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评价规范

环境地质评价规范

篇一:地质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

GB/T50266-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L5013-92 《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

SL251-2000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范》

DB50/139-200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DZ×××-200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工程勘察主要相关标准

(GB50021-200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J112-87)《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GBJ25-90)《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87-92)《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9-92)《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

(GB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程》(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GB50011-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JTJ56-94)《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JTJ064-9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环境地质相关规范

GB 12329—90《岩溶地质术语》

GB/T 14157—93《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498—93《工程地质术语》

GB 50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T 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 50324—2001《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DZ/0017—91《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比例尺1∶50000

DZ/T 0061—93《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

1∶10 万~1∶20 万)

ZB/D 14002—89《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 万~1∶20 万) SL 1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TB 10055—98《铁路工程地质黄土地区勘测规则》

篇二:区域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GB/T 14158—93

综合勘查规范

(比例尺1∶50 000)

Synthetical survey code for regional 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 000)

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3 总则

3.1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50 000综合勘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50000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

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50 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勘查区范围应根据查明地质问题的需要,考虑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与城市有联系的地区。同时亦要顾及1∶50000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内容应包括:

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3.5.3 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富水区范围内,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精度应达到D级以上储量要求。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

3.5.4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及时空变化规律。

3.5.5 初步了解地热、矿泉水的形成、分布及埋藏条件,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

3.5.6 调查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等,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3.5.7 基本查明地貌形态特征及外动力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发育程度与规模,对区域地表稳定性进行评价。

3.5.8 基本查明各岩土体岩性、成因类型、地质时代、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工程地质特征,划分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分别对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

3.5.9 基本查明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区域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与趋势预测。

3.5.10 初步调查天然建筑材料,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对开发前景作出估价。

3.5.11 对适宜于生活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地的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3.6 1∶50000综合勘查应采用综合手段,尽量使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从综合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入手,遵循地质、测绘、遥感、物探、化探、钻探、监测、测试等各项工作的施工程序,相互配合。

使用工作量应根据不同要求与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有所侧重,要严格控制勘探工作量的投放,凡是通过地面工作可以查明的,就不使用勘探手段,凡是物探可以查明的,就不使用钻探,有目的地布置必要的勘探钻孔和专门试验工作,以查明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3.7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根据地区研究程度的差别,可采用以下二种形式:

3.7.1 有一定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但某一方面工作程度不足,可采用编测结合的方法,充分搜集与利用

已有资料进行试编,然后根据需要补充野外调查和勘探试验工作。

3.7.2 仅进行1∶20万以下比例尺普查工作或资料很少的地区,应按本规范要求进行综合勘查,规划近期开发地区,适当提高工作精度。

3.8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部署各项工作,工作程序可以缩短,必要时可以交叉,但不能超越。一般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3.8.1 搜集资料,航卫片初步解译,野外踏勘,编制普查设计书。

3.8.2 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开展物探、化探工作。

3.8.3 进行钻探施工与野外试验,动态观测工作。

3.8.4 进行地质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编制成果图件与综合勘查报告。

3.9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以同比例尺地质图件作为底图。

3.10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结合工作区的特点,可有所测重,并在设计书中应有体现。成果验收按批准的设计进行。必要时各勘查单位可按本规范的基本原则,结合工作区的实际,制定工作细则或质量检查验收标准,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3.11 1∶50000综合勘查成果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勘查区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对地质环境条件作出评价。

a.地质环境各组成要素对建设设施的适宜性;

b.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

c.建设适宜性综合评价。

1∶50000综合勘查成果包括报告和图件;成果图件采用自由分幅出版。

3.12 1∶50000综合勘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作进度,在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工作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在研究程度较高,但存在某些不足的地区,应尽量缩短工作周期。

4 设计书的编制

4.1 1∶50000综合勘查任务书,由主管部门下达。根据下达的任务,由勘查单位编制1∶50000综合勘查设计。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

4.2 编制设计书,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明确任务要求后,要有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试、物探、化探、地下水长期监测、地形图和航卫片等有关资料,并进行航卫片初步解译,草编有关图件,进行野外踏勘。充分了解工作区的工作条件、地质条件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与当地政府的具体要求。

4.3 设计书,由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批准。设计书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未经批准不得施工,若工作中出现与设计不尽符合的情况时,勘查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将调整意见报主管部门批准。

4.4 设计书一般包括下列基本内容和图件

4.4.1 基本内容

a.前言:包括目的任务,自然地理概况,国民经济建设现状与规划,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b.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概况及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c.工作部署及工作方法:根据设计的目的与要求,结合工作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总体工作部署,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布置、工作方法、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工作量及施工顺序、时间安排等;

d.预期地质成果(包括专题任务的成果);

e.组织管理及经费预算。

4.4.2 基本附图

a.研究程度图;

b.工作区建设现状及规划略图;

c.水文地质略图;

d.工程地质略图;

e.工作部署图。

5 勘查区类型及精度要求

5.1 勘查区类型的划分:

a.平原区;

b.丘陵陵山区:包括部分平原和山间盆地;

c.滨海地区:包括沿海岛屿、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的山前台地;

d.岩溶地区;

e.黄土地区;

f.冻土地区。

5.2 勘查区复杂程度分区;

5.2.1 简单地区

含水层结构简单,空间分布比较稳定,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清楚,不存在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现代地质作用不发育。

5.2.2 中等地区

岩相变化明显,含水层层次多,具有一定的规律,地下水化学类型多样,不存在突出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有新构造活动踪迹,现代地质作用不太强烈。

5.2.3 复杂地区

含水层结构复杂,且空间分布不稳定,地下水形成、水动力、水化学规律均较复杂,环境地质问题较多,活动断裂较为明显,现代地质作用广泛发育,已建工程常发生较为严重的变形。

5.3 各类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可参照表1执行。

表1 各类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

篇三: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复杂:

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

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

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中等:

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

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简单:

1、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

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

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类型,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是目前所有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中最多的三种。上述六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特征如下:

崩塌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跃)。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

滑坡是指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地质作用的分类根据产生地质作用的能源及作用发生的部位,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

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根据地质营力,内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

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它有垂直和水平两种运动形式。构造运动可使岩石变形、变位,形成各种构造形迹,塑造岩石圈的构造,并决定地表形态发育的基础。构造运动可引起海陆变迁。地震是岩石中积蓄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形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内部的快速颤动。地震发源于地下深处,并波及地表。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运动引起岩石断裂而发生的。

岩浆作用是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成岩的全过程。岩浆是地下岩石的高温(800~1200℃)熔融体。它不连续地发源于地幔顶部或地壳深部。岩浆形成后循软弱带从深部向浅部运动,在运动中随温度、压力的降低,本身也发生变化,并与周围岩石相互作用。

变质作用是岩石在风化带以下,受温度、压力和流体物质的影响,在固态下转变成新的岩石的作用。岩石变质后,其原有构造、矿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可完全改变原岩特征。

风化作用是地表环境中,矿物和岩石因大气温度的变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块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低处移动的作用。重力是主要营力,斜坡是必要条件,暴雨、地震、人为开挖往往起诱发作用。块体物质的运动方式分为崩落、滑移、流动和蠕动。前三者运动较快,后者较慢。

剥蚀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风等在运动中对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态的破坏和改造的总称。

搬运作用是地质营力将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物质从原地搬往他处的过程。

沉积作用是各种被外营力搬运的物质因营力动能减小,或介质的物化条件发生变化而沉淀、堆积的过程。

硬结成岩作用是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积物的重荷压力作用使下层沉积物减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颗粒间的联系力增强而发生;也可以因碎屑间隙中的充填物质具有粘结力,或因压力、温度的影响,沉积物部分溶解并再结晶而发生。

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

地质作用的内力作用表现形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等

地质作用的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等

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

文/赵文廷卢毅

一、绪论

关于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是这样定义的:不良地质作用(adwerse geologic actions)是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由不良地质作用引发的,危及人身、财产、工程或环境安全的事件,称为地质灾害(geological disaster)。

《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所指的不良地质就是由各种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工程地质条件不良现象的总称,铁路修建与运营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有滑坡、错落、危岩、崩塌、岩堆、泥石流、风沙、岩溶、人为坑洞、水库坍岸、地震区、放射性和有害气体。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所指的地质灾害是由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下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主要是指崩塌(含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突发性地质事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所指的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

前言 本标准属于煤炭工业协会《2005年煤炭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文件批准下达。本标准是为了适应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在原煤炭工业部1980年颁发的有关规程基础上,总结二十多年执行过程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制定的。 本标准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的配套标准。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替代原煤炭工业部(80)煤地字第638号文件颁发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规程》和《煤田水文地质测绘规程》。 本标准的附录主要引自GB 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及DZ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王佟、傅耀军、程爱国、孙玉臣、华解明、袁同星、牛志刚、李洪。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提出并负责解释。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 1、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的基本准则,侧重于勘查技术要求、工作方法。 1.2本标准适用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各阶段的设计编制、勘查施工、地质研究、地质报告编制和评审、资源/储量评估、矿业权评估、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面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 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DZ/T0 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GB50215—200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GB50197—2005露天矿工程设计规范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T0080—93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总则 3.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勘查阶段都应予以重视,认真做好相应工作。 3.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应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预查阶段:一般不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工作。 普查阶段:大致了解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从而对煤炭资源的经济意义和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做出评价。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对可能影响矿区开发建设的水文地质条件做出评价,为矿区总体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勘探阶段:详细查明井田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矿井充水因素,预算先期开采地段涌水量,预测开采过程中发生突水的可能性及地段,评述开采后水文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评价矿井水的利用可能性及途径,为矿井建设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3.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应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紧密结合,将地质、水文地

环境地质评价规范

环境地质评价规范 篇一:地质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 GB/T50266-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L5013-92 《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 SL251-2000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范》 DB50/139-200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DZ×××-200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工程勘察主要相关标准 (GB50021-200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J112-87)《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GBJ25-90)《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87-92)《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9-92)《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 (GB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程》(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GB50011-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JTJ56-94)《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JTJ064-9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环境地质相关规范 GB 12329—90《岩溶地质术语》 GB/T 14157—93《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498—93《工程地质术语》 GB 50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T 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 50324—2001《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DZ/0017—91《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规范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规范(初稿)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目的、任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模型以及评价结果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J145-90土的分类标准; GB50046-95工业建筑仿腐蚀设计规范; DGJ08-37-20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地下空间 位于地表以下的建筑空间,如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地铁、矿井、穿海隧道等。 3.2 地质环境 由岩石圈表层的岩土、水等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与现象共同构成的自然环境系统,其上限是岩石圈的表面,下限即人类活动进入岩石圈的深度。 4 总则 4.1 目的 更好地规划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环境条件,有效改造和规避不利的地质环境条件,保证地质环境条件良性发展,同时为城市规划部门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布局和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4.2 任务 4.2.1 查明工作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地质环境背景。 4.2.2 查明工作区内对地下空间开发具有重要影响的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成因和危害程度。 4.2.3 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提出开发建议及相应的危险防治对策。 5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评价指标是在深入分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按照针对性、简明性、普适性、差异性、数据易取得、指标可量化等原则进行选取的。 影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地质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区域地壳稳定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地下各种地质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等。 各种地质环境要素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环境因子。如工程地质条件下可细分为岩土体承载力、土质均匀性、特殊性土的分布、活动断裂、地震等;水文地质条件下可细分为

工程地质评价

工程地质评价 工程地质评价是指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对地质构造、岩土特性、地下水运动等,进行评估和判定,以达到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绿色的目的的一项工作。它在工程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精准程度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成功与失败。 工程地质评价的重要性 工程地质评价是一项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因此其重要性也就在于此。首先,工程地质评价能够帮助评估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可在工程设计之前全面地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情况和特点,明确目标、明确任务,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失误。其次,它能够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地质情况越精确,设计方案也会越科学、合理;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各项难度系数、施工方案、防灾措施、预测工期等都能够更加准确地制定,建设过程也就更加安全。同时,工程地质评价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工程建设中的投资成本,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最后,则是评估地区生态风险,保护生态环境。 工程地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工程地质评价的内容如下: 1.地质地貌状况评价 该评价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特征等方面,对该地区的地形高差、山区、河谷、平原、湖泊、海岸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以确保工程建设的合理性。 2.岩土物性评价 该评价主要是对该地区的岩石、土壤结构、力学特性、渗透特性、稳定性等岩土物性进行预测、研究,评估地基的稳定性,以便更好地保证工程的安全性。 3.地下水环境评价 该评价主要是应用流体力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学等理论,对地下水的分布、性质、水流动态等信息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文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地质灾害评价 该评价主要是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特征以及对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危害、风险等进行评估,为预测和控制地质灾害进行全面排查和安全分析。 而在具体的评估方法方面,可以采用多种科学手段,例如:现场调查、实验分析、监测观测、数学模拟等,以检验与反映该地域的地理情况。其中,现场调查是最为基础的、重要的一环,只有了解了该地的现实情况,才能在评估中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策。而实验分析可以是对植生的样本分析,挖掘土、岩石样本进行应力研究等。而建立监测系统,可以对地下水变化、地震、地动变化等发生环境变化时进一步作出预测与监测,提高工程建设的保障性。 工程地质评价的实践操作 在实际操作中,工程地质评价的整个评估过程都需要遵循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规范,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具体而言,在实践操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及其特定布局,延一昂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规范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规范 Code for Survey of Urban Environmental Geologic Problems (征求意见稿)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四年八月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规范 Code for Survey of Urban Environmental Geologic Problems (征求意见稿)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四年八月

前言 为规范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有效指导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城市环境 地质问题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 50 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城市地区有计划的开展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监测和评价工作,基本上满足了各个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需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资源衰竭、水土污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日趋严重,严重危害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有力支撑新时期城镇化发展和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合理利用地质资源,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在总结50 年来城市水工环地质勘查成果,尤其是在总结首都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等地质大调查项目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北地质环境监测站、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等单位在北京共同编制本规范,以指导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工作。 技术规范初稿于2004 年6 月中旬完成,6 月下旬—7 月中旬就调查表格先行征求专家修改意见,7 月底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 编者 2004 年8 月16 日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MT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 MT/T XXX—2008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评 价标准 Standard for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geology in coal beds (送审稿) 2008-xx-xx发布 2008-xx-xx实施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

目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水文地质勘查评价 (2) 工作程度 (3) 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 (3) 井工开采 (3) 露天煤矿 (3) 各类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 (3) 孔隙充水矿床 (4) 裂隙充水矿床 (4) 岩溶充水矿床 (4) 不同充水方式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 (4) 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量 (4) 勘查工程布置原则 (4) 水文地质勘查工程量 (5) 水文地质测绘 (5) 勘查区一般要求 (5) 工作方法 (6) 资料整理 (7) 水文地质物探 (8) 一般要求 (8) 工作方法 (8) 资料采集与处理 (8) 资料解释 (8)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9) 一般要求 (9) 观测方法 (9) 资料整理 (10)

抽水试验 (10) 一般要求 (10) 稳定流抽水试验 (11)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12) 多孔及群孔抽水试验 (12) 资料整理 (13) 动态观测及水样采取 (13) 动态观测 (13) 水样采取 (14) 资料整理 (14) 矿井涌水量预算 (15) 一般要求 (15) 计算方法及公式 (15) 6 工程地质勘查评价 (15) 勘查类型 (15) 基本要求 (16) 工程布置原则 (16) 勘查技术要求 (17) 工程地质测绘 (17) 工程地质物探 (17) 工程地质钻探 (17)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 (18) 工程地质测试 (18) 工程地质评价 (18) 评价要求 (18) 边坡稳定性评价 (19) 煤层顶底板及井巷围岩岩体质量评价 (19) 7 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19) 一般要求 (19) 环境地质调查 (19) 环境地质评价 (20) 附录A 含水层富水性分级(规范性附录) (22) 附录B 结构面分级表(规范性附录) (22) 附录C 岩石、岩体质量及岩体优劣分级表(规范性附录) (23) 附录D 冒落带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经验公式表(资料性附录) (24)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 部部标准 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1987-12-08发布 1988-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批准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设计书的编制 4环境水文地质调查 5环境水文地质勘探与试验 6环境水文地质监测 7地下水环境评价及对策研究 8资料整编与工作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部标准 DZ 55?/FONT>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1.总则 1.1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是城市规划决策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专门研究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与水量的变化,研究各种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其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控制和消除地下水的有害作用及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对策、措施,使其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发展。 1.2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应在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是城市水文地质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开展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必须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资料。如果水文地质基础资料不能满足需要,则应补充必要的水文地质工作。 1.3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目的 1.3.1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治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工业“三废”、生活污染物排放及其它人为活动而导致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3.2 为城市建设和工农业发展规划提供环境水文地质依据。 1.3.3为环境水文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提供实验场所和实践资料。 1.4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 1.4.1查明城市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天然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1.4.2查明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区域性水位下降或上升、水资源衰竭、水质污染与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塌陷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研究其成因。 1.4.3 进行城市地下水环境评价和预测研究,提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防治对策或措施方案。 1.4.4 对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监督。 1.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应与环保、城建、卫生、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 1.6本规范主要适用于中等以上城市和大中型工矿基地开展的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对小城市和乡镇以及地质市场开展的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可参照使用。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环境评价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环境评价规范要求地质环境评价在地质勘察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可行性。为了确保地质环境评价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要求。本文将就地质环境评价规范要求进行探讨。 一、调查设计阶段 地质环境评价的调查设计阶段是整个工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详尽的调查和设计,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规范要求,调查设计阶段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背景和目标:明确项目背景、勘察目标,定义地质环境评价的范围和目的。 2. 资料搜集:全面搜集相关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地下水、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资料,为后续评价提供依据。 3. 勘察方法: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和技术手段,如地质钻探、地球物理探测、遥感技术等,以获取地质环境的详细信息。 4. 野外调查:进行野外实地调查,收集有关地质结构、土壤类型、地下水位等的实测数据。 二、评价指标和方法 地质环境评价需要明确评价指标和方法,以量化地质环境状况和风险水平。规范要求明确如下:

1. 地质环境指标:包括地质构造稳定性、地下水位、地下水质量、土壤侵蚀程度等,这些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地质环境状况。 2. 评价方法:根据调查信息和评价指标,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如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等,对地质环境进行定量评价。 3. 风险分析: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地质环境风险分析,评估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地质环境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评价报告编制 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应以评价报告的形式进行编制,报告内容应遵循相关规范要求: 1. 报告结构:评价报告应包括摘要、引言、研究方法、评价结果、风险分析、建议措施等部分,确保报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和处理,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3. 结果呈现:评价结果可以通过图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呈现,以便于理解和查阅。 4. 建议措施:根据评价结果和风险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以降低地质环境风险。 四、质量控制和验收 地质环境评价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评价结果可靠性和可信度的关键环节。规范要求进行以下的质量控制和验收工作:

地质勘察项目的规范地质环境评价

地质勘察项目的规范地质环境评价地质勘察项目的规范地质环境评价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勘察的实施对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 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评价,可以有效预测和应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将探讨地质勘察项目中规范地质环 境评价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评价方法和技术。 一、规范地质环境评价的重要性 地质勘察项目的规范地质环境评价对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地质环境评价可以提前发现和预测潜 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如地震、地质滑坡等,以及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 和保护。这样可以在工程规划和设计阶段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减少灾害风险对工程项目造成的影响。 其次,规范的地质环境评价可以为工程项目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差异很大,因此在选址时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对工 程项目的影响,以减少潜在问题的发生。例如,一个地区存在地下水 丰富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利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源,从而提高工程项目 的可持续性。 最后,规范的地质环境评价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为工程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这对于政府 决策部门、项目投资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 少决策风险和资源浪费。

二、地质环境评价的常见方法和技术 在地质勘察项目中,有很多常见的地质环境评价方法和技术可以使用。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1. 地质勘探技术:通过地质勘探技术可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包括 地层、岩性、构造等。这些信息对于评估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和工程项 目的可行性非常重要。 2. 地球物理勘察技术:地球物理勘察技术可以通过对地下的电磁、 重力、磁力等进行探测,获取地下构造和岩性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评 估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非常有帮助。 3. 地质监测技术:地质监测技术包括对地震、地下水位、地下水化 学成分等进行实时监测。这些监测数据可以帮助评估地质环境的变化 和工程项目的可行性。 4. 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模拟地质环境的变化和潜在的 地质灾害风险。通过模拟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环境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总之,规范的地质环境评价对于地质勘察项目的实施和工程项目的 可行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合理使用地质勘察技术和评价方法,可以 提前发现和预防潜在地质灾害风险,减少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保障 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地质环境评价还可以为工程项目的环 境影响评价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进一步完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主要用于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力和危险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本规范包括以下内容:灾害类型划分、评估指标与方法、评估要素和参数、评估结果的等级划分和评价等。下面将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首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划分并给出了详细的定义和特征描述。其中包括地质滑坡、地震、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对于每种类型的地质灾害,规范给出了相应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在评估指标与方法方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综合考虑了多个因素,如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通过统计数据和现场调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以上因素进行评估。其中,评估指标包括灾害发生频次、灾害规模、灾害扩展速率等。评估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法、定量模型法、区域特征分析法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还规定了评估要素和参数。评估要素包括灾害体特征、灾害环境特征、受灾体特征等。评估参数包括地质条件、地貌条件、坡度、土壤类型、水文条件等。通过对这些要素和参数的评价,可以得出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 最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给出了评估结果的等级划分和评价。根据评估结果,将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特大灾害、大灾害、较大灾害、一般灾害和较

小灾害。对于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也不同。 总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它综合考虑了多个因素,通过评估指标和方法的应用,可以准确地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提供科学依据为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同时,规范提供了对评估结果进行等级划分和评价,为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技术规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建设工程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14158-93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规范 ZB/D14003 1: 25000-1: 50000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DB50/5005-1998重庆市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3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术语和定义 3.1.1地质灾害 Geological Disaster 由自然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3 .1.2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Inactive Zone of Geological Disasterb5E2RGbCAP 不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地区。 3 .1.3 地质灾害易发区 Active Zone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1EanqFDPw 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地区。 3.1.4地质灾害危险区 Danger Zone of Geological DisasterDXDiTa9E3d 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 3.1.5地质灾害危险性 Fatalnes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1.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Risk Appraisal of Geological DisasterRTCrpUDGiT 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估量。 3.1.7滑坡 Landslide 斜坡岩土体沿贯通的剪切面滑移破坏的地质现象。 3.1.8危岩 Dangerous Rock 斜坡岩体被陡倾结构面切割、在外营力作用下松动变形的块体。 3.1.9崩塌 Collapse 危岩体失稳发生快速倾倒、滑塌、坠落的地质现象。 3.1.10泥石流 Rubble Flow or Mudflow

(完整版)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 000) 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3 总则 3.1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50 000综合勘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50000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50 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 勘查区范围应根据查明地质问题的需要,考虑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与城市有联系的地区。同时亦要顾及1∶50000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内容应包括: 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3.5.3 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富水区范围内,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精度应达到D级以上储量要求。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

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是指对地质环境进行综合勘查时所应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这些规范和标准包括地质勘查的目的、方法、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对于保障地质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一、地质勘查的目的 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地质环境条件,研究地质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在进行地质勘查时,应根据勘查区域的特点和勘查目的,确定合理的勘查方案,确保勘查所得数据准确、可靠、科学,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二、地质勘查的方法 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方法包括地貌、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在具体的勘查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提高勘查效率和勘查质量。勘查时应当注意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尽量采用非破坏性勘查技术,并注意勘查的节能环保。 三、地质勘查的技术

地质勘查技术是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核心内容。在勘查中,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地质环境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全面了解地质环境的现状和特点,评价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需要根据勘查数据的特点和目的,灵活应用统计学、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地质环境综合评价、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 四、地质勘查的管理 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管理是规范勘查工作,确保勘查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管理中,需要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严格执行勘查标准和流程。同时,要加强技术培训和人员管理,提高勘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地质环境综合勘查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勘查数据的共享和利用,提高勘查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是保障地质环境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措施。在勘查工作中,需要遵循勘查目的、方法、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确保勘查所得数据准确、可靠、科学,并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只有在严格执行勘查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提高勘查的质量和效率,为推动地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地质勘察 监测与评估的验收规范

地质勘察监测与评估的验收规范地质勘察监测与评估的验收规范 一、引言 地质勘察监测与评估是为了对地质环境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和评价。通过合理的勘察、监测与评估,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 可靠数据,进一步保障工程的安全性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介绍地 质勘察监测与评估的验收规范,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实施。 二、验收前准备 1. 验收方案的编制 验收方案应包括验收任务、验收内容、验收依据和验收方法等。编 制方案时应充分综合考虑地质环境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制定出科学、 合理的验收流程。 2. 验收人员的组织与培训 为了提高验收水平和专业性,应组织验收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使 其熟悉验收规范和方法。 三、验收过程 1. 文件资料的审查 验收人员应仔细审查提交的地质勘察监测与评估报告,确保其完整、准确和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2. 现场勘察和调查 验收人员应参与现场勘察和调查,对提交的资料进行实地核查,确保勘察过程和结果的可靠性。 3. 数据处理和分析 验收人员应对勘察监测与评估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处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技术方案和方法的评估 验收人员应对勘察监测与评估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和方法进行评估,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5. 结果的评价 验收人员应对勘察监测与评估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符合相关要求,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四、验收结论 根据实际情况,验收人员应结合勘察监测与评估的具体情况,明确验收结论,并据此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五、验收报告 验收人员应根据验收结果撰写验收报告,报告应包括验收的目的、过程、结果和结论等内容,确保报告的完备性和准确性。 六、验收后工作

地质灾害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评估规范是用于评估和预测地质灾害风险的标准化方法和程序。它对于地质灾害管理和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下是一份地质灾害评估规范的简要说明,总结了其主要内容和要点。 一、引言 地质灾害评估规范的引言部分介绍了地质灾害评估的背景和目的,以及规范的适用范围和依据。 二、术语和定义 地质灾害评估规范明确了相关术语和定义,以便在实施评估过程中确保各方理解和沟通的一致性。 三、评估范围和目标 评估范围和目标的确定是评估工作的重要一步。规范规定了评估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例如灾害类型、风险等级和影响范围的确定。 四、数据收集和处理 评估依赖于大量的地质和环境数据。规范规定了数据收集的方法和要求,包括现场勘察、遥感技术和数据处理等。 五、风险评估和预测 风险评估是地质灾害评估的核心环节。规范规定了各类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包括灾害概率、威胁程度和风险评价等。

六、风险报告和建议 评估结果需要以清晰、科学的方式进行呈现和传达。规范规定了风险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以及评估结果的解读和建议。 七、评估的质量控制和审核 评估过程中质量控制和审核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规范规定了评估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评估人员的资质和经验要求,以及评估结果的审核流程和标准。 八、评估结果的应用 评估结果的应用是评估工作的最终目的。规范规定了评估结果的应用方式和范围,包括用于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规划和决策等。 九、评估的监控和更新 评估工作应该是连续的,并根据需要进行监控和更新。规范规定了评估结果的监控和更新频率,以及相关的监测和数据收集方法。 十、附则 附则部分对规范的实施和执行进行了一些补充说明和解释,以确保规范能够正确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地质灾害评估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和管理水平,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它是地质灾害管理工作的基本参考依据,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 评价技术规范》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目的和意义 (一)编制目的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规范河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为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及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二)编制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土地资源缺乏、交通拥挤、人口密度过高等因素越来越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有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开展土地综合利用,是改善“城市综合症”的最有效途径。 地下空间以岩土体、地下水为介质,地质环境条件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础,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和经济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而引发的地面沉降、建筑物损毁、突涌、流砂等等事故频发,因此,正确解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地质问题,合理评估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是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基础。 近年来,由河南省人大研究出台河南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等。各级城市政府出台促进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规划建设的地方性法规,郑州、洛阳市2017年率先出台,“十三五”期间各市陆续出台。但是出台的法规政策均是针对地下空间各方面的管理文件,而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地质环境管理与保护未能同步跟进,全国范围内地下空间开发中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安全方面的专门性法规规章以及配套的技术标准基本处于空白,不能有效规范和引导地下空间开发行为,因此编制《河

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河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前的必要工作。 建立河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对我省城市规划、建设在地质条件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也对城市各重要建设工程实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可以为未来的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及城市规划提供重要的地学信息。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任务来源 2019年本标准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出,根据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9年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豫市监[2019]309号)文件内容,将其列入2019年河南省地方标准制订计划,立项编号为:20193110005,并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负责该标准项目的制定。 (二)编制原则 1.先进性原则 标准符合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在我省尚无类似的相关标准,具有先进性。 2.可行性原则 既尊重科学,又结合实际与文献资料,并广泛征求、听取各方意见,具有可行性。 3.实用性原则 标准充分考虑河南省不同类型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环境问题,给出河南省行政区城市地下地质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流程及评价方法,具有实用性。 4.一致性原则 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及各条款内容与国家及河南省现行政策、规划、标准、意见中的规定和要求相一致。 (三)编制依据 本标准的编写以郑州市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调查及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 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 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 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 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 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 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范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