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教案全册

幼儿心理学教案全册
幼儿心理学教案全册

教案

**学校

专业学前教育

学科幼儿心理学

教案

教案

**学校

专业学前教育

学科幼儿心理学

教案

教案

**学校

专业学前教育

学科幼儿心理学

教案

教案

**学校

专业学前教育

学科幼儿心理学

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何延 一、课题:第四章第三节幼儿的同伴关系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课时 四、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幼儿同伴关系的作用,同伴交往的策略,并能结合自身经验分析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和具体培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讨论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的不同,理解同伴关系的作用,结合课本案例分析讨论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的培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和合作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和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复习】什么是依恋?依恋的类型有哪几种? 【引入新课】在各种文化中,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总是相互平行、不可替代的。而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社会化的意义更加重大。 (一)概念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二)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发展社会认知: 儿童能在同伴交往中汲取同伴的经验,同伴之间传授的经验和知识通常容易被接受。 2、满足情感需要 儿童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有很多共同的体会,可使幼儿之间互相交流,满足儿童情感需要。 3、培养积极个性 适龄儿童进入幼儿园的儿童和非入园儿童相比,在积极性、自信心、独立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程度提高,充分表明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积极个性。 (三)婴幼儿同伴交往特点 1、婴儿期 2、幼儿期: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是从3岁左右开始的,而3岁儿童独自游戏比较多4岁左右,儿童在游戏中的互借玩具、彼此的语言交流及共同合作逐渐增多。 (四)幼儿的交往策略 ?五种交往策略:协调、给予、顺从、支配、逆反; ?五种交往策略的次序: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 (五)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三章 幼儿的注意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幼儿的注意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基本特点、注意的外部表现。 2.掌握注意的种类、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二、教学重点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以及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在第一章内容里,我们提到了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时刻在跟注意打交道,离开了注意,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注意的内容。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 (二)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程度。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目不转睛、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时,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说,吸得短,呼得更长。

一般来说,姿态端下,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例如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注意了”“请注意”,只是把注意指向和集中的于心理过程的内容,如注意听讲,注意看黑板、注意记内容,注意想问题等。只不过把后面的内容省略了。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 三、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概念: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在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较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有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说明。 b刺激物新异性 新异刺激物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新意刺激不仅是指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信息还指熟悉对象间的奇特组合。例如:教师的新装。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运动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闪亮的霓虹灯,教师上课时突然放慢声音或突然停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2017年幼儿心理学全套精品教案

2017年幼儿心理学全套 精品教案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幼儿的注意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幼儿的注意(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幼儿的注意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基本特点、注意的外部表现。 2.掌握注意的种类、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二、教学重点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以及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在第一章内容里,我们提到了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时刻在跟注意打交道,离开了注意,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注意的内容。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 (二)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程度。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目不转睛、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时,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说,吸得短,呼得更长。 一般来说,姿态端下,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例如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注意了”“请注意”,只是把注意指向和集中的于心理过程的内容,如注意听讲,注意看黑板、注意记内容,注意想问题等。只不过把后面的内容省略了。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 三、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概念: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在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较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有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说明。 b刺激物新异性 新异刺激物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新意刺激不仅是指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信息还指熟悉对象间的奇特组合。例如:教师的新装。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幼儿心理学第一章教案2

课时教案用纸 任课教师:学年第学期第周 课 题 第一章幼儿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科目幼儿心理学 教法讲授法(√) 讨论法(√) 启发式( ) 案例教学法 (√) 现场教学法( ) 角色扮演法( ) 项目教学法 ( ) 情境教学法(√) 其它: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掌握幼儿心理学的定义。媲蜮馊昌仍枪 2、掌握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媲蜮馊昌仍枪 3、初步了解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教学难点研究幼儿心理学的具体方法。 教具准备工具书多媒体。 教学过程 授课内容师生 活动一、组织教学 二、课程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对心理现象及心理学概念有了理解,下面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三、讲授课程媲蜮馊昌仍枪 (一)幼儿心理学概念,即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图示讲授法)媲蜮馊昌仍枪 定义:幼儿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1-6、7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幼儿心理学的任务(举例讲授法)媲蜮馊昌仍枪 揭示幼儿阶段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比如:幼儿的反抗期在什么阶段,有什么特征;幼儿的想像、注意、思维等特征等等。媲蜮馊昌仍枪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幼儿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A、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媲蜮馊昌仍枪 1、第一时期---“是谁起决定作用”(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 2、第二时期—“各起多少作用”(二因素论) 3、第三个时期---“如何起作用”(相互作用论) 遗传和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环境和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简单讲解) 教后感内容较为详实,学生识记良好。幼儿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对于正常儿童来说,环境和教育更重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

篇一:幼儿心理学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与管理系《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幼儿心理学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一讲绪论 教学目标: 1、领会心理现象及心理学概念 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了解心理学发展现状及趋势 重点:心理过程的涵义 难点:心理实质 教学步骤: 导入:我们要探究心理学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 新授: 一、什么是心理?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谈话法、讲授法)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1、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称之为感知觉。 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 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 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归纳) 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 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 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5、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

二、心理实质是什么?(讲授法)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大脑受损,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精神变态。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人的心理的源泉,脱离客观现实,不可能有人的心理产生。存在决定人的意识,脱离正常的社会环境,人的身心都受到伤害。“狼孩”、“感觉剥夺”、“社交剥夺”变成痴呆儿,大学生身心受到摧残,科学家变得不适应社会。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一种反应: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的影响的,所以任何的反映都带上了个人主体的特点(比如: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人的心理能够支配和调解人的行为。 三、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讲授法) 心理学(psychology )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 是第一本心理学著作),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 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 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个性 动机 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积极性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性格 能力

幼儿心理学教案: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第七章第三节感知觉在幼儿园活动的运用 第二课时感知觉变化的规律及其 在幼儿园活动的运用 教材分析: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上反映不完整,而且教材对表象作用方面分析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宜补充相关的内容,并归纳成一个知识系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全面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缺少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基础,而且缺少幼儿园实际教学经验。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多运用日常生活实例和幼儿园的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经过之前的知识学习,学生在一定程度掌握从事例推导总结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后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感知觉的涵义、特征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用感知觉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及幼儿园活动的一些现象; (2)能够根据感知觉知识归纳出组织幼儿园活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感知觉的涵义 教学难点:感知觉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演示讲解——引导推导——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感觉”的定义和“八大感觉”的内容,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感受性的定义 感受性是分析器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二、感受性变化规律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定义: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例:边看书边听歌、盲人的听力 2、一般规律: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它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 (补充的小知识点:感觉的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联觉。如听到切割玻璃的声音感觉到寒冷;看见黄色感觉到有点甜,看见绿色想起酸的感觉。) (二)适应 1、定义: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例:视觉的明适应和暗适应,肤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痛觉的适应等。2、表现:1)感觉完全消失 2)感觉钝化 3)感受性提高 (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归纳) (三)对比 1、定义: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例:月明星稀和月暗星繁 在广州夜里很难看见星星。因为广州夜里照明充足,星星显得没那么明亮;广州市中心空气污染严重,可见度降低,比起郊区和农村更难以看到星星,所以说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 2、分类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性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相继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性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举例:同一颜色在不同颜色对比下显示不同的效果、吃糖果和水果的先后顺序影响对糖果和水果的味觉。

幼儿心理学的教案

幼儿心理学的教案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幼儿心理学的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的教案篇一设计思路: 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情绪常常极度强烈而高涨,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孩子的情绪不是很稳定,有一半的幼儿在入园初期都是哭着度过的,每天哭着喊爸爸,妈妈,怎么劝都不好用,慢慢地对幼儿园熟悉了,你会发现孩子有时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有时大发脾气、哇哇大叫,调节情绪能力较弱。为了让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我特意设计了《情绪变变变》的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将心理健康目标与语言目标有机融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所以活动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设置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发挥增效作用。并采用卡片联想、生活经验联想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笑、生气、哭的情绪变化,并产生相应的体验。 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

3、体验关爱、分享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音乐,相关材料,三个大班幼儿。 2、心理准备:幼儿坐成半圆形。 活动过程: 游戏《找朋友》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通过游戏帮助幼儿熟悉同伴,拉近与教师、同伴的心理距离。) 创设情境,引导幼儿体验感受情绪的变化。 (1)介绍三个大班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情境:三名幼儿在一起玩耍,很开心,结果开始争抢玩具,相互开始生气,最后一名幼儿没有抢到玩具,开始哭…… (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更直观的对这三种情绪变化的过程产生共鸣,帮助幼儿理解。) 3、幼儿体验。 (1)尝试用语言去讲述自己的感受及情绪经验,并学学笑、生气、哭时的表情。 (2)引导幼儿讲述“生气、难过哭时可以做些什么?” (3)师幼共同小结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 可以独自呆一会儿消消气;可以对别人说出生气的原因;为别人想一想;或者轻轻的哭一哭、睡一觉、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游戏等

[幼儿心理学的教案]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的教案]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以下是精心的幼儿心理学的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设计思路: 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情绪常常极度强烈而高涨,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孩子的情绪不是很稳定,有一半的幼儿在入园初期都是哭着度过的,每天哭着喊爸爸,妈妈,怎么劝都不好用,慢慢地对幼儿园熟悉了,你会发现孩子有时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有时大发脾气、哇哇大叫,调节情绪能力较弱。为了让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我特意设计了《情绪变变变》的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将心理健康目标与语言目标有机融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所以活动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设置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发挥增效作用。并采用卡片联想、生活经验联想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笑、生气、哭的情绪变化,并产生相应的体验。 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 3、体验关爱、分享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音乐,相关材料,三个大班幼儿。 2、心理准备:幼儿坐成半圆形。 活动过程: 游戏《找朋友》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通过游戏帮助幼儿熟悉同伴,拉近与教师、同伴的心理距离。)

创设情境,引导幼儿体验感受情绪的变化。 (1)介绍三个大班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情境:三名幼儿在一起玩耍,很开心,结果开始争抢玩具,相互开始生气,最后一名幼儿没有抢到玩具,开始哭…… (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更直观的对这三种情绪变化的过程产生 共鸣,帮助幼儿理解。) 3、幼儿体验。 (1)尝试用语言去讲述自己的感受及情绪经验,并学学笑、生气、哭时的表情。 (2)引导幼儿讲述“生气、难过哭时可以做些什么?” (3)师幼共同小结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

幼儿心理学教案——绪论

幼儿心理学教案——绪论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初步掌握什么是心理,简单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3.初步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心理学与心理现象 教具 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讲述、自学引导、体验感悟 课时 3课时 教学内容 案例分析 告状行为 某幼儿园中班有20多个孩子,可只有两辆遥控赛车,一天,一个名叫宝宝的小朋友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老师,小利不让我玩遥控赛车”。 导语:心理学博士谈学心理学的误区 讲解新课 一、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的反映。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大脑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人脑的结构:人脑是由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构成。 (1)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大脑是由大脑皮层构成的。大脑皮层可以分成四叶:额叶、顶叶(它们主要是和言语活动、智力活动有关)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 大脑的机能主要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都把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决策,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从而产生心理现象。 (2)低级中枢指的是大脑以下的中枢神经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和小脑。低级神经中枢除了有传递和过滤神经信息的功能外,还对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维持心跳、血压,发生吞咽、咳嗽,平衡和协调身

体运动等。 2.大脑两半球各自管理身体对侧的那一半,并且,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通常左半球的机能是阅读和运算,保障连贯的分析性的逻辑思维。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定位、音乐知觉,以及对情绪和态度的理解。 3.人脑是如何产生心理的——反射(详细说明其种类) (二)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社会生活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源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狼孩事例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一个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 据记载,"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们象狼似的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期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以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她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七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据狼孩的喂养者估计,卡玛拉死时己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在反映客观现实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被动的、机械的、像照镜子那样的反映,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所谓主观能动的反映,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会受到个人态度、兴趣、风俗习惯、世界观以有及个人当时的主观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的特点。比如:两可图等。 1.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从事物与自己的关系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所以,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陈述和规定往往会带有主观的色彩。(举例:把钱捐给谁) 2.心理的主观能动性也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

2018年幼儿心理学全套精品教案

理论课教案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课题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重点与难点心理现象、幼儿心理的研究对象 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具教科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时间 分配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 起立、问好、点名 二、课程引入:你以前听说过心理学吗?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工 作的关系很密切。幼儿心理学在现代幼儿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课程内容: (一)心理现象与心理 1、什么是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1)动机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5 5 10

动机的基础是人在需要。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如人的生理的需要,人在饿的时候要吃饭,在渴的时候要喝水。可以说,人的动机就是再各式各样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需要所引起的动机也不同,因而也就有了不同性质的动机。各种动机影响大小也各不相同。 实验1:用右手的食指拉砝码 实验2:为别人制作小旗 (2)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 1、认知现象:是人们获得知识或者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基本的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注意则是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征。。 2、情绪和情感:其过程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例如,满意、愉快、气愤、悲伤等,它总是和一定的行为表现联系着。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仅是认识它、感受它,同时还要改造它,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3、意志:为了改造客观事物,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即为意志过程。 这三个部分是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主要的三方面。 (3)个性 心理过程是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心理过程在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 10 10 10

幼儿心理学教案绪论

幼儿心理学教案——绪论 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 1.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初步掌握什么是心理,简单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3.初步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 及难点_____________ 心理学与心理现象 教__ 具_____________ 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讲述、自学引导、体验感悟 课时_____________ 3课时 教_ 学_ 内_ 容 案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状行为 ___ 某幼儿园中班有20多个孩子,可只有两辆遥控赛车,一天,一个名叫宝宝的小朋友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老师,小利不让我玩遥控赛车”。 导语:心理学博士谈学心理学的误区

讲解新课 一、什么是心理 __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的反映。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大脑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人脑的结构:人脑是由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构成。 (1)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___ 大脑是由大脑皮层构成的。大脑皮层可以分成四叶:额叶、顶叶(它们主要是和言语活动、智力活动有关)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 大脑的机能主要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都把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决策,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从而产生心理现象。 (2)低级中枢指的是大脑以下的中枢神经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和小脑。低级神经中枢除了有传递和过滤神经信息的功能外,还对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维持心跳、血压,发生吞咽、咳嗽,平衡和协调身体运动等。 2.大脑两半球各自管理身体对侧的那一半,并且,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通常左半球的机能是阅读和运算,保障连贯的分析性的逻辑思维。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定位、音乐知觉,以及对情绪和态度的理解。 3.人脑是如何产生心理的——反射(详细说明其种类)

幼儿心理学教案:表象

第八章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第二课时表象 教材分析: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上反映不完整,尤其是关于表象的涵义方面,仅有定义而没有详细介绍,学生难以理解;而且,教材对表象作用方面分析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宜补充相关的内容,并归纳成一个知识系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全面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缺少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基础,而且缺少幼儿园实际教学经验。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多运用日常生活实例和幼儿园的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经过之前的知识学习,学生在一定程度掌握从事例推导总结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后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表象的涵义、特征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用表象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及幼儿园活动的一些现象; (2)能够根据表象知识归纳出组织幼儿园活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表象的涵义 教学难点:表象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演示讲解——引导推导——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记忆的定义和记忆的分类,从记忆的分类中的形象记忆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表象的涵义 (一)定义

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现象。 (二)具体内容 1、活动一:让学生在头脑想象12:04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与6:35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提问:哪个夹角更大? 答案:应该是12:04分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更大。 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面前没有手表或时钟,仅仅是在头脑中想象。因为以前有见过时钟而且能保持在记忆当中,于是当需要使用时,在头脑中再现了一个时钟的形象。这种形象是通过眼睛看见而记在脑海里视觉表象活动二:让学生把刚才脑海里浮现的时钟用笔在白纸上画下来。(暂时先不讲为什么让他们画脑海里的时钟,此活动主要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准备) 2、活动三:让两位同学上讲台,闭上眼睛闻气味猜东西。把预先准备的一些物品(选一些学生熟悉和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东西:如柠檬、玫瑰花茶、风油精、田七叶、榴莲等)逐一让两位学生闻,然后把物品收拾好,让学生说出物品的名称。 分析:闭上眼睛看不到物品,但闻到气味还是能猜出物品的名称,因为平时大家闻过这种物品,气味保持在记忆当中,于是当闻到气味的时候就知道什么物品。那些猜不出来的物品是因为平时少接触,脑海里没有这种相应的记忆。这种形象是通过鼻子嗅到而记在脑海里嗅觉表象 3、活动四:播放一段预先准备的录音,里面有鼓声、打碎玻璃声、打印声等各种声音。 提问:刚才同学们听到什么声音? 分析:眼前没有物品,但听到声音同学能知道是什么声音,因为平时大家听过这种声音,而且保持在记忆当中,于是当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就知道什么物品发

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72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适当介绍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儿童心理的整个面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及其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对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园实地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任务和理论,为幼儿教育、幼儿保健等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要求为:(一)在内容上,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特点;揭示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原因,了解研究幼儿心理的方法和技术。 (二)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幼儿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解决幼儿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工作实效。 (三)从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体系,提高认知能力。同时,采用课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观看心理教学片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四、各学期评价标准 (一)在指导思想上,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自足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二)在评价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三)在评价方式上,分为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估,终结性评价是学期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评。第一学期由于以理论授课为主,评价方式主要依据到课情况、参与课堂讨论以及期末考核;第二学期的重点转为技能的培养,应突出学习过程的参评,评价结果主要依据课中小组活动表现情况以及期末对实践能力的考核。 五、教学环节的要求 (一)备课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用书,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确立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内容。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既有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想动态,确保有效的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内容联系起来。 3、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以及课时计划。课题计划也称“单元教学计划”,既对某一章节教学内容的全盘考虑;课时计划也称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与管理系《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幼儿心理学》教案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幼儿心理学教研组: 课程性质: 开课专业: 主讲教师: 开课时间:

幼儿心理学课程基本情况 (一)授课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班级:11学前教育(1)、11学前教育(2)学生人数:65人 (二)学时学分:总学时36,周学时2,学分2 (三)使用教材 王振宇主编:《幼儿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四)教学参考书 [1] 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 高月梅:《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陈帼眉,冯晓霞,刘桂珍:《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 陶保平:《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 李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学生讲授,师生互动。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网络教学,VCD,录相。 (七)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加闭卷考试。 (八)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讲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同学的沟通能力等;通过幼儿园实地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九)学习规范要求: 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