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体会

初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体会
初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体会

初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体会

盐池三中朱海斌

摘要:社会发展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各学科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本文就初中生物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生物科学是与人类生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科学,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物教学肩负培养生命科学技术队伍的后备力量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双重任务,这就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还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由此可见,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任务,还要完成德育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学科中的渗透,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我们也正在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

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而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生物,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生物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那么,如何较好的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研究教材,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实施德育渗透

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依托于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驱力,而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和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动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在备写教案和课堂教学时,我重视教材与德育相渗透的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知识相交融,使德育附着于知识点或训练点,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在学习“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时,我大量查阅并使用生物科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许多例子,涉及到工业、农业、、军事、生活等各方面,还例举了我国生物科学的文明史,我国历代生物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以及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等,并且把这些资料制作成有趣的课件。在教学时我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之间交流、

补充。这样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精神,较好的完成了德育渗透。

二、根据教材内容,渗透服务育人的理念

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鲜明地体现服务的思想,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关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遇到的问题中进行教育和引导,在耐心细致地解疑释惑中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

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时,根据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心理变化,很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为此我开展了以“青春期卫生”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播放有关青春期发育的教学光盘,及时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方面的知识,解释他们心中的困惑,指导他们正确对待青春期出现的生理、心理变化,正视自己的性别“身份”;让学生认识到在青春期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

又如:在每年的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之际,我组织学观看预防艾滋病的专题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毒主要存在于人的血液、精液和唾液等体液中,主要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途径传播。让青少年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珍惜自己、关心他人、珍爱生命的思想品德。

三、针对初中学生的情感特点,讲究德育渗透的方法

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灌输式,也有渗透式。教学渗透德育也要讲究方法。教师应该针对学生自身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

体内容,讲究教学手段的多变,注意创造良好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德育教育,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渗透。有效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熏陶和感染。

例如:在学到“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这节课时,我在一(4)班上课时,我按照课本内容不断给他们灌输“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如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带动身边的人共同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园”,一堂课下来,我发现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我进行了教学反思,后来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兴趣和他们的认知特点,给他们准备了《快乐的脚步》这一影像资料。在另外两个班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手段:先给他们播放这一资料,然后用了较短的时间梳理教材内容,大部分时间留给他们自由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自我感受、自我体会。我发现效果真的截然不同:这两个班的学生在看了这一资料后,讨论非常积极,踊跃发表自己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决心。德育教育在学生观看影片时,很自然地得以渗透。

四、走出课堂,加强德育渗透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的认识过程。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育和德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德育渗透的唯一途径。我们应该在日常性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加强随机引导,强调思想升华。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

观、世界观。

初中生物教学,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德育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施德育。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社会调查和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德育得到有效延伸。这样能够更灵活,更贴切地实施德育,让学生做到“我学我育、学用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无论课内、课外都要自然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总之,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参考书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生物》课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4、《生物教师教学用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初探初中生物德育渗透

初探初中生物德育渗透 一、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而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在准备生物教材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着力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如:我在准备第一堂教学内容‘致同学生物圈”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一开始,我在一(2)班上的时候我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给他们上了一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的给他们灌输‘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带动我们身边的人一起来共同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园’,一堂课下来,我发现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我进行了教学反思,后来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认知特点,给他们准备了《快乐的大脚》这一影象资料。在另外三个班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手段:我先给他们播放了这一资料,然后用了较短的时间把教材内容梳理了一下,大部分时间留给他们

自由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交流中自我感受,自我体会。我发现效果真的截然不同:其它三个班的学生在看了这一资料后,讨论非常积极,一个个都发表了自己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决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这一资料片的观看,很自然的渗透了德育。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上一顶德育“帽子”,我们要针对学生年龄段的特点,讲究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应用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变实施,注意创造良好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德育教育。 三、走出课堂,加强德育渗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因此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德育渗透的唯一途径。我们应该在日常性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加强随机引导,强调思想升华。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而对于我们初中生物教学来说,进行德育教学时,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外出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德育得到有效延伸。这样能够更灵活,更贴切地实施德育,让学生自主地我学我育、学用结合,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中学教育中,教书与育人是分不开的。中学生物教学的内容广泛,适于渗透德育教育。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但要深刻挖掘教材内容,更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人生体验等,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教育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3-9795(2012)08(c)-0231-01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性,采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把政治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耳染目濡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较高的道德教育。 1 采取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被视为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核心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1.1 颂扬古今生物科学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国古代就有《山海经》、《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等光辉论著;我国远在四五千年就建立了农业,三千年前就有了室内养蚕和驯养家畜等;1965年我国又在生命起源问题上获得突破,即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又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本人还随时收集和积累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我

国生物学所取得的现代成就和动态来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心灵花火。 1.2 叙说丰富的生物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如我国有恐龙时代的蕨类化石沙椤;我国的裸子植物资源居全世 界首位,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而且水杉、银杉、银杏等是闻名世界的珍稀裸子植物;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有 许多的珍贵特产的种类,如褐马鸡、丹顶鹤、白鹇等;另外,娃娃鱼、白鳍豚、扬子鳄、大熊猫等也都名扬海内外,享誉世界。然而,中国的悬铃木被冠之以“法国梧桐”,麋鹿的故乡却要从外国引种麋鹿……,残酷的史实告诫我们,只有祖国的发达强盛才能保护自己 的丰富资源,发展自己的丰富资源,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3 坦诚国情,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口众多,国力薄弱和自然资源的贫乏,这就是中国的国情。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已达13亿多,而每年出生人数仍保持在两千多万,比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还多。虽然我国有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但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以前人们对于野生生物资源的有限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一段时间以来,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乱捕滥杀,而使大量的草原和森林被毁,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使不少动植物资源濒临绝种或已经绝种。尽管我国有许多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占优势,然而按人均量计算则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又 属于资源贫乏之列。例如我国森林覆盖总量名列世界第6位,而人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图文稿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教 学案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第二节种子植物 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中的德育渗透,从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出发,确定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产生逆反心理。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制定了如下的德育目标: (1)利用导学案的导学作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 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3)认同种子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进而珍惜每一粒种子,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的真情实感。 (4)通过拓展探究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想象,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5)通过开篇寄语和故事讲述,对学生进行挫折和赏识教育,并引起学生的共鸣。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奖品激励机制,在多媒体课件中应用动画、视频、情感故事等,利用多种实物如多彩的种子、种植的小植物等,不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时刻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来,突出教学的重点。另外,利用有趣的拓展小实验,突破教学难点。因教学内容容量大,在教材的知识点处理上也略微有所调整,将孢子与种子的优越性比较移到下一节课讲授。 二、教材分析 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2012版),七年级上册。种子的结构位于教材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部分内容。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总体要求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本节内容在本单元非常重要。本节知识难度不大,能够观察到的实物较多,与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这一节教学内容包含了许多学生未曾接触的结构名词,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需要观察和操作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种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学习种子植物的两个类群。其中,第一课时无疑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三、学情分析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设计了指导性强的导学案,通过小组自主学习交流,同组组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得出结论,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氛围中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要多准备一些种子,给学生以重复实验的机会,但是一定要强调让学生珍惜热爱每一粒种子。 四、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

初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体会 生物科学是与人类生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科学,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物教学肩负培养生命科学技术队伍的后备力量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双重任务,这就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还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由此可见,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任务,还要完成德育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学科中的渗透,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我们也正在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而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生物,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生物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那么,如何较好的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研究教材,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实施德育渗透 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依托于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驱力,而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和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动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在备写教案和课堂教学时,我重视教材与德育相渗透的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知识相交融,使德育附着于知识点或训练点,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在学习“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时,我大量查阅并使用生物科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许多例子,涉及到工业、农业、、军事、生活等各方面,还例举了我国生物科学的文明史,我国历代生物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以及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等,并且把这些资料制作成有趣的课件。在教学时我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之间交流、补充。这样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精神,较好的完成了德育渗透。 二、根据教材内容,渗透服务育人的理念

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初二第一学期 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招远市魁星路中学路清平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因此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生物学科在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德育教育作如下总结: 一、在教学中不断挖掘新教材的德育素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德育素材丰富,若能充分利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1、能利用小资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新教材的第二册中有小资料28处,其中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信心,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 2、能利用新教材必修内容中的德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新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笔者认为,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细菌战让学生记忆住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3、围绕新教材中研究性课题开展活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中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判断和推理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生物新教材第二册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有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有助于学生理解酶、光合作用的相

初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方案

生物学课程标准 鹤壁二中张灵枝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生物与环境、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中的人等)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生物圈中的人、健康的生活等)。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种子萌发、观察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等)。 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转基因技术及克隆技术等)。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健康的生活中传染病及免疫和计划免疫等)。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鹤壁二中张灵枝生物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下面我结合初中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通过生物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学生亲手动手操作的物质燃烧的视频和冰糖在热水、冷水中溶解的视频,认识生命是由物质组成的。通过学生的亲自试吃路程视频感受到这些物质为提供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在人体内的作用,知道细胞就是由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等组成的,而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通过进化论学习,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巧妙安排。 二、运用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初中生物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生态系统组成的学习中,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让学生讨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爱护生物的情感,特别是“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宣传活动,也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教育活动。 三、通过生物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绝不是口号,不是华丽的词句就可以表达的话语。爱国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通过视频了解我国生物学家的感人事迹和他们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当年童第周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国工作、现在陈章良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毅然回国效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誓言“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这样的事迹、这样的豪言壮语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四、通过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 当今世界,生物科技的高速发展,一个个令人心动的生物科技发明和发现呈现在人们面前,如“转基因生物”、“生物克隆技术”、“人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学科 思想特点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学科思想特点 2016-6-30 初中生物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我认为初中物学科思想教育有如下特点。 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初中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界性所决定的。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按照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在生物教科书中来,使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自然学科思想教育内容更为丰富。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介绍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讲授祖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利用新旧社会对比,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 ,2,国情教育。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4,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其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zd

生物学科德育渗透课例 《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中的德育渗透,从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出发,确定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产生逆反心理。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制定了如下的德育目标: (1)利用导学案的导学作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观察种子结构, 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3)认同种子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进而珍惜每一粒种子,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的真情实感。 (4)通过拓展探究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想象,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5)通过开篇寄语和故事讲述,对学生进行挫折和赏识教育,并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教材分析 《种子的结构》位于教材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本节知识难度不大,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但这一节教学内容包含了许多学生未接触的结构名词,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三、学情分析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设计了指导性强的导学案,通过小组自主学习交流,共同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得出结论,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并能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力目标: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进一步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2)利用导学案导学的作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对种子的解剖观察,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种子结构, 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2)在观察种子的结构过程中,认同种子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进而珍惜每一粒种子,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的真情实感。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育人放在首位,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品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中学生正处在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转型,各种思潮交汇融合,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作为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始终处在良好的德育教育之中。那么生物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下面我结合初中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通过生物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认识生命是由物质组成的。例如在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作用,细胞就是由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等组成的,而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通过进化论学习,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巧妙安排。、认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以鱼为例,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因为鱼在水中能解决呼吸和运动的问题,鱼能用鳃呼吸、鳃的结构适于在水中呼吸,而肺只适于在空气中呼吸,用鳍游泳,鳍的结构适合游泳,鸟为什么能飞翔?因为鸟的前肢变成翼,胸肌发达,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都很强,为鸟类的飞行提供了足够的能量。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其次,我也很注意强调生物与环境是相统一的,例如桦尺蛾体色的变化说明,只有体色与环境的颜色相近,才不易被天敌发现,才能生存下来,所以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认同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观点。通过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学说的学习,了解生物是在不断的进化发展的,高等生物都是由低等生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来的。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养成用发展和变化的的眼光看问题。 二、通过生物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四有”新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了解我国生物学家的感人事迹和他们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当年童第周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国工作、现在陈章良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毅然回国效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誓言“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这样的事迹、这样的豪言壮语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二)、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发展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一节中,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情况,植物2700属,3万余中,鸟类1183种,占世界总数的13,特别是我国的一些珍稀动植物,如金丝猴、大熊猫、银杏、白鳍豚等,了解我国的生态状况和生态保护政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从而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通过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 当今世界,生物科技的高速发展,一个个令人心动的生物科技发明和发现呈现在人们面前,如“转基因生物”、“生物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图谱”等等。这些新技术、新发现如果能够很好的应用在工农业生产或人类医疗卫生事业上,将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些技术如果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掌握,就可能产生一些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如“超级生物武器”、“克隆人”等,那就是人类的灾难。抓住这个主题,教育学生人与人、人与社会应和谐相处,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互助而不是仇恨、敌视和毁灭。通过生物课堂教学加强义务献血、自愿捐献骨髓、尊重艾滋病人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自然界中的生物也是我们的朋友。只有合理的利用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

初中生物教师个人总结

初中生物教师个人总结 导读:初中生物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初中生物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 1、在学习生物学知识之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习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重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整体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 2、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交流等各方面能力 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熟悉、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多领域的、融合的合理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探究、协作的能力。 3、教育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融入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爱好,有利于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的建立;使学习内容更具实用性,更有利于对生物学核心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对生物科学价值的正确熟悉,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全面发展。 4、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精选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

学习方式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会生物学知识间的内存、本质的联系,学会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概念图的学习法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达到事半倍的学习效果。 5、据不同层次同学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布置弹性作业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时,缺乏学习生物学的动力和热情而不够重视,导致初中生物知识严重欠缺,影响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因此,刚开始放慢速度,以便让学生能尽快把握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A级为全班必做题,B级为选做题),另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破解往年的高考试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保持长久的学习生物学热情和学习干劲。 6、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生物模型,亲自预备实验材料,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7、科学指导各班的生物科代表开展工作,及时收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征集学生对教学的建议。 8、章节复习时采用问题性答疑替代传统的知识性回顾和归纳,引导学生学会对章节的知识进行自我小结,学会构建章节知识网络。 9、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开放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胆量,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 初中生物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2 为了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

初中物理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初中物理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篇一:2014—2015年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 2014—2015 年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 自从从事教师这一行,当一位好教师就是我的目标。一年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现在又到年末,现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思想品德方面: 在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先进理论知识,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不忘人民教师职责,爱学校、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从自身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政治思想、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教育行业中不断成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一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中物理教学,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1、尊重学生是以学生为主的关键。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以学

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尊重学生探究精神,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到这些,才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探究。 4、规范作业。学生学习新课和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要靠一 定的作业来巩固提高。通过规范化的作业使学生的思路明晰,条理清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多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利用课堂课余及班队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是本学期物理教学一个重要方面。 6、制定帮教方案。对个别的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端正思想,互相学习,互想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平时,自己还注意”两手抓”:一方面培养好尖子生,一方面通过尖子生辅导后进生,以先进帮助后进,以好带差,促进双赢效果。 2、对课堂操作的有效性的研究。教学目标:首先,我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我根据课堂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 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中我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及领导同事之间

在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课题总结

在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课题总结 渔峡口中心学校黄长汉陈开喜 我们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德育,德育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智育”的德育理念,培养学生具有“正直、儒雅、自信、感恩”的意识。为此,我们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科内容、紧紧围绕学校的德育理念,结合生物学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目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适时把握时机,开动脑筋,切实抓好德育工作,使学生健康发展。我校地处鄂西南的大山的面长阳渔峡口镇,学校周边有山有水,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这里的学生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对大自然的动植物有着比较多的了解,很多学生还有种养的经验,因此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有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使我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物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既掌握生物知识技能,又接受了必要的德育教育。如何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将生物教学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生物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成立了专门在教研机构。 从2013年秋接受课题起学校就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由秦贵平校长任组长,向玉华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为成员,全面负责我校生物课题的领导及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由所有生物老师参加的科研课题实验小组。根据课题的要求,组织专人对这个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学习。任务到人,职责明确。实验工作都要通过课题实验小组去

完成。我们在教研组、年级组开展备课教研的基础上,根据年段特点,安排相关实验内容,让实验教师承担相应的课题的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掌握新课改下生物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方法、途径,依据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二)探究德育渗透对生物创新教学及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升华,发挥生物课堂德育渗透功能,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和创新精神,发扬学生个性。 三、生物教学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 (一)生物教学德育渗透内容 1、生物学基本观点的德育渗透教育 生物学基本观点包括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进化和生态学观点等,这些观点与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观点相融合,构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观点及个人社会经验相结合,才能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生物学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生物学科又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先接触到的自然科学,因此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教育是生物德育教育的首要目标。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学习能使学生正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查哈阳乡中学史雅娟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没有正确思想指导的教育那是失败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是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只通过它对广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教育开始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教育,如何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教育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现在的初中生从一生下来就受到百般的呵护,受挫能力极差,一旦有些失意受挫,便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如何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呢?在讲解“鸟类繁殖”时,我给同学们讲家燕辛辛苦苦建成的巢穴,被一些无情的人们破坏后,它不会放弃,而是从头再来,通过老师的讲述,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面对挫折不能退缩,就像摔了一跤,在人生的旅程中没有平坦大道,只有崎岖而又坎坷的山路,只要矢志不渝、锲而不舍,抓住时机,敢于挑战,才能战胜困难走向光明。 2、面对现在的学生集体思想和责任感不浓的现状,在讲课时,我着重讲解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各自的功能虽不相同,但是彼此分工协作,使植物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一棵植物的根茎叶生长衰弱,它开的花、结的果肯定也不会多。由此可见,各器官之间不

但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也是相互依存的。同样一个人也只有依靠集体,才能展现个人的力量。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增强集体主义意识。 3、现在的初中生,独生子女比较多,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视而不见,缺乏对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所以我在讲解“鸟类的繁殖”的内容时,介绍了鸟类为了繁育下一代,进行了占巢、筑巢、产卵、育雏等劳动,甚至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让学生懂得幼螳螂卵的产生要是通过雌螳螂吃掉雄螳螂来孕育的;不但动物如此,植物也存在着同样的自我牺牲。例如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输送是优先给幼嫩部位的,当营养物质匮乏时,老叶会将自身营养特别是矿物质转移给新生的幼叶,然后自身慢慢枯萎凋谢。从上述动植物的一些上可以看出,为了下一代生长发育,无论动物还是植物都付出博大无私的爱。人类社会更是如此。这样的生物课堂学生就会从中得到启示:父母的爱是天底下最圣洁、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从而更加尊重和孝敬父母。 4、现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攀升,已成为社会严峻的事实。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讲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进行有关法律法规常识的渗透,进而培养了学生遵法守法的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法律常识的熏陶。例如在讲“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章时,讲到我国森林草原等植被面临着严峻的破坏和威胁,为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我们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对森林和草原实行法制化科学化管理;在讲“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时,依据有关遗传规律,向同学们讲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1761449.html,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任林伟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8年第06期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方法向 青少年传递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时期是学生开始形成自我判断力的关键时期。不仅要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向学生传达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其它课程中,教师也应该通过适当教学方式将德育与科目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各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受到道德教育。本文就对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作出阐述。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6-006-01 引言 初中生物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规定的初中学科,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以及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的奥秘和本质,掌握一定的生物生理知识。初中生物教学使学生对提高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学生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德智共同发展。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关于德育方面的内容有很多,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爱国主义教育 1. 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广大劳动人民以及各生物学家在生物学史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千百年来,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和生物学家各个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例如,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米神”等。袁隆平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他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 了基础。李时珍,我国明朝的医药学家,他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1965年我国的生物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学括性的蛋白质一结 晶牛胰岛素,是一项伟大的创举。通过教师们在课堂上对这些内容的介绍,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

生物教师德育工作总结-德育工作总结

生物教师德育工作总结-德育工作总结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生物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

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生物中,有很多知识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生物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生物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教书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而育人更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促使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健康成长。生物学具有较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必须努力去钻研教材,挖掘其思想内容,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对学生的德育。通过对教学实际中的案例分析,认为只有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德育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自我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生物学科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和自然学科,拥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只要用心发掘,用心组织,明确德育目标,就能实现教学教育双丰收。总结自己这些年来的尝试,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一、激活学生感恩的心 现代家庭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安心学习,父母包揽所有的生活琐事;有些家长由于生活物质条件比较好,孩子一有成绩就给超量的物质奖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老师的辛苦。如何利用学科特点去激活学生感恩的心呢?如,我在上《人的生殖》时,除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相关知识外,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使学生了解到母亲为了新生命而承受的痛苦,应该说课堂上学生受到了震动;课后安排了学科活动“与母亲谈自己的出生经历”,完成作文“感受母爱”。从学生的字里行间,都感受到了孩子对母亲无尽的感激和热爱:“……以前每次听到母亲的唠叨我就觉得心烦,可在学习了人的生殖以及和妈妈聊了我的出生后,我忽然心痛了,这时再听到妈妈的唠叨时,眼里却含着泪花,妈妈,谢谢你!妈妈,我爱你!……”在一页页翻着学生的作文批改时,我也被他们真挚的情感所感动。 二、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环境教育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正确的环境观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作为自然学科,生物教学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环境观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的责任。因此,我会充分发掘教材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契合点,利用图片、视频资料等方式,

初中生物_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2、课程目标 (1)获得基本事实、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关注在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我们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重要概念 (1)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一些进行无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同一亲本;一些进行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可能自不同亲本。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3)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 (4)现代生物技术(克隆、转基因技术等)已被用于生产实践,并对个人、社会和环境具有影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体例 本章内容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初中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内容,共有五节内容构成,由章节前言图片、正文、练习、实验和课外阅读构成,且通过单元小结来回顾所构建的知识网络,内容全面而丰富。 2、教材编写特点 (1)注重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注重概念的构建和不同层次概念的联系; (2)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例如科学发展史,近亲结婚与遗传病等; (3)注重探究性学习和实验教学,本章设计了模拟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和探究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两个实验; (4)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渗透并关注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禁止近亲结婚、生男生女几率均等、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建立、减数分裂的发现、转基因技术、遗传育种等。 3、教材重点难点 (1)性状和相对性状概念的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怎样经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