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爱因斯坦与因果律

2、爱因斯坦与因果律
2、爱因斯坦与因果律

2、爱因斯坦与因果律

牛顿曾说:“自然哲学的任务,是从现象中求论证,……从结果中求原因,直到我们求得其最初的原因为止。这个最初的原因肯定不是机械的。”

所有根据实证主义得到的物理理论都是建立在物理观测的基础上的,既然,每一次观测都具有统计性,那么所有根据实证主义得到的物理理论都不可避免地深深蕴涵着一种本性:即统计性。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也都是建立在物理观测的基础上的,因此所有现代物理理论都蕴涵着统计性。可是爱因斯坦曾经讲过:“但愿牛顿方法的精神绐我们以恢复物理实在和牛顿教导的最深刻的特征——严格因果性——之间的一致。在放弃严格的因果性以后,合理的科学也能存在,这种情况本身就很有趣。此外,不能否认,放弃严格的因果性在理论物理学领域里获得了重要成就。但是,我应当承认,我的科学本能反对放弃严格的因果性。我仍然相信可能有一种实在的模型——那就是说,相信有这样一种理论,它所表示的是事物本身,而不仅是它们出现的几率。”

爱因斯坦似乎从来也未使实在论与因果性(在他的非概率定律的意义上)分离,他坚持的是因果实在论。在评价爱因斯坦对量子论的态度时,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实在论关于独立于观察者的实在的作用而贬低因果性。如果我们审查一下爱因斯坦拒绝接受量子论是根本理论的理由,那么其中就包括量子力学的统计方面。即使在他告诉我们实在比因果性更为中心的时候,他实际上也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中心问题不是‘因果性’问题,而是实在的问题,以及是否存在某种对于在理论上加以描述的实在严格有效的(非统计学的)定律的问题。”

他在谈到统计论同决定论的对立问题时还这样写道:“问题在于:对自然界的理论描述,究竟应不应该是决定论的。此外,特别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究竟是不是存在一个原则上完全非统计性的关于实在(就单个事件而论)的概念图像?只是在这一点上,人们的意见才有分歧。”总而言之,因果性和独立于观察者的实在是爱因斯坦实在论纲领的主要特征,而空时描述虽说也重要,但却是次要的特征。另外的两个次要特征是间隔性原理((principle of separation)和一元论(monism)。关于间隔性原理,爱因斯坦在“量子力学和实在”(1948年)一文中这样写道:“这些物理客体的进一层的特征是:它们被认为是分布在空时连续区中的。物理学中事物的这种分布的一个本质方面是:它们要求在某一时间各自独立存在着,只要这些客体‘是处于空间的不同部分之中’。”在“自述”中,爱因斯坦说:“照我的看法,我们应当无条件地坚持这样一个假定:体系S2的实在状况(状态),同我们对那个在空间上同它分开的体系S1所采取的措施无关。”

量子力学非决定论诠释遭到了 Einstein的强烈反对。 Einstein反对原子内部的不可知

性,认为微观粒子不是上帝的骰子,它的行踪不靠上帝掷骰子确定。微观世界应与宏观世界一样,对物质的描述应是完全确定的,因果律在原子内部仍应成立。由于 Einstein始终未能建立起与量子力学形式体系相容的公认一致的确定论物理模型, Einstein的认识始终处于少数派。 Einstein说:“当我接受一个新理论之前,我会想上帝会不会这样来创造世界。”然而玻尔的回答却更巧妙和耐人寻味,他带有警告性的说:“上帝也许并不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创造世界。整个科学是建立在哲学实在论体系之上的。”

沈惠川教授说:根据量子力学的流体力学表象就可以知道,系综诠释对于量子力学来说是最自然的。多粒子系统的量子理论必然是量子场论的或系综诠释的。凡多粒子系统,凡相对论性理论,凡与经典场有关的量子力学,必然应当是系综诠释的。只有如此才合理,否则便不能自圆其说。在通常的量子力学中,担心系综诠释会抹杀对单个体系(或粒子)知识的了解(如认为"粒子没有了")同样是完全多余的。“系综”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流体力学的两种描述方法:(1)将流体视为质点系,研究的是“点”;(2)以流体所占空间中固定点的流动状况为出发点,研究的是“场”。这相当于量子力学的系综观点。关于量子力学系综诠释中存在的问题,可举如,量子力学系综诠释中的基本方程是线性的,因而此理论中的量子(粒子或系统)都仅仅是数学点。其次,在系综诠释中,一些被其它各种诠释解释得较为合理的量子特征,如测不准原理和波粒二象性等,却变得模糊不清。第三,量子力学系综诠释仍然未能始终如一地服从相对论的要求。最后,系综诠释关于"无限大广延宇宙"的概念,也无法同广义相对论相协调。但“系综诠释”已逐渐演化成具有取代正统诠释力量的“王者之象”,对大多数“量子理论家”来说,具有心理上的安慰作用;有人称系综诠释是现有量子力学体制下各种诠释中最“苗条”的诠释。现在对许多理论还有争论。爱因斯坦的关于量子的理想实验就是其中之一。最近我国科技大学学生潘建伟博士在奥地利与他人合作证明了处于同一量子态的两个粒子,它们的影响可以瞬时传输。

光速可以无限大是量子力学的统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的事,而量子力学对EPR实验的解释,却采用了量子缠绕概念,而不是统计解释。缠绕就是因果关系,它证明了Einstein 所强调的因果律在微观也是存在的。就目前情况看,EPR实验也许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结合点,他们都各对一半。

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是在鉴赏中反思,在肯定时批评,他完全承认量子力学在经验上非常成功,在逻辑和数学上无可怀疑,他反对的是对它的统理和解释,并认为它不是一种根本性的、终极的理论,不能构成真正的自然观。爱因斯坦“完全承认统计性的量子理论已经为理论物理学带来了极其重大的进展”,他多次肯定量子力学取得的“成功”和“伟大成就”,肯

定它“标志着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大的进步,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决定性的进步”。他不满意的只是量子力学对实在事态并未做出完备的描述,即是说它不是一种完全的、完整的、圆满的理论。爱因斯坦指出,他对量子理论的反感不是针对它的定量的内容,面是针对人们现在认为这样处理物理学基础在本质上已是最后方式的这种信仰。他设想:“量子力学的确让人印象深刻。但是我的内心却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正确的理论。这个理论是说了很多,但它并没有引领我们更接近上帝的秘密。我,无论如何,深信上帝不掷骰子。这个理论很可能成为以后理论的一部分,就像几何光学现在合并在波动光学里面一样:相互关系仍然保持着,但其基础将被一个包罗得更广泛的基础所加深或代替。”在1954年Einstein临终的几个月前与海森伯的一次谈话中所说的:“是的,我承认,凡是能用量子力学算出结果的实验,是如你所说的那样出现的,然而这样的方案不可能是自然的最终描述。”

因果关系

德国法和美国法上对于侵权责任中因果关系的理论学说 侵权行为法上的因果关系乃是侵权损害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果关系这一命题在古罗马时代事实上已经提出,但由于社会生活结构相对简单、侵权形式相对单一,侵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较为直白。 事实上,此类因果关系乃是从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出发,逆向查找损害发生的原因,具有逆反性的特点;同时,此类因果关系乃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在现实的司法审判中,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司法人员的主观因素在内,这就使主观与客观这一对哲学上的经典矛盾在侵权法中因果关系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果关系问题,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其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而且是一个民法命题;其不仅是一个法哲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民法哲学问题;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性,而且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对于它的研究不仅要深谙历史源远流长的民法学理论,而且要求占有丰富翔实的足以说明民法因果关系原理的典型案例;不仅要求了解现今世界主要法系国家各种各样的因果关系学说,而且要求掌握我国目前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现状及其发展;不仅要求融会贯通相关的哲学观点,而且要求领会侵权因果关系理论的特有精髓。 一、侵权责任法上的因果关系 侵权行为是对人身或财产的侵害,须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而对于侵权责任的成立要件世界各国理论和学说各异。 在大陆法系的法国,主张过错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三个要件。在德国,主张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四个要件。 在英美法系,尽管没有成文的侵权行为法典,但学说与司法实践均将因果关系作为侵权责任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更有学者认为因果关系甚至是确定侵权责任唯一的条件。 在台湾,胡长清先生认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类共七个要件。其中,主观要件包括意思能力和过错;客观要件包括自己的行为、权利的侵害、损害的发生、因果关系和违法。史尚宽先生认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归责性之意态、违法性之行为以及因果律。王泽鉴先生认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侵害权利、造成损害和因果关系。在大陆,张新宝先生认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有四:侵害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过错。杨立新先生认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包括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王利明先生认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根据归责原则的不同而不同,在过错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中,构成要件包括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在公平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中,构成要件包括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梁慧星先生认为,无论依过错责任、或者是依无过错责任原则,均须确定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二、德国法 大陆法系,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将侵权行为法上之因果关系区分为属于责任成立构成要件部分的“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和属于法律效果部分的“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此系德国法上之通说,亦系德国法上对因果关系学说之至伟贡献。 责任构成因果关系,系指可归责的“行为”与权利受到“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其所欲断定的是是否因原因事实(加害行为)而发生;而责任范围因果关系,系指受侵害的权利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所欲认定的不是损害与原因事实的因果关系,而是“损害”与“权利”受侵害间的因果关系,即受侵害的多权利哪些应归属于加害人负赔偿责任的问题。 尽管大陆法系将因果关系区分为责任构成因果与责任范围因果关系,但是对于因果关系的判定持一元论立场,坚持因果关系认定理论在法理逻辑上的和谐统一。对于因果关系的判定,各国学说纷纭,对于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择其要者,主要有“条件说”、“原因说”、“义务射程说”“相当因果关系说”以及“法规目的说”等。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由来: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在瑞典国家银行成立三百周年之际,该银行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 诺贝尔奖奖章 那么在了解一下爱因斯坦: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这一哲学式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更是一种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方法。此方法中,科学的度量是相对的。显而易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依赖于观测者本身。 那么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有什么关系呢? 在20世纪700人(次)的诺贝尔奖颁奖历史当中,恐怕爱因斯坦获奖时引起的麻烦最多,而获奖原因更是奇怪得独此一家。很早就不断有人提名他为侯选人,但由于种种几乎无法置信的理由却一直没有成功。1922年,他才终于获得了补发的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09年10月,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首先提名爱因斯坦为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推荐理由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伟大贡献。以后他又于1912年、1913年再度提名爱因斯坦。那时反对相对论的势力很强,评奖委员会没有把奖给爱因斯坦情有可原。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林斯海姆推荐爱因斯坦(推荐理由还是他在相对论方面的成就)为获奖候选人时,写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我相信诺贝尔奖委员会很少有机会为一件具有类似意义的工作而颁奖。” 从后来物理学的发展来看,普林斯海姆的话非常准确。但令人遗憾和惊讶的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却千真万确地没有因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之一——相对论而颁奖给爱因斯坦。恐怕无论怎么说,这也是诺贝尔奖颁奖史上的极大缺憾。 1919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J. J.汤姆逊(190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郑重宣称:“(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是牛顿时代以来最重要的进展,是人类思想上最高的成就之一。”

公务员面试常见问题练习3例:即兴演讲(含参考答案)

专家解析最新面试热点<<<点这里! 公务员面试常见问题练习3例:即兴演讲(含参考答案) 面试是一个角逐的过程,是能力与能力、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较量,因此入围面试的考生在备考期间一定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细节, 还有疑问?点击这里>>>一对一在线咨询。 【练习】把本单位救灾物资送到灾区,对灾区群众讲话! 【答题要点】 (1)灾区朋友们,您们好!你们这里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地震突如其来,房屋轰然倒塌,你们的家园顷刻间被夷为平地,几万人被埋在了废墟里。你们的许多亲人、同学和老师永远地离开了你们。我们的心与你们一样,感到无比的悲痛。 (2)但是,大家要坚强起来,化悲痛为力量,有解放军和你们在一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和你们在一起,有我们和你们在一起;在你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我相信,人在青山在!让我们手牵着手,一起重建家园! (3)全国各地各部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开展了赈灾捐赠活动。这是我们单位所有员工叫我带给您们的一份心意和一份爱心。 (4)相信有我们和你们永远在一起,心连心、手牵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重大地震灾害,尽快走出困境,早日恢复生产,重建美好家园。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点这里看更多真题!

专家解析最新面试热点<<<点这里! 【练习】大国崛起,你认为国家竞争力重要还是人的竞争力重要?(10分钟准备、3分钟演讲) 【参考答案】 各位考官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国之本,在于人,让国家竞争力和人的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 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能对人的竞争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人的竞争力的提升能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二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关系。因此,我认为二者都很重要,如果把国家竞争力比喻为一个圆,那么人的竞争力就是它的圆心,二者相互依存,无法脱离对方而存在。 翻开历史,美国的崛起就非常生动的体现了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19世纪60年代,在林肯的领导下,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的洗礼,终于完成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此时,国家统一,法制完善,资本主义各项原则基本确立,国家竞争力明显增强,百废待兴,可谓遍地有机遇,处处有黄金,国家竞争力的提高给人竞争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卡内基、洛克菲勒、摩根、亨利福特等企业家,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等科学家,门罗、罗斯福,威尔逊等政治家大量涌现,找到了自己施展才能的舞台,反过来,这些人才的大量涌现又对推动美国的进步起了重大作用。到二战时,来自欧洲的又一批人才纷纷移居美国,这些人包括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冯?卡门,还有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金融大亨索罗斯,他们带动了美国高科技和现代金融的发展,最终帮助美国成为了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改革开放后,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三代领导人的卓越领导下,我国国家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各行各业人才的发展同样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带动了国民素质的大幅度提升,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特别是“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将科技进步、人才培养作为国家进步的核心和源泉,国家兴旺,以人为本,努力让国家竞争力与人的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我相信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必将带动我国国家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最终实现中国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点这里看更多真题!

关于爱因斯坦一生的20个问题

关于爱因斯坦一生的20个问题

关于爱因斯坦一生的20个问题 据国外媒体报道,1955年4月18日,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创立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逝世,享年76岁。 1915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终审稿出版,这是继狭义相对论之后,近代科学的又一个重大成就。 1921年,爱因斯坦因其1905年发表的论文"光电效应",即狭义相对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的相对论理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科学著作之一。 对于这位伟人,我们究竟知道多少。以下是国外媒体归纳的你该知道的有关爱因斯坦的二十件事。 1 童年的爱因斯坦学习迟钝? 小的时候,爱因斯坦学说话很慢。事实上,爱

因斯坦把所有的句子都要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觉得没问题了才说出来。有记载显示,爱因斯坦直到九岁之后才不继续这么做。因此,爱因斯坦的父母常常觉得自己的孩子智力有问题,甚至还为此咨询过医生。 他还对抗权威,导致一位中小学校长将他开除。他取笑历史,说他从来不需要知道这么多。但这些特点让他成了天才。大多数成人都认为,他对权威的过度轻蔑让他怀疑常规的至理名言。 他说话慢让他对普通事情特好奇,比如时空。他的父亲在他5岁时给了他一个罗盘,以至于让他在晚年时还苦苦思索磁场的自然属性。他更喜欢想图像而不是文字。 2 爱因斯坦学习不行? 一些研究人员声称发现了爱因斯坦童年时表现出轻微的孤独症症状,也叫艾斯伯格症候。剑桥大学孤独症研究中心的主任西蒙-巴伦-柯洪(Simon Baron-Cohen)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文章中声称,孤独症患者通常"有着很强的系统思维能力,但是情感比较冷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种类型的人在数学、音乐或者绘画等学科中的系统思维能力突出。 但是这看起来并不可信。爱因斯坦十几岁的时候就有很亲密的朋友,他们之间感情很好,爱因斯坦同样热衷参与大学组织的讨论,有很好的言辞交流,总之对待朋友很热情友爱。 3 爱因斯坦的数学不及格?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爱因斯坦学生时代数学很差,经常不及格。这个说法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用于激励学习不好的学生的书籍和网站。它通常这样开头,"大家都知道"。如果在Google搜索"爱因斯坦数学很差"的关键词可以得到超过50万的条目。这个说法甚至出现在一个著名的报纸专栏——Ripley 的"信不信由你"。 是的,爱因斯坦童年确实有很多(对传统教育)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练:第82练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2018年8月我国首部《电子商务法》经表决通过。由于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涉及面广、规模大,而且发展日新月异;该法律经过了3次公开征求意见和4次审议,前后共5年的时间才最终出台。这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认识对象的不断发展决定了我们很难取得真理性认识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 ③只有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超越 ④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对“人工智能”多次表达了担忧,而一些科学家却认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是要与人类互补,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由此可见( ) ①相对于确定的对象会有多个真理 ②真理性认识会得到多数人认同 ③认识会受立场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边漫画表明( ) A.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B.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C.人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影响 D.追求真理是一个艰辛过程 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由此可见( ) ①文化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④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根据爱因斯坦的重力理论,黑洞的边界是存在的,只是它与宇宙其他部分的区别并不明显。但霍金在2014 年1月发表的论文中指出,由于找不到黑洞的边界,因此“黑洞是不存在的”,只存在“灰洞”。这告诉我们( ) ①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永无定论的过程 ②认识经历多次正误反复过程后更接近真理 ③应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并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④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英国学者借助超级计算机和专业软件把哈勃以及其他望远镜的观测图像转换成三维图像,结合新的数学分析方法,推算现有望远镜观测不到的遥远暗淡星系的数量,更准确地估算出了我们的宇宙里存在着至少2万亿个星系,是以前认为的星系数量的10倍左右。从材料中我们可以体会出( ) ①先进认识工具也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②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③实践是推动对宇宙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人们在否定以前认识的过程中接近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睡眠的意义是什么?由于人脑过于复杂,加上科研条件的限制,科学家们对此也是莫衷一是,有人认为,睡眠是节省能量的一种方式,也有人认为睡眠带来了清除大脑废物的机会。这表明( ) A.对同一对象的认识有多个不同的真理 B.认识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C.认识具有无限性,永远无法获得真理 D.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8.目前,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活期存款利率为0.35%。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银行存款的“搬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的原因。 答案精析 1.C [认识对象的不断发展决定了人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但我们追求真理永无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60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练)(含解析)1

专题60 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练) 1.用同一光电管研究a、b两种单色光产生的光电效应,得到光电流I与光电管两极间所加 电压U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U I a b A.a光光子的频率大于b光光子的频率,a光的强度小于b光的强度; B.a光光子的频率小于b光光子的频率,a光的强度小于b光的强度; C.如果使b光的强度减半,则在任何电压下,b光产生的光电流强度一定比a光产生的光电流强度小; D.另一个光电管加一定的正向电压,如果a光能使该光电管产生光电流,则b光一定能使该光电管产生光电流。 【答案】D 【名师点睛】要熟练掌握所学公式,明确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如本题中折射率、临界角、光子能量、最大初动能等都有光的频率有关;对于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象判定a、b两种单色光谁的频率大,反向截止电压大的则初动能大,初动能大的则频率高,故b光频率高于a 光的.逸出功由金属本身决定。 2.(多选)已知钙和钾的截止频率分别为14 7.7310Hz ?和14 5.4410H ?z,在某种单色光的照射下两种金属均发生光电效应,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钾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大的:() A.波长 B.频率 C.能量 D.动量 【答案】BCD 【解析】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得:E k=hγ-W0,又 W0=hγc;联立得:E k=hγ-hγc,据题钙的截止频率比钾的截止频率大,由上式可知:从钾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较大,

由2 k P mE =,可知钾光电子的动量较大,根据 h P λ= 可知,波长较小,则频率较大.故A 错误,BCD正确.故选BCD.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掌握光电效应方程E k=hγ-W0,明确光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关 系、物质波的波长与动量的关系 h P λ= . 3.用同一光电管研究a、b两种单色光产生的光电效应,得到光电流I与光电管两极间所加电压U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这两种光:() A.照射该光电管时a光使其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 B.从同种玻璃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时,b光的临界角大 C.通过同一装置发生双缝干涉,a光的相邻条纹间距大 D.通过同一玻璃三棱镜时,a光的偏折程度大 【答案】C 【名师点睛】要熟练掌握所学公式,明确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如本题中折射率、临界角、光子能量、最大初动能等都有光的频率有关。 4.某光电管的阴极是用金属钾制成的,它的逸出功为2.21 eV,用波长为2.5×10- 7 m的紫外线照射阴极,已知真空中的光速为3.0×108 m/s,元电荷为1.6×10-19 C,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 J·s。则钾的极限频率是Hz,该光电管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J。(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答案】5.3×1014 ,4.4×10-19 【解析】(1)根据据逸出功W0=hγ0,得: 19 14 034 2.21 1.610 5.310 6.6310 W Hz h γ - - ?? ===? ? ; (2)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 k=hγ-W0…①

爱因斯坦的一生

爱因斯坦与物理学 年级:08电光系 班级:光电信息工程 姓名:朱彬 学号:080402169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时间、空间是什么,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搞清楚了,我智力发展迟缓,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直揣摩这个问题,结果也就比别人钻研得更深一些。”正是本着这种执着钻研与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才有了爱因斯坦个人的成就,才有了今天物理学的辉煌。 【关键词】: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电效应诺贝尔奖 一、伟大传奇的一生 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诞生在德国乌尔姆的一个殷实的家庭,很晚才学会说话,行动也很木讷不如同龄小孩子灵活,但是在母亲的教导下他会拉一段优美的小提琴。爱因斯坦初中时,全家迁往意大利,留他一个人在慕尼黑学习,他的学习状况并不是很好,也并不喜欢德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所以他于1895-1896年到瑞士阿劳中学学习。爱因斯坦一直对学校教育持批评态度,一生中除了在阿劳中学那一年的补习班外,对学校教育没有好印象。1896-1900年爱因斯坦在苏黎士工业大学教育系师资班学习物理学,在这个学习阶段,他仍旧不是很喜欢学校教育的呆板方式,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他热衷于每天下午做实验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大学毕业后,爱因斯坦在就业中遇到了很多波折,同时他与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最后在他的同学格罗斯曼帮助下,他于1902年进入到伯尔尼发明专利局工作。在伯尔尼发明专利局工作期间,是爱因斯坦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他发表了多篇论文,“狭义相对论”也是这个时期的成果。爱因斯坦的后半生也一直为他所热爱的物理事业不断奋斗努力着,1909年应格罗斯曼的邀请,他进入苏黎士大学工作,主要是教授相对论。1914年他到柏林大学教学,成为柏林大学教授,德国物理研究所所长、院士。1915年,他提出广义相对论。1933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做研究员直到1955年4月18日逝世。 二、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关于光波的载体问题,物理学家们选择了亚里士多德的以太作为光波的载体。但是以太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如果接受了以太是运动的,那么以太运动的速度是多少?许多物理学家试图解释以太相对于绝对空间静止这个问题,但都没有给出准确的解释。1905年,爱因斯坦独自得出了洛仑兹变换,他认为,洛伦兹变换是任意两个惯性系之间的变换,不存在绝对空间,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V是相对速度。爱因斯坦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他坚持相对性原理,认识到光速是绝对的。另一位物理学家彭卡莱于1904 年正确表述了“相对性原理”,并提到用光信号对钟,但认为得到的是地方时间,不是真实时间,他推测真空中光速c是常数,且可能是极限速度。但是都没有达到爱因斯坦的理论的程度,只有爱因斯坦认识到:(1)

诺贝尔奖与科学精神---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2级2班 摘要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科学贡献对于诺贝尔奖绝对是受之无愧的。然而,众所周知,在1921年授予爱因斯坦物理学奖时,诺贝尔委员会给出的说辞是“为了表彰他在理论物理学上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定律”。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把爱因斯坦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关键字:诺贝尔奖相对论光电效应科学革命 Sunmmaries: Albert Einstein as one of the greatest scientist of the 20th century, his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for richly deserved the Nobel Prize is absolutely. However, as is known to all, in Einstein's physics prize, awarded in 1921 the Nobel committee of rhetoric is "in appreciation of his research in theoretical physics, in particular, discovered the law of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In 2000, the United States "time magazine" named Einstein in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characters. Key word:Nobel Prize Relativity Theory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Science Revolution 引言 诺贝尔奖已经成立了百余年,至此诺贝尔奖仍被视作世界上最高荣誉之一,能拿到这个奖项,不仅是个人的骄傲,也是这个国家的骄傲。然而,纵观国内外,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虽不在少数,但我国国内获此奖项的仅只一人。而美国华裔科学家中就有杨政宁,李政道,丁肇中等获得了诺贝尔奖,这表明中国人民是聪明能干、认真钻研的。[1]本论文通过爱因斯坦的诺贝尔故事来攫取激励中国人民进行艰苦科学探索,摘取诺贝尔奖金冠的精神力量。一、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 关于量子假说,这是普朗克在黑体辐射的实验中做出的一个大胆的尝试,但是它的量子概念仅限于辐射的发射和吸收。真正对量子理论做出推广应用的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总结了光学发展史中微粒说与波动说两种理论,他创新应用量子化理论合理的解释了这两种观点所不能解释的问题,于是,他大胆的将这一观点公之于众,发表了《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文中不仅阐述了这一理论,同时给出了两个相关公式,光子能量公式:E=hv(v是光的频率,h是普朗克常量)和能量守恒原理:eV=hv-W(e为电子电荷,V是遏 止电压,W是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做的功)。[2] 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相对论超级经典通俗理解

爱因斯坦相对论超级经典通俗理解 (注:摘自百度知道) 达到光速时间停止: 假如有一段足够长的笔直公路,你站在甲地,12:00准时从甲地以光速前进。在你开始前进的那一时刻,甲地发生的一切现象也正好以光速向四面八方传播。10分钟以后,也就是12:10分,你到达了乙地。此时在甲地12:00钟发生的现象也正好传到乙地,那么你回头看甲地还是12:00的现象,不管你前进了多久,回头看到得一直都是甲地12:00的现象。这就是时间停止的现象。 超越光速时间倒流: 假如有一段足够长的笔直公路,你站在甲地,12:00以2倍光速前进,那么10分钟后到达丙地,不难得出光从甲地传播到丙地需要20分钟,意思就是在甲地11:50发生的现象在12:10分正好到达丙地。那么你12:10在丙地看到了甲地在11:50就发生的事情,时间倒流的现象就这样发生了。 相对时间公式: 设从甲地出发,速度为V,前进时间为T1,看到甲地现象的时间为T2=T1V/C。相对时间T=T1-T2=T1(1-V/C)。 公式中可以看出,V=C,T=0。时间停止;V>C,T<0,时间倒流。

光速不可超越理论: 假如有一段足够长的笔直公路,你站在甲地,12:00以2倍光速前进的时候,甲地有一个人在看着你。10分钟后你达到丙地,你达到丙地的现象还要经过20分钟才可以传到甲地。这样一来,甲地的人在12:30分的时候才看到你达到丙地,从而得出你的速度是2/3倍的光速。 设你的速度为V,光速为C,前进距离S,你前进的时间T1=S/V,达到后的现象传回甲地的时间T2=S/C,可以得出甲地的人看你的速度为 V1=S/(T1+T2)=S/(S/V+S/C)=VC/V+C。 从这个公式里就可以看出,不管你的速度V有多大,看起来的速度都不可能达到光速。只有当你的速度是无穷大的时候,看起来才是光速。 接近光速时物体长度变短: 假设一辆长30万千米的火车,车头在A地,车尾在B地,观察者站在B地,火车以光速前进。1秒钟后,车尾到达A地,再过1秒后观察者看到车尾到达A地。得出2秒钟后观察者看到车尾在A 地;从运动开始,0.5秒后车头前进15万千米达到C地,BC距离45万千米,再过1.5秒后,观察者看到车头到达C地,得出2秒钟

18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导学案2

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光电效应 1.定义 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 2.光电子 光电效应中发射出来的电子。 3.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如图1): 图1 其中A是阳极。K是阴极。 4.光电效应规律 (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饱和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知识点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1.光子说 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的能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ε=hν。其中h=6.63×10-34J·s。(称为普朗克常量) 2.逸出功W0 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 3.最大初动能 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所具有的动能的最大值。

4.遏止电压与截止频率 (1)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U c 。 (2)截止频率: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又叫极限频率)。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 5.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1)表达式:E k =h ν-W 0。 (2)物理意义: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 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 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 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12m e v 2。 知识点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 1.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2)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3)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2.物质波 (1)概率波 光的干涉现象是大量光子的运动遵守波动规律的表现,亮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暗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因此光波又叫概率波。 (2)物质波 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λ=h p ,p 为运动物体的动量,h 为普朗克常量。 考点精练 考点一 光电效应现象和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 1.对光电效应的四点提醒 (1)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不取决于光的强度而取决于光的频率。 (2)光电效应中的“光”不是特指可见光,也包括不可见光。 (3)逸出功的大小由金属本身决定,与入射光无关。 (4)光电子不是光子,而是电子。 2.两条对应关系 (1)光强大→光子数目多→发射光电子多→光电流大;

第4讲:因果关系与知识

第四讲:因果关系与知识 (2010-04-01 00:23:33) 今天所要了解的内容中既包含了问题,又包含了解答。问题有两个:1)我们是否能为因果关系提供依据?2)我们能否进行确定的经验推理,从而获得经验知识?这两个问题的关联可以用逻辑的形式来说明。如果把一个经验推理写成从“A”推出“B”的形式,那么要能够这样推理,我们需要两个前提,一个是“A”,另一个是“A蕴涵B”。其中后一个前提所表示的就是因果关系。如果能够为这个前提提供依据,也就能够保证这个前提为真。 关于前一个问题,休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按照常理,如果否定了1),那么对后一个问题也就会给出否定的回答。由于所有不是经过直接的观察而获得的经验知识(而这包含了所有有意思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推断的基础上的,对2)的否定回答就使我们陷入了关于经验知识的怀疑论。这是人们不情愿看到的。鉴于这种后果,前一个问题就被称为“休谟问题”。休谟问题使休谟名垂青史,包括康德在内的后来很多人都致力于思考这个问题。 不过,休谟本人对2)给予了肯定的回答,看起来,休谟认为自己实际上解决了休谟问题。这种解决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称为“怀疑论的解决”。 1.知识 要得到知识,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当然,这不排除其他条件的可能性),其一是推理,其二是信念。知识的表述形式就是,在观念间建立连接。例如“三角形内角和是两个直角”在“三角形内角和”与“两个直角”这两个观念间建立连接,而“刘翔是上海人”就把“刘翔”这个观念和“上海人”这个观念连接起来了。观念间的连接被休谟认为就是推理。[1] 知识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是信念。随意想象的东西也是观念,但知识是为人所相信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就是信念。因此,要探究知识,就要考虑什么样的观念才能构成信念。 休谟对建立观念连接的方式进行了区分。一种连接是一旦给出观念就可以建立的连接,这种连接就是观念的连接。另外一种连接则关系到这两个观念涉及到的事物是否连接起来了,因而被称为事实的连接。由于这些事物是通过印象进入心灵的,它们之间的连接就体现

由爱因斯坦带来的感悟

由爱因斯坦带来的感悟 爱因斯坦,一位众所周知的物理学家,他早在29岁的时候就获得了诺贝尔奖,33岁被封为皇家科学院院长,还成为了德国物理科学皇家院士,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做到了用数学公式了解上帝的思想,将其无限的美,庄严和力量都用公式描述出来。他毕其一生投身于科学领域的探索,探求自然的奥秘,为后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电效应,波色——爱因斯坦统计。让每一个人为他深邃头脑的巨大力量所折服。 一、曲折的人身经历 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对科学事业的坚守,尽管人生经历曲折艰辛,他从未放弃过自己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怀着热忱与激情的踏上了科学之旅的征程。爱因斯坦起初可以说是抑郁沮丧的,他未能找到自己热衷的学术工作,而是屈身于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也许若是其他人,他的人生将完全踏上一条不同之路,但爱因斯坦并未因此走向平庸,仍然坚持着他的物理学探究,并且可以说得上是勇敢的挑战当时的物理学体系。不得不佩服他深邃敏锐的大脑,在每天的工作时间内,以其独特的思想实验来继续科学研究。他早年很多极富科学价值的成果曾经辗转于高深科学殿堂之外很长时间无法发表,如果不是普朗克等科学家的慧眼识金,他可能由于长期得不到承认而最终消磨了斗志,那么相对论就可能晚很多年出自另一个人之手了。这将是科学界的一大遗憾。他的成名之旅艰辛而漫长,他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而备受质疑,但一切都未将其打倒,而是致力于寻找自己理论的证据。这是一个科学家的坚持,永不被面前的挫折所打倒。 二、高尚的科学精神 爱因斯坦在科学试验中,不怕一次次失败的挫折,当他发现自己的狭义相对论的局限性时,他没有丝毫的气馁,而是致力于发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广义相对论。“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这期间的艰辛思考与巨大的运算量是很多人无法坚持的,可以说是一种让人崩溃的状态,然而他却能坚持并且保持冷静的思考,尽管一战的爆发和疾病的困扰,也不能打到他。他曾说过“· 科学研究好象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这种精神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内心。 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是高尚的,在很多同行将科学利用到战争之时,他依旧保持本心,科学研究是造福人类而不是用于战场上的凶器,他认为“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是一个信仰和平的科学家,他组织支持和平者签署《反战宣言》,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让我油然生敬。 科学研究需要合作 一个人很难完成一个科学发现,对智慧无比的爱因斯坦也同样如此,当他计算出空间曲率数值之时,他也迫切的需要天文学家的观测证据,受自然,仪器,及战争环境的影响,使得测量无比艰辛,也使得这项理论久久无法得到证据,对科学家的心理是一种无比的煎熬,然而科学是无国界的,在战争之中,仍有科学家愿意共同参与到这项震惊物理学界的观点的证实中来,这里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家们对真理追求的执着与伟大,也感受到科学研究中各领域合作的重要性。 观看了爱因斯坦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让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的体会,由衷的向伟大的科学家之境,向科学研究致敬。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pdf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 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 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 答的得0分. 1.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某材料的逸出功是W ,则它的极限频率h W v =0 B.光电子的初速度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照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由光电效应方程k E =hv -W 知,B 、C 错误,D 正确.若k E =0,得极限频率0v =h W ,故A 正确. 答案AD 2.在下列各组所说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 ) A.光的折射现象、偏振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光的衍射现象、色散现象 D.光电效应现象、康普顿效应 解析:本题考查光的性质. 干涉、衍射、偏振都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只有光电效应现象和康普顿效应都是光的粒 子性的表现,D 正确. 答案D 3.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 B.光在传播时是波,而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就转变成粒子 C.高频光是粒子,低频光是波 D.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根本属性,有时它的波动性显著,有时它的粒子性显著 解析: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知,A 、D 正确,B 、C 错误. 答案AD 4.当具有 5.0 eV 能量的光子照射到某金属表面后,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具有最大的初 动能是1.5 eV.为了使这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最低能量为 ( ) A.1.5 eV B.3.5 eV C.5.0 eV D.6.5 eV 解析:本题考查光电效应方程及逸出功. 由W hv E k ?= 得W =hv -k E =5.0 eV-1.5 eV=3.5 eV 则入射光的最低能量为h min v =W =3.5 eV

爱因斯坦曾说过

课改下的政治课贵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曹统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那到底什么是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通常学生做的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学生认真的上好每一节政治课,只有让他们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我时常会问自己,为什么学生会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呢?原因当然有很多,政治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其教材内容还是较抽象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学生对政治课程学习的动机、目的不明确,使得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也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这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要使政治课真正受学生欢迎,政治教师除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 改革从何入手呢?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地启示。达尔文小时侯是“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兴趣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从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正如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因此,改变当前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底如何来来激发兴趣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

从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因果律原理分析《局外人》.

从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因果律原理分析《局外人》 从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因果律原理分析《局外人》 On the Outsiders from Durkheim’s Cause-and-Effect Theory of Social Facts 【作者】伍婷婷; 【导师】张颖; 【作者基本信息】东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9,硕士 【摘要】 15岁的苏珊·依·辛顿开始写《局外人》,这部小说描写两个对立的 少年帮派的斗争和帮派成员的心理成长历程,首次剖析了生活在贫困街区的野孩子的内心世界,鞭答了富人子弟对野孩子的歧视与迫害,因此1967年出版后就在广大青少年中引起了震憾,被誉为一部反传统的,具有开拓性的优秀青少年读物。辛顿在小说中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恰好表现为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学中的社会事实这一概念。本文尝试运用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因 果律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涂尔干提出了“社会事实”这一概念,并且他称“社会事实”为社会学的特别主题。它独立于个人之外并且可以观察,其存在不依赖社会成员个人的意识为转移,并且它先于个体的生 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文中,涂尔干认为社 会事实形成的原因应该到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即“社会事实”的决定原因只能求之于先存的“社会事实”而非个人意识状态之中。这是涂尔干著名的“社会事实”因果律规律。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导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辛顿及其作品《局外人》,并对目前国内外对于《局外人》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提出本论文 的中心论点。第一章首先介绍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重点阐述本论文运用到的两

第十三章第三节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

第三节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学生用书P243]) 一、黑体和黑体辐射 任何物体都具有不断辐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本领.辐射出去的电磁波在各个波段是不同的,也就是具有一定的谱分布.这种谱分布与物体本身的特性及其温度有关,因而被称之为热辐射.为了研究不依赖于物质具体物性的热辐射规律,物理学家们定义了一种理想物体——黑体,以此作为热辐射研究的标准物体. 二、光电效应 1.定义:在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发射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2.产生条件: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 3.光电效应规律 (1)存在着饱和电流:对于一定颜色的光,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 (2)存在着遏止电压和截止频率:光电子的能量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发生光电效应. (3)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当频率超过截止频率时,无论入射光怎样微弱,几乎在照到金属时立即产生光电流,时间不超过10-9 s. 1.判断正误 (1)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 (2)光子和光电子都是实物粒子.() (3)能否发生光电效应取决于光的强度.() (4)光电效应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证明光的波动说是错误的.() (5)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6)逸出功的大小与入射光无关.() 答案:(1)√(2)×(3)×(4)×(5)√(6)√ 三、光电效应方程 1.基本物理量 (1)光子的能量ε=hν,其中h=6.626×10-34 J·s(称为普朗克常量). (2)逸出功: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 (3)最大初动能: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