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狂想曲Op.79之2》

浅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狂想曲Op.79之2》

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的艺术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5979551.html, 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的艺术特征 作者:刑瑞 来源:《东方教育》2013年第06期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二十世纪欧洲 音乐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印象主义盛行的时间不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和富于 变化的现代音乐所替代,但是作为连接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纽带, 其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钢琴音乐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钢琴领域的贡献在于使钢琴创作技巧 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和弦与和声的运用技巧以及在钢琴作品中所形成的独树一帜的风 格特征。德彪西两集《钢琴前奏曲》创作于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成熟期,是德彪西钢琴作 品中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印象主义风格。本文对德彪西第一集第二首钢琴前奏曲《帆》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以加深对其印象主义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的理解。 一、德彪西前奏曲简介 德彪西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高潮之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一时期,创 作艺术作品成为许多青年艺术家追求精神享受和实现自我艺术价值的途径。象征主义诗人和 印象主义画家帮助他们同时代的人提高了感观的敏锐力,对这些青年艺术家影响颇深,因此 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突破陈旧的传统、要求创新。在音乐领域则出现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此时的德彪西健康状况不佳,癌症时时摧残着他的生命,但德彪西凭借他 顽强的意志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继续进行他的音乐创作,《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便是在 他生病期间完成的。他在病入膏肓时仍表示:“我下决心要忽略我的身体状况,要回到工作上,而不再受这无比霸道的疾病所奴役……如果我注定很快要消失于人世,那么我希望自己 至少尝试着恪守尽责。” 二、《帆》 第二首前奏曲是非常著名的《帆》。它几乎成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这部作 品的速度88,2/4拍,其曲式结构是五部回旋曲式,如下:图1 这首前奏曲的核心材料为全音阶材料:谱例1 全音阶一直被公认为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德彪西大量地运用全音材料进 行创作,在它的很多作品中都是如此。全音阶的主要功能在于模糊调性。与半音阶相比较而言,虽然半音阶也有模糊调性的功能,但是半音阶本身的特性决定其本身仍然具备了调性元素。而全音阶由于没有小二度的尖锐进行,各音之间关系相等,这就取消了音与音之间的倾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 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一1918)是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 《水中倒影》创作于1905年,是德彪西根据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写成。当作者追忆那荒无人烟的原野时,使他坐立不安,即刻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于是用此作品记载了他一瞬间的强烈印象。艾米尔·韦尔英斯普评述说:“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通过音乐对水进行直观描绘,以达到对水的感觉的体验。该曲在印象派的音乐中是一首杰出的作品,德彪西相信这首乐曲将列在舒曼之左或列于肖邦之右占有一席座位。 一、结构布局 《水中倒影》整体上采用三段体的曲式原则,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二大部分:B(变奏性发展,36—71小节);第三大部分:A,(紧缩再现—结束,72—

95小节)。 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 第一小部分——a,1—24小节,①1—8小节,“波与声”。“三音动机”隐伏于1—2、5—6小节波浪似的“和弦流”的音响”②9—15小节,“闪烁的波光”。9—10、14小节,上、下行平行运动的“音集”(9—10小节的“音集”,是一个五声音阶音调(在上方)与半音阶(在下方)的混合体),犹如“水的涌动”③16—24小节,“倒影——飘落物——荡开的涟漪”。16—19小节,“倒影——飘落物及其激起的涟漪”。由五声音阶五、八度构成的大空间反向平行进行(16、17小节),象征着“地上景物及其水中倒影”(17、19小节),象征着从空间降于水面的“飘落物”;三度结构的分解延宕和弦(18、19小节),象征着“飘落物激起的涟漪”;20—23小节的上行模进音型,象征着“荡开的涟漪”23小节末拍以后,将“分解和弦音型”改为“纯四度四音列音型”,象轻拂水面的阵风。24小节有连接——过渡功能。 第二小部分——b,25—35小节,“柔和而富有表情”的主题——“动与静”的变化对比。 ①25—31小节,“柔和而富有表情”(douxet expressif)的主题。织体分三个“层”:上层——24小节“纯四度四音列音型”“(阵风”)的延续,为了有所变化,28—29小节改为“增四度四音列”;中层——含增四度音程的“柔和而富有表情”的主题,

浅谈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

浅谈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 摘要:钢琴伴奏是音乐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具,钢琴伴奏有利于教师对音准、进度、力度等教学内容的掌握,引导学生感受真实的音乐情境,促进音乐教学的顺利进行。本文从实际出发,探讨钢琴伴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教学,钢琴伴奏,重要性 大多数人都认为钢琴伴奏只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正能作为绿叶陪衬教学这样的红花,实际不是这样,钢琴伴奏和音乐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钢琴伴奏本质上是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钢琴伴奏,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促建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 1 .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概述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具有音量宏大、音域宽广、调性转换自如、声音层次丰富、音色和演奏技巧变化多样、适合表达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等众多优点,所以其成为歌唱伴奏中首选的乐器。钢琴伴奏本质上是一门独立的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最常用的演奏技能,它既能为演出伴奏,也能辅助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它常常作为音乐背景使用,其实钢琴伴奏是音乐作品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钢琴伴奏是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在音乐教学和音乐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尤其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频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在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占的比重非常大,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钢琴伴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帮助学生准确表达歌曲内涵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有些音乐教师认为,钢琴伴奏只是给单调的音乐教学增加一点调剂,对教学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这些教师只注重学生是否学会歌曲的旋律,对歌曲表现的情绪、速度和节奏不够重视。这些教师认为学生不是专门欣赏音乐的艺术家,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简单的弹些伴奏即可,对不同的歌曲都采用同样的简单伴奏,甚至不用伴奏。我们都知道音乐让人愉悦,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体会体验音乐的美,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意境,钢琴作为歌唱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 2.钢琴伴奏在教学中的作用 有些教师在音乐教学会忽视钢琴伴奏的作用,钢琴是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乐器,更是每位音乐教师都有的基本技能。在音乐教材中有一些歌曲的歌词动感较强,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在弹这些伴奏时,如果教师精心设计,把握住歌曲一些歌词表现的动态,弹奏这些伴奏时会把歌词表现的更加形象生动活泼。

莫扎特钢琴作品风格浅析

莫扎特钢琴作品风格浅析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_L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

勃拉姆斯的钢琴音乐风格

勃拉姆斯的钢琴音乐风格 摘要:勃拉姆斯(1833年-1897年),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交响乐、室内乐、艺术歌曲、钢琴曲等体裁方面都有代表作。但他一生从未尝试写作歌剧及标题音乐,创作力图忠于古典原则,其作品缜密细腻、深奥复杂。 关键词:勃拉姆斯;创作特征;音乐风格 在浪漫主义的19世纪,勃拉姆斯是其一个特例,他用当时人们并不接受的回归古典的技法与浪漫的音乐内容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音乐道路。在那个思维还算保守的时代,勃拉姆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历史的长河在源源不断地流淌着,正如勃拉姆斯的音乐一样,至今还在流传。其音乐中严谨、恢宏、质朴而又不失浪漫的情感也始终打动着无数的听众。 1 勃拉姆斯的生平 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汉堡市,其父是低音提琴手,母亲出自良好的家庭,有教养,喜欢文学。在这样一种有着较好氛围的家庭里,也熏陶出了勃拉姆斯刚强、洁身自好的性格。 勃拉姆斯自小就流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8岁时,师从科赛尔学习音乐理论与钢琴。1843年,勃拉姆斯跟随了他第二个老师马克森,在同马克森教授学习的过程中,勃拉姆斯日益完善了自己的钢琴技术,这对他后来的钢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作用。1848年,勃拉姆斯开始了他的音乐职业生涯,在同大师李斯特的会面中,产生了一些波折,但却有幸被大音乐家舒曼看中。1853年10月28日,舒曼在《新音乐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大肆赞扬了勃拉姆斯的音乐才能,认为其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让音乐界都认识了这个有着极高音乐造诣的年轻人。 1859年,勃拉姆斯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在莱比锡排演受挫,于是他返回到汉堡居住。在汉堡组织起了一个女子合唱队,勃拉姆斯竭力为其排练,并引导其成为专业的合唱队。在这段时间内,他申请汉堡乐团指挥未果,于是更加投入到创作之中。并完成了《第一交响曲》、《德意志安魂曲》和两首钢琴四重奏。这些作品使得他声名大噪。1862年,在约阿希姆的劝说下,勃拉姆斯起身前往维也纳散心,之后,一直定居在维也纳。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离开了人世,享年64岁。 勃拉姆斯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同巴赫、贝多芬一样,都是德国的荣誉,因为他们名字的开头都是B,所以后世也称他们为“三B”,来嘉奖他们在音乐史上的伟大功绩。

浅谈如何弹好合唱钢琴伴奏

浅谈如何弹好合唱钢琴伴奏 近年来,起源于西方的合唱艺术在国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种合唱比赛和演出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合唱艺术中,钢琴并不仅是处于“绿叶”的地位,而是作为音乐合作者,与指挥、合唱队员共同完成艺术作品。 合唱艺术声乐作品钢琴伴奏合唱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是音乐艺术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它要求合唱队员在声音上的统一与协调,有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特点。合唱也是校园课外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生中开展合唱活动,让小学生接触这种多声部音乐,在培养学生的音准、节奏以及同学间相互的交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合唱钢琴伴奏的功能与作用 钢琴是一件具有极强表现力的乐器,被称为“乐器之王”。钢琴除了在独奏领域充分的展示自己光辉灿烂的魅力外,也成为了以单一乐器担任伴奏最为普遍和有效的一种艺术形式。20世纪以来,钢琴伴奏艺术这一形式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而在合唱艺术中,钢琴伴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人们爱用“红花还待绿叶扶”来比喻钢琴伴奏对作品主要部分所起的烘托陪衬作用,从更深一层的意义来说,它并不仅只是一种音乐背景,而是整个音乐结构中不可分割的有机地结合体。 二、合唱中钢琴伴奏的技巧 为了充分表现合唱作品的艺术水平,钢琴伴奏者除了对合唱起

伴奏、辅助作用外,还在前奏、间奏、尾声中担任主要角色。 1.主导段落的艺术处理 (1)前奏的引入 一部合唱作品的音乐是从前奏开始的,作品的速度、整体情绪往往从前奏中表现出来。如陆在易创作的《雨后彩虹》的前奏,写的精美绝伦。第1小节在高音区双手演奏一个空八度,接下来出现了三组琶音和弦,这三组和弦具有丰富的和声变化效果。此时的钢琴音色极为讲究,要求演奏出一种空旷的音响效果,在和声变化的过程中要突出变化音、和弦的层次感和力度上的对比。演奏者要用放松的手臂,有意识控制指尖小心、慢速触键。第7小节中钢琴伴奏有一段快速跑动的音阶,这一小节要求触键准确,一气呵成,营造出彩虹五颜六色的光感。第8小节右手在高音区演奏的三十二分音符模拟大自然中鸟鸣,要弹出通透的音色。 (2)间奏的过渡 合唱作品中的间奏通常是用来起到情绪上的过渡、展开的效果。如青主创作的合唱《大江东去》。在节奏上,作曲家通过休止符、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最后停留四分音符,利用节奏上的变化营造出紧凑的音响效果,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惊涛骇浪的画面。在演奏这一间奏时,要充分运用手臂的力量,快速准确触键,并稍稍带有加速趋势制造出音响上的庞大效果。第13、14小节出要根据按照乐谱上提示的节奏和力度记号演奏,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描绘出叹息、悠远的音响效果。

钢琴作品赏析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理性回溯,逆流永生 “一处被雾霭和云翳遮掩着的境界,在那里我们能发现古老教堂的遗迹,它像希腊神殿一样伫立”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在勃拉姆斯去世三年后这样评价他——一个在19世纪下半叶的浪漫主义浪潮中逆流回溯古典的大师。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勃拉姆斯是一个浪漫主义时期的复古者,执着于古典的格式与原则,在人们追逐多变的技法,炫目骇俗的音乐色彩,情感丰富的音乐内容时,在浪漫主义的绮丽缤纷在音乐界不断膨胀时,理性的勃拉姆斯在这激越的波澜面前注定是寂寞的。然而这并未影响他的创作理念,他在内心恪守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循着前人古典主义的步伐在这激烈的浪漫主义浪潮中逆流前行,走向一条更为艰难晦涩的路——继承古典,赋于浪漫,而《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所创作的颇具代表性的古典与浪漫结合的作品。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后,为当地的风土人情所感而创作的,48岁的勃拉姆斯当时处于创作的巅峰时期,整个作品所展现的情感也是丰富而深刻的。整个作品既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 下面从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给笔者的感受做详细分析。 第一乐章开头由圆号引出一段悠远的旋律并与钢琴配合应答,庄严而肃穆的展开主题,钢琴带动整个乐队的合奏,给人展现一种恢弘的气势,带来厚重而成熟的感觉。仿佛徐徐展开了欧洲古堡与森林的浪漫画卷,吸引着听众走进异国风情。紧接着钢琴一阵强奏,以较快而坚定的旋律和同一旋律的逐渐强奏引进乐队的主题,带有一种进行曲的恢弘和壮大,似是对国家山河景色的俯瞰与总括。继而乐队在弦乐的渐高渐慢的旋律中过渡到某一具体的景色中,乐队在此停下,钢琴对这个地方进行了描述,第一主题重现,钢琴一步步渐进,仿佛走上了一个个台阶,情绪渐渐积累,到了某一能够俯瞰四周景色的高处,再次释放,乐队再次跟随钢琴展开第一主题的变奏。而后乐队的各个乐器与钢琴相互应答,仿佛在细数周围的各个景色,对之做描述。继而音乐仿佛又在诉说对着整个国度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在一步步的向着情绪顶点迈进,由乐队接过这个诉说,厚重的情感再次抒发,一句一句述说着一种对自然与美好的向往与敬畏。 如果说第一乐章表现的是勃拉姆斯的理性与厚重,那么第三章则是他浪漫与

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水的印象

>学术论坛?音乐与舞蹈 艺术教育 84 ART EDUCATION 2012 · 08 一 、力度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德彪西在表现钢琴力度的范畴方面“不主张扩大钢琴的音量幅度,而是尽力挖掘弱音范围内的无穷层次”。正如他本人所讲:“应该使人了解钢琴是一件以槌击弦而发音的乐器。”①下面,笔者将德彪西6首与“水”相关的作品进行多个层次的力度比较,②并为下文的音色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1.从横向上看力度的变化及差异(1)这6首作品使用频率最高的是pp 记号,共出现了132次。 (2) piùff的力度只有一个曲子出现过两次,即《金鱼》。 (3) piùf记号只在《被淹没的寺院》中出现过一次。 2.从纵向上看力度的变化及差异(1)作品《金鱼》的力度范围最宽,从piùff的极强力度到ppp的极弱力度,共有12个力度层次,其音响与色彩非常丰富,堪称德彪西的经典力作。 (2)作品《雪上足迹》的力度层次全部集中在p以下的范围内,并且非常重视pp 力度的效果。从力度上可以更加看出德彪 西想要表达的冰天雪地阴冷凄凉的意境。 (3)作品《水神》的力度层次相对而言较少,只有3个层次,而且主要在pp力度上。《水神》通过23次pp记号的出现描绘了水神柔美、轻快地在大海里起舞的姿态。 3.从整体上看力度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这9首作品包括mp记号在内,以及比mp更弱的力度记号共被使用了282次;mf以及比mf更强的力度记号共被使用了84次;强记号与弱记号之间的比例为3.36:1,通过量化的精确程度就更加说明了德彪西喜欢用弱的力度层次去表现代表其风格的朦胧、模糊的印象。因此,“德彪西的钢琴乐谱上总是写满了p 、pp 、ppp甚至pppp的力度记号,而穿插其间的f、ff的记号,大多数是作为对比和反照出现,并且往往在1、 2小节之内运用pp﹤ff、ff﹥pp的手法,产生短暂闪现,转瞬即逝的印象”。 二、音域、音区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 德彪西在这6首与“水”相关的作品中,利用钢琴音域宽广的特点大胆创作,充分展示钢琴音域所能达到的极限,也充 分显示了德彪西对钢琴乐器本身的熟悉程度和高明的大师级作曲手法。通过音域的分析,可以较准确把握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并为如何追求其作品的音色特点提供理论支持。 例如,在作品《雪上足迹》中,最高音为32小节的小字组成的f3,最低音为全曲最后一个小节的大字一组的D1。《被淹没的寺院》,最高音为85—87小节的小字四组的g4,最低音为17小节的大字二组的B2。《水神》中,最高音是第8小节小字四组的e4,最低音是65—68小节的大字一组的D1。《帆》的最高音是位于全曲43小节的小字四组的降d4,最低音是几乎贯穿全曲的大字一组的降B1。《水中倒影》,最高音是位于全曲29小节右手的小字四组的降b4;最低音是第68小节的低音大字一组的还原C1。《金鱼》全曲最高音是位于36小节的小字四组的g4;最低音是在第80以及 82小节出现的低音,大字二组的降B2。从这几首作品的音域分析可以得出: 1.音区最高的作品 音区最高的是在作品《水中倒影》中的小字四组降b4,将倒影在水中的色彩亮度表现得更加大胆,更加明亮而活跃。 2.音区最低的作品 这几首作品音区最低的是在《金鱼》中出现的大字二组的降B2,这里用深色调表现了水的色彩变化,并与高音区的下行琶音形成色调冲击与对比。 3.整体看音域范围 几首作品中音域跨度最宽的是《水中倒影》,全曲最低音与最高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49度。作品《被淹没的寺院》和《金鱼》的音程跨度都是48度,音域范围也很宽;《雪上足迹》和《帆》的音程跨度为38度;《水神》音域为44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彪西为了表达音乐的丰富色彩,在创作中尽可能扩大钢琴的音域范畴,大大超越了古典时期的各种限制。加上创新性的、特有的和声语言与不协和音响的运用,以及各种调式音阶的大胆尝试,使他的音乐“在这一相对狭小的领域中,取得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 ④ 。 三 、织体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1.用震音音型表现“水”的形态及音乐印象 《金鱼》中,呈示段A的1—6小节,再现段A’的22—29小节,C段的32—33小节,D段的57—73小节和76—77小节都使用了震音音型。其中除D段外,其他段的震音音型都是在描写不停流动的水面。右手是三度震音,左手是五度震音,双手都采用相同时值的、均匀的8个三十二分音符为一拍。双手调性不同,是大小调交替,造成调性模糊、音色朦胧的感觉。这种表现“水”的震音织体与高音区表现“金鱼”的主题相互衬托,形象地表现了小鱼在潺潺流动的水中自由玩耍的场景。 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水”的印象 【内容摘要】文章对德彪西6首与“水”相关的钢琴作品进行了分析,分别是《水中倒影》《水神》《帆》《雪上足迹》《金鱼》以及《被淹没的寺院》。这些作品在标题和内容上都从各个角度描绘了“水”,其中还包括水的其他形态,如雪。作者从这几首作品呈现出的音域、力度、音区、织体等方面的音响特征出发,全面、理性分析了印象派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旨在对准确、细致地把握这类作品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德彪西 音响 音乐印象 力度 音域 音区 织体 ◆ 董宇 曲名 次数力度 《水中倒影》《金鱼》 《帆》《雪上足迹》《被淹没的寺 院》 《水 神》Piùff 2Fiùf 1Sff 31 Rf Sf 6Ff 182F 61312 Mf 3 2 13 molto mf 1 Mp P 8125719 Piùp 3 211 molto pp 1 pp 231591323 piùpp 12 12 ppp 4 1 1

浅谈钢琴伴奏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钢琴伴奏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沧港中心学校江玲 音乐是表演艺术,钢琴伴奏就是为表演和教学服务的音乐表演艺术,它不单单只是一种音乐背景,而是整个音乐结构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结合体。 钢琴伴奏在声乐、器乐作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学生所唱的歌曲一般比较浅易,但歌曲表现的情绪,演唱的速度、力度却有所变化。常见的一些小学音乐教师,在自己范唱或在学生歌唱时忽视了伴奏的作用,不论歌曲的表现形式如何,只用单一的节奏音型进行伴奏,从而导致学生在歌唱时,情绪得不到烘托。下面就钢琴伴奏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钢琴应该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工具。 有些教师往往忽视它的功能和作用。钢琴是音乐教学中的常规乐器,钢琴伴奏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在歌唱教学中和课外活动中,通过钢琴为学生歌唱伴奏,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演唱兴趣,而且也增加了歌唱的艺术表现力,是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小学音乐教材里,有一些歌曲的歌词动感较强,表现的内容很生动、形象,在弹这些伴奏时,如果教师精心设计,把握住歌曲一些歌词表现的动态,弹奏一些乐曲时,必要的时候运用加花的形式,将会把歌词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衬托得更生动、活泼。学生在歌唱的时候,在感受趣味性的同时,又能以情带声,大大提高歌唱的效果。 其次,弹好钢琴伴奏,对于学生把握演唱情绪是否准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弹奏歌曲伴奏时,应根据歌曲表达的思想内容,想好所应选择的伴奏音型。如:抒情的歌曲可用长琶音、短琶音来作为主要伴奏音型,进行曲式的或较深沉、悲壮的歌曲伴奏,多选用柱式和弦这一伴奏音型,活泼、跳跃,轻快的歌曲,可采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至于其它装饰音,则由教师自己动脑筋,在适当的地方进行衬托性加花。如果教师不思考好伴奏音型的话,任何歌曲都只是简单地采用分解或柱式和弦,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歌曲情绪的理解产生单一或混乱状态,如:六年级上册《我爱银河》这首歌曲,它描绘的意境是宽广的、优美的,因此在为它弹伴奏的时候,应多以琶音伴奏织体为主;而六年级上册《啊,朋友》它表现的是一种雄壮、有力、向上的进行曲风格,为它所选用的伴奏音型,则应以柱式

浅谈钢琴伴奏的应用及其烘托效果

大舞台大 24摘要:伴奏是音乐演奏的形式之一。与独奏不同,钢琴伴奏虽 处于从属地位,但它的表现形式是不拘一格的。本文系统论述钢琴伴奏在乐器演奏、歌唱以及场景演出中的应用,并系统论述其在各个应用领域的烘托效果。 关键词:钢琴;伴奏;烘托;效果 钢琴伴奏的特点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烘托效果。所谓烘托,就是指钢琴伴奏虽不扮演主导的演奏地位,但却能够营造出作品所需的艺术氛围,用颇具感染力的渲染勾画作品的空间蓝图。 一、钢琴伴奏在乐器演奏中的应用及其烘托效果 钢琴伴奏能够用于多种乐器的演奏之中。很多观众喜欢听到钢琴的声音,因为钢琴的声色独特,又不失高雅和稳重,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在和多种乐器与一体的演奏活动中,钢琴伴奏虽然不是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它的时隐时现给曲目本身造就了灵动的空间。钢琴伴奏如何在这些乐器中崭露头角是其独特性的魅力表现,因为并非所有的乐器都适于独奏和伴奏的双重角色,钢琴灵活多变的角色说明其富于变化的弹性,钢琴伴奏既可以与某些乐器组合,应用于单独的曲目演奏之中,也可以在长篇或多篇连续的曲目中出现而光芒依旧,如交响乐。所以钢琴伴奏没有绝对的局限性,广泛的应用空间使其充满艺术感染力。 钢琴适合在多种乐器演奏中进行伴奏,此时钢琴由从属地位达到烘托效果是很有挑战的,因为它并不是时刻出现,也不能用过高的音量喧宾夺主。在部分出现伴奏的环节,钢琴用其区别于主体演奏的旋律使观众感受作品的背景,产生联想,融入更深的意境。例如,有的音乐爱好者对交响乐情有独钟,交响乐中的协奏曲用钢琴演奏,这种伴奏效果耳目一新,而且随着丰富多彩的变化方式,仅靠其他乐器演奏无法表达的效果也得以实现。好比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中比较典型的钢琴伴奏是波兰的玛祖卡节奏和意大利的歌唱式旋律。玛祖卡节奏传递给人们节日的欢乐气氛,从伴奏声中仿佛就能看到节日的场景,人们载歌载舞,衣着光鲜。将作品放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钢琴伴奏在作品中已经不仅仅是美化旋律的作用,人们在缤纷雀跃的旋律声中能够清晰体会到民族的气息,这种烘托力量是掷地有声的。在波兰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时候,肖邦希望用独特的钢琴伴奏表达激发波兰人民的爱国情怀,用坚定的信念与外国的侵略相抗衡,相信民族的力量可以生生不息。并不是所有的乐器都能够适合融入各种乐器的演奏之中,但钢琴多角度的适应力可见一斑。所以在多种乐器并行演奏中,钢琴伴奏的适时出现带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烘托的效果达到极致。 二、钢琴伴奏在歌唱中的应用及其烘托效果 钢琴伴奏能够为歌唱提供情感语言。演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曲时,首先需要用音乐性的语言将歌词和内涵传达给观众,并辅之以神情、目光衬托。在文字语言之外,钢琴的伴奏则充当着提供情感语言的角色,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这里并非是否认演唱者的清唱水平,而是更鲜明地展现钢琴伴奏的重要性。在歌唱的间奏、中间的停顿等都需要伴奏使整首歌曲的演唱浑然天成,虽然其中还兼有其他乐器的伴奏,但钢琴伴奏流畅的声音,动听的旋律,俨然使观众身临其境,所以钢琴在歌唱伴奏中的主体地位是突出的。 钢琴伴奏在歌唱中的烘托效果来源于它能够渲染人物歌唱的情感效果。相对单纯的乐器演奏,观众更为熟悉的是在歌唱过程中感受钢琴伴奏的抑扬顿挫。在一般歌唱中,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唱者的表现上,容易忽视钢琴伴奏的潜在影响力。此时,要更加细腻地表达歌曲的内涵,就要配合伴奏,将细节的表达赋予艺术表现载体,钢琴伴奏的情感语言功能得到了直接的应用。这是因为,歌唱的过程同样是情感抒发的过程,演唱者用歌唱性的文字向观众传达歌曲寄寓的情感是不够的,加入钢琴伴奏则会大有改观。以经典的歌曲《弯弯的月亮》为例,刘欢唱到抒情的高峰时,钢琴伴奏随之飞跃,将一种内心深处的激情告知观众。所以在歌唱活动中钢琴伴奏好比是另外一种蕙心的语言。用钢琴伴奏语言表达演唱者自身无法所及的情感基调,观众聆听歌唱和背景钢琴伴奏也能够对作品心领神会,受到感染。所以钢琴伴奏将歌唱的内涵烘托,在有限的歌唱时间和空间内营造无限的动人气氛。 三、钢琴伴奏在演出场景中的应用及其烘托效果 钢琴伴奏能够诠释作品饱含的场景气息。钢琴伴奏不只出现于一般的乐器演奏和歌唱活动中,在戏剧、影视剧中也经常出现钢琴伴奏的身影。作品付诸演出时,核心人物的演出必不可少,而仅有人物的动作和对外也是不够的,场景气息的解读可以在钢琴伴奏声中实现。人物的思考过程、动作的变化配合钢琴伴奏衔接,能够将场景气息直接传递给观众。特别是寓意深刻的作品,观众从简单的画面场景尚不能解读背后的真实,但加入钢琴伴奏却是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瞬间将人物和场景的关系揭示出来。钢琴伴奏对作品的诠释可以应用于不同场景,所以也为作品演出的饱满奠定了基础。 钢琴伴奏在表演场景中强调听觉对视觉的烘托作用。将钢琴伴奏的场景逐步延伸,在很多画面演出的场景,因为拥有钢琴伴奏而更加形象生动。基于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力以及对场景气息的诠释功能,钢琴在演出场景中的烘托效果得以彰显。画面演出与歌唱具有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处,即都涉及人物的语言,或是直接的表述,或是歌唱性表述,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通过融入钢琴伴奏,现场的气氛立刻清晰起来。例如,在歌剧当中,背景设计相对比较简易,而且演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个阶段的演出。配合钢琴伴奏,可将剧情的过渡顺利衔接起来,烘托有血有肉的表演;而在影视剧中,人物对白、心灵独白、神秘场景等,钢琴伴奏的出现可以有效集中观众的注意力,笼罩耐人寻味的场景气氛。如近期热播的谍战剧,钢琴伴奏下的表演甚至看得观众胆战心惊,可见烘托效果的显著。因为钢琴伴奏的诠释作用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不断蔓延的,所以烘托效果对提升作品的逼真度也是至关重要的。钢琴伴奏的演绎是多维度的,听觉和视觉效果的呈现因为钢琴伴奏而拥有更为全面、精准的表达效果,从而使钢琴伴奏的应用备受关注。 总结 钢琴伴奏的发挥空间是广阔的,在音乐活动中,钢琴摆脱独奏的主体地位,用从属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是颇具吸引力的。此时,钢琴伴奏往往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美感,因而也增强了遐想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菊,廖霞. 从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看钢琴伴奏艺术——歌曲《菩提树》分析[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02) . [2] 梁蕾. 钢琴伴奏在声乐作品表演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 浅谈钢琴伴奏的应用及其烘托效果 曾 维 (广西省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45003) 艺术理论?音乐

浅谈莫扎特钢琴作品的风格论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b75979551.html,专业的论文在线写作平台 浅谈莫扎特钢琴作品的风格论文 [论文关键词] 莫扎特演奏风格钢琴作品[论文摘要]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着称于世。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

《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60》作品剖析

《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60》作品剖析创作历经了二十余年之久的这个作品,可以体现出勃拉姆斯风格以及勃拉姆斯室内乐创作手法上的特点。此作品一共有四个乐章,总结了勃拉姆斯与舒曼及舒曼妻子克拉拉三人之间的情感,也是为自身没有结果的爱情的悲痛而作,因此,这首作品被称为《维特斯四重奏》。(一)第一乐章: 不是很快的快板,C小调,3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 呈示部是主要展现了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第一两句由钢琴的八度和弦与色和不安的弦乐开始引入,“一唱三叹”的形式声明了忧伤而悲切的第一主题,最后的叹息归于钢琴的和弦,有人说这个叹息是在叹息一个音乐家的名字“克拉拉·舒曼”。然后由弦乐的拨奏和一连串的C 和声小调音阶正式迎来这个bE大调的第一个主题(例一),并进行强烈得在钢琴上进行陈述,第一主题的开端犹如开始在内心用力得呐喊着,此时勃拉姆斯在这里给人以突如其来的想法,正式宣告他内心强烈的想法,并情绪一步一步上升,但他更多的是学会控制。 然而由各个声部的十六分音符舒畅自由地交替进行连接到第二主题,第二主题是在C 小调的关系调bE大调上进行,一进入第二主题就能感觉到是似舒曼的浪漫主义风格(例二),是因为勃拉姆斯受舒曼的影响十分之大,使浪漫主义因素融入他的音乐创作中。浪漫主题的一出现,仿佛勃拉姆斯温柔的内心,是对情感的如此呵护与梦幻,小心翼翼又给人贴心,仿佛沉浸在充满巧克力的蜜池中。在这一主题中,勃拉姆斯用主题变奏的手法对其进行了4 次变奏,基本上每8小节为一句话。在此期间,弦乐起着伴奏与迎合的作用。最后弦乐短暂的主题也意味着呈示部的结束。 例一 例二

《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60》作品解析 2、发展部 几个bE的八度在钢琴上开始引出发展部(例三)bE小调上重述第一主题,正式开始了四重奏。在发展部的第一主题是显得如此的静僻而又孤独,但在这一主题中又充满了力量对比(先前的酝酿在143小节B大调上主题浓郁的变奏作出对比)。这一次强烈的呐喊着第一主题让人能深刻得了解他内心的悲观情绪,这或许是他内心无比孤助无缘宣泄,然而又想着通过小提琴的震音这一技术来强烈表达。而后短暂的发展为弦乐与钢琴三连音在e小调上进行对答。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这种对答仿佛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却有着共鸣与各自的思想。在第二次击败后,由最先的B大调重新回到G大调在发展部进行最后一次激烈地叙述,毕竟第一主题还是他最想要众人所知的。而第二主题在发展部的呈示是用对位法在C小调上以模仿的形式进行(犹如轮唱见例四),三次对位处理和四声部齐声在G音上的落起,很明显,勃拉姆斯对于第一主题的叙述偏爱过多,最后由钢琴在产生的动机意外的将bA调转到C小调上。 发展部的半音进行在第一主题中随处可见,这一悲观的主题是发展部的重点,种种情感的起伏都离不开紧张、悲观得抽搐以及背心嘶喊得想要强烈表达的欲望都能在发展部中体现。 例三 例四

勃拉姆斯钢琴作品《C大调第一奏鸣曲》

勃拉姆斯钢琴作品《C大调第一奏鸣曲》 在十九世纪古典主义逐渐衰落,奏鸣曲式日渐甚微,浪漫主义音乐风格逐渐成为主流的时期,来自德国的青年人勃拉姆斯却继承了古典主义的音乐精髓,创作了三首乐思缜密,结构严谨,规模宏大的奏鸣曲,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展示了勃拉姆斯反浪漫主义潮流的思想。本文将以演奏文本为基础,对这首作品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这首奏鸣曲共有四个乐章,下文将分乐章进行逐一分析。 一、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总体音乐风格庄重严肃,主调为C大调,4/4拍,其布局严谨,轮廓清晰。 呈示部(1-81小节)结构严谨清晰,乐曲一开始,主部主题(谱例1)就呈现出了马蹄般的节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1、2小节是主题动机,随后两小节是对动机的模进和发展,到6小节调性发生了变化,由C大调变为G大调,第8小节出现了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新的节奏型,用开放式的手法把乐曲引向了下一部分。9小节起,乐曲变为降B大调,其内容基本与前5小节一致,15小节出现了两个连续的切分音(谱例2),预示着高潮的来临.16小节后,乐曲回归到C 大调。 旋律在16小节出现了下八分音符的连续下行级进,迎来了主题部的高潮。主部主题采用的是不规整的平行乐句结构,开放性的调式,采用了单一的动机材料。 连接部分18~38,在C大调开始,18小节低音部分采用了主部主题节奏型,20小节转到B大调,30小节开始节奏逐渐加快,营造紧张的气氛,到34小节速度放慢调式变为E大调,迎接副部主题的到来。 谱例3 副部主题39-58小节(谱例3)音乐织体没有了主部的厚重,旋

律变得轻柔,旋律线条被拉长,使得节奏放缓,其音乐语言的抒情性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39-50小节右手旋律连续使用附点节奏型,在a小调上柔和呈现。而51-58小节出现了新的节奏型,左手伴奏织体以八分音符分解和弦平稳流畅进行,,力度逐渐减弱,相应速度减慢,让心情更加平静,在58小节以a小调属七和弦收尾。副部主题多次进行了转调,并运用了新的音乐材料,是对主题动机的延伸。 结束部59~87小节,除了传统的创作手法外,出现了新的结束部主题(谱例4),其声音飘渺,好像在深思和冥想。其主题在a小调上进行,并多次使用了转调手法,丰富了音乐层次。 展开部88~171小节构成,由引入部和多个中心发展部组成,引入部88~99小节,这一部分采用了副部主题素材,运用了抒情型的表达方式。中心发展部100-171小节。其中100-103小节(谱例5)中右手旋律弹奏主部主题材料,而 左手弹奏副部主题的旋律动机,104~107节左右手旋律形成了互换,这种手法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125小节开始,旋律变得明朗起来,调性也相对稳定,音乐动机是对主部与副部主题的模仿和发展,并有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相融合的音乐材料,情绪也起伏不定,展现了复杂的心理。 再现部172~233小节,结构与呈示部大致相同,是对呈示部的减缩再现但尾声234~269小节,c小调引入,采用了主部主题的动机,在C大调上结束。 二、变奏曲式的第二乐章 变奏曲的音乐材料

试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

试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被人们戏谑地称为时代的“反潮流者”。他出生在浪漫主义,却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有着偏爱,认为自己时代浪漫主义音乐的夸张与华丽不是真正的音乐,唯古典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他崇尚贝多芬,前期的奏鸣曲大都充斥着贝多芬音乐的影子。他对巴赫的赋格艺术也有很深的研究,因此在其钢琴作品里,也有大量对赋格手法的运用。虽然与所处时代格格不入,但他也喜欢舒曼音乐的小巧优美,研究李斯特的炫技手法。古典音乐的理性与浪漫音乐的感性相撞。在作品《钢琴狂想曲op79no2》中,这种风格的矛盾冲突在勃拉姆斯的音乐里巧妙融合并加入许多新的音乐素材,这种方式形成的独特风格是勃拉姆斯所特有,所以,这首狂想曲在听觉上不同于其他派别。 一、作品中古典主义因素 《狂想曲op79no2》又名《g小调狂想曲》虽然名为狂想曲,但在形式上却是古典主义的音乐,其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形式,分为呈示部(1-32)、展开部(33-85)、再现部(86-115)、尾声(116-123),曲式结构严谨规整,布局清晰明了,可见,勃拉姆斯对古典音乐时严谨的音乐形式的追求。 在乐曲开始的呈示部中,主部开篇点出整首作品的主旋律,右手与左手交替配合在高声部奏出清晰的旋律线条,低声部以八度级进与右手配合着,这一突出的主旋律是整首作品的核心旋律,整部作品都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变化发展重复,体现了主题材料的统一性,这是古典乐派常用写法之一;另一方面,主题旋律节奏规整,两个乐句整齐对称,1-4小节与5-8小节共同构成主题,旋律线条一致。在主部中,主题旋律由三个声部构成,这是巴赫赋格艺术的运用,受巴赫的影响,勃拉姆斯常采用这样的赋格艺术来写作品,这种手法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里要提到勃拉姆斯最擅长的对位法,在连接部中,

勃拉姆斯钢琴小品套曲op.116的演奏分析

勃拉姆斯钢琴小品套曲op.116的演奏分析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欧洲音乐文化在十九世纪的杰出代表。本文将以钢琴小品op.116为例对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和演奏要领进行分析,以揭示他的钢琴小品所具有的特征,为全面了解勃拉姆斯音乐风格作点补充。 作品116第一首 乐曲以一段有力的3/8拍“急板”(Presto energico)开始。很快出现的一些三比二节奏的八度和弦模进,节奏坚定,使整个乐句充满号召性的力量,虽然热情饱满,但应严格控制好节奏,否则会破坏乐句在强力度、快节奏下的音乐呈示的感觉。(第21小节)需要很自然地进入转调扩展段落,此时的力度由f变为p,音色相应地发生改变,不再像前段刚毅的呈示,情绪不宜太张扬,应突现内在的力量。低声部及中声部的半音进行,给人一种紧张向前的推动感,使音乐得以发展。 (第37小节)单三中部(谱例1),此时音乐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个更重要的乐思。此时的重音移回到每小节的第二个八分音符上。演奏时,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好p-ff的力度布局,做好长句子、大线条的推动,又要在微观上注意弹

好每个乐节的橄榄型句型。注意控制好节奏,sf不能有太多弹性节奏,处理好每个乐节的语气,旋律线条保持清晰。低音声部由近及远的和声烘托用手腕带动着向前推进,保持连贯均匀。弹奏最后高点ff处的和弦时,应结合大臂的运用,让手指站稳,快速而准确地击键,达到闪亮、饱满的效果。 (第67小节)仍然运用第一主题材料,左、右手交替共同呈示和弦的发展,通过跳音和小连音的交替使用增加了紧张感和对比性。演奏时,应抓住关键的节奏点,慎用踏板。 (第83小节)第一主题以#C小调出现在框架和弦pp 中。单音加厚为八度,音量虽小,但紧张感并未消退,而是进入三声中部继续发展。此时的情绪并未完全释放,慎用力度和激情,避免把整首曲子弹成一阵阵痉挛。 三声中部里采用了第一部分材料和单三中部材料,之间的衔接处给人似乎要终止的假象,这是勃拉姆斯惯用的手法,在本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能弹成像终止式那样,衔接要自然。演奏时,注意运用臂、腕的带动使句子连贯,气息均匀顺畅,加强对乐曲结构上的把握。 (第176小节)复三再现段,注意力度的安排,在第185小节之前控制好节奏、力度,把推动留到最后。从第183小节开始渐强,音值组合也由三音一组变为两音一组,到最后一音一组,并伴随着渐快(String.),增强了前进的动力,为高潮的来临积聚着力量。演奏八度和弦时,需指尖抠紧,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