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测试题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测试题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测试题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复习题

济南高新区春晖小学李春林

一、填空:

1、对地,雨对风,陆对长空。

2、花对海树,赤___对苍穹。

3、差错,只为慌张。

4、得人__牛,还人一__。

5、___人同行,必有___师。

6、路逢___老翁,两鬓___如雪。

7、___里___里行,四回五回歇。

8、向夜在堂___,学人拜新___。

9、幼女才___岁,未___巧与拙。

10、___家敬父母,何必远烧___。

11、___无远虑,必___近忧。

12、泰___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___。

二、判断题:(对的打“√”号,错的打“×”号)。

1、《幼女词》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施肩吾()。

2、“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必然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3、“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句诗出自《小儿语》()。

4、“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做坏事,只有勤奋学习的人,才能得到别人敬重()。

5、人有喜庆,不可生喜幸心()。

6、“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安详”这里的意思是:说话做事要从容镇定()。

7、我们每天吃的饭来的不容易,都是经过农民伯伯艰辛劳动得来的。这句话的原文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的一项,把字母写到括号里)

1.《笠翁对韵》的作者是()

A.李清照

B.杜甫

C.李渔

2.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

A.春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3.()描写了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在七夕之夜,学着大人的样子跪着遥拜新月。

A.《静夜思》 B《.咏鹅》 C《.幼女词》.

4.()也叫《朱子家训》,作者是清朝初年的朱柏庐。

A.《治家格言》 C.《小松》 D.《逢老人》

5、向夜在()前,学人拜新月。

A、房

B、堂

C、床

6、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 ),现在,我们又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A、《母亲节》

B、《重阳节》

C、《中秋节》。

7、()描写了一位两鬓斑白,走路艰难的老人形象。

A、《龟虽寿》

B、《回乡偶书》

C、《逢老人》

8、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这句话选自()。

A、《笠翁对韵》

B、《回乡偶书》

C、《名贤集》

四、用尺子连一连:

1、青春对白昼,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古柏对苍松。

天对地,雨对风,下饷对髙舂。

晨对午,夏对冬,赤日对苍穹。

2、一切言动,惹人笑骂。

不要轻薄,只为慌张。

十差九错,都要安详。

沉静立身,从容说话。

3、幼女才六岁,学人拜新月。

向夜在堂前,未知巧与拙。

4、路逢一老翁,四回五回歇。

一里二里行。两鬓白如雪。

云南三年级传统文化考试题

其中单选题50道,多选题29道,判断题21道,合计100道。 一.单选题 1.在《笠翁对韵》中,有这样一句话:“凤冠珠闪烁,螭(chī)带玉玲珑。”其中“凤冠”指的是古代后妃或贵族妇女的() A.金钗 B.帽子 C.扇子 D.耳环 【答案】B 2.在《笠翁对韵》中,“贤对圣,是对非。觉奥对参微。”押的是“ei”韵。下面还有哪句押的是“ei”韵?() A.晨对午,夏对冬。下饷(xiǎng)对高舂(chōng) B.红对白,有对无。布谷对提壶 C.鸡晓唱,雉(zhì)朝飞。红瘦对绿肥 D.谢蝴蝶,郑鹧鸪。蹈海对归湖 【答案】C 3.在我国古代,“鱼书”指的是() A.书信 B.食物 C.行李 D.家具 【答案】A 4.《荀子·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学会() A.舍得 B.飞跃 C.坚持 D.驾车 【答案】C 5.楚顷襄王二十年前后,楚将庄蹻(juē)率领军队到达滇池地区,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都城在今天的哪个地方?() A.昆明晋宁 B.大理 C.丽江 D.曲靖 【答案】A 6.下面哪部作品是郭守敬编写的?() A.《天工开物》 B.《授时历》 C.《四库全书》 D.《弟子规》 【答案】B 7.下面亲属关系,不属于“血亲”的是() A.爷爷 B.姥姥 C.姑姑 D.姨父 【答案】D 8.“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这段话出自() A.《颜氏家训》 B.《朱子家训》 C.《训俭示康》 D.《戒侄成王》【答案】B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1.动心忍性 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动心忍性”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骄傲与谦虚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尝 试背诵 - 、、八、、、,[, 三、学文立志 1.师:同学们,在古代有这样一个国君,他睡觉睡在柴草上, 吃饭睡觉都 尝一尝苦胆,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快点打开书,读读他的故事吧。学生自读故事《卧薪尝胆》。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卧薪尝胆”故事的? 四、忆事思辨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两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1.考了100分过分骄傲…… 2.比吃穿…… 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 五、博学研思 1.简单了解孔子 2.自读《仲尼厄而做春秋》 3. 资料卡学生熟记“四书五经” “春秋三传” 六、学以致用

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古今中外关于“动心忍性”的名言警句,并记录下来,完成记录卡。 2.整理生活中见过或听到的有关“动心忍性”的真实故事,在班内开展故事交流活动。 3.完成一期关于“动心忍性”的手抄报。

2.矢志不渝 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矢志不渝”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有志气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尝 试背诵 -- 、、八、、、,[, 三、学文立志 1.师:同学们,在古代有个叫陶侃的人,历来人们都传颂他,他身上发 生了什么故事呢?快点打开书看看第9页,读读他的故事吧。学生自读故事《陶侃励志》。 讨论: 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陶侃励志”故事的?陶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10 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1.每天早起跑步太累了,我不跑了…… 2.英语竞赛那么难,我还是不去参加了吧…… 3.山那么高,好累呀,不怕了…… 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如果有,你是怎么做的? 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余新元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试题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这学期你一定又学了不少诗句和歇后语吧,赶快了展示一下吧!(12分) 1、通过学习,你一定又掌握了不少诗句吧,快快拿起记得笔,把这些诗句补充完整吧! (1)白日依山尽,。 (2),浪淘风簸自天涯。 (3)会当凌绝顶,。 2、歇后语非常有趣,你会写吗? (1)姜太公钓鱼——()。 (2)肉包子打狗——()。 (3)八仙过海——()。 二、选择题(12分) 1、()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A、长江 B、黄河 C、小清河 D、湘江 2、“一山一水一圣人”是()省名胜的精华。 A、山西 B、河南 C、山东 D、四川 3、“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一山指的是()。 A、泰山 B、华山 C、黄山 D、珠穆朗玛峰 4、泰山又称()。 A、东岳 B、西岳 C、南岳 D、北岳 5、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 A、谜面 B、谜底 C、谜语

三、连线题:我能将下列歇后语正确的连接起来。(12分) 张飞绣花拿手戏 十五个吊桶打水粗中有细 泥菩萨过河来势凶猛 牛吃草帽七上八下 猴子爬树自身难保 老虎下山一肚子圈圈 四、判断题(8分) 1、歇后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 式。() 2、“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一圣人指的是孔 子。() 3、黄山形成于大约一亿年前,古人称其为“擎天一柱”、“天下的中心”、“天地相接之处”。 () 4、黄河全长5474公里,弯道多、泥沙成为万里黄河的一大特 点。() 五、简答题(6分) 现在好多人登上泰山后,都会模仿古人在各个景点刻字,比如“某某到此一游”等等。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如果你去旅游,你打算怎么做? 7.城市里的草坪作用可大了,能(净化空气)、(防治沙尘暴)、(防治水土流失)等。 8.餐桌上的剩菜可以制成农业用的(肥料)。 9.我国每年被废弃的包装盒折合废纸达(2亿)吨,所以我们不要选择过度包装的物品。 二、判断

最新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寺口镇寺口小学李黄华闫春慧张丽恒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五年级传统文化题库(带答案版)..

第一学期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期末检测试卷 学校姓名班级成绩 一、填空(每空3分) 1、《黄鸟》是一首(挽歌),古代人奉行的这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不死)的原则是十分不对的。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采用(重叠)的句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按照(风)(雅)(颂)编排的。 3、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学代表表人物)。(买椟还珠)告诉我们做事千万不要舍本逐末,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否则会招人耻笑的。 4、《战国策》是我国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 二、根据你的积累填空。(每空3分) 1、今子欺之,是教子之欺也。2、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3、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6、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7、苟无民,何以有君。 8、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

之计,莫若树人。 三、写出五句诚实守信品质的名言。(每个15分) 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3内不欺已,外不欺人 4诚信为人之本 5言必信行必果 6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四、写出五个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每个15分) 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老马识途讳疾忌医 五、写出《诗经》中的三句名句。(每句15分)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6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五年级传统文化试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 1、“泉城”济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山、泉、湖、河 、之美,造就了众多风景名胜古迹。所以人们称济南是“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2、济南的佛教名山是千佛山,名泉之冠是趵突泉,泉城明珠是 大明湖。 3、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 4、登临记晚秋,几案与云平。 5、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6、泉城济南,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誉。 趵突泉是泉城七十二名泉之冠。 7、鳌山指现代的崂山,古时有人称崂山是“神仙之宅, 灵异之府。”大文学家蒲松龄将崂山视为第二故乡,写下了脍炙人口的《 崂山道士》、《香玉》。崂山著名的瀑布是玉龙瀑。 8、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尽管它的文字长短不一,形式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对法,但它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相同位置上的词性相同,意思相对。 9、补充下列成语: 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洛阳纸贵 夜郎自大请君入翁四面楚歌 画饼充饥水落石出春风得意 高山流水杯弓蛇影闻鸡起舞 凿壁偷光叶公好龙杞人忧天 10、把下列对联补充完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 孙中山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回文倒顺联) 二、判断题 1、济南的72名泉之冠是黑虎泉。 ( 错 ) 2、北宋时曾经把大明湖称作西湖。(对) 3、对联上下联的字数可以不同。(错) 4、水有虫则浊,谁有鱼则渔。是合字联。(对) 5、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真的喜欢龙。(错) 6、成语四面楚歌来源于神话传说。(错) 二、问答题: 1、默写[清】顾炎武的诗《济南》。

2019年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试题

2019年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按原文填空 1.人之初,()。性相近,()。 2.子不学,()。幼不学,()? 3.赵钱孙李,();冯陈楚魏 ()。 4.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称()。 5.白蛇传讲的是,()和()的故事。 6.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和()。 7.()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节气。 8.蹴鞠就是(),足球起源于(),山东()是世界足球起源地。 9.武术又称()、()、(),是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运动方法。 10.蚕吐丝,()。人不学,() 11、我知道百家姓中的复姓有()、()、()。 12、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是()、()、()、() 13、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指的是()。 14、白蛇传中的和尚叫()。 15、“生当做人杰”的下一句是()。 16、孟姜女的姓氏是() 二、连线题 子牛 丑虎 寅兔 卯龙 辰蛇 巳鼠 三、我会选。(20分) 1.《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 ⑴唐朝⑵秦朝⑶汉朝2.《白蛇传》的故事发生在() ⑴苏州⑵杭州⑶南京 3.《题菊花》的作者是() ⑴黄巢⑵王维⑶白居易 5.《夏日绝句》写的是()的事。 ⑴刘邦⑵项羽⑶李清照 6. XX年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了传统武术() ⑴武当剑⑵少林拳⑶太极拳 7.“琴棋书画”的棋指的是()。 ⑴围棋⑵象棋⑶军旗 8.《百家姓》的作者是()朝人。 ⑴秦⑵宋⑶唐 四、我知道。(40分) 1、我国的民间故事有很多,你一定收集了不少吧,能写出几个吗?(只写题目,至少三个。) 2.你知道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有哪些?(至少三个。) 三年级上学期环境教育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按原文填空 1.济南历来有(“”)的美誉。 2.潍坊是()的发祥地。被推举为()。潍坊风国际筝会在每年的()月()---()日。 3.我们身边的资源()、()、()、()、()、()、()和()。 4.我的家乡在()省()市()县()镇()管区()村。 5.小草是我们的朋友,他们能()、()和()。 6.蚯蚓俗称为()是耕耘土壤的(),可以用蚯蚓来(),()。 7.山东省的爱鸟周时间是每年的4月()---()日。 8.池塘是()、()、()和()的家。 9.山东的地方才有()、()、()和()。 10.家乡的资源有()、()、()和()。 11.大自然中的大部分动物不是以()生物为食物的。生物之间的()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相互交叉的网,这就是()。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1《硕鼠》 课型:新授2013年9月6日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高考传统文化知识100题(填空题,附答案)

高考传统文化知识100题 “一”型测试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2.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的《》。 4.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 ( )的《》。 5.“天下第一行书”指( )的《》。 6.“天下第一关”指( )。 “二”型测试题 7.“两司马”指汉辞赋家( )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8.“二陆”指西晋文学家( )和陆云。 9.书法史上的“二王”指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 )父子。 10.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指唐代诗人( )和( )。 11.“二程”指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和( )兄弟。 12.“乐府双璧”指《木兰诗》和《》。 13.“二拍”指明末( )编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二乔”指( )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 “三”型测试题 15.“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子( )、曹植。 16.“三苏”指北宋文学家( )与子苏轼、苏辙。 17.“三袁”指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 )、袁中道三兄弟。 18.“三玄”指《》、《老子》、《庄子》三书的统称。 19.“春秋三传”简称“三传”,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穀梁传》。 20.“三吏三别”指唐朝杜甫创作的组诗,包括《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六篇。 21.“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22.《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刘备、( )、张飞。 23.“三皇”通常指伏羲、( )、神农。 24.“三教”指儒教、( )、佛教。 25.“三纲”指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26.“三才”指天、地、( )。 27.“三牲”指用于祭祀的牛、羊、( )。 28.“三省”指中书省、( )、尚书省。 29.“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封建科举考试( )、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 )、状元。 30.殿试三鼎甲:指状元、榜眼、( )。 31.“岁寒三友”指松、竹、( )。 32.“江南三大名楼”指湖北武汉的(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弟子规》节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弟子规》的由来 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3、体会做事小心谨慎,讲信用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四、课前准备: 听相关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出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2、解字:弟子(学生)圣人(孔子)孝(孝顺父母)弟(友爱兄弟弟姐妹)谨(小心谨慎)信(讲信用) 3、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孔子和子路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

3、讲宴殊故事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古文 2、小组读古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 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六、教后反思: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五年级复习题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五年级复习题 一、填空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_______________;欲齐其家者,_______________;欲修其身者,_______________;欲正其心者,_______________;欲诚其意者,_______________。 2.人莫知其子之恶,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社稷次之,君为轻。 4. _______________,地利不如人和。 5. ____________________,熊掌,亦我所欲也。 6.恻隐之心,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 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_______________,敬人者,_______________。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_。 10.自古缝秋悲寂廖,_______________。 1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 ,绝胜烟柳满皇都。 13.山外青山楼外楼,_______________。 14.些小吾曹州县吏,_______________。 1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 16.每个诗人因风格不同,获得了不同的赞誉。刘禹锡被誉为(),

王勃被誉为(),白居易被誉为(),贺知章被誉为(),贾岛、孟郊被誉为(),王维被誉为(),刘长卿被誉为(),王昌龄被誉为()。17.岑参是唐代着名的边塞诗人,着名的边塞诗人还有()、()、()。 18.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_____________。 19.臣闻之,少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壮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老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 20.早期的姓是族号,表示血统,来源于部落图腾崇拜,有以动物为姓的,如()、()、()。21.氏作为一个家族的标志,就像一面旗帜,氏一般有这些获得方式,有的是以先祖族号或谥号,如:()、();有的是以封邑或居住地为氏,如()、();有的是以官名为氏,如()、();有的是以职业为氏,如()、()、()、()。 22.春秋以前,贵族中女子称姓,因为姓是用来“”,同血缘的同姓间不能通婚;贵族中男子称氏,因为氏是用来“”可以表示身份地位高低。 23.中国的别称有许多,如()、()、()、()、()。 24.()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统一了()

小学传统文化测试题

小学传统文化测试题 学校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内容分别为、、三部分。 2、“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五经”指、、、 12、“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古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位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是青莲居士,苏轼是居士,白居易是居士,欧阳修是居士,李清照是居士,袁枚是居士。13、时间稍纵即逝,我们要珍惜时间。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有 。 14、《示儿》一诗中,写作者心事的诗句是 “。” 15、教育节约粮食,珍惜农民劳动成果的诗句:

“” 16、“良药苦口利于病”的下一句是“。” 1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代诗人写的诗句。 18、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19、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0、下面的成语与那个历史人物有关:手不释卷精忠报国 二、单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30分) 1、唐代岑参、高适擅长写作何种类型的诗作?() A田园诗 B 送别诗 C 边塞诗 2、北宋年间,因“乌台诗案”获罪的诗人是谁?() A 苏轼 B 欧阳修 C王安石 3、在《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猛将是谁?() A 张飞 B黄忠 C 关羽 4、“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是谁的词?() A 温庭筠 B 柳永 C 李清照 5、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写在哪个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6、“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出自哪部著作?() A 《论语》 B 《孟子》 C 《左传》 7、“人生七十古来稀”出自谁的诗? A 李白 B 王维 C 杜甫 8、“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在感慨哪位英雄的经历?() A 萧何 B 项羽 C 韩信 10、“诗佛”指的是谁?() A 杜牧 B 李贺 C 王维 1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作者是谁? A 晏几道 B 柳宗元 C 晏殊 12、“诗狂”是指唐代哪位诗人?() A 李白 B 李贺 C 贺知章 13、“君子惠而不费”的下一句是什么?() A 恩而不忘 B 劳而不怨 C 知而不惑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五年级复习题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五年级复习题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五年级复习题 一、填空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_______________;欲齐其家者,_______________;欲修其身者,_______________;欲正其心者,_______________;欲诚其意者,_______________。 2.人莫知其子之恶,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社稷次之,君为轻。 4. _______________,地利不如人和。 5. ____________________,熊掌,亦我所欲也。 6.恻隐之心,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 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 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_______________,敬人者,_______________。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_。 10.自古缝秋悲寂廖,_______________。 1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 ,绝胜烟柳满皇都。 13.山外青山楼外楼,_______________。 14.些小吾曹州县吏,_______________。

1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 16.每个诗人因风格不同,获得了不同的赞誉。刘禹锡被誉为 (),王勃被誉为(),白居易被誉为(),贺知章被誉为(),贾岛、孟郊被誉为(),王维被誉为(),刘长卿被誉为(),王昌龄被誉为()。 17.岑参是唐代着名的边塞诗人,着名的边塞诗人还有 ()、()、()。 18.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_____________。 19.臣闻之,少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壮而好学, __________________;老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 20.早期的姓是族号,表示血统,来源于部落图腾崇拜,有以动物为姓的,如()、()、()。21.氏作为一个家族的标志,就像一面旗帜,氏一般有这些获得方式,有的是以先祖族号或谥号,如:()、 ();有的是以封邑或居住地为氏,如 ()、();有的是以官名为氏,如 ()、();有的是以职业为氏,如 ()、()、()、 ()。

三年级语文上册传统文化阅读与作文

第四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龙井茶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诗、词、曲、赋;有京剧、曲艺、书法、国画;还有对联、灯谜、歇后语等等。其中,最为有名的就要数中国的茶文化了!尤其是杭州的龙井茶更为著名。 龙井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茶叶泡进水里,颜色由深变浅,逐渐变成了翠绿。然后,就能闻到一阵阵浓郁的茶香味了!尝一口,味道先苦后甜。此时,茶叶也是各具形态。有的茶叶性子急,一下子就沉到杯底;有的不急不躁,慢慢地沉下去;还有的十分固执,怎么也不沉下去…… 龙井茶不但有着四绝,而且喝茶对身体也十分有益。因为茶中含有多种矿物质,能提神醒脑,让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还可以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就因为茶叶有这么多优点,所以中国人才爱喝茶,并逐渐形成了茶文化。 附: 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尖、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庐山云雾、冻顶乌龙、祁红、苏州茉莉花茶练功房: 1、我会选词填空。 有名著名 (1)他是()的外科手术专家。 (2)杭州最为( )的就是龙井茶。 2、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试着列举八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能用“——”画出描写龙井茶样子的句子。 4、我能用合适的关联词将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1)龙井茶有着四绝。喝茶对身体也十分有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茶叶有这么多优点。中国人才爱喝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龙井茶进行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仿秀: 1、龙井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 (点拨)这句话是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在这里,作者从色、香、味、行四个方面简洁地写出了“龙井茶”的特别之处。 我也能从几个方面去表现同一个物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诗、词、曲、赋;有京剧、曲艺、书法、国画;还有对联、灯谜、歇后语等等。其中,最为有名的就要数中国的茶文化了! (点拨)这是文章的开头,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其他的传统文化与“茶文化”进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作者:————————————————————————————————日期:

内容有点多,给大家整理一下吧,,谢谢了,, 涛哥整理,侵权必究 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 ) 春秋左氏传 B 国语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 B )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仁、礼 B 法、术、势 C 兼爱 D 无为 .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 C )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家族观念 B 忠君观念 C 个体人格 D 社会群体 .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 D ),以示与汉学区别。 理学 B 道学 C 考据学 D 宋学 .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A ) 德 B 道 C 君子 D 仁 .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 C )就开始的。 先秦 B 秦 C 西汉 C 东汉 ."阴阳"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阴阳理论中,中国人是(A )为本的。 阴 B 阳 C 阴阳互动 D 阳胜于阴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如此稳定地延续二千多年,与( B )的哲学思想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是密切相关的。 天人合一 B 中庸 C 阴阳 D 无为 .《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A ) 违法犯禁之徒 B 循规蹈矩之士 好学谦虚之人 D 仁慈善良之辈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的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是( B )的象征。 仁义、忠诚 B 正义、正气 C 万物有灵 D 驱邪逐怪

(完整版)五年级传统文化复习题题库(含答案)

第一学期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期末检测试卷 一、填空(每空3分) 1、《黄鸟》是一首(挽歌),古代人奉行的这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不死)的原则是十分不对的。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采用(重叠)的句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按照(风)(雅)(颂)编排的。 3、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学代表表人物)。(买椟还珠)告诉我们做事千万不要舍本逐末,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否则会招人耻笑的。 4、《战国策》是我国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 二、根据你的积累填空。(每空3分) 1、今子欺之,是教子之欺也。2、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3、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6、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7、苟无民,何以有君。 8、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 三、写出五句诚实守信品质的名言。(每个15分) 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3内不欺已,外不欺人 4诚信为人之本 5言必信行必果 6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四、写出五个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每个15分) 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老马识途讳疾忌医 五、写出《诗经》中的三句名句。(每句15分)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6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五年级传统文化试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 1、“泉城”济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山、泉、湖、河、之美,造就了众多风景名胜古迹。所以人们称济南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2、济南的佛教名山是千佛山,名泉之冠是趵突泉,泉城明珠是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测试题

三年级上册地方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 1.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 2.孔子是_______省________人。 3.孔子是________学派创始人。 4.孔子一生培养了________名学生,比较出名的_______人。 5.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将他的言论汇编成一本书是_________。 6.《孔子拜师》中的“师”指的是________。 二、选择 1、人之初,性本善。_________,习相远。 A 性相近 B 子不学 C 苟不教 D 教五子 2、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___________? A 老何为 B习礼仪 C 不成器 D宜先知 3、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__,不知义。 A 子不学 B人不学 C 苟不教 D教五子 5、苟不教,性乃迁。____________,贵以专。 A 教之道 B 子不学 C 择邻处 D 教之严 三、判断题 1、海上航行不需要遵守规则。() 2、海洋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3、海洋资源应有尽有,可以随便开发使用。() 4、中国淡水资源稀少。()

四、连线题 威海北戴河 珠海东澳岛 香港老虎滩 秦皇岛刘公岛 大连维多利亚港湾 五、问答题 1、写出你知道的其他孔子的名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的海边景点有?(列举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海洋教育》后,我的最大收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恭喜你答完题!请认真检查一遍!

传统文化经典练习题

【传统文化经典复习】练习题 1.必做题 (一) 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①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 (《论语?子路》) ②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④用之而成路;为间⑤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 [注] ①达:通达,会处理。②专对:独立自主应对。当时在外交上常以背诵《诗经》章句来委婉地进行提问和回答。③以:用。④介然:特别专注的样子。⑤为间:有顷,为时不久。 孔子、孟子各提出了什么样的为学主张?请根据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孔子主张学以致用(或:孔子认为,为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他要求弟子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政务、外交上。②孟子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或:孟子认为,学习要持之以恒)。他以“茅塞”为喻,告诫高子不可间断学业。 (二) 根据提供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①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离娄上》) 【注】①圹:同“旷”,旷野。 (1)本段文字除了“为渊驱鱼”这个成语外,还有(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熟语也源于此。

(2)概括本段的主旨,请你结合上面选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示例:①主旨:此段体现了孟子施仁政、得民心得天下的民本思想。 ②我赞同孟子这个的主张。这里孟子更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认为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反映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渊”、“丛”比喻像汤武这样的仁君或施行仁政的国家;“鱼”、“雀”比喻人民或百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暴政只能驱逐百姓,只能让暴君失去民心,从而突出了实施仁政的重要意义。 2. 选做题 仿照老师示例,课后去整理荀子、庄子、墨子的基本思想,收集出自《荀子》《庄子》《墨子》的成语、名句格言。

最新一年级传统文化试题

一年级传统文化(上学期)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入表中)。(20分) 1、小学生要做到自己的仪容端正,要注意些什么?() A、脸只要不脏,就不用洗了。 B、扣好衣服扣子,系好鞋带。 C、帽子斜着带,更显个性。 2、“容止格言”是哪个学校制定的?( ) A、汪洋中学 B、南开中学 C、腰关中学 3、下列哪些是文明行为?( ) A、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大声接打手机。 B、图书室里,乱扔垃圾,大声喧哗。 C、乘坐公交车时,有序排队上车。 4、上下楼梯()礼让。 A、靠右行 B、中间走 C、靠左行 5、和长辈谈话交流时,哪种行为是不正确的?() A、态度恭敬 B、声音要大 C、注视对方 6、1989年,我国把农历的哪一天定为“老人节”,也就是“重阳节”。() A、五月五日 B、六月六日 C、九月九日 7、在路上遇见老师,你该怎么做?() A、赶紧跑开,不让老师看见。 B、快步向前,身体立正,并向老师行礼。

C、边走边向老师打招呼。 8、下列哪一项是现代文明礼仪?() A、跪拜 B、鞠躬 C、拱手作揖 9、观看演出时,哪些行为符合文明礼仪?() A、热情鼓掌 B、向演员吹口哨 C、大声喧哗 10、我们常说要尊师敬长,下列哪些行为是正确的?() A、老年人爱唠叨,太烦了,我不听。 B、见到老师要有礼貌,主动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C、奶奶走路太慢了,我不等她,先走了。 二、判断题(请将答案填入表中,对的打“√”,错的打“×”)(20分) 11、尊敬老人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2、见到长辈可以直接叫他的名字。() 13、生活中有许多像老师一样交给我们知识、经验和道理的人,我们应该虚 心向他们学习。() 14、去展览馆,当看到喜欢的展品时,可以随意拿起来触摸。()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试卷答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传统文化检测试卷姓名:班级:成绩: 一、填空。 1、云对( 雨),雪对( 风),晚照对( 晴空)。 2、来对( 往),密对( 稀),燕舞对( 莺飞)。 3、《登金陵凤凰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诗的前两句是: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4.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5.(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是从(春联)深化而来的。 6.谜语一般由( 谜面)、( 谜目) 、( 谜底)三部分组成。 7.(西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南京)被称为“十朝都会”。中华六大古都,(河南省)独占其二:洛阳被称为“(九朝古都)”,开封则有“(七朝古都)”之称。 8.茶的(发现)、(种植)和(制作)是从民众而来,但形成(文化)现象则是从(文人)开始的。 9.(黄酒)和(白酒)是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 10.(鲁菜)、(川菜)、(苏菜)、(粤菜)是社会所公认的四大菜系。 二、选择 1.唐朝著名女诗人(C薛涛)八九岁就知声律,能做诗。 A蔡琰B班昭C薛涛 D. 李白 2.(B刘禹锡)的咏史诗能别出心裁,给人启示。 A李白B刘禹锡C杜甫 D.苏轼 3.(A辛弃疾)的词向来被人们称为“英雄之词” A辛弃疾B李清照C皮日休 4.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为:(B 应天) A长安 B 应天C西安D北京 5.在文人眼里,(D北京)是全国文化的中心

A南京B杭州C西安D北京 6.(B.陆羽)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A.陆游 B.陆羽 C.李白 D.曹操 三、判断 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一句谚语。(√) 2.西安具有石头城的别称。(X) 3.歇后语一般有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后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X) 4.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是人间的天堂”。(√) 5.我国各大菜系中,粤菜最负盛名。(X) 6.传说酿酒的鼻祖是夏朝的杜康。(√) 7.西安素有“文物甲天下,挖地三尺全是宝”(√) 四、请将下面的诗词与作者朝代连起来: 1.《西塞山怀古》辛弃疾元 《山坡羊潼关怀古》皮日休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刘禹锡唐 《汴河怀古》张养浩唐 2. 洛阳秦始皇兵马俑 杭州故宫 西安岳王庙 北京龙门石窟 南京明城墙

传统文化测试题

中国传统文化检测题 年级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益者三友的一项是()A.诚信 B. 正直 C.仁爱 D.见多识广 2.唐宋时期的酒文化是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下列写酒的文人不属于唐宋的是() A.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 B.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C.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D.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陶渊明《时运》) 3. 史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A.甲骨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行书 B.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C.甲骨文→金文→草书→隶书→楷书→行书 D.甲骨文→金文→大篆→隶书→楷书→行书 4.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哪一个传统节日扫墓。() A.端午节 B.清明节 C.上巳节 D.中元节 5. 胡服主要指衣裤式的服装,尤以着长裤为特点,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装。它是在哪个朝代开始推广的。() A 商代 B战国 C汉代 D秦代 6.头悬梁锥刺股这是两个故事,后人用它来形容读书非常刻苦。与这两个故事相关的人物是() A.孙敬苏秦 B. 车胤孙敬 C.匡衡车胤 D.匡衡苏秦

7. 聊城山陕会馆在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会馆始建于哪一年间?() A.清代康熙 B.清代乾隆 C.清代嘉庆 D.清代顺治 8. 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围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棋盘上有纵横几条线段? () A.16 B.17 C.18 D.19 9.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常有一区空隙,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下棋比况历史上的"楚汉战争"。下列历史人物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是() A.项羽、刘邦 B.曹操、刘备 C.刘彻、项籍 D.刘邦、曹操 10.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 A. 《诗经》、《孝经》《尚书》、《礼记》、《周易》 B.《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C.《诗经》、《尔雅》、《礼记》、《周易》、《山海经》 D.《诗经》、《尚书》、《乐》、《周易》、《春秋》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史料证明人口大量南迁是在代以后。 12.管宁和是非常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吃饭读书,但是后来割席绝交了。 13.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14韦编三绝说的是读书的故事。 16宋代,崂山道人得宋太祖赐封号“”,随即崂山道教称为“华盖派”。 17.南北朝时期,在胡、汉服装相互影响而又各成系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唐代服饰,出现了法服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