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朊蛋白疾病(一)

人类朊蛋白疾病(一)
人类朊蛋白疾病(一)

人类朊蛋白疾病(一)

【关键词】朊蛋白

【摘要】朊蛋白(prionprotein,PrP)是一种能在动物和人类中引起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传染性蛋白颗粒,疾病型PrP是PrPC的同质异构体,称为PrPSC,这是真正意义的致病物质,也称为朊病毒。因其主要侵犯大脑,不发病无法实施治疗,一旦发病为时已晚,所以人类朊蛋白疾病很可能是21世纪医学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朊蛋白;早老性痴呆;朊病毒

【Abstract】Thealbumenofprotein(prionprotein,PrP)isakindofinfectivealbumenparticlethatcancausethedegenerationdiseaseof manykindsofcentralnervoussystemamongtheanimalandthemankind,diseas

e-specifictypePrPisthehomogeneityofPrPCcalledPrPSC.Thisisapathogenicm aterialinarealmeaning,calledtheprionvirustoo.Becauseitinfringesthebrainm ainly,andunableunabletobedetecteduntillillnesshavecomeon,whenitislatet otreat,humanproteinalbumendiseaseispossibletobecomeadifficultproblem inthe21thmedicalcentury.

【Keywords】prionprotein(PrP);Creutzfeldt-Jarobdisease(CJD);scrapieprionprotein(PrPSC)

美国神经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家StanleyBPrusiner发现Prion蛋白,Prusiner也因此荣获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Prusine认为PrP的错误折叠或通过使其他蛋白质的错误折叠进而引起脑组织的海绵状病变,

最终导致脑功能紊乱。包括动物的疯牛病(BSE)、羊瘙痒病(Scrapie)、人类的克-雅病或称为早老性痴呆(CJD)、新型克-雅病(vCJD)、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格-斯综合征(GSS)和库鲁病(Kuru)等,这些疾病具有遗传性、传染性等双重特点,潜伏期相对较长,从数周到数年不等,临床上以神经系统尤其是脑损害为主,病情进展迅速,具有致命性等特点,是对人类危害极大的传染病,现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1〕。

1朊蛋白

人类和动物的朊蛋白都是由染色体基因编码的。朊蛋白基因位于人类第20号染色体的p12-pter。人类PrP基因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构成。当正常朊蛋白PrPC构象异常变化时可形成致病朊蛋白PrPSC,PrPC与PrPSC一级结构与共价修饰完全相同,但空间结构不同。PrPC 主要由α螺旋组成,表现蛋白酶消化敏感性和水溶性,而PrPSC主要由β-折叠组成,对蛋白酶消化具有显著的抵抗能力,并聚集成淀粉样的纤维杆状结构。PrPSC一旦形成后,可催化更多的PrPC向PrPSC转变,上述构象转变导致神经退化和病变。

2朊病毒的来源〔2〕

目前认为散发型CJD病人体内某个PrPC自发性地转变为PrPSC,从而引发PrPSC的繁殖。这一过程不需要外源物质,纯属1个偶然的随机事件。朊蛋白疾病约有10%~15%为遗传型,已有100多个遗传型传播家族得到鉴定。遗传性GSS、家族性CJD与PrP基因病理性突变遗传有

关。转基因动物实验已证实,PrP基因突变后会生PrPSC并自发患病。Kuru病与医源性CJD属于获得性朊蛋白疾病。Kuru病仅见于巴比亚新几内亚福雷族的高地居民。患者在食葬仪式上吃掉死者的脑以示悼念而罹患Kuru病。这种习俗被制止后,Kuru病实际消失了。医源性CJD 可通过颅脑手术、角膜移植(CJD患者的角膜)、多次肌肉注射生长激素(自CJD患者尸体提取)、接受输血和血液制品治疗等多种途径而诱发。1996年,Will等在英国发现不同于散发性CJD的变异CJD (NewvariantCJD,vCJD)。目前认为vCJD与人食用患BSE的牛肉有关。通过食物链传播朊蛋白疾病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3朊蛋白如何在物种间跳跃的研究取得突破进展〔3〕CaseWesternReserve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涉嫌导致疯牛病以及相关疾病的异常蛋白──朊蛋白(生物通注:Prion)如何从一个物种跨越到另一种动物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只要改变其中1~2个氨基酸,人类Prion蛋白就可以表现出小鼠Prion或者是仓鼠Prion的特征。研究人员还进一步描述了Prion蛋白如何跨越自然界的传播壁垒从一种哺乳动物传播到另一种哺乳动物中去──如果两个物种中的Prion蛋白和第三种动物的异常Prion接触就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朊病毒及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朊病毒及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982年,美国生理学家Prusiner及其同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突破经典病毒学理论而提出朊病毒(prion)的概念,认为绵羊瘙痒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尚未证实有核酸结构的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并将其称为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简称为PrP。朊病毒是医学生物学领域中至今尚未彻底弄清,与病毒和类病毒都很不相同的一种蛋白质传染病原体。它是一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甚强、分子重量在27000~30000道尔顿的蛋白质颗粒,它们是在人和动物中引起可传递的海绵脑病的特殊病因。 朊病毒是一个超出经典病毒学和生物学的全新概念,蛋白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突变或构型上的变化由良性变为恶性,即变为具有传染性的侵染颗粒,可引起人和动物脑内神经元空泡变性(即海绵状变性),所以这类病毒引起的疾病被称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 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又称为朊病毒病。 一、朊病毒引起的相关疾病 朊病毒都是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病,病理学上的特点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退化、空泡变性、死亡、消失,最终被星状细胞取代,因而造成海绵状态。患者具有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症状。已知人和动物朊病毒有以下几种:人的库鲁氏病,又称新几内亚震颤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又称皮质-基底节-脊椎变性综合征,也有人称其为人类海绵状脑病和早老性痴呆症(Presenile Dementia);致死性睡眠综合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吉斯综合症,又称脑软化病(Gersrmann -Straussler-Scheikerg disease,Gss);疯牛病( Mad Cow Disease,MCD),即牛海绵状脑病(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传染性紫貂脑病(TME);猫海绵状脑病( Fel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FSE);羊瘙痒症(Sctapie),有绵羊瘙痒(Scrapie of sheep)和山羊瘙痒症(scrapie of gaats)两种;大耳鹿慢性消耗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 of Mule Deer,CWD);传染性雪貂白质脑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olopathy,TME)。 这些疾病有些在二百年前就已发现,如人们在羊群中发现一种传染病,其主要表现为兴奋、瘙痒、瘫痪等症状,最后死亡,称之为羊瘙痒病(Sctaple in sheep and goat)。1985年英国暴发疯牛病事件,人们注意到疯牛病的症状及脑部病理变化与羊瘙痒症类似,同属于海绵状脑病,多有食用病羊和病牛内脏或骨粉饲料的病史,于是人们才认识到种间传播的可能性,并将它们和人类的某些中枢神经疾病相联系,同时开始怀疑疯牛病会传染给人,至此,对此类疾病的研究达到高潮。 二、朊病毒病原学特征及分子机制 羊瘙痒病是最早发现的传染性脑病,其病原体也是研究最早和最多的病原体。1961年Chandler通过实验成功地把羊瘙痒病传染给小鼠,随后其他实验室的动物模型如白鼠、豚鼠、大鼠等相继获得成功,羊瘙痒病伴随纤维(Scrapie Associated Fibrile,SAF)是在Scrapie感染的小鼠脑组织用去污剂处理提取的膜性部分中观察到的一种特殊纤维结构。它有两个类型:Ⅰ型纤维,直径为11~14nm,由两根直径为4~6nm的原纤维相互盘绕而成,螺距为40~ 80nm不等;Ⅱ型纤维,直径为34nm,有四根相同的原纤维组成,每两根之间间隙为3~4nm。Ⅱ型纤维每100~120nm即出现一个狭窄区,狭窄区的直径约为9~11mn。进一步研究表明,无论是自然发生朊病毒病的动物还是人工感染朊病毒病的实验室动物,在脑组织的提取物中均观察到SAF,而对照组均为阴性。 1982年,Prusiner等人发现羊瘙痒因子感染的仓鼠脑组织中部分纯化的Scrapie病原的片段,经过了修饰或者蛋白酶水解后能够减弱其抗原性,同时发现寻求Scrapie特异性核酸所作的试验不能证实它有独立的传染性,他将分离出的这一特殊的蛋白质——蛋白酶抗性蛋白称之为朊病毒蛋白(PrP)。PrP是一种膜蛋白,存在于大部分组织细胞中,其正常功能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细胞表面的信号识别和粘着有关;在淋巴细胞中,PrP可能与激活有关;在神经系统中,PrP可能与突触功能及调节生物钟节律有关。随着实验的进展,Prusiner又把朊病毒(PrP)称作传染性蛋白颗粒(proteine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该蛋白能够抵抗蛋白酶K的消化作用,分子质量为27000~30000道尔顿,故又称作PrP27-30,用免疫亲和层析纯化去污剂溶解的病脑提取物时,PrP27-30浓度与朊病毒滴度成正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2015年秋答案(尔雅资料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V 1. 伤寒和细菌性疟疾会引起人体发热原因是什么? A. 白介素1含量升高 B. 血红素含量升高 C. 甲状腺素含量升高 D. 肾上腺素含量升高 满分:2 分 2. 伤寒沙门氏菌进入人体哪个部位后就会进入携带状态:() A. 血液 B. 脾脏 C. 小肠 D. 胆囊 满分:2 分 3. 艾滋病毒只攻击下列哪种细胞:() A. T4细胞 B. 带有CD4分子的T4细胞 C. 神经元细胞 D. 带有CD4分子的神经元细胞 满分:2 分 4. 丝虫病通常的感染方式是:() A. 食物传播 B. 水源传播 C. 身体接触传播 D. 吸血昆虫传播 满分:2 分 5. 最早测定全基因组序列的真核生物是:() A. 霉菌 B. 大型真菌

C. 酵母菌 D. 幽门螺杆菌 满分:2 分 6. 乙肝病毒的感染途径是:() A. 输血 B. 皮肤及粘膜伤口接触 C. 性传播 D. 以上答案都正确 满分:2 分 7. 病毒繁殖的方式是:() A. 复制 B. 有性生殖 C. 芽孢 D. 分裂 满分:2 分 8. DNA转移杂交方法中,将DNA片段分开的方法是:() A. 电泳 B. 电离 C. 水解 D. 电解 满分:2 分 9. 红豆杉能够产生的治疗癌症的药物是什么? A. 紫衫醚 B. 紫衫醇 C. 紫衫脂 D. 紫衫醛 满分:2 分 10. 汤飞凡等利用什么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分离出沙眼病菌?

A. 细胞增殖法 B. 减数分裂法 C. 鸡胚卵黄囊接种法 D. 噬菌体感染法 满分:2 分 11. 引起非洲睡眠病的原生动物是:() A. 利什曼鞭毛虫 B. 毛滴虫 C. 锥虫 D. 类眼虫 满分:2 分 12. 史上发现的最大的生物是:() A. 恐龙 B. 奥氏蜜环菌 C. 蓝鲸 D. 大象 满分:2 分 13. 血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场所是:() A. 胸腺 B. 大脑 C. 骨髓 D. 淋巴结 满分:2 分 14. 免疫学技术主要针对哪种物资进行检测:() A. 核糖核酸 B. DNA C. 蛋白质 D. RNA

朊病毒

生命科学学院11级生物工程 C01114013 宋强微生物学 朊病毒综述 一、朊病毒的发现 早在300年前,人们已经注意到在绵羊和山羊身上患的“羊搔痒症”。其症状表现为: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烦躁不安、奇痒难熬,直至瘫痪死亡。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DNA和RNA后,其组织仍具感染性,因而认为“羊搔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由于这种推断不符合当时的一般认识,也缺乏有力的实验支持,因而没有得到认同,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1947年发现水貂脑软化病,其症状与“羊搔症症”相似。以后又陆续发现了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萎缩病)、猫的海绵状脑病。最为震惊的当首推1996年春天“疯牛病”在英国以至于全世界引起的一场空前的恐慌,甚至引发了政治与经济的动荡,一时间人们“谈牛色变”。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普鲁辛纳(Stanley B.P Prusiner),因为他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iron)。“朊病毒”最早是由美国加州大学Prusiner等提出的,在此之前,它曾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非寻常病毒、慢病毒、传染性大脑样变等,多年来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它是一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极强,分子量在2.7万~3万的蛋白质颗粒,它是能在人和动物中引起可传染性脑病(TSE)的一个特殊的病因。 二、朊病毒的概念 1982年stanly B1prusiner等提出蛋白质感染颗粒(pro 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prion)假说,提出了朊病毒(prion)的概念,他给朊病毒所下的定义是:朊病毒是不被大多数修饰核酸的方法灭活的蛋白质传染性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缩写为prion,今的朊病毒假说是唯蛋白质说,认为朊病毒是一种蛋白质,不含核酸,分子量33kD~35kD,抗蛋白酶的PrPSc是其唯一(或主要)成分;它是宿主PrP基因编码的蛋白PrPC经翻译后修饰构象改变形成,在朊病毒病病理发生中起主导作用,其复制和分离物(或毒株)的不同特性都由其自身和宿主PrPC相互作用决定,而不依赖于任何核酸。

朊蛋白在阿尔兹海默症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朊蛋白在阿尔兹海默症中的作用摘要:蛋白质构象病是一类由于蛋白构象错误而引发组织病变的疾病。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类典型的蛋白质构象病,而关于其相关蛋白,β淀粉样多肽(Aβ)诱发疾病的机理目前有很多种说法,最近发现朊蛋白在Aβ诱发阿尔兹海默症的过程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朊蛋白与Aβ的主要作用方式以及这些相互作用与阿尔兹海默症关系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物化学;阿尔兹海默症;β淀粉样多肽;朊蛋白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 r’s Disease,AD)是一类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由阿尔兹海默(Alois Alzheimer)博士最早于1906 年报道[1]。其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退化、记忆力和学习能力降低,最终丧失自主生活能力[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阿尔兹海默症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的重要的健康隐患[3]。 目前对于阿尔兹海默症尚无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已发现的病理特征为神经元内部的神经缠结和细胞外的淀粉样斑块[4]。神经纤维缠结是由一种微管结合蛋白(tau 蛋白)因过磷酸化从微管上脱离并且自聚集成为纤维状蛋白所导致的。此聚集容易造成神经元细胞骨架崩解,进而引发神经炎症,同时聚集的纤维在细胞内堆积会造成神经信号通路的敏感性降低[5]。淀粉样斑块是由β淀粉样多肽(Amyloid-β,Aβ)在大脑的海马区及皮层发生沉积(聚集)造成的,Aβ是一段长度为40 多个氨基酸的多肽,由其前体——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 Precusor Protein,APP)水解得到[6-8]。APP 是一个一次跨膜蛋白,其N 端暴露在细胞外,在β分泌酶(β-secretase,又称Beta site APP Cleaving Enzyme,BACE1)和γ 分泌酶(γ-secretase)的共同切割下可以得到完整的Aβ蛋白[9-11]。由于切割位点的多样性,得到的蛋白会含有不同数量的氨基酸残基,在人体内含量较多的Aβ形式是含 有40 个氨基酸的Aβ1-40(Aβ40)和含有42 个氨基酸的Aβ1-42(Aβ42). 目前的研究进展表明,Aβ蛋白的聚集在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13, 14]。目前的研究又发现,在神经系统中有着关键生理作用的朊蛋白在Aβ诱发阿尔兹海默症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15]。因此,本文旨在讨论朊蛋白在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过程中所起到的复杂作用,同时对多种复杂关系进行分析,对以朊蛋白为靶点的治疗手段进行了预测。 1 Aβ的致病过程和朊蛋白的生理功能 (1).Aβ的致病过程 在Aβ的聚集过程中,通常会经过两种状态,首先形成球状的可溶性寡聚体,寡聚体再进一步形成纤维丝状结构沉淀在细胞膜表面。从单体到寡聚体再到纤维丝要经历不同的构象,通常Aβ蛋白形成纤维丝时会呈现出大量的反向平行的β折叠结构,此结构对于细胞膜会有伤害并引发细胞凋亡[16]。 然而,有研究表明,在Aβ聚集的过程之中,寡聚体往往具有更大的毒性[18]。实验证明将寡聚体注射到小鼠脑内会造成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19],大量细胞实验也证明寡聚体对于细胞具有更大的毒性[20-22],甚至有研究表明tau 蛋白的过磷酸化也可能是由于Aβ寡聚体造成的[23]。

蛋白质折叠与朊病毒

·综述·朊蛋白和蛋白质折叠病 1343820 郝梦娇 摘要肽链在空间卷曲折叠成为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 包括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两个主要层次。正确的三维空间结构, 对其生物活性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三维空间结构出现错误使机体产生的疾病为“折叠病”,本文主要讲述了“折叠病”中具有代表性的朊蛋白病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致病机理。 关键词蛋白质折叠病朊蛋白生化特性机制 1前言 蛋白质分子只有处于它自己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它特定的生物活性;三维空间结构稍有破坏,就很可能会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的降低乃至丧失,蛋白质功能也会随之改变,甚至使机体产生疾病,我们称这类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 只是其结构或者说构象有所改变而引起的疾病为“折叠病”。朊蛋白病(prion disease)便是其中一类由于朊蛋白错误折叠而引起的致死性神经变性疾病。其特征是细胞内正常朊蛋白变构成致病性朊蛋白,在神经元及非神经细胞中异常聚集,进而引起大脑皮质、基底节等处神经细胞脱失,呈海绵状改变,因此也称此病为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SE)。朊蛋白病包括人类朊蛋白病和动物朊蛋白病。根据人类朊蛋白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可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散发性(85%-90%)、遗传性(10%-15%)及获得性(<1%),包括Creutzfeldt-Jakob病、Kuru 病、Gerstmann-Strussler综合征和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等。动物朊蛋白病包括羊瘙痒病、牛海绵状脑病、传染性水貂脑病、鹿的慢性消损病、猫海绵状脑病等。动物朊蛋白病均由接触感染动物或喂食被感染的饲料引起。目前朊蛋白病仍没有延缓疾病进展的有效治疗手段。 2 蛋白质折叠与“折叠病” 2.1 蛋白质折叠蛋白质是生命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连接分子运作和生物功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链状生物大分子,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通过缩水作用而形成肽键,进而形成多肽链。众所周知,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占有特殊的地位。在生物体内,生命信息的流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储存于DNA序列中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传入蛋白质的一级序列中,这是一维信息之间的传递,三联子密码介导了这一传递过程;第二部分是肽链经过疏水塌缩、空间盘曲、侧链叠集等折叠过程形成非常特定的复杂的空间结构,同时获得生物活性,从而将生命信息表达出来;而蛋白质作为生命信息的表达载体,它折叠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是其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也就是说,这个一维信息向三维信息的转化过程是表现生命活力所必需的。根据安芬森(Anfinsen)原理,每一种蛋白质分子都有自己特定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氨基酸序列包含和确定了其三维折叠结构的全部信息,即一级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的折叠就是指一个蛋白质从它的变性状态转变到它的特定的生物学天然构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共价二硫键之外,主要是氢键、范德华力和盐键等一些非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蛋白质折叠包含以下两个

朊病毒简介

朊病毒简介 朊病毒(Prion),又称“普里昂”或蛋白质侵染子,是一种可以引起同种或异种蛋白质构象改变而致病或功能改变的蛋白质。最常见的是引起传染性海绵样脑病(疯牛病)的蛋白质。“朊病毒”最早是由布鲁希纳等提出的,在此之前,它曾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非寻常病毒、慢病毒,传染性大脑样变等。 早在300年前,人们已经注意到在绵羊和山羊身上患的“羊瘙痒症”。20世纪60年代,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破坏其DNA和RNA后,其仍具感染性。1947年水貂脑软化病,其症状与“羊瘙痒病”相似。最为震惊的是1996年“疯牛病”,在英国引起的一场空前的恐慌,一时间人们“谈牛色变”。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一种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极强,分子量在2.7万~3万的蛋白质颗粒,但近来又有研究报道,朊病毒含有微量核酸。它是能在人和动物中引起可传染性脑病(TSE)的一个特殊原因。 朊病毒与真病毒存在一些主要区别:阮病毒呈淀粉样颗粒状,无免疫原性,无核酸成分,由宿主细胞内的基因编码,抗逆性强、能耐杀菌剂和高温。 朊病毒的致病机理是1982年普鲁宰纳提出的朊病毒致病的“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以后魏斯曼等人对其逐步完善。其要点如下:1.朊病毒蛋白有两种构象:细胞型(正常型PrPc)和瘙痒型(致病型PrPsc)。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空间构象上的差异。PrPc仅存在a螺旋,而PrPsc有多个β折叠存在,后者溶解度低,且抗蛋白酶解;2.PrPsc可胁迫PrPc转化为PrPsc,实现自我复制,并产生病理效应;3.基因突变可导致细胞型PrPc中的α螺旋结构不稳定,至一定量时产生自发性转化,β片层增加,最终变为PrPsc型,并通过多米诺效应倍增致病。 朊病毒致病如此强,其传播途径也是多样的,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1.食用动物肉骨粉饲料、牛骨粉汤;2.医源性感染:如使用脑垂体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和硬脑膜移植、角膜移植、输血等;3、朊病毒存在变异和跨种族感染,主要为牛、羊等反刍动物;4、朊病毒可感染多个器官,已知的主要为脑髓。故预防难度大,人畜一旦发病,6个月至1年全部死亡,100%的死亡率。其预防措施主要是:一是堵漏洞,严把海关进出口国门,严禁从疯牛病疫区进口动物源性饲料、生物制品和与牛相关制品;二是查内源,加强对本土羊瘙痒病的筛查,监测疯牛病,预防医源感染;三是强基础,加强对朊病毒发病机理、传染途径、灭活消毒手段的研究。 虽然朊病毒如此凶狠残暴,但其发现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用的方面。如: 1.“中心法则”认为DNA复制是“自我复制”,即DNA~DNA,而朊病毒是PrP→PrP,是为“其他复制”。这对遗传学理论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2.丰富生物学有关领域内容;对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分子遗

朊病毒的结构与性质

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研究表明,随着阮病毒的侵入、复制,在神经元树突和细胞本身,尤其是小脑星状细胞和树枝状细胞内发生进行性空泡化,星状细胞胶质增生,灰质中出现海绵状病变。朊病毒病属慢病毒性感染,皆以潜伏期长,病程缓慢,进行性脑功能紊乱,无缓解康复,终至死亡为特征。 朊病毒对于人类而言,朊病毒病的传染有两种方式。其一为遗传性的,即家族性朊病毒传染;其二为医源性的,如角膜移植、脑电图电极的植入、不慎使用污染的外科器械以及注射取自人垂体的生长激素等。至于人和动物是否有传染,目前尚无定论。但有消息说,英国已有两位拥有“疯牛病”牛的农场主死于克—雅氏综合症,预示着人和动物间有相互传染的可能性,这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证实。由于朊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只能积极预防。其方法主要有: ①消灭已知的感染牲口,对病人进行适当的隔离 ②禁止食用污染的食物,对神经外科的操作及器械进行消毒要严格规范化,对角膜及硬脑膜的移植要排除供者患病的可能 ③对有家庭性疾病的家属更应注意防止其接触该病。 最引起当今科学家兴趣和关注的是朊病毒的复制机理。由于朊病毒是一种只含有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分子生物并且只能在寄生宿主细胞内生存。因此,合成朊病毒所需的信息,有可能是存在于寄主细胞之中的,而朊病毒的作用,仅在于激活在寄主细胞中为朊病毒的编码的基因,使得朊病毒得以复制繁殖。 几年前,疯牛病肆虐欧陆,朊病毒成为肆虐的元凶,一时为大家所关注,但朊病毒到底是什么?到底它的出现是否对遗传学上的“中心法则”构成了挑战呢?

我们先从1982年普鲁宰纳提出的朊病毒致病的“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说起,以后魏斯曼等人对其逐步完善。其要点如下:①朊病毒蛋白有两种构象:细胞型(正常型PrPc)和搔痒型(致病型PrPsc)。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空间构象上的差异。PrPc仅存在α螺旋,而PrPsc有多个β折叠存在,后者溶解度低,且抗蛋白酶解;②Prpsc可胁迫PrPc转化为Prpsc,实现自我复制,并产生病理效应;③基因突变可导致细胞型PrPc中的α螺旋结构不稳定,至一定量时产生自发性转化,β片层增加,最终变为Prpsc型,并通过多米诺效应倍增致病。 从这一假说我们可以知道:1、朊病毒是蛋白质,没有通常我们认为是遗传物质的DNA、RNA等成分;2、与朊病毒相对应的是具有正常功能的蛋白质,即朊病毒是正常功能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变异所形成。 由于朊病毒并没有属于自己的遗传信息,那么它遗传信息的必然来源于他的“宿主”的细胞核。因此,朊病毒其实是“宿主”自身的遗传信息编码所形成的。编码朊病毒的遗传信息,至少在细胞核的染色体基因中是相同的,只是在多肽链形成后,还要经过一系列的修饰过程,一种可能是这些修饰过程中的一些过程出现错误,导致正常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变异为异常的结构。第二种可能是这一修饰过程也没有出现错误,而是在正常的蛋白质形成后,由于外界因素导致了正常蛋白质的变异,使之成为所谓的“朊病毒”。 另一种学说认为朊病毒的蛋白质能为自己编码遗传信息。这种假说与传统的分子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是相违背的,因为朊病毒没有核酸。于是人们假设朊病毒的复制可能的方法,一认为是通过逆转译过程产生为朊病毒编码的

(完整版)认知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认知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认知是大脑皮层复杂高级功能的反映,任何直接或间接导致大脑皮层结构和功能慢性损伤的因素均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认知障碍,现将其归纳如下: (一)慢性脑损伤 1.脑组织调节分子异常 (1)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异常:大多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及其相应的受体完成的。这些神经递质或受体异常改变均可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认知异常。 1)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是以酪氨酸为底物,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和多巴脱羧酶(dopamine decarboxylase)的作用下合成的。研究发现:脑中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时可导致动物智能减退、行为情感异常、言语错乱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例如,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性及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含量明显卞降。此外,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多巴胺过多也可导致动物认知功能的异常改变。多巴胺受体有D1和D2受体两大家族,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大脑额叶皮层的D1受体功能低下和皮层下结构D2受体功能亢进双重因素有关,因此有人提出用D1激动和D2阻断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概念。 2)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是最早被发现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是多巴胺经β羟化酶作用生成的产物。在脑内,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1、α2和β受体发挥调节作用。在突触前,α2受体通过Gi蛋白介导,减少cAMP的生成和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的活性,减少蛋白激酶对N-型Ca2+通道的磷酸化,以至Ca2+通道关闭,Ca2+内流减少,从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起抑制作甩(负反馈调节);α2受体激动还可抑制在警醒状态下的蓝斑神经元的放电增加;在突触后,α1受体激动可引起K+通道开放,K+外流增加,神经元倾向超极化而产生抑制效应。而α1受体激活则使K+通道功能降低,K+外流减少,神经元去极化产生兴奋效应。一般认为,脑中α2受体激动与维持正常的认知功能有关,而α1受体持续、过度激活可致认知异常。在正常警醒状态时,脑细胞含适量去甲肾上腺素,α2受体功能占优势,维持正常的认知功能。在应激状态下产生大量去甲肾肾上腺素,α1受体功能占优势;这可能是个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更易出现认知障碍的机制之一。 3)乙酰胆碱(aeetylcholine):乙酰胆碱由乙酰辅酶A和胆碱在胆碱乙酰转移酶的作用下生成。

朊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其检测

食品微生物学进展课程论文 题目:朊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其检测 姓名:费鹏学号26 专业:粮食、油脂和植物蛋白工程 指导教师:陈福生职称教授 中国·武汉 二○一二年一月 朊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其检测 摘要:朊病毒病是人和动物的一种致死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羊骚痒病,疯牛病,以及人的克—雅氏综合症。其致病因子被认为是一种由正常细胞PrP蛋白经非正常折叠所形成的蛋白质(PrPsc)。本文对其理化性状、致病机理以及检测方法加以综述。 关键词:朊病毒;羊骚痒病;疯牛病;克—雅氏综合症;致病机理;Abstract:Prion diseases is a family of fatal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in both huma -ns and animals,including scrapie in sheep,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 in cattle and

Creutzfeld-Jakob Disease(CJD) in human.The pathogenic factor of these diseases is thought to be a abnormal isoform protein(PrP Sc) of a normal cellular protei -n-PrP C. In this review the present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physico-chemical featur -es of prion, prion pathogenesis as well as detec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Keywords: prion; scrapie; BSE; CJD; pathogenesis; 朊病毒,也称为朊粒,是一种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传染因子。它是动物和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loathy, TSE)的主要致病因子。1982年Prusiner提出“唯蛋白”假说,以后Weismann等人对其逐步完善,并成为目前的主流学说。该假说认为:TSE是哺乳动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细胞 PrP(Cellular Isoform of Prion Protein,PrP C)转变为致病性的异常痒病型PrP(Scrapie Isoform Of Prion Protein,PrP Sc)所致。PrP Sc 在感染动物脑内形成不溶性的、抗蛋白酶的积聚物而引起动物发病,1985年英国爆发疯牛病后,朊病毒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朊病毒蛋白的结构特征、生化特性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刁小龙,2007)。 由朊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有在动物中有羊瘙痒病(scrapie of sheep and goat)、水貂传染性脑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alopathy,TME)、鹿慢性退行性变(Chronic Wasting Disease

有关朊病毒的几个经典实验

有关朊病毒的几个经典实验 近年来不断爆发的疯牛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医学上称疯牛病为牛脑海绵状病,是牛的一种致命性神经系统疾病。现在我们知道朊病毒(prion)是引起动物及人的一种传染性病原,疯牛病.羊瘙痒病、人类海绵状脑病等都是感染朊病毒后发病的。 其实大约在300年前,人们已经注意到绵羊身上患的“羊搔痒症”,其症状表现为: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烦躁不安,奇痒难熬,直到瘫痪死亡。为了搞清该病的致病因素,科学家们进行了许多实验。 实验一:病毒与细胞不同,一般小于100纳米。科学家(斯但利?普鲁辛纳)将患病脑组织提取液过滤后的滤液去感染正常动物,动物得病。该实验说明病原不是细胞类生物而应该是病毒类。 实验二: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T·Alper用紫外线等手段破坏患有羊瘙痒症(羊的类疯牛病)羊的脑组织中的核酸后,再将抽提物注射到健康脑中,仍有感染能力。因为有核酸的病原体在破坏核酸后会丧失感染能力,于是,她提出疑问:瘙痒症的感染因子可能不含核酸? 后来,美国有位年轻人普鲁辛纳意识到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问题,立即进行了研究。 实验三:普鲁辛纳用多种理化因素,如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超声波以及80~100℃高温、甲醛、羟胺、核酸酶类处理病原,病原仍然具有感染性。这些因素都是破坏核酸的,而病原对此表现出相当的耐受能力。他再用破坏蛋白质的蛋白酶K、尿素、苯酚、氯仿等处理病原,处理后的病原不会感染正常动物。总的来说,凡能作用于核酸并使之失活的方法,均不能导致朊病毒失活;凡能使蛋白质消化、变性、修饰而失活的方法,均可能使朊病毒失活。由此可见,病原本质上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 实验四:普鲁辛纳(1991)对羊瘙痒病感染的培养细胞进行脉冲跟踪实验,证明正常的prp c 转变为prp sc是以prp sc为模板,结合prp c使它转换成与prp sc相同的构象。 普鲁辛纳历经8年研究证实这个感染物确实不含核酸而只是蛋白质,且起名为朊病毒。朊病毒的致病蛋白有两种表现:正常型(PrP C)和致病型(PrP sc)。普鲁辛纳凭借对朊病毒的研究获得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实验五:Btieler等(1992)进行了小鼠感染性试验,在感染了羊瘙痒病的小鼠体内提取出prp sc蛋白,注射到受体小鼠中,结果受体小鼠感病致死,如果受体小鼠是“敲除”了prp基因的小鼠(体内不能产生prp c蛋白,但能正常生活)却能抗朊病毒。此实验证明了两点:一是动物内源性prp c蛋白对感染是必需的,可能是因为它提供了能转化成具感染性病原体的原材料;二是疾病的引起不是因为去除prp c,因为没有prp c的小鼠能正常地存活,为此合理地推断感染病由于prp sc蛋白具有“自我为模板”的功能。 朊病毒的繁殖过程实际上就是朊病毒PrP SC和PrP C结合,以PrP SC为模板把PrP SC的立体构型的信息输入到PrP C的过程。有人认为这是个繁殖过程,自然就是一个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只不过这种遗传过程是蛋白质和蛋白质之间遗传信息的输出与输入的过程。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 朊病毒和其它病毒不同:首先它没有核酸只有纤维状蛋白质,是正常立体结构的蛋白质由良性转为恶性,由没有感染性转化为感染性;其次它没有病毒的形态,呈纤维状;第三它

人类朊蛋白疾病(一)

人类朊蛋白疾病(一) 【关键词】朊蛋白 【摘要】朊蛋白(prionprotein,PrP)是一种能在动物和人类中引起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传染性蛋白颗粒,疾病型PrP是PrPC的同质异构体,称为PrPSC,这是真正意义的致病物质,也称为朊病毒。因其主要侵犯大脑,不发病无法实施治疗,一旦发病为时已晚,所以人类朊蛋白疾病很可能是21世纪医学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朊蛋白;早老性痴呆;朊病毒 【Abstract】Thealbumenofprotein(prionprotein,PrP)isakindofinfectivealbumenparticlethatcancausethedegenerationdiseaseof manykindsofcentralnervoussystemamongtheanimalandthemankind,diseas e-specifictypePrPisthehomogeneityofPrPCcalledPrPSC.Thisisapathogenicm aterialinarealmeaning,calledtheprionvirustoo.Becauseitinfringesthebrainm ainly,andunableunabletobedetecteduntillillnesshavecomeon,whenitislatet otreat,humanproteinalbumendiseaseispossibletobecomeadifficultproblem inthe21thmedicalcentury. 【Keywords】prionprotein(PrP);Creutzfeldt-Jarobdisease(CJD);scrapieprionprotein(PrPSC) 美国神经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家StanleyBPrusiner发现Prion蛋白,Prusiner也因此荣获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Prusine认为PrP的错误折叠或通过使其他蛋白质的错误折叠进而引起脑组织的海绵状病变,

朊粒是一种蛋白质传染颗粒

朊粒是一种蛋白质传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它最初被认识到是羊的瘙痒病的病原体。这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在200 多年前就已发现。1935年法国研究人员通过接种发现这种病可在羊群中传染,意味着这种病原体是能在宿主动物体内自行复制的感染因子。朊粒同时又是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如库鲁病(Kuru)和克—杰氏综合征(Creutzfeldt-Jacobdisease,CJD)的病原体,也可引起疯牛病即牛脑的海绵状病变(bovin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以后的研究证明,这种朊粒不是病毒,而是不含核酸的蛋白质颗粒。一个不含DNA或RNA的蛋白质分子能在受感染的宿主细胞内产生与自身相同的分子,且实现相同的生物学功能,即引起相同的疾病,这意味着这种蛋白质分子也是负载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这是从根本上动摇了遗传学的基础。 实验证明,朊粒确实是不含DNA和RNA的蛋白质颗粒,但它不是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也不能自我复制,而仍是由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种正常蛋白质的异构体。 基因编码 哺乳动物细胞里的基因编码产生一种糖蛋白PrP。人的PrP基因位于20号染色体短臂,PrP由2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氨基端有2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在正常脑组织中的PrP称为PrPc,相对分子质量为33 000~35 000,对蛋白酶敏感。在病变脑组织中的PrP称为PrPsc,相对分子质量为27 000~30 000,是PrPc中的一段,蛋白酶对其不起作用。现在知道,PrPc和PrPsc是PrP的两种异构体,氨基酸组分和线性排列次序相同,但是三维构象不同。PrPc的结构中。螺旋占42%,β片层占30%;PrPsc则是。螺旋占30%,β片层占43%。PrPc的4条。螺旋可以排列成一个致密的球状结构,这个结构的随机涨落(stochastic fluctua—tion)会长成部分折叠的单体PrP*,这是一种中间体,即PrP*可以生成PrPc,也可以生成PrPsc。一般情况下,PrP*的含量极少,所以生成的PrPsc极少。可是外源的PrPsc 可以促使PrP*变成PrPsc。PrPsc的不溶性使生成PrPsc过程成为不可逆转。PrPsc在神经细胞里大量沉积,引起神经细胞的病变,破坏了神经细胞功能。因此,PrPsc感染正常细胞后,可以促使细胞内生成更多的PrPsc,PrPsc 逐渐积累,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才会引发疾病,这也就是这种神经退化性疾病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的原因。所以说,PrPsc进入宿主细胞并不是自我复制,而是将细胞内基因编码产生的PrPc变成PrPsc。由此可见,中心法则是正确的,至少在目前还是无需修正的。

朊病毒蛋白

朊病毒蛋白有两种构象:正常型(PrPc)和致病型(瘙痒型)(PrPsc)。 两种构象的蛋白由同一染色体基因(PRNP)编码,其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两者的分子量均为33~35 KD。 PrPC和PrPSc虽然具有完全相同的一级序列,但因构象上的差异导致生化性质显著不同: PrPC是可溶的单体,以α螺旋为主,易被蛋白水解酶K降解; PrPSc高度不溶,β折叠含量高,极易形成抗蛋白酶K水解的多聚体。 PrP的构象变化造成了其理化和生化性质的显著变化。朊病毒蛋白正常的构象PrPC没有致病性, 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成致病型PrPSc这种异常构象,从而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发生。 朊病毒的复制机理: 这种具有感染性的因子主要由被称为PrP的蛋白质组成的。这种蛋白质可以在细胞的质膜上找到(具体功能还不了解),但是与具有感染性的因子PrpSC与正常因子PrPC在形状上有一点不同。科学家推测这种变形的蛋白质会引起正常的PrPC转变成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这种连锁反应使得正常的蛋白质和致病的蛋白质因子都成为新病毒的材料。在这个假说被提出来以后,产生PrP的基因被抽离出来,产生不同形状的突变基因被成功的定义和复制,研究实验鼠的结果为这个假说提供了支持,这些证据是强有力的,但并不是无可争议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朊病毒蛋白是人和动物正常细胞基因的编码产物(人的该基因位于第20号染色体短臂)。 致病型(PrPsc)蛋白作为“种子”,诱发正常型(PrPc)蛋白转变为致病型。 朊病毒的致病机理: 朊病毒通过不断聚合,形成自聚集纤维,然后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堆积,最终破坏神经细胞。 根据脑部受破坏的区域不同,发病的症状也不同,如果感染小脑,则会引起运动机能的损害,导致共济失调;如果感染大脑皮层,则会引起记忆下降。变异性克雅氏病的致死率较高。

朊病毒结构研究和致病机理分析

朊病毒结构研究和致病机理分析 摘要 朊病毒病是人和动物的一种退行性脑病,主要包括羊骚痒病,疯牛病,以及人的克雅氏综合症等。其致病因子被认为是一种由正常细胞PrP蛋白经非正常折叠所形成的蛋白质(PrPsc)。PrPsc和PrPc来自于同一基因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但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科学界认为朊蛋白是一种不含核酸和脂类的疏水性糖蛋白 关键词:朊病毒PrPc PrPsc 重组朊蛋白高级结构 朊病毒(Prion Protein , PrP)是一种蛋白质亚病毒,是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病毒, 形态特征为小型蛋白质颗粒,大约有250个氨基酸组成,大小仅为最小病毒的1%。它是由动物机体中高度保守的朊病毒蛋白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并能在机体的多种细胞中表达,在中枢神经系统及神经元细胞中表达量最高。朊病毒具有两种不同的分子构象:一种是存在于正常机体或感染动物的细胞中,没有致病作用,称为细胞朊蛋白(PrPc),另一种是仅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细胞中,称为朊病毒蛋白(PrPsc)。两种蛋白的一级结构完全相同,但二极结构及高级结构则有着显著差异。此种病毒可导致库鲁病(Ku-rmm)、克雅氏综合症(CJD)、格斯特曼综合症(GSS)、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FI)等常见人类疾病以及羊瘙痒病和疯牛病等动物 疾病[1]。朊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使用动物肉骨粉饲料、牛骨粉汤;医源性感染,如使用脑垂体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和硬脑膜移植、角膜移植、输血等。朊病毒特点是耐受蛋白酶的消化和常规消毒作用,由于它不含核酸,用常规的PCR技术还无法检测出来。 朊病毒的复制并非以核酸为模板,而是以蛋白质为模板。斯坦利由于发现PrPSC(一普里朊)和PrPC具有相同的一级结构而具有不同的二级和三级结构,打破了以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的定律,而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 1982年普鲁宰纳提出了朊病毒致病的“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以后魏斯曼等人对其逐步完善。其要点为: 1、朊病毒蛋白有两种构象:正常型PrPc和致病型PrPsc,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空间构想上的差异。PrPc仅存在α螺旋,而PrPsc有多个β折叠存在,后者溶解度低,且抗蛋白酶解; 2、PrPsc可胁迫PrPc转化为PrPsc,实现自我复制,并产生病理效应; 3、基因突变可导致细胞型PrPc中的α螺旋结构不稳定,至一定量是产生自发性转化,β片层增加,最终变为PrPsc型,并通过多米诺效应倍增致病[3]。 朊病毒的一级结构 PrP前体全长为253个(人)~264个(牛)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3~35KD。 PrP前体的N端的22个疏水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序列。C端的23个(人为22个)疏水氨基酸残基是糖基磷酸肌醇结合位点(GPI)。这两部分将通过翻译后修饰水解除去,因此人的成熟PrP 仅为中间的第23位~第231位氨基酸共209个残基组成的序列。N端的23~95位氨基酸残基之间有一个富含组氨酸和甘氨酸的八肽重复区(PHGGGWGO)(51~91位氨基酸),第96~112位氨基酸序列是PrP的结构控制区,113~135位有一段跨膜区,135~231位之间是3个束状螺旋区域[4]。 成熟的PrP分子有两个N型糖基化位点,分别为第181位和第197位的两个天冬酰胺(Asn)残基,在第179位和第214位的两个半胱氨酸(Cys)残基之间有一个二硫键,第183位和

朊病毒

朊病毒 朊病毒 朊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是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病毒。1997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获得者美国生物学家斯垣利·普鲁辛纳(S. B. Prusiner)就是由于研究朊病毒作出卓越贡献而获此殊荣的。朊病毒不仅与人类健康、家畜饲养关系密切,而且可为研究与痴呆有关的其他疾病提供重要信息。就生物理论而言,朊病毒的复制并非以核酸为模板,而是以蛋白质为模板,这必将对探索生命的起源与生命现象的本质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文名称: 朊病毒 英文名称: prion 其他名称: 普里昂 定义: 可以引起同种或异种蛋白质构象改变而致病或功能改变的 蛋白质。最常见的是引起传染性海绵样脑病(疯牛病)的蛋白质。

目录 简介 病毒概述 病毒研究 病毒特性 传播史 病毒种类 朊病毒的发现 认识朊病毒的过程 朊病毒的性质与结构 朊病毒病 致病机制 朊病毒病的病原体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朊病毒并不引起全部动物致病疯牛病能否传染给人 朊病毒发现的意义 朊病毒研究两获殊荣 疯牛病扯出朊病毒 致死的慢病之源 国际研究 传播途径 预防

朊病毒的变性蛋白质假说 简介 病毒概述 病毒研究 病毒特性 传播史 病毒种类 朊病毒的发现 认识朊病毒的过程 · 朊病毒的性质与结构 · 朊病毒病 · 致病机制 · 朊病毒病的病原体究竟是什么 · 为什么朊病毒并不引起全部动物致病· 疯牛病能否传染给人 · 朊病毒发现的意义 · 朊病毒研究两获殊荣 · 疯牛病扯出朊病毒 · 致死的慢病之源 · 国际研究 · 传播途径 · 预防

朊蛋白病

朊蛋白病 朊蛋白病(prion disease)是由朊蛋白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亦称朊病毒病、蛋白粒子病、感染性海绵状脑病、亚急性海绵状脑病等。朊蛋白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中枢神经慢性非炎性致死性疾病。 朊蛋白(prion)并非病毒,而是一种特殊的具有感染性质的蛋白质,简称PrP。PrP自身不具备核酸,但却可直接指导宿主细胞的核酸合成变异朊蛋白(即不溶性朊蛋白)。健康人体的CNS细胞表面也存在朊蛋白,称为PrP C,是保持神经系统信息传递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若发生基因突变,则可使可溶性PrP C转变成不溶性的PrP SC。 目前已明确的人类朊蛋白病有:Creutzfeldt-Jakob病(CJD)、GSS病、Kuru病及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四种。已明确的动物朊蛋白病为:疯牛病、羊瘙痒病等。动物朊蛋白病和人朊蛋白病在病原学、病理特点和症状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均极为相似。 Creutzfeldt-Jakob病(克-雅病) CJD病是指由朊蛋白感染而表现为精神障碍、痴呆、帕金森样表现、共济失调、肌痉挛、肌肉萎缩等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又称为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corticostriatal-spinal degeneration)、亚急性海绵状脑病(subacut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等。本病好发于50-70岁人群,男女均可发病,感染后的潜伏期为4-30年。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CJD病因可概括为外源性PrP感染和内源性PrP基因突变。外源性的医务人员应避免身体破损处、结膜和皮肤与患者的CSF、血液或组织相接触。新变异型CJD被认为是牛海绵状脑病即疯牛病传播给人类所致。内源性为家族性CJD患者自身的朊蛋白基因突变导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PrP SC会促进PrP C转化为越来越多的PrP SC,致使神经细胞逐渐失去功能,导致神经细胞死亡,而引起CNS发生病变。 二、临床表现 CJD分为:散发性、遗传性、医源性和新变异型四种类型。CJD起病多为慢性或亚急性,缓慢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皮质功能损害、小脑功能障碍、脊髓前角损害和锥体束损害等症状及体征。依据临床表现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