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财政问题研究

民生财政问题研究
民生财政问题研究

民生财政问题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市场化改革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伴随社会财富高速增长,经济增长与福利分配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享受改革成果的机会并不公平。因此,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渐成为了公共政策的重要取向和财政投入的重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列入了国家发展战略。2006年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标志民生财政在制度层面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民生财政的提出,是当前中国社会变革进程中整合社会利益和政府转型的必然产物。从学理上说,民生财政既是公共管理学、公共财政理论的延伸和拓展;从改革实践来考察,民生财政则是当前我国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对民生财政的理论研究,不仅仅是为争取更多的民生支出提供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将有关民生的财政制度安排纳入社会制度体系建设的结构之中,从体制上推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从制度上促

进和谐社会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财政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政策目标与改革路径。

(二)文献综述

“民生”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首倡的一个政治主张。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生主义,此后多次对民生主义进行阐述。“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也。”民生主义就是“民享”,即“所得的国家利益,由人民共享。”.当前围绕“民生”的财政制度建设在国内外各有表述,在国外理论界主要是立足社会福利进行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其对民生财政的研究已进入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阶段。在国内,“民生财政”还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概念,体现了中国学术界对当下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注,有关学术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1.国外关于民生财政的理论及政策研究

当代西方学术界以公正为出发点进一步修订了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有关社会福利的理论研究内容的渐渐扩大并体系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理论主张。

(1)弗里德曼的“负所得税”学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货币主义创始人弗里德曼主张让公共基金集中用于救济穷人,即向高收入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对低收入者增长失业补贴和社会接济,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从而前进社会的团体福利水平。这种方式实际上是通过补贴穷人的收入来扩展所得税,补贴的数额就是穷人未曾使用的所得税减免份额。负所得税的计算,可用公式表示:负所得税=收入保障数额一(实际收入x负所得税税率)弗里德曼作为继凯恩斯之后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其关于“负所得税”的主张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独树一帜,在经济学界获得了广泛支持,但至今未被各国政府广泛采纳和实施。

(2)哈耶克的社会福利理论。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的相关观点是:

a.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最低收入保障制度,确使所有的人都得到保护,并免遭严重或残酷的剥夺。b利用法律规则调节贫富差距。面对各种“社会正义”的诉求,政府唯一的态度就是确使该自由市场秩序所依凭的那些原则得到一以贯之的适用,而不是差别对待。而法律的主要作用则表现在对政府的强制性权力给予严格的控制,从而把政府的强制性活动和垄断权严格限定在实施正当行为规则的范围内。

C.利用教育调节贫富差距,财政资金支付的普遍教育制度是缩小贫富差距最为重要的手段。“确立这样一种教育制度的做法至少可以使所有的年轻人都处在这种社会阶梯的低端,并且在日后根据自身的能力

经由整个阶梯向上攀登。”

(3)公共选择理论对财政决策及社会福利的论述。当代西方国家的财政学理论普遍吸收运用了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是其中的投票理论、官僚行为理论和公共决策理论。正如布坎南在《公共选择与财政理论》中追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过程时说:“毫不奇怪,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创始人都是一些受过欧洲财政理论传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学派认为:a任何社会组织和外部观察者都不能确定社会的福利情况,只有个人才知道他们自己的效用,因此,必须给个人充分的选择自由。b当个人需求偏好缺失与公共选择的矛盾无法调和时,应把经济问题上升为通过“政治程序”(公共选择方式)来解决。c“政府失灵”会扭曲公共资金的配置机制。布坎南所说,“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政府的缺陷至少和市场失灵一样严重。

2.国内关于民生财政的理论及政策研究

(1)刘尚希的民生支出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民生财政的基本导向是满足公共消费需求,以促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民生财政还具有融合效率与公平、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矛盾的功能。他把民生财政的特点归结为:近年来,民生性支出增长超过了当年GDP的增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真正地做到了向民生

方面倾斜;中央财政的民生性支出占GDP的比重在迅速提高,同时也表明中央财政改善民生的力度在不断加强。公共财政日益聚焦于民生问题,这显现出新时期财政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愈益清晰,”民生财政“的色彩愈加凸显出来。

他特别强调: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对民生财政的误读,在逻辑上割裂了民生财政。如说财政支出的多少比例用于民生,有的说40%的支出用于民生,有的说是70%,械的还有的说达到90%,这种种说法映衬出不少地方对”民生财政“的认识是机、数字化的。若政府财政支出只有一部分是用于民生的,是作何用途呢?若政府财政的另一部分支出不是服务于民生,那另一部分支出又与民生背道而驰,那还是”民生财政“吗?对民生财政而言,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应当是服务于民生,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理念。花钱的方式可以不同,支出用途可以有别,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支出重点,但最终要回归到民生上来,有利于民生的改善和保障,否则,支持经济发展也好,用于教育、卫生也好,都会迷失自身的目标而陷于盲目状态。把”民生支出“比例的扩大当作一项政绩工程,把民生当作一种时尚标签来到处贴,不是真正的”民生财政“.

(2)高培勇的民生财政”职能论“.中国社会科学学财贸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提出”财政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认识民生问题的现状,把握财政与民生问题的契合点,进而从财政上找准支持民生的政

策策略,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改善民生事关方方面面。没有哪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哪一个政府活动领域,能够置身其外。然而,相对而言,在有关改善民生的诸方面政府职能事项中,首当其冲且具有打基础意义的,是财政上的安排。财政应当关注民生并致力于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但不能包揽民生。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关于民生财政的基本分析框架,即学有所教一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劳有所得一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病有所医—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老有所养一应对老年中国;住有所居一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等。

(3)储德银的”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演进观点。他认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加大对民生领域投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从远期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要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要比以前任何时期更多地关注民生,实现由”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演进;近期公共财政体系设计和制度优化要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从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入手,遵循多支和少收两条基本线索,将民生问题纳入制度框架进行整体设计,加快建立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3.本文观点

目前国内外财经理论界对民生财政的论述仍集中在概念论述和政策取向的层面上,其中一些定义是从公共产品理论中直接移植过来的,缺乏科学严密的范式。甚至有些研究者简单地将民生支出等同于民生财政,忽视了在民生支出背后起决定作用的财政分配机制和预算管理制度,脱离这些制度层面的因素来研究民生财政显然只能是纸上谈兵。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体制转型阶段,新的改革实践需要并呼唤新的理论,对民生财政的研究应该成为当前公共财政学的理论前沿,同时也应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并以此为契机完善公共财政的有效实施方式,深入持久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本文探索了我国民生财政的内涵、特性,认为建设民生财政是整合社会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推进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重点分析了当前民生财政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民生财政的路径和保障措施。

(三)民生财政相关理论概述

1.民生财政的内涵

从本质上说,民生财政是以人为本的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促进社会公共福利最大化的政府财政模式。

它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基本和重要手段。与以往及现行的财政制度相比,民生财政应该有三个显著特点:

(1)在收入上,更加注重税负公平合理,实现社会财富初次分配的公平性。

(2)在支出上,更加注重普惠性和公共性,即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处于主导地位。

(3)在运行机制上,必须与民主政治建设同步推进,要让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政府财政收支活动。

2.民生财政的特征

财政的公共化与经济的市场化是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的,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是民生财政的核心要求,这就决定了其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1)普惠性:与国家财政相比,民生财政从过去的官本位、政府本位转向公民本位、社会本位,财政分配活动是围绕增进最广泛民众利益而进行的,必须着眼于大众,而不是小众,所有社会成员都

有机会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着眼于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而不是石油、电力等垄断行业。论文格式财政投入应惠及包括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财政政策应重点帮扶社会公众而不是个别利益集团。民生财政的目标取向只能是立足于以人为本,力求让社会成员普遍受益,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扩大社会幸福指数。

(2)公平性:建设民生财政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公共资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如在税收方面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在支出方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补偿制度,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困难群体的基本利益。中国区域发展差距很大,对民生的要求各有不同,对于贫困人口众多的地区来说,脱贫是最大的民生,财政服务于脱贫,那就是民生财政;对于整体发展水平较高而差距又大的地区来说,缩小差距、推进公平是民生的重点,财政把握了这个重点,同样是民生财政;对于经济发展较快、而社会发展滞后的地方来说,加快社会建设是民生的核心,财政围绕这个核心来发挥作用就是民生财政的体现。在不同区域建设民生财政的核心是维护社会公平和增进社会进步。所以说,建设民生财政是为了调节利益分配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3)公共选择性:民生支出作为纯公共产品,其政策决策

和预算安排应体现民主决策的原则,汇总和选择社会公众的集中偏好。由民众来选择合适的公共选择机制,既决定税负和年度税收目标,也决定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如西欧国家的税式支出制度就是公共选择的典型体现。民生支出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之间对财政支出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要求遵循公共选择原理,建立完善财政资金分配的民意表达和利益实现机制,促使财政资金的配置最大限度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二、民生财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政府职能结构决定着财政支出结构,而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同时反映着政府职能结构的变化。财政是政府职能在经济层面的集中反映,民生财政建设也是政府职能转换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国内关于政府职能的定位是一个殊为重要而又聚诉纷纭的问题。现代政府理念认为,政府的核心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虽然财政支出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渠道,而现阶段我

国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依然偏弱,地方政府更热衷于经济管理职能,普遍有追逐经济增长的偏好。具体表现为:重行政管制,轻公共服务;重部门利益,轻社会福利,这种政府偏好严重制约了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民生财政必须建立在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上,政府不真正实现职能的转化,民生财政就是无源之水,难以持续。

(二)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缺陷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特别是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对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作了较大调整: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税,或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维持了原有的中央和地方的支出划分格局,而且初步建立了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保留原体制的上解与补助办法,并在1995年建立了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为建立较为规范的横向财力均衡制度打下了基础。这种管理体制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动机—即中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能力(从支出角度)和激励地方积极性(从收入角度)的权衡。分税体制对政府组织收入的激励作用较为明显,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作为分税制改革的延续,使中央在新增收入中所得份额明显提高,进一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纵向财力分配机制。

从制度上讲,分税制只是一种划分收入而没界定支出责任的

改革,带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分税制从开始运行以来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现行的政府间支出划分格局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特别是各级政府间的事权的划分滞后与财权的划分。

政府职能和相关事权的准确定位和明晰界定,是多级政府治理结构中的分税制运行基础。但我国分税制体制仅限于界定收入范围,而五级政府之间的事权权责补清、交叉重复,致使分税制运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尤其是支出责任模糊,没有相应的划分框架。实行分税制以来的财政改革趋势是”财权上收,事权下放“,致使县乡级政府无力承担公共服务职责,而中央转移支付大多是生产建设性项目,无助于基层的民生保障。

目前,在中国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分配方面,越低级的政府所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就越沉重。世界银行在2010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县乡两级政府承担70%的预算内教育支出和55%-60%的医疗支出,地级市和县级市负责所有的失业、养老保险和救济。按国际惯例,社会保障和救济通常由中央政府提供,教育和医疗则是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责任“.在公共财政制度较完善的国家,中央政府提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及住房与社区环境等社区和社会服务的支出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也是中央财政的主要职能。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只负担2%,省地两级负担11%,县级负担9%,78%的经费要由乡镇这一级来负担,最后实际上就

是由占大多数的农民负担。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中央请客,地方买单“的局面。

虽然每次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都是通过契约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央-地方财政关系,但财政形势的发展不断促使中央通过税制改革对这种契约关系进行变更,所以财政制度本身需要进一步制度化。

在财政收支结构中,中央与地方的收支呈现了一种”剪刀差“,即地方收入比重逐年下降、支出比重稳步上升的趋势。在政府支出责任不清晰的情况下,民生保障责任就更多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县级政府财政恰恰是我国财政级次中最薄弱最困难的一环,这就致使农村地区的民生保障举步维艰。所以,现阶段建设民生财政的当务之急是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均衡地提高各级政府的公共保障能力。

(三)缺乏相应的技术路径

预算制度是建设民生财政的技术支撑和实现途径,但我国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都缺乏对民生支出的约束控制手段。一方面是预算安排难以体现民众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是民生支出在预算执行环节不能确保保障和改善民生。

1.现行财政资金分配行为从本质上是多种利益主体的博奕。由于社会底层在这场博奕中缺乏话语权,导致以公众利益为取向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的缺位,具体表现为缺乏基本的民意诉求渠道,更没有遏止政府部门占有公共资源和与民争利的冲动的约束机制,导致政府部门在资源占有上的无效率扩张。预算安排不能真实反映公共偏好,民生支出明显缺乏有力的保障。

当代中国社会贫富悬殊的背后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失衡的结果。强势利益群体一旦具有独占性倾向,不仅会剥夺社会其他利益群体的基本权利,而且将蚕食和瓜分现有社会的存量资产,进而破坏社会的利益均衡与和公平正义。我国己经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现在需要建立以民生财政为基础的利益整合机制,这种机制需要靠财政预算这个公权力的硬约束,否则政府失灵现象难以根治,公众利益难以保障。

2.预算编制体系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预算科目中民生支出项目过少,直至现在我国仍没设立低收入居民保障性住房科目和困难学生财政补助科目。即便在民生支出中,也是直接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偏少,养人养机构的经费居多,民生支出效益不得不大打折扣。以各地近年来的农民工培训支出为例,这虽然是典型的民生支出,但实际上农民工培训经费大多用于建造职业培训大楼和增设培训机构、人员经费等间接性项目,真正用于农民工培训的开支基本可以忽

略不计。即便是医疗卫生或义务教育领域的财政支出,本应属改善民生的纯公共产品,但在一些政府事权部门的支配使用过程中变成了车辆购置费和会议经费。从预算管理的角度看,根本原因在于民生支出的预算编制的粗放化,预算资金不能细化到项目,民生支出不能落实给民众。

三、进一步建设民生财政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责任,享受基本公共产品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职能的定位,不仅关涉到民众的福利、企业发展的环境,还关涉到社会和谐的程度、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融洽。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建设民生财政的组织基础与制度支撑。当前应树立”服务为政府天职“的观念,以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的转换。

没有政府自身改革的深入,就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现阶段,政府转型和职能转变要紧扣四个环节:一是对政府的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明确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并从法律的层面加以明确,使政府职能法定化,实现职能归

位。二是政府要发挥协调利益的职能作用,要善于在多元利益关系表达基础上,寻求整个社会利益关系的均衡点。尤其要在价值取向上突出公共利益,超越部门利益,促进政府财政向公共财政、惠民财政转变,建立以财政做保障的公共服务体系,集中财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也应进一步廓清,政府履行经济职能不能仅追逐GDP的增长,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公共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市场秩序监管上来。政府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不直接控制市场活动,将自己的行为严格控制在公共服务领域,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杜绝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该报告》所言,政府改革与人民期待有不小差距,这是我们当前发展中最大的短板,也是牧关中国改革未来的最大的”制度民生“.

(二)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建立财权与事权匹配的财政体制是建设民生财政必须付出的制度成本,主要是根据支出受益范围等原则,明确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按照以事权定财力、以责任定财力、财力支出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收入划分,在保持政府现

有层级结构稳定的前提下,推进财政层次制度的”边际调整“,突出提高基层政府的财政保障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1.将地方政府能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务,作为地方政府的事权,中央只承担地方政府难以有效行使或不宜由地方政府行使的事务。

2.对于涉及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共同事务,应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承担或分担的比例,并使之稳定和规范化。

3.均衡各级政府的财力和支出责任关系。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及省级财政的收入汲取能力不断增强,有必要采取渐进式步骤与方略,逐步承担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的支出责任,以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均衡地提高各级政府的公共保障能力。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财政联邦主义“,通过政府间契约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就是除了宪法规定赋予联邦政府的权力以外,其它所有的权力均归州政府,即剩余权力(Residual Claim)均归地方。这样就比较明确地划定了中央/联邦政府的职权范围。在支出责任界定清楚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以保证其政府职能的顺利履行。

在现行体制下,重新规范中央、省、县、乡四级政府之间的财税关系,还要做其他方面的配套工作:比如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积极推进税政管理改革。在完善中央税收体系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可以考虑在中央和地方分税法制化的基础上,适当下放基层税费征管权,给予地方自行设立部分税收体制和税收内容的权利。如小税种给予地方税收立法权,大税种给予部分征税权,实现地方税收征管权和收入权的统一,从而为各级政府履行其支出责任创造相应的财力条件。

民生财政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主权在民、财权在民的思想,政府的理财权是人民赋予的公权力,因此财政资金的分配应让人民参与,财政资金的运行应让人民监督,财政支出效益的高低应由人民评价。总而言之,要让人民群众参与民生财政的建设。

财政分配要体现和民意民生与公平正义,最为关键的是优化权力结构,政府运作公共财政的权力是源于公民赋予政府的。政府的存在和运作来源于纳税人纳税提供的物质基础,没有了纳税人的纳税,政府便失去了生存和活动的物资基础,人民有权对其所交纳的税收的使用,即对政府的财政行为进行监控,使财政资金公平分配和使用得当。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固然是民生预算的题中之义,但实施预算决策程度的民主化和预算执行的公开化,应该是建设民生财政的制度要求。

目前,构建民生财政不仅要在政府管理层面进行,也要在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层面进行,重点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利益诉求,落实人民群众对财政收支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管住预算,让人民决定支出。建设民生财政的制度性前提是提高财政预算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人代会审议批准年度财政预算前,应向社会公示,并举办预算安排的听证会和咨情答辩会,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确保预算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民心民意。人民代表大会应增设由专业人士组成的预算审查委员会,并延长预算审议时间,实行财政预算的年度滚动审议制度,真正履行起民主决策的职责。浙江温岭、黑龙江阿城、江苏无锡等地实施的公民”参与式预算“.

财政决策机制的民主化是民生财政区别于其他财政形式的显著特征,在现代条件下,没有民主政治,断不可能有真正的民生财政,必须要有一整套既能充分反映和表达人民利益,让群众能够通过参与财政收支的决策反映自己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需求,又能确保政府权力为人民所用,政府政策满足人民需要的制度和程序,确保财政收支决策能遵循被普遍认可的、公正合理而且透明的规则。否则,”改善民生“便是一句空话。

(三)技术路径建议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无疑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建设。编制民生预算是民主政治与民生财政的结合点,缺乏预算约束的民生财政不可能长久维持。

近年来,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预算科目虽然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其基本框架改变并不大,仍然沿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期的科目设置。其主要缺点是科目之间交叉,民生支出难以准确统计,这样的结果是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民生支出,民生财政缺乏严密的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为此,当前必须在预算编制环节实现四个突破:

1.调整完善预算编制体系,修订《预算法》过程中增设和明确民生支出的具体科目,把涉及民生领域的支出项目全部列入预算,规定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支出项目的增长比例,将民生预算制度化。研究科学设置编制框架和内容,将细化、庞杂的民生支出内容进行科学归类,打破预算科目约束,改变按部门单位设置科目的办法,按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和支出性质设置科目,将分散在不同科目中的民生支出统一归并分类,按照具体的内容和项目精细化编制预算,把民生支出计划细化到具体项目。同时,编制政府债务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住房基金预算,把民生支出落实到预算安排的各个领域。

民生财政的思考

民生财政的思考 【内容提要】民生财政是“人本财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内容。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民生项目的投资呈现大规模增长,成为我国预算安排的重点和亮点。要推进民生财政,既要增加财政投入,更要加强制度建设。 【关键词】民生财政政府公共服务制度保障 正文: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时,明确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六大任务。改善民生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财政改革和财政建设之中,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共享公共财政的雨露。 一、民生财政的内涵 简单说,民生就是与人民的生计有关的、牵涉到每一个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项。民生财政,用经济学的语言表述即促进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国民消费水平提高,防范消费差距过大,推进基本消费平等化,增加社会总福利,提高社会幸福指数的财政。 民生财政是“人本财政”。民生财政以改进民生、提高人民福利水平为目标,它不只是保障基本消费的财政,还是防范社会差距过大,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财政。民生财政关注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即只要是始终关注社会的终极目标,那就是民生财政;相反,只要是偏离了终极目标,就不是民生财政。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理念。政府花钱的方式可以不同,支出用途可以有别,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支出重点,但最终都要回归算“财政账”,还要算“社会账”;不能只是着眼当前,而且还要看是否有利于民生的长期改善和长期保障。以降低行政成本为例,有的地方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算“财政账”,减少了支出,效果很好;算“社会账”,老百姓的成本增加了,办事情变得不方便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可及性降低了。这样的精简机构和降低行政成本,实际上是以增加老百姓隐性负担为前提的,反而有损民生。 二、民生财政的内容 (一)科学安排民生财政的支出预算。 1. 切实保障民众的生存权,要支持加强扶贫开发,切实解决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大力加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实施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义务教育和基本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民众的基本生存权得到切实保障。 2. 努力保障民众的发展权,在保障生存权的基础上,解除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后顾之忧,消除压力预期,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当期消费,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准。加强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强化社会治安、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二)建立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 1. 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收制度改革,税收制度不仅是取得收入的手段,也是调节经济的杠杆,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财政中的积极作用,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加强适应民生财政需求的税收制度建设。

财政局民生工程实施情况汇报

一、2020年民生工程完成情况 2020年,我区21项民生工程全年共投入资金4.6亿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00%。 (一)工程类项目全面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完成20.089公里,农村公路养护完成34.145公里;农村危房改造完成154户,发放补助资金224.6万元;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完成改厕9994座;学前教育促进工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所,校舍维修6个,改造面积6420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完成324套;水利薄弱环节治理三年行动开工保安站和;治理段完成投资约6081万元;老旧小区整治改造2个。 (二)补助类项目及时发放。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和9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对外免费开放,送戏下乡60场,开展体育活动100场;免费婚检4850人,婚检率99.7%,预防接种11.79万针次,疫苗接种率保持90%以上,疫苗建卡率达95%以上;为713人特扶对象发放补助资金402.8万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5.7万人;发放高龄津贴906.9万元,为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券130万元,完成6个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和31个村(居)养老服务站建设,覆盖面达到60%,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85%以上,建成四褐山智慧养老社区试点1个;发放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1661.1万元,孤儿生活补助82.2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535.1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助566.2万元,帮扶困难职工补助7.1万元,医疗救助金2684.9万元;对766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按月免费发药;安置转送73名四类儿童去机构康复,为13名残疾儿童适配假肢矫形器或其他辅具;法律援助受理案件499件;继续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全区32878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2553万元,免除教科书863万元;企业新录用人员培训148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50人,退役士兵培训培训158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50个,安排就业见习117人;完成农产品检测产品2660组,完成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并实施追溯,开展产品追溯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3家。 (三)参保类项目保障有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36.2万人,城镇居民大病保险报销补助1.28万人次,补助金额2432万元,居民医保享受报销补助19.75万人次,补助金额26045.65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75.06%,参保居民住院及门诊特殊病的医疗费用实际报销(兜底报销)比例达35%,实现了“应保尽保,及时报销”的目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当年缴费人员10.3万人,参(续)保率103.2%,对符合领取条件的人员养老金发放率100%。

对财政投入与民生的关联分析.doc

对财政投入与民生的关联分析- 民生的发展对财政的发展壮大也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了30年后,经济运行中遇到了环保资源等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已迫在眉睫,并且已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生命科学、医疗保健和文化产业成为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是未来国家产业的支柱。这几大产业与民生所涵盖的极大方面恰恰吻合。民生的大发展会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刺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扩大我国的税源和税基,扩大财政的支配范围;另一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受了很多影响,今年上半年GDP增长仅为7.8%,创近年来新低。八月份财政收入增长仅为4.2%。财政与经济的发展是水与船的关系,水涨则船高。经济发展得放缓主要是由于拉动经济发展得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国内消费不足。目前我国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36%左右,而美国的比重约为72%。国内消费的不足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内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有后顾之忧。由于我国教育费用高、看病贵、养老制度不完善以及住房等民生问题的大量存在,是的热门不得不把资金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造成国内消费不足,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财政也随之受到影响。加入我国得民生问题得到完善,13亿人民没有后顾之忧,开始消费,这将对我国经济产生难以想象的带动作用,经济大发展,财政也会壮大。 对民生的财政投入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医疗改革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住房问题也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而有关教育的“免学费”及“异地高考”等问题也一

一解决,这一方面展示了我国民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民生领域内尚且矛盾重重,需要在“高清”监视下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通过研究财政投入与民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政府的财政投入与人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民生出现问题也反映出了财政投入存在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难题。(一)投入范围过广,没有重点政府财政投入的范围一直是我国存在争议的问题。从建国初排除一切市场因素,全面宏观调控,到改革开放后又趋于全面市场化的状态,财政投入始终没有定位一个合适的范围。当然这也与“民生”的概念模糊存在关系。民生不是一个专门的学术用语,也没相对应的异域意义,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泛泛而谈的概念,凡是涉及公众、人民利益的都被认定为民生事业。这就导致我国财政对于民生的投入实际上是无所不包的,但是范围过于广泛往往不能有重点地解决问题。另外,财政投资范围问题还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明确,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滥用职权,滋生腐败。而且宪法、法律中都没有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权的明确规定,更为权力滥用提供了温床。(二)财政投资决策民主化,专业化不足涉及民生的财政投入决策都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决策时更不能容许差池。我国在对财政投入决策上尚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第一,对重大工程项目,专家论证制度不够完善;第二,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设施项目,没有设立相应的重大公共支出决策听证制度,活着就是设立了听证制度,但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作用。最典型的公共交通汽车涨价,却没有广大乘车人参与听证,这从根本上就违反了听证制度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民生的财政投入,如果不能更专业化,更民主化,反而会事倍功半。(三)财政投资管理制度不完善近些年,国家对于民生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关系到民众的住房、医

成果三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保障改善民生

成果三: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保障改善民生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和改进财政支出工作,通过加大支出力度和调整支出结构等具体举措,为保障改善民生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过快、支出结构不尽合理以及支出监管没有到位,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为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迫切需要适度控制财政支出规模,切实强化财政支出监管,力争在优化支出结构基础上,真正把民生财政做大做实。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国务院和财政部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来改善收入分配差距,但数据显示,10余年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一直处于上升态势。这既表明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虽然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但其作用是有限的,也说明只靠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单兵作战”很难达到预期目的,需要与税收制度和其他分配制度协同发力。 研究认为,在财政支出结构确定之后,从支出发生到支出对象实际受益之间仍存在多种影响支出实效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体制、管理和考核等方面,而其中财政支出管理则是一项关键因素。财政管理过程实质上是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过程,所以财政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财政职能作用的效果。从目前情况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效果之所以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重要原因是众多财政支出监管措施未能落实到位,从而使支出方向发生偏差,导致支出绩效大打折扣。因此,在支出结构既定情况下,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的能动作用,必须努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通过增强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来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一是要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管理,通过公众参与预算审查,决定重大预算项目和重大预算内容,将预算纳入公众监督轨道,使预算更好地体现公众意志。二是要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管,通过财政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协同管理,保证财政资金按预算计划划拨到既定项目,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三是要逐步增加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范围和力度,并将财政支出绩效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 调整民生支出投向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公共财政在改善民生中作用的调研报告

公共财政在改善民生中作用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部署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报告中要求政府财政部门加大投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许多地方都与改善民生直接相关,这不但为今后的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给各级财政部门提出了艰巨的任务。通过调研,我市财政部门近年来在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改善民生、打造民生财政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结合**市财政工作实际,就全市民生财政的现状及改善民生的对策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目前民生发展现状 取得的成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市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财政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XX年为例,**市财政收入实现26亿元,比上年增加5.98亿元,增长3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49亿元,比上年增加1.68亿元,增长28.8%。财政对“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大幅增加,财政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支持经济发展更加主动。 1、关注“三农”,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到位。XX年由市

级财政安排的支持农业生产发展性资金1235万元,较XX年990万元增长24.75%。在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还积极争取中省财政对我市农业的资金扶持,XX年中省拨给我市农业专项资金108,377万元。各县区财政支农资金预算也都保持了较高的增幅,均达到或超过《农业法》规定的“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特别是特色的龙头企业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了汉滨、汉阴、石泉的蚕桑,汉阴、石泉的优质粮油种植加工,紫阳、平利的茶叶种植加工,汉滨魔芋种植和深加工,旬阳、白河的花卉经济林,镇坪的中药材项目建设。支持科技推广和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在项目安排中,确定科技推广资金不得低于项目资金的40%,XX 年项目直接用于科技推广资金达500多万元。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科技素质。通过调查摸底,全市确定40个重点蚕桑乡镇,23个重点茶叶乡镇,20个重点畜牧乡镇,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加快蚕桑、茶叶、畜牧三大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公司+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目前巴山丝绢公司、宝业丝绢公司、秦东魔芋有限公司、阳晨养殖厂、女娲茗茶公司等都与各类种植农户签订了相关协议或购销合同,明确最低保护价,确保农户收入。 2、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

浅谈财政与民生论文

财政与民生 论文题目:财政与广州养老服务 的开发研究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B14工程造价1班 学号:16330327214 姓名:佘晓璇

财政与广州养老服务开发研究 中国是目前世界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截至 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3%。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 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亿,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社会老龄化结构的加剧,使得"银发经济"拥有了庞大的市场。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可达1万亿元,而养老地产在其中占有着不小的比例,这给房地产等相关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余家中、大型房企高调宣布进军或涉足养老地产,如万科、保利、绿城、远洋、花样年等,有的还专门成立了"养老地产事业部"或"养老产业专业管理公司",中国平安等保险企业也纷纷涉足养老地产领域,以期沿长保险产类链。如今,在常规房地产开发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银发经济"日益显示出光明前景的情况下,养老地产已成为市场上的新蓝海。 虽然目前养老地产行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相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地产的社会需求将迅速增长,在相关经营方式不断成熟和服务理念更新转变的带动下,养老型地产业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并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广州市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方案指出: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养老职业教育为辅,用人单位在岗培训和社会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建成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熟悉现代服务理念、掌握先进专业技术和精湛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养老护理员达到2万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一线从事护理、康复工作人员培训率100%;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配备具有养老服务职业资格或社会工作者职称的专业人才;养老护理员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占20%以上、技师占2%,养老服务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二、任务措施 (一)扶持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将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纳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城市扶持专业,就读有关专业或方向的全日制学生按《关于印发广州市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享受免学费政策。市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职业院校,可向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申请专项资助,支持就读学生奖学金或生活补贴、课程(教材)研发、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增加招生人数。(牵头单位: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各区政府)2018年起,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建立中高职衔接机制。(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 (二)建设养老服务培训实训平台。2017年依托市、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全市养老服务培训指导、技能交流平台;各区依托管理水平较高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并开展家庭老年人照顾者能力培训。2018年全市养老床位达到500张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均建有中等以上院校和技工院校实习实训基地。2018年前,推动市属高等医学院校与大

财政民生保障情况报告

财政民生保障情况汇报 关于民生保障情况的汇报 县财政局 民生民本一直是财政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所有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工作一直坚持以民生为重,抓好重点政策的落实。 一、坚持“学有所教”,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政策。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全力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年教育支出70338万元,同比增加7776万元,增长21.8%,按照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必须达到GTP4%要求,剔除上级专款教育支出35756万元,顺利完成省下达我县财政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目标比例12.69%的任务,达到12.88%。一是确保教育费附加用于教育事业,教育费附加安排支出1200万元。二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三是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作。四是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五是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六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支出1946万元,上年仅23万元。 三、坚持“劳有多得”,大力扶持就业再就业。 抓好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训工作。一是对宝加、安达等企业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服务农村富余劳动

力、返乡农民工就业,城镇新增就业841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26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培训4510人。二是落实农村转移劳动力、零就业家庭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政策。以创业促就业,协调专业银行新发放小额贷款1019万元,带动创业1122人。三是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190万元,开办创业培训班13期、培训各类人员1428人。四是开发公益性岗位2514个,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1044万元;发放社会保险补贴3809人、1103万元,发放灵活就业人员补贴116万元,帮助1620名困难人员稳定就业。 二、坚持“老有所养”,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14793万元,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补助5508万元。一是开展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欠缴和扩面工作,制定企业养老金基金预算和征收考核机制,铺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征缴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龄参保缴费人员39.73万人。二是协助全县国有农牧渔良种场职工、辞退民办教师、386个建制村1035名村副职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三是企业军转干部37人(其中退休34人),1953年底复员退伍军人134人,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四是及时按政策调整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做实基本企业养老金个人账户资金114万元。五是发放老年人生活补贴41万元,比上年增加29万元。六是农

财政民生工作总结

财政民生工作总结 市委政研室: 按你室要求,我们对1-9份的财政民生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和总结,现总结汇报 如下: 一、1-9月份财政民生工作情况 今年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之年,为切实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关注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 府发[XX]10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决定)精神,在关注民生共促进社会和谐的若干意见》(**市发[XX]3号)精神,全市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精心操作,从资金上确保了各项民 生政策的顺利实施。 (一)全力安排,确保到位 在资**排上,市、县两级财政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所 作为。通过优化支出结构、积极筹措资金,对年初上级已下达文件或政策已明确 的民生资金,在支出预算中尽量给予安排;对年初预算下达后出台或调整的政策,需要市、县配套的资金及时办理追加;对尚未明确负担办法的政策,根据财力可能,在资**排上进行预留。截至九月底,按照上级财政已明确的政策测算,全市 全年预计投入24.1亿元以上的民生工程财政配套资金,其中:中央、省预计投入13.02亿元,占54%;市本级预计投入1.48亿元,加上在廉租房建设等方面划拨 土地让利1.74亿元,总投入达3.22亿元,占13.3%;县级预计投入7.86亿元,占32.7%。在市、县预计投入的11.08亿元民生资金中,两级财政已经安排10.09亿元,市本级应安排的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县(市、区)在最低生活保障、扩大 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义务教育等落实到人头的 指标上基本安排到位。分项目来看: 1、在就业再就业方面。全市全年预计投入0.59亿元,对小额贷款基金进行补助,支持开展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 就业工作,鼓励自主创业。 2、在生活保障方面。全市预计投入8.47亿元,其中:(1)增加城乡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经费。全市预计投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1.72亿元,其中新增投 入0.19亿元,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财政补差标准月人均提高5元,达到30元,并进一步提高城镇特殊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经费的补助水平。(2)提高精简退 职老弱残职工补助标准。全市预计投入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补助资金0.12亿元, 其中新增投入0.06亿元,将六十年代初期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的生活补助金每人 每月提高50元。(3)对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实行养老救助。全市预计 投入0.31亿元,对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中未参加养老保险且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低

论公共财政与民生财政的关系

论公共财政与民生财政的关系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形态,即政府财政将按社会公共需要的原则来确定其职能和开支。“公共财政”概念的确立正式表明了财政职能的变化。公共财政是指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行为。可见,公共财政的主体是政府;公共财政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的职责或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品和服务;公共财政的属性是一种经济行为财政不再是为带来更多收入而支出,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支出活动,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更加明显。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二是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公共需要,三是公众有较高的财政参与度。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以上特征的为非公共财政。 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概括来讲,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称为“民生财政”。民生财政的两个基本点是;一是从财政支出中划出若干项目界定为民生支出项目,二是这些支出占总财政支出较大比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和现代社会发展中,政府行为与居民生活改善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特别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直接

影响个体收入水平、公共福利、消费意愿、理财观念等,民生财政管理水平也必然直接影响公共财政职能发挥的效果。 从公共财政的特征来看,公共财政满足公共需要的目标和机制,也就是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即满足民生需要的目标和机制;从公共财政的实践来看,公平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现民众平等的纳税义务和财政分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收入制度设计,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环境等方面,都与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用于国防、司法的支出与民众的生存权和财产权亦密切相关。 一、民生领域的界定与公共财政支持原则 ( 一) 民生领域的界定 《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人民的生计问题, 一般指人民群众的吃、穿、住、用、行, 生、老、病、死等方面。孙中山先生则认为,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 国民的生计, 群众的生命便是”, 他所指的人民的生活已不局限于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层面, 而且还包括人民群众为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而采取的谋生之道,还指一个社会为解决“群众的生命”和“国民的生计”而采取的措施和社会经济政策。[1]如果从人的发展的视角来看, 民生领域范围较广,既涉及到人的基本生存、生产、生活方面, 还可以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1908—1970) 将人类需求

社会建设与民生财政

社会建设与民生财政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相提并论,不仅在理论上有很大创新意义,而且完全契合我国实际。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体体现于“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着眼于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我国现阶段的政府财政,在政策取向、体制调整、手段调节等方面无疑均要有所作为;民生财政作为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将以其高度的社会统筹性、利益关系矫正性和实施的速效性而发挥重要作用。 ▲▲ 一、准确把握社会建设的涵义社会建设的概念,是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总体概括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 年,我国的社会面貌日新月异。无论是社会成员结构,还是社会成员作为“社会人”的思想观念等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认为,要准确把握社会建设的涵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社会建设突出强调“社会整体性”,以社会各阶层总体利益优化实现、社会和谐为直接目标。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产生了比较多的不同利益群体,那么,以支配财富多寡为核心区分社会地位的所谓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替代了以往的阶级划分法而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然而,如何能够代表社会全体呢?如何能够跨越社会地位界限的鸿沟,让每个社会成员都相信存在着惠之于己的理想状态的利益目标呢?这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的

难题。社会虽然是由不同人群、各个阶层构成的,但是我们应该强调它的总体最优。对于有13 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各方面的不平衡如此突出,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收入分配也有很大的不平衡。怎样实现社会总体最优,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突出强调社会建设的“社会整体性”,要求我们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时,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所有社会群体的福利改善和利益诉求,尤其是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感受。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当每个家庭成员都对其有强烈的归依感,而不是感觉被边缘化时,家庭和美、社会和谐才能实现。 第二,社会建设强调满足社会成员的现实的基本需求。人的需求既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有从“社会人”角度看的个人需求和公共需求。在社会急速转型时期,社会建设要把满足社会成员现实的基本需求作为第一要务。在满足现实的个人需求方面,注重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保障,基础教育、普遍就业、住房、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艰巨。在满足现实的公共需求方面,基本公共设施、公共安全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民生为主体的社会建设,这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社会上人们的需求层次有很大差别,我们既不能按照最高需求来满足,也不能按照静止不变的标准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社会建设尤其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建设的基础就稳固了。

民生财政与民生建设(满分)答案

试卷名称:民生财政与民生建设 考试人员: 提交日期:2012-09-18 考试用时:3分钟33秒 考试得分: 100.0 未评分试 题: 答对试题 数:28 正确率: 100% 单选题:共15题,正确15 题多选题: 共8题,正确8题 判断题:共5题,正确5题问答题:共0题,正确0题 1 民生财政是以民生领域为支出重点,以()为基本取向。(分值:3.0/得分:3.0) 民生福利 人民幸福 社会和谐 服务民生 2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分值:3.0/得分:3.0) 国家 银行 行政单位 企业 3 ()决定了我国财政的基本职能定位(分值:3.0/得分:3.0) 经济建设的需要 社会建设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共性 政府的职能 4 我国财政的基本职能转变依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值:3.0/得分:3.0) 建设民政—吃饭财政—民生财政—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吃饭财政—民生财政—建设财政 吃饭财政—建设财政—公共财政—民生财政 吃饭财政—公共财政—建设财政—民生财政 5 1953年以前国家的主要财政支出是()(分值:3.0/得分:3.0) 经济建设 文教事业 军政支出 解决温饱 6 乡财县管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是()乡镇财政国库。(分值:3.0/得分:3.0) 强化 改革

弱化 撤销 7 民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包括()(分值:3.0/得分:3.0) 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政府之间的分配差距较大 区域的发展差距较大 城乡区域之间的基本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差距较大 8 财政部表示,2011年,财政继续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改善民生的大事,其中不包括() (分值:3.0/得分:3.0)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 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9 下列关于社会保障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分值:3.0/得分:3.0) 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是5% 我国已经有了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 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有15%的人群没有进入医保覆盖范围 10 关于建设财政的说法正确的是()(分值:3.0/得分:3.0) 文化教育的财政支出比重上升 实行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财政的财力分配从中央到地方由“块块为主”变为“条条为主” 实行同收同支的体制 11 下列哪项不是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分值:3.0/得分:3.0) 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2 ()是财政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体现财政管理水平的一把标尺。(分值:3.0/得分:3.0) 严控一般性支出 集中财力办大事 立足于公共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 1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容不包括()(分值:3.0/得分:3.0) 五保供养制度 农村居民住房保障制度 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把更多政府资源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

把更多政府资源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捷: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既是对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的丰富和完善,又是对‘新三最’目标的深化和提升,财政部门作为政府履行职能重要的物资基础、调控手段和财力支撑,将围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财政局将坚定不移地围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在支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局长访谈 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李捷表示,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也推动了我市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现在,要实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宏伟目标,财政工作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充分地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牢牢把握四个“更加注重”,加快完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用的公共财政体系。 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抓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加大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发展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自主创新、节能减排、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时,把扩大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民生支出比重,把更多的政府资源、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促进城乡教科文卫和社保就业,优先保证加大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 更加注重财政管理机制创新。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着力提高困难县、乡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创新投融资机制,统筹政府财力、银行信贷、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投入,多管齐下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 更加注重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对涉及灾后重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产业发展等重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和使用效益,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管好用活。 着力点 ■加大对产业跨越发展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市域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大力培植后续财源。 ■财政产业发展投入重点支持物流会展、文化旅游和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

民生财政与民生建设满分答案完整版

民生财政与民生建设满 分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试卷名称:民生财政与民生建设 考试人员: 提交日期:2012-09-18考试用时:3分钟33秒考试得分: 100.0 未评分试 题: 答对试题 数:28 正确率: 100% 单选题:共15题,正确15 题多选题: 共8题,正确8题 判断题:共5题,正确5题问答题:共0题,正确0题 1民生财政是以民生领域为支出重点,以()为基本取向。(分值:3.0/得分:3.0)民生福利 人民幸福 社会和谐 服务民生 2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分值:3.0/得分:3.0) 国家 银行 行政单位 企业 3()决定了我国财政的基本职能定位(分值:3.0/得分:3.0) 经济建设的需要 社会建设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共性 政府的职能 4我国财政的基本职能转变依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值:3.0/得分:3.0)建设民政—吃饭财政—民生财政—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吃饭财政—民生财政—建设财政 吃饭财政—建设财政—公共财政—民生财政 吃饭财政—公共财政—建设财政—民生财政 51953年以前国家的主要财政支出是()(分值:3.0/得分:3.0) 经济建设 文教事业 军政支出 解决温饱 6乡财县管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是()乡镇财政国库。(分值:3.0/得分:3.0)强化 改革

弱化 撤销 7民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包括()(分值:3.0/得分:3.0)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政府之间的分配差距较大 区域的发展差距较大 城乡区域之间的基本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差距较大 8财政部表示,2011年,财政继续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改善民生的大事,其中不包括()(分值:3.0/得分:3.0)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 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9下列关于社会保障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分值:3.0/得分:3.0) 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是5% 我国已经有了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 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有15%的人群没有进入医保覆盖范围 10关于建设财政的说法正确的是()(分值:3.0/得分:3.0) 文化教育的财政支出比重上升 实行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财政的财力分配从中央到地方由“块块为主”变为“条条为主” 实行同收同支的体制 11下列哪项不是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分值:3.0/得分:3.0)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2()是财政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体现财政管理水平的一把标尺。(分值:3.0/得分:3.0) 严控一般性支出 集中财力办大事 立足于公共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 1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容不包括()(分值:3.0/得分:3.0) 五保供养制度 农村居民住房保障制度 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

民生财政

民生财政的有关理解 内容摘要:财政体现着民生性。本质上说我国所有的财政支出,都应是直接、间接地服务于民生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本文还分析了财政惠及民生的几个政策改革,并强调保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发展。 关键字:民生,民生财政,民生财政政策改革,稳健财政政策 民生财政是指财政民主,还财权于民,公众能充分享受到纳税人的权利,能真正掌握着财政预算的审批权,能通过自己选出来的代表对财政进行监督,能看到公共财政中每一分钱的具体流向,在纳税人自始至终的监督下,财政自然能体现着民生性。 首先,我们应了解何为民生?民生是民众生活的总称,涵盖方方面面。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相关的物质条件,以此逻辑延伸下去,广义的民生还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如平等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权利(当下中国不少地方由公众对于某年预算安排中“民生支出”的关注而引致“预算透明度”以及“听证”的要求。正是体现了这种权利)。所不同的是,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微观个体和处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群体,民生侧重点会有不同。例如,处于孩童时期的微观个体,其民生的重点是生命权,

而处于青壮年时期,发展权和生命延续权跃居为生活主要内容;战争时期的民众,争取存活下来成为民生的首要内容。和平但物质匮乏时期,吃饱穿暖成为百姓的最大期盼,而物质丰富之后,人们开始追求被尊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等。而所有这些,体现着民生概念的层次性与动态发展特征,其实都可以被公共财政的正面效应所包容和对应。本质上说我国所有的财政支出,都应是直接、间接地服务于民生的。 作为三民主义之一的议题,民生总是与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分不开的。解决民生问题需要靠政府来具体运作,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财政收入过低,政府的腾挪空间过小就很难指望政府做出什么像样的民生业绩。但是财政收入的提高也要靠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来支撑,如果超出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一味强调增加税收,就变成了杀鸡取卵,不可持续。因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而我国公共财政是为适应经济转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确立框架且不断完善的一种财政型态。改革开放以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建设型财政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之后,财政转型问题更是迫在眉睫。经过约二十年积极而艰难的探索,终于在1998

民生与民生财政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民生话语体系的真正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视民之生计疾苦的不在少数,如《左传》、《论语》、《礼记》中均有孔子及其弟子关于请求当时国君轻徭薄赋,使民休养生息的话语,并将其上升到了君民关系的高度;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学派,主张无为的道家学派,秉持的实际上也是类似的主张。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新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同上书,第825页)“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同上书,第835页) 民生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会赋予民生不同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民生内涵也更为丰富。正因为丰富,也就显得复杂。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现代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时下,现代意义上的民生界定,学术界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八种观点: 一是均利说:陈媚林认为,民生问题往往就是一个国家中利益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利益和谐的问题。 二是基本说:中央党校吴忠民认为,所谓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基本权益保护等状况。 三是相关说:民生问题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生活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四是需求说:王国发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民生概念的内涵,那就是人民的主观需求。 五是权益说:何玉春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它关系到人们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现实权益和未来权益。 六是法权说:邓慧强认为,民生权利是民生的法治表达。 七是整体样态说:黄克亮认为,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东西,上升为人民政治形态与精神文化等既有物质需要也有非物质需要层面的整体样态。 八是根本利益说: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生计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等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 在现代,民生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上升为以物质层面为基础、以精神层面为支撑、以制度层面为保障的系统工程。立足于这一认识,面对如此丰富如此复杂的民生概念,解释与界定不能过于简单,而要把它的内涵、本质、核心等描述清楚。上述观点各有各的侧重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有些过于简单,有些没有抓住本质,有些不够准确。 我认为:1)民生是人民的生计、生活与生命。生计就是谋生之道,就是生存与发展之道。主要内容是教育与就业等。民生不属于生产范畴,而是属于生活范畴,主要内容就是衣食住行。当然人民的生活是多样化的与多方面的,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有精神层面的要求,还有政治层面的诉讼,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多方面的生活。民生问题还是生命健康问题,人命关天,包括生老病死各个方及就业、低保、物价、收入分配、公共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切实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小财政大民生:

【导语】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间,是宁夏民生投入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5年,自治区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执政理念,使一大批民生实事惠及广大百姓。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区实际、破解民生难题的正确道路,得到了全区各族人民的充分肯定,被老百姓赞誉为民心工程。【正文】从2007年开始,自治区每年实施包括10项内容、30件实事的

民生计划。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第一重任,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民生情怀”,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 【正文】吴忠第四中学是成立于1984年的老学校,校园面积小、校舍陈旧。从2009年开始,在自治区财政的支持下,吴忠四中和全区796所中小学一起开始实施校舍安全工

程,1700万元资金不仅解决了吴忠四中的教学楼和实验楼,还添加了实验楼和餐厅。并且当年拆迁当年就实现了入住,见证当年新校舍改造的学生眼下正面临中考,对于改造后的新学校深有感受! 【同期声】曹晓玲9:25:09 问:现在搬到新的学校和以前的学校相比有什么变化? 四中学生1:田敏??001521:从教

室方面来看感觉比以前的教室宽敞了很多以前感觉坐到最后一排的同学上课都在墙上靠着呢但现在最后(一排)就留出了很大的空位过道之间也宽敞了行走也方便一点而且我们可以自己装饰教室然后每天来都会有一种亲切感感觉在教室里面上课都比较高兴 学生2马爽:001551:而且在新校区之后我们又添加了许多实验室和多

媒体教室以前在老校区每次上实验课时老师都是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而在新校区后同学们就可以亲自动手来做实验这样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一些 学生3马丽蓉:001614我觉得我们的操场发生的变化也挺大的比如说在原来的老校区里面我们都是水泥地我们上体育课里非常不方便但是我们来到新校区以后就换成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