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的古诗解释

登鹳雀楼的古诗解释
登鹳雀楼的古诗解释

登鹳雀楼的古诗解释 导语:《登鹳雀楼 》一诗不管是王之涣 作或朱斌作。 无疑已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以下是小编為大家分享的登鹳 雀楼的古诗 解释,欢迎借鉴!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写作者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

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作者运用极 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 也如临其地, 如见其景, 感到胸襟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 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 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 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 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作者身在鹳雀 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作者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 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 称太阳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 的光辉, 此时显得更加暗淡, 所以作者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作者眼前所呈现 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 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 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 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為作 者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作者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 更远, 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作者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 上”词语 中包含了多少希望, 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既别翻新意, 出人意表, 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 十分紧密; 同时, 在收尾处用一“楼” 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 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 而作者还想进一 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 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 有作者的向上进取的精神、 高瞻远瞩的胸襟, 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 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 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 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 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前两句“白日” 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 “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 “依”与“入”两个 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 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 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 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為 工整, 又厚重有力, 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 后一联用的是, 虽然两句相对, 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作者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

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 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使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 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 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 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 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 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 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来说,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 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 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 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 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表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 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 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 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 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 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 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 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古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是盛唐诗 人王之涣 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古诗 《登鹳雀楼》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学会 6 个生字。认识 4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 经过四川、 甘肃、 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 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 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 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1/6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 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 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 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 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 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 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2/6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青山园完小黄佩玲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两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诗句: 1.今天,老师带着大家来做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现在,让我们坐着飞船,穿越时空,来到唐朝诗意的星空,在这里,每一颗星星都有一幅美丽的画,都是一首经典的诗。 2.出示图片,学生猜诗句。 二、看图解诗题: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古诗《登鹳雀楼》。传说,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来到这个楼上休息,所以叫鹳雀楼。诗人王之涣来到这儿游玩时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2.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齐读诗题《登鹳雀楼》,随文识“楼”字。 3.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 4.图文结合,认识生字“楼”。 三、观图明诗意: 【整体感知】 1、你们想和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去学习这首古诗吗?那就请你们睁大你们的小眼睛,看清老师的学习要求:自由读古诗,思考:王之涣看到了哪些景物?请你用笔圈出来。 2、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反馈所圈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幼儿园大班古诗《登鹳雀楼》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古诗《登鹳雀楼》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ppt、flash 活动重点: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 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现在诗人站在鹳雀楼的底楼,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那他该怎么办呢?(走到更高的楼层上,就能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了。)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幼儿吟唱古诗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四、结束总结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

二年级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1

登鹳雀楼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两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猜诗句: 1.今天,老师带着大家来做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现在,让我们坐着飞船,穿越时空,来到唐朝诗意的星空,在这里,每一颗星星都有一幅美丽的画,都是一首经典的诗。2.出示图片,学生猜诗句。二、看图解诗题: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古诗《登鹳雀楼》。传说,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来到这个楼上休息,所以叫鹳雀楼。诗人王之涣来到这儿游玩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2. 请同学们拿出小手书空,跟老师一起写诗题《登鹳雀楼》,随文识“楼”字。 3.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 4.用字换偏旁的方式,图文结合,认识生字“楼”。三、观图明诗意:【整体感知】 1.你们想和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去学习这首古诗吗?那就请你们睁大你们的小眼睛,看清老师的学习要求:自由读古诗,思考:王之涣看到了哪些景物?请你用笔圈出来。2.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反馈所圈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3.指名试读古诗。指导:读古诗的时候,要有停顿,节奏,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4.师范读。指名读。【明理知意】1. 学习第一句诗。 a.出示太阳落山图,说说这幅图是哪一句诗?生:白日依山尽 b.出示太阳落山动作,猜猜看这个动作是诗中的哪一个字?。生:猜“依”字。“依”字就是挨着,靠着,看图上,太阳落下来的时候,挨着山了。c..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 d.随文学习范写“依”字,生书空笔顺。 e.师:同学们再看,太阳落山了,还看得到吗?随文学习“尽”字,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笔顺 f.指名看着这幅图,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师总结:夕阳依靠着群山慢慢地消失,就是----(指诗句全班读一遍)2. 学习第二句诗。 a.师出示黄河图,看到了太阳和远山,王之涣还看到了什么?生答。 b.指名问黄河流到哪里去啦?生答。 c.指名是从哪句诗知道的? d.指名把这句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e.指导学生朗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感情。3、一、二句连读: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消失了,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现在,谁来看着这幅图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4、学习三、四句:师:王之涣还想要看到更远处的美景,就要_________(生答) ①随文学生字: a.“欲”字,指名教识记方法并组词。 b.出示“穷”字甲骨文,生猜,这是哪个字?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b.数一数鹳雀楼,一共有三层,随机学习“层”字,交流识记生字方法。②读诗明理: a.你们看老师的字写得好不好?如果我希望自己的字能够写得更好,我就可以用哪句诗来鼓励自己?______(生答) b.我们班同学的学习习惯特别好,如果我们希望他以后能够表现得更好,就会对他说______(生答)③小组合作学习: a.请同学们以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和同桌之间相互鼓励。 b.指名两组同学上台交流展示。 小结: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你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你要想有更多的收获,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四、赏图品诗韵:同学们,老师觉得你们还可以把这首古诗学得更好,你们相信自己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①老师

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王之涣)

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 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使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 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 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 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 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 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 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来说,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 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 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 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 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表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 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 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 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 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 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 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 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儿童古诗登鹳雀楼

儿童古诗登鹳雀楼 儿童古诗 登鹳雀楼 大家一定很熟悉吧, 因为我们都学习过这首诗。 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介绍一下 儿童古诗登鹳雀楼吧!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⑴ 白日依山尽⑵,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⑶,更上一层楼⑷。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 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 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⑵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白话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格律对照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王之涣 登鹳雀楼草书帖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1/6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 创作背景 登鹳雀楼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王之涣早年及第, 曾任 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 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3] 文学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 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 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 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 用极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 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 在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 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 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 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 更远, 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 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 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在收尾处用一“楼” 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 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 但其含意深远, 耐人探索。 “千 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 词语 中包含了多少希望, 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 既别翻新意, 出人意表, 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 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 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2/6

登鹳雀楼古诗加拼音

登鹳雀楼古诗加拼音 《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下面是关于登鹳雀楼古诗 加拼音的内容,欢迎阅读!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bái rì yī shān jìn,huánɡ hé rù hǎi li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yù qiónɡ qiān lǐ mù,ɡènɡs hànɡ yì cénɡ lóu。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 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 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 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 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 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 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 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 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 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 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 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 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 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 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 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 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 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 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 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 中包含了多少希望, 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既别翻新意, 出人意表, 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 十分紧密; 同时, 在收尾处用一“楼” 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 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 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 更登上了 楼的顶层。诗句 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 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 高瞻远瞩的胸襟, 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 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 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

国学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国学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 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 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 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 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 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 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 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 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 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 像个大红球, 染红了天边, 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
1/7

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 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 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 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 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 “ 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 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 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 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 “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 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 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 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 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 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 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 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 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 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 现在请小朋友闭上 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 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 、 ( 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 诗人看到了什么 ?“ 白日 ” 是什么意 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
2/7

登鹳雀楼古诗译文

登鹳雀楼古诗译文 《登鹳雀楼 》出自王之涣 之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古诗 译文,欢迎参考阅读!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登鹳雀楼》写王之涣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 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

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王之涣运用 极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 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 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 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 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 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 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王之涣身在鹳 雀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王之涣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 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 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 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王之涣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 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登鹳雀楼》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 嶂之间。王之涣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 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 河向海而流, 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 这种景色很美, 那么, 《登鹳雀楼》 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 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王之涣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王之涣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 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 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王之涣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 穷”“更上”词语 中包含了多少希望, 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既别翻新意, 出人意表, 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 十分紧密; 同时, 在收尾处用一“楼” 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 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 而王之涣还想进 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 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 有王之涣的向上进取的精神、 高瞻远瞩的胸襟, 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 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登鹳雀楼》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 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 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登鹳雀楼》,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登鹳

古诗登鹳雀楼扇面画

古诗登鹳雀楼扇面画 登鹳雀楼 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古诗 相信大家都已经读过了吧,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古诗登鹳雀楼扇面画, 希望 对你有帮助。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 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登鹳雀楼赏析 (1)登鹳雀楼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 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 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 目送它流入大海。 既有雄浑壮丽之景, 又有留恋遐思之情, 情景交融, 意境开阔。 (2)登鹳雀楼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
1/6

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 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 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 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而我们在千载之下 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 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 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 又在远处折而东向, 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 由近望到远, 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 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 入海, 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 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 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 在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 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 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 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 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 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 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 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 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 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 高瞻远瞩的胸襟, 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登鹳雀楼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 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 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登鹳雀楼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 说理, 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 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 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沈德 潜在《唐诗 别裁》中选录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 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
2/6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登鹳雀楼古诗中心思想

登鹳雀楼古诗中心思想 导语:《登鹳雀楼 》是盛唐诗 人王之涣 创作的一首诗。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古诗 中心思想,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 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古诗中心思想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盛唐时期人们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写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 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 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 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 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 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 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 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 特别宽广, 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 诗人身在鹳雀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 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 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 在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 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 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 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 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 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 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 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楼的顶层。诗句 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 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 高瞻远瞩的胸襟, 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 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 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 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 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 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