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策——深化改革与“一带一路” 社会热点集训-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强国之策——深化改革与“一带一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2·包头市一模]1980年,一位美国记者在北京发现“人民公社解体为家庭生产单位后”,“农民不但分了地,而且还把公社的其他资产也给分配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中国外交逐步打开新局面

C.中央政府实行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D.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2022·安顺市二模]1976年,安徽省委书记万里领导起草了“省委六条”,强调上级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实行按劳分配,允许生产队的社员种自留地,在当地集市出售自己的产品。“省委六条”()

A.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彻底否定人民公社制度

C.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

3.[2022·眉山市一模]1978年9月,肥西县山南镇黄花村决定试行“四定一奖一罚”。四定:定任务(每人承包1亩麦田、半亩油菜田),定上缴(麦子每亩上缴200斤、油菜籽每亩上缴100斤),定工分(每亩耕地记200个工分),定成本(每亩地生产成本5元)。一奖:超产100斤奖励60斤。一罚:减产全赔。“四定一奖一罚” ()

A.掀起了农业互助合作的高潮

B.废除了人民公社管理模式

C.推动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分离

D.开启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4.[2022·南阳市三模]为了防止过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1981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要求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就地适当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这表明()

A.农村体制改革释放出了大量劳动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启动

C.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还十分严峻

D.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无法实现

5.[2022·延安市一模]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80年代进行利税改革和承包经营责任制,90年代时,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反映

出中国()

A.现代企业制度完全建立

B.彻底扫除企业发展障碍

C.私营国营企业同步发展

D.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6.[2022·雅安市三模]1984年,被称为改革开放“企业承包第一人”的马胜利毛遂自荐承包石家庄造纸厂,率先在国有企业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制度,使造纸厂迅速扭亏为盈。在全国近千家企业“求承包”的呼声下,1987年,马胜利承包全国一百家亏损造纸厂,组建“中国马胜利纸业集团”。据此可知,其承包()

A.适应了计划经济需求

B.体现了企业改革方向

C.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7.[2022·西安市一模]下列资料可以用来说明新时期中国()

1981年年底全国的个体户首次突破了100万户

1982~1985年全国城乡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 171.4万户

1999年年底全国“草根个体”共3 160万户

B.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建立

C.经济体制转型明显加快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8.[2022·昆明市一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下放一部分权力,调动企业、干部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逐步解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这一决策()

A.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推动了农村改革的深化

C.释放出中国企业改革的信号

D.推动了中国所有制变革

9.[2022·开封市一模]1985年起,中国投资主体发生明显变化,国家投资占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下降,集体单位和个人投资上升。各地方及企业自筹投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已成为主要的投资资金来源。这主要得益于()

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对外开放战略稳步推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10.[2022·洛阳市一模]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11.[2022·梧州市二模]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框架下,中国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条件优惠的融资,同时也对这些国家开放市场,为其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新动能和创造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截至2019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794.7亿美元。这反映出()

A.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趋于公正合理

B.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

C.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D.“亚投行”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加速

12.[2022·德阳市三模]近年来,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成立“亚投行”等方式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这说明()

A.中国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B.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C.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2·天水市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材料三“一带一路”描绘出一幅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和欧

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可谓讲求实际、高度灵活、富有弹性。

——2017年3月《南方周末》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40年来,中国采取了哪些重大决策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型国际关系“新”在何处?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外,在全球治理方面还倡导何种方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一带一路”分别对中国、世界产生的影响。

14.[2022·遵义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陇海铁路是贯穿中国东、中、西部最主要的铁路干线。1899年,清政府应允比利时国家铁路公司承办汴洛铁路。1909年,汴洛铁路全线竣工。1912年,北洋政府与比利时签定《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决定以汴洛铁路为基础向东西方向修筑陇海铁路。1953年,陇海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运输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京津高铁的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铁路开始迈入高铁时代,高铁建设突飞猛进。2021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万公里,占铁路营业里程的26.67%,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高铁作为中国制造的“名片”已经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在俄罗斯、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家屡有斩获。未来中国高铁,不仅能有力带动世界经济增长,而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整理

自中国高铁网、国家统计局资料

材料提供了近现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概貌,从中得出一个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A根据材料“1980年,人民公社解体为家庭生产单位后”“农民不但分了地,而且还把公社的其他资产也给分配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农民有了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分析可知,此时期农村地区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外交,排除B项;1960年中国政府提出的八字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但与材料现象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D“省委六条”尊重生产队自主权,按劳分配,允许社员种自留地,在当地集市出售自己的产品,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充分考虑了农村的生产实际,D项正确;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76年,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未确立,排除A项;“省委六条”依然承认生产队存在,给生产队定额,并未彻底否定人民公社制度,排除B项;“省委六条”强调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并未公开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3.C由材料中可以得出,是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包产到户,土地所有权仍是公有制,经营权是农户承包个体经营,C项正确;A项是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A 项;B项是在80年代,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对外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4.A1980年代初,国务院发布通知,要求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就地适当安置剩余劳动力,表明农村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力,释放出了大量劳动力,A项正确;1981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已开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农村就业形势的严峻,排除C 项;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无法实现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5.D依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80年代进行利税改革和承包经营责任制,90年代时,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看出,我国的改革在不断地深化,D项正确;“完全”建立表述说法错误绝对,排除A项;“彻底扫除”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同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6.C根据材料可知,马胜利承包国有企业,率先在国有企业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制度,使造纸厂迅速扭亏为盈,说明其承包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C项正确;马胜利承包国有企业与计划经济不符,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体现其承包推动了生产力

的提高,排除B项;此时还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7.D根据材料可知,从1981年年底到1999年年底,个体户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B项;材料说明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8.C根据材料“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下放一部分权力,调动企业、干部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逐步解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可知,这一决策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出中国企业改革的信号,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C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农村改革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决策释放出中国企业改革的信号,未体现所有制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

9.B从材料中可以看到,1985年起,中国投资主体发生明显变化,由国家投资下降,集体单位、个人投资、外资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展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项正确;1992年才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目标,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 项;材料强调的是投资,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D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待业保险”制度是一种覆盖范围仅限于国营企业且保障层次很低的失业救济制度,仅仅是为了解决失业者最基本的生活困难,实行“失业保险”制度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现象,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失业保险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并不是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是国家对失业现象的界定变了,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且“已经”的说法夸大了,排除C项。故选D项。

11.B根据“中国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条件优惠的融资,同时也对这些国家开放市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794.7亿美元”可以看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亚投行”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加速,排除D项。故选B项。

12.C依据材料“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可以看出,中国在以自己的努力发展惠及世界,C项正确;“周边国家”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也涉及有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当今的时代主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1)重大决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新”在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为核心。

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对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加快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步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措施。(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对世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重大决策:根据材料“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及所学知识可得,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及所学知识可得,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根据材料“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及所学知识可得,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新:根据材料“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新型国际关系“新”在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为核心。方案: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外,在全球治理方面还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3)对中国:本小问相对较为开放,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描绘出一幅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及所学知识可得,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加快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步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措施(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对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一带一路”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4.答案:示例一:认识:国家独立是中国现代交通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论述: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没有独立。1881年,为解决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运输问题,在英国人的帮助下,中国人修筑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洋务运动虽然开启了交通近代化,但是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现独立自主。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综上,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才使得中国现代交通建设迅速发展。

示例二:认识:现代交通的发展显示中国力量正日益复兴。

论述:古代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四大发明、儒家文化等通过繁荣的海陆交通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但是到了近代,在西方侵略的冲击下,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家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力量黯淡无光,交通建设停滞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快车道,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重回榜首,在经历多轮提速后,中国铁路迈入高铁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力量。

综上,交通发展是中国力量日益复兴的重要体现。

(其他认识:交通是文明对话与交流的纽带;交通运输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铁路建设迅速发展,民族独立是前提,经济发展是基础;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相辅相成;国家政策支持有助于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交通建设的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手段之一;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要求铁路先行;工业和科技是铁路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是促进中国铁路交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铁路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论题只要能从材料中体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得出自己的认识,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运输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京津高铁的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铁路开始迈入高铁时代,高铁建设突飞猛进”可以得出认识:“国家独立是中国现代交通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然后根据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新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相关知识展开论述:“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没有独立。1881年,为解决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运输问题,在英国人的帮助下,中国人修筑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洋务运动虽然开启了交通近代化,但是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现独立自主。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最后进行总结,“综上,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才使得中国现代交通建设迅速发展。”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8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专题8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4.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1895~1911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5.下图是何剑士先生在1911年创作的革命漫画《小磨香油》。它表达的主旨是( ) ①列强愚弄百姓,排斥工业文明②政府榨取百姓,满足列强贪欲③唤醒民众意识,激发革命斗志④百姓轻信政府,迎合列强需要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6.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拍子上的文字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此幅漫画的寓意是( )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 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 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 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7.李大钊认为,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8.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一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

专题十一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30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5颗星 27题 考点31 新航路的开辟及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2颗星 27题 考点3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2颗星 26题 考点37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建立 2颗星26题 考点47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颗星1到4题 考点48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2颗星 5到12题 考点49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3颗星 12题到24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来源】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5月押题考试考点47 难1955年,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1956年8月,苏联提出在联合国框架下召开世界经济会议,以商讨成立面向所有国家开放的贸易组织。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 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 B. 金融体系缺乏制度基础 C. 战后世界整体发展加快 D. 自由贸易秩序亟待重建 2.【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点47 易 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美国就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l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来说是非常糟糕的。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材料表明 A. 美俄两国的意识形态有分歧 B. 全球化是“寄生虫”出现的根源 C.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持续衰退 D. 美国寄生主要依靠美元垄断地位 3.【来源】2017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二次(4月)模拟考点47 易 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指出,从美国国库中获得黄金比重最大的国家,恰恰是美国派出军队予以保护的国家,他们几乎要“吸干”山姆大叔。这反映了当时

2020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第0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

☆八大方略引领二轮复习走向成功 ——通史框架下二轮复习要点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高考复习进入年后阶段,时间也过去了一大半,离高考只剩三个多月了,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年后的大二轮如何复习了!在这关键期,如何合理高效地复习?如何充分利用这短暂宝贵的时间?怎样才能实现鲤鱼跃龙门为人生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八大方略,科学备考,引领您的二轮复习走向成功! 方略一通史时序,抓特征 全国卷的高考考纲和试题编排,都是按照通史时序编排,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打破了历史学科的自身整体性,将同时期关系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安排在不同模块、不同时间讲授。其实,政治是历史的骨架、经济是历史的血肉、思想文化是历史的灵魂,三位一体、不可分割。这种分割模式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破坏了历史概念的完整性,弱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形不成知识间的铺垫关系,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二轮复习首先要抓通史时序,要抓通史阶段特征,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建立在通史之上的内在逻辑,这是适应当今高考的必由之路。 本书以通史为主线,必修部分从古至今、从中国史到世界史,每一讲首先抓通史时序,以时间为轴,融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科技。使学生易于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同时,从综述到分述,高度概括阶段特征。这样形成一个通史的基本框架,理清历史的发展线索,明确历史重大事件的演变过程。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一提一条线,一串一大片,从而提高二轮复习效率。 方略二整合教材,抓基础 注重基础永远是高考的主旋律,咬定基础不放松,一定会旗开得胜。最后的复习,千万不要因为焦虑而放松对基础的巩固。基础知识来于教材,要做到无论提及哪一个知识点,都能准确说出其所属的册、章、节、目,复述相关的结构、纵横的网络。 首先,从必修到选修的顺序进行“地毯式”阅读。阅读时应有整体意识,要宏观把握。阅读时应有细节意识,要精读教材,知微见著,进行精细化处理。例如,标题的再现、细化、深化,课前提示相关内容,正文、注释、插图、引文等。阅读时应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读书,以问题统领教材知识。要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要按历史逻辑思路设想问题,确保概念内涵的准确性与外延的完整性。 其次,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整合教材。即按照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的顺序推进。将中国近现代史置于世界近现代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理解人类文明的整体演进历程。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2018江苏苏州期末)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商君书》材料二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大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摘编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材料三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人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5分)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2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3分) 2.(2019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 材料二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是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4分) (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6分)

3.(2019江苏南京调研)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市易法,其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产生严重差异,成为改革争 论的焦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而本务率皆贱买贵卖,重入轻出,广收盈余。……凡牙侩市井之人,有敢于与市易争买卖者……小则笞责,大则编管。 材料二市易法的确剥夺了大商人的“较固取利”,即垄断性的商业经营,却建立了官府的垄断经营。在中国封建时代前期,桑弘羊等人实行盐铁官营,尚有打击奴隶主工商业的积极意义。而在封建时代后期的市易法,就只能阻碍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不折不扣的倒行逆施。……每年二分市易息钱,特别是辗转加罚的罚息,使大批商人都因而负债和破产。……由于数量众多的大中小商人债台高筑,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提高城市物价。……在楚州,市易务官员甚至利用饥荒,贱籴贵粜,“贩者为不行,人以乏食”。物价上涨,自然影响了都市坊郭户的生活。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市易法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指出其主观目的。(5分) (2)据材料二,归纳市易法实施后产生的消极效果,并分析作者认为造成这些消极效果的原因。(5分) 4.(2018江苏南通2月,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依陕西青苗钱例”,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坊郭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完成下列要求:

强国之策——深化改革与“一带一路” 社会热点集训-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强国之策——深化改革与“一带一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2·包头市一模]1980年,一位美国记者在北京发现“人民公社解体为家庭生产单位后”,“农民不但分了地,而且还把公社的其他资产也给分配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中国外交逐步打开新局面 C.中央政府实行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D.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2022·安顺市二模]1976年,安徽省委书记万里领导起草了“省委六条”,强调上级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实行按劳分配,允许生产队的社员种自留地,在当地集市出售自己的产品。“省委六条”() A.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彻底否定人民公社制度 C.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 3.[2022·眉山市一模]1978年9月,肥西县山南镇黄花村决定试行“四定一奖一罚”。四定:定任务(每人承包1亩麦田、半亩油菜田),定上缴(麦子每亩上缴200斤、油菜籽每亩上缴100斤),定工分(每亩耕地记200个工分),定成本(每亩地生产成本5元)。一奖:超产100斤奖励60斤。一罚:减产全赔。“四定一奖一罚” () A.掀起了农业互助合作的高潮 B.废除了人民公社管理模式 C.推动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分离 D.开启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4.[2022·南阳市三模]为了防止过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1981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要求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就地适当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这表明() A.农村体制改革释放出了大量劳动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启动 C.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还十分严峻 D.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无法实现 5.[2022·延安市一模]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80年代进行利税改革和承包经营责任制,90年代时,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反映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高考题型集训 题型6 评价、影响、意义、作用类选择题(含解析)-人教版

题型6 评价、影响、意义、作用类选择题 时间:15分钟满分:48分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200页 1.[2020·某某市高三二模]“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某某,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材料评价的是( ) A.汉代内外朝制度 B.隋唐三省六部制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元代行省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做到了将“决策、审议和行政”独立,“政令与施政”分离,使“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B选项符合题意;内外朝制度和二府三司制度,没有“审议”程序,不具实现决策理性和制衡的优势,AC两项错误;行省制度是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与决策、审议、行政分权制衡的做法和理性决策等不符,D选项错误。 答案:B 2.[2020·某某市高三二模]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 ) A.以官举士,择优选拔 B.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C.冲破门第,品德至上 D.考试录取,德才兼备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在选拔程序上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这是与之前选官制度相比最大的进步,选项B正确;科举制不是“以官举士”,排除A;科举考试重视才学而非品德,选项C排除;德才兼备不符合科举考试制度的录取原则,排除D。 答案:B 3.[2020·某某市高三一模]在古希腊竞技场,公众对运动员的评价除了给胜利者极高的荣誉外,就是对他的身体大加赞颂,公众的评价使身体不再囿于个体的生命X围之内,它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形象标识,甚至是地位的象征。这说明古希腊( ) A.实现了身体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B.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 C.公民崇尚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 D.身体意识的理性觉醒 解析:古代希腊人通过对运动员的评价,认识到身体不仅是个体的生命,更是个人立足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六 国家制度,社会治理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六国家制度,社会治理检测试 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载有“五善”与“五失”。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 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做多让”;五失:“一曰夸以迣(lì,超越),二曰贵以泰,三曰擅裚(jì,断)割,四曰犯上弗知害,五曰贱士而贵货贝”。“五善毕至,必有大赏”、“五失犯一,则予重罚”。据此可知秦朝() A. 形成了以民为本的社会风气 B. 强调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 C. 官员考核以儒家伦理为标准 D. 法律与教化逐渐趋于统一 2. 如表为汉高祖到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所占比例表(单位:%)。可知, 在此期间() A. 军功制被察举制所取代 B. 统治者治国理念发生转变 C. 中央集权得到持续加强 D. 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降低 3. 下表为《唐会要》中关于历代尚书仆射相关记载的统计表。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 设置() A. 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 B. 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 C. 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D.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4. 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A.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 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C. 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 D. 羁縻政策效果明显 5. 明清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乡贤”的祭祀。在山东,明代乡贤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生于斯”;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重视“生于斯”也重视贡献于斯。这样的变化意在() A. 强化儒学的政治主导地位 B. 凸显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 C. 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 D. 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 6. 19世纪90年代,针对英国各地华侨处境悲惨的现状,驻英公使薛福成“援照公法及各国常例,声明中国可派领事官公驻英国属境”;并驳斥了英国政府诬陷中国不守万国公约的谣言,称在近15年内,中国已处处“按照万国公法办事”。后来,英国被迫同意了中国派驻领事的要求。这表明,当时() A. 英国在华优势地位的削弱 B. 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贯彻 C. 国际法对各国约束力增强 D. 晚清外交近代化转型加速 7. 1912年1月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交临时政府部长人选名单。临时参议院认为其中宋教仁年轻气盛,锋芒毕露,章太炎标新立异,好唱反调,于是否决了该名单。此后,孙中山将人选调整为程德全和蔡元培,名单获得通过。由此可见,当时() A. 临时政府与国会矛盾尖锐 B. 民主政治理念初步践行 C. 革命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D.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 8. 下图证书上写着“卓士闳,年五十八岁,男性。浙江省奉化县公民,应甲等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并加盖各类印章。该证书表明()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六)民生福祉(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主题限时集训(六)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C[材料反映了从周代到宋代的各种救济方式,体现了政府的手段多样化,故选C项;材料中只是涉及周代、汉代及宋代,并不能体现历代延续,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不同地区不同的扶贫策略,排除B项;材料仅仅说明的是政府的救助方式,并未说明其效果,排除D项。] 2.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朝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 A.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B.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C.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D.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C[材料中秦朝用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以指导人民生产,说明秦律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故选C项。] 3.两汉政府以授田形式“假公田”于流民、贫民,培养出一批同自耕农并列的授田小农,他们拥有了一小块长期供自己使用的国有土地。事实上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公田的所有权部分地发生了转变。这种做法( ) A.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繁荣 B.抑制了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 C.利于小农经济下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D.促进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形成 C[根据材料“‘假公田’于流民、贫民”可知,使得百姓有了长期使用的土地,有利于发展小农经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故选C项。]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新方略讲义:热点主题五 Word版含解析

热点主题五谁主沉浮——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追踪世界大国崛起 世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崛起之路,或以贸易取胜,或以军事取胜;世界大国崛起具有不同的条件,其兴衰实质反映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 自新航路开辟的五百年来,各国人民为实现强国之梦而孜孜追求,其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可以肯定的是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定会和平崛起! 一、“日不落帝国”的兴衰 1.英国的崛起:十七、十八世纪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 (1)地理优势:新航路的开辟,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贸枢纽,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之一。 (2)经济优势:在重商主义政策、圈地运动影响下,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实力大增。 (3)政治优势:1688年“光荣革命”后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4)殖民优势: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殖民国家。 (5)“世界工厂”: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2.英国的衰落:19世纪中后期至二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开始下降,“世界工厂”地位丧失,经济地位动摇,殖民体系崩溃;追随美国。 (1)经济: ①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核心主张是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②对中国:参与瓜分中国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融入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 (2)政治:地位衰落,追随美国,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在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的力量。 二、美国的强国之路 1.美国的建立 (1)美国的独立:1776年美国宣布脱离英国,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近代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与救亡图存 高频考点集训-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近代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2·商洛市二模]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国来的,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来,必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天朝’是绝不肯通融的。”这反映了中国外交() A.植根于自然经济的朝贡外交 B.始终能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C.天朝上国虚骄下的平等外交 D.渗透了法家思想和夷夏之辨 2.[2022·铜川市二模]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这表明() A.俄国强烈反对英法侵略中国 B.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开始出现 C.西方列强在华矛盾得到解决 D.中国边境的领土安全存在隐患 3.[2022·内江市二模]太平军创兴之时,实行人无私财原则的圣库供给制度。定都天京后,把城市人民的经济生活也纳入圣库的供给范围。这一做法旨在() A.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 B.保障太平军的供给 C.满足民众生活的需求 D.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4.[2022·安康市二模]1909年,驻京各国使节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反对华商银行发行钞票;到1921年各外国银行又群起配合,要求“将现在施加于中国邮局、海关以及中东路等关于接受和行使外国银行钞券的限制全部取消”。这一现象表明() A.清政府被迫接受西方金融规则 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重要手段 C.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各国相互勾结侵损中国国计民生 5.[2022·赣州市二模]1912年1月5日,即英、美、德、法、日等国出兵京榆线的次日,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发布宣言称:“凡各国人民之生命财产,在共和政府法权所及之域内,民国当一律尊重而保护之。”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步骤二 专题融会 专题7 特色探索——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与改革开放的成就

专题七特色探索——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与改革开放的成 就 一、“依法治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1.民主法制的确立(1949~1960年) (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2.民主法制的破坏(1966~1976年) (1)原因 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 (2)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1978年至今) (1)平反冤假错案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建立法律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 (4)基层民主选举: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 4.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70年代至今) (1)“一国两制”构想——理论提出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一)沿革—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专题限时集训(一) 沿革——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建议用时:30分钟) 微专题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此可知( ) 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B.王位世袭制的完善 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D.贵族政治正式形成 A[商王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而周王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强调商王、周王对地方控制的强弱不同,未涉及王位世袭制是否完善,排除B 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才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 项;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排除D项。] 2.(2020·某某质检)西周的封国,有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等六种类型。其中,前三种群体是西周最信赖的力量,其他则无足轻重,西周分封后三种群体主要是出于( ) A.推行仁德的旨趣B.防御狄人的思量 C.拓展疆域的需要D.羁縻笼络的考虑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为了巩固其统治,周王不得不分封一些先代贵族,即题干中的“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说明周王分封先代贵族的主要目的在于笼络和羁縻,故选D项。] 3.(2020·某某一模)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贵族宗法血缘关系有所松动 B.君主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有限 C.奠定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基础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共主’名义的地方分权体制”体现了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较大的问题,故选B项;西周时期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松动,排除A项;秦的统一奠定了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排除C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D项。]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一)制度自信(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主题限时集训(一)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记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这一变化( ) A.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B.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C.标志着贵族政治开始确立 D.加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B[根据材料“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确立起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强化了与诸侯的等级区别,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故选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并未建立起集权统治,排除A项;贵族政治在西周之前已经确立,排除C 项;材料论述的是天子和诸侯关系的变化,并未扩展至民族关系,无法体现加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排除D项。] 2.(2020·某某质检)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B[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为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出政治制度的规X,没有反映出道德的教化,与“礼”的治国理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地方的自治,排除C项;材料“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说明政治制度的变迁反映出乡村基层组织也有制度的创新,排除D项。] 3.“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西汉时,三老可直接与官吏交流政策,参与政治、督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单元限时集训(一) 中国古代史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而西周统治者则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 B.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 C.“尊礼敬德”思想的普及D.周人对政治兴亡的反思 D[材料说明周人对政治兴亡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不再像商朝那般迷恋鬼神之事,而重视起民意,即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故选D项;A项中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B项中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C项中普及与B项中常态化都是过度解读材料,排除。] 2.(2020·某某一模)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 ) 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 B.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C.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 C[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实行分田收税的土地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形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因此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故选C项;由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授土地实行土地私有,而不是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排除A项;井田制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材料仅体现了诸侯国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排除D项。] 3.“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X。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

热点练4 改革开放,强国之策 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4 改革开放,强国之策 【热点聚焦】 历史大潮,风云激荡。如果说中国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气势恢宏的鸿篇巨制,那么对外开放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这既是历史足音的回荡,又是新时代开放的宣言。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显示出中国将站在新起点上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21世纪,中国提出两个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知识整合】 一、改革开放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2.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压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内容(1)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发展过程 ②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实质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重心转向城市) 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基本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2)所有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对外开放 原因(1)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 (2)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融入世界的必备环节; (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过程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

第2讲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点 立德树人/多维思考/导向教学 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当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借鉴古代的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和商业的产业转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一带一路”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生存空间逐渐变动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重大转型时期的商业发展是本专题的热考点。复习备考时,既要对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又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考点1 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理清发展线索』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2.土地制度

专题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专项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必模块专 项练【配套新教材】 1.在古埃及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而畜牧业仅仅成为辅助的生产部门。但是位于其南部草原地带的部落则大量蓄养牲畜,畜牧成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活动。上述差异长期维持的主要因素是( ) A.地理环境存在差异 B.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C.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D.人种与民族的差异 2.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 ) A.早期农业的兴起 B.私有制的产生 C.畜牧养殖的影响 D.国家开始形成 3.据考证,在山东龙山文化、河南舞阳贾湖、江苏高邮龙虬庄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 ) A.水稻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C.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D.水稻种植的范围比较广泛 4.希腊地处地中海沿岸,临近西亚、北非两大农业文明区域,工商业相对发达,实行城邦政治,孕育了与其它文明古国不同的文化。据此可知古希腊文明( ) A.推动了西亚北非文明的产生 B.是特定时空条件的产物 C.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D.成为了西方文化的源头 5.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这说明( ) A.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B.商业革命促使贵族收入增加 C.饮茶成为欧洲人的一种时尚追求 D.国民对茶叶的依赖日益增强 6.咖啡、可可和茶是世界三大饮料。可可树原产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茶则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这表明( )

2021版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综合集训2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综合集训(二)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对应学生用书第177页)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阔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构造。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D.亚洲人口的膨胀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故A项错误;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场的,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大意是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流加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人口的膨胀问题,故D项错误。] 2.有人根据英国海关记录整理出下表,从表中信息可知英国() 18世纪主要年份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情况表 C.已经掌控世界市场D.自由经济政策盛行 A[根据材料“18世纪……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可知,反映的是英国的海上贸易,故A项正确;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故B项错误;“掌控世界市场〞说法不妥,故C项错误;自由主义盛行是在19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3.1500年,欧洲出现了1 000多家印刷厂,出版了大约4万册书。其中一半是宗教类书籍,其他的主要是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经典作品、法律手册、哲学著作以及群众读物等。这一现象说明() A.群众对于获取知识的渴望 B.罗马法在欧洲开场其复兴 C.只有一半欧洲人关心宗教 D.意大利文艺复兴走向高潮 A[根据材料信息“1500年出版大量书籍,一半是宗教类书籍,其他的主要是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经典作品、法律手册、哲学著作以及群众读物等〞,说明已经打破宗教一统天下的局面,文艺、法律、哲学及群众读物多种文化载体的出现,说明印刷作品适应了社会群众获取多种文化知识的渴求,故A项正确。] 4.陈独秀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 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女权之解放也。〞其中“宗教之解放〞表达在() A.“人是万物的尺度〞B.“人生而平等〞 C.“与上帝直接对话〞D.“主权在民〞 C[“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留传下来的最主要的哲学名言,与近代宗教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人生而平等〞是启蒙思想家鼓吹的普世价值理念,与宗教改革无关,故B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与上帝直接对话〞,否认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C项正确;“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潮流的表达,与宗教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 5.“这些哲人(指启蒙思想家)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那么。〞该论述反映了科学()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九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九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选择题 1.(2021湖南永州二模)中国社会科学刊物《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从1979年创刊到当年年底,已出 了200期,其中刊登了出国考察报告的就有101期。在这101期中,又以出访日本、南斯拉夫、匈 牙利、美国、西欧的见闻五分天下。以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经济体制改革亟须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B.国际关系格局剧变推动改革开放进程 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我国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 2.(2021河南五县市部分学校第二次联考)1979年,邓小平提出,我们始终考虑到台湾的特殊地位, 不改变那里的社会制度,不影响那里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拥有广泛的自治权,拥有自卫武装力量。当然,不能有两个中国,也不能有一个半中国。”材料表明邓小平( ) A.允许台湾拥有自治权 B.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 C.维持两岸关系现状 D.萌发“一国两制”构想 3.(2021北京东城期末)以下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和1982年修订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目录的变化体现了( ) 1954年宪法 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宪法 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备

B.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 C.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完善 D.“实行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4.(2021安徽黄山一模)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到,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注:芜湖个体户年广九创办,当时雇工经营),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他主张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时间,认为这不会伤害到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说法( ) A.反映了改革开放仍然停滞不前 B.助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C.印证了市场经济理论已成共识 D.消除了影响经济发展的束缚 5.(2021云南昆明“三诊一模”)1987年8月,国家经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会议提出,全国所有的大中型企业在1987年内要普遍实行厂长负责制。截至1987年底,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占比达63.9%。这反映了( ) A.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B.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 C.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 D.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6.(2021湖南长郡中学二模)1988年后,出现了“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现象,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跨越琼州海峡,涌向海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闯海人”。这些“闯海人”( ) A.推动了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立 B.以实际行动积极顺应时代潮流 C.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D.为中国国企改革提供了经验 7.(2021广东新高考适应性测试)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报道,福建石狮的小商品贸易和广东南海民间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纺织、小冶炼、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满世界疯长”。该报道说明(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