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媒介)

教学过程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在动力)教育(主导)、个体主

斯滕豪斯——过程模式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本身、学生学业):

目标模式——泰勒(课程评价之父)

目的游离模式:从预期结果---------实际结果转移

CIPP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背书过程)

教学方法:语言传递:讲授、谈话、讨论、读书指导

实际训练:练习,实践活动,实验、实习作业法

直观感知:演示法(实物、教具、示范性实验)、参观法(现场教学)

情感陶冶:欣赏教学、情境教学-李吉林

教学模式:国外:探究式

国内:自学-指导;目标-导控;传递-接受;问题-探究

特朗普制----大中小有利于学生:马蹄、圆圈(同心圆、矩形、三角形)、扇面、分组(模块型)

德育模式:认知---皮亚杰、体谅--麦尔费尔、社会模仿---班杜拉

德育内容: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理想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劳动纪律,法制教育

班级管理内容:组织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活动管理

班级管理模式: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平行,班级民主(班干部轮换,值日生制度),班级目标管理

班主任首要和中心环节:组建良好班集体

中心任务:促进班集体成员健康成长

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期、月或周计划、具体活动计划

总结:全面和专题

教师备课做好三方面工作:专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三种计划:学期、课题(单元),课时

课外、校外教育(课程标准以外)的组织形式:群众性、小组(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个别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以内)五大内容: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

五大特点:整体性,实践,开放,生成,自主

学校与家庭间的联系: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教育讲座,建立通讯录

心理学

大脑左半球:逻辑思维(阅读、书写、运算、推理)和言语中枢

夸美纽斯: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班级授课制

1632年《大教学论》-独立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着作泛智教育“把一切教育交给一切人,一切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

教育性教学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现代第一本教育学着作

教学四阶段论旧三中心论

杜威:新三中心论《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言人

教育及生活,生长,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及社会

五部探究法/思维五部说教育无目的论做中学

课程结构的特点:目的性,层次性,结构性,计划性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认知教学模式

教师丰富案例知识常用的方法是:微格教学,观摩教学,教学案例研究课堂板书:精选内容,突出重点。条理分明;形式灵活,突出重点;文字精当,科学性强;书写工整;把握时机,适时板书。

高智商是高创造力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低智商的人没有创造力。

学位条例36年,1980年颁布——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法律

教育法律法规的效力:时间、地域(空间)、人的效力

教育法规的功能:规范、标准、预示、强制功能

教育法规的作用:指引、评价、教育、保障作用

教育法律法规的结构:法定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

教育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法律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主体是自然人。

教师可采取的行政救济途径是:行政复议60(诉讼)和教师申诉30

依法执教意义: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领导

3自觉增强法制意识 4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行为:以一定的作为致人损害(体罚、侮辱)

不作为行为:对生病幼儿照顾不周

义务教育经费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中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决定由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不收学费和杂费,免试,就近入学。

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义务性),统一性(普及型,普遍性),免费性(公益性),公共性(国民性),基础性

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基本权利),科学研究,管理学生,民主管理,进修培训,获得报酬权。

受教育者的权利:参加教学活动,享受物质帮助的权利,公正评价权,享有申诉权。

教师的义务:遵纪守法,教育教学,教书育人,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

教师的违法行为: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

教师聘任的形式: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

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由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进行考核

教师资格:中国公民,品德,学历,业务(教育教学能力),认定

学校承担伤害事故责任:教育管理职责的空间和范围内,必须是在校学生发生的伤害事故,必须是人身损害事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0年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内在动力),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核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课堂对话的特点:民主,生成,多边,倾听,开放性

节课的方法:归纳,比较,悬念,活动,练习

教师的教态包括:身姿变化,外表修饰,面部表情

第七章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堂上操练】 一、填空题: 1.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三条基本规律都共同要求保持_______。 3.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和"_______"的逻辑错误。 4.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的逻辑错误。 5.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的逻辑错误。 二、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如不符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甲:今年你们厂的产值是多少? 乙:今年原材料提了很多价,不亏本就算好了。 2.上面不是老说领导要多听群众意见?我是群众,可领导总是不听我的意见。 3.这门课程很难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 4.凡是你所没有丧失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丧失角,所以你有角。 5.唐代以后古体诗转韵的也不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就是这样。 三、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要求?如不符合,指出违反了哪条基本规律和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这个公司今年做了差不多一百万元以上的生意。 2.张三考试作弊,一种意见是要处分,一种意见是不要处分,这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关键是做好张三的思想工作。 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4.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5."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是一种意见,"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也是一种意见,对这两种意见我很难表态。如果一定要我表态的话。我认为:"如果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乡土作家。" 6.既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很好,也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不好。 【课后作业】 一、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请加以简要分析: 1.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之故意,不是犯罪嫌疑人。 2.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范畴。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他一有空就行乐,从来不浪费时间。 5,中小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搞"家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既不提倡,也不禁止。 6.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7.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8.问:你的丈夫犯了罪,你知道吗? 答:我们过去可是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啊! 问:他贪了这么多钱,你难道不知道吗? 答:北京有人比他贪得更多呢! 9.这里的商品既不是价廉物美,也不是价不廉或物不美。 10.父亲:你完成了作业没有? 女儿:谁说我没有完成作业? 父亲:那你就去睡吧。 女儿:我还有一道题没做完。 父亲:你不是说你已经完成了作业?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信息是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的反映;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学习的工具。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素质全面的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良好状态;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评判标准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评判标准是: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学生群体的共性发展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即时性发展与延时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 (一)时间模式:15+30(即教师讲15分钟,学生活动30分钟) (二)组织形式:自学为主、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讨论、小组参与。 (三)表现形式: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 争问抢答,气氛活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 (四)五个特点:扎实、真实、充实、丰实、平实。 四、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 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是:能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适切的教学策略;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具有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拥有优化的教学环境. 五、有效课堂要把握的“六个度”: (一)是参与度-—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二)是亲合度-—师生平等,合作交流;(三)是自由度-—课堂宽松,和谐自然;(四)是整合度-—知识、方法、能力目标;(五)是练习度-—引领发现,体验实践;(六)是延展度-—着眼关注社会生活。 六、有效课堂教学要八注意: 目标——学科学习元素目标一定要实在; 主体——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 探究——应选择适当内容; 合作——应注意形式和效果的统一; 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 活动——但不仅仅是课堂游戏; 多媒体——是辅助不是装饰,也不是预演; 评价——仅有一味赏识是不够的。 七、有效课堂应该做到五个有: 心中有学生、有效率、有意义、有智慧、有待完善。 有效课堂要力求做到:确立目标不忘“人”;处理教材善于“变”;选择教法突出“疑”;安排教程强化“动”;创设氛围享受“乐”。 有人认为:好的课学生能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师生都会感到快乐幸福。 八、有效课堂的“六个了” 有效课堂可概括为“六个了”:讲了——主要对教师而言;想了——主要对学生而言;练了——主要指习题;评了——知识的反馈;笑了——师生情绪;会了——学习效果。 九、有效课堂“三讲三不讲”: 在课堂教学中要坚决贯彻“三讲三不讲” 、“三个精讲三个不讲”,“三讲三不讲”即只讲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d r e s a c h n o f r c m me r c a u s e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这方面,我们研究得还真是很不够。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常常没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求” 一抄了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便“大功告成”了。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不甚了了,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灵魂”,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迷失“方向”。 一、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 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下列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 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 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 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其实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 对于“知识与技能”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双基”教学,就是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与过去教学大纲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没有多大差别。其实在过去的教学中也客观存在。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有“过程与方法”的问题,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学生就采取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是机械记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与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客观存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伴随一定的情态和态度,或充满兴趣,或感觉乏味:或积极参与,或消极接受。这都是情感和态度问题。价值观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倾向,如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内化。 总之,三维的课程目标是客观存在的,而过去我们往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而对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重视。课程目标越具体,越便于操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要防止淡化知识的现象。情感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的情感发生,像是在表演。情由心生,情要动心,只有心动了才会产生真实的情感。 我认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一节课的具体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要从课标出发;第二,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呈现方式,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安排,根据所使用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第三,了解学生特点,知道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本节教材的关系,学生要经历什么

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堂上操练】 一、填空题: 1.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三条基本规律都共同要求保持_______。 3.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和"_______"的逻辑错误。 4.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的逻辑错误。 5.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的逻辑错误。 二、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如不符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甲:今年你们厂的产值是多少? 乙:今年原材料提了很多价,不亏本就算好了。 2.上面不是老说领导要多听群众意见?我是群众,可领导总是不听我的意见。 3.这门课程很难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 4.凡是你所没有丧失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丧失角,所以你有角。 5.唐代以后古体诗转韵的也不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就是这样。 三、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要求?如不符合,指出违反了哪条基本规律和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这个公司今年做了差不多一百万元以上的生意。 2.张三考试作弊,一种意见是要处分,一种意见是不要处分,这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关键是做好张三的思想工作。 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4.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5."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是一种意见,"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也是一种意见,对这两种意见我很难表态。如果一定要我表态的话。我认为:"如果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乡土作家。" 6.既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很好,也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不好。 【课后作业】 一、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请加以简要分析: 1.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之故意,不是犯罪嫌疑人。 2.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范畴。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他一有空就行乐,从来不浪费时间。 5,中小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搞"家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既不提倡,也不禁止。 6.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7.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8.问:你的丈夫犯了罪,你知道吗? 答:我们过去可是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啊! 问:他贪了这么多钱,你难道不知道吗? 答:北京有人比他贪得更多呢! 9.这里的商品既不是价廉物美,也不是价不廉或物不美。 10.父亲:你完成了作业没有? 女儿:谁说我没有完成作业? 父亲:那你就去睡吧。 女儿:我还有一道题没做完。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系统论和程序论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 2、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教学设计过程中基本要素

从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上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过程包括很多环节,涉及到诸多要素,其中目标、学生、策略和评价是构成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要以目标为核心 在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中,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前必须明确“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师生的活动、教学资源和媒体的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的确定及其应用,均要围绕实现教学目标来进行,又都要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行为和情感变化反映出来,学习最终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因此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分析,在分析学习者一般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学生需求、初始能力、接受能力、个别差异等,对学习的外部环境与刺激及其内部学习过程发生和进行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加以统筹分析,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学设计要以策略为重点 教学策略是指在具体条件下,为实现预期目标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在明确“要到哪里去”后,解决“怎么到哪里去”的问题。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三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构程序策划、教学媒体材料设计与开发等,均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在教学设计视野中,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的综合解决方案,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教学设计要以反馈评价为调控 反馈评价是系统科学的重要方法。“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系统只有不断地更新完善,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教学评价就是将学生的反应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相比较,看看“有没有到那里去”。它通过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科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教学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从而获得对教学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进行修改的信息,以

【DOC】普通逻辑基本规律(2课时).

第五章普通逻辑基本规律(2课时) 一、填空题 1、普通逻辑所研究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和。 2、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其表达公式。 3、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不能;判断必须,不能。 4、违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或; 或______。 5、同一律在思维中的作用,就在于。 6、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其表达公式。 7、矛盾律对人们的要求是。 8、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9、矛盾律的作用在于。 10、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__,其表达公式。 11、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 12、违反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___。 13、排中律的作用在于。 14、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是,其表达公式为。 15、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有两条:其一是;其二是。 16、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就会犯和的逻辑错误。 17、充足理由律的主要作用在于。 18、“经验主义不能一概都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就不能加以反对”。这段话违反了律,犯了的逻辑错误。 19、“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回来的”。这段话违反了律,犯了的逻辑错误。 20、“对于小王不够团员标准的看法,我是不同意的,可是说小王已经到了团员的标准,我认为也不妥”。这段话违反了律,犯了的逻辑错误。 21、教师问:“你能说出十七世界化学家的名字吗?”学生答:“他们都死了”。这里学生的回答违反了律,犯了的逻辑错误。

22、“两天两夜没停的毛毛雨又下起来了”。这句话违反了律,犯了的逻辑错误。 23、“我既不赞成形式逻辑有阶级性的观点,也不赞成形式逻辑没有阶级性的观点。”这句话违反了律,犯了的逻辑错误。 24、“因循守旧不一定都是错误的,例如研究中国古代的瓷器,就很有意义”。这句话违反了律,犯了的逻辑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 1、若出现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则是违反了。()。 (1)同一律(2)矛盾律(3)排中律(4)充足理由律 2、矛盾律的基本内容表明,作为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 (1)必有一真(2)必有一假(3)必然同真(4)必然同假 3、排中律的表达公式是()。 _____ _ _ (1)A→A (2)A∧A (3)A∨A (4)A=A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1)偷换论题(2)自相矛盾(3)混淆概念(4)虚假理由 5、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1)混淆概念(2)转移论题(3)自相矛盾(4)模棱两不可 6、排中律的基本内容表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1)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2)两个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3)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4)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必然同假 7、保持思维的明确性,这是()。 (1)同一律的作用(2)矛盾律的作用(3)排中律的作用 (4)充足理由律的作用 8、“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教师在辛勤劳动,所以,教师在创造物质财富”,这段话()。 (1)违反了同一律(2)违反了矛盾律(3)违反了排中律 (4)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9、“对恋爱问题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我虽然不认为‘一见钟情’是正确的,但也不认为这有什么错误。”这段话违反了()。 (1)矛盾律(2)排中律(3)充足理由律(4)不违反逻辑规律 10、“他是数学家,但这次演算出了错”。这句话()。 (1)不违反逻辑规律(2)违反了同一律(3)违反了矛盾律 (4)违反了排中律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基本要素

简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仅限于考试成绩而是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去考虑。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教学管理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是推动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对课堂教学评价不应仅限于“考试成绩”而应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去考虑。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七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考虑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教学内容 我国的教育学中一般认为“课程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总和。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和表达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首先是有计划的教学内容,是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一定的技能。课堂上采取的各种方法,诸如形象比喻、实验演示、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等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记忆、应用所学的知识。活跃的课堂有助于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但是,片面的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离开基础知识的所谓提高能力只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理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不是传播知识的机器,而是科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着知识的交流,还有着情感上的交流。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新知识的渴求都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一位教师不喜爱所教的学科,又怎么能把这门学科的奇光异彩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没有严谨求实的教学作风,又怎能引导学生养成探索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的过程,教师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要用心去贴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四个: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双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教学双边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二者的交互影响和辩证统一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教与学的逻辑关系。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中两项主要活动,其间的逻辑关系至少有四种:(1)教等于学。指教师教多少,学生也学多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的关系。(2)学多于教。指学生所学多于教师所教,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教大于学。指学生对于教师所教的东西无法全部吸收,只能学到部分内容。至于每个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4)有教无学。指学生对教师的教授内容全然不知,没有学到教师计划要教的东西,但不排除学生也可能从教师的特定教学中,学到教师没有预期的东西。从上述可见,教与学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正比例”的逻辑关系,但却必然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只是或者表现为“正效应”,或者表现为“零效应”,或者表现为“负效应”罢了。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起主导作用。正如列宁指出的:“学校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所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所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所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主导教学过程,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起责任。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还有赖于教师本身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所谓“欲人明者必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可不自勉乎!”教人者只有学高身正,才能为人师表。 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

《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大学本(专)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它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和论证思想的作用。学习形式逻辑对于自觉地进行思维的逻辑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逻辑论证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程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和方法,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逻辑规律和逻辑原理,同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自觉地运用学过的逻辑理论和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逻辑问题。通过学习本课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就中文系而言,本课程应注意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基础课程相联系,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本课程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突出、例证生动,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加强趣味性。教材一般都借用了数理逻辑的语言形式,应注意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的转换。 五、本课程讲授一学期,约32学时。书面作业2次。 六、本大纲课程教学内容顺序依托华东师大《形式逻辑》教材内容顺序编排,教学重点为第二、三、四、五、六、十章,教师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时多少及学生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可以适当调整。由于选用教材不同,内容编排顺序以及个别内容、术语可能小异,教学中应作适当调整。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意义 第一节了解:形式逻辑的对象(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性质(全民性、工具性)。 第二节理解: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了解:概念是通过揭示对象的特性或本质来反映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二、了解: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了解:概念内涵、外延的定义 二、掌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第三节概念的种类 一、理解: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二、理解: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三、理解:正概念与负概念 第四节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一、理解:相容关系(全同、真包含、真包含于、交叉) 二、理解:不相容关系(全异:矛盾、反对) 第五节掌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第六节掌握:定义及其规则 第七节掌握:划分及其规则 第三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上) 第一节了解:命题和推理的概述 第二节性质命题 一、了解:性质命题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 二、理解:性质命题根据质和量的不同结合分为六种基本形式。 三、掌握:A、E、I、O四种性质命题的项的周延性 四、掌握:主、谓项相同的A、E、I、O四种性质命题间的真假关系 第三节性质命题的直接推理 一、掌握:运用命题变形法的直接推理 二、掌握:依据“逻辑方阵”的命题间关系的直接推理 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下) 第一节三段论 一、理解:三段论及其结构

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 信息是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的反映;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学习的工具。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素质全面的教师;学生在教学 中的良好状态;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评判标准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评判标准是: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学生群体的共性 发展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即时性发展与延时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 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 (一)时间模式:15+30(即教师讲15分钟,学生活动30分钟)(二)组织形式:自学为主、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讨论、小组参与。(三)表现形式: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气氛活跃;多种角度,创新。 (四)五个特点:扎实、真实、充实、丰实、平实。 四、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 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是:能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课堂教 学目标;有适切的教学 策略;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具有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拥

有优化的教学环境. 五、有效课堂要把握的“六个度”: (一)是参与度-—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二)是亲合度-—师生平等,合作交流;(三) 是自由度-—课堂宽松,和谐自然;(四)是整合度-—知识、方法、能力目标;(五)是练 习度-—引领发现,体验实践;(六)是延展度-—着眼关注社会生活。 六、有效课堂教学要八注意: 目标——学科学习元素目标一定要实在; 主体——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探究——应选择适当内容;合作——应注意形式和效果的统一;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活动——但不仅仅是课堂游戏;多媒体——是辅助不是装饰,也不是预演;评价——仅有一味赏识是不够的。

形式逻辑最全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方式叫思维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与语言有不可分类的联系。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概念、判断和推理)是借助于语言(语词、句子和句群)来实现和表达的。 3、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有具体内容,也有逻辑形式,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叫思维的具体内容;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叫思维的逻辑形式。 思维的逻辑形式既与思维的具体内容相联系,其自身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普通逻辑不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只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思维的逻辑形式。 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逻辑常项,一是变项。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它们的逻辑常项的不同。 4、简单的逻辑方法:普通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方法主要是指:定义、划分、限制与概括、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归纳方法等。相对于辩证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方法,上述方法是比较简单的。 5、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不同:感觉、知觉、表象是反映个别对象的具体形象及其属性,其中既有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也有非特有属性或非本质属性;概念舍支了对象的非特有或非本质的忏悔,而是抽象地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6、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牲,即内涵和外延。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通常称为概念的含义。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 7、单独概念:是反映唯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语词中的专有名词和摹状词都表达单独概念。 8、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语词中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等,一般都表达普遍概念。 9、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叫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叫非集合概念。集合体是由若干同类的个体组成的统一的总体,一人集合体所具有的忏悔,只为该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体所具有。非集合体则不同。 10、正概念和负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忏悔的概念就是正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忏悔的概念就是负概念。从语言方面说,在表达负概念的语词中,常常含有“无”、“不”、“非”等否定词。负概念总是相对于某个特定范围而言的,一个负概念所相对的范围,逻辑上叫做论域。 11、同一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全部重合,即所有的a都是b,同时所有的b都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12、真包含于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a都是b,但是有的不是,那么与之间的关系说是真包含于关系,即真包含于。 13、真包含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b都是a,但是有的a不是b,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即a真包含b。 在真包含于关系和真包含关系中,都有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和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外延较大的那个概念叫做属概念,外延较小的那个概念叫做种概念。这两种关系叫属种关系。 14、交叉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仅有一部分是生命的,即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而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15、同一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中至少有一部分外延是重合的。我们

简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

简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仅限于考试成绩而是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去考虑。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教学管理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是推动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对课堂教学评价不应仅限于“考试成绩”而应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去考虑。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七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考虑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教学内容 我国的教育学中一般认为“课程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总和。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和表达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首先是有计划的教学内容,是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一定的技能。课堂上采取的各种方法,诸如形象比喻、实验演示、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等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记忆、应用所学的知识。活跃的课堂有助于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但是,片面的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离开基础知识的所谓提高能力只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理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不是传播知识的机器,而是科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着知识的交流,还有着情感上的交流。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新知识的渴求都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一位教师不喜爱所教的学科,又怎么能把这门学科的奇光异彩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没有严谨求实的教学作风,又怎能引导学生养成探索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的过程,教师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要用心去贴近学生。一方面教师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精神,自信的神态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表情、手势一起学生的共鸣,一同感受知识的魅力,探索的乐趣。 1、关爱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2、提倡教学民主,以教师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共鸣,使教学活动轻松、愉快、和谐。 3、教学相长,师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迸发。 四、教学策略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传授了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不只局限于解

教育教学案例一般都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教育教学案例一般都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 (1) 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 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 主题。案例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案例必须要有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 (3) 案例问题事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通过情景与细节的描述,对案例问题产生、解决过程中的环境、人物活动的描述,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是案例反映主题所包含的各种问题的事件。 (4)问题解决的效果。案例不仅要说明问题的产生、解决的过程,还要交待问题解决的结果。如教学的思路、教学的过程的描述,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 , 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让读者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 (5) 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事件多角度的分析与受到的启示。作者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的看法和分析。诠释与研究是在案例事件基础上的议论,可有感而发,它能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6)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在案例的最后,几个可供思考、分析、讨论的典型问题。 案例背景 ..的撰写 撰写案例背景是为了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关于一堂课的教学案例,就必须有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一所重点学校的学生还是普通学校的学生,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背景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描写你遇到的难题,其次,提供一些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学生情况、教师情况等;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对你的教学或学生学习产生重要作用的学生的文化、种族背景等。第四,介绍分析教学内容,对本节课包括的知识点及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承接性和延续性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的清晰准确的描述和分析,目标的提出应符合相应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对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学科共通能力以及情感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如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 案例事件 ..的撰写要求 1、凸显主题。教师撰写的每一个教学案例事件,都要能反映案例主题的某个案例问题。所以在撰写案例事件时,要是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还要将某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工作原则、活动构想蕴含其中。 比如撰写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案例事件时,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性细节写清楚。而把“方法”的介绍一笔带过,对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只简单的叙述,着重围绕如何使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这一关键问题,叙述处理过程,描述具体措施,在相似或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了什么不同处理方式为什么采取这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等。 2、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因此,撰写的教学案例必须是真实情景,不能虚构,不能杜撰。对于事件原貌,不允许进行夸张,更不允许歪曲。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增删一些细节、场景等:为了保护正当的隐私权,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转载)读了开头,就深深的被吸引了。希望能给你带来惊喜和收获。————摘引者语 第一要素:情境与问题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人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去思考。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所提供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

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并不全面,但的确也反映了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就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l平方分米、二平方厘米。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一个小学生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一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

形式逻辑最全期末复习资料

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方式叫思维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与语言有不可分类的联系。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概念、判断和推理)是借助于语言(语词、句子和句群)来实现和表达的。 3、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有具体内容,也有逻辑形式,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叫思维的具体内容;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叫思维的逻辑形式。 思维的逻辑形式既与思维的具体内容相联系,其自身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普通逻辑不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只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思维的逻辑形式。 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逻辑常项,一是变项。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它们的逻辑常项的不同。 4、简单的逻辑方法:普通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方法主要是指:定义、划分、限制与概括、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归纳方法等。相对于辩证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方法,上述方法是比较简单的。 5、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不同:感觉、知觉、表象是反映个别对象的具体形象及其属性,其中既有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也有非特有属性或非本质属性;概念舍支了对象的非特有或非本质的忏悔,而是抽象地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6、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牲,即内涵和外延。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通常称为概念的含义。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 7、单独概念:是反映唯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语词中的专有名词和摹状词都表达单独概念。 8、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语词中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等,一般都表达普遍概念。 9、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叫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叫非集合概念。集合体是由若干同类的个体组成的统一的总体,一人集合体所具有的忏悔,只为该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体所具有。非集合体则不同。 10、正概念和负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忏悔的概念就是正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忏悔的概念就是负概念。从语言方面说,在表达负概念的语词中,常常含有“无”、“不”、“非”等否定词。负概念总是相对于某个特定范围而言的,一个负概念所相对的范围,逻辑上叫做论域。 11、同一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全部重合,即所有的a都是b,同时所有的b都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12、真包含于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a都是b,但是有的不是,那么与之间的关系说是真包含于关系,即真包含于。 13、真包含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b都是a,但是有的a不是b,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即a真包含b。 在真包含于关系和真包含关系中,都有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和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外延较大的那个概念叫做属概念,外延较小的那个概念叫做种概念。这两种关系叫属种关系。 14、交叉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仅有一部分是生命的,即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而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15、同一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中至少有一部分外延是重合的。我们把这四种关系统称为相容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