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

浅谈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内容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要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协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促进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利用,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又要求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我国经济经过近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竞争力优化升级

正文: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既要求加快发展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拓展服务性产业,又要改造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还要为广大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提供劳动场所、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这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世界科技加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兴起和广泛应用,已使一些发达国家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时代迈进,传统产业被大规模的改造和转移。只有从整体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才能适应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潮流,充分利用加速国内工业化、现代化的国际条件和机遇。

然而,我国产业结构由于种种原因,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方面,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形成,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势头减弱;投资需求向以土建为主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但因为受到财力制约不能继续扩大,而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又受到投资能力的制约,因此,投资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的可能受到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造成出口增长乏力和贸易条件恶化。另一方面,地区经济特色不明显,各地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盲目建设,过度竞争,低水平重复;还有企业组织结构“大而全,小而全”,规模不经济等等。

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其根本不同于过去的调整,即不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通过增量的调整来实现。战略调整,一方面要校正现存结构与现阶段合理结构的过大偏差,核心是通过截长补短,使现存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适应现阶段市场消费需求结构和资源供给结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推动现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实质是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适应不断变化、发展、升级的市场消费需求结构和资源供给结构。这样的战略性调整就具有以下的特点和要求:它是市场导向型调整,是产业升级型调整,是内涵型调整,是组织结构合理化的调整,也是开放型调整。为此,不仅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指导,而且,也对企业提出很高的新要求。任何政策、措施、要求都要通过企业的行为才能实现,企业不仅是最终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同时企业也是市场的感受者,从而也应该是市场的主动适应者,企业才是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真正主体。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前者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后者主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或手段、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角度来说,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供给结构的优化;需求结构的优化;国际贸易的优化;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

化配置。第二,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第三,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第四,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要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二要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三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要做到:1.企业的高层领导要提高认识,改变观念,树立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新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每一个新的行业或产品都会引来国内外许多企业进入这一市场争夺份额。因此,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仅要研究和寻找新的行业与产品,更要调查研究这个领域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的可能性。需要研究这一领域的竞争对手,了解他们的技术水平、资本实力和营销实力等。2.加强市场调研,提高预见能力,树立战略眼光。,对于新产品和新行业的开发和发展,就更要提前和深入地进行市场调查,才能发现机会。而不是依靠国家先有新兴产业政策或新产品政策,才有所谓的抓住机会。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尽可能地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及早发现新的机遇,提前投入研究开发,引导消费。因此,需要企业家具有预见能力,企业家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就必须长期关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并保持对社会的灵敏感应。企业只有从战略的高度谋划未来的发展,跟踪环境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才能持续发展,并为社会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3.强化科研,加大科研投入,提前开发技术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实质是根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化,主动调整供给结构,使供求结构达到更高水平。从而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4.实现管理创新,提高企业适应能力。企业不仅要加强管理,而且还要进行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产业机构优化论》周振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产业经济学》(第三版)苏东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二版

3.百度文档《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4.《产业经济学》毛林根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核心提示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是当务之急。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在工作中,我们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本期“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联席评论”关注话题——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我们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节能减排工作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节能减排形势还相当严峻。必须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减排思想不动摇,工作不松懈,力度不减弱,步伐不放缓,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按照“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做好下面五项工作: 一、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制定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加大支持和奖励力度。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核准、审批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不断开放的过程,但中国的产业结构政策整体上仍然是在封闭或准封闭的环境下推行的。如果说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那么,“入世”作为外在的强制因素,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而且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和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 1.入世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空间的影响。一国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管理贸易,包括采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限制同类商品的进口和用财政补贴、政府出口信贷等方式鼓励出口;二是优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资、优惠贷款、优先满足政府扶持的产业引进技术、进口原材料对外汇的需要等。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条件下或者在能够得到发达国家包容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能够运用这两种政策工具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发达国家不再包容并转向关注经济竞争和要求严格执行世贸组织规则的今天,管理贸易和优惠措施等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从管理贸易看,WTO的一系列规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员国独立的贸易政策权。在WTO的非歧视贸易原则框架下,中国已不可能用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和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各种非关税保护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贸易政策工具的情况下,以发展主导产业、重点产业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结构政策相当程度上也就无法实行。同样,在WTO的框架下,各种旨在扶植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优惠措施也在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措施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措施 1建设绿化苗木培育基地 林业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项基础的产业,同时也关系着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等。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美化城市绿化,对绿化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为了更好的达到景观绿化的效果,要使用具有一定规格的大苗,逐渐地绿化城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和建筑的发展成比例、相协调。这要充分的利用林区的天然林地,构建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树种的大苗繁育基地,要重点培育和发展新颖的、适销的且经济价值比较高的、生长速度比较快的品种。经过精心的组织技术力量,注意大苗的培育方法,建立培育的标准体系,逐渐地培育出具有发达紧凑根系、完美树形以及健壮的生长势和较大的树体,这也为绿化用苗提供出适应的栽植条件,而且还能够顺利地存活和生长的树种来。 2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主要是以林业分类经营理论作为最终依据的,这也是现阶段林区发展所倡导的具体要求。由于当下在林业发展过程当中,为了加大林业资产的收益,需要在天然林资源的基础上,再建设一个具有特色与优势的原料林生产基地,要真正能够突出树种的优势,不断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这样做的目的既能够保证带动本地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为特殊产业的生产经营等提供具有特色以及优势的树种与材料。对当地的林业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对林业经济机构进行有效调整,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满足当地林业发展的具体需求,首先需要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与规划。现阶段,我们也知道有很多的森林资源都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要想使得林业资源的破坏降到最低点,需要建立合理的林业经济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还能够为促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再让森林资源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维护生态发展的平衡,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障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对于促进林业产业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强化价值观,促进人和自然间的和谐相处 在林业资源发展过程当中,不管是从事造林、采伐或者是培育行业等,为了促使其可持续发展,首先都要充分遵循着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而且还要科学合理地借助这种自然力的优势,真正地提升林业产业的生产力。一旦发现有破坏生态环境或者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等的一些不良的林业生产行为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严格制止,严厉打击,要真正地促进人和自然等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发展。依据市场环境的需要,从全方位多视角出发,做好林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发展林区经济以及维持生态建设的一条必经渠道。为促使生态文明向着更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5加大林业产业投入,加强人才建设与培养,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是推进林业产业发展最为直接且有效的一个途径。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可以通过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对其进行大力的支持。对于森林资源收益较好的区域可以实行以林养林的制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的来说一句话;就是建立完善的资金,大力支持林业产业的发展。资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用于人才建设投入,一类主要是用于对实际林地的保护。其中,人才的建设与培养对于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建设的意义是重大的,林业的建设、保护、包括林业砍伐实际上都是一些人为造成的,因此,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产业技能的人才以及产业劳动素质过硬的队伍,通过专业的培训,对林地进行合理的修剪、利用以及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才能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6林业产业发展要依托市场发展的需求

沧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调整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82548785.html, 沧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调整分析 作者:吕媛刘孜仪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6年第19期 摘要:在环渤海地区,沧州市是一座长期被忽视、被低估的城市。2014年3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北省各地市,尤其是处于沿海经济区的沧州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沧州要抓住机遇,正确认识自身的产业结构演进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而做出调整及优化,加快促进沧州的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沧州;产业结构;优化 一、沧州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1.沧州所处经济发展阶段 2014年,沧州市地区生产总值3133.38亿元,比上年增长8.0%,在2014年河北省11个地市GDP排名中名列第三位,其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北省中发展较高。2014年沧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1:51.9:38.0。因此,目前沧州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型。 2.沧州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根据2005年—2014年沧州三产的占比数据可知,沧州市三次产业的变动规律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目前,第一产业所产比重比较稳定,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10%以上,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动。沧州的第二产业发展与全国基本一致,除2008年奥运会所造成的2009年二产比重有所降低之外,其余年份都发展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50%以上,但相较于2005年二产比重还是有所下降。沧州的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还有逐步增长的趋势,说明沧州的第三产业发展虽与发达城市相比尚有差距,但仍有发展潜力。 二、沧州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对比分析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国际第一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随着地区经济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种植业所占比重将会逐步降低,而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将逐步提高。根据沧州2014年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显著特征呈现出种植业所占将近60%的比重,种植业比重偏高;而其区位商较高的畜牧业与其所占比重也不相符。除此之外,沧州位于环渤海的核心位置,属于临海经济发展区,然而其渔业发展所占比重却只占5%,区位商也只有0.4,可以看出,沧州没有充分发挥其临海的优势而大力发展渔业。由此可知,沧州目前的第一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第四章 第二节产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江苏省职业学校理论课程教师教案本 (2007—2008学年第 1 学期) 专业名称07城轨1、2计算机1、2 电气1、2动漫1、2 课程名称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授课教师谢贵兵 学校南铁院苏州校区

课题序 号授课班 级 07城轨1、2计算机1、2 电气1、2动漫1、2 授课课 时2 授课形 式 阅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练习法比较法 授课章 节 名称 第四章第二节产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使用教 具 教学目 的(一)、知识要求: 1.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的知识(1)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必要性 (2)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2.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识记的知识(1)三大产业的分类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理解的知识(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4)信息产业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4.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运用的知识结合个人生活的经验,谈谈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认识和评价现实的能力:如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等 (三)思想觉悟要求: 今天的职校的学生,明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方政,激发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教学重 点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4. 信息产业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5.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教学难 点1.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3.信息产业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4.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必要性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课外作 业教学后 记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2011年长沙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动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长沙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第三产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长沙市第三产业在总量、结构及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已成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长沙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一)第三产业经济总量超2000亿元。2011年,长沙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1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速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9.4%,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78.64亿元,增长12.4%;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65.14亿元,增长10.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52.83亿元,增长11.5%;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3.35亿元,增长7.2%;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92.21亿元,下降4.1%;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27.35亿元,增长15.7%;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6.02亿元,增长12.6%。 (二)第三产业税收收入突破300亿元。近年来,长沙市第三产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税收收入。2011年第三产业税收收入达313.98亿元,比上年增长35.5%,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达34.7%,比上年提升1.9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是第三产业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2011年分别实现税收收入95.63亿元和77.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2%和40%。 (三)第三产业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第三产业具有行业种类多,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的产业优势,可以广泛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由于就业领域广阔,可以容纳不同知识层次的劳动力,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第三产业已成为开拓劳动就业渠道的产业依托,承接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载体。2010年长沙市第

国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分析_姜丽

第35卷第4期2012年7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5 No.4Jul. 2 012 收稿日期:2011-11- 12作者简介:姜 丽(1978-) ,女,辽宁丹东人,博士研究生,大连海事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统计学、产业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分析 姜 丽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 要:经济全球化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当前经济热点之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需求、供给和贸易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对于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越来越突显。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要素资源的国际流动、扩大市场需求范围以及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方面就国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国际贸易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而且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要大于货物贸易的影响。在政策上,应促进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提升贸易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以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12)04-0463- 06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各产业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过程。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产业结构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还意味着一国产业结构能适应产业发展全球化的要求,能在国际产业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国家经济利益,实现本国产业结构体系与世界产业结构体系的协调。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要综合考虑国内和国际因素。随着各国间经济联系日益深化和一国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愈加显现。 一、文献回顾 较早涉及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 的基础和贸易商品结构的选择,表明参与国际分工对一国是有利的, 也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演变。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引起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形成一国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是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和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国际贸易的作用进行了动态分析。他认为产品的生产要经历“研发— ——国内市场形成———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进口”的循环过程,相应地,该产业由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再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国际市场的发展密切联系,通过参与 — 36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的必要性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比改革开放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仍要继续优化。总体上说,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产品结构和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明显上升,并且表现出农产品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面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从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转变,从追求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我国加入WT()后,农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来安排农产品的生产,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生产资源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从目前看,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或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收入的潜力已经不大。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一方面可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农业资源一方面相对短缺,过度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就可以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由于各地的条件不同,农业产业结构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般说,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 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能局限于本地市场,而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不仅要瞄准农产品的现实需要,还要研究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便在未来的市场变化中抢占先机。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市场变化趋势的研究,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反应灵敏的信息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鹤壁市为例 2013年10月29日18:50 来源:《当代经济》2013年第9期作者:刘兴宇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3 摘要:采掘业和初加工业位于产业链的上游,产成品附加值低、耗费劳动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资源型产业必然要向产业链下游的深加工业发展。本文研究了鹤壁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分析了资源型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产业链,结构优化,循环经济 一定时期内,城市由于资源长时间大量开采加工逐渐形成规模产业,这些依靠资源开采和初加工而形成的产业通常被称为资源型产业,这些城市被称为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的上游是资源的生产和加工,受储量影响大,生产极度依赖资源,耗能多,环境污染严重,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下游产业附加值高,资金需求大,技术生产条件高。本文以鹤壁市为例分析资源型产业的优化途经。 一、鹤壁市资源型产业发展状况 鹤壁市地处河南北部,是依托资源兴起的工业城市,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共发现矿产30多种,已探明矿藏11种,是河南省重要的资源产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矿产资源。2005年鹤壁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市初,鹤壁仅有煤炭生产工业,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且产业发展一直依赖矿产资源。自2000年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以来,截至2011年,鹤壁市煤炭资源一直为16亿吨,周边并未发现特大型煤矿。面对有增的产业和无增的矿产资源,其产业发展遭遇到了瓶颈。以下从鹤壁市资源型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科研状况和能源产出与消费结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产业结构 鹤壁2000—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9.2亿元,2011年为55.95亿元,是2000年的2.9倍。200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1.4亿元,2011年为365.36亿元,是2000年的8.8倍。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4.6亿元,2011年为89.62亿元,是2000年的3.64倍。第二产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大,其中工业增加值最多,约占第二产业的90.8%、鹤壁市国民生产总值的70%,贡献率最高。鹤壁产业结构大体呈“枣核型”,且中心部分越来越大。 从资源型产业总体来看,2000年资源型产业分行业工业增加值约为2.56亿元,占行业总数的61.9%,2011年约占48%,较2000年资源型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减缓,非资源产业增速加快,资源型产业的比重降低。可见,单一的煤炭工业结构逐渐被打破。2000年煤开采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0.9%,2011年下降到18.3%。2005年循环经济实施以后,农副食品加工业打破了煤炭行业的统治地位。从资源型产业内部来看,2000—2003年煤炭选采业工业增加值占比约为30%,比其他资源型产业占比的总和还多。这表明上游资源型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规模较大。2004年后煤炭选采行业独大的状态逐渐发生变化,一些非资源产业挤占了煤炭选采业的份额,同时,资源型产业也逐渐向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下游产业转移。 2、就业结构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应对目前面临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消耗偏高、服务业落后等的挑战,我们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加强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换和升级过程,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在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增长的主导产业。(2)一些高速增长行业相继出现,带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3)资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整个经济向着资源节约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推进。由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在整体上正向着资源节约型的方向转变。2000年与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3倍,而能源消耗仅增长了2.2倍。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降为0.4。1980年,每万吨标准煤消耗仅能产出国内生产总值750万元,到2000年,同样的能源消耗,能够产出GDP 2 182万元。中国20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许多有利条件。然而,今后结构优化升级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约束更加明显,有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开放带来的结构升级空间减小。这些因素的出现,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战略。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前些年,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虽然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总体上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中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在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的发明专利累计授予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 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 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为1.04美元,

推进厦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若干思考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厦门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如何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优先、快速发展工业的同时,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使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指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制造业,一般说来,其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生产效率高;三是创新能力强。对于厦门来说,发展先进制造业首先是适应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快速发展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业强市的必然选择;再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构建“厦门制造”、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就失去了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就难以提前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也就难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1、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厦门特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制造业结构体系。综观厦门制造业,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优势:一是较强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厦门作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利用外资水平较高、对外贸易活跃,加上四通八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使落户厦门的企业发展空间较大,整体竞争力较强。同时,经过这些年快速发展涌现出的一大批制造业骨干企业,如戴尔电子、金龙汽车、翔鹭石化等,也形成了较强的后发优势。二是较强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厦门地方不大,面积仅1569.3平方公里,但高等院校密集,尤其是厦门大学享誉海内外,每万人中大学生比例高居全国前列,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内地城市中排名第九位。三是有一定的市场优势。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目前已经和周边地区以及江西、广东等地初步形成了相互开放、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的统一市场。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厦门先进制造业发展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集中体现在产业整体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链条较短,尚未形成真 推进厦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若干思考 谢启标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福建厦门361012) [摘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厦门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第一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厦门 [中图分类号]F4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684(2006)04-0022-05 [收稿日期]2006-07-03 [作者简介]谢启标(1963-),男,福建永定人,中共厦门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经济与银行经营管理、特区经济。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方面和核心内容。下面我将通过对《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认识,来分析一下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产比重持续降低,三产比重明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就业结构变化远大于收入结构变化。 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呈现出内部结构升级特征。。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意味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 3.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比例偏低,而且近几年在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的水平上出现了比重增幅趋缓,甚至近两年出现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着结构低水平。 2.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3.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偏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处在低端位置。在许多工业领域,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价值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实现经济增长投入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中国工业的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十一五期间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和升级战略措施。 “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内容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体制改革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为基本保证。 1.加快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针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纲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独立成篇,这是历次五年规划中的第一次。总的要求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具体战略:(1)把服务业当作产业对待。(2)优先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期间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3)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这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动力。 2.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 任务。 《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

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新桥中学程小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掌握上海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情况;了解我国的、松江 的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2.举例说明产业结构升级、转移与优化的意义;认识产业结构升级与转移 之间的内在联系。 3.提高从图表资料中获取信息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通过阅读各种相关的图表资料,采用学生讨论、独立思考等方式,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协调发展三大产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上海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教学难点:产业结构升级与转移之间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农民工 二、产业结构 1、读“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比较”图,思考: 中国产业结构呈现怎样的特点?中美两国产业结构不什么不同? 2、师生共同分析。 三、产业结构升级与转移: (一)产业结构升级: 1、阅读教材P101第一段,理解产业结构升级的涵义。 2、读“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图”: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人口如何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3、师生共同分析。 (二)产业转移: 1、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读“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图”,并与全国比较。 2、案例分析——上海的纺织工业。 3、产业转移原因分析。 4、近十年来我国的产业转移:沿海企业向内地、台湾产业向大陆。 案例分析——吸引台湾企业在松江投资办厂因素可能有哪些?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归纳。 5、上海产业结构调整。 四、产业结构优化: 1.西藏与上海产业结构比较:结构异同点?原因分析。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归纳。 2.产业结构优化涵义。 3.学生观看“中国产业结构”的视频,思考。 4.读图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情况。 五、小结本课: 六、练习: 教学说明: 本节课采用较多的数据资料,在设计教学时,紧密结合上海“十一五”规划及松江的外资(尤其是台资)企业多情况,采用学生讨论、比较、读图分析等方法,使学生理解产业结构升级、转移与优化的意义。 通过中外、上海与西藏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协调发展三大产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摘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应对目前面临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消耗偏高、服务业落后等的挑战,我们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加强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换和升级过程,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在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增长的主导产业。(2)一些高速增长行业相继出现,带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3)资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整个经济向着资源节约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推进。由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在整体上正向着资源节约型的方向转变。2000年与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3倍,而能源消耗仅增长了2.2倍。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降为0.4。1980年,每万吨标准煤消耗仅能产出国内生产总值750万元,到2000年,同样的能源消耗,能够产出GDP2182万元。中国20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许多有利条件。然而,今后结构优化升级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约束更加明显,有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开放带来的结构升级空间减小。这些因素的出现,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战略。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前些年,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由于我们处于科技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之中,有大量先进技术跨国转移,跨国公司将许多新技术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有些技术还很快向海外企业转让。科技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开放引进技术的空间大大拓展。然而,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虽然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总体上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中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在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的发明专利累计授予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从1991—2000年,中国累计投入研发经费约为553亿美元,仅为美国同期的1/36,约为韩国的1/2。2003年中国研发经费约为190亿美元,也仅相当于美国的1/16。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 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巴西为2.75美元,墨西哥为4.09美元,土耳其为2美元。不过,还需要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单位能耗的产出能力明显不同。2001年,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产出的GDP,高收入国家为4.82美元,而低收入国家仅仅为0.7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35美元。中国为1.04美元。相同组别的印度,该指标为0.9美元,印尼为0.93美元。这组对比表明:(1)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基本符合国际比较显示的一般趋势,目前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重庆区位条件简介 重庆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渝东、渝东南临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渝北连四川,渝东北与陕西和湖北相连。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平方千米。 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嘉陵江、乌江等都在重庆汇入长江。 1997年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 截止至2012年,重庆已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4种,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现实优势矿产有天然气、锶矿、煤、铝土矿、锰矿、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地热等。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三次产业分类 / 根据克拉克的学说,把产业分成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重庆直辖十年以来的GDP、产业产值及构成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997年时,三种产业中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但总体来说三种产业产值所占比例相差不大;1998年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最低;2006年仍然是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低。由1997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上升速度整体来说快于第二产业。 从就业结构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比例不断降低,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被第三产业所吸收。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将增加。而重庆市的劳动力转移情况也大致符合这个规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情况不明显,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重庆的劳动力结构还处于第一阶段,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于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 根据库兹涅茨法则,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但不明显,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重庆的发展基本符合这个法则,农业实现收入的比重不断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