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背景及特点

浅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背景及特点
浅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背景及特点

视听2018.05|

韩国电影在东亚影视界甚至世界影坛上占据一席之地,其中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更是闻名遐迩,这类影片不套用类型片模板,不单纯迎合受众的观影需求,而是主张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残酷现状,促使受众在观影的同时产生对灵魂的拷问,引发对于现实的思考。反映社会现实的韩国影片数量众多,并在近年来人气飙升,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对韩国的文化知名度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良性影响。但目前,我国对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比较常见的是一些针对此类影片的介绍性文字、代表类影片推荐或是一些影评。学术界对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系统性研究文献寥寥无几,这些文章或是针对南北分裂题材电影做出详细论述,或是详细分析某一篇现实主义电影,但至今并没有一篇学术著作细致分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出现、兴盛的背景原因并做出全面分析与总结思考。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查找韩国电影发展史的背景资料,以分析现实题材类电影出现的背景原因,并立足于《熔炉》《七号房的礼物》《恐怖直播》三部电影,通过对影片中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和所抨击的社会现象的分析以及对电影呈现方式的解读,探讨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韩国现实主义电影,并对于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有所弥补。

一、浅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开放的政策、支持多类型电影发展的风气是电影繁荣发展的大环境。分析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韩国电影史,可以发现80年代仍处于低迷期的韩国电影在90年代末异军突起,以高水平和民族特色逐渐闻名于世界,并从此进入电影发展的盛期,备受瞩目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也是在该时期大量出现。这种变化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与政策有着密切关系。

(一)政府政策

20世纪80年代时,朴正熙的独裁统治刚刚结束,整

个社会仍然停留在迷茫期,且政府根据“言论基本法”极度限制言论自由,文化发展十分缓慢,加之随着电影法第6次修订,美国电影产业长驱直入韩国市场,使韩国电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机会。①这就在与香港的电影如日中天、日本电影也发展得风声水起的情形对比之下,韩国电影显得十分低迷。而处于世纪之交的韩国电影界则面临一个几乎完全不同的社会氛围和政府政策。金大中总统执政期间,以鼓励民族电影、创造宽松而民主的气氛

为前提,使电影创作的自由度和开拓性大大扩展。②

1998年韩国废除了电影审查制度,采用西方的分级制度;1999年的光头运动促使韩国电影的本土保护机制诞生,即每年播放146天本土电影。这两件重要的事件使得韩国电影呈现一种爆炸性发展态势,韩国电影的题材范围和风格样式明显拓展,其中痛彻回顾历史和触及当代社会矛盾的题材在电影中得到不同角度的表现。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对国产电影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韩国电影在世界电影界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善的制度也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大批具有批判性质的现实主义电影在这一时期开始涌现。

(二)社会风气

在鼓励电影多样化发展的环境下,电影文化普及和发展也引导和提高了广大观众的电影文化视野和欣赏水平。③

并且,

政府主导引领在社会上创造追求社会性、现实性电影的氛围。如2000年韩国第一届全州国际电影节的口号就是“独创性、个性和关注当前社会问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本身对政治历史、社会现实就具有强烈关注意识的韩国观众对于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呼声更高,对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需求大大提升。加之电影题材方面的限制解禁后,电影创作者也具有了更强烈的创作意图。电影创作者也逐渐在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思索韩国在经济发展、改革进程中的得与失,开始以底层弱势人群的视角来审视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未曾揭露的痛楚。因此,在世纪之交时,韩国的电影类型不再局限于商业、娱乐,而是向着包含更加深刻寓意的社会现实类电影迈进。

二、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特点分析与概括

(一)电影内容特点

1.鲜明的核心指向性

韩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具有强烈的核心指向性,电影中一个完整的故事都蕴含着鲜明的情感意向,韩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主题核心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法律公正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为核心来讲述,另一类是以对于政治的讽刺、反思或警醒为核心来叙述。同时在取材上看也可分为两类,即据已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期对事件后续产生影响;以夸大想象的事件拍摄,以期对现

浅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背景及特点

□方瑞晴

摘要:近年来,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或以现实人物原型改编而来的现实主义题材的韩国电影数量日益增多。

这些电影强调关注生活、剖析人性、映射现实、展望未来,不仅在韩国国内引起了轰动,也在国际社会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但至今并没有一篇学术著作细致分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出现、兴盛的背景原因并做出全面分析与总结思考。本文试图通过查找韩国电影发展史的背景资料,以《熔炉》《七号房的礼物》《恐怖直播》三部电影为例,试分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背景及特点,以期为韩国现实主义电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韩国现实主义电影;核心指向性;还原性;艺术性;韩式电影结局;长镜头;缓冲;

渲染

视听解读

75

DOI:10.19395/https://www.360docs.net/doc/b88607461.html,ki.1674-246x.2018.05.038

实有所告诫警醒。

(以上两表为本文选取的3个电影案例所属分类)

2.事件真实性、还原性与艺术成分

“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最初是指文艺的基础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生活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理念发展到电影领域后,无不贯穿着一种理念,即关注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凸显着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隔阂、人与自身灵魂的挣扎等。④韩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也不是例外,是电影创作者基于冷静观察社会现象将其艺术化表达的结果。韩国诸多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都改编自韩国真实发生的事件,是创作者基于当时所闻所感将自己的思考带入作品的结果,这些电影的背景事件往往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热议。

例如,电影《熔炉》是根据孔枝泳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而孔枝泳小说的蓝本就是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于韩国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的性暴力事件。当时一名员工揭露自2000年起该校校长与老师10余人对住宿的听障生施暴、性侵,此事引起当地人权团体的愤怒并组成组委会展开司法程序。2005年该案审理后,涉案校长、行政室长与老师被判刑但缓期执行,因此他们并没有获得实质性惩罚,而继续在学校任职。庭审结果引起了社会的轩然大波,也促使《熔炉》问世。电影对于这件真实事件的还原度极高,再现了以校长为首的员工对于残障儿童的伤害,更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以校长为首的权势阶级通过利益与手段疏通司法关系,从而获得轻判的交易黑幕。影片借此讽刺了权势阶级以权谋私的卑鄙行径,电影全篇没有一处明指司法应该如何做、应往哪个方向发展,但在人权人士的抗争、孩子们悲苦绝望的眼神、特权阶级的肆无忌惮与为所欲为的场景描画中,以最无声无息但也最为铿锵有力的方式呼吁了法律公正与社会保障。

1972年9月,韩国春川警察局派出所所长的女儿被发现在春川市某田埂边被强奸致死,当时的内务部长发出了半个月不能抓住犯人就要对相关负责人问责的“限时缉拿令”,相关负责人员为了免受自己可能承担的惩罚,便捏造证据随便确定了一个人并殴打拷问逼其认罪。此人也无端承受了15年的牢狱之灾,他的亲友也因此受尽了折磨。《七号房的礼物》便是依据此事件而改编拍摄的影片。电影中的权势阶级利用男主人公智力缺陷的弱点使其蒙受不白之冤入狱,为凸显司法不公的恶果,电影中并没有呈现男主被洗白伸冤的过程,而是讲述了一个无辜被判处死刑的智力残疾人与年幼的女儿在仅存的日子里互相依偎的时光。在父女之情的温馨和睦的氛围中,权势阶级的残酷与法律的冷漠被渲染得淋漓尽致。除了对真实事件的还原外,这类电影刻画的大众百态也非常深刻。“在影片中,各处都是现实生活的剪影,是人们生活的浓缩:生活在特权体系阴影下底层人群的痛苦与艰辛;为了利益而运用职务便利来谋取私利的‘人民公仆’;面对罪恶而‘明哲保身’的知情人与冷漠的旁观者;不顾自身困苦处境而为弱势群体挺身而出呼吁社会正义的热心之士等等。”⑤社会现实中的万生众相在电影中栩栩如生。

这类以真实事件为蓝本改编的现实主题题材的电影都以上帝视角对于真实发生的事件予以尽可能全面的刻画,真实性和还原度比较高,一定的艺术成分也能帮助观众更贴切、更强烈地宣泄情感。影片以真实事件为载体,揭露出特权阶级对于法律的践踏,展现了社会边缘群体和弱势阶级的无助与不幸,批判了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更是对于司法平等、法律公正提出了强烈的呼唤,引起受众对于电影中的真实事件有较深的反思。

另一类以夸大想象的事件拍摄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不只是反思过去,更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夸张来讽刺现实,从而对未来该如何做提出警醒。这类电影的蓝本虽然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完完全全对等,但电影中的很多片段都是对现实的映射,这也算是一种现实主义。在这种以夸大想象的事件拍摄的电影中,绝大多数都是对于政治或者现行制度方面的反思。电影《恐怖直播》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恐怖直播》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为讨得政府对他的父亲的一句道歉而化身恐怖分子制造一起极端事件来吸引媒体和政府的注意力,却在一步步行动中看到了政府和媒体的绝情和龌龊的一面。该年轻人的父亲多年前在为国家修建大桥时不幸失足逝世,但当时的政府将他父亲的生命看作鸿毛,很快把这件事打压了下去。年轻人想替父亲讨回政府和总统的一句道歉,便制造了一起恐怖案件来吸引关注。然而,每个人都展现出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私利:媒体只关心收视率和曝光度,总统为代表的政府官员只想保住政府的面子。没有人关心恐怖分子口中为了国家工作了一辈子,却像狗一样死去的普通工人,也没有人想为他们的死负责。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恐怖直播》展现的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真正发生的事情,却深刻地映射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工人的社会保障、媒体的职责与正义感、政府的公信力等等,并且以夸张的电影内容讽刺了社会现实中部分人利欲熏心、毫无道德底线的现象,也以震撼的场面和引人深思的情节告诫政府需要关注普罗大众的生活,尤其是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也拷问了媒体报道与新闻的良心在何处。

这类电影是现实生活的映射,在事理上有一定的还原度,但在表现形式上以夸张的手法对社会现象加以夸大,艺术成分浓重,使其讽刺意味更加强烈,其说理效果也就更加震撼。

3.韩式电影结局视听解读

76

|RADIO&TV JOURNAL2018.05

韩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结局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虽说很小部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最后塑造了比较美好的结局,比如《素媛》中女孩素媛克服了心理障碍,以坚持和热爱继续生活,且家中新添了一个小生命,电影以其乐融融的祥和气氛收场,但是不可否认,这类影片中大部分仍都以“大悲”收尾,同时辅以一种渺茫的未知感。恶人猖獗,且受不到应得的惩罚,可以继续横行霸道,而小人物的利益和尊严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和尊重,小人物的情感也没有人来疏解引导。弱势群体在最后仍然是弱势群体,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屈辱、痛苦地在这个残酷冷漠的人间苟活。

(本文3个典例电影的结局)

这种韩式电影结局中“大悲”的电影结尾频率远远高于“大喜”的结局,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虽说在观完此类现代主义题材类的电影之后,受众更想看到一种好人受到好报、恶人遭遇恶报的“大喜”“大团圆”式的积极正面的结局,来顺应价值观取向以产生舒心的观影感受,但这种积极完美的结局类电影很容易变成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谈点,唏嘘两声真实事件,满足一下完美的结局,然后遗忘,也就是一种“快消”电影,其中蕴含的寓意再深刻,事件多么恶劣,人们都会通过美好结局的麻痹来忘却。而“大悲”式的结局则完全不同,恶人没有恶果,好人却痛苦地生活的结局更容易激发受众的共鸣,让观众触摸到社会的阴暗面,从而触发良知,产生电影对现实的反作用,加速现实中立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革新等的进程。

(二)电影拍摄特点

1.长镜头运用

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韩国现代主义题材电影更多采用长镜头拍摄,以更加细腻地刻画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与处理细节。如《恐怖直播》中频繁使用长镜头刻画直播室内主播的行为与即将塌陷的大桥上的人质的场景,极其细腻地展现了主播在面临恐怖袭击事件的过程中由不屑到紧张的心理活动的变化。

2.缓冲与渲染

在恐怖或惊悚、阴暗的镜头出现前,影片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缓冲镜头描写,以充分渲染接下来场面的恐怖或阴暗,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熔炉》中有许多类似的经典镜头。例如,聋哑学生金妍斗被校长追赶时,女孩瑟瑟发抖地在洗手间的躲避和校长一扇扇打开洗手间的门排查的过程构成了一个缓冲渲染镜头,在紧张和惊恐的氛围中,女孩突然抬头,镜头忽转定格到上方淫笑着的校长的脸时,整个影片的惊恐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三、结语

自90年代末,在开放的政策、鼓励电影发展的风气和受众对于现实强烈关照的环境下,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开始大放异彩,并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善于使用长镜头、缓冲与渲染,对于法律公正、制度完善、现行制度具有强烈的核心指向性,兼顾事件真实性与艺术性,还原社会性,采用“大悲”的韩式电影结局。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逐渐成熟完善,突破了电影本身单纯叙事、娱乐的基本功效,向着关注社会现实、传播社会价值观从而对现实产生反思与改善的方向发展,对韩国社会产生了正面影响。

注释:

①张镕和.80年代韩国电影概述[J].电影艺术,2000(04): 105-107.

②③倪震.世纪之交的韩国电影[J].电影艺术,2000(04): 102-104.

④高明.浅析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J].大舞台,2011

(04):153-154.

⑤黄妙丹.韩国电影《熔炉》中现实主义风格的塑造[J].艺术科技,2016(02):105.

参考文献:

1.冯小燕,贺岭.浅析韩国Faction电影的创作特点[J/ OL].现代交际[2018-03-17].https://www.360docs.net/doc/b88607461.html,/kcms/de-tail/2

2.1010.C.20170710.1657.120.html.

2.黄妙丹.韩国电影《熔炉》中现实主义风格的塑造[J].艺术科技,2016(02):105.

3.彭涛.新世纪韩国电影的现实关怀[J].当代电影,2014 (08):185-188.

4.高明.浅析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J].大舞台,2011

(04):153-154.

5.钱雪梅.试论朝鲜半岛民族主义的特性及影响[J].世界民族,2006(02):10-17.

6.倪震.世纪之交的韩国电影[J].电影艺术,2000(04): 102-104.

7.张镕和.80年代韩国电影概述[J].电影艺术,2000(04): 105-107.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

)视听解读

77

视听2018.05|

韩国电影史

时代背景 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于1948年8月朝鲜半岛南部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朝鲜半岛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半岛分裂前的韩国(朝鲜半岛)电影,以及朝鲜半岛分裂后的南韩电影。

1.初创时期 韩国第一次上演电影的年份是1903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短片《电影放映机》)。 1919年,韩国第一次向公众放映韩国本土拍摄的影片——《正义的复仇》,由金陶山执导,是一种所谓的动态戏剧,为的是与舞台表演结合起来。 1923年,韩国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盟誓》出现,由尹白南执导,李月华主演。 古典小说改编的《春香传》(1923)《蔷薇红莲传》(1924)

2.黄金时期 1926年演员兼导演罗云奎摄制了经典影片《阿里郎》。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风云儿》(1926)《金鱼》(1927)《野鼠》(1927)1927年9月,他在韩城创立“罗云奎制片社”并拍摄了《玉女》(1928)《寻找爱情》(1928)《哑巴三龙》等。 在罗云奎及其电影带动下,韩国左翼电影人发起“倾向派”电影运动,以电影为武器与日本殖民者斗争,代表作品包括李圭焕的《无主的渡船》(1932),金幽影的《流浪》(1928)《昏暗的街道》(1928)《火轮》(1929);姜湖的《黑暗之路》(1929)《地下村》(1931)等。 沈熏《东方破晓》(1927)

1.民族启蒙电影 1935年,《春香传》再次搬上银幕。开启了韩国有声电影时代的大门,从此,韩国电影从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度。 同类的电影还包括方汉骏《洒水车》《汉江》(1938)。朴基采的《无情》;尹逢春的《图生路》(1938)以及李应椿的《回归处》(1939)等 2.日本殖民统治顶峰 1940年,朝鲜总督府颁布《朝鲜电影令》,封闭了当时国内10个电影公司,合并成为“朝鲜电影株式会社”,旨在封杀所有韩国电影,将电影成为日军殖民统治的宣传工具,这一时期的电影都是些美化日军的电影,而且大部分采用日本语台词。

成龙电影特点分析

成龙电影特点分析 喜欢看动作片的朋友们一定很喜欢成龙,的确,成龙的影片不仅好看而且很有趣,他的影片将真正的功夫与幽默结合起来,然而人们百看不腻。他不武术好而且演技也非常出色。他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都很大,我很喜欢成龙,相信很多年轻人乃至我们的爸爸妈妈也很喜欢他。 成龙(1954年4月7日—),又名陈港生、房仕龙。生于香港太平山。是大中华地区的影坛巨星,也是国际功夫电影巨星,在大陆和香港等华人地区具有很高声望与影响。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等职务。曾与元彪、元华、洪金宝共同出演《七小福》并拜于占元为师。其所主演的《A计划》、《宝贝计划》、《大兵小将》均有不俗的演技。其妻子林凤娇为台湾艺人,育有一子房祖名。他以主演惊险动作电影为主,其中主演的《警察故事》便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故事片奖。其与周星驰和周润发并称“双周一成”,意为香港电影票房的保证。 成龙,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撼的动作明星,他有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为人正直,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他身上有许多可贵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拍电影从不找替身,估计这世界上如果有成龙不敢做的动作,没有哪个替身敢做。成龙为了拍电影,经常做一些高难度的甚至是极度危险的动作,那是为了什么?为了我们这些观众有看头,有真东西看,为了我们的视觉享受。如果我们看的电影一天到晚都是电脑特技,那可就真的乏味了。 成龙的电影可以说是“打斗激烈但不暴力,表演搞笑但不低俗”。龙真正的巅峰创作期是1978——1998年,这二十年间,他的动作电影一步步确立了自己打斗激烈但不暴力、表演搞笑但不低俗、亲身演绎高难动作、众多细节精工细作的独有特色。 和他同时代的动作明星们,比他能打的还有,但是没有结合电影表现得如此完美的。成龙电影的艺术品质在当时的香港是最高的,所以他能被全世界所接受,而不仅仅是耍功夫。他会为了把一个非动作场面的长镜头拍好而去海外订购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摄像机,这在当时的香港电影圈是不可想象的。在上世纪的香港电影巨星群落里,只有他是大哥,因为无论是周星驰,还是周润发,都不可能为了电影梦想每部片都主动离死亡如此之近。 这个世界上,注定有些人想获得成功,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动作明星在打拼前程的岁月中总是要比艺术片、偶像片、喜剧片的明星付出更多的汗水和伤痛。电影中的那个成龙,是有一种值得敬佩的英雄情节的,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打造了一个华人动作的神话,随着电脑特技的泛滥,这一种神话很可能是空前绝后的。 拍戏不用"替身",是成龙的一大特色。他觉得这样真刀真枪地实干,才对得起对他期望日重的观众。外国的电影特技发达,可以凭借许多科技手段来制造惊险的效果,成龙也时常看这类同行的影片。不过,自己硬功夫在身,成龙不羡慕任何一位"硬汉英雄",他常不无自豪地说:"他们能做的动作,我都能做。他们做不出的动作,我也能做!随着年龄和伤病的影响,本世纪的成龙电影已经无法保持那种不断超越自我的动作风格了,但是他已经拍摄的作品里那些经典将对动作影迷来说将永不落伍。

《JSA共同警备区》影片赏析

一支手枪总共只有15枚子弹,但案发现场却出现了射穿身体的第十六枚弹孔,这多出来的却又在案发现场消失的子弹,究竟是何人所发?那明明就在案发现场却想掩盖行踪的第五个人,究竟是谁?同一案发现场,双方当事人对案件的陈述却截然相反,是谁讲了真话?是谁说了谎?还是当事人双方都在掩盖真相?那真相,究竟是什么? 电影《JSA共同警备区》,一开场让观众从中立国委员瑞士辰警官的视角,对一桩发生在共同警备区JSA的枪击事件进行侦查。然而随着侦查的开始,案件的疑点与矛盾渐渐浮出水面。南方战士斯肖古和北方战士吴中士对案件的回忆有很大的出入,南方战士松希又为何会出现在朝鲜边界的哨岗中。谜底在女主角的努力下最终水落石出。可是,被隐瞒的事实背后并没有真正的凶手,却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悲哀故事。 南方战士斯肖古在与部队一起侦查的时候,误踩埋在共同警备区的地雷,在没有同伴支援的无助时刻,幸得北方中士吴敬必救助才得以活命,从此应该敌对的两个人结下了生死之交。后来,吴中士和斯肖古以及他们各自的战友乌金、松希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虽然迈出第一步对于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异常困难的。他们在夜深,在朝鲜的哨岗里一起喝酒一起谈心一起游戏。然而此时战争的阴云笼罩在共同警备区上方,子弹的暴雨随时可能被射向对方的阵地,但是在四个好朋友的眼中,朝鲜边界线上的哨岗俨然成为一个世外桃源,是一个感受温暖的天堂。但好景不长,乌金的生日的那天晚上,他们正在互赠礼物分享喜悦的时候,一位北朝鲜政委刚巧进入看到这一幕。五个人愣在当场,当他们意识到面对的不是朋友而是战场上的敌人时,随即拔枪相向。鲜血飞溅得到处都是,转眼之间天堂变地狱。朝鲜军官和乌金在这一枪击事件中死亡。唯一尚且理智的吴中士放斯肖古回去,约定隐瞒真相。松希因为恐惧和内疚跳楼,变成植物人。斯肖古因为深深的愧疚和自责,也在影片的结尾饮弹自尽。 虽然在课堂上在卢老师的带领下对爱情,政治,历史等不同类型的韩国电影都有赏析,但韩国政治电影《JSA共同警备区》,这部唯一一部在朝鲜上映的韩国电影,却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反思。 这不是一起普通的枪击案,因为它发生在南韩与朝鲜的JSA共同警备区,一个冷战的活化石地带。90年代出生的我,虽然不能完整的复述抗美援朝的那段历史,但是对于朝鲜和韩国以及各自的支援者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战争,还是略知一二的。如果你了解历史,你就会知道朝鲜和韩国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微妙,JSA共同警备区是多么敏感。在历史资料中写出,由于长年无人类活动和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非军事区内林木繁茂,动物活动频繁,甚至有棕熊等大型食肉动物栖息,但近60年来,非军事区内也埋下了数百万颗地雷,作为冷战活化石的这个狭长地带,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危险、最恐怖的雷场。这恰好与影片中南方战士斯肖古在与部队一起侦查的时候,误踩埋在共同警备区的地雷,在北方战士的救助下才得以重生的情节相呼应。

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xx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在xx,xx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xx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他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也有一定的商业性。他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类影片。不过,他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xx是xx“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在深层次正好相通。xx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xx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xx。 的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所遵守的主线。 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xx》、《xx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xx》、《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xx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薄发,对电影艺术的

xx态度。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xx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xx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xx作为他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对完xx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最显著的是对视觉审xx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xx。对视觉审xx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他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在xx的电影对xx追求中,《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xx》是最为突出的。电影的画面精致、对称、和谐,具有一种xx的xx。如《大红灯笼xx》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和四姨太一同离开的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xx对画面的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的平整、稳定、压抑的画面既和谐一致,又显示了他内在的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的父亲母亲》的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感,显示了xx的活力,同时也显示了生命的一种悲壮与崇高的xx。特别是在画面与细节的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xx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xx中出现的红色所代表的稳定和平xx的寓意不同,xx电影中的红色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跳跃、奔放、热烈、动荡的特点。

近年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分析——以电影《熔炉》为例

近年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分析——以电影《熔炉》为例 摘要 韩国电影近年来风头正劲,尤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更是好评如潮,其中很多电影在上映后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国家社会现状提出了新的思考。2010年后韩国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法律题材电影,这些电影的出现不仅是电影题材的一次成功探索,更是电影对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的体现。本文通过对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的特征现状及社会影响的分析,以2011年上映的电影《熔炉》为例探讨和分析韩国题材电影社会影响。随着韩国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电影现象。这类作品客观还原事实真相以及独特的斗争性和民族性,导致对国家、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反思和改变,通过这些观点能在一定基础上去发现电影与现实生活的深刻关系,同时思考国家制度转型与文化解放对电影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 首先对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梳理;其次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定义、研究现状以、改编方式主要特征进行论述;再者通过具体的电影作品对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进行美学分析;最后从历史、制度和社会三个角度对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对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对它将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借鉴意见。 关键词: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美学分析;影响分析;《熔炉》

An analysis of Korean movies adapted from real events in recent years--The Crucibl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outh Korean films have gained great popularity, especially those adapted from real events. Many of these films have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after their release, and also put forward new thoughts on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country. After 2010, a number of high-quality legal films emerged in South Korea. The emergence of these films is not only a successful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of films,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positive impact of films on socie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status quo and social impact of films adapted from real events, this paper takes the 2011 film the melting pot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social impact of Korean themed films. With the emergence of Korean adapted films based on real events, it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unique film phenomenon. Works of this kind of objective truth and unique belligerence and nationality, in the state, society,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flection and change, through these views can be found in movies and real life must be based on the profound relationship, at the same time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cultural liberation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ilm industry. Firstly,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Korean real events adapted films are sorted out. Secondly, the definition, research statu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Korean adaptation of real events are discussed.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esthetics of Korean movies adapted from real events through specific film works. In the e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Korean real events adapted film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system and society. Make an objective judgment on the film adaptation of Korean real events,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电影视听语言风格分析

电影视听语言风格分析 摘要 每一部电影由于创作者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但表现在影像的表达方式上主要是蒙太奇与长镜头。在每一部电影中,都会有这两种方式的出现,而区别就在于更注重哪一种方式的使用,这也就形成了导演的特色风格,如侯孝贤的长镜头的冷静观察,但大部分好莱坞电影更注重蒙太奇的使用,无论哪种方法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 关键词视听语言,蒙太奇,长镜头 视听语言作为影视艺术独特的造型手段和叙事方式以及文化传播工具,具有非常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功能。作为影视艺术叙事、表意媒介的视听语言是由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画面和声音组成,以及声画关系等。主要是蒙太奇和长镜头两种风格。 (一)蒙太奇 1.含义: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 的中文音译名,在法语里是装配、构成、升高或爬上之意,是建筑学用语。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始人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在镜头剪辑与组合的科学试验和艺术实践中,发现了镜头组接中产生的心理效应和艺术效果,库里肖夫把这种镜头称之为“蒙太奇”。蒙太奇镜头在组接和剪辑影片时,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特别的视觉效果。 蒙太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蒙太奇指的是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一开始直到作品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所有参与的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和他们对作品对艺术的诠释方式。这个概念里比较著名的应该是苏联学派的理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爱森斯坦他主张破坏人们的习惯的叙述法则。他强调单镜头空间因素的那种内部结构张力的变化以及镜头的空间上的冲突。而普多夫金则主张尊重人们的习惯叙述法则。说时间应该顺应情节的发展,而且非常的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和感情的描述。两个人主张的确定

金基德电影影像美学分析

2009-05-18 15:58:31来自: 老邪(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 “黑色”的影像分析一一金基德电影影像美学分析 梁开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200l级硕士研究生 提要:本论文从主题的角度对金基德影片的黑色美学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揭示了人类被隔绝的生存状态;其次,揭示了人物变态和扭曲的性方式,以此表现主人公孤独、恐惧、痛苦的心理状态;再次,他呼唤对人类生命的尊重,用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隐喻人类自身,在那些残酷的生物影像中讽刺人类自身的残忍。 关键词:韩国电影金基德影像黑色电影 美就是要让人震颤,否则便一文不值。 ——居伊-布尔丹 金基德1960年2月5日生于韩国庆北奉化,因家境贫困l5岁就辍学工作,他大部分时间处于“距离文化生活遥远的状态,接触的大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 从1996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鳄鱼>> 始,到目前为止,金基德共创作了l0部电影(见附录),在影片中他善于描写那些“边缘人和他们的生活,以及那些绝望、堕落挣扎的人间百态”,从性、暴力、变态的角度表达主题,追求一种唯美浪漫的渴望而不能的痛苦,显示出了影片的黑色 情调。 “黑色电影”(film noir)的概念最早是美国评论家J·A·泼莱思和L·S·彼得森提出来的,我国电影理论家郝建在其《影视类型学里对黑色电影有系统的阐述,总结出了黑色电影照明上大光比的布光、低调子,构图上的不稳定、物体对人的分离和挤压,主题上表现出的深深的绝望之情等基本特征。金基德导演的

影片多以带有压抑感的暴力、变态和畸恋为主题,反映边缘人带有绝望感的生活情态,契合了黑色电影的影像风格,具有黑色电影的特质。 关注被隔绝的生存状态 正如萨特所说,人与人之间永远处于敌对的状态。这一主题在金基德的影片中得到很好的揭示,他常利用颇有象征意味的物像显示人类被隔绝的状态,留一个巨大的思维空间,让观众在自我积极的思考中去探索、分析影片给我们带来的意义。电影是镜。在很多电影中都非常注重利用镜子表达影像的意义,前苏联着名导演塔尔科夫斯基,有一部电影的名字就叫<<镜子》,赋予镜子丰富的含义。金基德有意识地选择了镜子,借鉴了前人对镜子隐喻式的运用,在其影片中巧妙地利用镜子构筑情节,表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坏小子》中的镜子和《芳芳》(法国亚历山大·雅尔丹导演)中的镜子一样是单向性透光镜,在<<芳芳>>中,镜子给人以美好的想象,最后两颗孤寂的心灵通过镜子达到了真正的沟通。在此影片中,却只能透过它去观察一个异样的世界,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压抑和痛苦。这里镜子是观察的窗,而不是照耀自身的物,是隔离亨吉和森华的壁障,而不是他们交流的媒介。镜子充满了对人类相互隔膜的质询,在这镜子面前,让我们发现自己孤寂的灵魂也在颤动。因此,镜子在金基德的影片中变成了人们之间不可逾越的壁障。镜式隐喻是博德里在《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当主体面向镜子时,镜中就会出现镜像,在主体与镜像之间同时存在着表象意义上的统一性和本真意义上的差别性。在某种意义上说,现实的空间会被镜中的空间部分遮蔽。 另外,金基德常用笼子或者铁丝网构筑起一个封闭的世界,影片中的主人公常常生活在这样一种隔绝状态里。《鸟笼旅馆>>中的阿珍就是笼中的乌,被缚住了翅膀无法飞翔,《漂流欲室>>中鸟笼就已经被编进了影像之中,鸟的命运就是罪犯自身的写照。<<(收信人不明》中的昌国,则干脆像狗一样被关进笼子。((海岸线》中的铁丝网已经成了影像的主角,那被铁丝网包围的海岸线则变成了死亡禁区。金基德说过:镜子容易击碎,但是铁丝网却很难除去。当姜汉泽疯狂地破

韩国影视剧欣赏

《婚纱》影评 看完电影《婚纱》,泪流满面,最近每个星期都在看一些比较经典的世界名著电影,很久没有这么被感动了,我自认为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向来对煽情的剧目嗤之以鼻。《婚纱》是个意外的发现,而且意外的感受到最近几年没有被打动的亲情。 (一)剧情介绍 韩国电影婚纱,很干净的情节,简单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然后就勾勒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婚纱》影片简单的情节,身患绝症的母亲,懂事的女儿,以及原本因为母亲工作忙而不太和谐的母女关系。韩国电影婚纱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平淡忙碌的单亲家庭中。《婚纱》影片基本上全是母女的场景。《婚纱》影片中甚至连出现的成年男性与女性的个数都屈指可数。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又一次赢得了无数人的眼泪。那种感觉,让一下回到了看《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感觉。在如今这样一个对待亲情远没有过去那样沉重和依赖的年代,能够有这样一部电影实属不易。 影片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单身母亲在有限的时间内和小女儿之间的感人故事。宋允儿饰演的女主角高云是一位设计师,当初因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选择了自己的爱情。丈夫患病离世,留下高云一人抚养女儿,后来由于身患绝症,势必先走一步。……剧中的女儿张晓珞由韩国著名童星金香气扮演,对于母亲高云总是忙着工作没空陪她,对母亲充满了不满。对妈妈的突然示好,她也不领情。从一开始的没有妈妈一个人也能过得好好的,遇到事情可以找舅舅舅妈,到了最后的只要妈妈活着就好,我可以拖地、做饭,妈妈每天都躺在床上也没有关系。晓珞不算是一个好孩子,经常逃舞蹈课,欺骗妈妈;由于有洁癖,与同学的关系不好,没有什么朋友。妈妈曾说过,有两个愿望:一是看到女儿在舞台上表演芭蕾,二是看到女儿和小朋友们玩在一起。为了让妈妈的这两个愿望实现,晓珞费了很大的心思。重返舞蹈班,跟同学道歉。一个年纪尚小的孩子,为了妈妈,牺牲了这么多。而同样,伟大的母爱亦不能忽视,高云知道自己的时日不长,又怕晓珞知道,坚持不去医院治疗。从没做过饭的她曾彻夜不眠,为了给女儿做野餐。为了给女儿创造回忆,和女儿一块去海边玩,一块过生日。给女儿买任何想要的东西,还给女儿买了一辆可以用到四年级的自行车,在路灯下陪女儿练车。作为设计师的她,煞费苦心,为女儿设计了一件独一无二的婚纱,让人惊叹。 这是一个母亲做给女儿的婚纱,一个频临死亡边缘的母亲做给她年幼女儿的婚纱,一套寄托着无穷母爱和遗憾婚纱。 如果是面对恋人即将离开人世,竭尽所能的满足他们的愿望,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是个小学生呢?怎么会有这么贴心的女儿,为了妈妈去练习自己不喜欢的芭蕾舞,为了妈妈克服洁癖和同学打成一片,为了妈妈寄卡片给电台,那个幼小的她,在她所有的认知里面,努力做着她认为可以不让她妈妈离开的方法。在沙发上和妈妈睡着午觉看着晓珞做了一个梦醒来害怕妈妈没了,还拿着小手去试探妈妈鼻子的气息时,就那一给小小的举动,一下让我眼泪飙到了极点。在晓珞猜测到妈妈的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向舅妈求证时,恳求舅妈为自己保密,再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关心,照顾着妈妈。这只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却能为了妈妈做到这么多。这也让我们明白,无论年代怎么变化,爱是不会迷失的,尤其是亲人之间的爱。就是这样一对母女,让我们感动。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 及分析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他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也有一定的商业性。他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类影片。不过,他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的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所遵守的主线。 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

薄发,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态度。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着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美作为他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最显着的是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他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在张艺谋的电影对美的追求中,《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最为突出的。电影的画面精致、对称、和谐,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和四姨太一同离开的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张艺谋对画面的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的平整、稳定、压抑的画面既和谐一致,又显示了他内在的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的父亲母亲》的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感,显示了青春的活力,同时也显示了生命的一种悲壮与崇高的美。特别是在画面与细节的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红颜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喜庆中出现的红色所代表的稳定和平吉祥的寓意不同,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跳跃、奔放、热烈、动荡的特点。

黑色风格动画电影的特征和代表作

黑色风格动画电影的特征和代表作 特征: 黑色文学兴盛于维多利亚时代,大部分都被列入恐怖文学及魔幻小说的行列,其内容以死亡、神鬼、推理、血案、幽灵等为主,有着浓厚的恐怖色彩。哥特式文学,对于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以及唯美主义,有着一种天生的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他总是表现出一种孤僻疏离,阴沉的精神气质。 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 1. 低调子、低角度的夜景布光。匪帮们大白天在房间里也关门闭户,底灯光。多使用明暗对比法,画面常常出现大面积阴影。运用摄影技巧,达到使人迷惑的视觉效果。总体风格压抑、封闭。 2. 斜线和垂直线的比例超过横线。斜线将银幕划分为不安定的形状,以营造出摇摇欲坠的倾斜感。画面设计总是幽闭恐怖的,门窗、楼梯的影子会把人从人群中隔开,让主角在他的世界中更显孤独。 3. 向演员和布景提供相等的照明强度,让演员隐藏在夜色中,面部往往被遮住。黑色电影中,让阴影吞没人物,人们在阴影里走来走去,形成一种宿命的绝望气氛。城市比人存在得更久,不管你追逐什么,都没有太大意义。 4. 通常会有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主角,多为非良家妇女的角色,性感诱人,命运结局多为悲剧,成为牺牲品。 5. 空荡荡的城市大街,淅淅沥沥下着雨,随故事发展,雨可能会越下越大,直到情节发展到高潮。人物碰面的场所,除了街头巷尾,就是码头和船坞。 6. 使用非常复杂的叙事时空加强观者对时间流逝和宿命感的感受。影片使用迂回的时序,使观者处于时间不定向但高度风格化的世界中。 7.黑夜的场面特别多,无论是内景或外景,总给人以阴森可怖、前途莫测。由危机感; 8.采用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以古怪的深影和阴沉的影调来造成一个梦魇世界的幻觉; 9.主人公往往是道德上具有双重人格、对周围世界充满敌意、失望孤独、最后在死亡中找到归宿的叛逆人物; 10.惯常采用倒叙法或第一人称叙述法作为描写心理的手段。因此,黑色影片可以说是美国的暴力题材、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和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结合体。 黑色电影(Film Noir)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电影形式,它在美国经典好莱坞电影中显得相对特殊。电影批评家们直到20世纪70年才开始对黑色电影的形式和风格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分析和研究。福斯特?赫斯(Foster Hirsh)认为黑色电影完全具备类型规则的叙事结构、人物、主题和视觉风格(1);詹?达米科同样(James Damico)从黑色电影的叙事规则出发,强调黑色电影的跨类型功能妨碍了批评家对它是一种类型认知(2)。然而,大部分电影批评家认为黑色电影只是一个依附于强盗片的子类型,或者认为影片从主题到内容上都呈现出的黑色元素只是一种电影风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从《红高粱》到现在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共导演了二十几部电影,从摄影到演员再到导演,从电影到歌剧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4年来张艺谋作品很多,获得奖也很多,在中国电影的大词典里,张艺谋已经不仅仅是个典型的符号,更代表着一种引领风尚的潮流。无论是在艺术层面上,还是在商业领域,他所缔造的高峰都被人视为追赶的标尺。在中国电影急需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求得生存的时候,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旗帜。这二十多年来,张艺谋的电影的变与不变是明显的,例如他个人的电影风格,他对电影色彩的迷恋和追求,尤其是对红色的偏爱,大红大绿等,色彩鲜明,给人很强的视觉冲突。他的作品主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拍的,或只是改变一些方面,进行一种艺术化的处理。但是近几年,张艺谋的电影的创作更趋向于商业化,早起他的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像《我的父亲母亲》,画面很美,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但是像后期的电影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场景很壮观,但是没有一种艺术的享受。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商业性,张艺谋的电影地位始终是不可否认的。 一、张艺谋电影的独特风格 说到张艺谋的电影,不能忘了的是他电影里的摄像、构图以及色彩的使用处理,作为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专业出来的,他对影视的构图色彩的使用有他自己独到的特色。张艺谋导演在,所以他刚开始从事的也是摄影,在他的影片中,它的摄影风格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首先可以看看他电影的摄像。张艺谋的摄影风格是和他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紧密联系着的,比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影片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情趣,所以他在电影的拍摄中尽量让影视表现出来的内容贴近一种生活的氛围里,这就需要在摄像中进行处理,而在《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说体现的是风格化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地地道道的商业篇,电影主要是通过摄影的造型、色彩、用光等手段去补充和渲染,已达到某种效果,例如场景壮观,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强。除此之外,张艺谋使用一些摄影技巧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电影的主题,例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改用了严格的纪录片风格来拍摄这部影片,所以在《秋菊打官司》的第一个镜头是面对街道的长达几分钟的长焦摄影,毫不知情的行人们保持了他们最原始而真诚的行姿,为了看起来更加表现现实,里面50%采用偷拍的镜头。 在张艺谋的电影摄像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景别的选取,尤其是远景的使用,如果我们有认真观察会发现他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很多的远景尽头,我想这个跟他的电影场面看起来很宏大也有关系的,比如在早起的电影《黄土地》中,采用远景的拍摄,大面积运用远景拍摄黄土高原全貌,展示了黄土高原雄伟独特的美,如果没有远景镜头就很难拍出这种意境来,也充分肯定张艺谋对摄影的调动。还有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多次地采用高空镜头拍摄大院的全局,展现出一个森严,封闭,阴冷的空间环境。而在商业电影《十面埋伏》和《英雄》,这种远景的使用用远景来表现场景场面的宏大。 其次来看看他电影的构图。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表现宅院时,张艺谋多次使用俯拍全景镜头,这种构图实现了宅院的死板封闭,这种构图可以实现场景的需要,另外,影片中还反复出现了几重相叠的门的构图,凸现出了人被幽禁于深深宅院的感觉。这种构图是与故事内容相吻合的。在电影《英雄》中,对“水滴”、“飞箭”的表现,尤其是他们在决斗中说挑起的水珠,水珠溅起,还有无名展示“十步一杀”绝技的“藏书阁”,数十面围成圆形的花鼓则类似于后者满屋的书简,这种构图都很美。还是说说《红高粱》,红高粱的画面采用的是局部选景的方式,使得画面没有像现实中一样杂乱而是如诗画一般的美丽。 再来看看色彩。色彩是张艺谋电影里面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浓重的色彩画面是张艺谋电影的又一特点,而在丰富的色彩元素中,他尤其偏爱一种颜色——红,这是他电影的文化蕴

(完整版)伊朗电影简史.docx

伊朗电影简史 如果追寻伊朗历史上的视觉表现形式,公元前 500 年以前的波斯波利斯的浅浮雕可能是 最早的例子。波斯波利斯是阿喀美尼朝古王国的祭祀中心。这种风格的视觉表现形式在1000年后萨珊王朝统治下达到鼎盛。西伊朗的浮雕描绘了复杂的狩猎场景,动作栩栩如生。从受伤的野猪在逃窜的图上,我们甚至可以发现电影中“特写”手法的鼻祖。阿拉伯人入侵后,拜火教被伊斯兰教取代——对形象符号的崇拜被禁止,而波斯艺术继续它的视觉实践,最好的例子就是走缩微制品的方向。 另外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叫“Pardeh-Khani ”(用图画来讲故事),这有点像日本默片时的弁士。讲故事的人随着故事进展,揭开一幅幅图画。另一种艺术形式叫“Nagali,”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通常在茶馆作娱乐表演,这是当时人们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Nagali 表演艺术家,要求他必须能说会道,有副唱歌的好嗓子,这不亚于今天对剧场演 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想象力天马行空,随时根据观众的反应即兴表演,现编故事。 他从挂在墙上的图画(通常是宗教领袖、运动明星、传奇人物之类的画像)得到灵感,揉到 自己的故事里。 Nagali 的主题往往关于伊朗国王东征西讨的丰功伟绩或者亚历山大大帝驰骋 亚非的历史故事。 在电影问世以前,伊朗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表演艺术,比如木偶戏、皮影戏、滑稽戏、专 门表现宗教受难的戏等等。说到伊朗人对形象化的认知,不得不提久远的诗歌文化传统。 从古波斯的赞美诗开始到伊斯兰苏菲派诗歌,以及当代伊朗诗歌,都可以找到波斯人善于形象创 造的实证。象征、叠用等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赋予伊朗诗歌特殊的视觉意义。 电影进入伊朗 那要上溯到1900 年 8 月 18 日,伊朗人第一次把日常生活的景象记录到赛璐珞上。 Ebrahim Khan Akkas Bashi 是国王莫札法尔·丁的宫廷御用摄影师,他在国王第一次出访欧洲 期间随伺左右,在法国巴黎的博览会上接触到了电影术。于是国王下令Akkas Bashi 购买相关设备回国,以后就可以在宫中拍摄了。Akkas Bashi 第一次运用这些新买的机器是在比利 时参观花会期间,那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由伊朗人拍摄的影片,虽然它的用意不过是为了记 录国王的起居。 不像世界上别的地方,电影被当作大众娱乐媒介,电影是国王买入伊朗供贵族消遣的, 始终局限在皇亲国戚的小范围内流通(这跟日本颇为相似)。盛大的婚宴节庆上,放上一段 从俄罗斯进口的法国喜剧短片是上流社会很时髦的风尚。 面向大众的放映最初发生在1904 年的德黑兰,由 Ebrahim Khan Sahaf Bashi 举办。他从欧洲带回爱迪生活动电影放映机,在自家古董店的后院放映。1905 年, Sahaf Bashi 在首都开了全国第一家电影院,没有椅子,观众必须席地而坐,来看电影的也多是上流社会人士。 但这家影院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Sahaf Bashi 是民族主义激进分子,且喜欢鼓吹君主 立宪政体,一个月不到就关门大吉了。此外,反对他的宗教势力还查封了他的放映机。 Sahaf Bashi 自身难保,被流放边疆,说来这大概是伊朗史上第一起电影审查的案例吧。两年后, 一些俄罗斯和亚美尼亚的移民想凭借私人力量在伊朗兴建新的电影院。Russi Khan 是这些新 老板中最成功的一位。因为和皇族的亲密关系,他可以在宗教势力的反对下大肆扩张自己的 电影版图。在伊朗北部和德黑兰驻扎的沙俄军队也是他可以借助的得力外援。1909 年,国王穆罕默德·阿里(莫札法尔的继承人)倒台,立宪主义者得势,Russi Khan 顿时失去了保护伞,他的影院及制片厂都被民众破坏,很快德黑兰的其他电影院也纷纷关门。 电影院在伊朗的再次兴起是在1912 年,由亚美尼亚人 Ardeshir Khan推动。伊朗的电影史学家相信 Ardeshir Khan 已经开始把影院当作商业来经营。因为一些地方保存有旧的电影 放映设施,所以不少人纷纷尾随而至。那时另一个重要的影院业主是Ali Vakili ,他兴建了

浅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背景及特点

视听2018.05| 韩国电影在东亚影视界甚至世界影坛上占据一席之地,其中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更是闻名遐迩,这类影片不套用类型片模板,不单纯迎合受众的观影需求,而是主张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残酷现状,促使受众在观影的同时产生对灵魂的拷问,引发对于现实的思考。反映社会现实的韩国影片数量众多,并在近年来人气飙升,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对韩国的文化知名度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良性影响。但目前,我国对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比较常见的是一些针对此类影片的介绍性文字、代表类影片推荐或是一些影评。学术界对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系统性研究文献寥寥无几,这些文章或是针对南北分裂题材电影做出详细论述,或是详细分析某一篇现实主义电影,但至今并没有一篇学术著作细致分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出现、兴盛的背景原因并做出全面分析与总结思考。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查找韩国电影发展史的背景资料,以分析现实题材类电影出现的背景原因,并立足于《熔炉》《七号房的礼物》《恐怖直播》三部电影,通过对影片中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和所抨击的社会现象的分析以及对电影呈现方式的解读,探讨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韩国现实主义电影,并对于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有所弥补。 一、浅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开放的政策、支持多类型电影发展的风气是电影繁荣发展的大环境。分析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韩国电影史,可以发现80年代仍处于低迷期的韩国电影在90年代末异军突起,以高水平和民族特色逐渐闻名于世界,并从此进入电影发展的盛期,备受瞩目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也是在该时期大量出现。这种变化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与政策有着密切关系。 (一)政府政策 20世纪80年代时,朴正熙的独裁统治刚刚结束,整 个社会仍然停留在迷茫期,且政府根据“言论基本法”极度限制言论自由,文化发展十分缓慢,加之随着电影法第6次修订,美国电影产业长驱直入韩国市场,使韩国电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机会。①这就在与香港的电影如日中天、日本电影也发展得风声水起的情形对比之下,韩国电影显得十分低迷。而处于世纪之交的韩国电影界则面临一个几乎完全不同的社会氛围和政府政策。金大中总统执政期间,以鼓励民族电影、创造宽松而民主的气氛 为前提,使电影创作的自由度和开拓性大大扩展。② 1998年韩国废除了电影审查制度,采用西方的分级制度;1999年的光头运动促使韩国电影的本土保护机制诞生,即每年播放146天本土电影。这两件重要的事件使得韩国电影呈现一种爆炸性发展态势,韩国电影的题材范围和风格样式明显拓展,其中痛彻回顾历史和触及当代社会矛盾的题材在电影中得到不同角度的表现。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对国产电影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韩国电影在世界电影界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善的制度也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大批具有批判性质的现实主义电影在这一时期开始涌现。 (二)社会风气 在鼓励电影多样化发展的环境下,电影文化普及和发展也引导和提高了广大观众的电影文化视野和欣赏水平。③ 并且, 政府主导引领在社会上创造追求社会性、现实性电影的氛围。如2000年韩国第一届全州国际电影节的口号就是“独创性、个性和关注当前社会问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本身对政治历史、社会现实就具有强烈关注意识的韩国观众对于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呼声更高,对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需求大大提升。加之电影题材方面的限制解禁后,电影创作者也具有了更强烈的创作意图。电影创作者也逐渐在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思索韩国在经济发展、改革进程中的得与失,开始以底层弱势人群的视角来审视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未曾揭露的痛楚。因此,在世纪之交时,韩国的电影类型不再局限于商业、娱乐,而是向着包含更加深刻寓意的社会现实类电影迈进。 二、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特点分析与概括 (一)电影内容特点 1.鲜明的核心指向性 韩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具有强烈的核心指向性,电影中一个完整的故事都蕴含着鲜明的情感意向,韩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主题核心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法律公正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为核心来讲述,另一类是以对于政治的讽刺、反思或警醒为核心来叙述。同时在取材上看也可分为两类,即据已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期对事件后续产生影响;以夸大想象的事件拍摄,以期对现 浅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背景及特点 □方瑞晴 摘要:近年来,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或以现实人物原型改编而来的现实主义题材的韩国电影数量日益增多。 这些电影强调关注生活、剖析人性、映射现实、展望未来,不仅在韩国国内引起了轰动,也在国际社会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但至今并没有一篇学术著作细致分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出现、兴盛的背景原因并做出全面分析与总结思考。本文试图通过查找韩国电影发展史的背景资料,以《熔炉》《七号房的礼物》《恐怖直播》三部电影为例,试分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背景及特点,以期为韩国现实主义电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韩国现实主义电影;核心指向性;还原性;艺术性;韩式电影结局;长镜头;缓冲; 渲染 视听解读 75 DOI:10.19395/https://www.360docs.net/doc/b88607461.html,ki.1674-246x.2018.05.0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