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山香心理学知识点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完整版)山香心理学知识点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完整版)山香心理学知识点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有“生命中枢”之称的是延髓。

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是大脑左半球,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是大脑右半球。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额叶组织活动

顶叶调节感觉

枕叶视觉

颞叶听觉

脊髓

中枢神经

周围神经

高级中枢

低级中枢

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知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概述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2.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

(2)有意注意:由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维持条件:(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影响因素:(1)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3)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总任务不变)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3。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二.感觉与知觉

1.感觉: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受的刺激范围

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

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

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⑦掌握复习的量

(3)回忆或再认

回忆概念: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再认概念: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3.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概念:当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编码:○1图像记忆----主要形式○2声像记忆

存储:时间约为1秒

短时记忆概念: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特点:时间短;容量有限,2-9个;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1听觉编码--主要○2视觉编码

存储----复述(有效方法)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的条件是复述。

长时记忆概念: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意义编码--主要意义编码分类:表象编码;语义编码

存储:原则上是分类处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4.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三.表象与想象

1、表象概念: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分类:按感觉通道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按创造程度分: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验及发展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培养学生想象力

(5)引导学生积极的幻想

五.言语与思维

1.言语概念:语言: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种类:外部言语(口头书面)内部言语(对话独白)

言语的感知:口头言语感知;书面言语感知(包括单词再认和阅读)

言语的理解:(1)概念--借助与听觉和视觉的言语材料,在头脑中构建一一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2)过程--1.词汇理解或识别--2.句子理解--3.语文或话语的理解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

(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

(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2.思维: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类型: (1)据发展水平分——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据逻辑性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3)据指向性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4)据创造程度分——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科学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2)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言语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3.创造性思维:概念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4.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

思维的品质:(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

1.情绪与情感概述 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组成: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

外部表现:面部表情(主要标志),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情绪的分类:(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分类:(1)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情感

(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人认识事物和探究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 功能。

2.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绪进一步发展

3.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易感性、冲动型、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3)对异性的情感

4.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压力 概念: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中身心紧张状态

引起的心理反应: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 过度压力影响智力

自我防御机制 概念: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包括:(1)压抑 (2)否认 (3)置换 (4)文饰 (5)投射 (6)代偿 (7)升华 (8)退行 (9)幻想 5.情绪调节 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6.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教会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二、意志

1、意志:人自觉的明确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特征:

①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的行动 ②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是人的行动能够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③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④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1)意志与认知关系,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知过程具有反作用

(2)意志与情感过程,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成阻力

(潜抑) (转移) (合理化)

“胜不骄,败不馁”

3.能力测试 ---(1)(法国)比纳和西蒙,1905 推孟修订,改名 斯坦福—比纳量表 IQ=智龄/实龄*100

(2)韦克勒斯 韦氏智力量表 IQ=100+15Z

智力测验的标准 (1)信度: 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

(2)效度: 只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3)标准化: 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

影响智力因素(1)遗传与营养(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

4、能力培养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人格

1、人格 概念: 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2、人格结构:

(1)性格 概念:人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核心意义);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良好性格培养:(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气质 概念: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联系: 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相互影响。

区别: 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3)自我调控系统 概念:人格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4)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 自我 超我

本我:先天的本能、欲望,包括各种生理需要,遵循快乐原则,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 自我:处于中层,起调节作用,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最高层,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的作用: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3、人格理论

(1)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人格认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以特质概念为基础,用因素分析的方法

四层模型: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制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塔佩斯的大五人格论(人格海洋)----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和神经质--OCEAN 离差智商

首字母

(2)类型理论

1气质类型学说 胆汁类:采用直截了当方式,但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情、

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多血质:采用多种教育方式,要定时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创造

条件多给他们机会,培养足智多谋的优点

粘液质:采取耐心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作出反应的时间,培养起生气蓬勃的精神

抑郁质:采取委婉暗示的方法,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在公共场合指责,培养其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于自信精神,

和敏感、机智、高自尊的优点

2内--外向人格----(瑞士)荣格提出 ○

3霍兰德的人格理论----6种: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

4斯普兰格的人格伦--价值成分: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利型,社会型 4、人格测验--对人格进行测量,测量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下,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

(1)自陈式人格测验: MMPI(哈茨韦和麦金莱),EPPS(爱德华),16PF(卡特尔)

(2)投射式人格测验: RIBT(罗夏克),TAT(莫瑞和摩尔根),SCT 5、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决定可能,环境决定现实性)

(1). 生物遗传因素 (2). 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 学校教育因素 (5) 个人主观因素

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一、社会态度

1、社会态度 概念: 人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成分:(1)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题,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2)情感成分----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1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和反映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该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影

响 ○

2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

2、社会知觉 含义: 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过程: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进行的

(古希腊)希波克里特 提出; (罗马)盖伦 确定; 巴甫洛夫 用神经活动类型解释

纸笔测验 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测验 个人兴趣 16种人格

墨渍测验 主题统觉 句子完成测验

个体产生服从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 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概述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很喜欢普心里面对记忆的非正式定义: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这块特殊物质上留下的痕迹。这篇文章不泛泛其谈,尽是干货,主要教会大家在记忆这一章节该如何复习、复习什么和详细的复习内容。对于心理学考研的同学,如果想考上,必须耐下性子地学,本章的重点在第三、第四、第五节。博仁考研为大家做了精细的总结。 记忆思维导图 详细复习内容如下(以《普通心理学》书中的顺序做笔记的框架),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注意这三个加红的词,这对于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个概念特点的记忆,起着主线的作用。) (二)记忆的作用 这一块看一遍书就行,这个不重要。 (三)记忆的分类(除了第1点和第3点外,其它只考选择题)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这块是记忆一章的重点,我在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会全面介绍。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选择题常考点,长时记忆的分类) 情景记忆:是指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语义记忆:是指人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 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这块在第五节会详细介绍。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例如,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以后我们经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游泳技能,真正学会了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这一块,只考选择题,记住一些常考点,博仁老师总结如下: 1.白鼠跳台实验证明,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2.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3.海马可能是长时记忆暂时性储存场所。 二.感觉记忆(常考简答题“感觉记忆的含义及主要特点”,以下四点就是答案。)★★★ (一)短时记忆的含义: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有两种,第一种是视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图像记忆,第二种是听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声像记忆。(这里面涉及到整体报告法和局部报告法,其实就常考一个选择题: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三)短时记忆的存储: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 (四)短时记忆的转换: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 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4、教育起源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 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b.师生关系民主化; 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 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c.利于掌握学生思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填空题 《学记》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把教育分为讽刺、定义、助产三阶段,称为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填空题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她的著作《政治学》中;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和谐发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就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需要与动机; 能力与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与动机就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就是说脑就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她的需要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与思维萌芽(灵长类)三个阶 段。 12.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就是心理的源泉与内容(狼孩)。客观现 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就是社会的产物,就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就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与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就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 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与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与铁钦纳就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 的机能作用。创始人就是杜威与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就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分之 与。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与无意识。她把人的心理 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罗杰斯与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与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32.神经元就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与功能单位。 33.神经元就是由细胞体、树突与轴突组成的。 34.反射就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35.把反射活动的结构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的过程叫反馈。 36.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最新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

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版)重难点整理

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而言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过程 (一)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个性 (二)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个性倾向性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它随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 二、心理学的实质 三、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有以下四项基本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陈述人的心理现象。目的是对心理活动进行精确的观察,根据人的外部行为动作反应获得事实,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推测。 第二项任务是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由于人的行为背后都存在着某种心理原因,因此就要以陈述心理事实为根据,分析和阐明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项任务是预测人的心理现象。通过对某些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因果关系变化的了解,才可以预测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第四项任务是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调控的目的是引导和改变人的心理和行为朝向目标规定的方向变化对异常心理和行为进行矫正。 <三>心理学的分类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事物。对心理学研究来说,就是要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不能仅凭研究者的主观臆测来肯定或否定某种结论。 二是发展性原则。客观事物总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应的心理活动不可能是固定静止的,这就要求研究者应遵循发展性原则来研究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间接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观察法的一种,是指借助于一定的仪器和装置观察,记录观察对象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种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17名解) 【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又叫一般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观察法的一种,是指研究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并记录研究内容,观察者不参与到所观察的行为之中。 【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观察法的一种,它与一般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者首先要参与到正在观察的行为之中,然后客观观察并详细记录正在参与的行为。根据群体其他成员是否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又可分为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实验法的一种,是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规律。 【现场实验】现场实验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实验法的一种,现场实验虽然也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但它

经济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讲经济心理学概述 经济心理学发展史的需要知道的大神 1.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法)1902年,出版《经济心理学》*经济现象的主观价值 论,价格的心理预期论 2.乔治·卡托纳(匈牙利—美国)制定了“消费者情感指数”CSI被称为美国经济 心理学之父 卡托纳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消费行为 1、消费者的情感因素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收入变化对于经济 波动的冲击。 2、对消费者的情绪、意向、预期、欲望、态度和动机的测量预先指明了他们消 费和储蓄行为的变化,尤其是对耐用品消费的变化。 卡托纳于1952-1954年间制定了“消费者情感指数”(Consumer Sentiment Index 简称CSI)又称消费者信心指数,用来测量社会中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期望以及乐观或悲观情绪。 该指标已逐步发展成为预测经济波动、指导投资行为的重要指标。消费者行为在他1975年出版的《经济心理学》一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Daniel Kahneman(1934- )200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长 于巴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经济心理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理论假设的差异 ?关注变化 ?关注他人 ?关注现在 差异的归纳 ?完全理性 vs 有限理性 ?卓越的自制力 vs 自我约束问题 ?完全自私 vs 有限自私 理论模式的差异 ?规范性 vs 描述性 联系:行为经济学并不否认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假设,只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做了再思考和有益的补充。 第二讲经济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效用理论及其应用 ●效用(Utility)是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它表示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 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指人们从消费某种物品中得到的满足感 效用是一个主观心理感受 效用与使用价值不同

西南大学考研心理学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 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个案研究法11 是以个人或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小组为研究对象,搜集和整理有关各方面的完整的客观情况及资料,包括历史背景、测验材料、调查访问结果、评定、谈话等,从而找出被研究对象的心理特性、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原因及过程的研究方法。 3、观察法16 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书面调查16 是指以书面提问的形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 5、心理过程10 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①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②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③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 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 7、情绪过程 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总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如喜怒哀乐、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 8、意志过程 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9、心理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10、行为与内隐行为 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应答、反应、运动、过程、操作等含义很广的术语。指有机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可观测的行为和内隐行为。 内隐行为:其实就是心理活动。如知觉、注意、思想、观念、想象、欲望、意愿等。 11、霍桑效应 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12、社会助长作用10 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霍东阁,从而使个体的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助长作用仅仅是他人在场或参与便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而不是由于人们间有意识竞争或接受他人帮助的结果。 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13、感应性 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14、感受性 动物不仅对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外界影响产生反应,而且还能对原先是中性的但具有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