族自我意识,激发民族独立自主观念,不利于解决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其次,联邦制的各加盟共和国都会被冠以国家称谓,除没有外交、国防两个部门外,基本上拥有作为一个国家必需的各种管理机构。这也容易导致民族问题的产生。但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严重的内忧外患使得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新的构想,即“用比较涣散的联邦统一代替一个国家政治上完全的统一等等要求。”[1]列宁正确地把解决国家政权建设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结合起来,使各自为政的苏维埃民族共和国走上联合和统一的道路,成为防止帝国主义侵犯的一只强大的力量。 联邦制在列宁时期确实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在列宁逝世后,其弊端就日益暴露出来。由于联邦制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各共和国的主体民族把自己视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力量,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强化主体民族的优越地位,甚至试图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垄断关系。受到示范效应的影响,联邦主体的一些“次主体民族”,诸如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也在自己的自治范围内竭力谋 求同样的特殊地位。这种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过程中变现得非常明显。 除此之外,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得苏联成为一个以高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名义上的联邦制,实际上的单一制国家。宪法有关加盟共和国享有主权和退盟权的规定,为以后各加盟国共和国争取国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一章).doc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充题 Pl)l.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民族)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尺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尺族利尺族问题发展的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乂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最一般规律)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PD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P4)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來,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P2)4.尺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5.尺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利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P3)l. (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重视政策的运用 C.理论和政策兼纳 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P7)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A)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 D.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尺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 )的问题。 A.尺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C尺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尺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P2)l.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尺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尺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P5)2.尺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D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总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P6)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E.对尺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3)4.尺族理论(ABCD)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四、辨析题

中国古典园林复习提纲(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5=30分) 1、江南私家园林中那个园林的假山艺术最为著名(D ) A 沧浪亭 B 拙政园 C 留园 D 狮子林 2、江南私家园林中那个园林的建筑空间处理最为精彩(D ) A 环秀山庄 B 怡园 C 豫园 D 留园 3、皇家园林经典的“山水布局模式”是( B) A 山水相依 B 一池三山 C 山环水绕 D 水因山转,山因水活 4、我国明代学者李渔的造园著作是(C ) A 园冶 B 梅谱 C 闲情偶记 D 长物志 5、我国明代学者文震亨的造园著作是(A ) A 长物志 B 考工记 C 画论 D 菊谱 6、江南私家园林中那个园林与宗教意蕴相关性最密切(D ) A 留园 B 可园 C 艺圃 D 狮子林 7、宋代著名的皇家园林是( B) A 颐和园 B 艮岳 C 上林苑 D 铜雀园 8、颐和园的原名是( D) A 静宜园 B 长春园 C 畅春园 D 清漪园 9、北方园林的杰出代表是(A ) A 皇家园林 B 私家园林 C 寺观园林 D 公共园林 10、下面那个园林属于公共园林(A ) A 杭州西湖 B 颐和园 C 末央宫 D 留园 11、上海现存最著名的私家园林是(C ) A 休园 B 影园 C 豫园 D 退思园 12、无锡现存的最著名的私家园林是(C ) A 环秀山庄 B 退思园 C 寄畅园D豫园 13、我国明代造园家计成的造园理论著作是(A ) A 园冶 B 闲情偶记 C 花谱 D 考工记 14、拙政园整体由几部分组成( D)

A 一部分 B 二部分 C 三部分 D 四部分 15、江南私家园林中那个园林是采用的外向式空间布局模式(D ) A 网师园 B 可园 C 寄畅园 D 沧浪亭 16、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初形式是(C ) A 台 B 苑 C 囿 D 园 17、东周时期我国形成的古城规划的专著是(D) A工程营造录B闲情偶记C花谱D考工记 18、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我国理想园林景观审美影响最大人物是(B) A刘伶B谢灵运C陶渊明D顾恺之 19、邺城仙都苑开创的皇家园林山水布局模式是(C) A一池三山B四渎C四渎四海D东海仙山 20、寺观园林起源于我国哪个朝代(B) A秦朝B汉朝C唐代D宋代 21、宋朝郭熙提出山水景观取景与构图“三远”法著作是(A) A林泉高致B笔法记C闲情偶记D山水诀 22、拙政园造园艺术的精华部分体现在(C) A东部B西部C中部D整体 23、留园整体由几个主题景区组成(D) A一部分B 两部分C三部分D四部分 24、留园以山水(水体)景观为主题景区的位于留园哪个部分(C) A东部B西部C 中部D北部 25、现存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是(D) A怡园B环秀山庄C寄畅园D沧浪亭 26、“主景突出式”皇家园林代表作是(A) A颐和园B圆明园C静宜园D长春园 27、“集锦式”皇家园林代表作是(C) A畅春园B清漪园C圆明园D华林园 28、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皇家园林是(D)

民族医药文化研究

民族医药文化研究 中华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医药是我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和少数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紧密相关,是我们宝贵的遗产,是中国的人文标签,是我们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资源。其次,它涉及到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问题,我们尊重少数民族就是要尊重它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加以研究整理、继承发扬。从功能层面讲,民族医药在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很多西医没有普及或者比较偏远的地区,民族医药发挥着救死扶伤、保障人们生命健康的作用。鉴于民族医药的草根性质,大力地普及它对于解决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医疗问题是大有帮助的。开发民族医药资源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提升作用的,民族药的开发已经成为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各民族在医药文化发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各民族在医药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不懈努力,使中华医药文化大放光彩,目前已有35个民族发掘整理了本民族医学资料,已出版的民族医药著作达100多部;不仅15种民族有了本民族医药的医院,民族药的GMP企业还向市场提供了7种民族药的906个品种。 由于时间关系只介绍我国比较出名的几个民族的医药发展及相 关情况,其他民族为我国医药文化做出的贡献不再一一列举。 一)藏医药

藏医药历史藏医药学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仅次于中医中药而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几千年来为我国藏区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出了重要贡献。早在公元前3世纪,高原人就有了“有毒必有药”的医理。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强盛的吐番王朝。大唐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和医生。同时,藏王还请了印度、尼泊尔医生入藏,结合高原古老的医学,编辑整理了大量的医学经典著作,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 理论体系藏医认为宇宙是由小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大五行(气、火、土、水、空间)组成,小五行在人体则指心、肝、脾、肺、肾;大五行则包括整个宇宙,整个宇宙都依赖大五行的运行。“隆”(气),“赤吧”(火)、“培根”(水、土)、是构成人体的三大元素(三因学说),任何一个元素的盛衰都会引起疾病发生。藏医学以其独特的“三因学说”、“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为基础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 药用概况目前,20多种藏药己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95版,336种药品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藏药部颁标准。其中藏药材136种、成药200种,开发前景非常可观。 (二)蒙医药 l蒙医药历史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药疗实践中逐渐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 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浅谈苏联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与改革

浅谈苏联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与改革(1952-1990)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3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①在经济体制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价值规律,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在政治体制方面,在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后来发展到极端则是个人崇拜的盛行与肃反运动的发生。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斯大林留给苏联的也是一个问题成堆的、病态的社会。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一、斯大林晚年至马林柯夫执政时期(1952-1955):改革之风拂起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当时的社会现实、国际环境、历史传统和民族传统等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对苏联在短时间内赶超一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保证工业化的实现以及卫国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并非完美,例如,这种模式不利于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精打细算,提高经济效益等等。这些弊病,其实苏联早在战前就已经发觉,并酝酿进行改革。但由于战争的到来,这种酝酿被暂时搁置。战后初期,由于忙于国民经济恢复,也无暇顾及到此。但是,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随着卫国战争的结束愈来愈突出的事实却是无法抹煞的。 1952年2月1日,斯大林写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②,讨论了社会主义社会里的经济建设问题,对计划经济、价值规律、商品生产等问题都作了研究。这表明,斯大林在其生前已经意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某些问题。在这本书中,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肯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着矛盾。斯大林突破了过去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消灭商品生产的旧观念。1952年的斯大林能够批评1936年斯大林理论的不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③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苏联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根本经济问题的新认识。 1952年10月召开的苏共十九大,苏联领导人对于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当广泛的披露:在经济方面,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现有可能性还远未加以充分利用,许多企业没有很好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企业经营不善,原材料、燃料、电力、工具等严重浪费。在政治方面,指出党内自我批评、自下而上的批评远还没有充分

苏联解体原因浅析

苏联解体原因浅析 摘要: 1991年12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十几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见解,这些见解包括外因论、苏共中央罪责论、斯大林体制错误论、特色文化缺失论、民族政策是失误论、生产力发展滞后论、政治腐败决定论等。这些见解从不同视角力图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我本人看来,苏联解体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因此,我将会从历史根源、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三个主要的方面来多角度综合分析苏联解体的起源。 关键词:苏联解体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外部因素 引言: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轰轰烈烈地登上历史舞台,在二十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昂首挺胸地走了70 多年。可是在不到10 年就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门坎之即,这个与美利坚相提并论的超级大国倾刻间就散了架子,不仅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迅速向资本主义制度演变,并且这个国家本身也随着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另立门户而成往日黄花。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为苏联几代人所熟悉的印有镰刀锤头图案的红色苏联国旗,在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 为什么苏联这个强盛多年的红色帝国会如此下场?苏联解体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一、苏共在思想意识和政策方面的失败是根本原因。 导致苏联解体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从而导致了经济的下降、社会矛盾的尖锐、民族的分裂,也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首先,苏在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列主义,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失去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造成党内外思想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苏共就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苏共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科技革命迅速兴起,苏共领导人却视而不见,党的理论没有新的发展,理论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马克思主义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也难应对。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提出的“全民国家”、“全民党”,不符合苏联社会仍然存在阶级的现实;讲“三无世界”(没有战争、没有武器、没有军队)完全是一厢情愿,反而麻痹了党和人民。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是一脉相承的。从赫鲁晓夫开始,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也没有搞清楚,一度认为已经进入了“发达的社会主义”,提出“15年建成共产主义”。到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实际上是以野蛮的、强盗的方式破坏社会主义。虽然公开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但实际上制定了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实行错误的对外政策,加上党的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搞特殊、搞腐败,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对党不信任,而这种情绪又总是被敌对势力所利用,造成了严重后果。 其次,苏共放弃了对思想领域的控制,出让了文化舆论阵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通过因特网、CNN和好莱坞等思想宣传工具不断的向苏联选出自由、民主的观念,最终导致苏联民众观念的变化,为后来苏联的解体而转向资本主义打好了思想的基础。同时,在对内宣传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失误。苏共向人民简单地宣传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人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跟宣传的不一样,反而对苏共的宣传产生了怀疑,为人们接受西方的思想买下了祸

如可看待当前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

如可看待当前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 一、民族的含义。“民族”一词在中国被普遍使用是在1903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者梁启超将德国政治理论家、法学家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在此之前,“民”和“族”是两个词,是分开使用的,是人民、民众和家族、宗族的意思。现代意义的民族与英文“nation”相对应。英国研究民族主义的著名学者安东尼.史密斯对“民族主义”有系统论述。他认为西欧发展进程中的民族模式包括四个要素:(1)历史形成的领土;(2)法律和政治共同体;(3)成员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权利;(4)共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这四条就是确定西方模式“民族”标准的组成部分。 二、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不仅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且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变化的,发展的。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民族的发展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互动的表现形式,是各民族在同一社会形态下各方面的联系。民族关系包括民族交往的各种形式,内容涉及彼此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三)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是民族剥削压迫的根源,要消灭民族压迫,首先必须要消灭剥削制度,要彻底实现民族平等,必须彻底消灭阶级,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一般都具有全民族的性质。(四)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都是从原始社会的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与国家相依而存,国家对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以一定的民族作为基础。 1、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民族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从宏观上看主要分为两大类:内在原因——自身原因,外在原因——社会原因。民族差异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内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民族差异主要是指各民族之间特点、特征的不同,民族之间在交往联系中,由于各民族在其特征特点等自然特性上的区别而呈现出民族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有多种,意识形态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现实的民族权益和利益的矛盾引起的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的失误引起的民族问题、国内外敌对势力造成的民族问题等。

中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前景

行业经济 中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前景探究 李景东 (内蒙古财经学院商务学院010050) 摘要: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传统药物当前已成为世界医药发展的重要趋向,随着人们对传统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医药市场对中药和民族医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我国传统民族医药事业将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并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传统医药西医药民族医药医药市场 一、中国传统医药与西医药优势对比分析 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致使医药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传统医药目前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传统医药就其学术体系的完整性和现代应用的广泛性而言,已成为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我国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中国传统医药主要包括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两大部分,与西医药相比,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体和疾病认识的角度不同 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平衡体系,人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为健康;当人体受外界影响以及由外界影响而导致内伤,人体平衡就会被打破致使生病,传统药物则起到了调节平衡的作用。故传统医学主要是针对有病的人,将人放在第一位。西医药学虽然也承认人的整体性,但因其是从局部认识人体,总是将局部变化作为衡量健康与治疗疾病的依据,药物成为改变局部指标的物质。故西医药学总是针对人的病,将病放到第一位。 (二)药物理论表现和应用方面不同 传统药物的优势突出在理论方面,如蒙医药的辨证施治“六基症”理论,藏医药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理论,维医药的“火、气、水、土”四大物质学说等,而西药的优势突出在物质方面。传统药物之所以能增进人体健康水平、防治疾病,乃在于其系统的医药学理论,在该理论范围内,增进健康,安全有效,是传统医药今天受到全世界重视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西医药学理论所缺乏的。此外,传统医药从科学角度占优势,其所依据的均为正面经验积累的知识,而西医药学则依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注重药物结构和功效关系等,并不完全得自临床经验,故从技术方面来看,西医药学明显处于优势。 (三)客观反映及临床用药不同 传统医药学将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放到宇宙大环境来考虑,如蒙医药以“阴阳五行学说”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整体观,所涉及的可变因素较多,更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由此而反映在临床用药方面,提高人体健康水平而不伤身体,即准确性和安全性高。但从微观方面来看,传统医药学未能运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和病理等物质表述,反映在临床用药上,对局部病变的针对性即精确性较差。而西医药学对人体状况和药物功效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微观指标表述,反映在临床用药方面呈现较高的精确性;但从人的整体讲,则难保 障准确性,故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是很难避免的。 二、发展我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的基础条件 自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对传统民族医药采取了积极的发掘、保护和利用政策,促进我国民族医药事业有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民族医药的挖掘整理、资源保护、基础理论研究、医疗与科研机构、民族医药制造业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得天独厚的天然药物资源和开发潜力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气候多样,具有陆地生态系统的许多类型,成为野生动植物生存和繁衍的天然宝库。据统计,我国传统民族药物有12800种,其中,蒙、藏、维吾尔、傣4个民族医药体系使用的药物在6000种以上,其中有名贵的三七、冬虫夏草、雪莲、天麻、贝母、麝香、灵芝、肉苁蓉、麻黄等。民族医药材种类多,储量大。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为了防止野生药材品种退化和人为滥挖,依据地理、气候和生态等特点,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大面积种植,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西部地区是多民族地区,民族医药各具特色,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民族民间在识别、采集、应用天然药材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医疗知识。传统民族医药不仅用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而且在抗癌、接骨、风湿病和精神病治疗等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的疗效,极具开发潜力。 (二)传统民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硕果累累 在传统民族医药中,由于每个民族医药产生的文化背景、生产水平、生活习俗不同,故有其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藏、蒙、维吾尔、傣族通过本民族的文字把医药知识较为完整地记载下来,出版了医史、临床、药物方面的专著,使本民族医药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其中藏医药的文献整理和汉译成果最为显著,先后出版了《月王药诊》、《晶珠本草》、《四部医典》、《玉龙本草》和《四象诊疗医典》等,并译成汉文出版;蒙医药在进行古籍的搜集、整理和编译工作后,出版了《饮膳正要》、《碧光琉璃医鉴》、《蒙医金匮》等经典著作;维吾尔医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也相继出版了《医学之目的》、《维吾尔药志》、《维吾尔医药学》等多部著作。虽然传统民族医药的理论尚待进一步发展提高,但对传统医学“证”的现代科学基础和复方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深入认识,传统医药对疑难杂症治疗的特殊疗效得到世界医学界的公认。 (三)传统民族医药医疗与科研机构快速设立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 196 现代营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