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和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环境和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环境和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1.目的

识别与公司各项活动、产品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危害因素,并依据重要环境因素及危害因素评分方法评估出重要环境因素及危害因素,作为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运行程序的制定依据。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包括相关方)的活动、设备和服务中对重要环境、危害因素的识别、鉴定和评价。

3.职责

3.1安全环保办负责对全公司各部门的环境及危害因素进行调查、筛选、确认。

3.2安全环保办负责确定重要环境、危害因素及优先行动项。

3.3公司各发包单位负责外包工作中产生的环境及危害因素的识别。

3.4公司维修部对更新的或新上设备可能产生的环境及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4.工作程序

4.1环境及危害因素的识别范围

a)本公司生产、管理活动中的环境及危害因素,包括所有相关部门及所有场所以及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b)相关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可识别的环境及危害因素;

c)所有接近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分包方和参观者)的活动;

d)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是本公司的还是其他组织提供的。

4.2环境及危害因素识别的任务

4.2.1识别出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和事故的危险源;

4.2.2识别能引起环境影响和事故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和设备。

4.3环境及危害因素的识别步骤和方法

4.3.1安全环保办负责全公司的环境和危害因素辨识,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表》和《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清单》。

4.3.2识别环境及危害因素应考虑

a)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b)三种时态:现在、过去、将来;

c)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的要求;

d)过去出现过的环境影响、紧急或灾难事件;

e)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

4.3.3识别环境因素重点考虑以下七种类型

水体污染;

大气污染;

噪声污染;

土地污染;能源消耗和自然资源消耗;社区问题及其它地方性环境问题。

4.3.4识别危害因素重点考虑以下七种类型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生理性行为性其它

(在平地上滑倒/跌倒;人员从高处坠落;工具、材料等从高处坠落;头上空间不足;与手工提升/搬运工具、材料等有关的危害;与装配、试车、运行、维护、改型、检修和拆卸有关的机械、设备的危害;车辆危害,包括场地运输和公路运输;火灾与爆炸;可吸入的化学物质;可能伤害眼睛的物质或试剂;通过皮肤接触和吸收而造成伤害的物质;由于摄入引起伤害的物质(通过口腔进入人体);有害能量(如:触电、辐射、噪声、振动);由于经常性的重复动作造成的与工作相关的上肢损伤;不良的热环境,如过热;照明度;场地/地面易滑和不平;楼梯护栏不足;对员工的暴力行为;承包人的活动)。

4.3.5环境和危害因素的识别

由安全环保办运用工艺服务流程法及现场评审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 4.1a-d内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及危害因素填写在《环境因素识别表》和《危害辨别与危险评价清单》中,并进行汇总,形成《环境因素汇总表》和《危害辨别与危险评价清单》。

4.4重要环境因素和重要危害因素的评价

4.4.1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

a)运用“是非判断法”进行环境因素的评价,对《环境因素汇总表》中的所有项目进

行判断,将判断为重要的项目登记在《重要环境因素登记表》中。

b)判断原则:违返环境法律法规,直接判断为重要;

受到相关方合理投诉,直接判断为重要;

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人员伤亡,直接判断为重要;

能源资源消耗超过以下标准可判断为重要;

1)每季度水耗超过0.9吨/1000升涂料。

2)每季度电耗超过90度/1000升涂料。

3)每季度纸耗超过张250包。

危险废弃物的排放,直接判断为重要;

紧急情况的发生:火灾、爆炸、化学品泄漏及潜在泄漏,直接判断为重

要;

4.4.2危害因素评价方法

a)危害因素评价方法采用“是非判断法”与“打分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先对《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中所有项目进行判断,再用打分法进行打分,属于重要危害因素的项目登记在《重要危害因素登记表》中。

b)评价方法:D=L×E×C

(1)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L值

实际上不可能 0.1

极不可能 0.2

可以设想,但绝少可能 0.5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1

不经常,但可能 3

相当可能 6

完全会被预料到 10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E值

非常罕见地暴露 0.5

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 1

每月暴露一次 2

每周一次或偶然地暴露 3

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6

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 10

(3)事故发生的可能后果 C值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不利于安全生产 1

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3

严重,严重伤害,或较小的财产损失 7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15

灾难,数人死亡,可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4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100

(4)风险等级 D值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20 Ⅴ级

可能危险,需要注意 20~70 Ⅳ级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70~160 Ⅲ级

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 160~320 Ⅱ级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工作 >320 Ⅰ级

C)判断依据:P违返安全法规;

Q相关方合理性抱怨;

R曾发生事故,仍未采取措施;

S直接观察到的危险;

T依据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的结果。

4.5环境因素和危害因素的更新

4.5.1《重要环境因素登记表》和《重要危害因素登记表》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发放到全公司各部门。

4.5.2安全环保办每年一次对《重要环境因素登记表》和《重要危害因素登记表》进行评审,必要时予以更新。

4.5.3发生以下情况时重新辨识评价环境因素和危害因素

a)活动、产品、服务的变化;

b)新、改、扩建工程;

c)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引入;

5.记录

《环境因素识别表》

《环境因素汇总表》

《重要环境因素登记表》

《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清单》

《重要危害因素登记表》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doc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 一、几个概念(术语定义)1.危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R=f(F,C)式中R———危险度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2.危险源:就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根源或状态。从安全生产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企业中的危险源(点):是指在企业里的设备、作业场所和岗位潜在着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这些设备、场所和岗位一旦发生事故会导致人身伤亡、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是重点控制和管理的部位。危险源有两种,一种是本质型危险源(点),另一种是转化型危险源(点)。本质型危险源(点)是指生产设备、设施、场所、环境固有的,其本质是危险的,不管采取何种对策、措施及管理方法,均难以改变其危险属性。转化型危险源(点)是指原来不是危险的,因使用不当、管理不善、年久失修等因素

的影响,致使该岗位、设备、场所潜在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有害因素就是危险源。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业人员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或慢性病变的因素)。3.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可以理解为从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 4.风险和风险评价: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是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5.可容许风险与安全:可容许风险是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6.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二、危险源辨识的意义(一)、进行危险源辨识是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长期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健康发展。实践证明,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1、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要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及表格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企业生产、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的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为本企业环境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 3、职责 3.1 各部门负责调查、评价本部门的环境因素,并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表。 3.2 质安部负责对调查公司的活动/服务中,所涉及的环境因素并编制成清单下发给各部门,各部门根据各部门的地理环境、活动/服务范围、能源/资源种类等,再调查各部门的环境因素,经确认汇总、登记后再进行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价工作。 3.3 管理者代表负责对企业重大环境因素清单和管理方案的审核。 3.4 质安部负责发放公司环境因素清单。 4、环境因素识别 4.1 环境因素识别的要求和方法 各部门按下列要求进行部门工作范畴内的环境因素识别。 环境因素为凡对大气、水、资源、土地等产生污染的因素 4.1.1 应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 4.1.2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覆盖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和七个方面,既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将来时态;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排水、粉尘排放、废物管理、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和浪费、对社区的影响(噪音、火灾、爆炸等)、当地其他环境和社区问题、土地污染等。 4.1.3 识别环境因素时,下列四种方法可联合使用。 ①调查法 ②现场观察法 ③排查法 ④过程分析法 ⑤物料测算法; ⑥专家咨询法;

⑦测量法; ⑧查阅文件记录法; 4.1.4 实施识别环境因素工作时,应将本部门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进行分析,各方面环境问题尽量全面的识别出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噪声:包括施工机械噪声、土方施工车辆噪声等; 2)废水:包括建筑生产废水、生活废水; 3)废气:汽车、机械、化学物品挥发有毒有害气体; 4)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包括有毒有害、无毒无害、可回收和不可回收); 5)扬尘:施工扬尘、施工场地自然扬尘; 6)资源能源浪费:包括水、电、油、原材料等; 7)潜在泄漏:化学品泄漏、油泄漏、气体泄漏; 8)潜在火灾、爆炸:乙炔、炸药、油漆、木材等的; 4.1.5 各部门将环境因素调查表,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交质安部,质安部对各部门已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类、登记、核定和汇总,为环境因素评价提供依据。 4.2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 4.2.1 重要环境因素是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是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在制定环境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实施预防和控制等方面加以考虑,以将重要环境因素转化为具体的管理对象;并指出管理要求。评价重要环境因素是在识别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明确管理重点和改进要求的过程。 4.2.2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价依据考虑以下方面; ①有关标准、法律法规要求; ②发生的频率; ③环境影响的规模; ④环境影响的时间; ⑤相关方关注的程度,包括对企业及产品形象的影响程度; ⑥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存在的安全隐患 ⑦环境因素所产生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 4.2.3 重大环境因素评价方法;为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由管理者代表和质安部一起研究,拟出相关人员组成的重大环境因素评价小组,进行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价工作。 ①跟踪环境影响:从发现的重大环境影响跟踪出重大环境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编号: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样例) 委托单位: 检测与评价场所: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号: 检测评价机构名称(盖章) 年月日

封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说明 (一)检测与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协议和技术文件进行。 (二)报告中有涂改、增删或复印件检验印章不符者无效。 (三)本报告的检测结果及本单位名称,未经同意不得用于广告、评优及商品宣传。 (四)对本检测与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五)本报告正文共页,报告一式三份(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所在地卫生监督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各一份)。 检测与评价单位: 技术档案存放处: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传真: 联系人:

正文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一、一般情况 受检单位:地址: 委托单位:联系人: 联系地址:电话: 邮编:检测项目: 采样时间:年月日样品数量: 检测时间:年月日检测仪器: 二、检测与评价依据: (一)采样依据: (二)评价依据: 三、现场情况: 四、测试条件与样品采集

五、检测结果与评价(详细检验结果见附录2) *C 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 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C MAX:最高浓度检测结果表明: 六、改进措施和建议: 七、附录 附录1.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点分布示意图 附录2. 检测检验报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签名): 检测人(签名):校对人(签名):审核人(签名): 报告签发人:检测评价机构(盖章) 年月日

危害因素辨识清单

危害因素辨识清单 一、参照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 为20类。 1)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用(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火灾;

9)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4)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它爆炸 19)中毒和窒息,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 20)其他伤害,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因素。 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 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等七类。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告 (1)

*******公司 ****年度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告公司以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指导,识别本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并根据法规的要求和组织本身的价值观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并制订出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现就有关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报告以下,并提交管理评审会议审议。 一、年度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策划和评价要求 按照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公司对本年度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进行策划,将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方法、过程记录、评价报告编制、控制措施和时间进度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对评价范围、重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做了安排,明确环境因素识别时态、状态和情况状况,推荐评价方法。各有关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运用适宜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全面的识别和评价。保证了环境因素识别的全面、评价方法适宜、评价标准准确、评价结果有效。 二、各单位环境因素评审情况及结果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工作从去年1月上旬开始,各单位建立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的过程记录,从涉及产品、活动、服务三方面的基层单元做起,进行调查,对识别情况进行了归类、汇总、分析,评审。 各单位组织有关人员按照确定的识别评价方法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所辖区域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平衡、排序和汇总,评价、判断出重要环境因素,编制了完整的识别评价结果记录。 1、识别原则 各单位为了确保环境因素识别全面性、评价充分性和方法适宜性,确定环境管理和节能减排的控制重点,首先进一步明确了识别原则,评价方法以保证识别的符合性: (1)环境因素识别时是否充分考虑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所使用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

危害因素的识别

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 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 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 一、按直接原因分类 (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防护缺陷(防护不当);电危害(漏电);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X射线);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作业环境不良(缺氧);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标志缺陷(无标志);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传染病煤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里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 (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指挥作用;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因素; (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4.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

附件4 档案编号: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 (年度) 用人单位: 职业卫生管理负责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目录 1.生产工艺流程 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分布示意图 3.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设备、材料和化学品一览表(表4-1)(附:化学品安全中文说明书、标签、标识及产品检验报告等)4.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表(表4-2) 5.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季报汇总表(表4-3) 6.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 7.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合同书 8.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9.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结果报告

表4-1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设备、材料(化学品)一览表 设备、材料、化学品名称可能产生的职 业病危害因素 名称使用车间和岗 位 生产、供货单 位 设备 材料 化学品 编制:审核(签字):编制日期:年月日说明:化学品毒性资料及预防策略附后

表4-2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表 序号岗位职业病危 害因素名 称 危害 来源 接触方式 (定点/巡 检) 接触职业病危 害工程防 护设施 个体防 护用品 总人 数 女工 数 编制:审核(签名):编制日期:年月日

表4-3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季报汇总表 车间职业病危害 因素名称 监测周 期 监测 点数 监测结果 范围 合格 率 (%) 职业接 触限值 监测人 员 编制:审核(签名):编制日期:年月日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结果报告 ____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我单位委托____机构(已取得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名称),于__年_月_日对我单位工作场所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现将结果上报(见检测评价报告书)。 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岗位,我单位已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应详细列举具体措施),治理后的效果我单位将委托____机构重新检测评价后上报。 附件:检测评价报告书 单位(盖章) 年月日

危害因素的识别

危害因素的识别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 or occupational harmful factors),亦称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分类: 1、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①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等。 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气物;有时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例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160~170℃时 可分解产生氯化氢;磷化铝遇湿分解生成磷化氢等。 生产性粉尘来源包括: ?矿山开采、凿岩、爆破、运输、隧道开凿等; ?冶金工业的原材料准备、矿石粉碎、筛分、配料等; ?机械制造工业原料破碎、配料、清砂等 ?化学工业、皮毛、纺织工业的原料加工处理等。 ②物理因素:高温、噪声、振动、电离辐射(x射线)等。 物理因素主要来源于生产装置。 ③生物因素: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体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职业性精神(心理)紧张、劳动强度、不良体位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采光照明等 2、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类 1)粉尘51+1 如:矽尘(游离二氧化硅超过10%的无机粉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滑石粉尘、水泥尘、云母尘、陶瓷尘、铝尘、电焊烟尘等2)化学因素374+1 3)物理因素14+1 噪声、高温、低压、振动等 4)放射因素7+1 α、β、γ、χ射线等 5)生物因素5+1 6)其它因素3 3、按职业接触限值分类 按照GBZ 2.1和GBZ 2.2标准分为化学有害因素和物理因素两大类: 1)化学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质(339种)、粉尘(47种)、生物因素(2种); 2)物理因素包括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激光辐射、微波辐射、紫外辐射、高温、噪声、手传振动、煤矿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体劳动强度、体力劳动时心律11种。 高毒物品 美国提出对高毒物品的定义及限定条件:“具有高度致癌性、生殖毒性和急性毒性危险的化学品”。 我国现行《高毒物品目录》准入原则:

作业环境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危险有害因素及辨识 一、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目的及意义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目的是;从安全管理的角度讲是为了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隐患进行充分地识别,并对这些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消除和减少事故的目的。从安全评价的角度讲,是安全评价所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内容。 做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能够为安全生产提供隐患的检查手段;能够充分认识到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为减少事故、降低事故损害的后果打基础。 二、重要概念 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给出,即: R=f(F,C)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使人造成死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事故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一旦有某个触发条件触发,就可发生事故。 三、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 (一)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设备和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臵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射线、 (7)动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危害。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危害(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危害(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危害(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标准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标准 1.0目的 规定本公司活动、过程、产品、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以便确定公司的环境因素、重大环境因素及其环境影响,从而使其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 2.0范围 本标准适应于公司在活动、过程、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3.0识别人员 a 熟悉现场工艺的各部门工艺技术人员 b 具有环境知识和背景的人员 c 了解ISO14000体系 4.0职责 4.1各部门和科室负责人员按要求对本部门活动、过程、产品、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并依据8.2的评价方法和准则,在《环境因素汇总及评价表》上判断或打分,并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填写《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2 各部门和科室负责人员将本单位的《环境因素汇总及评价表》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给安环节能部,由安环节能部进行汇总和审核,并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4.2当某活动、过程、产品、服务等发生较大的变化或改进时,所属单位在一周内将环境因素补充完整报安环节能部。 4.3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因素,在试运行三个月内,由所属部门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将识别结果报安环节能部。 5.0环境因素的识别程序 确定活动、过程、产品、服务——〉与环境(空气、水、人等)是否发生相互作用——〉确定环境因素 例如:流化床锅炉岗位 活动、过程、产品、服务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 烧锅炉 SO 2排放到大气中 SO 2 排放 6.0环境因素的类别

6.1公司在提供产品、服务或全部活动中的三种状态、三种时态下可能存在的六种类型。 三种状态:正常:连续生产状态 异常:开车、停车、设备维修等状态 紧急:火灾、爆炸、泄露等状态 三种时态:过去:非现在发生而是原来遗留的 现在:目前正在发生的 将来:现在未发生,以后有可能发生的 六种类型 向大气的排放:如SO 2、NH 3 、氮氧化物、烟尘、H 2 S、甲胺、DMF、醋酸、尿 素粉尘、飘尘等 向水体的排放:NH 3-N、COD、BOD 5 、SS、氰化物、重金属(含汞、烷基汞、 总铬、总镉、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等)、油、挥发酚等 废物管理:废触媒、炉渣、煤灰、废酸、废碱、有机残渣及重组分、有机树脂、废活性炭、含重金属废料、包装材料等 土地管理:油、丙碳液、醋酸铜氨液、醋酸、甲醇、醋酐、脱硫液、酸、碱、废液、有机溶剂和有机物洒在地面上 原材料及自然资源的使用:煤、电、天然气、水、蒸汽等的消耗 其他当地环境因素和社区行问题:如噪声等 6.2公司可望施加影响的相关方的环境因素,包括: 6.2.1为公司提供建筑安装、运输等服务的分承包方的环境因素; 6.2.2向公司提供原辅材料、设备、外协件的供应商的环境因素; 6.2.3公司的产品用户、废弃物的管理方等。 7.0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为了尽可能的识别出直接环境因素和潜在的环境因素,采用过程分析法及物料衡算、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现场观察及面谈和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查阅文件信息法等单独或者联合使用方法: a 过程分析法及物料衡算:分析重点产品或物料的生产过程,采购过程、运输过程、工艺过程的投入及产出,对工作流程的环节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环境因

危害因素辨识案例分析资料

危害因素辨识案例分析 方法一:按GB/T13861-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六类。(参见《安全生产管理知识》P75~77)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2.1.1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设备、设施缺陷 ●防护缺陷 ●电危害 ●噪声危害 ●振动危害 ●电磁辐射 ●运动物危害 ●明火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粉尘与气溶胶 ●作业环境不良 ●信号缺陷 ●标志缺陷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1.2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 ●其他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2.1.3 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 ●其他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2.1.4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 ●从事禁忌作业 ●心理异常 ●辨识功能缺陷 ●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2.1.5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指挥错误 ●操作失误 ●监护失误 ●其他错误 ●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1.6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方法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参见《安全生产管理知识》P77~78)参照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20类 考点分析: ■注意标准名称、代号 ——名称:《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代号:GB/T13861-92 ——名称:《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代号: GB6441-86 ◆注意有哪些容易混淆的名称和标准号! ■分类依据、共几类、哪些类型、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属 第一种分类: ——分类依据:导致事故的原因 ——分类及类型:6大类: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生理、行为、其他 ——每个大类有哪些小类:重点是物理性的,准确名称 ——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属:给出某一个危险因素,要求判断属于哪一类 第二种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1.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就是在科学的职业卫生理论指导下,采用 科学的方法分辨、识别、分析、预测建设项目与工作场所中职业病 危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予以准 确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表示出来,并用合乎逻辑的理 论予以解释。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分类,通常可按其来源划分,也可参照卫生 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 一是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为3大类: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 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学因 素主要有生产性毒物(如金属与类金属、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等)。物理因素主要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与振动、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

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等。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 有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 生产定额不当;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 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在炎热季节受到长时间的太 阳辐射导致中暑等;以及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采光照明不足,通风不良,有毒与无毒、高毒与低毒作业安排在同一车间内等;还 有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 二是按照2006年卫生部令第49号颁布施行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划分。 该办法规定,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包括下列内容:①《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化学因素;②石棉纤维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粉尘;③放射性因素:核设施、辐照加工设备、加速器、放射 治疗装置、工业探伤机、油田测井装置、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 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④卫生部规定的其他 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控制

一、重要概念 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 R=f(F,C) 式中R——危险度;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使人造成死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事故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管理上的缺陷,一旦有某个触发条件触发,就可发生事故。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一)、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16-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 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 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 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 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 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 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危害。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危害(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 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 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危害(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危害(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 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 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 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危害(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 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危害(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 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索。 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管理程序页码:7 -1 1目的 最大限度地识别出本公司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以及可以期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确保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从事活动、产品、服务的所有相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更新。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ISO 9001:2015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 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4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本文件除了采用ISO 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和ISO 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中的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之外,还采用以下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1 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4.2重要环境因素 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4.3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5 权职 5.1 行政部职责 1)对整个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过程进行策划和管理; 2)对各部门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3)对整个公司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进行总结。 5.2生产技术部、销售部其他部门职责 根据本程序负责排查、识别所属范围内的环境因素。 6 管理内容和要求 6.1 环境因素的识别 确定环境因素时,要考虑生命周期观点。产品或服务的典型生命周期阶段包括原材料获取、设

管理程序页码:7 -2 计、生产、运输和(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 6.1.1 识别原则 ⑴环境因素识别过程中要遵循三种状态、三种时态: ①三种状态指的是: a. 正常时------指的是业务、生产正常进行时对环境的影响; b. 异常时------指的是设备、机器的启动、停止、检修、保养等时候; c. 紧急时-----不可预见性事件发生对环境的影响,如泄漏、火灾等发生时。 ②三种时态指的是: a. 过去时------指的是发生在过去,但环境影响持续到现在; b. 现在时------指的是目前正在发生的; c. 将来时------指的是产品出厂后可能会产生的、法律将有新的规定的或公司新、改、扩建时将会产生的。 (2)组织不必单个考虑每个产品、组件或原材料以确定和评价其环境因素。多方位地考虑。当这些活动、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特性时,可对其进行分组或分类。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从多方面识别,通常包括: ---向大气的排放 ---向水体的排放 ---向土地的排放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 ---能源的使用 ---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 ---废物和富副产品 ---空间的使用等 (3)识别环境因素时不仅要识别本公司的环境因素,还要识别相关方的环境因素: ①建筑施工时是否有环境因素产生; ②运输过程中是否有环境因素产生; ③相关方对废弃物的再处理过程中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④相关方对设备维护保养安装服务中产生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告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 告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公司 ****年度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告公司以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指导,识别本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并根据法规的要求和组织本身的价值观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并制订出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现就有关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报告以下,并提交管理评审会议审议。 一、年度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策划和评价要求 按照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公司对本年度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进行策划,将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方法、过程记录、评价报告编制、控制措施和时间进度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对评价范围、重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做了安排,明确环境因素识别时态、状态和情况状况,推荐评价方法。各有关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运用适宜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全面的识别和评价。保证了环境因素识别的全面、评价方法适宜、评价标准准确、评价结果有效。 二、各单位环境因素评审情况及结果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工作从去年1月上旬开始,各单位建立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的过程记录,从涉及产品、活动、服务三方面的基层单元做起,进行调查,对识别情况进行了归类、汇总、分析,评审。 各单位组织有关人员按照确定的识别评价方法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所辖区域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平衡、排序和汇总,评价、判断出重要环境因素,编制了完整的识别评价结果记录。 1、识别原则 各单位为了确保环境因素识别全面性、评价充分性和方法适宜性,确定环境管理和节能减排的控制重点,首先进一步明确了识别原则,评价方法以保证识别的符合性: (1)环境因素识别时是否充分考虑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所使用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

危害因素识别相关知识及风险评价方法

HSE危害因素识别相关知识及风险评价方法 一、风险评价知识 (一)HSE危害因素相关知识 中国石油现行标准Q/SY1002.1-2013中把“危险源”和“环 境因素”统称为危害因素。“危险源”是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辨识 中涉及的术语。环境因素是环境风险辨识涉及的术语。 1.危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财 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的根源、状态或行为, 或其组合。 2.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a)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b)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 d)己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 e)在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 f)由本组织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 g)组织及其活动的变更、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 h)HSE管理体系的更改包括临时性变更等,及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i)所有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 j)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其对人的能力的适应性。 3.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危险源辨识要考虑一类危险源、二类 危险源(四种失控)和辨识九个方面。 一类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或转移的 能量或危险物质及其载体。描述时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能 量源或能量载体”+“能量释放转化方式或造成的后果”,如油罐 泄漏,管沟坍塌,高处坠落等。第二种情况是“能量源或能量载 体”+“能量的释放或转化方式受阻的后果”;如管线超压、容器 超压、电动机过热等。第三种情况是“危险物质”+“造成的后果”;如CO中毒、CO2窒息等。第四种情况:“职业危害因素”; 如噪声、中暑、粉尘、辐射、焊尘、弧光等。 二类危险源是指能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 破坏或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它包括人、物、环境、管理四个 方面。需考虑四种失控状态:物的故障(如保护装置失效,管道 阀门破裂等)、人的失误(如制造缺陷、指挥失误、操作失误、 未带劳保护具等)、环境不良(如采光照明不良、通风不良气温 过高等)、管理缺陷(如没有设备管理制度、未组织安全检查、 未对风险作业进行现场监督等)。 在正确理解和认识第一、二类危险源的基础上,我们在危险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一、辨识更新评价步骤 (1)作业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基本步骤 ①识别确定作业活动及活动场所,形成作业活动清单; ②对各项作业活动及活动场所中的危害因素及风险进行辨识; ③对与各项危害因素有关的风险进行评价; ④判定危害因素及风险级别,确定是否构成重大危害因素及风险; ⑤针对评价中需要控制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⑥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的更新。 (2)作业区(大队)主要领导审批作业区级一般危害因素(见附表4)和重大危害因素台帐(见附表5),并将重大危害因素台帐报厂安全环保科; 二、危害因素的辨识及风险评价 1、工艺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 工艺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以下简称为“工艺危害分析(PHA)” 工艺危害分析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和控制工艺过程中的危害,包括后果分析和工艺危害评价,以预防工艺危害事故的发生。工艺危害分析是装置生命周期内各个时期和阶段辨识、评估和控制工艺危害的有效工具。 (1)工艺危害分析的时机 生产装置在下列阶段可以进行PHA:新改扩建项目、在役生产装置 (2)工艺危害分析的方法

推荐使用的分析方法:故障假设/检查表法(What If/Checklist)、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 (3)工艺危害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 HAZOP:应用于新改扩建项目投用前、高危害工艺装置生产阶段。 What If/Checklist:应用于低危害工艺装置生产阶段、停用封存、拆除报废阶段、工艺变更过程。 FMEA:应用于分析在役装置的关键组件及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也可以辨识共因失效和单一组件失效导致的危害事件、事故。 FTA:应用于由HAZOP和What If/Checklist识别出来的特定事件的分析。(4)工艺危害分析的频次 高危害工艺装置生产阶段每三年一次,其他生产装置每五年一次。 (5)工艺危害分析的实施 公司将首先采用HAZOP方法陆续对公司的所有生产装置开展工艺危害分析,具体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工作管理规定》执行。 2、作业活动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 作业活动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以下简称“作业危害分析(JHA)” 作业危害分析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和控制作业活动过程中的危害,以预防作业活动中事故的发生。 (1)作业危害分析的范围

危害因素的辨识与风险评价

辩识方法 辩识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采取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估方法。主要的评价方法有询问交谈、现场勘查、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安全检查(SCL)、工作危险源分析(JHA)、预先危害因素分析(PHA)、故障假说分析(WI)、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危害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危害因素辩识方法 第一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各种能量或危险物质。1、危险物质辨识:如氢气、原油、天然气、液化气、汽油、乙决、甲烷、煤油等可燃物质;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氨、二氧化碳、氮气二氧化硫、甲醇等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危险化学品。 2、能量辨识:辨识产生、供给能量和能量的载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具的动能的各类机械运动部件、工件和人体及产生的机械性、动力性等振动部件。 b.具有势能的平台及坑、井、沟口处等场所上的人体和物体。 c.带电体的电能,包括雷电、静电; d.高温设备和管线的热表面、高温介质及剧烈热反应工艺装置的热能及低温介质所具有的冷量。 e.盛装具有能量的介质的压力容器。 f.机械性、动力性等噪声的声能。 g.化学反应的化学能。

h.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非电离辐射等。 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对第一类危险源控制设施和措施失控的状态和行为。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控制设施和措施缺陷。 无控制设施和措施或控制设施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和设计规范等要求。控制措施不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人员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中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 3、管理缺陷:缺少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职责不明确;组织不全;缺乏协 调或协调不当、检查不及时、不到位;奖惩不分明;培训不到位等。 4、作业环境和场所不良: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的温度、温度、风雨雪、照明、视野、噪声、扰动、通风换气,色彩、作业区环境不良等环境因素。 危险源识别方法简介 一、工作危险源分析(JHA): 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险源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险源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险源。 分析步骤: (1)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3—4个词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 分解时应: ——观察工作 ——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 ——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 ——结合上述三条 (2)对于每一步骤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东西;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险源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等; (3)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险源后果; (4)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