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版《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方汉奇版《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方汉奇版《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35分)5*7=35 (其中,*标记表示重要)

1、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传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Ps:时间:1833年8月1日-1838年10月

创办人和主编:郭士力,普鲁士传教士。他带着搜集情报的使命来到中国,用华名、着华装、讲华语、认义父,以“归化华人”的身份进入广州,以免费给人看病的手法笼络人心,通过贿赂得到地方官的默许。

创刊地:广州

性质:宗教性报刊

编辑方针:重视新闻与言论

内容: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

新闻信息的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量来自广州、澳门的新闻

时间:1833——1838

3、《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4、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5、邵飘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1926年,因得罪奉系军阀,被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6、反“客里空”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惯于弄虚作假的记者。针对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1947年,《晋绥日报》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1947年6月《晋绥日报》刊登了剧本中有关客里空的情节,并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求肃清虚假新闻。并承认自己新闻业务方面的作风问题,克服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发扬新闻必须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这说明运动是沿正确轨道进行的。由于反“客里空”运动在各解放区具有普遍意义,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运动在各解放区普遍开展。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

促进了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改造,对于坚持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对于密切联系群众,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左”倾影响,运动后期也出现了偏差。“客里空”的问题在思想上属于认识问题,在业务上属于作风问题,但是有的领导人和新闻单位却强调追根寻底,“清除阶级异己分子”。

7、台湾报禁

“一报三禁”:1951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全省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今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第二年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刊登记”。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称为“报禁”,它包括“三限”,除上面的限证外,还有限张、限印。

8、定本制度: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9、《京话时报》: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1904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政治倾向保皇立宪。该报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目的是“开民智”。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为扩大影响,该报在京城菜馆设讲报处,街巷设阅报牌。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

10、戈公振:我国20世纪20-30年代初著名的爱国进步新闻记者,新闻学者,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拓荒者。1913年,进入上海报界,曾任《时报》总编辑。1920年,他创办的《图画时报》在我国画报史上展开了新的一页。在此期间,他编译了《新闻学撮要》、写出了《中国报学史》,最早论述了我国报刊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泛论新闻学和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先河。成为研究中国文化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文献。戈公振先生对我国新闻事业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第一次确立了报学史的研究是一门学问。1925年后,他先后在上海几所大学新闻系任教,举办各种新闻讲习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新闻人才。

*11、《救亡日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文化界统一战线的报纸。名义上是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实际由中共领导。1937年在上海创刊,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郭沫若任社长,夏衍、樊仲云人总编。

12、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 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徐宝璜、一是邵飘萍。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 期《新闻周刊》,是我国早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学会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新闻学研究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毛泽东当时正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他参加该学会,并取得了听讲半年的证书。他一生重视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和学会给予的良好熏陶是密不可分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有些会员,如高君宇、罗章龙等,后来都曾担任中共早期报刊《劳动音》、《向导》周报、《工人周报》、劳动通讯社等的出色记者和编辑。

13、《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这是1948年毛泽东在接见《晋绥日报》工作人员时发表的讲话。毛泽东对该报1947年以来在土地改革的宣传中的经验与教训作了系统的分析,并结合该报的实践,论述了新闻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总结了解放区新闻事业反右反“左”的经验教训,指出在新闻工作中要经常开展这两项斗争。阐明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他指出报纸应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论述了无产阶级办报应有的方针和风格。他指出,在方针上,应坚持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相结合;在风格上,坚持真理应旗帜鲜明。强调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注意加强学习。向群众学习、向社会

学习。

*14、左叶事件:1957年4月1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刘少奇的陪同下参观农业展览会,期间,时任农业部部长助理的左叶与摄影师韩德福发生了争执,左叶出言不逊,引起各报记者反感。第二天,各报对左叶的行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评和讽刺。5月11日,新华社又发了通稿,使这件事影响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引发了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工作者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

一、简答题(40分)10*4=40

1、简述韬奋的报刊思想?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政论家,杰出的新闻记者。他一生主办过6 刊1 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出版了几十本译著。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的传播思想即人民报刊思想,并由此阐发出了重视受众的理念。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解放事业为目的,是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指导思想。

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

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第三、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第四、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2、如何客观评价在华外报网?

一、在华报网:主要城市有香港、上海、广州

二、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1 外人在华办报是一种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活动;

2 外报的出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

3 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3、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及其特点如何?

自70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走向高潮,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因此,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特点:(1)报刊数量大;(2)办报地区广;(3)报刊品种多。

这次高潮的主流,则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维新为主旋律的政论性报刊。*4、《解放日报》整风运动的成效和意义如何?

《解放日报》:1941年抗战时期在延安创刊的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它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在了新闻界改革的最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1942年开始的整风改革,《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报的工作人员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大大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提出了以下新闻理论问题:

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批判唯心主义的新闻观,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实。

第二、确立"全党办报"思想,批判"同人办报"观点。

第三、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观点。

第四、提倡"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点,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

第五、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反对党八股。

第六、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第七、坚持党性原则。

意义:经过整风改革,不仅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深入改革,同时还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理论。

Ps:**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取得了哪些成就? **

1、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的影响。

2、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

3、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

4、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5、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5、“第三条道路”报刊的产生背景和结局如何?

1948年,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宣传活动达到了高峰。"第三条道路"出现于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既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也反对苏维埃式的人民政权,而主张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代表人物多是民主党派成员。代表刊物有《观察》、《新路》、《大公报》、《文汇报》等。

对于"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国民党当局始终采取弹压政策。在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中,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队伍。1949年6月,上海《大公报》发表《新生宣言》,标志着新记大公报时代的正式结束。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产,其宣传活动也戛然告终。

6、文革小报的特点如何?

小报的特点:印数不平均,其中多为不定期出版,随出随停,随意性较大,大多没有正式、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部门进行申请、注册登记。

小报的兴衰:小报兴起的初期,正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党、政、文化组织陷于瘫痪,社会信息渠道不畅,宣传工具缺乏的时候,小报满足了人们了解各种情况的愿望,提供了一种渠道传达从大报和正规报纸看不到的信息,也是新出现的基层群众扩大自己影响的最得心应手的工具、武器。但是,小报毕竟是时代的特殊产物,快速发展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它是无政府主义的体现,缺乏最基本的纪律约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混乱,这也是中央不得不对小报进行管理的主要原因。随着各种群众组织的解体和消失,各大学的停办和学生的上山下乡,文革小报慢慢推出历史舞台。

7、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事业在新闻观念上的变化有哪些?

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事业发生的最大变化首先体现在新闻传播观念上。从摒弃阶级斗争论到继承发展喉舌论,从承认新闻是一门科学,承认新闻事业具有其自身的传播规律开始,到引进西方传播学的观念开始舆论学研究,受众研究,在不同阶段,新闻观念的革新总是与新闻实践密切相连。没有新闻观念的变革,就没有新闻改革的深入。因此,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论与喉舌论的同时,我们也借鉴西方传播学的观点,丰富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

8、简述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

a.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

(1)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和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

(3)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

b.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哪些主要特点:

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改组后的《新青年》,增设了《编辑室札礼》专栏,加强编者和读者的联系,听取读者批评,改进工作。

二、论述题(25分)

1、论述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2、总结我国新闻通讯社的发展历程

答题要点:

一、名词解释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

(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

(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

(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4)代表著作

(三)关于事件:

(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3)起因、经过、影响

二、论述题

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完整版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巨变表现: ●总体趋势:资本主义产生,封建制度解体,完成了由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 社会的过渡。 ●经济:手工工场出现,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新航路开辟 殖民掠夺 ●政治:民族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 ●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文化:思想意识发生重大变化,进行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思想领域开展 反封建斗争。 第一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 知识结构: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剩余产品(根本原因) 雇佣劳动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 国内:强制剥削农民土地(eg:圈地运动)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15世纪 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 手工工场诞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特点:手工劳动、分工协作] 第二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B 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共性:确定的疆土; 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 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民族意识增强)

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政治上的统一) 二、君主专制 1、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 2、形成背景: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①封建贵族总体上已丧失昔日的权威,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②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③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历史作用 ①加强中央集权,大家地方割据势力。 ②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发展迅速。 第三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 ?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A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社会根源:寻金热 ②诱因:《马克波罗行纪》 ③经济根源:15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发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和获得更多货币。 ④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建立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促使欧洲各国开始寻找新航路。 2、条件:地图学说日益流行 ①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地图绘制技术先进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 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

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而当时的中国却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加上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主要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国人对近代报刊还是很陌生的,多数人不知报刊为何物。把西方的新闻理论一下子引入中国加以实践,在当时的情形下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太平天国始终处于战争的氛围中,形势不稳定,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但是,洪仁玕为太平天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办报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却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从林则徐的译报、开眼看世界,到后来王韬的办报、宣传变法。洪仁玕的新闻理念设计是一个过渡环节,展现了中国新闻思想逐步递进的过程。 (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随着维新变法思潮在中国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化的报纸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关于报纸的性质和办报的意义的讨论也就越来越多。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1)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汇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传播渊源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 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 3.竹、露布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三.敦煌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 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 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竹筹、揭帖、旗报、排报 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 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收受)(发抄)(抄传发行) 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 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 4.提塘报房:雍正 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 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 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三章 向西方学习与国人办报发轫【圣才出品】

第三章向西方学习与国人办报发轫 一、概念题 1.王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人大2004年研] 答: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1867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循环日报》[人大2007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华中师大2004~2005年研;山东大学2005年研] 答:《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1)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是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2)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①这一时期经济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a.在“大跃进”时期,报纸数量激增,诞生了大量的县级报纸、企业报、农民报,广播电台也遍地开花。 b.到了经济紧缩期,由于纸张紧缺,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报纸数量大减,报纸的版面、印数也随之大量削减,许多广播电台也成了哑巴。 c.从经济调整期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渡过了凋零期开始复苏,但这种复苏极其短暂,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重新跌入低谷。 ①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每一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的“左”倾路线不断加剧。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传媒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了“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穷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一些新闻报道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教训极

其深刻。 ②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许多可贵的探索活跃了当时的新闻界,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使新闻理论工作者与新闻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建国后的新闻传播活动成为可能。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很多研究者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动辄得咎的形势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 ③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党和政府主管宣传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一起对新闻工作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0年冬以后,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工作有了一定的改进,传媒的知识性、趣味性得到了加强,新闻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试图在实践中拓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动活泼的新闻工作道路,但这些探索和1956年新闻界的改革一样来去匆匆,不得不让位于现实的政治需要,淹没在阶级斗争的大潮中。 2.通过了解“左叶事件”以及《光明日报》、《文汇报》在整风运动中的命运,分析这十年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背景。 答:(1)“左叶事件”及《光明日报》、《文汇报》在整风运动中的命运 ①“左叶事件”是1957年新闻界积极“鸣放”、帮助共产党整风的时候,发生的轰动新闻界的事件。事件的起因是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与当时采访的记者发生冲突,随后报纸上出现了大量批评左叶,讨论新闻工作者地位,反官僚主义的文章,还召开了两次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但不久《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两次座谈会作了完全不同的评价,还将“左叶事件”说成是“新闻界右派分子向党的新闻事业发动进攻”,一些老同志被迫一次次检讨。由此,新闻界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逐渐升温。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圣

第三章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人对西人办报活动的模仿和跟进 1.国人最初对报刊的关注 对待新式报纸,国人最初的态度是抵制,但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衰弱,西方势力在中国的强大,西方带来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思想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作为新知识植入中国的重要载体的报刊,渐为国人所接受。 (1)清末官员的译报活动 译报是国人接触外报的开始。清末洋务派高官常有内部译报活动。 ①“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

1839年林则徐为禁烟来到广州,为了解“夷情”,他组织翻译团队,购进各地报纸进行翻译,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称为“澳门新闻纸”。这是中国最早的译报,对于当时政府机构了解外情起到一定作用。 在该报基础上,林则徐选择部分内容加工、润色,编成《澳门月报》,后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受林则徐影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夷情备采”的译报思想。 ②《西国近事汇编》 译书译报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1868年6月,江南制造局附属机构翻译馆建成,1873年4月起着手译报,名为《西国近事汇编》,连续出版到1899年,对当时国人了解世界大事有极高参考价值。 (2)洪仁玕的报刊理想 洪仁玕(1822—1864年),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报刊思想。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报刊思想如下: ①报纸是沟通社会各阶层信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农商览之得以通有无。” ②报纸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手段,可以通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③提出设具有独立功能的“新闻官”,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进行监督,以便加强中央政府权力。还设想允许民间办报。 ④提出了报纸的文风问题。洪仁玕提倡浅明文体,并把真实作为新闻文风的首要标准和最高原则。 洪仁玕的这些新闻思想主张虽然没有实践的机会,但这毕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关于新闻事业的设计思路,显示出近代国人把近代新闻业嵌入国家制度及其所起作用的构想。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的历史考察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的历史考察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是在近代民主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l644年,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作为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权利的强大武器。18世纪,西方新闻出版自由从理论斗争逐步进入实践范畴,持续 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如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和同年经国会通过、179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它们激励着人们同集权专制 政治进行不懈斗争,持续取得胜利。“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 到19世纪,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扩张 热潮,商人和传教士接踵而至,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逐渐在古老中 国打开了思想的缺口,持续萌发成长。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西方自 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却因为研究者资 料和视野的差异,学术纷争持续,需要利用新史料和新视野对它重新 进行历史考察,以修正对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 史认识。 一、两种相异的新闻自由起源观点 目前,学术界关于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过程 有两种相异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刊登 的文章《新闻纸略论》最早在中国传播了出版自由理念,如《中国新 闻事业通史》记载:《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12月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书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纸情况和新闻自由观念的专文”。在目前人大版和复旦版中国新闻史教材以及诸多专著,如《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中国新闻史新修》《中国 新闻史》等支持该观点,但修正了该文发表的时间为1834年1月。第 二种观点认为:《广州纪录报》所载的《印刷自由论》是东方报刊上 第一篇介绍西方出版自由理念及天赋人权学说的文章,如台湾政治大 学新闻学系赖光临先生《中国新闻传播史》认为:“马礼逊在《广州 纪录报》(CantonRegister)发表了一篇《印刷自由论》,申论天赋 人权,所有人均得享有发表及印行自己意见的自由。强调政府无权减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 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发源地:意大利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成就: (1)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2)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 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英国《权利法案》 颁布时间:1689年 制定机构:英国议会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 作用: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6、美国独立战争重要事件时间表

①开始:1775、4,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美国诞生于1776、7、4(国庆节),标志是《独立宣言》的发表 ③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④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7、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8、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0、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1、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12、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3、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2)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14、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 (1)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 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②早期的口头广告、音响广告和悬帜广告随集市贸易的出现而出现。 ③关于传播功能、传播效果、传播心理、传播技巧、传播道德乃至于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的理论著作和思想家开始出现。 (3)汉代以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开始多元化。 汉代以后,随着邮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传播载体逐渐以竹简、木简、绢帛和纸为主,传播距离扩大,时效性增强。 (4)三国两晋时代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发达。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童谣和谣言也是社会上普遍采用的传播手段。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复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 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 年1 月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 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 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 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 世纪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 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 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三章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与新闻事业曲折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与新闻事业曲折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大跃进”[清华大学2007年研] 答:“大跃进”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大跃进”运动是建国后的中国所经历的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 2.《海瑞罢官》[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学习海瑞精神,时代需要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忠臣。6月,明史专家吴晗应胡乔木之约,根据毛泽东的精神为《人民日报》写《海瑞骂皇帝》一文,发表于6月16日的《读书札记》栏目。庐山会议之后,胡乔木又约吴晗为《人民日报》再写一篇关于海瑞的文章,这便是9月21日发表的《论海瑞》一文。同年北京京剧团请吴晗写一部关于海瑞的戏。吴晗于1960年年底将剧本写成,初名《海瑞》,后接受别人的意见改为《海瑞罢官》,于1961年正式演出。 3.《红旗》杂志 答:《红旗》杂志是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于1958年6月1日在北京创刊,中共中央

主办,总编辑是陈伯达。该刊是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出版的中央理论刊物,旨在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阐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理论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经济、政治、哲学、历史、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1988年6月,《红旗》杂志停刊。 4.穆青[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研] 答:穆青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激流,因而读来引人入胜。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长,为中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5.左叶事件 答:左叶事件是1957年新闻界积极“鸣放”、帮助共产党整风的时候,发生的轰动新闻界的事件。当时,左叶是农业部部长助理,4月17日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陪同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会时,左叶在场维持秩序与记者发生争吵,出言不逊,引起各报记者的反感。第二天,《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均以“记者专电”的形式报道了这件事。5月11日,新华社又发了通稿,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引起了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以“左叶事件”为契机,新闻界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逐渐升温。反右派斗争开始后,曾就“左叶事件”发表批评意见的报纸和个人纷纷公开作了检讨。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邸报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第一节概说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3.1 结构脉络图 3.2 本章要点详解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 (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839年3月,前往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主张报纸上应“广译五洲近事”,其思想和林则徐相通。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的译报思想。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

(即报纸)等主张。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 接着又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王韬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报纸的功能和作用。王韬认为报纸的功能有四项,即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③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报纸的文风。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一、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和“韬奋精神” 1.什么是“韬奋精神”? 答: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2.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答:(1)1926年主编《生活》周刊,从此开始新闻生涯; (2)1934年2月10日,《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主编。 (3)1933年7月—1935年8月,游历欧美多个国家,撰写新闻通讯30多万字,后来汇集成《萍踪寄语》。 (4)1935年3月27日,邹韬奋回国,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鲜明地提出“团结抗日,民主自由”的主张。 (5)1936年3月7日,生活书店创办《永生》周刊,作为《大众生活》周刊的继续。 (6)1936年6月7日,《生活日报》在香港创刊,这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张日报。 3.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思想。 答:第一,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第二,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第三,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第四,文风要“明显畅快“。 第五,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第六,新闻工作者应“视事业如生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新闻属性的讨论及取得的共识有哪

些? 1979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会议围绕“文化大 革命”中新闻工作所犯的错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讨如何蒋新闻宣传工作的 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 三、新闻总署是怎样的一个机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是国务院主管新闻出版事业 和著作权管理的直属机构。在著作权管理上。以国家版权局名义对内对外单独 行使职权。 四、政论文体与报章文体 1.《循环日报》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 特点: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感情,后来逐步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 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王韬的政论文章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2.维新派报刊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报章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的,但当时没有形成气候,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