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

摘要:“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培养卓越机械工程师的核心课程。论文在分析“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教学建设,重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建设,注重培养能力;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风改进”的课程建设内容,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机械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建设

0引言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学科,是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的核心课程[1]。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进一步拓宽工程教育视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2-3],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机械工程专业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过程中,严格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际需要,必须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

1建设目标

基于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在培养卓越机械工程师中的重要性,结合作者多年本科教学工作经验,“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1)课程内容多、课时少,重理论、轻应用、课程结构不太合理,课程重点不突出;(2)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不系统,学生普遍存在工程实践能力差,不能学以致用;(3)课程评价考核手段简单,考核指标单一,未形成有效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不能促进学风好转。本项目针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建设目标为:(1)通过以教学内容重组、突出实例教学、发挥工具软件辅助功能等内容的课堂教学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通过重新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实验教学建设,彻底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3)通过项目化考核、过程化考核、考核指标综合化等内容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风改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2建设思路

为了解决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提出“课堂教学建设,重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建设,注重培养能力;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风改进”的课改主要内容,具体课程建设思路:

(1)课堂教学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了工科教育回归工程,面向工业应用;因此,在这种应用的思想指导下,我们需要对课程课堂教学进行建设。“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授课内容包括大量公式推导,要求有很强的数学基础,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在保持完整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对理论公式冗长推导过程进行除去,着力减少单纯的理论教学比重,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授课内容中增加工程案例分析,突出工程背景的应用[4-5]。通过对教学内容重组,不仅保证卓越班的大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机械控制工程理论体系,而且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应用实例,为培养面向工业的卓越工程师提供保证。MATLAB是MathWorks

公司推出的数值计算软件,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控制领域[6];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其引入到教学中,使其充分发挥辅助教学的功能;通过MATLAB的控制系统工具箱能为实现实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提供了理想的工具,将MATLAB工具软件引入到“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堂教学,根据理论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将相应的MATLAB知识添加到课程教学。利用工具软件强大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课堂教学建设,通过对教学内容重组、突出实例教学、发挥工具软件辅助功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实验教学建设,注重培养能力

实验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质,培养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主要面向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应用型、实践性很强;实验教学环节应该对理论教学进行深化和补充,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8]。受条件限制,传统的“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验主要是验证性仿真实验,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不系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从实验室实际出发,根据实验层次的不同,积极开展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分别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实际动手操作与分

析综合能力;通过重新设置实验教学的内容,综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导。通过修改实验大纲、重置实验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加快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

(3)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风改进

“机械控制工程”课程的考核,多年来一直采用期末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考核指标和体系,更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9-11]。根据机械工程卓越班特点,重新设计“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在课程部分考核作业以项目的形式下达,有选择性地整理出几个适合的项目,工作量适中,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且项目的设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组进行,避免学生互相抄袭现象;项目化考核能够整体反映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化考核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一考定成绩。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具体情况,每学期进行若干次的课程警示;通过对少数考核不好的学生课程警示,引起他们足够重视,在课程的后半段加倍努力,让学生有补救的时间和机会;

对考核好的学生给予肯定,激发他们更多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设计课程考核指标,这些考核指标要求具体化、综合化;最终的总成绩应由考试卷面成绩、课堂和家庭作业成绩、平时考勤成绩、实验考核成绩等组成;并设置各种指标的权重,形成最终的课程考核综合化;使考核指标能够真实有效的反应学生掌握课程的实际情况,通过考核指标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促进学风的好转,有利于课程的教学改革良性发展[6]。

3结论

通过课堂教学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建设,培养学生能力;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风改进;使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迅速掌握该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真正成为“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自我管理、沟通良好、适应社会和工程实践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杨克冲,等.机械工程控制基础[M].第六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70-192.

[2]陈恒,李宏达,赵晓艳.基于微信的大学课堂点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2018,39(3):45-47.

[3]陈光胜,李郝林.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40-41.

[4]王艳辉.“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J].黑龙江教育,2008(10):43-44.

[5]刘进志,张学龙,盘存治.简析MATLAB在《控制工程基础》的教学中应用[J].决策管理,2009(7):82.

[6]姜文涛,刘荣海,杨迎春,等.基于MATLAB时频分析算法的滚动轴承故障研究[J].软件,2018,39(2):102-107.

[7]汪友生.电类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研究[J].软件,2018,39(3):99-101.

[8]陆蕴香.基于Labview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实验[J].机械工程师,2011(1):121-136.

[9]蒋国璋,汤勃,侯宇等.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与考核评价体系研究,2016(5):138-140.

[10]田文涛,张钊,张笑冰.基于SSH的学生成绩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实现[J].软件,2018,39(2):212-217.

[11]王雪梅,郭丽娜.基于SSH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2015,36(12):132-136.

(完整版)机械控制工程基础习题及答案考试要点

1-3 题1-3图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 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题1-3图 炉温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图 解 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c u 的平方成正比, c u 增高,炉温就上升,c u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 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f u 。f u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r u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e u ,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a u 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T °C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f u 正好等于给定电压 r u 。此时,0=-=f r e u u u ,故01==a u u ,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 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使c u 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下的控制过程: 控制的结果是使炉膛温度回升,直至T °C 的实际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T C ?→↑→↑→↑→↑→↑→↓→↓T u u u u u c a e f θ1C ↑ 系统中,加热炉是被控对象,炉温是被控量,给定量是由给定电位器设定的电压r u (表征炉温的希望值)。系统方框图见图解1-3。

1-5采用离心调速器的蒸汽机转速控制系统如题1-5图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当蒸汽机带动负载转动的同时,通过圆锥齿轮带动一对飞锤作水平旋转。飞锤通过铰链可带动套筒上下滑动,套筒内装有平衡弹簧,套筒上下滑动时可拨动杠杆,杠杆另一端通过连杆调节供汽阀门的开度。在蒸汽机正常运行时,飞锤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与弹簧的反弹力相平衡,套筒保持某个高度,使阀门处于一个平衡位置。如果由于负载增大使蒸汽机转速ω下降,则飞锤因离心力减小而使套筒向下滑动,并通过杠杆增大供汽阀门的开度,从而使蒸汽机的转速回升。同理,如果由于负载减小使蒸汽机的转速ω增加,则飞锤因离心力增加而使套筒上滑,并通过杠杆减小供汽阀门的开度,迫使蒸汽机转速回落。这样,离心调速器就能自动地抵制负载变化对转速的影响,使蒸汽机的转速ω保持在某个期望值附近。 指出系统中的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的方框图。 题1-5图蒸汽机转速自动控制系统 解在本系统中,蒸汽机是被控对象,蒸汽机的转速ω是被控量,给定量是设定的蒸汽机希望转速。离心调速器感受转速大小并转换成套筒的位移量,经杠杆传调节供汽阀门,控制蒸汽机的转速,从而构成闭环控制系统。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5所示。

南理工机械院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1模拟控制系统在阶跃响应下的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根据等效仿真原理,利用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分立元件构成电子模拟器, 以干电池作为输入信号,研究控制系统的阶跃时间响应。 二、实验内容 研究一阶与二阶系统结构参数的改变,对系统阶跃时间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 1.一阶系统阶跃响应 a. 电容值1uF,阶跃响应波形: b. 电容值2.2uF,阶跃响应波形:

c. 电容值4.4uF,阶跃响应波形: 2?—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 U r= -2.87V R°=505k? R i=500k? R2=496k 其中

T = R2C U c C:)=「(R/R2)U r 误差原因分析: ①电阻值及电容值测量有误差; ②干电池电压测量有误差; ③在示波器上读数时产生误差; ④元器件引脚或者面包板老化,导致电阻变大; ⑤电池内阻的影响输入电阻大小。 ⑥在C=4.4uF的实验中,受硬件限制,读数误差较大3?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a.阻尼比为0.1,阶跃响应波形: b.阻尼比为0.5,阶跃响应波形:

4.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 E R w ( ?) 峰值时间 U o (t p ) 调整时间 稳态终值 超调(%) 震荡次数 C. d. 阻尼比为0.7,阶跃响应波形: 阻尼比为1.0,阶跃响应波形: CHI 反相 带宽限制 伏/格

四、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在二阶模拟系统中 设置开关K1和K2 ,而且必须 同时动作? 答:K1的作用是用来产生阶跃信号,撤除输入信后,K2则是构成了C2的 放电回路。当K1 一旦闭合(有阶跃信号输入),为使C2不被短路所以K2必须断开,否则系统传递函数不是理论计算的二阶系统。而K1断开后,此时要让 C2尽快放电防止烧坏电路,所以K2要立即闭合。 2.为什么要在二阶模拟系统中设置 F3运算放大器? 答:反相电压跟随器。保证在不影响输入和输出阻抗的情况下将输出电压传递到输入端,作为负反馈。 实验2模拟控制系统的校正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校正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2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答案

习 题 2.1 什么是线性系统其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下列用微分方程表示的系统中,x o 表示系统输出,x i 表示系统输入,哪些是线性系统 (1) x x x x x i o o o o 222=++&&& (2) x tx x x i o o o 222=++&&& (3) x x x x i o 222o o =++&&& (4) x tx x x x i o o o 222o =++&&& 解: 凡是能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就是线性系统。线性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特性就是它满足叠加原理。该题中(2)和(3)是线性系统。 2.2 图(题2.2)中三同分别表示了三个机械系统。求出它们各自的微分方程,图中x i 表示输入位移,x o 表示输出位移,假设输出端无负载效应。 图(题2.2) 解: (1)对图(a)所示系统,由牛顿定律有 即 x c x c c x m i &&&&1 2 1 o o )(=++ (2)对图(b)所示系统,引入一中间变量x,并由牛顿定律有 消除中间变量有 (3)对图(c)所示系统,由牛顿定律有 即 x k x c x k k x c i i o o 1 2 1 )(+=++&& 2.3求出图(题2.3)所示电系统的微分方程。 图(题2.3) 解:(1)对图(a)所示系统,设i 1为流过R 1的电流,i 为总电流,则有 消除中间变量,并化简有

u R C u C C R R u R C u R C u C C R R u R C i i i o o o 1 2 2 1 1 2 2 1 2 2 2 1 2 1 2 1 1)()1(1+++=-+ ++&&&&&&& (2)对图(b)所示系统,设i 为电流,则有 消除中间变量,并化简有 2.4 求图(题2.4)所示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图中M 为输入转矩,C m 为圆周阻尼,J 为转动惯量。 解:设系统输入为M (即),输 出θ(即),分别对圆盘和质块进行动力学分析,列写动力学方程如下: 消除中间变量 x ,即可得到系统动力学方程 KM M c M m C R c k KJ c C km R cJ mC mJ m m m ++=++-++++&&&&&&&&&θ θθθ)(2 2 )()() 4(2.5 输出y(t)与输入x(t)的关系为y(t)= 2x(t)+0.5x 3(t)。 (1)求当工作点为x o =0,x o =1,x o =2时相应的稳态时输出值; (2)在这些工作点处作小偏差线性化模型,并以对工作的偏差来定

2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答案

习 题 2.1 什么是线性系统?其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下列用微分方程表示的系统中,x o 表示系统输出,x i 表示系统输入,哪些是线性系统? (1) x x x x x i o o o o 222=++ (2) x tx x x i o o o 222=++ (3) x x x x i o 222o o =++ (4) x tx x x x i o o o 222o =++ 解: 凡是能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就是线性系统。线性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特性就是它满足叠加原理。该题中(2)和(3)是线性系统。 2.2 图(题2.2)中三同分别表示了三个机械系统。求出它们各自的微分方程,图中x i 表示输入位移,x o 表示输出位移,假设输出端无负载效应。 图(题2.2) 解: (1)对图(a)所示系统,由牛顿定律有

x m x c x x c i o o 2 o 1 )(=-- 即 x c x c c x m i 1 2 1 o o )(=++ (2)对图(b)所示系统,引入一中间变量x,并由牛顿定律有 )1()()(1 x x c k x x o i -=- )2()(2 x k x x c o o =- 消除中间变量有 x ck x k k x k k c i o 1 2 1 o 2 1 )(=-- (3)对图(c)所示系统,由牛顿定律有 x k x x k x x c o o i o i 2 1 )()(=-+- 即 x k x c x k k x c i i o o 1 2 1 )(+=++ 2.3求出图(题2.3)所示电系统的微分方程。 图(题2.3) 解:(1)对图(a)所示系统,设i 1为流过R 1的电流,i 为总电流,则有 ?+=idt C i R u o 12 2 i R u u o i 1 1=-

控制工程基础的论文

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______控制工程基础_ _________ 专业年级:_______09机制(3)班__________ 学号:____ ____ ______ 学生姓名:____ __________ 论文题目:____控制与科学__ _____________ 成绩:____ 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 12 月 19 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发展史 (1) 主要技术 (2) 二主要的技术 1材料成型与控制简介 (2) 2.智能控制 (2) 3.机器人控制技术 (3) 4.过程控制与检测技术 (3) 5自动化 (4) 三经典控制理论与现在控制理论 (4) 四最优控制方法及其应用 (5) 五发展与展望 (5) 参考文献 (6)

控制与科学 09级机制(3)班 09060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自动控制成为降低人类劳动负荷的主要手段,自动控制已被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工业方面对于化工,机械制造生产有重大的影响。其中材料与控制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主要是研究热加工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和表面形状,研究热加工过程中的相关工艺因素对材料的影响,解决成型工艺开发、成型设备、工艺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模具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模具制造中的材料、热处理、加工方法等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控制几乎贯穿所有工业学科,而机械控制自动化是主要科学研究方面 关键词:材料成型,自动化,智能控制 引言: 当前科技虽然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但与我们所期待的阶段还相距甚远,全面自动化发展尚不成熟,尤其是机器人方面一直是各国致力研究的,但目前只有日本和德国的技术处于领先,但仍不成熟。 一发展历史在人类征服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孕育、产生的自动控制理论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完善起来。在1868年至今的短短一百年中,自动控制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令人吃惊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瓦特的蒸气机、阿波罗登月到海弯战争,无处不现示着控制技术的威力。在哲学领域,反馈理论的建立与成功应用,也使“因果关系”进一步发展为“因果-果因关系”,反馈的概念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古代,劳动人民就凭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反馈概念的直观认识,发明了许多闪烁控制理论智慧火花的杰作。例如,我国北宋时代(公元1086~1089年)苏颂和韩公廉利用天衡装置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就是一个按负反馈原理构成的闭环非线性自动控制系统;1681年DennisPapin发明了用做安全调节装置的锅炉压力调节器;1765年俄国人普尔佐诺夫(I.Polzunov )发明了蒸汽锅炉水位调节器等等1788,英国人瓦特(James Watt)在他发明的蒸汽机上使用了离心调速器,解决了蒸汽机的速度控制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控制技术的重视。以后人们曾经试图改善调速器的准确性,却常常导致系统产生振荡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_习题集(含答案)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习题集 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习题 【说明】:本课程《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编号为09010)共有单选题,计算题, 填空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 填空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 1. t e 2-的拉氏变换为( )。 A. s 21; B. 15 .0+s ; C. 21+s ; D. 2 1s e 2- 2. )(t f 的拉氏变换为) 2(6 ][+= s s s F ,则)(t f 为( )。 A. t e 23-; B. t e 21--; C. )1(32t e --; D. t e 26- 3. 脉冲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 A. 0 ; B. ∞; C. 常数; D. 变量 4. ()t t f δ5)(=,则=)]([t f L ( )。 A. 5 ; B. 1 ; C. 0 ; D. s 5 5. 已知) 52)(2(3 3)(2 2+++++=s s s s s s s F ,其原函数的终值=∞→t t f )(( )。 A. ∞ ; B. 0 ; C. 0.6 ; D. 0.3 6. 已知) 45(3 2)(22++++=s s s s s s F ,其原函数的终值=∞→t t f )(( )。 A. 0 ; B. ∞ ; C. 0.75 ; D. 3

7. 已知s n e s a s F τ-= 2 )(其反变换f (t)为( ) 。 A. )(ττa t n a -?; B. )(τn t a -?; C. τn te a -?; D. )(1 τn t a -? 8. 已知) 1(1 )(+= s s s F ,其反变换f (t)为( )。 A. t e -1; B. t e -+1; C. t e --1; D. 1--t e 9. 已知t e t f t 2sin )(-=的拉氏变换为( )。 A. s e s 224 2-+ ; B. 4)4(22++s ; C. 4)1(2 ++s s ; D. s e s s 22 4 -+ 10. 图示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 A. )1(12s e s a ττ--; B. )1(12s e s a ττ--; C. )1(1s e s a ττ--;D. )1(12 s e s a ττ- 11. 若)(∞f =0,则][s F 可能是以下( )。 A. 91-s ; B. 92+s s ; C. 91+s ; D. 9 12+s 12. 开环与闭环结合在一起的系统称为( )。 A.复合控制系统; B.开式控制系统; C.闭和控制系统; D.正反馈控制系统 13. 在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线性系统的 ( )。 A.增益比; B.传递函数; C.放大倍数; D.开环传递函数 14. 已知线性系统的输入x(t),输出y(t),传递函数G(s),则正确的关系是( )。 A. )]([)()(1 s G L t x t y -?=; B. )()()(s X s G s Y ?=; C. )()()(s G s Y s X ?=; D. )()()(s G t x t y ?= 15. 设有一弹簧、质量、阻尼器机械系统,如图所示,以外力f(t)为输入量,位移y(t)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某二阶系统阻尼比为0,则系统阶跃响应为 A. 发散振荡 B. 单调衰减 C. 衰减振荡 D. 等幅振荡 2. 一阶系统G(s)=1 +Ts K 的时间常数T 越小,则系统的输出响应达到稳态值的时间 A .越长 B .越短 C .不变 D .不定 3. 传递函数反映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它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输入信号 B.初始条件 C.系统的结构参数 D.输入信号和初始条件 4.惯性环节的相频特性)(ωθ,当∞→ω时,其相位移)(∞θ为 A .-270° B .-180° C .-90° D .0° 5.设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s 1 ,则其频率特性幅值M(ω)= A. ωK B. 2K ω C. ω1 D. 21ω 6. 有一线性系统,其输入分别为u 1(t)和u 2(t)时,输出分别为y 1(t)和y 2(t)。当输入为a 1u 1(t)+a 2u 2(t)时(a 1,a 2为常数),输出应为 A. a 1y 1(t)+y 2(t) B. a 1y 1(t)+a 2y 2(t) C. a 1y 1(t)-a 2y 2(t) D. y 1(t)+a 2y 2(t) 7.拉氏变换将时间函数变换成 A .正弦函数 B .单位阶跃函数 C .单位脉冲函数 D .复变函数 8.二阶系统当0<ζ<1时,如果减小ζ,则输出响应的最大超调量%σ将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定 9.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 A .系统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比 B .系统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比 C .系统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D .系统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10.余弦函数cos t ω的拉氏变换是 A.ω+s 1 B.2 2s ω+ω C.22s s ω+ D. 2 2s 1ω + 11. 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相位移θ(ω)= A. 90° B. -90° C. 0° D. -180° 12. II 型系统开环对数幅频渐近特性的低频段斜率为 A. -40(dB/dec) B. -20(dB/dec) C. 0(dB/dec) D. +20(dB/dec) 13.令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为零,则可得到系统的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复习资料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1 1、 选择填空(30分,每小题2分) (下列各题均给出数个答案,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空白 处) 1.1在下列典型环节中,属于振荡环节的是 。 (A) 101.010)(2++= s s s G (B) 1 01.01)(2 ++=s s s G (C) 101 )(+=s s G 1.2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Laplace 变换与输入量的Laplace 变换之比,其表达式 。 (A )与输入量和输出量二者有关 (B )不仅与输入量和输出量二者有关,还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 (C )只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与输入量和输出量二者无关 1.3系统峰值时间p t 满足 。 (A ) 0)(=p p o dt t dx (B ))()(∞=o p o x t x (C ))()()(∞??≤∞-o o p o x x t x 其中,)(t x o 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1.4开环传递函数为G (s )的单位反馈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的计算式为 。 (A) )(lim 0 s G K s v →= (B) )(lim 2 s G s K s v →= (C) )(lim 0 s sG K s v →= 1.5最大百分比超调量(%)p M 的定义式为 。 (A ))()(max (%)∞-=o o p x t x M (B) %100) () ()(max (%)∞∞-= o o o p x x t x M (C )) () (max (%)t x t x M i o p = 其中,)(t x i 为系统的输入量,)(t x o 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max t x o 为)(t x o 的最大值。 1.6给同一系统分别输入)sin()(11t R t x i ω=和)sin()(2t R t x r i ω=这两种信号(其中, r ω是系统的谐振频率,1ω是系统正常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任一频率),设它们对应的稳态输出分别为)sin()(1111?ω+=t C t x o 和)sin()(222?ω+=t C t x r o ,则 成立。 (A )21C C > (B )12C C > (C )21C C = 1.7 若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220 a s a s a s G += , 则由系统稳定的必 要条件可知, 。 (A )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常数210,,a a a 均大于0

控制工程基础论文(神经网络)有图完整版

神经网络文献综述 吴一凡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四川 峨眉 614202) 摘 要:本文着重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发展、优点及其应用、发展动向,文中着重论述了神经网络目前的几个研究热点,对神经网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概括。 关键词:神经网络 模糊控制 遗传算法 专家系统 小波分析 Abstract :Development,merits and application of neural network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n,the trends are presented.And its several main research directs.This paper can give you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the neural network. Keywords :Neural network Fuzzy control Genetic algorithm Expert system Wavelet analysis 0 绪论 神经网络最早的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Mcculloch 和数学家Pitts 合作提出的,他们提出的MP 模型拉开了神经网络研究的序幕,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人工神经元示意图 图1中,n I I I ,,,21 表示其他n 个神经元的突触输出,n W W W ,,,21 为其他n 个神经元的突触连接,其值可正可负,分别表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θ为阀值,神经元的输出()θf 称为变换函数,一般采用的形式有线性函数、阶跃函数、Sigmoid 函数及双曲正切函数等。 神经网络的发展大致经三个阶段: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项目数_______________总学时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协助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日____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如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 n 对系统动态性能 的影响;定量分析ζ和ω n 与最大超调量Mp、调节时间t S 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 3.学会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 二、实验仪器 1.EL-AT-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PC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1.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 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超调量% σ: 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2)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如通信不正常查 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3)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 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4)在实验课题下拉菜单中选择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 5)鼠标双击实验课题弹出实验课题参数窗口。在参数设置窗口中设置相应 的实验参数后鼠标单击确认等待屏幕的显示区显示实验结果。 6)利用软件上的游标测量响应曲线上的最大值和稳态值,带入下式算出超 调量: Y MAX - Y ∞ % σ=——————×100% Y ∞ t P 与t s :利用软件的游标测量水平方向上从零到达最大值与从零到达95%稳 态值所需的时间值,便可得到t P 与t s 。 四、实验内容 典型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ω2 n ?(S)= (1) s2+2ζω n s+ω2 n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专升本) 多选题 1. 微分环节的特点和作用是_______.(5分) (A) 输出提前于输入 (B) 干扰噪声放大 (C) 高通滤波 (D) 作为反馈环节,可改善系统的稳定性 (E) 作为校正环节,使系统的剪切频率增大 标准答案是:A,B,C,D,E 2. 闭环控制系统必不可少的环节有_______.(5分) (A) 输入输出 (B) 被控对象 (C) 测量环节 (D) 校正环节 (E) 比较环节 标准答案是:A,B,C,D,E 3. 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10(s+5)/[s2(s+2)(s2+0.2s+100)],则其特性是_______.(5分) (A) 其奈奎斯特曲线在频率趋于零时的起点处,应平行于负实轴 (B) 其奈奎斯特曲线在频率趋于无穷大的终点处,应平行于正实轴,并进入坐标原点 (C) 其Bode图的转折频率依次为2,3.14,10,50 (D) 其Bode图的幅频特性的斜率依次为[-40],[-60],[-100],[-80]dB/Dec (E) 系统的增益为5/2 标准答案是:A,B,C,D 4. 工程实际中常用的典型测试信号有________.(5分) (A) 脉冲信号 (B) 阶跃信号 (C) 斜坡信号 (D) 抛物线信号 (E) 正弦信号 标准答案是:A,B,C,D,E 5. PID调节器与无源器件的相位滞后-超前校正器在原理上的区别有_______.(5分) (A) PID调节器在低频段的斜率为-20dB/Dec,相位滞后-超前校正器的低频段斜率为0dB/Dec (B) PID 调节器的高频段的斜率为+20dB/Dec,相位滞后-超前校正器的高频段斜率为0dB/Dec (C) PID调节器对高频噪声敏感,无源器件的相位滞后超前校正器则不放大高频噪声 (D) PID调节器构成带阻滤波器 (E) PID调节器是带通滤波器 标准答案是:A,B,C 6.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G(s)=9(0.2s+1)(0.5s+1)/[s2(0.1s+1)],则系统特性为_______.(5分) (A) 它是II型系统 (B) 闭环系统包含的典型环节有六个 (C) 闭环系统跟踪斜坡信号的稳态误差为零 (D) 闭环系统跟踪阶跃信号的稳态误差为零 1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总结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总结 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含义 机械控制工程是研究控制论在机械工程中应用的科学。它是一门跨控制论和机械工程的边缘学科。随着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机械工程控制论这门新兴学科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原因是它不仅能满足今天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与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辩证的系统分析方法,即不但从局部,而且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机械系统,改进和完善机械系统,以满足科技发展和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是机械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具体地讲,机械工程控制论是研究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也就是研究机械工程广义系统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作用下,从系统的一定初始条件出发,所经历由内部的固有特性所决定的整个动态历程。例如,在机床数控技术中,调整到一定状态的数控机床就是系统,数控指令就是输入,数控机床的加工运动就是输出。这里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构成且有一定运动规律的一个有机整体。输入是外界对系统的作用,输出是系统对外界的作用。通常机械工程控制论简称为机械控制工程,其所研究的系统可大可小、可繁可简,完全由研究的需要而定,因而称之为广义系统。由此可见,就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而言,机械工程控制论的任务 主要研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当系统已定,输入已知时,求出系统的输出(响应),并通过输出来研究系统本身的有关问题,称系统分析。2.当系统已定,系统的输出也已给定时,要确定系统的输入,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系统的最优控制。3.当输入和输出均已知时,求系统的结构与参数,即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称系统辨识或系统识别。4.当系统已定输出已知时,要识别输入或输入中的有关信息,称滤波与预测反馈及反馈控制 反馈及反馈控制 控制论的核心内容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和反馈来进行控制。控制论把一切能表达一定含义的信号、符号、密码和消息等统称为信息。所谓信息传递,是指信息在系统及过程中以某种关系动态地传递,亦称转换。例如,对于机床加工工艺系统,要研究机床的加工精度问题,可将工件尺寸作为信息,通过工艺过程的转换,对加工前后工件尺寸的分布情况,运用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来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重点总结

◎闭环控制系统主要由给定环节、比较环节、运算放大环节、执行环节、被控对象、检测环节(反馈环节)组成 ◎开环控制反馈及其类型:内反馈、外反馈、正反馈、负反馈。 ◎1、从数学角度来看,拉氏变换方法是求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工具。可以分别将“微分”与“积分”运算转换成“乘法”和“除法”运算,即把微分、积分方程转换为代数方程。对于指数函数、超越函数以及某些非周期性的具有不连续点的函数,用古典方法求解比较烦琐,经拉氏变换可转换为简单的初等函数,就很简便。 2、当求解控制系统输入输出微分方程时,求解的过程得到简化,可以同时获得控制系统的瞬态分量和稳态分量。 3、拉氏变换可把时域中的两个函数的卷积运算转换为复频域中两函数的乘法运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概念,这一重要概念的应用为研究控制系统的传输问题提供了许多方便。 ◎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以及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数学表达式 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各变量间的关系通常用微分方程等数学表达式来描述。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主要有分析法(解析法)、实验法 ◎建立微分方程的基本步骤:1、确定系统或各元件的输入输出,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按照信号在系统中的传递顺序,从系统输入端开始列出动态微分方程 3、按照系统的工作条件,忽略次要元素,对微分方程进行简化 4、消除中间变量 5整理微分方程,降幂排序,标准化。 ◎传递函数具有以下特点:1、传递函数分母的阶次与各项系数只取决于系统本身的固有特性,而与外界输入无关。 2、当系统在初始状态为0时,对于给定的输入,系统输出的拉氏逆变换完全取决于系统的传递函数。 x0(t)=L^-1[X0(s)]=L^-1[G(s)Xi(s)] 3、传递函数分母中s 的阶次n 不小于分子中s 的阶次m ,即n ≥m 。这是由于实际系统或元件总是具有惯性的 ◎方框图的结构要素:1、传递函数方框。2、相加点。3、分支点。 ◎时间响应及其组成:瞬态响应:系统在某一输入信号作用下,其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响应过程,也称动态响应,反映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 稳态响应:当某一信号输入时,系统在时间t 趋于无穷时的输出状态,也称静态响应,反映了系统的准确性。 ◎二阶系统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系统稳态误差0lim (s)H(s)p s K G →=0 lim (s)H(s)v s K sG →=2 0lim (s)H(s)a s K s G →= ◎二阶系统响应的性能指标:1、上升时间r t ,响应曲线从原始工作状态出发,第一次达到稳态值所需要的时间定义为上升时间。对于过阻尼系统,上升时间定义为响应曲线从稳态值得10%上升到90%所需要的时间。2、峰值时间p t ,响应曲线达到第一个峰值所需要 的时间定义为峰值时间。3、最大超调量p M ,超调量是描述系统 相对稳定性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用下式定义系统的最大超调量。 4、调整时间 s t 。5、振荡次数N ,在调整时间s t 内,0(t)x 穿越其稳定值0()x ∞次数的一半定义为振荡次数。(振荡次数与n ω无关,ξ 越大N 越小) ◎由此可见,系续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全部具有负实部。系统的特征根就是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因此,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还可以表述为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全部位于[S ]平面的左半平面 线性定常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响应被称为频率响应,该响应的频率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同,幅值和相位相对于输入信号随频率w 的变化而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特性的表达式0()i X X ω和-arctanTw 称系统的频率特性,它与系统传递函数的关系将G(S)中的S 用jw 歹取代,G(jw)即为系统的频率特性。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 教学大纲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MACH400801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核心课 3.学时/学分:56学时/ 3学分 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积分变换、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 5.适用专业:机械大类专业(包括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工业工程) 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授课内容是运用现代数学知识、自动控制理论和信息技术来分析、设计典型机电控制系统。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和工具来解决机械工程基本问题的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综合创新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计算机仿真实训、实验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实现机械系统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学会典型机电系统的数学建模、运行性能分析和系统设计、校正与补偿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机电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对复杂机械系统的控制问题进行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并了解机械控制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支撑毕业要求中的相应指标点。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 掌握机械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原理,具备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的基础概念;掌握典型机电传动单元与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掌握机电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设计校正方法。(毕业要求中的第1) 课程目标2. 培养学生对机械控制工程中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能够对复杂机械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并能够采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仿真,能够构建实验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研究和解决机械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要求中的第2、4)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07年)

中北大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实验指导书 课程名称:《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课程代号:02020102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 实验内容:1.系统时间响应分析 2.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机械工程系 2010.12

实验一 系统时间响应分析 实验课时数:2学时 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 实验室名称:数字化实验室 一、实验项目设计内容及要求 1.试验目的 本实验的内容牵涉到教材的第3、4、5章的内容。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试验,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系统时间响应分析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了解频率响应的特点及系统稳定性的充要条件。 2.试验内容 完成一阶、二阶和三阶系统在单位脉冲和单位阶跃输入信号以及正弦信号作用下的响应,求取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记录试验结果并对此进行分析。 3.试验要求 学习教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5版)》第2、3章有关MA TLAB 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用MA TLAB 软件的相应功能,编程实现一阶、二阶和三阶系统在几种典型输入信号(包括单位脉冲信号、单位阶跃信号、单位斜坡信号和正弦信号)作用下的响应,记录结果并进行分析处理:对一阶和二阶系统,要求用试验结果来分析系统特征参数对系统时间响应的影响;对二阶系统和三阶系统的相同输入信号对应的响应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4.试验条件 利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数字化试验室的计算机,根据MA TLAB 软件的功能进行简单的编程来进行试验。 二、具体要求及实验过程 1.系统的传递函数及其MA TLAB 表达 (1)一阶系统 传递函数为:1 )(+= Ts K s G 传递函数的MA TLAB 表达: num=[k];den=[T,1];G(s)=tf(num,den) (2)二阶系统 传递函数为:2 2 2 2)(n n n w s w s w s G ++= ξ 传递函数的MA TLAB 表达: num=[2n w ];den=[1,ξ2wn ,wn^2];G(s)=tf(num,den) (3)任意的高阶系统 传递函数为:n n n n m m m m a s a s a s a b s b s b s b s G ++++++++= ----11 101110)( 传递函数的MA TLAB 表达: num=[m m b b b b ,,,110- ];den=[n n a a a a ,,,110- ];G(s)=tf(num,den)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期末试卷_答案2解析

一. 填空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1.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一般可以归纳为稳定性、 快速性 和 准确性 。 2. 按系统有无反馈,通常可将控制系统分为 开环系统 和 闭环系统 。 3. 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有 微分方程 、 传递函数 等。 4. 误差响应 反映出稳态响应偏离系统希望值的程度,它用来衡量系统 控制精度的程度。 5. 一阶系统 1 1 Ts +的单位阶跃响应的表达是 。 6. 有系统的性能指标按照其类型分为时域性能指标和 频域性能指标 。 7. 频率响应是线性定常系统对 谐波 输入的稳态响应。 8. 稳态误差不仅取决于系统自身的结构参数,而且与 的类型有关。 9. 脉冲信号可以用来反映系统的 。 10. 阶跃信号的拉氏变换是 。 二. 图1为利用加热器控制炉温的反馈系统(10分) 炉温控制系统 图1 炉温控制结构图 试求系统的输出量、输入量、被控对象和系统各部分的组成,且画出原理方框图,说明其工作原理。 三、如图2为电路。求输入电压i u 与输出电压0u 之间的微分方程, 并求该电路的传递函数(10分) 图2 四、求拉氏变换与反变换 (10分) 1. 求[0.5]t te -(5分) 2. 求 1 3[ ](1)(2) s s s -++(5分) R u 0 u i L C u 0u i (a) (b) (c)

五、化简图3所示的框图,并求出闭环传递函数(10分) 图3 六、图4示机械系统由质量m 、阻尼系数C 、弹簧刚度K 和外力)(t f 组成的机械动力系统。图4(a)中)(t x o 是输出位移。当外力)(t f 施加3牛顿阶跃力后(恒速信号),记录仪上记录质量m 物体的时间响应曲线如图4(b )所示。试求: 1)该系统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5分) 2)该系统的自由频率n ω、阻尼比ξ;(2分) 3)该系统的弹簧刚度质量m 、阻尼系数C 、弹簧刚度k ;(3分) 4)时间响应性能指标:上升时间s t 、调整时间r t 、稳态误差ss e (5分)。 1.0 x 0 图4(a) 机械系统 图4(b )响应曲线 图4 七、已知某系统是单位负反馈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1 510 += s G k ,则该系统在单位脉冲、单位阶跃和单位恒速信号(斜坡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ss e 分别是多少?(10分)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后答案(廉自生)

2-1什么是线性系统?其最重要特性是什么? 答:如果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线性的,这种系统就叫做线性系统。线性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适用于叠加原理。叠加原理说明,两个不同的作用函数(输入),同时作用于系统所产生 的响应(输出),等于两个作用函数单独作用的响应之和因此,线性系统对几个输入 量同时作用而产生的响应,可以一个一个地处理,然后对它们的响应结果进行叠加。 2-2 分别求出图(题2-2)所示各系统的微分方程。 ) () (t f t y k m (a ) ) (t y ) (t f 2 1 k k m (b ) c c 1 2 m x x i o (c ) 1k 2 k o i x x c (d ) 1 k 2k x i x o c (e ) 解:)(a )()()(t f t ky t y m =+ )(b )()()()(21t f t y k k t y m =++ ? ???+=-02010))((x c x m c x x c i 2 12110)()()() (K K s K K c cs K s X s X d i ++= 02010)())((x K c x x K x x e i i =-+-? ? 2-3 求图(题2-3)所示的传递函数,并写出两系统的无阻尼固有频率n ω及阻尼比ξ的表达式。 x i x o c k m (a ) C u u o i L R (b )

解:图)(a 有:m k s m c s m k s G ++= 2)( m k n =ω mk C 2=ξ 图)(b 有:??? ???? =++=??idt C V idt C R L V i i i 110 ∴ LC s L R s LC s G 11 )(2+ += LC n 1=ω L C R 2=ξ 2-4 求图(题2-4)所示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图中M 为输入转矩,m C 为圆周阻尼,J 为转动惯量。(应注意消去θ θ ,及θ ) x m k R c M m ,C J 题2-4 解:由已知可知输入量M 与输出量θ之间的关系为: M k C J m =++θθθ 经拉氏变换后为:)()()(2 s M k s s C s Js m =++θθθ ∴ 2 2 2 222/11)() ()(n n n m m s J k s J C s J k s C Js s M s s G ωξωωθ++=++=++== 其中,J k n = ω Jk C m 2=ξ 2-5 已知滑阀节流口流量方程式为)/2(v ρωp x c Q =,式中,Q 为通过节流阀流口的流量;p 为节流阀流口的前后油压差;v x 为节流阀的位移量;c 为流量系数;ω为节流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