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如何来的

痛风是如何来的

认识痛风

【导读】痛风是目前多发的一种慢性疾病,常发生在人体最低部位的关节,发作起来痛不欲生,通常1-7天就会像“风”一样过去了,所以叫“痛风”。40岁以上的男性多发(95%),女性一般在绝经后常见。

痛风的现代认识

一般来说,痛风有四个时期: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痛风性急性关节炎期;痛风性关节炎发作间歇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关节变形期。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痛风的原因是体内高尿酸血症长期存在,过饱和高尿酸血症体液中的单钠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肌腱内及其周围沉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痛风。所以一旦发现痛风就要积极治疗,把形成痛风石消除(也即单钠尿酸盐结晶物累积物)。

痛风的中医小知识

关于痛风的中医论述,金元四大家朱丹溪《格至余论·痛风论》曰:“彼痛风也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

不良生活习惯让痛风一步步走近

我们可以发现,痛风患者常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症,为什么三高症会跟痛风粘在一起呢?主要是此类患者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上都有共同之处,如爱吃肉喝酒、熬夜通宵、抽烟、爱吃夜宵、少运动等,一些长期在水中劳作者也更易患病。不良的习惯易在体内形成病邪,如痰湿,这就是为什么胖人更易患上痛风的原因;而居住环境潮湿或喜凉贪冷者也易于患病。

当发现痛风后,医生告诫的是,不要吃富含嘌呤的食物,如海鲜、大豆、肉类、动物肝脏等知识,虽然饮食控制是防止痛风再次发作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身体的病邪没有及时去除,单靠控制饮食是没法治根的,而且长期低蛋白的饮食习惯,也容易让人缺乏各种营养。

中医治疗痛风,在辨证运用中药的基础上,采用放血、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疗法,从根本上消灭病因,治愈痛风。

痛风的治疗,我总结的5点经验

痛风的治疗,我总结的5点经验 因为痛风,我平均两个月要跑一趟医院,医生见到我就知道痛风又复发了。 后来,我开始研究痛风,看书籍杂志,也咨询过国内痛风权威上海医科大学的王爱桦教授,我总结了几个方面,这期间我不再服用秋水仙碱和别嘌醇,吃中药枸杞,据说枸杞对肾有好处,我现在也坚持吃,但是单纯吃一种中药,肯定对痛风不会有效果,专家也这样说的,但专家不反对吃,专家说没有证据证明吃枸杞能治疗痛风,所以让我不要太相信痛风偏方,这是我亲身得到的结果。 我吃过很多药,也服用过痛风排酸胶囊,这是个中药,虽然效果很好,也没有再复发,能把尿酸稳定了下来,我现在基本上能吃点高嘌呤的食物,现在我的痛风已经一年多没有发作了,我昨天又检查,尿酸还是很稳定,这是我停止服用痛风排酸胶囊这个药治疗痛风,因为我服用了5个疗程治疗,我觉得已经很多了,现在5个多月以来的结果让我也很满意,没有再痛风发作,没有再疼过,我相信老天会帮助我的。 我自己治疗痛风,我自己总结了几点经验: 1.保暖很重要。像今年冬天特别冷,冬天注意关节保暖,毛细血管不会持续收缩,防止尿酸在关节处结晶,形成痛风石,还有就是防止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 2.晚上临睡前泡脚,我用的是痛风手足泡浴剂,因为泻盐很难把握用量,以前每天晚上用这个痛风手足泡浴剂泡泡脚,现在痛风好了,我就用电热脚盆泡20分钟,晚上睡的也好。 3. 痛风要多活动关节。再冷的天我仍坚持每天慢跑30分钟,痛风是不能做太剧烈的运动的,这是请教过专家的,要经常的活动自己的关节,白天空闲时多活动手指和脚趾,膝盖和肘部,做做伸展运动,防止尿酸在关节处结晶。 4.冬天大家都爱吃火锅,但是记住不要喝汤,火锅中的海鲜、动物内脏、蘑菇等含有大量的嘌呤类物质,书上说这些嘌呤能够充分溶解到汤中,引起痛风发作,这个我是很注意的。 5.喝水要讲究方法,不是越多越好,我经过研究发现,每天喝2-3升的水是最好的,喝多了对肾脏有负担,喝的少不容易稀释尿酸,喝2-3升水,这样能有效稀释掉一部分尿酸排出体外,避免体内的尿酸沉积,还能防止痛风肾。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痛风目前也是临床上常见 的慢性疾病,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痛风的症状一般是半夜或清晨急性发作,有发热、头痛、口干口苦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早期多累计足跟、指、趾等中小关节,晚期或见关节肿大、畸形、僵硬、耳轮、指间、指掌处呈现黄白色痛风或破溃形成瘘管。 中医治疗很有疗效!辨证治疗。中医在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痛风分为3个病期13个类型治疗。 一、急性期 1.寒湿痹阻型: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2.湿热痹阻型: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3.痰(湿)阻血瘀型:痛风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克,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4.血热毒侵型:关节红肿痛,病势较急,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痛风止痛汤(经验方)加减。生地、红藤、川牛膝、金钱草、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丹皮、黄柏各10克,虎杖、赤芍、车前子(包煎)、路路通、水牛角各15克,地龙12克,生甘草9克。 5.肝郁乘脾型:头眩、胸闷憋气、烦躁易怒、脘腹胀满、肢节酸楚、肿胀、结节,下肢沉重、精神紧张加重,舌红苔薄,脉弦数,治以舒肝泄热、健脾祛湿,疏肝解郁消骨汤(经验方)加减。柴胡12克,红花、枳实、木香、香附、郁金、丹皮、木瓜、夏枯草、元参各10克,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丹参、萆各15克,元胡、黄芪各20克。 6.脾虚湿阻型: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萆、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蓄、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7.肝肾亏虚型: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各5克,甘草6克,寄生20克。

痛风诊疗规范(2020完整版)

痛风诊疗规范(2020完整版)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属于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美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一、临床表现 (一)病程 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

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1.急性发作期: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h左右达高峰。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受累,50%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痛风好发于下肢,如足背、足跟、踝、膝关节,指、肘、腕关节也可受累。随着病程进展,反复发作的患者受累关节逐渐增多,少数可影响到骶髂关节、肩关节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部位,且发作的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部分严重的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心悸等。发作前多有诱发因素,多为饮酒、高嘌呤饮食、受冷和剧烈运动。 2.发作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偶有炎症区皮肤色素沉着。二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无定论,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的间隙期缩短,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是长期血尿酸显著升高未受控制的结果,两者经常同时存在。皮下痛风石常见的发生部位为

浅谈李时珍治疗痛风的用药经验

浅谈李时珍治疗痛风的用药经验 痛风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其病程长、易复发、治愈率低。中医学认为凡人体肌表筋络感受风寒湿邪侵略之后,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痛楚、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统称为“痹症”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中,精辟地概括了痛风的病因“属风、寒、湿、热、挟痰及血虚丶污血”。根据其病因,本着治病求兵的原则,他终结论述了治疗痛风的83 种临床用药,确属经验之谈。本文将李时珍治疗痛风的用药特点归纳为七个方面。 1 痛风初期,由于卫表不固,风寒湿邪犯肌表,导致关节经络必阻,出现疼痛一系列症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李时珍提出:“防风主周身骨节尽痛,非此不除,同松节煮酒”。麻黄治“风寒风湿,风热痹痛,发汗。苍术散风除湿……发汗,通治上中下湿气”薏苡仁治“风湿身痛,日脯剧者,同麻黄、杏仁、甘草煎服”。痛风初期,宜因势力导,祛风除湿解表。所以李时珍在临床中常以麻黄。杏仁、解表宣肺,薏苡除湿,甘草补脾土而中和,且可制麻黄直发汗太过,使其微发其汗。因湿性重浊粘滞,侵犯人体则缠绵难愈。治之若大发其汗则风气可去,但湿气仍在。但加用芜活,防风,苍术,麻黄配甘草微发其汗,不但可祛风湿外邪,而且使表阳通行一身,阳气通则湿无流滞之所,故随汗而去。 2 痛痹易称寒痹。《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进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通。……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行小络,故率然而痛,得炅则痛止也。……” 痛风表现为关节剧痛,不红不热,痛有定处,迂冷加重,得热则缓为其特点。因寒主收引凝滞,致使关节肌肉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不痛则通。李时珍在临床中

房定亚治疗痛风经验

房定亚治疗痛风经验 发表时间:2013-10-30T11:37:35.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王焕娟刘俊超胡喜莲(通讯作者)[导读] 按:本病患者老年男性,进食高嘌呤饮食之后出现痛风的发作。 王焕娟刘俊超胡喜莲(通讯作者)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院 071100) 【中图分类号】R58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370-02 【关键词】痛风辨病辨证相结合专病专方房定亚痛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致血尿酸增高而引起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腔沉积造成关节炎等的一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往往与进食高嘌呤饮食有关,多累及肾脏。属于中医“痹病”范畴。我有幸随房老临诊,深受感触。现将房老治疗痛风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中西结合,辨病辨证相统一 痛风病名首见于金元时代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厉节风证是也。”《格致余论.痛风论》谓“彼痛风也,大率因血受热,已有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冷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夜则痛甚,行于阴。”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痛风这种“痹病”的厉害性及其发病的原因,同时还发现痛风的发作还与饮食有关。就像《素问.痹论》所说“饮食居处,为其病本。”房老深受岳美中老先生的启发,提出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专病用专方的学术主张。治疗疾病的原则为“先辨病,后辨证,再议治,治以专方专药。”房老从现代医学认为痛风的发生与高嘌呤饮食及肾脏排泄尿酸能力下降有关,进而用中医的辨证思想认识到该病的发病机制是本虚标实,病位在脾肾。患者脾胃不足,中焦运化失职,进食肥甘厚味及酒液湿热之品,不归正化,反而内生湿热之邪。同时肾气不足,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失常,不能更好的调节水液的代谢。则可引起小便代谢障碍而引发少尿。肾脏的气化功能失常还会导致肾脏泌清别浊功能失调,机体内的产物清浊不分,代谢产物不能排除体外,沉积于内,与湿热毒邪结聚。湿热之邪下注于足,气血不得宣通,痹阻于经脉关节而致关节红肿疼痛。房老在辨病“痛风”的基础之上,辨证属于“湿热内蕴,脾肾不足”。 二、治则治法 房老在精研本病的病因,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基础之上。依据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关节的红肿疼痛,常伴口渴,尿黄,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疗以清热利湿,通痹止痛为主,为“急则治其标”。痛风的缓解期,关节红肿消失,疼痛减轻,舌苔白腻,脉沉,酌配以健脾除湿,补肾活血之药。同时配合饮食调控,调理脾胃,防止疾病复发,“缓则治其本”。同时又体现了房老治疗痛风分期辨证治疗的特色。 三、专方专药 房老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创制了具有明显降尿酸作用的专病专方,颇见成效。痛风方组成如下:葛根30g马齿苋30g金钱草30g海金沙12g(包煎)萆薢20g豨莶草30g威灵仙20g土茯苓20g滑石10g(包煎)车前子30g(包煎)等药物组成。方中恒用葛根30g马齿苋30g为主药。其中葛根《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阳气,解诸毒。”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肿之功,《开宝本草》言其“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诸虫,止泻,破癥结痈疮。”现代研究证明这两种药物均有明显降血尿酸的作用,故两药作为治疗痛风的主药。威灵仙功能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用于治疗痛风,顽痹,腰膝冷痛等疾病。《海上集验方》言威灵仙“去众风,通十二经脉”,取其抗炎止痛,消除平滑肌水肿,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抑制炎症早期的组织水肿和渗出,治疗以疼痛为主的疾病。萆薢祛风湿,利湿浊,强骨节,主治腰背痛,风寒周痹。土茯苓清湿热,利关节,止拘挛,除骨痹。此外房老强调痛风患者在泌尿系统多存在尿酸盐结晶,可沉积形成尿路结石或导致痛风性肾病。故方中多加金钱草、海金沙、滑石、车前子等清热利湿排石之品,利湿排石而不伤阴。可贯穿应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全过程。这又体现了房老“治未病”思想。 四、病例分析 王某,男,60岁,2012.8.7初诊主诉:左足大趾红肿疼痛2天现病史:患者2天前因和朋友饮酒,进食海鲜之后,夜间突然出现左足大趾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影响行走,自服止痛药症状未见缓解。特来门诊治疗,查血尿酸582umol/l,左足大趾红肿疼痛,局部皮温增高,夜寐欠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痹证湿热下注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房老依据病人体征症状,结合舌苔脉象,治疗以清热除湿,通痹止痛为大法,以痛风方加减,方药如下:葛根30g、马齿苋30g、金钱草30g、海金沙12g(包煎)、土茯苓30g、萆20g、莶草30g、威灵仙20g、滑石10g(包煎)、车前子30g(包煎)、银花20g、黄柏10g,水煎服300ml,分两次早晚饭后温服。2013.8月14日复诊患者服7剂后左足大趾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减轻,食可,寐安,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效不更方,既服7剂,后左足大趾疼痛缓解。随后嘱咐患者饮食加以调控,至今痛风尚未发作。 按:本病患者老年男性,进食高嘌呤饮食之后出现痛风的发作。患者进食湿热酒味之品,影响脾胃运化,致湿热内生。湿热之邪下注于足,影响经脉气血运行,气血不得宣通,而致关节红肿疼痛。房老以葛根,马齿苋为主药,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有药理研究,此二药均能明显降尿酸;金钱草、海金沙、滑石、车前子清热利湿排石,因为痛风患者主要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多形成结石影响肾功能,房老用清热利湿排石之品应用于治疗痛风的全过程。有石则排之,无石则预防生成。金银花、黄柏清热解毒消肿,应用于痛风急性期的关节红肿疼痛,尤其是金银花清热解毒,祛风通络。《本草汇言》谓其“驱风除湿,散热疗痹”,既治内邪引起的红肿热痛,又散外邪引起的毒热痹痛。

【国医讲堂】朱良春-治疗痛风通用处方及三个医案

【国医讲堂】朱良春:治疗痛风常用处方及三个医案 朱良春首届国医大师 1917年生于江苏镇江丹徒,后迁居南通市,2015年12月13日去世。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朱良春18岁拜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学习中医,后跟随沪上名医章次公先生临诊,被弘一法师称为“善疗众病”的“大医王”。擅用虫类药治疗风湿骨病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有“虫类药学家”、“五毒医生”之称。他撰写的《虫类药的应用》,是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医师学习、研究、应用虫类药的范本,也是继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后,系统、详细论述虫类药,并作实物对照的第一人。 【摘要】我治痛风常用的处方用药:土茯苓、萆解、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 1痛风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

则异。从临床观察,有其特征,如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节,或溃流脂液。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邪,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而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而致肾功能衰竭之症。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我称之为“浊瘀痹”,似较契合病机。 2应坚守“泄化浊瘀”这一法则由于痛风之发生,是浊瘀为患,故应坚守“泄化浊瘀”这一法则,审证加减,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从而使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而趋健复。这也说明:痛风虽然也属于痹证范围,具有关节疼痛、肿胀等痹证的共同表现,但浊瘀滞留经脉,乃其特点,若不注意及此,以通套治痹方药笼统施治,则难以取效。3我治痛风常用的处方用药我治痛风常用的处方用药:土茯苓、萆解、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

杨昌国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

杨昌国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 介绍重庆市沙坪坝区名中医杨昌国治疗”痛风”的经验。认为本病以脾失健运为本,瘀痰湿阻为标。临证常按急性期、缓解期/无症状期分期辨治,并在急性期以散瘀解毒软膏外敷,内外结合,疗效尤佳。重视痛风缓解期和高尿酸无症状期的治疗和调摄,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帮助其早日摆脱痛风的困扰。 标签:杨昌国;痛风;经验 杨昌国是重庆市沙坪坝区名中医,沙坪坝区首批中医师带徒专家,从医40余年,对于骨折、筋伤等疾病见解独到,尤其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上,辨部位与辨症候结合,按急性期、缓解期/无症状期分期治疗,采用中药内服配合外敷的方式,辅以健康指导等综合调理,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在沙坪坝区首届中医”师带徒”传承活动时,跟随杨师学习,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病机分析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由于人体代谢功能异常,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增高,或尿酸排泄减少,尿酸盐在组织沉积的疾病[1]。其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超过一定水平时,尿酸盐将逐渐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沉积。进而引起组织的异物炎症反应,形成痛风。 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记载的”痛风”应为现存文献中”痛风”一词最早的出处。张景岳将痛风归为”风痹”,并认为其病因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外由湿邪袭人皮肉筋脉所致”。石顽老人描述痛风”痛痹之证,多有昼轻而夜重者,正阴邪之在阴分也。其有与风雨阴晦而甚者,此正阴侮阳之证也。”[2]可见古代医家对痛风已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认为其与风、湿、痰、火等有关。 杨昌国主任勤研古籍,并不断学习现代医学对于痛风的研究结果,结合临床40余年的诊治经验,认为痛风的病因为禀赋不足,或调摄不慎,嗜欲无度,导致脾失健运,积湿生痰,进而蕴而生毒化火,滞留经络血脉之中不得泄利。急性期以邪实为主,痰湿、热毒壅于关节经络,交结于关节、骨骼,尤其是缺乏阳气温煦之处(远心端),导致气血郁滞,发为热痹,临床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其病来势急,发病快,证见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缓解期/无症状期以虚实夹杂为主,瘀血痰浊未清,部分痹阻经络,阳气温煦不足,正气未完全恢复,使病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治疗”痛风”当辩证施治、内外结合、分期治疗,重在恢复脾胃功能、清除痰湿瘀滞。 2辨证施治 2.1急性期 2.1.1痰濕痹阻型主要证候:多在食用啤酒、海鲜等高嘌呤食物或局部受凉

赵树森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

专家经验 赵树森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 吴绪祥1,刘天毅2,梁光宇1,冯 蕾1 (11解放军第161中心医院,湖北武汉 430010; 21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积玉桥医院,湖北武汉 430061) 关键词:痛风;中医药疗法;专家经验;赵树森 中图分类号:R58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04(2005)04-0022-02 赵树森主任医师从医40余载,学验俱丰,不但擅长治疗妇科及不孕症等疾病,也善于治疗内科及其他疑难杂症。现将赵师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脾虚湿盛 宜健脾利湿 赵师认为,痛风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痛风急性发作的病因,除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虚衰外,主要诱因多为嗜食肥甘厚味及醇浆之品。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升清降浊失权,以致水湿内停、湿热内生,侵袭经络;气血津液运行受阻,积于下肢肌肉、筋骨关节,故而局部红肿疼痛。赵师以健脾祛湿、化瘀通络为法,常用祛湿益痹汤。方中党参、白术健脾养胃;茯苓渗湿;甘草和中以养胃。脾胃强则消化多而五脏受泽,脾胃弱则消化少而百病丛生。正如李东垣所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再加黄柏性味苦寒,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尤善清下焦之湿热;苍术苦温燥湿,两药相伍,能清热燥湿,使湿去热清;川牛膝、生薏苡仁以利湿而导热下行。湿热盛者加土茯苓、萆 、防己、泽泻、车前子、滑石、金钱草,可增强祛湿之力。上方中还可加祛风通络之品,如徐长卿、威灵仙、木瓜、鸡血藤等。常用之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二经,善走表里,上泄皮肌湿毒,下渗膀胱湿热,利关节,通络道。如《本草纲目》曰:“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服用本品时不宜饮茶,以免降低药效。萆 味苦而平,也入肝胃经。善走气分,能祛风湿、舒筋活络、通利关节。如《本草通玄》曰:“萆 ,肝与胃药也。搜风去湿,补肾强筋,主白浊茎中痛,阴痿失溺,恶疮。入肝搜风,故能理风与筋之病。入胃祛湿,故能理浊与疮之病”。萆 有川萆 与粉萆 之分,产于川、赣、云、鄂者,称川萆 ,长于祛风湿而通经络;产于浙、皖、粤者,称为粉萆 ,长于利水湿而分清别浊。若热邪偏盛者,加金银花、连翘、忍冬藤、水牛角、生地、石膏、知母等清热解毒凉血之品;疼痛甚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独活、乌梢蛇等祛风通络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术、茯苓、防己、车前子、滑石、泽泻等都有利尿作用,有利于血尿酸从肾脏排出,还有降糖、降脂作用。 2 慢病久病 宜补益肝肾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赵师认为,痛风患者主要为成年人。病因为肝肾虚损。肾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精血不足、筋骨失其所养而致痹痛。同时,肾虚也使肾的气化及司二便功能失调,可加重脾虚水湿。湿浊内聚,流注关节、肌肉,闭阻经脉,可形成痹痛。补益肝肾疗法多用于治疗痛风缓解期。赵师用自拟益寿还童丹(何首乌、黄精、枸杞子、龟板、桑椹子、补骨脂、五味子、益智仁、车前子、酸枣仁、核桃仁、山茱萸、生地、熟地、淫羊藿、茯苓等)治疗。本方主要适用于肝肾阴虚之证,除肢体关节疼痛外,兼见头昏目眩、疲倦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心烦、多梦易醒、耳鸣耳聋、夜尿频多、舌红、苔黄、脉细数等。本方不仅可治痛风,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亦有较好的疗效,可长期服用。若痛风日久,反复发作,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恶寒怕冷,遇寒痛甚,尿频便溏或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者,宜温补脾肾、散寒止痛。药用附子汤、金匮肾气丸、真武汤或实脾饮加减治疗。方中附子常配用甘草先煎30分钟,既可减少附子的毒副作用,又不减效。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附子用量可逐渐加大到20克。3 久病多瘀 宜活血通络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初病在气,久病入血”。赵师认为,一般血尿酸增高几年后,才出现痛风的症状,并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微循环的改变,导致血 ? 2 2 ?湖北中医杂志 2005年第27卷第4期

胡老师辨治痛风的经验

胡荫奇教授辨治痛风的经验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风湿免疫科唐先平1 胡荫奇(1945~),男,北京市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获医学硕士学位。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批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市中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风湿免疫类疾病学术带头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多次获部级、局级及市级奖励,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编写著作10余部。 主题词痛风/中医药疗法 @ 胡荫奇 痛风是指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单一关节炎、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若未经适当治疗,最终发展为痛风性肾病[1]。导师胡荫奇教授认为,痛风属于中医“痹病”之范畴,湿浊热毒内蕴是痛风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湿浊郁久蕴热化毒,流注关节、阻滞筋脉骨节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亦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的根源。治疗时主张病证结合,分期治宜。下面就胡老师辨治痛风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痛风发病,注重湿浊热毒 痛风属于中医“痹病”的范畴,“痹”就是闭阻不通的意思。胡老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湿浊热毒”之邪闭阻筋脉骨节有关。素体肥胖或喜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嗜烟酒之人易导致“湿浊”蕴伏体内或留着于经脉之中,日久不祛易蕴热化毒。复因饮酒、进食辛辣肥甘厚味等诱因助湿生热,加之夜间阳气潜藏,气血流通缓慢,湿浊热毒之邪便会聚于筋脉关节,痹阻经络,常于夜间突然出现关节局部红肿热痛,而导致痛风发作。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研究,导师认为湿浊热毒内蕴是痛风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湿浊郁久蕴热化毒,流注关节、阻滞筋脉骨节既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生的病因病机,亦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的根源。所以,对本病的治疗在注重于清热利湿解毒的同时,佐以活血通络,往往能取得良好疗效。 二、辨证施治、分期制宜 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街(100102)

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经验

朱良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痛风性关节炎(简称痛风)中医称为浊瘀痹,是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重者可出现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常伴腹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表现。痛风最早是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富贵阶层的人群中流行,因此有“帝王病、富贵病”之称。中医“痛风”一词最早见于梁代《名医别录》,此前包含于“痹”中。 该病病程长,易复发,西医治疗以控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为主,且药物不良反应大,导致患者依从性差。中医治疗从整体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对痛风的防治更具现实意义。 病因病机 元·朱丹溪首次在《格致余论》“痛风”中指出“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认为痛风产生的病因有痰、风热、风湿和血虚。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皆由“风湿”“风血相搏”所致。唐·王焘《外台秘要》中记载:“大多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昼静而夜发,发时彻骨绞痛。”清·林佩琴《类证治裁》中记载:“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祖国医学认为痛风属“痹症”范畴,归其病因多为过食膏粱厚味,致脾失运化,肾失分泌清浊之功,湿热浊毒内生;或为禀赋不足,外感风、寒、湿之邪,日久郁而化热,凝滞为痰,阻滞经络。其病机为湿热痰浊痹阻经络,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若流注关节,筋骨失养,则可见关节僵肿畸形。 证候分型 湿热蕴结(急性期):下肢小关节猝然红肿疼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有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尿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瘀热阻滞(急性期):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垒硬结,肌肤干燥,皮色黧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浊瘀阻滞(间歇期):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水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垒硬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满。舌胖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或弦滑。脾肾两虚:浊瘀内蕴(慢性期):病久屡发,局部关节疼痛变形,昼轻夜甚,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1219) 一、痛风病名之商榷 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从临床观察,有其特征,如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节,或溃流脂液。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邪,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而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而致肾功能衰竭之症。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我称之为“浊瘀痹”,似较契合病机。 二、主要治则是泄化浊瘀 由于痛风之发生,是浊瘀为患,故应坚守“泄化浊瘀”这一法则,审证加减,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从而使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而趋健复。这也说明:痛风虽然也属于痹证范围,具有关节疼痛、肿胀等痹证的共同表现,但浊瘀滞留经脉,乃其特点,若不注意及此,以通套治痹方药笼统施治,则难以取效。 三、辨证辨病,灵活用药 我治痛风常用的处方用药:土茯苓、萆解、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曾取以上药物制成“痛风冲剂”,经六年来系统观察,大多数病例在服药2~3天后,症状有显著改善,继续服用,可以获愈。经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实验证明,用痛风冲剂对因微结晶尿钠所致大鼠实验性痛风观察,给药组2小时后大鼠的足跖肿胀的消退,显然比模型组要快,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在消肿方面,痛风冲剂并不逊于秋水仙碱组。毒性试验证明:痛风冲剂对人体是安全可靠的。目前正在作2期临床观察,以便申报新药。至于蕴遏化热者,可加清泄利络之律草、虎杖、三妙丸等;痛甚者伍以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以开瘀定痛;漫肿较甚者,加僵蚕、白芥子、陈胆星等化痰药,可加速消肿缓痛;如关节僵肿,结节坚硬者,加炮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结开瘀,既可软坚消肿,亦利于降低血尿酸指标。如在急性发作期,宜加重土茯苓、萆解之用量,并依据证候之偏热、偏寒之不同,而配用生地、寒水石、知母、水牛角等以清热通络;或加制川乌、草乌、川桂枝、细辛、仙灵脾、鹿角霜等以温经散寒,可收消肿定痛、控制发作之效。体虚者,又应选用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生黄芪等以补肾壮骨。至于腰痛血尿时,可加通淋化石之品,如金钱草、海金砂、芒硝、小蓟、茅根等。 四、病案举例 病例(一):夏××,男,55岁,干部,1988年3月14日就诊。 主诉:手指、足趾小关节经常肿痛,以夜间为剧,已经5年,右手食指中节僵肿破溃,亦已两年余。

痛风经验谈

十年痛风路————痛风治疗手记 我患痛风大概十年,期间的苦自不必多说,本山大叔说:谁难受谁知道。因为本人还算有一点医学常识,注意:只是常识而已。现将自己的治疗历史写下来,希望有新痛友看见,能少走一些弯路。在这里我恳切的告诉各位,你可以不信我,但如果你要看我写的东西,请你认真的看完,有些话,很重要。 第一次痛风的是在脚踝,因为怀疑是崴脚了,所以也没吃什么药,结果第一次就发病一个月。 确诊痛风以后,吃过很多药,中药无数了,方子如果都留着,估计可以订成一本书,方子在这里就不能发了,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所以药的数量、数目就不会一样,别迷信“专治”,更别信那些满屋子锦旗的老中医。我只发一个中医给我一个方子:决明子、枸杞、梧桐皮煮水喝,或者是玉米须、枸杞、梧桐皮。这个药一斤也就几块钱,这样的人才能算的上是真正意义的大夫,即使没有将患者治愈,最起码还有医生的操守和良心。这个药也有适应的人群,决明子是减肥的、枸杞补肾,梧桐皮治疗痹症,这么简单的方子也是看人下药,也并不使用于所有的痛风患者,所以,千万不要迷信所谓的

中药配方。中药的意义我在后面在说。 为了避免有卖假药的嫌疑,我介绍的西药均属药店可购买。 最开始的时候就是秋水仙碱,但是很遗憾,秋水仙碱对我来说,连拉肚子的副作用都没有一点,就更不要说缓解疼痛了。 之后我选择了双氯芬酸钠,一个痛友跟我开玩笑说:没吃过双氯芬酸钠的痛风算不得痛风,这个药一般都是大医院医生的正规推荐,因为这个药便宜,效果还好。 随后,我又开始吃双氯芬酸钠的加强版——扶他林。实在不懂为啥叫“双氯芬酸钠”的时候几毛钱一袋,改了个名叫扶他林就十多块了,呵呵。 扶他林的止痛效果应该算不错的了,最主要的是与它的副作用很小,当然,这也只是比照其他止痛药来说的。 说到副作用,我多说几句,痛风的止痛类药物都有着极其严重的副作用,尤其是秋水仙碱,它有着最最最严重的副作用——猝死。千万慎用。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一、急性期 1.寒湿痹阻型: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2.湿热痹阻型: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3.痰(湿)阻血瘀型:痛风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 克,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4.血热毒侵型:关节红肿痛,病势较急,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痛风止痛汤(经验方)加减。生地、红藤、川牛膝、金钱草、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丹皮、黄柏各10克,虎杖、赤芍、车前子(包煎)、路路通、水牛角各15克,地龙12克,生甘草9克。

5.肝郁乘脾型:头眩、胸闷憋气、烦躁易怒、脘腹胀满、肢节酸楚、肿胀、结节,下肢沉重、精神紧张加重,舌红苔薄,脉弦数, 治以舒肝泄热、健脾祛湿,疏肝解郁消骨汤(经验方)加减。柴胡12克,红花、枳实、木香、香附、郁金、丹皮、木瓜、夏枯草、元参 各10克,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丹参、萆各15克,元胡、 黄芪各20克。 6.脾虚湿阻型: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 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萆、白术、川 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蓄、车前 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 米30克,土茯苓50克。 7.肝肾亏虚型: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 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 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 各5克,甘草6克,寄生20克。 二、迁延活动期 1.湿痹稽留型:急性期不愈,湿热流注,关节痹阻,红肿胀痛,痛风石、尿结石生成,治以清化湿热,活血散结。宣痹汤加艾叶、 全虫、生草乌、生半夏各10克,生南星15克。 2.脾胃虚弱型:脾虚运化湿浊功能减弱,代谢产物蓄积不化,湿浊流注关节郁久化瘀,湿瘀相合是痛风高尿酸血症的病理基础,所以,尿酸高而不降,有痛风石,关节肿胀活动不利,治以补脾益气,化痰除湿。运脾渗湿汤加黄芪、泽兰各20克,防己、灵仙各15克,丹参30克。

浅谈李时珍治疗痛风的用药经验

浅谈李时珍治疗痛风的用药经验 发表时间:2011-05-05T16:12:29.29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陈龙跃[导读] 痛风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其病程长、易复发、治愈率低。陈龙跃(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中心卫生院 435329)痛风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其病程长、易复发、治愈率低。中医学认为凡人体肌表筋络感受风寒湿邪侵略之后,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痛楚、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统称为“痹症”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中,精辟地概括了痛风的病因“属风、寒、湿、热、挟痰及血虚丶污血”。根据其病因,本着治病求兵的原则,他终结 论述了治疗痛风的83 种临床用药,确属经验之谈。本文将李时珍治疗痛风的用药特点归纳为七个方面。 1 痛风初期,由于卫表不固,风寒湿邪犯肌表,导致关节经络必阻,出现疼痛一系列症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李时珍提出:“防风主周身骨节尽痛,非此不除,同松节煮酒”。麻黄治“风寒风湿,风热痹痛,发汗。苍术散风除湿……发汗,通治上中下湿气”薏苡仁治“风湿身痛,日脯剧者,同麻黄、杏仁、甘草煎服”。痛风初期,宜因势力导,祛风除湿解表。所以李时珍在临床中常以麻黄。杏仁、解表宣肺,薏苡除湿,甘草补脾土而中和,且可制麻黄直发汗太过,使其微发其汗。因湿性重浊粘滞,侵犯人体则缠绵难愈。治之若大发其汗则风气可去,但湿气仍在。但加用芜活,防风,苍术,麻黄配甘草微发其汗,不但可祛风湿外邪,而且使表阳通行一身,阳气通则湿无流滞之所,故随汗而去。 2 痛痹易称寒痹。《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进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通。……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行小络,故率然而痛,得炅则痛止也。……” 痛风表现为关节剧痛,不红不热,痛有定处,迂冷加重,得热则缓为其特点。因寒主收引凝滞,致使关节肌肉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不痛则通。李时珍在临床中不但善用温燥散寒之品,以散寒通络止痛,如他指出草乌头治“风湿痰涎,历节走痛不止。” “乌头,附子散寒止并燥湿痰。”而且还常常用酒剂散寒通络止痛。他认为“酒气味辛甘大热,能引药势,杀白邪毒气,通血脉……散湿气。故提出用白玲腾,石楠藤,青藤泡酒服,主风湿古痛顽痹。”” 松节去筋骨痛,能澡血中之湿,历节风痛,四肢如脱,浸酒日服”。五加皮治“风湿骨节孪痛,浸酒服”。海桐皮治“腰膝注痛,血脉顽痹,同诸药浸酒服。”所以善用酒剂,温经通络止痛,因为酒剂不但能制作及服用方便,而且酒能温经活血助药力直达病所,解除病疼。 3 湿着于身,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若其人阴气盛者,必从寒化;其人阳气盛者,必从热化,临床热化者诸多。治当清热利湿治本,李时珍提出用黄苓治“三焦湿热,风热历节肿痛”;“秦艽除阴阳风湿,湿热,养血荣筋”;龙胆草、木通煎服,防巳、木鳖子并主湿热肿痛”;“茯苓滑石渗湿热”;“羚羊角入肝平风,舒筋,止热毒风历节掣痛效”;“黄拍除下焦湿热肿痛”。以上李时珍所用均无一味有舒筋活络止痛之药,但李时珍善用清热利湿之法,使温热去则经络气血通,关节利,疼痛止,体现了治病求本。 4 痛风不但致病因素复杂,而且病理表现也较为复杂,常表现为痰湿、瘀、寒等多种因素胶结在一起,故难解也。李时珍认为痛风可因“湿气化为痰饮,流注胸膈经络,发上下走注,疼痛麻痹”他提出可用“半夏天南星并治风痰湿痰,热痰凝滞,历节走注,右臂湿痰作痛,南星苍术煎服。”白芥子治“暴风毒肿,痰饮流入四肢经络作痛。”他认为“风痰麻木或手木或十指麻木,皆是湿痰死血”所致。主张用“橘皮下滞气化湿痰。”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湿聚生痰。故李时珍治湿祛痰时,还特别强调重用行气药。如他提出槟榔治“一切风气,能下行”;枳壳治“风痒麻痹,散痰疏滞”。 5 痛风因感受风寒湿邪,日久不已,久必致络脉痹,血行不畅而成淤,其临床特点则表现肢体痛如刀切,甚者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故在治疗此型痛风时,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同时,比当加用活血化瘀之品,方能提高效果。李时珍提出用“苏方木活血止痛”;“桃仁治血滞风痹孪痛”;“姜黄治风痹臂痛……破血中滞气”;“红花活血滞,止痛”;“川芎丹参破宿血、止痛”;“没药逐经络滞血,定痛”;“乳香补肾活血,定诸经之痛”。所以,久病必瘀,必用活血通络之品。 6 在临床治疗痛风淤血证之时,轻证可用桃仁、川芎等活血药,可以达到活血通络止通之效。但对于重症的顽痹痛风却往往是无济于事,杯水车薪,而李时珍则认为,此时当配用善走窜搜风通络的虫草类方能奏效,他倡用蝎梢、地龙搜风通络,“穿山甲冶风痹疼痛,引经通窍”;“守宫通经络入血分,历节风痛同地龙,乌头草诸药丸服”。所以顽痹重症,非虫类搜风之药莫属。 7 李时珍不但重视运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等等方法治疗痛风,而且在临症实践中更注重补肝肾,祛邪不忘扶正。他提出“当归、芍药、地黄养新血”;“牛膝补肝肾,逐恶血治风寒湿痹,膝痛不可屈伸”;狗脊治“寒湿膝痛腰背强,补肝肾”;锁阳补肾助阳,“润燥养筋”;“龟板补肾阴,亦如阴虚骨痛方”。在临床上如能合时地灵活运用补肝肾方法,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病程大有益处,确实是经验之谈。(收稿日期:2011—03—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