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诗词五首

25.诗词五首
25.诗词五首

部编8年级上册语文25 《诗词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8年级上册语文25 《诗词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二、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三、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参考答案: 《赤壁》:作者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渔家傲》:作者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四、《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5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位伟大的诗人。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背诵这五首诗。 3.理解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4.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体会五首诗歌的意境美及情感美。 [教学重点] 1.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情感。 2.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古老的东方,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中国。在她灿烂的古代文明宝库里,诗歌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它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五首古诗。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也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 (二)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杜甫在“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展示郭沫若先生的杜甫的评价。 (三)诵读古诗,感悟情韵

第25课《诗词五首》

第25课《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填空 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他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又称为“杜工部”。其诗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变衰的历史,因而被称为“诗史”。 ⒉《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派诗人。他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过故人庄》是律诗中的五律。题目中“过”的意思是访,探望。“故人”的意思是老朋友。 ⒊《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⒋《渔家傲》的作者是范仲淹,北宋(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⒌《浣溪沙》的作者是宋代(朝代)著名文学苏轼,号东坡居士。从体裁上来说,和《渔家傲》都是词。作者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二、注音或写字 挂罥(juàn)塘坳(ào)布衾(qīn)俄顷(qīnɡ)大庇(bì)突兀(w ù)鸡黍(shú)开轩(xuān)面场圃(pǔ)鸡豚(tún)羌(qiānɡ)管未勒(lè)蕲(qí)水浣(huàn)溪沙人不寐(mèi) 千嶂(zhànɡ)里丧(sānɡ)乱三重(chónɡ)茅广厦(shà)恶(è)卧花冠(ɡuān) 三、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偶、对比) 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南能西。(反问) ⒊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比喻) 四、给下列作者和作品连线 孟浩然《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 陆游《岳阳楼记》 杜甫《关山月》《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范仲淹《送王昌龄之岭南》 五、根据提示填空 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自经丧乱少睡眠”指的是安史之乱(历史事件),表明作者急切实现愿望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诗人关怀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美好理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⒉《过故人庄》诗中表现田园风光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绘诗人与主人开怀畅饮,热情交谈的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⒊《游山西村》诗中表现村民热情好客的两句诗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农村习俗的句子是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桃花源记》中有一个成语“豁然开朗”。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有其境相似又能反映人生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⒋《渔家傲》词中形容边塞苍凉壮阔景色的句子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使用关于东汉大将军窦宪的典故(建功立业)的句子是燕然未勒归无计。描写边塞特有的声音的句子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将军和征夫矛盾而复杂的情绪(将士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话也提示了全词的主旨。除了这首词,作者的散文《岳阳搂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25 诗词五首

25 诗词五首 课 题 诗词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 时 分 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 能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 美。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 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 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2.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 文化素养。 3.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 文化的兴趣。 课 前 预 习 作 者 简 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 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

殷勤 殷勤 .. 问我归何处(形容词,情意恳切) 青鸟殷勤 .. 为探看(副词,频繁,反复) 词 类 活 用 城春.草木深(名词做动词,到了春天) 铜雀春深锁.二乔(名词做动词,囚禁) 文 言 句 式 倒装句: 采菊东篱下(宾语前置,应该是“东篱下采菊”)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位大诗人的心灵吧! 新 课 展 开 饮酒(其五) 【整体感知】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文本探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诗五首课文全解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课文全解语文版【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鬓毛衰:耳边的头发疏落。 城阙:城墙和宫殿,这里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里指杜少府即将赴任的地方。津,渡口。 宦游人: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近邻。 酬:酬答,这里指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 弃置:这里指被贬谪。 翻似:倒好像。 侧畔:旁边。 万木春:意思是万木逢春,生机勃勃。 寄北:寄给北方的友人。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 杨花:指柳絮。 离亭:驿亭。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所以称“离亭”。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⑴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证圣初(695)进士及第。授国子四门博士。开元中,累迁至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初,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制诗赠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不久去世。 贺知章少时即以文词知名,性旷达,善谈说。晚年尤放诞,不拘礼度,尝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经常醉后属词,文不加点,动成卷轴。又擅长草隶,人共传宝。在长安时,与李白一见而为忘形之交,称白为“谪仙人”。七言绝句清新婉曲,颇饶韵致。如《咏柳》、《回乡偶书》,均为人所传诵。《全唐诗》编存其诗1卷。事迹见《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隐逸传》。 ⑵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课古诗五首讲解学习

1.《过故人庄》唐孟浩然叙写了诗人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描写田园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绘诗人与主人开怀畅饮,热情交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 (4)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以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游山西村》南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1)描绘农村风光堪称名句(常用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时经过努力又发现新的出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赏析该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村民热情好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农村习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

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出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1)诗中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秋风的威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现诗人生活极端贫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体现杜甫体察人间冷暖,兼济天下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杜甫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与俗语“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遭打头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目前,国家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让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也能住上漂亮舒适的住房,露出欢欣的笑容,这正如杜甫诗句所写: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家傲》北宋范仲淹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景物的描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 1.通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春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25诗五首(第一课时)

25诗五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一二首古诗。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l)弄清诗句字词的意思。(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歌的意境。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字音。荒秽荷锄鸡黍 2.参考课后练习一,试朗诵前两首诗。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这是五首脸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学习古诗,要重视朗读。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的读,就是指朗诵。熟读成诵,注意吸收、积累优美的词语和意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学习《归田园居(其三)》 1.作家作品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别字元亮,浔阳柴桑(现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影响。2.朗读指导: 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请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朗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提问:“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要求学生结合老师的作者介绍回答) 讨论并归纳: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25 诗词五首

25 诗词五首 课题诗词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 美。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 诗歌的朗读节奏。 2.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 化素养。 3.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 化的兴趣。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浔阳柴桑(今 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 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登高》《春 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 的名作。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与李白、李商隐

涛之险。此词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读准 字音 还.(huán)搔.(sāo)簪.(zān)塞.上(sài) 燕脂 ..(yān zhī) 霜重.(zhònɡ) 携.(xié)折戟.(jǐ) 长嗟. (jiē) 谩.(màn)蓬.舟(pénɡ) 古今 异义 结(古义:建造、构筑今义:结合)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书(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浑(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销(古义:销蚀今义:出售) 一词 多义 自心远地自.偏(副词,自然) 归来倚仗自.叹息(副词,独自) 将自将.磨洗认前朝(动词,拿起) 李白乘舟将.欲行(副词,将要) 与东风不与.周郎便(动词,给予) 陈太丘与.友期(连词,和,跟) 寒霜重鼓寒.声不起(形容词,沉闷而不响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形容词,寒冷) 殷勤殷勤 ..问我归何处(形容词,情意恳切) 青鸟殷勤 ..为探看(副词,频繁,反复) 词类 活用 城春.草木深(名词做动词,到了春天) 铜雀春深锁.二乔(名词做动词,囚禁) 文言 句式 倒装句: 采菊东篱下(宾语前置,应该是“东篱下采菊”)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位大诗人的心灵

25 诗词五首

25诗词五首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少陵。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其人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孟浩然,唐代诗人。他的诗多写隐逸生活和山水旅游,风格清淡自然。 陆游,南宋爱国主义诗人。在他留下的九千余首诗歌中,抗金北伐是其中心主题。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词风格明朗健劲。 2.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渐近,动词;今义:常用作介词,表示方位) 拄杖无时 ..夜叩门(古义:随时,任何时候,副词;今义:常用于没有时间)过.故人庄(古义:访,探望,动词;今义:常指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或超过) (2)词类活用 浊酒一杯家.万里(名词用作动词,离家。) 门前流水尚能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流。) 箫鼓 ..追随春社近(名词活用作动词,吹箫打鼓。) 拄杖无时夜.叩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一词多义 【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哪里,怎么)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少】 自经丧乱少.睡眠(缺少) 谁道人生无再少.(年轻) 3.主题解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游山西村》描绘了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和农家的热情好客与淳朴,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渔家傲》通过对边塞秋季奇异风光和战地艰苦生活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 《浣溪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4.重点突破 如何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处? 提示:(1)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句中的“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字一起,描绘出绿树荫荫、鲜花灼灼、令人惊喜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及反思

25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会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联想,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会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资料助读法、研读品味法拓展演练法 教学过程展示: 一、新课导入 央视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今天,就让我们品读诗词,让《诗词五首》滋养我们的心灵。 二、走进课文 第一课时 饮酒春望 一、品读《饮酒》 (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 1.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写作背景: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二)初读 ⑴先听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出重音、听出节奏,然后全班自由朗读,感受诗歌韵律之美。 ⑵指名朗读诗歌全文,全班评议朗读节奏。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5诗词五首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烂柯.人()自将.磨洗() 干戈.()低绮.户()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留取丹心 ..()() ..照汗青 (4)把酒 ..问青天() (5)高处不胜 ..寒() (6)千里共婵娟 ..() 3.按要求写句子。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表现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B.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只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

灵官镇中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时间:2013年9月制作人:邓谋臣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掌握诗词中的疑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3、培养朗读、文言感悟等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诗词中的疑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了解作者: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他是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再一位就是(),他是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有名的(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二、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课文朗读,小声跟读,揣摩诗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三、注音 怒号()三重茅()挂罥()塘坳()布衾()大庇()突兀见此屋()恶卧()丧乱()四、合作探究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 2)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3)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4)群童为何抱茅? 5)“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6)哪句话表现了祸不单行? 7)哪句话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8)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9)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诗中树立了什么样的诗人自我形象? 五、本诗主旨

五册25课诗词五首

五册25课诗词五首 导读: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教学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情,有表情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歌语言的美。 二学法引导 诵读法(读—思一议—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创作背景的介绍。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办法 课堂学习中注意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文学表现手法

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背景知识,由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堂简要介绍。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2.查找背景资料。介绍背景。3.讨论分析:(1)的异同。(3)共四句,写了几种心境?4.展开想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5.背诵诗歌。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学习(=)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三)教学过穗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怒号(hao2)三重(chong2)茅挂罥(juan2)布衾(qin1)大庇(bi4)突兀(wu4)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一度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参谋,故世称杜工部。祖上曾从原籍京北(今陕西省西安市)迁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从他曾祖父起,移居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三十三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下了深厚情谊。唐太宗大历三年(768),杜甫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州一带江上。大历五年(770),贫病交加的诗人卒了湘水舟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皇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

25 《诗词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5 《诗词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二、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三、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参考答案:

《赤壁》:作者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渔家傲》:作者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四、《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①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闺,闺房,旧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②[云鬟(h 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③[清辉]月光。④[虚幌(huǎnɡ)]薄到透明的帘帷。⑤[双照]共照两人。 参考答案: 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 写作手法方面,两首诗都很能体现杜诗“写实”的风格。但两首诗在展开诗歌想象的方面颇不相同。《春望》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诗五首课文全解 语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课文全解语文版【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鬓毛衰:耳边的头发疏落。 城阙:城墙和宫殿,这里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里指杜少府即将赴任的地方。津,渡口。 宦游人: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近邻。 酬:酬答,这里指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 弃置:这里指被贬谪。 翻似:倒好像。 侧畔:旁边。 万木春:意思是万木逢春,生机勃勃。 寄北:寄给北方的友人。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 杨花:指柳絮。 离亭:驿亭。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所以称“离亭”。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⑴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证圣初(695)进士及第。授国子四门博士。开元中,累迁至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初,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制诗赠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不久去世。 贺知章少时即以文词知名,性旷达,善谈说。晚年尤放诞,不拘礼度,尝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经常醉后属词,文不加点,动成卷轴。又擅长草隶,人共传宝。在长安时,与李白一见而为忘形之交,称白为“谪仙人”。七言绝句清新婉曲,颇饶韵致。如《咏柳》、《回乡偶书》,均为人所传诵。《全唐诗》编存其诗1卷。事迹见《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隐逸传》。 ⑵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

25.《诗词五首》练习(含答案)

《饮酒》其五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指什么? 2.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中“见”用得好,也有人认为把“见”改为“望”更好。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诗中道出诗人心境的两个词语是和。 4.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所蕴含的情理给你带来怎样的生活启示? 5. (2020广州一模)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2020北京)根据诗的内容,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中“真意”含义的理解。 7.(南阳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8.联系首句“人境”,说说“心远地自偏”所包含的道理。 9.“淡而有味”是陶诗的艺术特点之一,请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举例分析。 【答案】 1.指思想远离官场和世俗,精神上自由,心情悠然、恬静、淡雅。 2.【示例一】“见”字好,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流露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示例二】“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 3.心远悠然 4.[示例]诗人虽然身居喧嚣纷扰的尘世,却能不受尘俗的烦扰,关键是心境恬淡。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常受外界干扰和诱惑,若是我们心无杂念,保持一颗恬淡的心,便能远离纷扰。 5.[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6.自然之景的美好;田园生活的恬淡悠闲;内心世界的宁静淡泊。 7.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的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8.因为诗人心情闲适,心境高远,所以即便栖身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9.[示例一]“菊”“篱”“南山”,景物寻常,但经诗人组合就具有了宁静悠远的意味。 [示例二]“采”“见”,词语平淡,但经诗人锤炼就充满了生活情味。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25.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故人庄》。 2.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年,我们分别学了《诗五首》和《诗词五首》,初步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歌的学习,继续徜徉在诗歌的古风古韵中。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因曾居住于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因其诗歌成就,被后人尊为“诗圣”“诗史”。代表作品有《春望》《闻官军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著有《杜工部集》。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挂罥.(juàn)塘坳.(ào) 丧.乱(sāng) 突兀.(wù) 3.理解词义。

怒号:大声吼叫。 挂罥:挂住,缠绕。 塘坳:池塘和洼地。 丧乱:战乱。这里指安史之乱。 4.朗读诗句,注意下列句子节奏。 (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5.了解诗的容 (1)学生齐读,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 1.“八月秋高……飘转沉塘坳。”一节写秋破屋之情景。这段诗中用了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明确:“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突出了风之大,受害之重,隐隐地表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心情。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4.体会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七年级语文:25诗五首(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25诗五首(教学方 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25诗五首(教学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两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预习指导: 1.自读五首诗,自己解决生字词,初步解决节奏的问题。2.尽量能背诵,至少熟读。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25、诗词五首

25、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能力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目标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导语设计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师补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