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

前言

劳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而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中首要的和唯一能动的要素,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农村劳动力占有的比重非常的大。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有其积极的一方面。例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用工短缺的问题,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等。同时,劳动力的返流又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资金与技术支持,加快了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化的实现。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劳动力的转移也有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例如,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造成了城市人口拥挤,交通及社会秩序混乱,城市公共资源紧张,污染加重等。对农业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劳动力转移导致务农人员大量减少,农村出现了大批量的闲置土地,直接影响了耕地质量及粮食产量。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力转移必加以重视,对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才能够提高我省的总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加快我省农村经济发展。

劳动力作为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要素,其合理流动是经济发展中基本生产资源、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中各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利用率大大提高,使劳动力自由流动成为可能,这有利的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来看,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劳动力的转移也充分体现了过度时期的特征,目前正在由传统的农业业向工业,服务业的新型产业转移,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由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这种转移的规模是很大的,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一种重要力量,因为我国的过渡时期将会很长,劳动力转移这种社会现象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因此,对劳动力转移加以分析研究对促进我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劳动力转移概述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劳动力从农业、农村向除农业、农村以外的行业或地区转移。其转移方式包括:部门转移,即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空间转移,即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移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劳动力转移研究比较成熟的有刘易斯、拉尼斯、托达罗、拉文斯坦等。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农业部门,另一元是城市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的生产则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大,因此劳动力会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结果是由二元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托达罗认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原因,预期收入的差异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如果预期的收入差异很大,则会发生转移。劳动力转移与现实的收入差异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拉尼斯-费景汉把劳动力转移分为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以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大小来界定。拉文斯坦则提出了推拉理论。他认为劳动力转移存在推力和拉力,例如原居住地生活水平低,医疗水平低,工资低等属于推力;而将要转入地较高的就业率、良好的医疗服务设施、较高的收入水平等属于拉力。

2.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劳动力转移成为经济发展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蔡昉认为,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大量的农民劳动力获得了解放,这加速了非农产业特别是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的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些密集型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反过来又引发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陆学艺则认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应该从立足点出发,应该加快农村建设。同时,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城镇化建设,以就地吸引劳动力就业;陈吉元关于劳动力转移的观点主要有三个指出:首先,他认为应该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加以区别,分为行业转移以及地区转移。其次,他认为解决农业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与还换代,推动新产业的出现,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劳动力就业;温铁军的观点是应该坚持协调、统一、平衡的原则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应该关注城市的最大吸纳力与承受力。

二、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概述

(一)劳动力转移取得的成就

为了实现经济的整体平衡发展,山东省政府积极采取并落实各项政策促进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支持,使我省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山东省农业迅速发展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农民人均收入,粮食产量、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2012年,农业实现增加值约2330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2.9个百分点;在牧业方面实现了增加值946亿元的新突破,与去年相比增长7.8个百分点;林业实现了增加值75亿元的新成绩,与去年相比增长4个百分点;在渔业上也取得了新成就,增加了771亿元,与去年相比增加了5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的产量达到4511万吨,与去年相比增长了2个百分点,这是自2002年以来连续10年实现增产。

2.农民的收入增加

2012年,我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450元,与2011年相比提高了13.3%,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速要快0.3%。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44.9%,与去年相比增长7.7%;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 2.7%,与去年相比增长 4.5%;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46.3%,与去年相比增长19%;转移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6.1%,与去年相比增长28.5%。

图2 山东省2006—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

由图2可以看出,2006年至2011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出现了增长的态势,除2009年,其余各年份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这与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是分不开的。

3.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逆向流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了我省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00年,全省拥有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为7025.24万千瓦,到2010年,全省拥有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1628.97万千瓦,2011年为12098.25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4.04%.,比2000年的7025.24万千瓦增长72.21%。

4.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我省农村人口所占比重非常大,劳动力自身的就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就业率,随着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以及我省采取的劳动力培训活动,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资金的到保障,一些成人学校、讲座等紧接着兴起,在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以及现实就业环境就业压力的要求下,一些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提高了劳动素质。

表4山东省四次人口普查各受教育层次人数

单位: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大学263176 822863 3000752 8328681

高中4387201 6033615 9946434 13322584

初中13169660 21254691 32973455 38468023

小学25108087 30611980 29469710 23912234

文盲、

半文盲20457244 14256068 7654312 4757257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公告

由表4可以看出,我省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低文化水平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小学、文盲以及半文盲的数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其中,文盲及半文盲的数量减少的最多,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文盲及半文盲的数量只占第三次的23.25%,文化水平达到小学的也有一定比例的降低。第六次人口普查中达到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数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多2529万人,高中水平则多出了约893万人,大学受教育人数与第三次人口普查多806万,在所有增加的人数中,大学人数增加的比例是最大的。

5.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向农村、农业以外的地区、行业转移,转移的劳动力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转出地非农产业的发展。劳动力在转入地积累到一定的资本、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时会出现劳动力的逆流,即劳动力会回原居住地利用在转入地所学到的优势发展新的经营模式,同时,当这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积累了足够的资金时,他们会翻新旧房、开餐馆、发展特色旅游、养殖等,带动了农村建筑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发展。

(二)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山东是一个农业经济大省,同时,人口数量也庞大。近四年来我省劳动力转移总体来看呈现出可喜的局面。2009年末,大约有6081万城乡人员实现就业,约有106万城镇人员获得新就业,约有122万农村劳动力得到妥善安置。到2010年末,约有115万城镇人员获得新的就业机会,有130万农村闲置劳动力获得就业就会;到2011年末,约有119万个新的岗位发放给城镇人员,有136万农村劳动力成功实现转移;2012年末,有120万城镇人员获得新的就业机会,有137.4万农村劳动力的到工作机会。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自2009年到2012年,山东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呈现出的趋势是逐年增长的。但是与我省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相比,增长的数量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微不足道的。

表1山东省2000~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率

年份留守农村劳动(%)劳动力转移(%)

2000 88.70%11.30%

2001 88.70%11.30%

2002 89.70%10.30%

2003 88.60%11.40%

2004 87.90%12.10%

2005 85.30%14.70%

2006 85.30%14.70%

2007 84.60%15.40%

2008 84.80%15.20%

2009 83.20%16.80%

2010 82.6%17.4%

2011 82.1%17.9%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报告》《山东调查年鉴》

由表1可以看出,2000年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11.3%,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从2000年的11.2%逐渐增加至17.9%;同时也可以看出,2002年劳动力转移率为10.3%,与2001年相比呈下降的趋势,从总体而言,2000年至2011年,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率的趋势是逐年增长的;与留守农村劳动力比率相比,十几个百分点的转移率是很小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省目前已经实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数量在总体中的比重仍然是非常小的,农村仍然有很大比重的劳动力没有实现就业。我省目前的低水平、小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并不能缓解促进全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

(三)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到2010年,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数量达到2027.01万人,比去年增加126.04万人,增长6.6%;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约有一半,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从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新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约有93万人,新增加的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有26.4万人。

1.转移地经济相对发达

从统计数据来看,转移到省城济南就业的劳动力约占19%;转移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淄博市、临沂市等,占36.4%;转移到县级市如青州、临清等,占32.1%;转移到相对发达的小镇或其他地区12.6%。

图1 省内各市劳动力市内转移数量所占比重(%)

2. 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有差异

根据调查显示,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平均为9.8年,较七年前提高了1.2年;在转移的劳动力中,受教育平均年限达到小学的比例下降了5.6个百分点;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的比例提高了7.8个百分点;达到大专及以上的比例提高了7.2个百分点。转移的劳动力中,不同的性别在不同阶段的受教育水平比例也有很大的区别。女性的受教育年限平均为9.5年,男性的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0.1年;其

中,女性从未上过学的比例为 5.6%,男性为 1.6%;受到小学教育的女性比例是17.9%,而男性是15.6%;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女性所占比例普遍低于男性。从劳动力是否跨省转移来看,在省内转移的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8年,跨省转移的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8.7年,跨省转移的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省内转移的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 表2 山东省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 合计 省内 跨省 合计 男 女 合计 男 女 合计 男 女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未上过学 3.7 1.6 5.6 3.5 1.5 5.4 4.7 2.4 7.4 小学 16.8 15.6 17.9 15.9 14.8 16.9 21.9 20.1 23.5 初中 43.1 43.8 42.2 41.4 42.2 40.8 50.4 52.5 48.4 高中 25.2 26.7 24.1 26.9 28.2 25.6 17.4 18.7 16.2 大专以上 11.1 12.1 10.4 12.3 13.4 11.1 5.6 6.4 4.7 平均受教育年限 9.8 10.1 9.5 9.8

10.1 9.7 8.7

9.1 8.8

资料来源:山东省调查年鉴

3. 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是务工及经商

根据统计显示,山东省劳动力转移原因中,追逐经济利益为首要目的。在调查的转移劳动力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务工经商,其所占比例约为67%;其他转移的原因所占比重相对都比较小,近几年来促使劳动力的转移原因改变不大,外出务工或经商是促使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机。从城镇的角度来看,城镇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原因比重差异不大。从转移的性别来看,因婚姻嫁娶发生转移的数量统计中,女性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男性。

表3全省不同原因转移人口所占比例

单位:%

资料来源:山东省调查年鉴

地区 务工经商 工作调动 分配录用 学习培训 拆迁搬家 婚姻嫁娶 随迁家属 投靠亲友 其他 全省 67.2 1.4 1.7 6.5 1.4 4.9 6.5 4.6 5.9 农村 76.3 0.7 0.8 5.2 0.3 3.3 5.6 4.1 3.9 城镇 17.6

6.3

4.8

14.3

7.2

14.4 11.2 7.2 16.8 男性 35.4 8.5 1.7 1.9 11.2 4.2 15.1 7.5 14.5 女性 27.7 4.1 0.9 3.8 8.8 15.5

20.2

7.9

11.2

4. 以第二产业为主要转入行业

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山东省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中,有65.1%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约有40%的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转移到建筑业的占15.%;大约有44%的劳动力转而从事第三产业,与去年相比大约降低了4个百分点。其中,在这些转移的劳动力中,大约有11%的劳动力转移到住宿、餐饮业,约有8%的劳动力从事交通运输业,约有10%的劳动力转移到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约有20%转移到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行业。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1.劳动力素质底下

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制约劳动力能否再就业的关键因素,素质越高,其择业范围越光,就业的路越宽,还可以得到优厚的工资待遇。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上劳动力数量庞,但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处于短缺状态。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每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为49人,高中程度的人数为530人,而城镇分别为889人、2126人。2005年,在我国农业人口素质调查中,受教育程度达到半文盲和文盲劳动力占6.76%,达到小学文化水平的劳动力约占30%,达到初中文化水平的劳动力约占51.24%,高中文化水平的仅占9.15%,而中专文化水平的占

2.63%,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0.11%,并没有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在农村,接受过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只占7.43%,有专门技术职称的比例为4.58%。由于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导致其在行业上的选择上会面临诸多限制,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简单劳动的行业。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人倍率在上升,这表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在劳动力市场上,高级市场的竞争压力要小于低级市场的竞争压力,从而出现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2.信息不对称

农村劳动力因为受到教育水平以及通讯工具等因素的限制,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召不到人力资源,出现了用工短缺,例如民工荒;另一方面是大批的劳动力等待着就业机会,他们没有很多的就业信息来源,主

要靠亲戚、朋友等从中介绍。因为教育受限,农村劳动力中很大一部分不会使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甚至有部分不会使用简单的手机来获取就业信息。

3.制度不健全

1958年,我国颁布了新的户口登记条例,这一制度与我国的体制不断出现矛盾。其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割裂了城乡,阻碍了劳动力在城乡的自由流动,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使整个社会对这一部分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得不到应有的权益保障。首先就是保险体制不完善。农民工就业没有各种保险,而且从事各种脏活,累活,就业环境差,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再出现事故时,往往因为法律意识淡薄,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子女的教育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户籍制度的约束,其子女无法在城市接受教育,出现了就学难的局面。因为传统户籍制度的实行,对农民工存在歧视。有些地方甚至专门成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只对农民工的孩子开放,这是对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的一种无形的歧视。

4.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各项制度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国家对“三农”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特别是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从目前来看,这种重视是不够的,依然存在许多制度、体系方面的问题。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大量劳动力就不了业,而大量工作岗位召不到人。这是由于我国就业体系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造成的。许多偏远地区无法获取就业信息,这些地区甚至没有形成劳动力中介组织,不能合理、有序的对农村劳动力加以疏导就业。

三、政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国内的劳动力市场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在这种形式下,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中获得一定优势。也只有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会有效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首先要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政府以及劳动者本身都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努力实现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再就业;其次,要农村劳动者意识到法律的威力,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其法律意

识,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及技能得到提高。只有这样,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才会得到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会顺利进行。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

由于市场分割非常严重、市场体系不完善的原因,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很低。要改善目前这种局面,首先,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完善劳动力转移机制,提高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对其务工的就业环境加以改善,对其应有的合法利益加以保护,使农村劳动者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逐步消除就业歧视,破除本地人口与城市外来人口之间制度上的限制。其次,建立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预警机制。针对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力市场,企业和政府要制定相关的预测机制,提高市场对劳动力供求的预测能力,及时掌握最新最全面的劳动力供需信息,制定相关对策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再次,要将提高劳动力供应作为目标,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一是宏观上要以工资指导线为途径,按企业的名义工资率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使工资水平有序增长。此外,要加强对价格和工资的宏观调控,在具体的经济形势下,政府要通过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对物价、市场工资率进行管制;二是实行激励制收入政策。当企业的工资增长速度超过工资指导线时,对企业征收重税;当其低于工资指导线时,对企业给予减税激励。借鉴欧美国家减薪与裁员相互替代的经验,通过削减工资来减轻直接裁员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冲击。例如,西方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责任和公共形象,当面临裁员时,企业会与工会协商,以相同的比例(例如10%)通过降低工薪福利来代替裁员计划,倘若1年后企业的经营业绩仍没有改观,然后才会考虑裁员计划。充分利用媒体、舆论,提高宣传强度,通过政策推动和舆论引导,严肃社会保障执法,完善企业在雇佣工人和支付工资上的行为,增强企业对劳动者的保护意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健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市场上各产业、行业的竞争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产业结构的更新又对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劳动力培训费用资金的支持与投入力度,广泛开展一些通俗易懂的讲座、培训,并动员劳动者积极参加,从而使得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劳动技能得到改善。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根据托达罗理论,农村劳动力之所有出现转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劳动力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是因为转出地没有充足的就业机会、收入

水平低下、没有好的医疗等社会保障,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地消化一部分多余的劳动力,应该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乡镇企业不需要劳动力离开原始居住地,这对劳动力来说在子女教育、住房、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是一大优势。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也能够有效的解决劳动力无法就业的难题。所以,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积极落实各项制度措施,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保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途径。

(四)加强制度创新

加强制度主创新,首先要对现行的户籍制度加以改革创新。户籍制度是否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协调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进而影响着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是对社会现行的保障制度加以改革创新。劳动者权益侵害事件时有发生,要完善权力保障机制,当相关事项出现时及时维护当事人权利,同时追究责任人的义务。再次是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上普遍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要逐步完善农民工的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福利水平。最后是对现行的土地制度加以改革创新。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时会出现一种现状,即土地闲置,要根据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在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同时,又能合理有序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充分利用劳动力。

只有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这些制度障碍加以改革创新,才能在根本上对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加以消除,使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性、合法性的权益的到应有的重视,消除全社会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从而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实现城镇化建设的目标。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

根据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大多数劳动力由偏远或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转移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然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非常大,而主要的劳动力转入地—城市的数量级规模却是有限的,其能吸纳的劳动力总量与我国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数量相比差异很大,因此这使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实现经济的总体发展,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加以重视,实现其就业就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地就业岗位,充分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政

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对一些有先天优势的城镇加以支持,使其充分利用其特色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吸引劳动力就业。

结论

在应对我省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过程中,政府和社会要做好相关性工作。首先,要把握好我省农村劳动力人口众多的社会现实,积极做好剩余劳动力的引导工作,避免因就业及收入分配不公引发社会性问题。其次,我省劳动力素质偏低,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务工人员改造社会的能力,既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又有利于维护全社会的稳定。再次,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断发展成熟,尽管在其运行中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调节和维护,但现实的情况是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在经济调控上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性和灵活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更多地就业岗位。最后,完善各项法律制度。法律制度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引导、规范的作用,通过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创新,形成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改善教育体制、城乡二元结构、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等。

尽管我省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来看,我省农村人口比例大,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就业市场及就业信息系统不完善,制度方面仍然不健全,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以及全省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政府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秉龙、薛兴利 . 《农业经济学》[M].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 蒋宝泉、尉海东 . 临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对策现代农业科技 [J] .2012年

第9期

[3] 张艳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境及对策思考科技向导[J] .2013 年第02期

[4] 杨风、梁伟 .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路径 .东岳论丛[J].2010(2)

[5] 邢雪平、王志彬 .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SWOT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J].2011年

第22卷第07期(总第273期)

[6] 山东省统计年鉴、统计信息网

[7] 田敏.论产业结构软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J]. 农村经济,2007(8):95-96.

[8] Ray Brooks,Tao Ran,China’S Labor Market Performanceand Challenges,China&

W0dd Economy,21-35,V01.12,No.1,2004

[9] Robe,s,K.D The Determinants of Job Choice by Rural Labor Migrants in

Shanghai,China Economic Review,2001.12

[10]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J].社会学研究,2001,4:44~51

[11]卢东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J]. 农业经济,2007(7):10-11.

[12]曹玉梅.“十二五”时期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新途径[J].新乡学院学报,2011,10

致谢

本论文是在侯向丽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侯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侯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每个可爱的同学们和尊敬的老师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

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

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城乡就业的意见,就我县2012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提高富余劳动力转岗就业的职业技能,积极开 发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扩大劳务输出促进富余劳动力转岗就业,增加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真正实现富余劳动力“有剩余,就转移;输得出,增收入”。 二、工作目标和转移就业标准 工作目标:全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计划;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引导性培训3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前专业技能培训1.5万人。

一是每个乡镇,社区要在外埠建立100人以上劳务输出点2处,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建立协会或工会组织。二是各乡镇社区要切实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宣传力度,要在各村屯,居民小组设置劳动力转移宣传牌,并发放宣传单,宣传单要发放到户。同时,每个乡镇社区至少要树立10个劳动力转移典型。三是完善劳动力档案和转移档案,并实行网络化管理。各乡镇档案、数据要与行政村保持一致。要切实加强用工信息管理和服务,将劳动力转移供求信息及时上传下达,村屯、居民小组设立信息发布板,形成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四是各乡镇要制定年工作目标,并与各村签订责任状。各种表、簿、册齐备,制度健全,报表及时准确。 转移就业标准:在第一产业领办、创办或承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和项目,有固定收入;向城镇或非农产业 转移直接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或经商,有固定收入,均可视为实现转移就业。 三、工作要点 (一)规范市场管理,统筹城乡就业。各乡镇社区要加强协调,组织完善,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富余劳动力的基础管理,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统计网络体系,并将对劳动力的管理与服务纳入整个信息网络。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 【摘要】随着当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向工业,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本文基于工业集聚视角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原因,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展开,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集聚 一、引言 工业集聚是指一系列相似的下业企业汇聚于同一个区域。这是一种在工业布局上相对集中的现象。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限制以及工业组合因素的影响。随着各种下业产业的发展与个别产业规模扩大。为了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应,下业集聚成为必然的趋势。企业的运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当地的劳动力已经远远不足。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下业集聚区。久而久之,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统计。2010年从农村转移㈩来的劳动力约有1.5亿人,占到了总流动人口的68.2%。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不容小觑。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生原因 我国存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中一元是以下业化生产为主的城市经济。另外一元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经济。

在这种经济社会结构下。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地区贫富差距,城乡生活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数差距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 (1)经济因素。与农村相比,下业化集聚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更高的薪酬。一部分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奔赴工业聚集地,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农村劳动力转移。 (2)科技因素。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村开始引进适量机器设备,提高了部分农业的作业效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而在下业集聚地下厂为了维持日常经营又急需劳动力。那些被机器所淘汰的农民开始寻求新的下作。为了谋生他们向工业集聚地转移。 (3)生活质量因素。我国现阶段,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差距。一些农民工进城工作已经不再是为了挣钱去找一些辛苦脏乱的下作,他们更加希望的是在挣到钱的同时能借此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开阔眼界,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希望在城市立足,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 三、工业集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我国农村人口过多。耕地严重不足,截至2008年,我国的人均耕地仅1.35亩。并有666个县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795亩,其中463个县低于国际公认危险线:0.5亩。工业

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我乡是一个牧业乡,根据耕地的比例,剩余劳动力多。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我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大精神和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乡根据《##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的安排部署,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牧民增收的渠道,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搞好服务”的方针,通过政府引导促进,中介机构操作,农牧民自主择业,社会提供服务措施,通过抓农牧民思想转变和素质、技能的提高,积极拓宽转移渠道。严格按照“先培训再转移,先培训再就业,以培训促输出”的原则,将把握一定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富余劳动力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的转移,使我乡劳动力转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基本情况 ###乡占地1338平方公里,总人口4056人,劳动力1279人,其中富余劳动力538人。20××年转移富余劳动力605人,共发布用工信息6期30条,新闻4条,为农牧民创收241万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我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对劳动力转移工作高度重视,确定为我乡经济发展136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20××年对进一步提高熟悉,为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目标和创收任务完成,制定了《20××年###乡劳动力转移工作运行计划及培训计划》,并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了计划得以保障落实。 (二)夯实基层性工作 为及时把握各村富余劳动力的具体情况,我乡根据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统一安排,对我乡20××年富余劳动力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完备了村级档案治理,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档案表、外出人员统计表、用工信息推荐表。 (三)积极引导,加强宣传,重抓培训,提高素质,广开门路,搞好服务,狠抓落实加快转移,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离开土地,走出羊群,走出田地创大业,跳出农村谋发展。 1、积极引导、加强宣传。乡党委、政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作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乡农牧业增效已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我乡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天然草场载畜容量有限,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激烈,农畜产品价格下滑,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我乡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很慢,因此,加快我乡农牧业增加人均收入,是当前解决我乡“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我们加大对全乡农牧民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 研究 ——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 作者:王晓红 专业名称:文秘 指导教师:浏讲师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入,农民工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当前农民工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群体,他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与其伴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治安问题、出租屋管理问题等,笔者则针对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民工的涵义,对金牛区农民工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梳理,最后得出了笔者对完善农民工福利管理的粗浅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

目录 摘要I 目录II 前言1 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2 1.1降低社会矛盾2 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2 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3 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3 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4 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4 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4 3、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6 3.1缺乏权威的福利管理机构,引发安全隐患6 3.2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低6 3.3社会因素导致的歧视、排斥现象的产生7 4、加强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的建议8 4.1将农民工福利管理制度纳入法制轨道8 4.1.1强化各组织间的相互配合8 4.1.2出台有关农民工管理的规性文件和规章8 4.2强化公安部门的社会治安管理职能8 4.3强化治安宣传工作,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9 4.3.1把握传媒宣扬的舆论导向9 4.3.2开展普法宣传,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9 4.4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9 .

劳动力调查报告4篇

劳动力调查报告4篇 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全区劳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第一经济”目标,突出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服务管理三大重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农民就业能力得到提高。我区始终把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环节来抓,,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全区对15080名农民进行了引导性培训,比上年增加50%;对6765名农民实施了职业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训,将1939名新增劳动力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全区共对2.6万农民工实施了技能培训,占已转移总数的22%,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1.36万人,占培训人数的52%。 (二)劳务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实现劳动力转移11.92万人,比上年增加2.8%,劳务总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加7.7%,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4698元,比上年增加216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8%,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

(三)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由区劳务办牵头,先后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到市外考察劳务市场,走访用工单位,洽谈劳务协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工种开展劳务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陕西、、厦门等劳务输出基地,吸纳了籍农民工5.8万余人。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较快。全区农民工返乡创业2620人,其中:从事生猪养殖1230人,个体经营1052人,从事蔬菜、中药材、茶叶、水产等种养殖338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管理体制分散、综合效能难以体现。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管理体制和培训经费分散,转移工作农业局、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都在管,而农业、劳动、扶贫、教育等部门都有培训资金,都出台了管理办法,而培训的对象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这种条块分割、经费分散、多头管理在客观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有序转移综合效能的提高。 (三)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盲目外出务工队伍较庞大。由于受地处边远山区、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

劳动力转移工作计划

年劳动力转移工作计划

————————————————————————————————作者:————————————————————————————————日期: 2

xxx2013年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若干意见》(新党发[2012]1号)和xxx、xxx《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意见》精神,促进我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结合xxx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的原则,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切实强化服务,逐步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主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机制,加快我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3 年计划全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xxx万人次,劳务创收预计达到xxx亿元,劳务人均收入较去年增长xx%。 三、具体措施

(一)、摸清底数,准确进行劳动力转移年度目标责任分解。充分发挥乡场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深入村队农户,扎实做好辖区内农业富余劳动力资源的摸底调查工作,掌握农村劳动力情况、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现状,对2013年劳动力转移人次和劳务创收进行科学的计划分解,为做好今后农转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打下良好的基础。(落实时间:1-2月) (二)、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由县长任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各项工作,制定统一标准,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同时签订2013年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责任书,明确年度各相关单位职能职责,保证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有序开展;各乡镇场、各有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与各相关单位、村、社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明确阶段工作目标,把各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在全县上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落实时间:1-3月)

劳动就业工作计划,计划规划

劳动就业工作计划,计划规划 *年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按照构建和谐*和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36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意见》(粤府〔*〕3号)精神,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就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服务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以各级就业服务平台为载体,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在重点解决好就业难群体的再就业、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的同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统筹城乡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统筹做好城镇就业难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和流动人员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更新服务观念,创建新亮点,打造新品牌。力争年度开发就业岗位2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0%以上,其中“4050”人员就业率达55%以上,“零就业家庭”一人以上就业率达95%以上,“农转居”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60%以上,流动人员就业录用备案率达95%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推进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在全市组织开展以“关爱民生、促进就业、我们共同努力”为主题的就业援助行动。并以此主

题行动为统领,组织实施“六项工程”: 一是“社区就业工程”:继续推进社区就业,组织各级就业服务机构,特别是街道、社区服务平台,通过摸清情况、建立台账、开展“一对一”和“细心、专心、尽心、贴心”服务活动,为广大失业人员提供就近、快捷、高效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家门口”就业服务,加大对“4050”、“零就业家庭”、“农转居”和特困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着力解决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问题。 二是“自主创业工程”:加大对失业人员(含“农转居”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力度,引导和鼓励广大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并通过一人当“小老板”,带动多名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是“技能证书工程”:通过各级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具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加大对失业人员(含“农转居”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力争“*”期间使所有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人手持有一本《职业资格证》或《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全面提升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力,逐步实现素质就业,提高就业稳定性。 四是“农民转业工程”: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镇和村就业服务平台,及时向有转移就业愿望和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招用工信息和职业介绍,引导其向非农产业转移。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1952年的18243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49085.5万人,增长了2.69倍,占整个社会劳动力总数的67.2%,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人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如果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均20%的水平,则将产生3.44亿剩余劳动力。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 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目前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来看,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每年必须实现1500万到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才能保证农民收益率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鉴于我国目前现状,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已初见端倪,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成了严峻考验。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从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至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目前,我国建筑业的5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50%的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可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进程 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到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就是说,只要地域或产业发生变化,即便是到外乡仍从事农业劳动,都视为转移。而由于婚姻关系引起的地域的变化,以及由于考学、参军等原因离开农村的,并不当作是劳动力转移。根据此统计口径,1978-2001年的20多年间,农村劳动力总量由30688万人增长到48229万人,净增17541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从2182万人增长到15778万人,净增13596万人。20多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本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 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上是在未受到政府力量控制情况下自发进行的。继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吸收了大批农村劳动力。195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职工为510万人,1958年增加到2316万人,工业部门新增的职工,绝大部分是由农村转移而来。 2.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 该时期由于受政府非经济力量的干预,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局面。1958年后,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开,经济建设规模虚假的急剧膨胀,从而造成了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1958年,全国工业和建筑业共新增职工1900万人,相当于原有职工的两倍,其中从农村招收的约1000万人。由于在农村内部抽调劳动力大炼钢铁等,1958年农村劳动力比上年税减3800多万人,1958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陡降至58.2%.据统计,城镇人口由1957年的9900多万人猛增到1960年的1.3亿人,同期所增城镇人口中,约有90%属机械增长。同期城镇非农业职工增加了2500万人,其中近2000万来自农村。然而,这次农业劳动力转移“浪潮”的寿命却极其短暂。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大批劳动力又重新回到农村。1963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又陡升至82.5%,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这样规模的大起大落,在世界人口迁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一阶段,农

2015劳动力调查工作总结 修改版

2015年东方市劳动力调查工作总结东方队自七月份起开展劳动力调查,东方队严格按制度方案开展摸底、换户、核实、PDA录入上报、编码等工作。东方队合理安排时间,统筹分配任务、圆满完成了对抽中的15个小区、150户的调查工作。现将我市劳动力调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四大措施”完成劳动力调查工作 强化宣传、争取配合。宣传是争取群众配合的有效措施,为此,在摸底时就做到宣传先行,提前在各乡镇及调查村张贴调查公告、发放宣传单,入户时还发放《致调查户的一封信》和实用的小礼品,让调查工作家喻户晓。 搞好培训,规范操作。分阶段连续召开四次培训会议,对调查人员及辅调员手把手进行调查方案和PDA操作流程等业务培训,确保熟练掌握工作流程、指标解释、报表填报和PDA使用等方面知识。 深入群众,重视入户调查。入户调查实行“调查员加辅助调查员”全员参与模式,严格遵守调查流程方案,每个调查点全面实施“一对一”上门入户调查,面对面访问,摸清掌握对象户实情并解答调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抓好各个环节,确保调查质量。在完成调查问卷后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一对一”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核实;同时督促辅助调查员PDA录入,及时进行专项审核和查漏补缺,并且每月在14日要开展就业人员行业和职业编码的录入,审核、验收及错误清单的修正工作。针对模糊不清或存在逻辑关系的问题,

专业员要打电话及时核实情况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二)、工作完成情况 东方调查队开展劳动力以来全体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这项工作,摸底开户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细化编码分类,提高编码准确率、加强督导检查,提高数据质量。遇到问题互相讨论争取最优解决方法,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总的来说,这次劳动力调查还是完成的很顺利。 二、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是辅调员素质不够高影响数据质量。由于部分辅调员年龄大,文化素养低,对掌握PDA使用有困难,对一些调查项目理解有偏差,出现逻辑错误。 二是PDA程序不稳定、操作不灵敏,反应较慢,影响数据上报。 三、完善劳动力的调查建议 一是强化培训,提高辅调员业务水平。利用平时月、季、年报送审机会,针对记账存在的问题,反复进行培训,不断加深辅调员对业务知识的理解,提高业务水平。 二是上级要对PDA及时更新,完善程序,对于反应较慢、反应不灵敏的建议更换新的PDA,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劳动就业办公室 工作总结

劳动就业办公室年度工作总结 劳动就业办公室年度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劳动就业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把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公共服务,全面履行政府赋予我们的职责任务抓紧抓实。我们建立了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将各项任务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同志。做到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证到位。把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着力点放在制定就业规划,引导和调节劳动力供求上,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依法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对特殊困难对象实施就业援助,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服务。加强劳务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培训。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努力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为要求就业的人员提供高效服务平台。截止年底各项任务目标均超额完成任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下岗失业再就业人数,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人数,开发公益性岗位人数,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人数,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人数,其中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人数,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失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万元,新发展劳服企业家,现有劳服企业家。较好的解决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按照局里下达的年各项工作任务指标,我们做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任务指标量化到每个人,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目标管理格局,加强工作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把各项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落到实处。根据工作考核标准我们制定了系统的服务计划,建立并实施了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一站式”就业服务机制。定期举办供求双方招聘洽谈会,制定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计划,对困难就业群体进行动态管理,落实零就业家庭困难职工安置就业。集中力量、高标准、高质量地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和计划任务的实施。 今年来,我们先后学习了中心举办的大型招聘活动及人力资源市场针对困难女职工举办的招聘现场会,学习交流了劳动力资源开发管理和安排就业的成功经验,研究人力资源信息交流的渠道和方法,为人力资源供需双方搭建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报告

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学生XX XX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内容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

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经济影响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to shift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 modern industrial country road to the inevitable.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not only fundamentally restricte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to a certain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篇一: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劳动力资源数量、年龄、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和年初工作安排,前段时间,县就业办抽调精干业务人员,组成3个调查小组,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为代表,对所属35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共计***个行政村,总人口32263人,其中:男性16929人,占总人口的52.47%,女性15334人,占总人口的47.53%。劳动力人口22755人,占总人口70.53%,其中:男性12526人,占55.05%,女性10229人,占44.9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1579人,占劳动力资源的50.89%,在校学生、务农、半工半农和留守人员10175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4.72%。 通过对本次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现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增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总人口逐年减少。在接受统计的32263人农村从业人员中,16岁至40岁的从业人员为11937人,占从业人员的37%;41岁-60岁的从业人员为20325人,占63%;男性55—60岁2630人,女性50—55岁2198人,五年后将进入老龄阶段,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30%,而11-15岁人口2976人,五年后将成长为新生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9.2%,我县劳动力资源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转移就业人员县外就业比例接近八成。转移就业人员中,县外就业比例占到76.15%,县内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仅占23.85%,体现出就业区域以外地为主的特点。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11579名转移就业劳动力中有9958人已经外出务工2年,占86%,其中8931人在3年以上,占77.13%,这反映出劳动力在外就业较为稳定,或在外有固定工作。分析其原因,这与外地企业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较好、工作环境较为舒适,以及面临更好发展机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二0一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工作,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西兴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劳转办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要求展开了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兴乡位于孙吴县城西郊是我县四个平原乡之一,全乡辖区面积299平方公里,总人口8043人,辖区9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2011年全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1300人,其中省外、省内215人,省外国内175人,乡外县内转移325人,乡内转移585人,实现收685万元。 二、主要措施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为此,得到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乡充分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产业来抓,真正将工作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乡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和政府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2、深入基层,切实做好调查、登记、建档工作。 为了全面掌握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我乡劳动力转移办根据县劳动力转移办的安排,结合西兴乡实际情况对全乡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同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内容全面、数据详实、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录 一、提纲 (2) 二、内容提要、关键词:…………………………………………3-4 三、正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5-7 3、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7-10 4、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10-15 四、参考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论文提纲】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四、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 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 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rural labor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ector to the transfer of modern sectors of the economy, which i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employment problem is to solv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s also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to study the major issues. Therefore, from the start with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actively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the basic method is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issue brought about by the econom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of an idea.

劳动力调查报告示范文本

劳动力调查报告示范文本 After completing the work or task, record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results, includ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劳动力调查报告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报告资料应用在完成工作或任务后,对整体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记录,内容包含整体情况,进度和所取得的的成果,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对应策略与解决方案。,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 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调研, 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现状:成效比较明显 全区劳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 绕“农村第一经济”目标,突出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服 务管理三大重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 成绩。 (一)农民就业能力得到提高。我区始终把强化技能培 训,提升就业能力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 键环节来抓,,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全区对15080名农民 进行了引导性培训,比上年增加50%;对6765名农民实施

了职业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训,将1939名新增劳动力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全区共对2.6万农民工实施了技能培训,占已转移总数的22%,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1.36万人,占培训人数的52%。 (二)劳务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实现劳动力转移 11.92万人,比上年增加2.8%,劳务总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加7.7%,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4698元,比上年增加216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8%,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由区劳务办牵头,先后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到市外考察劳务市场,走访用工单位,洽谈劳务协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工种开展劳务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陕西、新疆、厦门等劳务输出基地,吸纳了籍农民工5.8万余人。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较快。全区农民工返乡创业

201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单位工作总结

---------------------------------------------------------------范文最新推荐------------------------------------------------------ 201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单位工作总结 二、立足地,确保转移培训质量。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质量引领学校发展”已成为必然。正当很多学校为招生问题倍感焦急的时候,**一职中却在“寒潮”中迎来了门庭若市的“春天”。深究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本原因可以发现,学校发展的真正动力是质量!**一职中凭借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雄厚的师资,办学质量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吸引着全社会的目光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当人们把**一职中看成“质量”象征的时候,**一职中却在这时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队伍,按照郭树林校长的话来讲,就是把自己的教师看成学校的“宝贝”。“宝贝”来自学习与进取;“宝贝”需要培养与塑造。多年来,**一职中特别重视教师的培养,利用今年暑期,学校又开展了一系列的大规模培训活动:8月20日至8月25日,**一职中为提高班主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战略决策,为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培训质量,学校加大了培训设备设备的投入,我校原有实训操作室26个,设备设施价值近千万元,其中计算机房8个、电子电工实训室6个、餐饮、客房、导游训练室4个、汽修3个、化工实验室2个以及财会模拟室、琴房、练功房等,为保证 1 / 9

关于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济宁市农业局李长江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安排,为掌握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对劳动力吸纳情况,找出转移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研究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措施,我们采取调查统计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就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和影响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综

合如下: 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情况 调查情况表明,自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经济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全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在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据初步调查统计,到底,全市乡村总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355万人,其中,从业人员为343万人,常年性剩余劳动力资源约20万人,季节性临时剩余60万人。其中按从业结构分,从事第一产业的197万人,占从业人员的57%;从事二三产业的146万人,占43%。在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行政区域内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万人,行政区域外劳务输出万人,境外就业人员1926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近50亿

元。综合分析,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带动促进情况,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以种养业为主的现代集约型农业呈现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潜力巨大。以露地瓜菜、反季节精细瓜菜、苗木花卉、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精耕细作、精养细管相结合,呈现出对农村劳动力较强的吸纳潜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促进畜禽、林果、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等主导产业规模的迅速膨胀,把越来越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吸纳到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上来。金乡50万亩大蒜,仅收获季节就吸收15万外来打工劳动力。二是农业产业经营已成为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经营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许多地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200余家,其中农产品加工流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2009.9. 《 目 录 》 摘要 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现状 2. 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因素 3. 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 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在与将来 5. 政策建议 作者:李牧群 (Li Muqun) 首席研究员 刘金贺(Liu Jinhe)首席研究员 马兹晖(Ma Zihui)首席研究员 李萌(Li Meng)研究员 SERI: Hyunkuk Cho 首席研究员 审阅:刘晋硕(Liu Jinshuo) 首席研究员

《 概 要 》 2003年起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但事实上中国农村仍然存在着上亿的剩余劳动力。最近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以及妨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种因素的存在,农民工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方面是农村的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无法持续吸纳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日趋活跃,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加之城市工作收入显著高于在农村务农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农。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造成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劳动安全条件差、工资水平低;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镇人群一样的城市公共服务,农民工的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等问题更是增添了农民工在城镇生活的难度。 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劳动密集程度低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出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通过从收入水平低的地区向高收入水平地区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消除地区不平等和减贫都有积极作用。 进城务农无论是对农民工自身还是对其家庭,以及城镇原有人群都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一方面,进城打工提高了劳动力本身的回报和对自身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城市的容纳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农民工产生不满和失意,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问题严重。同时城市的犯罪案件增多及社会治安混乱等负面影响也显现出来。 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外向经济依赖严重的中国经济影响明显,企业破产或以及产能过剩加剧了就业压力,政府出台解决就业的措施对农民工失业潮效果甚微,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大量失业在所难免,农民工的失业给城市和农村都带来经济和社会矛盾。 从未来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演变趋势上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仍将长期存在,但每年新增进城务工人数将有所下降。从转移方向和目标行业来看,中西部地区将更多的吸引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而得益于东部沿海城市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仍将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该地区城镇的第三产业务工 农民工向城镇岗位的转移是对城镇劳动力的有效补充,但农民工的知识技能有待提高,提升劳动者素质应当成为政策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城镇建设的速度无法容纳大批农民工,长期而言应当依托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分流城镇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入;土地流转制度的出台应该充分考虑对失去土地农民的保障;长期而言解决农村-城镇劳动力大范围迁移的根本方法是农村的城镇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