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Word版

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Word版
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Word版

Xxxxxxxxxx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

教学系 (部):___ _ _____ 专业. 年级:______ ____

学号:_____ ___

学生姓名:_ ______

成绩:________

指导教师:

年月日

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专业届论文(设计)任务书_ _系填写时间: _ 年__月__日

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

课题名称

学生姓名专业、学号

论文(设计)基本

要求、重点需要研

什么是博客、如何发展、现状、等相关内容究的问题

计划

进度

安排

应收集的资料及

博客及相关知识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职称: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签名):

系主任(签名):

说明: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是学院根据已确定的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下达给学生的一种文件,是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从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依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编写并由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审定后作为正式任务下达给每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格式要规范,内容要完整,程序要完

目录:

摘要 (1)

前言 (1)

一、博客在中国的兴起及其背景 (1)

二、博客在中国的现状 (2)

(一)发展速度惊人 (3)

(二)从精英向大众人群迅猛扩展 (3)

(三)博客人群主体更加多元化 (3)

(四)博客服务商激增 (3)

(五)博客资源争夺激烈 (4)

三、博客在中国的发展 (4)

(一)与专业传媒组织互补并存 (5)

(二)、向综合性、娱乐化多方面进军 (6)

(三)移动博客推动个人网络社会化 (6)

四、博客是否加剧社会分化 (7)

(一)、博客点燃了平民复兴之梦 (7)

(二)、博客起源于人们的普遍不满 (8)

(三)、谁来监督博客的真实性 (9)

五、我对博客提的建议 (9)

(一)不比数量比质量 (9)

(二)不比共性比个性 (9)

(三)不比采用比效用 (10)

(四)不比位次比层次 (10)

六、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现今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及应用的普及,网络的运用已经无处不在了。博客已经为中国的大部份人所用, Blog的个人化使得博客们(blogger)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要采用最适当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过滤与说明,使得他的博客日志能够为更多的人接受,使得他的思想和资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博客现在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在未来它发的发展空间将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字:博客现状发展

前言

博客(BLOG)是英文Weblog的缩写,中文译名为“网络日志”,而“Blogger”则是指写“Blog”的人,指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博客用户规模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12月底,在中国2.98亿网民中,拥有博客的网民比例达到54.3%,用户规模为1.62 亿人。在用户规模增长的同时,中国博客的活跃度有所提高,半年内更新过博客的比重在2007年底提高了11.7%。博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用户聚集的规模效应。博客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它不仅是网民参与互联网互动的重要体现,也是网络媒体信息渠道之一;不仅是一种网络技术手段和单纯的制作网页的行为,更是一种网络的文化现象。由于对博客本质的模糊认识以及自律性的淡薄,大众在通过博客获得了网络话语权的同时,引发的矛盾甚至侵权官司也越来越多。加强对博客引导和管理,对于促进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博客在中国的兴起及其背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使人民的生活有了实质性的改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上升,中国百多年来悲情和屈辱的「第三世界」形象开始退去。中国的状况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中国成为一个实力正在迅速增长、逐渐改变国际力量对比的新兴大国。

伴随着这种发展,公众对国家政治和对外关系问题的关心及参与程度大为提高。但是,改革二十五年来一手松(经济)、一手紧(政治)的局面始终未曾改变。媒体资讯的审查和控制制度与正在走向全球化轨道的中国经济形成落差。对重大问题变相的「舆论一律」依然是中国媒体的特色。当今一般中国百姓如果想要表达意见,很难在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上自由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意志」一旦发现网络这一崭新的表达和传播平台,就极为迅速地向两个出口宣泄:对外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对内表现为网络批判现实主义。

无疑这二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样毫无疑问地,这也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消费主义正在逐步确立其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消费文化或曰大众文化已经迅速地喂养了几代「新人」,建构着他们感知、表达和理解世界的文化结构。在商品大潮的无可避免的冲击下,「崇高」、「伟大」被无情地解构

了,年轻人普遍显示出对政治的厌倦和对被商品淹没的世俗生活的亲近,争取更好的生活的世俗梦想导致了一种强烈的个体性意识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为对现实政治不感兴趣的广大人群提供了某种精神鸦片。大多数网民上网的目的不是谈论政治,而是阅读奇闻和流言、聊天交友、抒发个人情感和玩网络游戏。因此,网络在中国同时满足了人们参与和远离政治的欲望。

中国民用与商用化的互联网,至今发展已逾十年。十年间,中国互联网以最浓缩的方式经历了一个新兴产业的成长与成熟过程。从1998年到2000年令人晕眩的顶峰迅速滑落至黑暗的低谷,度过了几年的沉寂后,2004年,互联网公司出现了新一轮的融资、上市热潮,中国互联网不再单纯是美国互联网的复制。互联网用户的规模化增长、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增值服务市场的融合、网络游戏的开拓发展等等,已经使得互联网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有了中国特色、中国个性和中国底蕴。到2005年,中国网民突破一亿大关,有一亿网民的规模做基础,任何一个互联网的应用,都将催生非常可观的产业。

而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但都业绩平平。直到2004年木子美事件,才让中国民众了解到了博客,并运用博客。2005年,国内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原不看好博客业务,也加入博客阵营,开始进入博客春秋战国时代。起初,Bloggers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他人参考和遵循。但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目前,BSP商家风起云涌,已有数十家大型博客站点。在网络上发表Blog的构想始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开始流行。

二、博客在中国的现状

如今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BBS,也不是MSN,而是“Blog”(博客);衡量生活时尚与否的不是“蹦迪”或做“背包一族”,而是“今天你博客没有?”年轻人的告别对白不再是“bye bye”,而是“给我你的博客”、“记得点击我的博客!”

“博客”,这种以网络日志和超文本链接作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个人网页,这种被中国博客网的总裁方兴东誉为“每个人在网上可以随意布置的家”成为一种以燎原之势发展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博客”一词与“超女”等词汇成为2005年的流行语之一。

在2008年中外博客发展现状比较分析中大概一半的人拥有不止一个博客,而超过80%的人写博客超过了1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博客已经成为互联网一种基础设施,由此可以博客已经不是新事物。

博客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情感体验和表达形态,改变着人们聚散的方式;它无限放大着人们对于未来信息世界的预想,它影响着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走向,甚至可能在今后一个时期,波及或影响着现实社会的民主决策过程。

如果说2002年因为出现了第一批中文“博客”(blogger,写博客的人)而被称为中国“博客元年”,那么,2005年则可被称为“博客大众化元年”,因为这一年,“博客”发展显示出以下特点:

(一)发展速度惊人

据权威研究机构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前三季度中国Blog (博客)累计注册帐户数达到3336万,比去年底翻了一番。新浪10月初才正式有人上博客,此后短短两个月,每天除了巨大的浏览量之外,有超过100万的人在新浪注册了自己的博客。方兴东更大胆预言2006年注册用户将翻5倍。

据新华社2007年12月底的报道,中国内地网民超过1亿,其中的博客大概有近1000万。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博客用户创建1.5个博客,推算可知2004年中国博客数量为150万,2009年可达近4300万个。据估计,从2006年起,3年内,中国的博客用户将达6000万~8000万,占网民总数一半。

(二)从精英向大众人群迅猛扩展

2002年末至2003年初的最早的那批中文博客,大都是技术和社会精英。但2005年大不同。据搜狐10月12日发布的《全球中文博客发展报告》显示:70%以上的博客用户月收入不足2000元或无收入,其中学生占了近一半。百度发布的信息显示,到2005年12月19日,在中文互联网领域,博客站点达到3682万个,博客人数达到1600万,平均每个Blogger拥有大概2.3个Blog。与这种发展势头对应,几乎所有博客服务商都提出了“人人博客”的奋斗目标。

(三)博客人群主体更加多元化

除了普通大众,更多专业人士、文化名流、工商业界精英都拥有了blog。“名人博客”成为去年最抓人眼球的现象,余华、余秋雨、冯骥才、刘震云、张海迪等一批国内知名作家,李亚鹏、徐静蕾、吴小莉、李湘、齐秦等影视娱乐界明星以及桑兰、李大双、李小双等体育明星都开了自己的博客。2005年10月份以后,仅在新浪开了博客的公众人物就有3000人之多。

(四)博客服务商激增

出现群雄争霸局面。截至2005年11月底,中国博客服务商已达到658家,注册用户超过千户的服务商达到了330家。越来越多的网络运营商开始进入Blog服务领域。9月8日,新浪开始为亿万网民提供博客2.0服务,成为国内首家正式推出Blog(博客)频道的门户网站。

微软、Google和雅虎这类外资巨头,也分别向中国网络用户提供了博客页面服务。百度根据服务商收录的博客数量,排出了居于前10名的博客服务商名次:

MSN Spaces、博客网、天涯博客、中国博客网、中华部落阁、Blog Bus、歪酷博客、博客园、网易博客、CSDNBlog、和讯博客、Do news博客。

(五)博客资源争夺激烈

博客服务商面临市场洗牌。博客资源的多寡、优劣往往决定着一家博客服务商的生死存亡。因此,一进入9月份,随着2005国际博客大赛开幕,国内以博客大赛为名的博客(资源)争夺战也拉开序幕。先是新浪推出“首届中国博客大赛”,几乎同时,搜狐于9月25日,推出“首届全球中文博客大赛”,10月12日~12月12日,新浪与南方都市报又联合举办“同题博客征文”。与此同时,新浪掀起名人上博客的高潮。这些争夺本身是传统网络运营商借助博客流量带动网站的点击率,用以发展其自身其他业务,其本质是一场互联网资源的二次调配。因此有人说,即便博客是垃圾,网站也会做,没有人会放弃洗牌后的制高点。

无论从整个世界“博客”应用发展正处于蓬勃上升的阶段,还是从我国互联网用户扩展的远大前景来看,中国这场“博客”旋风还只是开始。

2005年第一季度,美国互联网用户中有30%的人曾经登陆过博客网站。大约有5000万美国人曾经登陆过博客网站,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浏览过博客网站。这一数据与上年相比增长了45%。有人预测,美国博客的人数到2010年将达到惊人的5680万。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市场,到年底网络用户已达到1.11亿人。并且,博客的数量,“韩国占了世界差不多70%的份额,美国是20%,而中国10%还不到”。

因此,从市场来看,中国博客市场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从应用领域来看,博客将从目前的个人应用扩展到商业、政治、公共关系、教育、工作场所乃至社会运动等领域。因此,面对博客的发展态势,我们要有充分的问题意识,要针对博客应用的前景及其社会应用产生的后果提出问题,并借鉴国外博客发展经验及其研究成果对博客应用展开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但遗憾的是,目前,业界和理论界最为关注的是博客的市场扩展与盈利模式(盈利是依靠收取博客服务费用还是取自广告和无线费用?除了风险基金外还能怎样融资?)而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没引起关注。至少还有以下议题应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三、博客在中国的发展

博客文化,西方人认为博客是一种自助式网络出版工具,是一种草根媒体;美国博客的兴起是由于给了个人参与便利、免费的出版,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向世界表达自己甚至表达政治见解的机会。在东方,博客则多用作交流的工具——借助于互联网,实现更为良好的、更有深度的人际沟通。据《全球中文博客发展报告》显示:77%的博客用户认为博客是“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而“想要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一些资源”,“与其他Bloggers 进行交流

”、“希望自己的观点获得别人的支持”这类与人际沟通高度相关的功能的选择者分别为54%、48%、44%。认同“通过Blog辅助的研究/工作/学习”的博客用户相对较少。

那么,在未来,我国的博客功能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话语价值在个人获得救助、在公共事件的讨论与问题解决中可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博客的平民精神将走向哪里?对出版发行将带来何种冲击?当社会各阶层群起博客之时,中文博客是否有望像美国一样——战争博客、时事博客、知识类博客等将在网下的真实生活中显示出力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

博客是否会发展为一种新型媒体?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中,由于主流媒体更拥护、跟随政府的宣传,许多人从国外媒体以及博客上寻找战争新闻。2004年,博客在世界变为一个政治事件,尤其是在美国2004年的总统选举中,美国媒体被这种新的在线媒体所推翻;2004年印度博客在海啸事件中再现奇效,它在收集关于救济行动信息和失踪人口信息的过程中发挥出色;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事件,伦敦市民获取最新动态的渠道依然是博客。西方博客已经开始以独立报道的姿态挑战传统媒体,在一些政治事件中,博客的影响力甚至大于主流媒体,主流媒介经常介绍被博客制作的政治争议。人们欢呼这种革命性的在线媒介体系,相信将构成对主流媒介权力的改变。因此,博客研究者米丽莎·沃尔认为“博客代表新闻业的一种新类别”。而传统广播公司、电视台、互联网站都从其中看到了机会和威胁。有研究者对比了传统媒体和博客媒体的差别。

(一)与专业传媒组织互补并存

博客网站发展迅速,但是业余传播力量要取代专业传媒组织的世袭领地,恐怕还不现实。对此,学者彭兰提出了两点解释:首先是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对现代社会来说,信息是一刻都不可缺少的,而且必须保证其全面性、稳定性。只有专业机构才能通过规范的、持续的信息采写、发布活动,满足整个社会的信息需求。再是非专业人士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人们很难判断什么信息是准确的。因此,从无数传播者中凸现出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发布者,成为一种必然。在这样的态势下,博客网站与专业传媒机构之间将形成一种互补竞争、相互渗透的关系。

1.博客新闻成为专业媒体重要信源。目前,一些博客新闻最终还是要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才能形成较大的舆论影响力,从受众注意力集中度和信息覆盖面来看,博客还远逊于专业大众传播机构。博客网站与专业媒体机构的合作已经开始。美国在线将“德拉吉报道”同步放到该公司网站上,每年美国在线支付3.6万美元作为各种开支的费用。借助于拥有1400万用户的美国在线,德拉吉声名大噪,知名度帮助他独家报道了CBS解雇著名华裔主持人Connie Chung等一系列新闻。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ERP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010813201陈晓韦财管132 浅谈ERP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体现了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MRPⅡ/ERP管理软件,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它从20世纪末就已引入我国,在我国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正处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阶段,管理思想、水平、方法和基础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使得ERP实施的成功率不够高。此外,实施ERP需要较大的投入,许多企业仍在观望和徘徊。因此,必须要深入地分析我国ERP的应用与发展问题,研究对策,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一.ERP在中国的发展 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了第一套MRP Ⅱ软件,开创了ERP在我国应用的先河。20多年来,MRPⅡ /ERP 在我国的应用与研究经历了由起步到推广应用、由MRPⅡ到ERP、由ERP技术研究到ERP产品开发进而发展成ERP产业的3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启动期这一阶段几乎贯穿了整个80年代,其主要特点是立足于ERP系统的引进、实施以及部分应用阶段,其应用范围局限在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内(多为机床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由于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应用的效果有限,被人们称为“三个三分之一论”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正式开始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而此时的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尚不具备或不够强烈,企业的生产管理问题重重。机械制造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大约仅为先进工业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产品交货周期长、库存储备资金占用大、设备试利用率低等等。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的状况,当年机械工业部旗下的企业先后开始以近ERP前身MRPⅡ软件,并开始试点性开发财务软件,通过这些信息化来改善管理。 1979年,MRP-II被大批引进,1979年国家投资在长春一汽试点开发财务软件,同年沈阳鼓风机厂引进IBM的管理系统COPICS;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MRP-II系统,接着北京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也先后购买了系统。1982年3月,台湾鼎新电脑公司成立。这家专注于ERP软件开发和销售的公司,受惠于台湾蓬勃发展的制造业,为日后成为台湾排名第一的ERP软件公司奠定了基础。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外交也在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果断地把国家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如今中共中央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表述中加上了“合作”二字,在丰富了时代观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国外交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2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中国外交的新战略被定义为四大块: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相比,新的外交战略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真诚地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指明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 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面对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用“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外交实践有力地予以回应。“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 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这是中国外交最新的理论创新。构建和谐世界,就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在全球公共问题上相互帮助、协力解决。 中国外交未来的发展战略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获得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全新的大国形象。金融危机的爆发冲击了现有的国际金融和国际关系格局,各国的实力对比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的表现备受世界各国瞩目,外界对中国抱有极高期待。然而,这些期待和评价的到来比我们预想的要早,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被较早地提上了议程,中国外交不得不提前面对这些困难并加以解决。 当前中国外交在同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三对矛盾已经显现。 首先,在主观上,中国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存在内部冲突。目前,中国自我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但很多具体的利益又和发达国家趋同。中国在现有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但在现有国际制度结构中却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以何种身份继续融入现行国际体系,以何种身份要求改造现行的国际秩序,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成为中国外交主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外对中国的认知差异问题已经凸显。外国人习惯从集体的角度看中国,看到的是中国GDP总量,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力量;中国人习惯从个人角度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03-03-07 一、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分析 1、中国杂志市场概述 宏观背景: 如果有人问:中国四大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杂志)中,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很多人会回答:杂志! 是的,中国大陆地区的杂志截止到2001年底的统计,共有8725种,从数量上来说,在世界上也算的上是期刊大国。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传媒领域政策的变动,杂志市场呈现了良好的资本增值性。投资杂志成为继网络之后最热门的传媒投资方向,杂志期刊市场也显得异常热闹,目前中国杂志市场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a. 期刊的同质化现象 几乎所有的财经类杂志都是为高级经理人打造;几乎所有的汽车类杂志都是为购车者和车主制作;几乎所有的时尚类杂志都是为年轻白领女性开办,很多杂志的读者定位方向趋同,如果再细分下去则定位稍显模糊。(见图一)

b.社会政治性与市场资本性共存 以前杂志社是国家、政府宣传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以及学术交流、情报、提高人民生活素质的重要工具,许多年来杂志的发展也一直围绕着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方面发展。进入21世纪后的期刊纷纷开始自负盈亏,走向市场,在主管单位的允许下各种资本也开始介入。除少量的杂志走向市场资本运营外,多数杂志的政治性仍占主导地位。 c.杂志的编辑、销售、发行体制不健全 目前一些杂志编辑力量为事业单位人员,销售力量为资本投资方,发行力量为邮政部门和发行商,由于三者体制的不统一,造成许多杂志在整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上存在瓶颈效应。 d.多数杂志仍以发行为主要收入来源 在8725种杂志中,其中有5300种左右的杂志发行量小于10000册,这部分杂志多数以发行为主要收入。另外发行百万的杂志在23种以上如《家庭》、《故事会》、《读者》等,其主要收入也来源于发行收入。如《读者》2001年将近2亿的收入中有1.8亿来自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只占10%左右。

四大会计事务所现状及发展

《审计学》课程 作 业 (第1 次) 作业名称:查找国际“四大”会计师 事务所资料并谈发展问题 姓名: 学号: 所在班级: 作业时间:2013.03.03

介绍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及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摘要:普华永道作为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起着引领世界会计事务所的作用。其主要业务涉及咨询服务,审计,金融咨询,税务等。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日益强盛,我国与国际企业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我国会计事务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更好的发展,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历史发展业务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现状对策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 1.公司介绍:普华永道作为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起着引领世界的作用。其主要业务涉及咨询服务,审计,金融咨询,税务等。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日益强盛,我国与国际企业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我国会计事务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更好的发展,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 Coopers)是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主要服务领域包括审计、税务、人力资源、交易、危机管理等。普华永道通过制定解决方案及提供实用性意见,不断为客户及股东提升价值。普华永道致力于提供切合各行业所需要的审计、税务及谘询服务,以提升客户的价值。普华永道在 154 个国家和地区超过 161,000 人的专业团队所组成的全球网络内,对22个行业进行专业研究,分享其思维成果,行业经验和解决方案,并为客户开拓新视野及提供实用的建议。 普华永道乃 PricewaterhouseCoopers International Limited (PwCIL) 成员机构网络所运营和提供服务的品牌。各机构成员组成了普华永道全球网络。该机构网络中的每个成员均为独立的法律实体,不代表 PwCIL 或任何 PwCIL 的成员机构。PwCIL 不向客户提供任何服务。PwCIL 不会为其成员机构的行为或疏忽承担责任,也不能影响成员机构的专业判断,对其不具有任何约束力。 业务范围 普华永道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新加坡事务所已根据各地适用的法律协作运营。整体而言,员工总数逾14,000人,其中包括逾580名合伙人。 无论客户身在何处,普华永道均能提供所需的咨询服务。普华永道拥有实务经验丰富、高素质的专业团队,聆听各种意见,帮助客户解决业务问题、抓紧机会,发掘每个商机;行业专业化有助于就客户关注的领域共创解决方案。

2018年中国绿色能源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四大绿色能源发展前景可观

2018 年中国绿色能源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四大绿色能 源发展前景可观 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 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绿色能源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绿色能源仅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广义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选用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除了上述可再生资源外,还包括非再生资源,如核能、天然气、清洁煤等。本文所指的绿色能源为广义上的绿色能源,包含非再生资源(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中国绿色能源产业之“风能”市场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风能是一种清洁、安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利用风能对环境无污染,对生态无破坏,环保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风能可以用来发电、提水、助航、加热等。目前,利用风力发电已越来越成为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且发展速度最快。 2010-2017 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呈上升趋势。尽管 2011 年我国风电面临诸多挑战,但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依然达到62364MW ,近一步巩固了在全球风电领袖的地位;2014 年,中 国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114609MW ,同比增长25.38% ; 截止2017 年末,我国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188392MW ,在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的占比上升为34.94% ,较上年上升 0.24 个百分点。 2010 年以来,我国风电行业发电量逐年增长,从2010 年的 430 亿千瓦时,增长到2017 年的2695 亿千瓦时。2015 年,中国风力发电量为1863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94% 。2016 年,中

论中国舆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论中国舆论监督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声势逐渐增大。舆论监督对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以及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尽管中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有了相当的改善,但是相对于人民的要求,相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民主进步而言,还有较大差距。本文将对我国舆论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并展望我国舆论发展之趋势。 关键词: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现状调查报告发展趋势 正文: 2005年,地方法规首次确定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首先我们来看三个事件:1.深圳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4月1日生效,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并对其宣传报道负责。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新闻工作者在宣传和报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过程中依法享有进行采访、提出批评建议和获得人身安全保障等权利。 2.新闻出版总署颁布《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规定全国新闻机构使用统一样式的记者证,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编号并加盖新闻出版总署印章和新闻记者证核发专用章、新闻记者证年度审核专用章和本新闻机构钢印。 3.中办、国办颁布《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规范整顿全国性评奖,以解决评奖过多过滥问题,进一步提高全国性评奖的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 4.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规定》要求,新闻媒体刊发新闻报道要实行实名制。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中国《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 媒体拥有了监督权,公民的监督权在宪法里就已经被赋予了,那么,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逐渐透明化,网络与媒体的结合让现阶段的舆论监督日益升温。我们来看一些舆论热点事件就会明白现阶段的舆论监督的一些具体情况了。 上海“钓鱼执法”案的舆论热潮,是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联手推进的结果。2009年9月8日,职业经理人张军“被钓”,12日以“公子羿”ID在天涯社区发帖控诉,接着“80后”作家韩寒在新浪博客中转述和评论此事,访问者数十万。转述者对网民的影响远远超过当事人,提示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华南虎事件,舆论监督又一次掀起热潮,出现了所谓四大“打虎英雄”的说法,即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家傅德志,第一个发现虎照出自华南虎年画的网友“小鱼啵啵啵”,人民日报评论员卢新宁,制作“新闻调查”《华南虎事件》的央视主持人柴静。各种媒体的连续质疑对虎照事件形成巨大压力,舆论监督的作用再一次体现。 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因未带证件,在广州收容所被打致死。4月25日,《南方都市报》率先对此进行披露。5月13日,涉案犯罪嫌疑人全部被缉捕归案。此后,《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又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了深入反思。6月20日,实行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 2003年底,中央电视台报道了阜阳劣质奶粉残害婴幼儿事件。此后,媒体的持续关注使“奶粉之祸”引起社会各界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调查组进驻阜阳,各地也对奶粉市场进行了紧急清查。2005年1月,“黑心”企业和商人受到法律严惩。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2009.09)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年,新中国外交也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历程,此时对中国外交进行一个评估可以说适得其时。 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60年中国外交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前30年是反对外部威胁、巩固国家独立、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30年;后30年则是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周边环境,促进发展的30年。60年来,中国外交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尊严和利益方面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近30年来,中国外交在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保障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经验等方面也是成绩斐然。 外交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历史命运是休戚相关的。相对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来说,60岁的共和国还很年轻;但就现代中国外交的历史而言,这60年的外交历程却是意义非凡的。早在清代以前,历代虽有礼部、鸿胪、典属国等机关处理外事,但与近代国际关系的外交意义相去甚远。清朝立国之初,虽然礼部和理藩院有着部分外交职能,但由于清朝长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两个机构并没有发挥外交的作用。鸦片战争以后,从清朝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到北洋政府外交部再到中华民国的外交部,虽然外交机构和机制在逐步完善,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没有变,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始终处在列强的操控之下,没有独立的外交人格。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屈辱外交的状况,第一次以独立自主的外交角色登上国际舞台。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磨炼,现今的中国已经是一个熟练运用现代外交游戏规则进行现代外交的大国了。 中国外交思想现状与理论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恪守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现行宪法也明确指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60年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然而,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基本立足点没有变,中国外交“和”的理念没有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基石。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外交也在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认真分析了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一、保持增长,再造奇迹 在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的经济年平均增长9.9%,接近10%。在十一五的五年中即2006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实际年均增长为11.2%。7%是家宝总理3月份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所说的,十二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这是否说明十二五跟十一五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大幅度地滑坡呢?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 1、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来看,十一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 7.5%,十二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十二五跟十一五相比,只是回落了0.5个百分点,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地下降。 2、十一五经济实际增长是11.2%,在十二五的五年中,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有的高于9%,从经济实际增长的情况来看,十二五和十一五相比,经济的实际增长虽然出现了两个百分点左右的回落,但是并没有大幅度的回落。 由于过去的3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9%,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从世界经济历史来看,被称之为“经济奇迹”的国家不多,日本经济奇迹在二战以后,保持了20多年的年均10%的高速增长,德国保持年均接近10%的经济的高增长。在未来30年中,中国如果能够保持年均6%的经济增长,就可再造中国经济奇迹。 二、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地位不容忽视 1、我国经济的世界排位。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排位居全球第二位,GDP为39.8万亿人民币,约合5.879万亿美元。和1978年相比增长了18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3,美国的经济总量为14.3万亿美元,排在第一位。在2009年中国和日本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特别是日本发生海啸、地

中国四大经济圈-最准确版

中国四大经济圈 长三角经济圈 现状: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它位于长江入海口,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占全国的5.9%。 基本特点: 1.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强力引领“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均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特征,第二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主导性表现非常突出,占GDP比重普遍高于50%。其核心城市上海,目前处于全国最高经济梯度,已基本走过了轻工业、重工业时代,进入到重化工业后期和现代服务业时代。 2.产业集群的成长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目前“长三角” 区域内部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各城市的产业联系较密切,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紧密,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沿沪宁线形成的宁沪信息产业带等集群,不仅吸纳了众多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世界500强企业集聚进入,同时完善了“长三角”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及配套能力开发,不断锻造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3.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其他城市错位竞争,共同打造世界级制造业中心。处于“长三角”区域的苏浙沪三省市正以“区域联动、优势互

补、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的思路,致力于打造以上海为龙头、以苏浙两翼的产业现代化和配套能力为支撑的世界级制造业中心。逐渐把产业的控制部门和高端部门留在中心城市,协作配套业务向周边地区及全国扩散,并借此延伸“长三角”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辐射半径和影响区域,把产业做大,增强服务业扩张的基础和依托。 4.资源、能源瓶颈影响“长三角”产业扩张。当前煤电油运紧张,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也已经演变成阻碍地区发展的巨大隐患。资源、能源、土地的紧缺严重地影响了“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 珠三角经济圈 现状: 珠三角经济圈又称为珠三角都市经济圈或珠三角经济区,是指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区域的9个地级市组成的经济圈,这9个地级市是指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和东莞市。此外,珠三角经济都市经济圈也同时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城市,是中国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经济圈。 基本特点: 从经济水平来看,珠三角经济圈表现出明显的出口拉动型经济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

Its 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Its 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前言 智能交通系统就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有效的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服务控制和车辆制造,加强了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定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系统。从国际上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历史来看,各国普遍认为起步于60-70年代的交通管理计算机化就是智能交通系统的萌芽。 摘要 城市交通拥堵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和巨大财产、生命损失,亟须应对之策。据此,具有实时、高效、准确的新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得到广泛应用。所谓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是指将先进的信息、电子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以及网络等技术有效、综合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据预测,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后,可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效益,使交通拥挤降低20%,延误损失减少10%~25%,车祸降低50%~80%,油料消耗减少30%,废气排放也将显著减少,这些信息就意味着智能交通系统渐成缓解大城市病的“舒心丸”。 一its 的作 “智能交通系统”实质上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运输系统进行改造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运输系统。它能使交通基础设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使社会能够高效地使用交通设施和能源,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它不但有可能解决交通的拥堵,而且对交通安全、交通事故的处理与救援、客货运输管理、道路收费系统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its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顺畅功能:增加交通的机动性,提高运营效率;提高道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设施效率;调控交通需求。 (2)安全功能:提高交通的安全水平,降低事故的可能性/避免事故;减轻事故的损害程度;防止事故后灾难的扩大。 (3)环境功能:减轻堵塞;低公害化,降低汽车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现状 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公共交通部门开始应用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进行公交车辆定位、车辆监控、目动驾驶、计算机辅助调度及提供各种公共交通信息以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ITS的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处于蓬勃上升趋势,初步开展了ITS规划的研究并在部分城市试点建设。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摘要]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关键词]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世纪中,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不加节制,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分别只有40年、60年和220年了。进入21世纪,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确切地说,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但在另一方面,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为印度的2.2倍,为发达国家的4—6倍: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又造成能源的浪费,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再者,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据统计,每燃烧1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公斤,排放二氧化硫约24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公斤。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

浅析中国四大能源企业的发展状况

浅析中国四大能源企业的发展状况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型垄断企业迅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位居我国能源企业前列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国家电网都进入了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表明了中国能源企业在国际上赢得了地位。本文以这四大能源企业为例,通过对企业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及同国外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得出它们与之的发展差距,同时分析了在新形势的浪潮下它们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能源企业发展差距机遇 每年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能源行业都是一个庞大群体,在前十名的企业中,有六家是能源相关企业。其中,中国企业占据了三席,分别为排名第三的中石化、排名第四的中石油和排名第七的国家电网。中海油以排名第七十九也跻身进了100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因此了解能源企业的发展状况尤为重要。 一、能源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地位 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仅成立一届政府任期的能源部被撤销,同时恢复成立煤炭部、电力部;1996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1998年,煤炭部、电力部被撤掉,成立煤炭局、石化局,划归国家经贸委管理,除神华和中煤外、下放所有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石化天然气行业拆分重组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3家石化公司;2002年,国家电力公司被分拆,成立两家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11家电力企业。在1993年到2002年的历次能源改革中,能源企业几乎全部由分拆而来、且每个行业只有几家,突出表现为能源企业规模和权力较大。我国国有大中型能源类企业总体实力较强,是国企的主要部门,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行业。2010年5月,全球五百强排名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列全球首位,也是中国企业首次成为全球第一。2014年世界100强中国企业中,能源企业超过了25%,由此可见,能源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一席。 二、四大能源企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是于1999年11月5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过程中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北京。中国石油是中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广泛从事与石油、天然气有关的各项业务。该公司的经营涵盖了石油石化行业的各个关键环节,

浅析中国金融体制的现状和发展.

浅析中国金融体制的现状和发展 【摘要】新中国金融体制发展自建国前至今已经有60个年头了(1948年12月1日,在合并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标志了新中国金融体制的诞生。我国的金融体制在这60年里,经历了由计划体制向市场化体制的转变。发展到现在,中国金融业已经具备了一些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现状与发展 一、引言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各国金融管理体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制度又具有商品经济的共性,因此其金融体制也存在某些共同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1、以银行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2、以中央银行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机构和宏观调控机构(个别国家以相应的政府机构行使中央银行部分职能;3、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4、国家对金融机构的设置和金融活动进行比较严格的管理,并以本国国民经济宏观效益作为管理和调控的基本目标。 二、金融组织现状 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为部级机构,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等四大国家专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各专业银行均为国务院直属局级单位。除上述专业银行外,交通银行等股份制综合性银行(具有商业银行性质和各种类型的地区性银行已得到初步发展。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恢复,股份制和地区性保险公司已开始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不少地区已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联营而独立经营,许多地区建立了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此外,从1979年以来,新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有:城市信用合作社、邮政储汇局、各种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企业集团内部

2018年中国绿色能源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四大绿色能源发展前景可观

2018年中国绿色能源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四大绿色能 源发展前景可观 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绿色能源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绿色能源仅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广义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选用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除了上述可再生资源外,还包括非再生资源,如核能、天然气、清洁煤等。本文所指的绿色能源为广义上的绿色能源,包含非再生资源(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之“风能”市场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风能是一种清洁、安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利用风能对环境无污染,对生态无破坏,环保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风能可以用来发电、提水、助航、加热等。目前,利用风力发电已越来越成为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且发展速度最快。2010-2017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呈上升趋势。尽管2011年我国风电面临诸多挑战,但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依然 达到62364MW,近一步巩固了在全球风电领袖的地位;2014年,中国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114609MW,同比增长25.38%;

截止2017年末,我国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188392MW,在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的占比上升为34.94%,较上年上升0.24个百分点。 2010年以来,我国风电行业发电量逐年增长,从2010年的430亿千瓦时,增长到2017年的2695亿千瓦时。2015年,中国风力发电量为18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94%。2016年,中国风电发电增长25.73%,上涨到2113亿千瓦时。2017年,中国风电发电增长27.56%,上涨到2695亿千瓦时。 根据国家能源局牵头编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要求,到2020年底风力发电要达到2.5亿千瓦时,理论上预计,到2020年,国内风电累积总装机可达3亿千瓦;到2050年,总装机规模将在此基础上增长9倍达到300亿千瓦,其所消费电量将占据国内能源总消费量的80%,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能源。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之“核能”市场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核能发电是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 电的方式。它与火力发电极其相似。只是以核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来代替火力发电的锅炉,以核裂变能代替矿物燃料的化学能。除沸水堆外,其他类型的动力堆都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在蒸汽发生器中将热量传给二回路或三回

四大在中国现状与发展

四大在中国现状与发展会计1103 桂纯洁 学号1122231137 20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会计局面彻底改变,而“四大”在中国的业务正遭受到本地所师事务所作为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依托的载体,已进一步蚕食着中国的市场。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伴随的发展的迅速也逐渐面临着挑战。 1、“四大’现阶段在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与国内事务所的竞争加剧。 选聘审计。“四大”中除安永华明外的三家会计师事。众所周知,目前“四大”在中国有着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可见,“四大”间针对客户的竞争也不容忽视。下面得到的数据,恐怕却有些出人意料。数据显示,尽管近几年来,“四大”在中国市场上的局面。收入与国内所相比仍占有着绝对的比重,但从2007到2010年,“四大”的收入在前百家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尽四年持续下滑,从最初的近55%一直跌至4】%,其中调查研究显示(《国际四大与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2009年的收入比例更是较上年度减少了16%。由此可见,“四大”与国内所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均以交通运输业、制造业、金融保险业为主,而诸如“四大”在中国会计服务行业的传统“统治地位”正遭受农林牧副渔业、房地产业等在经济全球化中仍保持较多本土特点的行业“四大”则均较少涉及,换言之,“四大”2011年12月,中国财政部公布消息称,内地的12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获准从事H股企业的审计资格,这使得“四大”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二)深陷信用危机泥潭。 从2001年众所周知的“安然事件”致使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达信破产至今,“四大”所面临的会计丑闻可谓接连不断,据统计资料显示,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四大”至少在20次因次贷危机引发的集体诉讼案中,站上了被告席。近年来,由于深陷国内外审计丑闻,“四大”一直引为傲的审计业务独立性,越来越多地遭受着外界的质疑。公信力的不断丧失,信用危机的日益严重,也使得“四大”多年来在中国市场铸造的良好品牌形象也因此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如何走出信用危机困境,实现在中国的更好发展,是“四大”而今在中国面临的又一问题。 (三)人才流失严重。 在会计师事务所中,人才一直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资源之一。“四大”则以其较高的薪酬回报吸引着相关行业的人才走入“四大”,而这高收入的背后往往也意味着极高的工作压力与过重的工作负担。每年,很多“四大”员工都因不堪承受巨大的劳动强度而纷纷选择离开“四大”另寻出路,相关数据更是显示,每年“四大”的人员流失率可达20%甚至更高,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四大”在中国虽未进行裁员,但也纷纷采取了降薪这一变相裁员的方式,将公司所面临的危机借此转嫁给员工;近两年,普华永道中天与德勤华永又相继出现员工逝世的消息,而公司却并未在第一时间作出恰当的处理及反馈。以上种种不得民心的行为,损害了“四大”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也使得更多的人才最终选择离开“四大”。 二、“四大”在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上文笔者结合数据详细分析了“四大”在中国发展所存在的几大问题,下面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为“四大”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笔者的建议。立足“四大”自身。1.制定本土化竞争策略。根据前文分析可知,“四大”主要将客户群聚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