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脑电图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脑电图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脑电图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脑电图近年来发展很快,脑电图机已经普及到许多基层医院。但作者也发现许多医生及脑电图技术人员对于脑电图的知识的掌握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及儿童的脑电图存在着套用成年人脑电图标准的倾向。不了解婴幼儿及儿童脑电图的特殊情况。在脑电图记录描述中很明显是正常的描述,但结论中却给出轻度甚至中度异常脑电图的结论。而一些医生对于脑电图并不了解,看到异常脑电图的结论就告诉家属孩子患的是癫痫。对于癫痫大家都有种恐惧感,听到这个词,家属就心慌,开始了漫漫的天南海北的求医之路。而目前由于市场化的结果,医疗市场八仙过海,各种广告层层叠叠,各种未经过检验的新方法新治疗仪器也层出不穷。许多患者最后家财散尽,病未见好。有的迷信各种祖传秘方,导致病情加重。在此种情况下,身为医者,更应该牢记责任,性命幸福相托,责任重大。医者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导致一个人一个家庭命运的变化。因此必须熟练掌握自己份内的技能。脑电图与医生的阅读经验很有关系,同样的一份图,可能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更应该提高技能。为此作者愿意结合自己的经验,结合相关文献,对于脑电图做一简单的介绍。

脑电图(EEG电极放置方法:通常EEG记录中采用国际10-20系统法放置16-21个头皮电极,我们放置19个电极,包括2个耳极和1个接地电极。常规使用参考电极的参考导联(单极导联和不使用参考电极的双极导联(纵向导联或称为香蕉导联记录。必要时加用横向导联和环状导联。记录时间不少于20分钟。记录时间过短,会影响记录的效果。

正常脑电图波型的判断中,应该注意2方面的内容。

1.正常中的变异。①14Hz及6Hz正相棘波。主要见于4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于浅睡眠期,深睡时少见,与癫痫发作无必然的关系。注意该波为正相,而一般的棘波为负相。

②节律性颞区θ波爆发。多见于中颞区,为颞区长时间的4-7Hzθ波持续发放。多见于儿童清醒、睡眠早期。无临床意义。③6Hz良性棘慢波。该波主要发生于思

睡期,时间很短,仅仅持续1-2秒钟。其与病理性的棘慢波区别在于其棘波波幅很小,而且随着睡眠加深而消失。④睡眠纺锤波变异。一般情况下辨认不难,但有些纺锤波波幅很高,持续时间很长,容易误认为是棘波。有的表现就像棘慢波,必须注意辨认。2.儿童睡眠中的正常脑电图。在此点上,最容易误诊。

①表现为在思睡期出现的中高波幅θ波活动。有时呈现为持续时间较长的慢波,有时表现为阵发性慢波活动。但该波仅仅出现在思睡期。②顶尖波。这是最容易判断为棘波,棘慢波的一种波形,为此一些患儿戴上了癫痫的帽子。该波的出

现提示患者处于NREM睡眠Ⅱ期,常常出现在颅顶区,但颞区少见。该波本身就是尖波,但不属于异常。随着睡眠的加深,该波就会消失。这一点与棘慢波不同。③睡眠纺锤波。该波与顶尖波组成一个K—综合波。这些都是正常波,而非异常波。

脑电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癫痫的诊断。这也是脑电图最常用的方面。由于清醒脑电图的阳性率仅为40%—50%,为了提高阳性率,常常采用诱发的方法(下面具体的谈。2.非特异性异常。包括各种脑炎、脑损伤、代谢性疾病等。主

要表现为基本节律的变慢,常做清醒脑电图。有的人对于何时做清醒脑电图,何时做睡眠脑电图搞不清楚。如果想了解基本节律的变化,就做清醒脑电图。如果想了解有无阵发性异常(痫样放电,就做睡眠脑电图。例如一位发热伴有抽搐的患者,该做什么脑电图?如果临床怀疑脑炎,就做清醒脑电图,因为脑炎的患者由于脑部功能受损,基本节律变慢。如果基本节律未见变化,结合临床(有无发热、头痛、呕吐、精神差、抽搐甚至是嗜睡排除脑炎。否则考虑脑炎。如果怀疑发热诱发癫痫发作(癫痫本身无发热,则应该做睡眠脑电图(睡眠诱发。

诱发方法的选择:当常规记录时患者处于安静、闭目、清醒状态时脑电图未见异常,此时给予受检者以某种刺激,使脑部原有潜在异常电活动暴露出来的方法称之为诱发试验(方

法。常用的有过度换气、睁闭眼试验、睡眠与睡眠剥夺、间歇闪光刺激、药物(如戊四唑、美解眠诱发等。这些诱发方法常规可使用过度换气、睁闭眼试验,间歇

闪光刺激。其余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我们常规使用睡眠诱发(全身失神发作除外。

睁闭眼试验。正常成年人基本节律为α节律,3岁小儿会出现α活动,发育良好的8岁儿童就会出现α节律。闭眼时两枕区基本节律为α节律,睁眼后该节律解体,代之的是同步化的低波幅快波。一般睁眼后1秒内枕部节律受到抑制。超过时间称为潜伏期延长,没有特别的临床意义。有的患者闭眼时出现痫样放电,睁眼时消失,提示有光敏性癫痫及眼部运动诱发的癫痫。

过度换气诱发试验。该试验引起的脑电图改变最直接的原因是低碳酸血症。受试者闭目尽最大的努力做深呼吸3分钟,随后记录3分钟。正常的反应是双侧同步出现的高波幅慢波。但应该注意过度换气的患者当时往往出现语言及记忆力的下降,有的出现四肢麻木、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表现。除非脑电图上有明显的痫样放电(如全导出现3Hz的棘慢波,不应该将上述的表现解释为癫痫发作。过度换气诱发试验最常用于失神发作的诊断,甚至有人认为没有在过度换气中诱发出3Hz的棘慢波就不是失神发作。该试验对于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及肌阵挛发作也容易诱发出阳性结果。

睡眠诱发试验。睡眠对于许多癫痫样放电和癫痫发作具有激活作用。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癫痫的痫样放电仅仅出现在睡眠中,而且只出现在NREM睡眠的Ⅰ、Ⅱ期。过了此时间段,放电就会消失。对此作者深有体会,对于这一点也很重视。对于睡眠脑电图要求从清醒做到睡眠早期。提高痫样放电检查的阳性率。

常见的与睡眠有关的癫痫如下。婴儿痉挛症、Lennox—Gastaut综合症、儿童良性Rolangic癫痫、儿童失神癫痫、青少年肌阵挛癫痫、额叶癫痫等。可见睡眠

诱发的重要性。

常用的方法有自然睡眠,在婴幼儿中可以使用。睡眠剥夺。就是不要病人睡觉然后做脑电图。一般可用部分睡眠剥夺。药物诱导睡眠,常用的药物有水合氯醛,副作用小。我们一般采用药物诱导和部分睡眠剥夺联合使用的方法。一定要注意睡眠脑电图争取从清醒做到睡眠早期。对于婴幼儿刚刚入睡就应该做,不要等到睡熟

后。对于儿童及成年人在刚刚口服药物后就可以安排检查,这样清醒及睡眠早期的脑电图都可以记录到。可以提高阳性率。

在做及判断分析脑电图中首先应该注意各种伪差。脑电图与心电图相同之处就是都是记录人体的电活动。但心电图只要电极位置正确,所记录的图形反应的确实心脏的电活动,不存在假的。但脑电图不同,可能存在着大量的伪差。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并且当时就标出来,否则事后很难判断。

例如脑电图中使用的帽子,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电极与头皮接触松紧刚好合适,太紧了患者不舒服,太松了接触不好,影响电的传导。患者出汗后会出现基线漂移。电极放置位置在血管上出现血管波动的伪差。小婴儿头部枕在母亲的左胸前出现母亲的心脏波动的伪差。患者睁眼闭眼是前额肌肉活动的伪差。患者过度紧张频繁眨眼在前额导联出现瞬目的表现。母亲拍打孩子出现的伪差。周围打手机等信号引起的干扰等。因此医生在做脑电图的同时,一方面观察脑电图的描记,另一方面应该注意患者及周围的环境变化,尽最大的努力减少伪差的产生。然后才是对于脑电图的判断,尤其是异常脑电图的判断。

异常脑电图分为三种。1背景活动的异常。背景活动是指在脑电图的记录中普遍及持续性在数量上占优势的脑波活动。背景活动异常包括节律的改变、频率的改变、波幅的改变、波形的改变等。背景活动的异常并非特异性,只是说明存在着脑部的损伤,但不能做病因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才可能做出最后的临床诊断。例如脑电图变慢说明存在着脑损伤,脑电图越慢,脑损伤越明显,但不能说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脑损伤。因为许多原因都会出现脑部的损伤。如中毒、感染、慢性脑病、全身代谢性疾病等。如果临床有发热、头痛、频繁的呕吐、精神差甚至抽搐昏迷,结合脑电图考虑脑炎。究竟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何种细菌病毒脑电图无法

回答。还应该注意相同的年龄其脑电图的频率是一样的,但波幅可以相差很大,有的很高,有的很低。这主要与描记技术、颅骨的厚薄等有关。但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描记过程中波幅是一致的。

背景活动的异常主要包括①慢波性异常。这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异常。表明脑电活动变慢,是脑损伤的表现。许多疾病只要出现脑损伤,就会出现脑电活动的变慢。包括全导广泛性慢波,局灶性慢波等,与损伤部位有关。波越慢,损伤越严重。但在判断慢波时应该记住不同年龄基本节律不同,慢波是指在与该年龄相比较显的慢。②快波性异常。包括药物引起的快波、如安定、鲁米那及水合鲁醛精神行为异常、发育迟滞、脑部结构的异常等。部分正常人也可以出现快波。③爆发—抑制。这事一种严重的异常脑电图。一般医生见到此图就判断为癫痫性脑病如大田原综合征。但并非全是如此。该图形常见于婴儿癫痫性脑病就像前面所讲如大田原综合征,早期肌阵挛性脑病等。严重的脑损伤。大剂量中枢抑制药物。麻醉状态等。因此对于此图必须仔细分析。

2阵发性异常。就是癫痫样放电,也是脑电图最重要的方面。常见异常波包括。棘波:是癫痫样发放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时限为20—70毫秒。正相棘波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若其背景波正常,此放电多从远处传来,反之,若背景波异常,则可能源自该区或其邻近。当棘波呈节律性出现时表现为棘

波群,提示有强直发作趋势。尖波时限为70—200毫秒。可以讲棘波是尖波中的尖波,但两者的意义是一样的。亦为常见癫疒间样发放波型之一,常与慢波构成尖慢波综合,其意义与棘波相同,但常需与生理性尖波(如睡眠期顶尖波相鉴别。在早产儿可以见到比较宽大的尖波,只是代表脑发育不成熟而已。棘(尖慢复合波:癫疒间样发放的常见波型之一。3Hz者多为失神发作的典型波型;两侧对称同步1.0-2.5Hz 者常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波型;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不同的部位表明存在着多个放电灶,但如果超过3个放电灶,也可能提示损害是弥漫性的,范围比较广。多棘慢复合波是指在连续1个以上棘波之后紧随有一个慢波,常见于肌阵挛性癫痫,亦见于肌阵挛性失神发作。高幅失律:是指持续弥漫性高幅慢波中夹杂着更重不同步的棘波、尖波及多棘波。可呈持续性,主要见于婴儿痉挛(West综合征。

其他异常。周期性一侧癫疒间样放电(PLEDs:指EEG记录中一侧半球出现周期性癫疒间样放电,常提示有严重的急性脑损伤,预后不好。多数病例在PLEDs发放前或同时伴有临床癫疒间发作,主要见于新近发生的脑损伤的病例中,如急性脑梗死、

恶性脑肿瘤及脑脓肿等。周期性波重复刻板,缺少变化性,是脑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提示有急性或亚急性弥漫性脑病。常见于单疱性脑炎、癫痫性脑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

脑电图在临床中的应用。①在对于发作性疾病的鉴别上。有许多发作性疾病必须与癫痫鉴别。如晕厥、偏头痛、发作性睡病、睡眠中肌阵挛、抽动症等,必须通过脑电图来鉴别。

②在癫痫分型中的作用。不同类型的的癫痫及综合征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及EEG特征,通过脑电图可以对于一些癫痫及临床发作做出判断。如部分性发作:主要为脑电图中某一脑区局限性痫样放电,扩展或不扩展至同侧及对侧半球。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原发性者为两侧全导同步痫样放电活动,若为局部痫样放电开始,逐步进展为两侧同步放电,则本质应为部分性癫痫,不能作为全身性发作,选药不同。失神发作:典型者为爆发性3Hz棘慢复合波,这也是很少的从脑电图上就可以对临床发作类型做出判断的一种癫痫。若为肌阵挛性失神发作则可为爆发性多棘波多棘慢波。肌阵挛性癫痫:呈爆发性多棘波多棘慢波或多棘波群。Lennox-Gastaut综合征:呈两侧同步1.0-2.5Hz棘(尖慢波综合发放。West综合征(婴儿痉挛,表现为爆发抑制型或持续型高幅失律。(3协助癫痫病灶的定位。脑电图的定位主要根据有无局限性背景波异常、局限性疒间样放电来决定。在儿童中痫样放电灶有时容易发生转移,具有游走性的特点。应该牢记脑电图上的放电灶并不一定是致痫病灶。因此必须进行反复多次的脑电图检查,并结合临床及影像学的资料方能进行准确定位。④有助于抗癫痫药物的选择、疗效判定及停药时机的确定。抗癫痫药物

应根据临床分型和脑电图的表现进行选择。由于观察的局限性,对于局部发作继发全身发作的患者,对于开始局部起病的细微发作往往忽视,只是注意到全身发作时的表现,容易误诊为全身发作,其实为局部发作。其疗效的判断亦应根据临床发作是否减少及脑电图痫样放电的改善情况调整抗癫痫药物的剂量、类型。确定是否合并用药或停药的时机及时间等。⑤脑电图对癫痫预后的判断。凡脑电图严重失律、弥漫性或多灶性癫痫样放电,且存在时间长,不能随着临床发作的减少而好转者预后较差。背景正常,痫样放电频度极少,经治疗后消失者预后多良好。不容易复发。

脑电图在儿童癫痫诊断的局限性。①癫痫为一临床诊断,其诊断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脑部的痫样放电以及由此产生的临床发作事件。少数正常儿童中脑电图存在着痫样放电,不能因为存在着痫样放电就诊断为癫痫。必须随访。大量研究证实健康儿童中,有2.0%-5.0%的儿童呈现痫样放电。但随年龄增长,大多数异常图形在青春期前自行消失,仅有5%左右的儿童出现癫痫的临床发作。在成长过程中遇有头外伤、颅内感染等因素可能会促使临床症状出现。②一半左右真正的癫痫患儿在发作间期常规脑电图中缺乏痫样发放波,加上睡眠等多种诱发技术,依然有20%-30%的患儿检查结果阴性。进行长程连续监测,虽会提高阳性结果,但对少数监测中无发作者,仍有假阴性可能。可能与痫样放电灶过小、

太深或本身放电频率太低有关。例如额叶癫痫脑电图阳性率就低,与其位置较深有关。一般说来,临床发作愈频繁,其异常阳性率就愈高。增加检查次数可增加阳性检出率。服用抗癫疒间药物可能减少发作间期脑电图的痫样波发放频率,但不会对其发放产生根本抑制。

儿童脑电图判断中常见的误区。目前临床感觉到儿童脑电图的阳性率明显增高,一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主动就医的人明显增多,导致许多过去被忽视的临床表现受到重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医生的水平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尤其是在儿童脑电图的判断上,存在着必须纠正的误区。现在简介如下。(1描记时间过短:绝大多数痫样放电的发放是间隙性的,记录时间过短,就会减少异常脑电波的发现概率。常规EEG的一次描记时间不应少于20min。但经常见到记录时间过短,有的甚至不到5min,仔细询问,回答是刚刚进去就出来了,达不到判断的目的。

(2忽视睡眠描记在儿科EEG检查中的重要性:许多癫痫的痫样放电出现在睡眠期,而且仅仅出现在思睡期及睡眠早期。若仅仅完成清醒描记,阳性率仅达40%左右,若加上睡眠描记,可使其阳性率增加至80%.这就要求做脑电图必须把握好时机。患者既不能清醒,也不能睡得太深,否则影响效果。故若不注意描记时的睡眠时相,即使进行了睡眠诱发,仍然达不到提高异常阳性率的目的。(3少部分学龄前及学龄期正常

儿童清醒描记中存在的插入性头部后位慢波活动或短程慢波节律容易误认为异常慢波爆发,得出癫痫的诊断。(4正常儿童过度换气中及换其后3分钟内常有明显的高幅慢波活动,甚至3Hz慢波爆发, 有时慢波形态高尖,经常被误判为棘波、尖波或棘慢复合波。(5儿童思睡和觉醒期也常有中、高波幅慢波增多或爆发,这是正常现象。加上各种背景波的伪差,也同样被误判为痫样放电。(6正常儿童睡眠顶尖波波幅可以很高,基底时限窄,形态很像棘波。而且儿童顶尖波形态多样化,非常容易被误认为棘波、尖波。这一点临床非常常见。与痫样放电的尖波棘波区别是睡眠顶尖波很少出现在颞区,而且只出现在睡眠早期。(7导联设置不合理。尤其是参考导联上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出现伪迹。此时应该与双导互相参考,以免误判。(8婴幼儿睡眠纺锤波因波幅高,持续时间长达数秒甚至更长时间,经常被误判为棘波、尖波。

脑电图假阴性的原因。即确实是真正的癫痫,但脑电图却没有发现痫样放电。为什么?主要问题在(1记录时间过短,没有做睡眠脑电图。(2脑部的放电90%都被颅骨及软组织吸收,只有少数的放电被记录下来。放电位置深在,放电能量本身小等都会导致记录阴性。例如额叶癫痫头皮脑电图阳性率非常低。因此一次脑电图正常并不能排除癫痫的诊断,尤其是临床发作明显者,多次脑电图可以提高阳性率。必要时可以做特殊(如深部电极脑电图。

有些癫痫发作期脑电图特征性表现与发作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对癫痫的分类具有诊断意义。掌握这些特殊的脑电图表现很有临床意义。例如典型全身失神发作时双侧全导对称同步的3Hz棘慢波节律爆发、肌阵挛发作时广泛性多棘慢波持续爆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时广泛性棘节律逐渐演变为越来越慢的棘慢波节律爆发、全身强直发作时广泛性10-20Hz棘波节律持续爆发、婴儿痉挛发作时的高波幅慢波随后出现低电压快活动(发作间期则为高峰紊乱等。大田原综合征及早期肌阵挛脑病脑电图的爆发-抑制图形。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在睡眠期明显增多。

癫痫持续状态的脑电图,若为惊厥性癫疒间状态,主要表现为节律性连续性棘波、棘慢波、多棘慢波、节律性尖波或节律性慢波形式,随后随着持续状态的停止突然停止于周期性低平电位。而对于非惊厥性癫痫状态,没有典型的发作,容易误

诊。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此时脑袋泥土识别成为主要诊断依据。常见于全身发作的失神发作、局灶性发作的颞叶癫痫等。发作期脑电图共同特点为脑电活动变慢。颞叶癫痫病侧颞区有较多尖慢波发放,失神发作状态可见3Hz棘慢波持续性发放。发作间期脑电活动背景恢复。

脑电图在中枢感染中的应用。1.对于病毒性脑炎及其他中枢系统感染,脑电图的主要变化是基本背景的变慢,有的表现为全导背景活动的变慢,有的表现为某一部分局灶性节

律变慢。有的表现为持续性,有的表现为阵发性。脑电图变慢的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脑电图越慢,说明损害越严重。对于病情的轻重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做病因的诊断。例如对于病毒性脑炎不能判断出是何种病毒感染。同样脑电图的变慢只是说明存在着脑部的受损,但不能做出脑炎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如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甚至是抽搐才能做出脑炎的诊断。而部分高热惊厥的患儿脑电图也会出现节律的变慢。但脑炎的脑电图恢复需要3月甚至更长时间,而高热惊厥脑电图恢复的要快得多,一般仅仅需要2周。脑炎的患者临床恢复要明显快于脑电图的恢复。

2.特殊脑炎的脑电图。在少数情况下,某些脑炎性损害时脑电图可出现一些相对特殊的改变,对于诊断具有提示作用。①周期性复合波,为短时爆发出现的双侧脑波以相似的间隔反复出现,可以表现为尖波、棘波尖慢样复合波等,主要见于儿童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麻疹慢病毒感染后期的脑电图改变,但近年来非常少见,故临床上应用的机会很少。(2周期性一侧癫痫样放电(PLED。这也是一种周期性放电改变,在儿童多见于脑炎(如单纯疱疹脑炎,其他依次为:缺氧性损害(如脑软化灶、全身性系统感染、脑肿瘤、脑梗死、中毒以及脑部慢性病灶等,常伴有伴有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或其他代谢异常。一般认为其周期性尖(棘波发放提示脑灰质损害,其放电后相对静止的时期提示白质损害,两者混合

出现提示有广泛的破坏性病变,同时还伴有内环境平衡紊乱。PLED为一过渡性脑电图的改变,随后就发展成其他形式的异常脑电图。(3三相波。多出现在弥漫性

低波幅背景之上,多是双侧同步出现,额区最大,随后是后头部。该图形最初见于肝性昏迷,后来发现多种代谢性疾病都会出现。该图形提示预后不好。

临床下放电。早在1936年,Gibbs等就报道了脑电图出现明显的痫样放电(如棘波、尖波、伴或不伴慢波等但临床上没有癫痫发作或偶然与发作。这种仅有脑电图上具有痫样放电而不引起临床可见的癫痫发作称为临床下癫痫放电(SED。据统计临床下癫痫放电在从未诊断为癫痫的儿童、成人精神病患者和其他脑部疾病患者中都有发生。未经过治疗部分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因此正常儿童偶发的痫样放电临床一般不诊断为癫痫,也不需要抗癫痫治疗,但需要随访。如果出现明显的临床发作就需要治疗。因为癫痫的治疗原则是治疗病人而不是治疗脑电图。

但近年来情况有所变化,通过测试发现50%左右的临床下癫痫放电患者可引起短暂认知受损表现。左侧半球痫样放电容易引起言语性认知受损,而右侧放电则易损害空间立体觉等功能。其特点是短暂发作的认知障碍,随临床下癫痫放电的反复发作而周期性出现。患者常表现为言语迟缓、停顿、重复计数、阅读效率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时延长等。影

响其学习训练能力。对于临床下放电传统的癫痫治疗原则以控制临床収作为目的。丌需要治疗。但长期大量的异常痫样放电确实是导致精神行为収育倒退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语言能力的损伤。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也表明,通过抗癫痫药物抑制临床下放电确实可以明显改善某些患者呾实验动物的临床症状。因此可以使用具有抑制痫样放电作用的药物。目前首选丙戊酸,必要时可不氯硝西泮联合应用。卡马西平及苯妥英钠会使临床及脑电图恶化,应该慎重使用。临床下放电有几个特殊情况需要注意。①具有脑収育障碍的患者脑电图痫样放电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小儿。例如儿童孤独症中 7% -20% 中仅有脑电图痫样放电而无临床収作。 ,Rett 综合征、小儿脑瘫等収育障碍的患儿也常见临床下的痫样放电。这类患儿除原収病的特征外,常伴有明显的精神、行为、语言及认知功能损伤。对于此类患儿是否使用抗癫痫治疗,必须慎重对待,否则会加重病情。

②获得性癫痫性失语中约 1/4 的患儿没有癫痫収作,但脑电图有痫样放电。可以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可抑制癫痫样放电,改善语言呾认知功能。

因此对于临床下放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癫痫治疗的停药。理想的标准有两条①临床収作控制 2 —4 年。②脑电图完全恢复正常,没有痫样放电。但实际情

况是确实有少数患者临床収作控制多年,但脑电图却没有恢复正常。对于此种情况该如何处理,是否停药?停药后癫痫复収的几率有多大?许多医生感到困惑。有些癫痫如青少年肌阵挛癫痫临床可以控制,但脑电图可能多年丌正常,报道 40 岁以后才有可能正常。停药容易复収,治疗可能需要织生迚行。在癫痫治疗停药后复収的因素中,起病的年龄、癫痫収作的类型、是否具有神绉病理性损害及脑电图是否异常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具体执行中存在着丌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应当尽可能的延长服药时间,戒适当增加所服药物的刼量,等待脑电图恢复正常后再停药。另有人则强调治疗癫痫临床収作, 而丌是治疗脑电图,叧要临床上患儿保持无収作已达相当长时间,无论脑电图正常不否都可以考虑停药,迚一步延长服药时间丌仅对脑电图恢复无有效的帮助,反而可能增加长期用药造成心理、绉济负担。我们的绉验是首先加强不病人的沟通,告知患者可能存在的复収。对于临床収作停止 3—4 年,脑电图虽然丌正常,但没有明显恶化者,叧要智力収育正常,影像学未见异常,服药采用最小刼量就可以控制収作的延长服药 6 月—1 年,随后逐步减药,减药速度要慢,一旦出现収作,就恢复到上一次药物的刼量。具体应该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迚行。以上是对脑电图的简介,具体临床収作的每一种类型的

脑电图,具体的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脑电图情况可以参阅相关的部分迚一步了解。

脑电图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讲解

脑电图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脑电图近年来发展很快,脑电图机已经普及到许多基层医院。但作者也发现许多医生及脑电图技术人员对于脑电图的知识的掌握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及儿童的脑电图存在着套用成年人脑电图标准的倾向。不了解婴幼儿及儿童脑电图的特殊情况。在脑电图记录描述中很明显是正常的描述,但结论中却给出轻度甚至中度异常脑电图的结论。而一些医生对于脑电图并不了解,看到异常脑电图的结论就告诉家属孩子患的是癫痫。对于癫痫大家都有种恐惧感,听到这个词,家属就心慌,开始了漫漫的天南海北的求医之路。而目前由于市场化的结果,医疗市场八仙过海,各种广告层层叠叠,各种未经过检验的新方法新治疗仪器也层出不穷。许多患者最后家财散尽,病未见好。有的迷信各种祖传秘方,导致病情加重。在此种情况下,身为医者,更应该牢记责任,性命幸福相托,责任重大。医者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导致一个人一个家庭命运的变化。因此必须熟练掌握自己份内的技能。脑电图与医生的阅读经验很有关系,同样的一份图,可能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更应该提高技能。为此作者愿意结合自己的经验,结合相关文献,对于脑电图做一简单的介绍。 脑电图(EEG电极放置方法:通常EEG记录中采用国际10-20系统法放置16-21个头皮电极,我们放置19个电极,包括2个耳极和1个接地电极。常规使用参考电极的参考导联(单极导联和不使用参考电极的双极导联(纵向导联或称为香蕉导联记录。必要时加用横向导联和环状导联。记录时间不少于20分钟。记录时间过短,会影响记录的效果。 正常脑电图波型的判断中,应该注意2方面的内容。 1.正常中的变异。①14Hz及6Hz正相棘波。主要见于4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于浅睡眠期,深睡时少见,与癫痫发作无必然的关系。注意该波为正相,而一般的棘波为负相。 ②节律性颞区θ波爆发。多见于中颞区,为颞区长时间的4-7Hzθ波持续发放。多见于儿童清醒、睡眠早期。无临床意义。③6Hz良性棘慢波。该波主要发生于思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3-07-31T11:13:29.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闫雪丹侯景秋李克枢陈淑华赵建英[导读] 有研究认为[1],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有早期诊断意义,而CT/MRI则具有定位意义。 闫雪丹侯景秋李克枢陈淑华赵建英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163001)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112-01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初期的诊断价值。方法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等作比较分析。结果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明显优于脑脊液及影像学,其阳性率高。结论脑电图检查较CT和MRI检查更敏感,优于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电图脑脊液影像学 病毒性脑炎(virus encephalitis, VE)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严重影响世界公共卫生的主要疾病之一。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较多,目前国内外报道有130多种病毒可引起脑炎病变。随着传染病防控力度的加大和病毒学研究的进展,全世界报道的病毒性脑炎正呈现新的流行趋势。 现将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2012~6月诊治的50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统计2011年12月~2012年6月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最小5岁,最大67岁;5~17岁37例, 18~67岁13例。从发病到住院的平均时间为4d。 1.2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起病,有上感史者35例(70%),腮腺肿大病史9例,有头面部带状疱疹者5例,有水痘感染者1例;发热45例(90%),头痛49例(98%),恶心21例(42%),呕吐18例(36%),行为及人格改变21例(42%),意识障碍4例(8%),癫发作4例(8%)。 1.3 实验室检查 50例均在住院24h内行脑电图及腰穿检查。腰穿脑压升高,白细胞数(0~450)×106/L,蛋白0.15~0.75g/L,糖、氯化物正常。脑电图50例均异常。 2 结果 2.1 脑电图异常率与程度分析 50例病人首次脑电图检查均异常,其中轻度异常(慢波5~7级)5例占10%,中度异常(慢波8~10级)11例占22%,高度异常(慢波11级以上,α波消失)34例占68%。 2.2 脑电图与CT对比分析 50例病人做了CT检查,结果CT异常的19例,阳性率占38%。而脑电图全部显示异常,不但能显示弥漫性异常改变而且能显示局限性异常灶,与CT定位相等。从而说明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明显优于CT,其阳性率高,定位准确。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VE)是指由病毒感染造成脑实质病变,并引起一系列相关临床表现的传染病。临床上病毒性脑炎大多数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头痛、发热、呕吐或行为异常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为首发症状,其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鉴别诊断困难。病程大多 2~3周,多数完全恢复,但少数遗留肢体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重症脑炎易在急性期死亡。 脑电图是反映大脑功能状态的指标,是对脑功能最直接的反映,无论感染因子是什么,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者均可产生以弥漫性非特异性慢波为主的电活动。有病毒性脑炎时,病毒感染通过免疫机制产生变态反应,使神经元受损,其病理学改变显示脑组织有炎症变化及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从而导致病变部位脑细胞电位差异常,脑电图改变,出现节律异常,慢波增多。 本组50例全部显示异常的脑电图,多数表现为弥漫性异常及高功率慢波区,也有近半数的病例表现为在弥漫性异常基础上伴有局灶性慢波功率增高区。而CT对病毒性脑炎检查的阳性率占38%,从而说明脑电图对脑炎检查相对于CT具有独特的价值,明显优于CT。因为CT 只能分辨脑结构有无异常,不可能代替分辨脑功能有无异常的脑电图。脑电图所记录的电活动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大锥体细胞)产生的,因在炎症的早期脑组织结构未发生变化时,神经细胞已发生功能紊乱,表现为脑电活动的改变,并常表现为非特异性弥漫性的慢波。脑电图直接反映了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状态,凡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多或少都会伴有脑电图的异常改变。 有研究认为[1],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有早期诊断意义,而CT/MRI则具有定位意义。因脑电图具有非创伤性、价格低、可反复检查,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等优点,对腰穿检查有禁忌者、不合作者或难以沟通者尤受欢迎[2]。因此,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琳,谢兵.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和相关问题的诊断意义探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10):1253. [2] 陈华容,刘仲初,曾光华.病毒性脑炎125例的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现代医药卫生 .2010.26.7.

解读脑电图报告(儿童)

解读视频脑电图报告 (从结论部分或脑电印象分析) 第一部分慢波(含背景活动慢) 脑电图非癫痫样异常 1.是最常见的脑电图异常,包括: 1)背景节律不对称 2)不同步:(1)全面性不同步的慢波(2)双侧同步慢节律(3)局灶性慢波 3)特殊模式:(1)背景活动变慢(2)周期性(3)昏迷 不对称 1.正常脑可以有20%的不对称,通常波幅右>左。后头部背景节律右>左50%,或左>右35-50% 有临床意义,一般慢的一侧为异常。 2.慢波活动位于一侧,不对称性出现,波幅或频率局灶显著增高,双侧>35% 有临床意义,波幅异常的原因有:脑结构异常,癫痫发作后缺失, 颅骨缺损。 背景活动慢或广泛性弥漫性慢波常提示(1)颅内感染(2)癫痫发作后脑功能损伤。 局灶性慢波 1.频率小于8HZ的θ或δ波 2.通常涉及2-3个导联,可以一侧或一叶 3.一般提示急性或进行性结构异常 4.功能性的异常过程包括:血管疾病,癫痫发作后期,系统性疾病 5.经常伴随其他的脑电异常,如:不对称,癫痫样放电,在癫痫样放电时,该部位有定位作用。 局灶不规则(或多形性)慢波活动 经常影响背景活动,异常的程度取决于对背景的损害程度, 1.在急性损伤时,比CT改变还早,如刚发作后的癫痫所致的脑水肿。2.慢波经常与慢性损伤有关。损伤的中心波幅较低,而旁边则较高 3.慢波一般会抑制快活动 4.中央,顶区较少出现慢波, 一般为后头部、额区。 5.局灶损害可能有双侧改变。如下丘脑或中部脑病变 与局灶不规则慢波活动相关的其他脑电图异常及临床意义: 1.广泛的θ慢波提示中毒,脑炎,白质损伤,代谢性疾病,广泛的严重异常,或药物过量. 2.双侧同步的慢波,如脑疝(Herniation),代谢性疾病

各种临床指南精简版(珍藏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和诊断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问最为重要。 2.一般体格榆查与神经系统体榆: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3.可用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 (1)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 (2)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tcalth Strok|(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3)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mke Seale,SS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脑部病变检查:1 平扫CT,疑似脑卒中首选检查;2 多模式CT;3 标准MRI;4多模式MRI。 血管检查:1 颈动脉双功超声;2 TCD;3 MRA、CTA、DSA (三)实验室及影像检查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①平扫脑cT或MRl;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⑤凝血酶原时问(Frr)、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HT);⑥氧饱和度;⑦胸部x线检查。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①毒理学筛查;②血液酒精水平;③妊娠试验;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⑤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末显示或怀疑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⑥脑电图(怀疑癫痫发作)。 (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 (1)急性起病; (2)局灶件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 h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骤 (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脑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见溶栓中相关内容)。 (5)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窜、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推荐意见:(1)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MRI检查(I 级推荐)。(2)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检查(I级推荐)。(3)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I级推荐)。(4)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I级推荐)。(5)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Ⅱ级推荐)。(6)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Ⅱ级推荐),但在症状出现6 h内,不过分强调此类检查。(7)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I级推荐)。

脑电图临床应用价值

脑电图临床应用价值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脑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 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学者Hans Burgerg在前人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首次在人的头皮上放置电极描记到电位变化。这个技术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目前为止脑电图仍然是唯一可以实时、连续监测脑功能变化的方法。 脑电图(EEG)是从颅外头皮或颅内皮质及深部核团记录到的神经元电位变化,可以反映脑功能的变化或损伤的程度。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差的特点。因其特异性所以不能作为诊断病因的依据。 1. 脑电图的基本概念 频率(次/秒,Hz)。见表1。 表1 脑电图的频率 波幅(μV) 成人,高波幅>100μV,中波幅50—100μV,低波幅<50μV。 儿童,高波幅>150μV,中波幅50—150μV,低波幅<50μV。 位相 以基线为准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 波形 正弦样波:棘波(上升支陡峭,下降支稍缓,下降到基线以下而后逐渐恢回至基线,时宽<70ms);尖波(波形与棘波形似,仅时限为70—200ms);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三相波(沿基线有三次上下的偏转,形成负—正—负三相)。 出现方式 波单个波 节律频率和波形基本恒定的波连续出现。波幅可有变化。 暴发一组突出于背景,突然出现、突然终止的脑电活动。 出现部位

限局性、一侧性、广泛性。 健康人群的脑电图 从出生到老年脑电图特点随年龄变化,不同年龄组有不同的正常范围。健康成年人的脑电图:α频段占75%左右,以9—10Hz为主。波幅为50—100μV,β频段占10%左右,慢波(θ及δ)占15%左右。α频段在双枕部数量最多,节律性最好,波幅最高,头两侧同步对称。生理刺激(如:声、光)时,α节律消失代之以低波幅β波。 2. 癫痫的电脑图 癫痫为发作性疾病,其病理生理基础为神经元异常超同步化放电,因此脑电图变化对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分型、随访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发作间期脑电图 可以记录到单个的癫痫样波或短程爆发。常规脑电图的出现率为40%左右,长程脑电图可达85%。但是脑电图记录到癫痫样波(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不能与癫痫这个临床疾病划等号。因为健康人群中%~3%有癫痫样波,非癫痫性疾病也有癫痫样波。 发作时脑电图 癫痫发作时脑电图均有不同于背景的变化。包括节律性癫痫样发放、节律性慢波、节律性快波、低电压脑电图、电静息及癫痫募集节律(10Hz)。 3. 癫痫发作类型与脑电图的关系 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间期为与症状相关区的限局性癫痫样波;发作期与发作间期相似,涉及范围扩大,持续时间长。 复杂部分性发作,发作期间为限局性癫痫样波,在颞叶内侧癫痫常为双层前颞(包括蝶骨电极)非同步性棘波;发作期为双侧额颞叶或两侧半球癫痫样发放。 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发作期间与部分性发作相同;发作期癫痫样波始于某一限局区域,迅速扩散到两半球。 全面性发作,发作期间及发作期为两侧半球同步对称癫痫发放,后者持续时间长。 4. 颅内电极(硬膜下皮质电极及深部植入电极)用于癫痫外科治疗前定位。临床症状与头皮脑电图难以明确定位者 颞叶癫痫及额叶癫痫的定测及确切定位 脑电图与神经影像学定位不一致者 5. 脑电图在ICU的应用

常见的几种脑电图机

几种常见的脑电图机 赵军胜20085023 一、NT9200-16D数字脑电图仪(普及型) (一)仪器简介: NT9200-16D(普及型)型数字脑电图仪采用UE-16B型放大器,增加了单道放大、时域地形图、频率测量、多用户管理系统等功能,是集脑电图、脑地形图与脑电监护于一体的多功能仪器。它利用生物电放大器采集脑电波信号,运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加以处理,绘制三维活动脑地形图,定量定位地反映大脑机能变化及大脑发生病变的范围、部位及程度,为颅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本仪器既可做病理性病变诊断又可做功能性病变诊断,弥补了CT和MRI的不足。电脑存贮病历和无笔描记,大大节约使用成本,并为病人复查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数字脑电在临床上的应用: 癫痫病、脑肿瘤、脑血管病、脑炎、脑膜炎、脑脓肿、气体农药中毒、脑震荡、脑外伤、脑死亡、中风和再中风预测及老年痴呆的诊断、精神病、神经衰弱及精神分裂等科学研究 (三)性能特点: 1、采用UE-16B型放大器 2、采用windos 2000操作系统,稳定性高。 3、USB接口全数字脑电放大器,支持热插拨,无需插卡,便于携带。 4、采样率可达1000点/秒。超强的抗干扰能力,确保脑电波形不失真。 5、正常参考值。 6、强大的多用户管理功能,确保每位操作大夫病历档案数据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7、强大的数据库管理方式,可支持多种查询检索,方便对病人的各种信息进行检索和统计。 8、用于体检时,可连续采集多个病人并统一打印病例报告。 9、采集过程中,导联列表实时显示,并可随时改变走纸速度及灵敏度。 10、可在采集和回放过程中,随时添加事件标记及医生注释,并可自定义导联方式及诱发事件。 11、可按长度和方向选择EEG波形,边采集边回放; 12、具有多级电影回放功能。可以多种方式快速回放波形。 ①多种速度前后播放脑电图,最高可达100倍数; ②可任意放大脑电波形,测量脑电波幅度、频率; ③可按秒、页、事件及标记多种方式快速回放波形; ④快速进入事件位置,通过事件表直接跳转到对应的波形位置 13、采样长度可达72小时。 14、具有三维彩色脑电地形图、直方图、时域地形图及功率谱阵图。 15、可用不同颜色标识任意导联,避免混淆。并可以每导波形单独放大,方便医生分析。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2010年欧洲神经病学联盟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一、概述 (一)目的 2008年成立工作组的目的是修改前一版欧洲神经病学联盟(EFNS)的 阿尔茨海默病(AD)诊疗指南。前一版指南采用了第4版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及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脑卒中研究所一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学会(NINCD-ADRDA)对痴呆综合征和AI)的诊断标准。本次修改的指南特别强调疾病生物标记物依据,如磁共振成像(MRI)、18F一脱氧核糖葡萄糖正电子扫描(PET)和脑脊液(CSF)检测等技术所获取的进一步证据,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可信度。此外,特别注意了近期在疾病认知和行为方面的AD临床试验结果。由于AD是该指南所关注的焦点,非AD型痴呆,如血管性痴呆(VaD)、额颢叶变性(FTLD)、帕金森病痴呆(PDD)、路易体痴呆(D1,B)、皮质基底节变性(CB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皮质一纹状体一脊髓变性痴呆(CJD)及其 他痴呆将另述。本指南足指导临床工作的理想标准,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还应该考虑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用资源。该指南未讨论经济学效益,因为各国差异较大,不同国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背景 痴呆患者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占5.4%,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其中以AD为主。欧洲痴呆研究协会与欧洲AI)协会合作研究发现,目前在欧洲有845万人患有AD。痴呆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整个欧洲每年为此花费约1410亿欧元,其中56%为非正式护理花费。

每年痴呆患者的花费为21 000欧元,因病致残约为350/10万人,相比之下,糖尿病为247/10万人。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预计未来30年痴呆患者数将成倍增长。早发型AD(年龄<65岁)值得特别关注,因为这种情况遗传易感性强。具有不同的临床和认知表现,与晚发型病例比较。其病程进展更快。另外患者可能仍处在劳动和生育年龄。因此对早发型AD需要特殊处理。患者在临床AD之前常先经过一个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时期。此时一个或多个认知域出现主观和客观障碍,但仍能保持日常活动(ADL)能力。专家组决定不对MCI综合征进行详细总结,因为MCI的疾病分类学及其与AD的关系尚在讨论中。 (三)检索及评价策略 本指南的循证依据来自于考科蓝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资料库、荟萃分析和系统综述及通过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Medline)数据库检索到的2009年5月之前期fu中发表的原始科学论文。专家组根据科学可靠性水平评价证据(证据分级I、Ⅱ、Ⅲ和Ⅳ),并采用EFNS 手册中的定义依据可靠性水平划分推荐等级(A、B或C)。对于尚无证据的重要临床问题,则根据经验和专家工作组的共识给出最佳实践建议。 二、临床诊断:病史、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躯体检查患者和知情人提供的病史应该集中在受损的认知领域、疾病进展过程、日常生活能力的损害及任何相关的非认知症状。既往病史、伴随疾病、家族史和教育史是病史的重点。神经系统检查和全身体检对于区分AD 与其他原发性退行性和继发性痴呆及伴随疾病尤为重要。虽然目前尚

儿童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

儿童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 1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 EEG) 是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功能的检查。包 括: (1) 常规EEG借助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从头皮记录皮层神经元的生物电活动。主要观 察: ①有无棘波、尖波、棘一慢复合波等癫痫样波,以及它们在不同脑区的分布,是正确诊断癫 痫、分型与合理选药的主要实验室依据;②清醒和睡眠记录的背景脑电活动是否正常。 全脑 或局部的各种原因脑损伤,均可引起相应脑区的脑电活动频率慢化。不同年龄期的背景脑活动差异很大,若只用一个标准去判断不同年龄期EEG易导致结论的假阳性。记录时间不足20分 钟,未作睡眠中记录是导致结论假阴性的主要因素。 (2) 动态EEG(ambulatoryEEG, AEEG):连续进行24小时、甚至数日的EEG记录。 因增加描记时间而提高异常阳性率。若同时获得发作期EEG更有助癫痫诊断和分型。 (3) 录像EEG(video —EEG VEEG)不仅可长时程地记录EEG更可实时录下患者发 作中表现,以及同步的发作期EEG对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型有更大帮助。 2 ?诱发电位分别经听觉、视觉和躯体感觉通路,刺激中枢神经诱发相应传导通 路的反 应电位。包括: (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以耳机声刺激诱发。因不受镇静剂、睡眠和意识障碍等 因素影响,可用于包括新生儿在内任何不合作儿童的听力筛测,以及昏迷患儿脑干功能评价。 (2) 视觉诱发电位(VEP):以图像视觉刺激(patternedstimuli) 诱发,称PVEP可分别检出单眼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后和枕叶视皮层间视通路各段的损害。婴幼儿 不 (3)体感诱发电位(SEP):以脉冲电流刺激肢体混合神经,沿体表记录感觉传人通路能专心注视图像,可改闪光刺激诱发,称FVEP,但特异性较差。

各种临床指南精简版(珍藏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和诊断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问最为重要。 2.一般体格榆查与神经系统体榆: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3.可用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 (1)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 (2)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tcalth Strok|(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3)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mke Seale,SS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脑部病变检查:1 平扫CT,疑似脑卒中首选检查;2 多模式CT;3 标准MRI;4多模式MRI。 血管检查:1 颈动脉双功超声;2 TCD;3 MRA、CTA、DSA (三)实验室及影像检查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①平扫脑cT或MRl;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⑤凝血酶原时问(Frr)、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HT);⑥氧饱和度; ⑦胸部x线检查。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①毒理学筛查;②血液酒精水平;③妊娠试

验;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⑤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末显示或怀疑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⑥脑电图(怀疑癫痫发作)。 (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 (1)急性起病; (2)局灶件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 h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骤 (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脑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见溶栓中相关内容)。 (5)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窜、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推荐意见:(1)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MRI检查(I 级推荐)。(2)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检查(I级推荐)。(3)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I级推荐)。(4)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I级推荐)。(5)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Ⅱ级推荐)。(6)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Ⅱ级推荐),但在症状出现6 h内,不过分强调此类检查。(7)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I级推荐)。 二、一般处理

脑电图简述

脑电图检查法 【原理】 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生理活动的基础,因而可以反映其功能变化及病理变化。脑电图是目前最敏感的监测脑功能的指标。通过放置于头皮的电极,通过导联选择器、放大器、记录器将微伏(u v)级的电位放大并描记于纸上。脑电图的电位变化来自皮层大锥体细胞垂直树突的突触后电位的总和。而脑电位的节律则由丘脑内板系统通过上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调节。 近年来,又发展了定量脑电图、深部电极脑电图、磁带记录脑电图监测、闭路电视脑电图和录像监测等技术,提高了脑电图的临床价值,扩展了脑电图的应用范围。 【方法】 一、常规脑电图 ★在清洁去脂后的头皮上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19个电极 (双侧前额、额、中央、顶、枕、前颞、中颞、后颞以 及额中、中央中、顶中)。 组成两种基本导联: 参考导联--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常用耳垂)相连进入放大器, 波幅、波形失真少; 双极导联--一对记录电极相连进入放大器,定位准确。 ★至少记录20—30分钟:包括闭目安静状态、睁眼3秒钟、闪光刺激、过度换气3分钟的记录。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特殊电

极:鼻咽电极或蝶骨电极。 ★分析波幅、频率、波形、位相、各种波出现方式及部位,以及各个电极间的相关性、对称性和同步性。 二、定量脑电图 利用计算机将脑电信号经快速付立叶转换(FFT),将脑电位的时间函数转变为频率函数,以功率谱的形式表现,即各频段的能量值。定时连续作FFT,绘成压缩谱阵,用于长时间监测。 在FFT的基础上经过内插值计算及成像技术可以绘出等电位功率分布图(BEAM),经过统计学Z检验或T检验可绘出显著性概率图(SPM),与药物浓度监测结合成为药定量脑电图。 三、脑电图监测 (一)记录监测:将8道或16道脑电信号记录于随身携带的记录仪上。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而后可以重复分析。优点在于自然活动下长时间记录,但在脑电图有变化时观察不到当时病人行为或病情的变化是缺点。 (二)闭路电视脑电图和录像监测:在一个荧光屏上同时显视8道或16道脑电图和病人的录像。优点是可以同时观察到病人的情况及脑电图的变化。但缺点为必须住院监测。 【结果判断】 一、健康成年人(20—60岁)清醒状态下的脑电图 ★以α频段(8—13Hz)尤其是9--10 Hzα节律占优势,约占75%(北京55%-90%)(国外0-95%),在枕部呈纺锤状节律出

儿童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

儿童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 1.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是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功能的检查。包括: (1)常规EEG:借助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从头皮记录皮层神经元的生物电活动。主要观察: ①有无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等癫痫样波,以及它们在例外脑区的分布,是正确诊断癫 痫、分型与合理选药的主要实验室依据;②清醒和睡眠记录的背景脑电活动是否正常。 全脑 或局部的各种原因脑损伤,均可引起相应脑区的脑电活动频率慢化。例外年龄期的背景脑活动 差异很大,若只用一个标准去判断例外年龄期EEG易导致结论的假阳性。记录时间不够20分 钟,未作睡眠中记录是导致结论假阴性的主要因素。 (2)动态EEG(ambulatoryEEG,AEEG):持续进行24小时、甚至数日的EEG记录。 因增加描记时间而提高异常阳性率。若同时获得发作期EEG,更有助癫痫诊断和分型。 (3)录像EEG(video—EEG,VEEG):不仅可长时程地记录EEG,更可实时录下患者发作中表现,以及同步的发作期EEG,对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型有更大帮助。 2.诱发电位分别经听觉、视觉和躯体感觉通路,刺激中枢神经诱发相应传导通路的反

应电位。包括: (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以耳机声刺激诱发。因不受镇静剂、睡眠和意识障碍等 因素影响,可用于包括新生儿在内任何不合作儿童的听力筛测,以及昏迷患儿脑干功能评价。 (2)视觉诱发电位(VEP):以图像视觉刺激(patternedstimuli)诱发,称PVEP,可分别检出单眼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后和枕叶视皮层间视通路各段的损害。婴幼儿不 能专心注视图像,可改闪光刺激诱发,称FVEP,但特异性较差。(3)体感诱发电位(SEP):以脉冲电流刺激肢体混合神经,沿体表记录感觉传人通路反 应电位。脊神经根、脊髓和脑内病变者可出现异常。 3.周围神经传导功能:习称神经传导速度(NCV)。帮助弄清被测周围神经有无损害、损 害性质(髓鞘或轴索损害)和危机程度。据认为,当病变神经中有10%以上原纤维保持正常时,测试结果可能正常。 4.肌电图(EMG):帮助弄清被测肌肉有无损害和损害性质(神经源性或肌源性

脑电图操作规范

脑电图操作规范 脑电活动为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脑电图检查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神经系统疾病,已广泛用于各科重危病人的监测,麻醉监测以及心理、行为的研究。除常规脑电图检查外,还有脑电图长期监测,录像脑电图监测,睡眠监测及数字化计算机分析。 [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发作性疾病。 2、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定位。 3、围生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重危病人监测。 6、睡眠障碍 7、脑死亡的辅助检查 [禁忌证] 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后头皮破裂伤或手术切口未愈合时。 1.设备 (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 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的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的清洁、消毒:电极必须保持清洁。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5)电极安放:推荐使用国际通用的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电极数不应少于18~21个(16~19个记录电极,2个参考电极)。电极至少需覆盖前额区、中额区、中央区、顶区、枕区、前颞、中颞和后颞区,有条件时还应包括额、中央、顶区的中线部位。新生儿因为头围小,可适当减少电极数目,但应尽可能安放颅顶中央(Cz)电极,以便发现颅顶正相尖波。建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①电极位置:应根据颅骨标志经测量按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加以确定。 ②电极命名:包括两部分:(a)电极所在头部分区。按头部解剖部位“额、颞、中央、顶、枕、耳垂”等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F、T、C、P、O、A”等来表示。(b)国际上以阿拉伯数字的奇数代表左半球,以偶数代表右半球。接近中线的用较小的数字,较外侧的用较大数字。中线部位为英文小写字母“z”.举例:A1代表左耳垂参考电极,T6代表右后颞区,Pz代表顶区中线。 国际通用10-20系统19个记录电极及2个参考电极。应用皮尺测量基线长度后按比例安置电极才能称之为10-20系统(见图1),否则只能称为近似10-20系统。 Frontal(额)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作者: ————————————————————————————————日期: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 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 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 频率=30/波宽(mm) 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 z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用希腊字母为代表。 δ频带(Delta band) 0.5-3Hz θ频带(Theta band) 4-7Hz α频带(Alpha band)8-13Hz σ频带(Sigma band)14-17Hz β频带 (Beta band)18-30Hz γ频带 (Gamma band)>30Hz 在临床上常将α、β及γ频带统称β频带。这些频率的波均可见于正常人。因此仅就频率本身而言并无正常与否的含义。考虑到不同频带在头颅各区的分布及所占的百分比(指数,Index),再加波幅的差别,才能区分正常与否。 波幅 波幅(Amplitude)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就是电压的高低。单位为微伏(μV),1μV=10-6V。所以脑电活动是非常微小的电位。其测量应从波顶引一垂直于基线的直线到波谷,其高度与定标的高度比较即可得出微伏数,即“从峰到谷”。一般常用的定标为5mm=50μV,即1mm=10μV此时用测出波高的毫米数乘以10即为此波的波幅数。如波高为6mm,波幅为60μV。如用1mm=7μV的定标,则波高6mm时波幅为42μV。就临床脑电图而言,波幅的具体数值不易准测定。临床上将波幅分为高、中、低三级: 低波幅 <25μV 中波幅 25-50μV或25-75μV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初期的诊断价值。方法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等作比较分析。结果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明显优于脑脊液及影像学,其阳性率高。结论脑电图检查较CT和MRI检查更敏感,优于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对病毒性 脑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电图脑脊液影像学 病毒性脑炎(virus encephalitis, VE)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易造 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严重影响世界公共卫生的主要疾病之一。引起病 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较多,目前国内外报道有130多种病毒可引起脑炎病变。随着 传染病防控力度的加大和病毒学研究的进展,全世界报道的病毒性脑炎正呈现新的 流行趋势。 现将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2012~6月诊治的50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统计2011年12月~2012年6月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 女16例;最小5岁,最大67岁;5~17岁37例, 18~67岁13例。从发病到住院 的平均时间为4d。 1.2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起病,有上感史者35例(70%),腮腺肿大病史9例,有头面部带状疱疹 者5例,有水痘感染者1例;发热45例(90%),头痛49例(98%),恶心21例(42%),呕 吐18例(36%),行为及人格改变21例(42%),意识障碍4例(8%),癫发作4例(8%)。 1.3 实验室检查 50例均在住院24h内行脑电图及腰穿检查。腰穿脑压升高,白细胞数(0~450)×106/L,蛋白0.15~0.75g/L,糖、氯化物正常。脑电图50例均异常。 2 结果 2.1 脑电图异常率与程度分析 50例病人首次脑电图检查均异常,其中轻度异常(慢波5~7级)5例占10%,中度异常(慢波8~10级)11例占22%,高度异常(慢波11级以上,α波消失)34例占68%。 2.2 脑电图与CT对比分析 50例病人做了CT检查,结果CT异常的19例,阳性率占38%。而脑电图全 部显示异常,不但能显示弥漫性异常改变而且能显示局限性异常灶,与CT定位 相等。从而说明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明显优于CT,其阳性率高,定 位准确。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VE)是指由病毒感染造成脑实质病变,并引起一系列相关临床表 现的传染病。临床上病毒性脑炎大多数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头痛、发热、呕吐或 行为异常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为首发症状,其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鉴 别诊断困难。病程大多 2~3周,多数完全恢复,但少数遗留肢体瘫痪、智能障 碍等后遗症,重症脑炎易在急性期死亡。 脑电图是反映大脑功能状态的指标,是对脑功能最直接的反映,无论感染因

脑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讲课教案

脑电图的临床应用价 值

脑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 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学者Hans Burgerg在前人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首次在人的头皮上放置电极描记到电位变化。这个技术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目前为止脑电图仍然是唯一可以实时、连续监测脑功能变化的方法。 脑电图(EEG)是从颅外头皮或颅内皮质及深部核团记录到的神经元电位变化,可以反映脑功能的变化或损伤的程度。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差的特点。因其特异性所以不能作为诊断病因的依据。 1. 脑电图的基本概念 1.1 频率(次/秒,Hz)。见表1。 1.2 波幅(μV) 成人,高波幅>100μV,中波幅50—100μV,低波幅<50μV。 儿童,高波幅>150μV,中波幅50—150μV,低波幅<50μV。 1.3 位相 以基线为准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 1.4 波形 正弦样波:棘波(上升支陡峭,下降支稍缓,下降到基线以下而后逐渐恢回至基线,时宽<70ms);尖波(波形与棘波形似,仅时限为70—200ms);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三相波(沿基线有三次上下的偏转,形成负—正—负三相)。 1.5 出现方式

波单个波 节律频率和波形基本恒定的波连续出现。波幅可有变化。 暴发一组突出于背景,突然出现、突然终止的脑电活动。 1.6 出现部位 限局性、一侧性、广泛性。 健康人群的脑电图 从出生到老年脑电图特点随年龄变化,不同年龄组有不同的正常范围。健康成年人的脑电图:α频段占75%左右,以9—10Hz为主。波幅为50—100μV,β频段占10%左右,慢波(θ及δ)占15%左右。α频段在双枕部数量最多,节律性最好,波幅最高,头两侧同步对称。生理刺激(如:声、光)时,α节律消失代之以低波幅β波。 2. 癫痫的电脑图 癫痫为发作性疾病,其病理生理基础为神经元异常超同步化放电,因此脑电图变化对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分型、随访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2.1 发作间期脑电图 可以记录到单个的癫痫样波或短程爆发。常规脑电图的出现率为40%左右,长程脑电图可达85%。但是脑电图记录到癫痫样波(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不能与癫痫这个临床疾病划等号。因为健康人群中 0.3%~3%有癫痫样波,非癫痫性疾病也有癫痫样波。 2.2 发作时脑电图 癫痫发作时脑电图均有不同于背景的变化。包括节律性癫痫样发放、节律性慢波、节律性快波、低电压脑电图、电静息及癫痫募集节律(10Hz)。 3. 癫痫发作类型与脑电图的关系 3.1 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间期为与症状相关区的限局性癫痫样波;发作期与发作间期相似,涉及范围扩大,持续时间长。 3.2 复杂部分性发作,发作期间为限局性癫痫样波,在颞叶内侧癫痫常为双层前颞(包括蝶骨电极)非同步性棘波;发作期为双侧额颞叶或两侧半球癫痫样发放。

脑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一:原理 脑电图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将大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所产生与临近部位的5—100微伏电位差用电极加以引导接入放大和记录装置,放大100-200万倍,以脑细胞电活动的电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记录或显示的电位一时间关系曲线,就是脑电图。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脑电图仪,至少包括有输入、放大、调节、记录/显示、电源等五大部分. 脑电图的基本特征有周期、频率、振幅(波幅)、波形和位相。周期:一个波从它离开基线到返回基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或称为1周波,其计算单位为毫秒(1秒以内为短程;1-3秒为中程;3-10秒为长程)。频率:每秒出现的周波数,分为4个频率带(δ频率带:3.5/s以下;θ频率带:4~7.5/s;α频率带:8~13/s;β频率带:13/s 以上)。以周/秒(c/s)表示。振幅:一个波由波顶到波基底线的垂直距离,其计算单位为微伏(25微伏以下为低波幅;25-75微伏为中波幅;75-100微伏为高波幅;100微伏以上为极高波幅)。波形:即波的形状(安静、闭目和清醒状态下的波形:正弦波或类正弦波、半弧状波、锯齿波、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复合波与多形波;睡眠状态时的脑波:驼峰波:又称顶尖波。在浅睡期出现;睡眠纺锤波:又称σ节律,12-14Hz 的波。在中睡期出现)。位相:一个波由基线向上、下偏转便产生位相,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正常人中除额部与顶枕之间位相常相反外,在同侧半球其他部位前后(或左右)两个导联之间出现位相倒置是应属于异常)。 脑电图的频率,从0.5~30Hz是为目前普遍使用于临床的频率范围(脑电图仪常用的有16导、24导、32导;滤除高于30Hz或60Hz以上的高频信号,因一般的脑电图有用信号在30Hz以下;滤除低频信号,降低低频干扰(呼吸、动作等)的影响,通过选择时间常数来限定和滤除低频信号。常用0.1秒和0.3秒)。脑电的振幅,从几微伏到几百微伏。脑电图波形的相位,也称波的极性,以波形基线为标准,朝上的波称为负相波,朝下的波称为正相波。两个波顶之间的时间差称相位差,相位差一般用时间ms表示。 一般概念: 1)背景活动:在脑电图描记中,除了阵发或局限的显著变动部分外,其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